中西方爱情观差异
中西爱情观
中西爱情观第一篇:中西爱情观中西爱情观差异当今社会的爱情观,既有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影响,又深深的带着中国传统爱情观的痕迹。
一般来讲,中国式的爱情内敛含蓄,而西方人的爱情大胆直率,对比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便可见一斑。
西方传统爱情观的核心是英雄配美人。
比如荷马的《荷马史诗》中讲述了争夺世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而使希腊和赫梯两个大帝国的君王持续了10年的战争,我们熟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另外一种英雄美人的故事。
罗密欧的心中一旦被爱情的火焰所点燃,他的一切行动就变得无所顾忌,舞会结束后,他冒着被朱丽叶家人发现而受害的危险,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围墙,偷偷地潜入普莱特家的花园,向朱丽叶吐露爱慕之情。
英雄配美人的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英雄为了赢得荣誉或爱情而为美人所效劳,或者英雄和美人为了爱情而奋斗。
为了崇高火热的爱情,西方文学中的悲剧英雄不惜以生命来捍卫爱情,以壮烈的行动向敌对力量发起猛攻。
现实中也有为了爱情而决斗致死的,比如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尔。
换言之,西方的观念崇尚追逐自由爱情的勇士。
这些故事的主角们总是大胆直接地对他们的钦慕对象袒露心扉,从不遮遮掩掩,欲语还休,甚至一定要说一句“啊,美丽的女士,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西方人对爱情的表达大胆而直率,罗伯特·彭斯在《一朵红红的玫瑰》里写道“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四月里迎风初开。
我的爱人像一首甜甜的曲子,奏得又合拍又和谐。
”,拜伦的《雅典的少女》更是直接:“还有我久久欲尝的红唇,还有那轻盈苗条的腰身,凭这些定情的鲜花,我要说: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这是一种自由、大胆、直率、热烈的西方式爱情。
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上看起来他们倒会被认为高调而难以接受。
中国传统爱情观的核心则是才子配佳人。
中国的才子们以一支笔博取佳人芳心,男子寒窗苦读总是配以柔情似水的女人。
这类故事实在太多,从中国传统爱情观大家都喜欢提到的《西厢记》张生和莺莺的故事到《聊斋》中各色书生和各色狐狸精的故事,中国女性最青睐的是那种才思敏捷、学富五车,温文尔雅的男性。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受其生存环境,教育背景,宗教信仰等的影响。
人类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我们的情感表达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中西方人们生存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导致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存在差异。
就如爱情观而言,中西方人们有不同的态度与见解。
就我所听所查阅的资料,我得出了一下几点差异:一、中西方爱情维持时间的差异在我们看来西方人的爱情是瞬间产生的,他们比较相信一见钟情,他们享受爱情带来的感觉,而不是婚姻的约束。
西方人个人主义强烈,自我权利意识很重。
如果是结婚,财产会选择去公证,很多西方人长期维持一个恋爱的关系,而不是选择结婚。
在我们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会认为爱情只是一时的,没有婚姻来的可靠,恋爱关系确认后的一段时间里就会选择结婚。
夫妻双方确立关系,从此长相厮守,白头偕老。
中国人的爱情是与亲情相融合的。
二、中西方爱情表达方式的差异西方的爱情在我们看来是热烈、开放、浪漫的,而中国的爱情相对是保守的。
所以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也是尤为直接的,西方人则是用直白的语言,用具体化的行动来表达爱意。
在西方“我爱你”是可以很轻易的表达出来的。
而在中国,就我们的身边的父母而言,我们也很难听到这些字句的,爱的感情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的。
三、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的差异西方人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他们认为爱情是神圣的、至上的。
他们崇尚恋爱自由,恋爱双方的选择与婚姻,完全是以爱情为基础.而不论出身,门第,年龄,社会地位和其他考虑。
在中国,恋爱双方的选择,很多时候长辈会从中掺和,会考虑对方的各方面条件。
爱情相对比较物质,缺乏西方人的神圣。
但是,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中西方文化互相间的交流,我们的爱情观也在与时俱进,不同程度的改变着。
比如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崇尚自由恋爱,脱离传统观念的束缚。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爱情,它的美好,崇高与神圣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无论是千百年前的西方还是在遥远的未来的东方,爱情无语都是永不会过时的美好。
然而中西在各方面都是经常被比较的,爱情自然也不例外,这尤其体现在爱情观上面。
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观,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从爱情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上看,爱情在西方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处于首位系统中。
爱情在中国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很低,属于次位系统。
二、从社会结构对爱情的制约因素上看,西方相对宽容,由于爱情主题在西方文化中所占地位较高,社会结构对爱情的制约相对就很少。
中国相当严厉。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个人是处于宗法关系网包围中的人,缺乏主体意识,个人在面对政治大潮、社会舆论或是家庭压力时,往往没有选择的自由。
爱情和婚姻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
三、从爱情的表达方式上看,西方文化中表达爱情的方式显得直露、开放。
如家喻户晓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形之下,中国文化中爱情的表达方式只能以“含蓄”来概括。
如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所经历的一般: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一、中西方爱情观中西方爱情观相差甚远。
朱光潜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至上’的标语。
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爱情在中国传统二、不同的表现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爱情的自由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婚恋的顾虑和干涉颇多,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女子是否有德有貌,男子是否有才有功名。
这样一来男女双方的爱情就绝非单纯的爱情了,其中掺和了许多门第功名等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相关的因素。
婚姻通常是父母做主,如果父母不同意来往的话,子女要么妥协放弃自己的真爱,听从父母的婚姻安排,要么为爱抗争,但这样的抗争往往是软弱无力且难以成功的。
中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差异
文教研究中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差异杨佳颖(辽东学院,118001)摘要: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性是基于中西方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差异性。
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内敛含蓄的,而西方文化伴随着资本主义,是开放热烈的。
因此,中国的爱情观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文化构成上是最底层的,也羞于将情感表达出来。
中国传统的爱情观往往是以繁衍后嗣为基础的,婚姻往往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爱情与家庭可以分开来看。
而西方则秉持真爱至上的爱情观,喜欢用直白的语言,用具体化的行动来表达爱意,婚姻与爱情相辅相成。
关键词:态度;时效;表达中西方爱情观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于爱情表达的差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情感的内敛,无论女性或是男性,若将爱意直白地表达出来,总会 被社会舆论所判定为浪荡一派。
因此总是会将感情化在生活中,融进眼神里。
而才子佳人们,也喜欢用诗篇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如温庭筠的《南诗子词二首》:“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中以相思子(红豆)为喻,寄托女子的挚爱深情。
在中国古代,总是习惯用各种各样的物象来寄托 对彼此的爱慕之情。
而在夫妻生活中,表达爱意也并不会通过言语,而是以实际行动。
例如张敞为妻子画眉,以及孟光的举案齐眉,都是将爱意融进生活的日常点滴里。
而西方文化则讲究直率地表达感情,对于真爱若不勇敢追求则会被视为懦夫,为自己所不耻。
因此总是会将情感明确地表达出来,用行动与语言相结合,勇敢的追求真爱。
如罗伯特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中所说:“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四月里迎风初开。
我的爱人像一首甜甜的曲子,奏的合拍又和谐。
”以及拜伦的《典雅的少女》:“还有我久久欲尝的红唇,还有那轻盈苗条的腰身,凭这些定情的鲜花,我要说,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无一不是用热烈的语言来表达炙热的感情。
二、对爱情维持的差异中国的感情是爱情与家庭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在传统文化中,夫妻之间的感情是爱情与亲情相融合,而子嗣则是夫妻感情维系的重要纽带。
论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西方文化中,爱 情是婚姻的基础, 而在东方文化中, 婚姻更注重门当 户对和家族利益
西方文化中,离 婚和再婚较为普 遍,而在东方文 化中,离婚和再 婚可能会受到更 多的社会压力和 道德约束
社会制度的不同
中国社会注重家庭和集体, 婚姻观念较为传统
西方社会注重个人自由和独 立,婚姻观念较为开放
西方社会注重法律和契约精 神,婚姻关系较为明确
素不太重要
婚姻观念的差异
中国传统婚姻观 念:注重家庭、 亲情和责任
西方现代婚姻观 念:注重个人自 由、爱情和独立
中国传统婚姻观 念:强调门当户 对、父母之命媒 妁之言
西方现代婚姻观 念:强调自由恋 爱、自主选择
家庭角色的差异
中国传统婚姻中, 男性通常被视为家 庭的经济支柱,女 性则承担家务和照 顾子女的责任。
近代:工业革命和女性解放运动推动下,婚姻观念逐渐现代化,注重个人 权利和平等
02
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表现
THEME TEMPLATE
择偶标准的差异
西方:注重个性、兴趣、价 值观等内在因素
中国:注重家庭背景、学历、 职业等现实因素
中国:倾向于选择年龄相仿、 经济条件相当的对象
西方:更注重双方的感情和 默契,年龄、经济条件等因
男尊女卑
儒家思想:强 调家庭伦理,
夫妻关系
封建社会:父 母之命,媒妁
之言
近代婚姻改革: 提倡自由恋爱, 反对包办婚姻
西方婚姻观的形成与发展
古希腊罗马时期:婚姻被视为一种契约,注重家庭和财产的传承
中世纪:基督教影响下,婚姻被视为神圣的结合,强调夫妻之间的忠诚和 奉献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兴起,强调个人自由和幸福,婚姻开始被视 为个人选择的结果
西方人和中国人的不同婚姻观
西方人和中国人的不同婚姻观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
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
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
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
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
中国的传统婚姻观,一般都讲百年好合,一定终身。
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家庭中出现裂缝甚至解构的也为数不少,小问题可以调解,大问题象原则性的问题,就难说了,硬撑着,于己于人都未见得是好......西方式的的婚姻观,就不一样了,在建立家庭之前后,都始终讲究一个“情”字,有“情”便合在一起,无“情”便分开......在西方人眼里,爱就是爱,很简单。
而且西班牙中产阶级对婚姻的态度是很认真的。
中国会这么“开放”,让杰斯相当吃惊。
杰斯认为流行音乐不仅仅是旋律必须优美,内容也应当健康,它应该宣扬一些值得提倡的男女情怀。
如果每个新娘在“明天将成为别人的新娘”的时候,还可以“最后一次想别的男人”,是一件让新郎无法接受的事,这样的婚姻将来怎么可能长久。
如果这样的歌曲能广泛流行和传唱,社会的文明度怎么可能提高?如果每个人的行为都像《心雨》那样,家庭怎么可能和谐?家庭是社会的一分子,家庭不和谐,社会就会堕落。
这就是一个西班牙人对中国流行歌曲的看法。
各位在继续往下看的时候,可否先在心里想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男人,正在参加一个重要的比赛,这时候,你妻子生孩子了,你会退出比赛,赶去陪妻子生孩子吗?如果你是一个女人,你觉得你老公这个时候应该回来吗?想好的话,就请带着你自己的回答继续往下看吧。
不久前,全世界的NBA球迷们都在津津乐道一件事情,火箭队的头号球手麦迪在火箭对爵士的比赛中途突然退场,致使火箭队输给了爵士队。
麦迪中途离开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在火箭对爵士上半场比赛还没有结束的时候,麦迪一位助手打电话给火箭新闻主管内尔松,说小麦的未婚妻哈里斯腹痛难忍,被送往医院生产,他们的儿子即将诞生。
中外文化之爱情观比较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18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0期一、中西方爱情观(一)中国爱情观中西方爱情观大相径庭。
爱情的地位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地位并不崇高,甚至被认为是微乎其微的。
中国自古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人们更多地认为爱情的最终目的和结果就是为了娶妻生子、繁衍后代。
“婚姻大事全凭父母做主”的观念深深根植于人们心中,因此,婚姻成了爱情的枷锁,而爱情却难以跨越婚姻的阻隔。
“中国式爱情”往往沦为逝者的寿衣而非婚姻的嫁衣,爱而不得乃是常事。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婚姻的地位高于爱情,若两情真切,而没有一纸婚书,便是违背舆论道德,奉子成婚更被视作有伤风化。
(二)西方爱情观西方人秉承着“爱情至上”的观点,认为爱情拥有无可比拟的价值,将爱情的地位视作胜于亲情、胜于生命,乃至胜于一切。
不懂爱就不懂生活。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众叛亲离下,毅然决然追求爱情而献出生命。
诸此种种在西方的爱情悲剧中并不少见。
西方人对于爱情的重视程度远高于中国,他们甚至认为爱情是生活的全部,将爱情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对他们来说,生活中没有爱情犹如饭菜缺乏调味品一样平淡无奇,爱情不仅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感和归宿感,还能够成为自己在艰难困苦时的一盏明灯。
当双方处于热恋期时,西方人会觉得自己的另一半犹如天使般圣洁漂亮且温柔大方,那么陷入爱河会达到净化心灵、净化自我的作用,乃至于使道德得以升华。
因此,西方人无不重视爱情,珍视爱情,穷尽一生都在努力追寻爱情的脚步。
二、不同的表现中西方国家的爱情观大相庭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爱情的自由度中国追求爱情的自由度显著低于西方。
缘于中国自古以来便讲究门当户对,阻碍男女间恋爱的因素便非常之多。
古有言“男子胜之以城池,女子胜之以眉目”,男子需要德才兼备,最好出身官宦世家,因此男女双方的感情就掺杂对身份地位和阶级身家等相关因素,变得不那么纯粹了。
婚姻通常由父母钦点,如果两人心有所属,但是遭到父母反对,大多只能妥协,放弃真爱听从父母的安排,少数会选择为爱抗争,但抗争的结果往往是悲剧收尾。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例子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例子
中西方爱情观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西方爱情观更倾向于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由表达和追求,认为爱情是生活的核心,应该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在西方文化中,爱情被视为一种个人选择和自由意志的表现,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伴侣,不受外界的干扰和限制。
西方的爱情观也强调爱情的纯粹性和精神性,认为爱情是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而不是物质利益或其他外在因素的考虑。
相比之下,中国爱情观更强调家庭、社会和传统的价值观,认为爱情应该与家庭、社会和传统相符合。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而爱情是建立在家庭基础上的,因此爱情被视为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
此外,中国爱情观也强调爱情的现实性和物质性,认为爱情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例如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等。
总的来说,中西方爱情观在表达方式、追求目标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
西方爱情观更注重个人的情感和自由,强调爱情的纯粹性和精神性;而中国爱情观更注重家庭、社会和传统,强调爱情的社会责任和物质基础。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人们爱情观念的影响。
中西方婚姻观
中西方婚姻观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婚姻的目的、择偶的标准、婚礼以及夫妻关系的处理等方面。
首先,从婚姻的目的来看,中国的传统婚姻观通常将婚姻视为一种终身的承诺,寻求的是百年好合。
而在西方,婚姻被视为个人的选择,是个人生活的一部分,而非道德问题。
如果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们有权做第二次选择。
在择偶标准上,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强调门当户对,即家庭背景和条件的匹配。
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吸引力和彼此的相互理解,而不是家庭背景。
在婚礼方面,中西方婚礼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中国的婚礼通常包括繁琐的仪式和庆祝活动,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参与。
而西方的婚礼通常以简洁和浪漫为主,强调的是夫妻关系而非家庭关系。
最后,在夫妻关系的处理上,中国的婚姻观更注重家庭观念,亲子关系强于夫妻关系。
大家庭都让你一切以孩子为重。
而西方的婚姻观更注重夫妻关系,孩子和婚姻是相关联的但是是各自独立的事件。
夫妻携手一生是唯一互相陪伴的伙伴,子女有自己的人生。
总的来说,中西方婚姻观虽然存在显著的差异,但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所造成的。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人们观念的转变,这些差异也在逐渐缩小。
中外文化之爱情观比较
中外文化之爱情观比较一、中西爱情观发展简述在古代中国,最早的爱情题材作品是《诗经》,主要描写了男女相会、相爱以及遭受的波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证明了当时男女可以大胆自由地恋爱。
春秋时代儒家代表孔子提出的“男女之大防”的教诲以及“发乎情,止乎礼”的思维结构,限定了中国两千年的情感发展历史。
这些观念逐渐形成了社会上固定的爱情模式和道德标准,对男女自由恋爱产生了一定的约束。
两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得封建礼教对人们的行为束缚越来越严。
部分文学人士甚至蔑视和看不起爱情题材的作品,认为诗歌写作应以国计民生为主题,而非儿女情长。
到了宋朝,“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出现,儒家地位得到巩固,社会中自由的爱情几乎被扼杀。
这种思想限制了人的欲望和个性发展,尤其是对女性的管制最为严重。
女性被要求与异性保持距离,以防止非夫妻关系的两性因过多接触而产生感情。
这种不人性化的限制突出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和女性地位的低微。
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为了生活不得不讨好男性,甚至以牺牲自己的身心健康为代价。
未婚男女几乎没有自主决定婚姻的权利,婚姻通常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
西方爱情观的发展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在古代西方社会,爱情被视为一种神圣的情感,与婚姻和家庭紧密相连。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变迁,西方爱情观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基督教的影响,爱情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和宗教意义。
人们开始追求纯洁、无私的爱情,强调情感的升华和灵魂的契合。
这一时期的爱情观仍然受到社会等级和婚姻制度的限制。
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西方社会开始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爱情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人们开始追求基于个人情感和选择的爱情,强调平等、尊重和自由。
爱情不再仅仅是婚姻的前提,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有价值的人生体验。
进入现代社会后,西方爱情观继续演变。
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和需求,追求更加开放、多元和包容的爱情关系。
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和实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爱情观的对比探析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爱情观的对比探析比较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更深入地解读中西方文学作品和作者想传达的特定背景下的爱情观。
爱情在每个人的人生和情感经历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是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题材之一,在中西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爱情观的对比是热情自由和含蓄委婉。
对比如下:
1、《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作品。
反映的是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时代主题,表现人性的光辉。
所以,莎士比亚在主题的表达上直接而有力。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活的定式,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预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罗密欧与朱丽叶》无愧于文艺复兴晚期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
2、《牡丹亭》则完全不同。
中国的传统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比起罗密欧和朱丽叶则经历了很大的波折,从生到死,然后起死回生。
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同时作者表达这样的主题的时候并没有很直白地揭露,而是含蓄地抒写,这些主题是阅读者慢慢品味出来的。
东西方爱情观念的差异与融合
东西方爱情观念的差异与融合爱情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情感体验,然而,东西方文化对于爱情的看法却存在着一些差异。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爱情观念的差异,并探讨如何实现两种观念的融合。
一、东方爱情观念的特点东方文化注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这一特点也影响了东方人对于爱情的看法。
在东方社会中,传统的婚姻观念是以排它性和依从性为基础的。
爱情在东方社会中普遍被视为一种责任和义务,而不仅仅是情感的体验。
传统的东方爱情观念强调忍让和奉献,注重个人的需求和欲望。
二、西方爱情观念的特点相对于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对于爱情有着不同的看法。
西方爱情观念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体验和自由。
在西方社会中,个人的情感需要得到尊重和满足,而且强调自主性和平等性。
西方人普遍认为,爱情是一种自由选择和享受,而不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三、东西方爱情观念的差异东西方爱情观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婚姻观念差异:东方文化中,婚姻往往是家族和社会的联姻,注重家族的利益。
而在西方文化中,婚姻更加强调个人的感情和幸福。
2. 爱情表达方式差异:在东方文化中,爱情被认为是隐私的一部分,人们往往不愿公开表达自己的情感。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愿意通过言语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爱意,并且更加注重个人隐私。
3. 角色和权力的平等差异:传统的东方社会中,男性通常拥有更多的权力和决策能力,而女性则更多地扮演从属的角色。
而在西方社会中,男女在爱情中的角色和权力更加平等。
四、东西方爱情观念的融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爱情观念也在逐渐融合。
以下是一些促进融合的途径:1. 理解和尊重:东方和西方人应该努力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观念,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
2. 对话和交流:通过开放的对话和交流,东方和西方人可以互相学习对方的爱情观念,达成共识。
3. 接受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爱情观念也会随之变化。
东西方人应该接受并适应这种变化,并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寻找平衡。
东西方爱情观差异
东西方爱情观差异受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影响,中国式的爱情婚姻极少数是完美理想化的,一度走向迷失,走向茫然。
东西方文化与宗教信仰差异导致了东西方的爱情观差异。
由古希腊柏拉图式的爱情演变到近代的骑士爱情,独立、个性解放成为现代西方爱情婚姻的追求主题。
爱情与婚姻的统一,坚持独立、自由,他们互相信任,互相尊重;西方绝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婚姻是神圣的,经过神祝福的婚姻是不可以轻易解散的,他们彼此忠诚;宗教的信仰使他们认为人是有罪的,人活着就是为了赎罪,他们的祈祷方式经常带着忏悔或者感恩,将这份感恩的心带入生活,带入婚姻,他们的婚姻注入更多的是宽容与爱,付出得多,索取得少!而中国式的祈祷与祷告与西方恰恰相反,他们很少是忏悔或感恩,而是索取,如:求平安、求富贵、求升官、求发财……无止境的索取与无法满足的现实相互矛盾,相互冲突,信仰便会陷入盲目,迷失方向。
文化的失衡对整个信仰系统产生非常大的冲击力,继而自暴自弃或行为极端、道德平台失衡。
封建理学要求女人三从四德,要求女人从一而终,要求女人做贞女烈妇,逆人性反人道,却大行于世几千年。
事实是,封建时代男尊女卑,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必须从一而终,不平等是显而易见的,不自由、不民主是显而易见的。
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以来,被视为反道学的经典,受到离经叛道者的推崇,杜丽娘成为几代女性追求的楷模。
剧本的大团圆结局,虽为批评家所诟病,却没有提出问题的实质。
柳梦梅“掘墓开棺”,显示了男性的勇气;皇帝颁旨,代表了男性的权威,无一不在昭示着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性和崇拜感。
潜性“贞节”压迫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结局,披枷戴锁的杜丽娘心存感动,“人格畸形融入女性自传”。
杜丽娘的丫环春香,向杜夫人自请为妾,杜夫人兴高采烈,这飞来之笔亦为“人格畸形融入女性自传”的又一例证。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男人拥有娇妻和美妾,而两个共侍一夫亲如姐妹,轮番侍寝,共同持家,繁衍子嗣,千篇一律。
这种肤浅的“男性乌托邦”,当然是封建社会男性梦寐以求的,就是现代社会亦有不少男性有复活旧梦的向往。
中西文化里爱情观的差异
中西文化里爱情观的差异文化可能体现在生活中,但文化也一定隐藏在语言里,我们说什么样的话,自然就会有这个语言体系所构建的价值观。
而且在这种文化氛围里被培养的人也会反过来去维护培养他的文化环境。
所以关于中西文化里人们对于爱情的差异理解,必然是和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有关,今天我要从语言这方面去分析这种差异的众多原因之一西方人在谈论爱情的时候最常说的话是:ILOVEYOU,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爱你,这背后隐藏的一个思维逻辑是我在主动在选择,寻找一个我爱的人,因为要自我实现,自我的地位就被不断提高,所谓爱情必须是我爱的,而不能是其他的,自我在爱情中应该是具有主导地位的,凡是我爱的我愿意为之付出一切。
所以西方的爱情观必然是从自我出发去寻找自己爱的人,然后把自己的爱投射到对方身上从而达到自我实现。
于是有这样一首短诗叫“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因为爱情是生命的进一步实现,但是后面还有两句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要了解后两句就要了解西方文化是如何设计一个人的,以及西方人嘴里所谓的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
如果大家感兴趣,那下次一起讨论。
总是不是我们以为为所欲为。
传统文化中认为是因为对方的一些特征让自己去爱上对方,当然自己的特点也会让对方去爱上自己。
爱情的出发点是因为对方本身的独一无二,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喜欢让对方变得独一无二、有了这个区分人们就避免陷入那种爱而不得的痛苦之中。
因为爱而不得的大部分人只是考虑自己,而忽略了对方作为人的完整性。
于是中西文化中关于爱情的差异主要是对于自我的认知不同,西方人认为自我具有独立意义,于是爱情一定是从自己出发。
然后去寻找自已所爱的人,而且这种爱情也不用非要构成一个家庭,因为就算一些时刻特别喜欢,但是下一时刻可能心思会发生变化就不喜欢了,毕竟人心是经常变化的。
而中国人认为人的意义在于关系,于是爱情是因为对方的存在才会完整,一个人在那里不停说我爱谁谁,爱得有多深,大家看了会觉得这个人是神经病。
中西方爱情婚姻观差异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论文提纲前言一、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1、中国的爱情婚姻观2、西方的爱情婚姻观二、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表现1、中西方爱情表达方式2、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的差异3、中西方爱情维持时间的差异4、追求爱情的自由度三、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表现1、结婚目的的差异2、择偶标准的差异3、婚姻中的夫妻关系四、中西方爱情婚姻观的差异的根源1、民族文化2、社会开放程度与女子地位3、求变还是求稳结束语浅谈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摘要:从爱情的表达方式,对爱情的的态度,维持时间,和追求爱情的自由度阐述中西方爱观差异的表现。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针对结婚的目的、选择配偶以及夫妻关系的差异表现进行中西方婚姻观分析。
借鉴西方婚姻爱情观中的积极成分,最后形成一套适合当代中国自身的新型婚姻爱情观。
关键词:爱情观;婚姻观前言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这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爱情观也是文化的部分,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可比性极强。
婚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仅使人类得以生息繁衍,而且也丰富了人类生活的感情世界。
从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主要不同点、不同的表现、其中原因给我们的启示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爱情婚姻观的差异1、中国的爱情婚姻观爱情是人类世界最美好的感情,自古以来,多少人为之舍生忘死!中国古代就有许多颂爱情的诗词歌赋,文学作品。
有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其君子好逑”之绝唱,有梁山伯祝英台为爱化蝶的凄美传说。
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习俗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
在古代的中国婚姻嫁娶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少去了这些繁文缛节,男女双方的结合就算是私订终身。
许多夫妻在结合以前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更勿说双方之间有爱情了。
结婚后,有幸的话,夫妻情投意合,感情日积月累,相濡以沫,白头偕老。
如果不幸,夫妻二人只是同住在一间屋子里共同生活的人而已。
家境较为宽裕的家庭,丈夫还可以纳几房妾,妻子为换得有妇德的好名声不得不忍气吞声或黯然神伤。
比较中西方爱情观
比较中西方爱情观摘要:从古至今,爱情都是一件神圣的事,每一个人在面对爱情时,都应该抱着敬仰的心态,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爱情,均需要给予相应的重视与尊重。
本文分别从地位差异以及表达方式方面的差异两个方面入手,针对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展开分析。
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形成原因,就如何看待中西方爱情观差异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中西方;爱情观;社会结构前言:爱情在一个人内心里也或多或少存在一部分。
中国人的爱情比较单调,而西方人比较能高瞻远瞩,爱情之中都有几分人生哲学和宗教情操。
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以及相互作用之下形成的。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情况下,对比分析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并且从中吸取一些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综合分析来看,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地位差异。
在西方国家中,爱情在人们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很明显,西方国家重视爱情,普遍认为爱情就是一个人的一切。
比如:柏拉图将“爱情”看作是对美的追求与憧憬,并且提出了“精神之爱”这一理念,进一步证实了西方国家人们对于爱情的重视。
亚里士多德倡导“友情之爱”;而希伯莱认为,基督教文明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对于“神爱”的尊重与敬仰。
达到中世纪之后,骑士精神得到人们的推崇与认可。
从某种程度上分析来看,爱情在西方国家人,可以说是人们心中的神,是不容侵犯的。
对比分析,在中国,爱情的地位一直很低,甚至可以说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微时期。
相关学者认为,爱情在国人的情感系统中被划分到次位系统。
但是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虽然爱情观仍旧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但是从《诗经·国风》等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对于爱情故事的描写。
第二,表达方式的差异。
对比中西方爱情观差异,其中爱情表达方式的另一主要差异。
在西方国家,对于爱情的表达方式是建立在希腊民主制这一基础上,同时普遍受到基督教文化思想的影响,在基督教文化模式下,主张爱情至上,因此直接决定了西方的爱情观,即:开放、直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
学号:2013510118 姓名:徐麟
爱情,无论中西,无可异议的是在人生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政治学角度来说,爱情应该属于上层建筑。
脱离衣食住行茶米油盐之外,可以说是属于一种精神享受。
这种中西共有的精神享受,对人们来说不可或缺,无论是梁祝,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或是杜丽娘和柳梦梅,这些众人皆知的情爱典故,都告诉我们爱情可比生命,由生及死由死及生乃至生死恋。
地域,经济,政治格局以及文化这些关键因素都会影响人们爱情观的发展。
一方水土一方人,中西双方,不同的地域不同气候不同的生活方式,自然而然使得二者爱情观上会有偏差。
而经济政治则对任何一种上层建筑都会产生影响,爱情亦是不可避免,所有因素当中,直接作用的因素,应该是属于文化无疑。
对于西方人来说,爱情至上,男人为了爱情可以牺牲一切,女人为了爱情也会舍弃一切。
这就是爱情至上。
两性的选择与婚姻,完全是以爱情为基础,而不论出身、门第、年龄、社会地位和其它考虑。
如《简爱》中的男女主人公就是最好的例证。
长相平凡,毫无背景的家庭教师简爱爱上了庄园主罗切斯特,罗彻斯特也深爱着简爱。
他们的婚恋,是感情的需要。
因此,我认为,在西方人看来,爱情是至上的,爱情是最神圣的,它是人类情感中最神圣的部分,决不能被玷污。
它具有了与宗教偶像一般的神圣性与绝对性。
同时,它也是人类情感的极致,具有高度非理性的品格。
如果说西方人的爱情是精神的,是浪漫的,那么我们中国人的爱情则是物质的。
自古以来,咱们中国人讲究的是“门当户对”。
男方一定要比女方的家庭条件好,哪怕只好一点点;男的一定要比女的学历高;男的赚钱一定要比女的多,要不就有吃软饭的嫌疑,甚至在身高上面也有要求,就是男的一定要比女的高,哪怕只高一点点也行。
如果哪个女的找的男朋友比她的条件“差”,那么立马会遭到家长的强烈反对;即使是冲破阻力结了婚,亲戚朋友的指指点点也是少不了的。
只有双方“门当户对”了,双方家长才会认为他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他们考虑的是物质的“条件”,而没想到双方结合的基础应该是爱情,是志同道合的感情,所以我说中国的爱情里掺杂了许多物质的东西。
我们知道爱情将最终走向婚姻。
但对于中国男人们来说,事业高于爱情;对于女人来说,结婚不过是生存的保证。
曾经有人形容过中国人的婚姻:爱情是精神的,婚姻则是物质的。
婚姻是“经济共同体”,婚姻是“生活互助组”。
看看身边的同事,哪个不是先打听清楚对方的工作单位,收入,家里有几套房子后才开始谈恋爱的呢?当然,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权利,但是,我们不难从中看出中国的婚恋观。
长期流行于民间的“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更是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人的爱情是物质多于精神的。
还有,中国更是将爱情与孝悌、礼义相结合,而西方人更多的是讲究个人的感受。
古代的中国是极端的男权社会,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
因此妻子和丈夫之间是有从属关系的,在这种关系下,夫妻间的感情就是不平等的感情。
没有离婚制度,只有男子能休妻。
古代的中国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人口是家庭重要的资源,婚姻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繁衍后代。
古代中国人的爱情,婚姻,家庭这几个概念是密不可分,相互重叠的。
因此中国人崇尚终生不渝,长相厮守的爱情除了有主观意志外,也是有客观原因的。
与此相对,古代西方的阶级等级制度也很森严,婚配也讲究门当户对,可是在爱情的追求上就相对大胆和自由的多。
首先,在配偶的选择上,个人有相对的自由。
青年成年后,可以进入社交圈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宴会舞会。
以这些聚会为平台,男女青年可以选择自己配偶。
当然,由于这些聚会大多是同一社会阶层的人参加,因此的对象也往往是同一阶层的。
在婚姻制度上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但是在贵族阶层,夫妻双方各有自己的情人也是常有并
被默许的,这反映了贵族生活的糜烂,但也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对于爱情的追求是在一定程度上是宽容的。
在示爱方式上,中西双方亦有很大区别。
中国人用含蓄话语表达自己的情愫,将感情化于生活之中,融于眼神交流里:而西方人则是用直白语言和直接的行动来表现自己的追求,举一个最为经典的文学对比来说。
《罗密欧与朱丽叶》采用的典型西方语言表达特色,热情而直白。
在舞会结束之后,罗密欧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顾不得危险,径自来到心上人家的花园里,看到朱丽叶的侧影之后,吟诵出了那段著名的台词:“轻声!那边窗子里亮起来的是什么光?那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起来吧,美丽的太阳……”而朱丽叶坐在窗口也抒发了自己对罗密欧的感情:“罗密欧啊,罗密欧!为什么你偏偏是罗密欧呢?否认你的父亲,抛弃你的姓名吧;也许你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我也不愿姓凯普莱特了。
”之后两人互诉衷肠,彼此明白了各自的心意,更进一步地升华了感情。
由此观之,西方人喜欢用直白的语言表达爱意,用具体行动来表达感情。
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显得直露、开放,甚至异常狂热、不顾一切。
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社会舆论对此也予以容忍和支持。
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而没有太多道德上的顾忌。
经常第一次见面,眼光就离不开对方,或者当夜就携琴在姑娘窗外弹奏,倾吐衷肠。
显然,罗密欧就是受这种观念的影响。
而中国人则相反,中国人用最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让感情化在生活中,表达于眼神的交流中。
在《牡丹亭》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溅!”这段颇为出名的唱词是描写春光的,但却字字渗透着句中女主人公杜丽娘的怀春之情。
在《牡丹亭》中始终是找不到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直接的表白,那样激情澎湃的话语,找不到那种赤裸裸萌生的爱意。
中国男女表达爱情的方式都是含蓄、拘谨、谨慎的。
文学作品中的男女经常用日用物品如绢帕、团扇、玉簪等求爱,或者用谐音寓意的东西来表达心意,如莲子(怜子)、青丝(思)、红豆等。
在现今这样一个日渐开放文化交流甚至交融的全球化社会,我们不能简单定义中西方情爱观孰优孰劣,离婚率渐渐上涨的现实也许正说明婚姻日愈自由的同时,责任感,家庭观念的慢慢消失,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系列社会问题。
或者,中国人那种赏花赏一生,牵手牵一世的美感正是浮躁的风气下所需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