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测试题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质量检测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质量检测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质量检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属于消费者和生产者关系的是()A.猫吃鱼B.人吃蘑菇C.青蛙吃昆虫D.兔吃草2.根据下图判断,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了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渐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3.下列不属化学信息的是()A.植物生物碱B.植物有机酸C.性外激素D.植物花粉4.烟草植株受到蛾类幼虫攻击时,能够产生和释放一种可挥发的化学物质,其目的是()A.告知同种的其他植株,让其产生有毒物质B.夜间能够驱除活动的雌蛾C.白天吸引蛾幼虫的天敌来捕食幼虫D.包括B、C两项5.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比较()A.前者抵抗力稳定性强,后者恢复力稳定性强B.前者恢复力稳定性强,后者抵抗力稳定性强C.前者的恢复力稳定性高于后者D.后者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前者6.如下图所示的是硅藻和一些非生物因素季节的变化,数据来自北温带海洋的上层,以下哪项对图的解释是正确的()A.提高光照强度破坏了硅藻B.硅藻数量增加会降低硝酸盐的量C.光照强度提高增加了分解者的活力,其结果是养分降低D.硅藻数量下降导致养分降低7.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①生物多样是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②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③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⑤太阳能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⑥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⑦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A.①③④⑤⑥⑦B.①③⑤⑥⑦C.②③④⑥⑦D.①②④⑤⑦8.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这是通过()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而实现的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9.“9•11”事件后,美国国会议员又遭到“炭疽热”的侵扰。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必修3生物模块综合测评三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必修3生物模块综合测评三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答案:C内环境的稳态是相对稳定的,不是恒定不变的。

2.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

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答案:B B细胞、T细胞发育的场所分别是骨髓和胸腺,而T细胞参与部分体液免疫反应。

结合题干的实验结果可判断,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3.根据下图,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上图可表示突触小泡等各种膜结构B.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b物质有关C.假设这是突触后膜,则突触间隙位于图示膜的上部D.将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层平展在水面上,c与水面接触答案:A由图中e是糖蛋白可以看出该生物膜是细胞膜,不能表示突触小泡等生物膜,若该图示突触后膜,则膜外为有糖蛋白的一侧,即上侧,所以突触间隙位于该膜的上部。

磷脂双分子层中c为亲水端,故将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层平展在水面上时,c与水面接触。

4.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觅食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答案:D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答案: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不是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五、六章测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五、六章测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五、六章测试题(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1.在昆虫繁殖季节,使用特定的性引诱剂,可以将某种昆虫的雄性成虫诱杀。

其结果与不使用性引诱剂相比,将是( )①改变子代的性别比例②改变子代的种群密度③改变子代的基因频率④改变子代种群空间特征A.① B.②③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其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右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点表示种群的增加量最大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C.d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D.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3.为了降低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园艺家引入一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原真菌相似,但毒性较低的真菌,从而使果树增产。

这两种真菌之间的关系属于( )A.寄生 B.捕食 C.竞争D.共生4.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计数,统计发现血球计数板的小方格(2 mm×2 mm)内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为13个。

假设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那么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约为( )A.5.2×104 B.3.25×105 C.5.2×103D.3.25×1045.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曲线乙)。

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环境阻力出现在曲线d点之后B.防治蝗虫虫害应该在曲线c点之后C.“S”型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食物的关系D.呈“S”型增长的蝗虫,其数量也可能超过K值6.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如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高中生物综合练习第五章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高中生物综合练习第五章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综合练习(必修3第五章)(90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30个小题,共60分)1.在生态系统中是生产者,在其细胞结构中无成形细胞核的生物是( )A.蓝藻B.细菌C.烟草花叶病毒D.玉米2.森林枯枝落叶层中可发现许多生物,其中属于分解者的是()A.蚯蚓B.白蚁C.蜘蛛D.蛇3.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A.一种生物只能背另一种生物捕食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4.关于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能力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的B.食物链越长,越高营养级上获得的能量越少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D.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了越多5.一种疾病使野羊全部死亡,首先受害的使()A.生产者B.初级消费者C.分解者D.次级消费者6.食物网中有三种生物分别为A、B、C(食物网见下图),假设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C从A处获得能量,要使B获得能量最多,下列哪项使正确的?()A.A→B的传递效率为20%,A→C的传递效率为20%B.A→B的传递效率为10%,A→C的传递效率为10% BC.A→B的传递效率为20%,A→C的传递效率为10% AD.A→B的传递效率为10%,A→C的传递效率为20% C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狼不可能获得兔子的全部能量B.当狼捕食兔子并转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单向的、逐级递减的8.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的是()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B.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C.生产者和消费者D.生产者和分解者9.根据生态学原理,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消耗最少,人们应采取的生物结构是()A.以禽类、蛋类为主B.以淡水养殖的鱼虾为主C.以谷物和植物蛋白为主D.以猪肉等家畜的肉为主10.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A.带有全球性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D.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11.碳元素从生物群落回归无机环境的途径不包括()A.生产者的光合作用B.生产者的呼吸作用C.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D.人类生产活动中的燃烧过程12.如右图表示a 、b 、c 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 )0 25 50 75 100 土壤有机物量A.a>b>cB.C>b>aC.c=b>aD.a>c=b13.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做过以下实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一所背丛林包围的屋里,把一只雌性大天蚕蛾扣在笼子里,周围撒满樟脑。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练习题及答案练习是高中学生发挥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学习了生物必修三第五章内容后,可以通过练习加强训练,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练习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练习题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答案 C解析除生产者、初级消费者营养级固定以外,其他消费者的营养级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A错;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如营腐生生活的蚯蚓即为分解者,因此B错;并不是所有细菌都为分解者,寄生细菌为消费者,腐生细菌为分解者,故D错。

2.下列是池塘中一些常见的生物,其食物链顺序正确的是哪一项( )①鱼类②藻类③水生甲虫④池边杂食动物⑤水蚤A.④→①→②→③→⑤?B.②→⑤→③→①→④?C.③→②→①→⑤→④?D.②→⑤→④→③→①?答案 B解析食物链是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藻类作为池塘的生产者,处于食物链的开始,是第一营养级。

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如下食物关系:藻类→水蚤→水生甲虫→鱼类→池边杂食动物,这样便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3.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 )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B.食物链的环节数量是无限的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D.分解者均为最高营养级答案 C解析由于动物的食性不同,一种动物可以有多种不同种类的食物,所以生态系统各种生物间形成复杂的食物网。

由于能量沿营养级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当这些能量不能满足最高营养级的大型肉食性动物代谢需要时,这个营养级就不存在了。

在食物网中,分解者不占营养级。

4.能够把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CO2,并释放到无机环境中的生物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以上都是答案 D解析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作为生物都能把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形成CO2,并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三 第五章、第六章检测试题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三 第五章、第六章检测试题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三第五章、第六章检测试题一、单选题(共25题;共50分)1.下列有关图示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则应加上由丁到甲的箭头,并可确定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 若该图表示食物网,则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C. 若该图表示一个群落,则丁为分解者D. 若甲为生产者,则甲一定是自养型生物2.虽然发菜、乳酸菌和酵母菌的细胞结构及功能有很大区别,但是它们()A. 都能进行有氧呼吸B. 在生态系统中都是生产者C. 都能产生基因突变D. 都能通过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目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将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 分解者的分解活动能加速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C. 植物的光合作用推动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D.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将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4.荔枝椿象吸食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嫩芽,造成果品减产;平腹小蜂可把卵产在椿象的卵内,幼虫取食椿象的卵液,长大后的小蜂钻出卵壳,再次找到椿象重复上述过程。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当荔枝椿象吸食荔枝的嫩芽时至少获得10%的荔枝同化量B. 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是寄生关系,寄主是平腹小蜂C. 以上各生物数量的相对稳定依赖信息传递来调节D. 荔枝椿象和平腹小蜂在生态系统中不属于消费者5.在生物的进化历程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是()A. 不利于被捕食者,使被捕食者数量减少B. 对二者均不利,双方最终都趋向消亡C. 二者得失相当,和平共处D. 对两者均有利,共同进化6.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对退化的草原生态系统进行恢复,要充分依靠其自身的能力,并辅以有效的人为手段,从而尽快使草原生态系统从受损的退化状态恢复到正常的健康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基础B. 对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利用群落演替规律C. 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也是其物质循环加快的过程D.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7.“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麻虾、麻虾吃泥巴(其中有水藻)”这是一句幼时的儿歌,在这句儿歌中所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有()A. 2个B. 3个C. 4个D. 5个8.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

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单元测试

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单元测试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单元测试题(高二理科班)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9·11”事件后,美国国会议员又遭到“炭疽热”的侵扰。

请分析“炭疽热”的病原体属于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以上都不是2、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是()A.硝化细菌B.蘑菇C.酵母菌D.霉菌3、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导致群落演替的因素包括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变化C.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D.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体内能量之和4、假设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00%,按最高传递效率计算,第三营养级和三级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应为()A. 4%和4%B. 0.8%和0.8%C . 4%和0.8% D. 10%和4%5、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传递效率为10%”的理解,正确的是()A.上一营养级约有10%的个体被下一营养级吃掉B.每一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90%C.上一营养级约有10%的能量流到下一营养级D.分解者能量约占生产者能量的10%6、右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C.图中②/①的值代表草一兔的能量传递效率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7、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右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 的食物比例由A ∶B = 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 的数量是原来的( )A .1.875倍B .1.375倍C .1.273倍D .0.575倍8、有研究表明,一些生活在阔叶树上的食叶甲虫是落叶林中的重要生物。

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

以下分析有误的是( )A .食叶甲虫属于营养结构中的第二营养级B .食叶甲虫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C .食叶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D .食叶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不应位于最底层 9、 研究人员在对甲乙两个不同的生太系统调查后发现,两个 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总能量相同,甲生态系统只有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乙生态系统则有初级、次级、三级和四级消费者。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单元测试题-基础(普通卷)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单元测试题-基础(普通卷)

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单元测试题-基础(普通卷)满分:100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共35小题,共70分)1.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2分)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积累的不能分解的物质越少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2.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不正确的分析是()(2分)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D.④用于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3.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2分)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B.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D.鹰在植物→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属于四级消费者4.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甲、乙、丙三图可依次表示( )(2分)A.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B.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的循环C.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D.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5.碳元素从生物群落回归无机环境的途径包括()①生产者的光合作用②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③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④人类生产活动中的燃烧过程⑤生产者的化能合成作用(2分)A.①⑤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④6.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2分)A.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与食物网C.利用昆虫信息索诱捕或警示有害昆虫,降低其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稳定性一定都比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高7.如图表示某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2分)A.④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C.物质循环是指碳元素在A.B.C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减少⑦过程可缓解温室效应8.对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原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2分)A.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B.其自我调节能力小于其他生态系统C.其营养结构的复杂性比农田生态系统低D.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作用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2分)A.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可改变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同一个生态系统中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都相等C.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可以提高能量传递的效率D.在食物链“A→B→C→D”中,D增重10kg,则至少需要消耗A1250kg10.下列最可能用于描述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2分)A.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B.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C.分解者,腐生生物D.生产者,异养型生物11. 如果一个人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2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 ) (2分) A.10千克 B.55千克 C.100千克D.110千克12. 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 的食物比例由A :B=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 的数量是原来的( )(2分)A.1.875倍B.1.375倍C.1.273倍D.0.575倍13. 当烟草受到某种蛾幼虫啃食时,会释放一种物质吸引该幼虫的天敌。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必修3生物模块综合测评二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必修3生物模块综合测评二

模块综合测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稳态被破坏后,细胞新陈代谢会紊乱的根本原因是()A.温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B.渗透压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需要C.酸碱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范围D.细胞内复杂的酶促反应受严重影响2.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A.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B.合成血浆蛋白中的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C.丙酮酸的氧化分解D.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3.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中含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

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

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D.细胞的代谢过程和内环境的稳态是互为因果的4.人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中不含有的成分有()A.葡萄糖B.无机盐C.抗体D.DNA5.人体发生花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A.血浆量增加B.组织液减少C.组织液增加D.淋巴减少6.部分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如下图所示,分别在甲、乙两处提供适宜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情况是()A.刺激甲,只有Ⅰ、Ⅱ收缩B.刺激乙,只有Ⅲ、Ⅳ收缩C.刺激甲,Ⅰ~Ⅳ都不收缩D.刺激乙,Ⅰ~Ⅳ都收缩7.某病人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视、听觉都正常,但下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最有可能受损的部位是()A.大脑皮层B.脑干C.小脑D.脊髓横断8.某人因受外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

呼吸和心跳正常。

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A.脑干和脊髓B.小脑和脊髓C.小脑和脑干D.只有脊髓9.下列有关学习和记忆的叙述,错误的是()A.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B.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蛋白质的合成C.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D.学习和记忆的中枢位于下丘脑10.当人做长时间大量运动后,血液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等营养物质会大量消耗,此时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的活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A.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胰岛B细胞活动减弱B.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的活动都加强C.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的活动都减弱D.胰岛B细胞活动加强,胰岛A细胞的活动减弱11.糖尿病患者有“三多”,其中之一是“尿多”。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测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测试题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1、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

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

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A.小鱼吃的小虾B.泥巴中的藻类C.吃小鱼的大鱼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部分)的组成及物质和能量流向情况(秃鹫以动物尸体为食),该生态系统中()A.M代表植物吸收的光能和有机物,N代表热能,P代表CO2B.共有3条捕食链,秃鹫都是最高营养级C.图中狼与秃鹫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D.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

因而“低碳生活”已经获得全社会有识之士的普遍认同。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增加自养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B.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②的数量增加有关C.该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D.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方向4、在如图食物网中α表示鸟的食物中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若要使鸟体重增加x,最多需要生产者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可表示为()A.y=90ax+10x B.y=25ax+5x C.y=20ax+5x D.y=100ax+10x5、表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甲、乙、丙、丁、戊分别代表构成该生态系统的主要种群[表中数据单位:1022.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种群同化固定的能量体内贮存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甲16.74 4.54 12.2乙70 15.8 54.2丙930 229 701丁69.5 20 49.5戊 1.674 0.4 1.274B.表中的种群构成2条食物链C.当某种原因导致乙大量减少时,戊的数量仍能保持相对稳定D.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8%6、生物体内残留的情况如下表所列,那么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生物体 A B C D E有机汞浓度mg/kg0.05 7 0.51 68 0.39A.D→B→C→E→AB.C. D.A→E→C→B→D7、图甲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图乙为我国北方某地20年间CO2浓度变化的示意图。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功能 单元测试题(带答案)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功能 单元测试题(带答案)

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测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2.下图所示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

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有2个,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C.在该食物网中辛占有3个营养级D.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的只发生在丁和辛、丙和乙之间3.下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A.绿藻上升B.白鲢下降C.水蚤下降D.乌鱼上升4种群甲乙丙丁戊能量(107kJ·m-2) 2.5013.309.800.28220.00图①~④是根据该表数据做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与表中数据不相符合的是()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5.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②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③蛇处于两个不同的营养级④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⑤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可利用的总能量大于蝗虫可利用的总能量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⑤6.(2010·山东卷,6)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分析正确的是()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7.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8.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试题答案解析

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试题答案解析

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试题(答案+解析)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共30道小题)1、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1和2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C.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 D.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细胞呼吸22、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细菌大都是分解者,还可以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可以是生产者或消费者C.生产者不一定含有色素,可以是原核或真核生物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3、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各成分关系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甲是生产者,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 .乙是消费者,包括全部的动物B C.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D.图中的“甲→乙”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5、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共含有7条食物链B.伯劳鸟和袋鼬只存在捕食关系C.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含有6个营养级D.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15/ 1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试题(答案+解析)6、某湿地生态系统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朱鹮位于第三营养级B.该食物网中,朱鹮与鱼类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C.流入朱鹮的总能量小于鱼类和贝类的总能量之和D.大量捕捞鱼类将使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7、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B.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C.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多,沼蟹数量亦增多D.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8、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

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六章测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六章测试题

中学生物必修三第5、6章综合测试题1.(吉林省外国语学校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A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B .生产者、消费者C .物质循环、能量流淌D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B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能形式散发到大气中C .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整实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3.农业生产上防治害虫的基本策略是( )A .运用高效农药,快速彻底歼灭害虫B .限制害虫种群数量在较低水平C .种植纯一的转基因抗虫作物D .大量引入捕食害虫的新天敌7.下列有关生物圈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太阳能是生物圈存在的物质基础B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稳态构成了严峻的威逼C .生物圈稳态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不大D .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将破坏生物圈稳态8.自然群落的两种有干脆养分关系的生物,它们的种群密度相互呈负相关波动,从而保持相对的稳定。

这两种生物间的关系最可能是 ( )A.寄生B.竞争C.共生D.捕食9.下列表示寄生的能量流淌模型是 ( )10.在生态系统中有关食物链与能量流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能量沿食物链流淌是单向的B .食物链越长,最高养分级上获得的能量越少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削减 D .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越多11.由于“赤潮”的影响,一条4Kg 重的杂食性海洋鱼死亡,假如该杂食性的食物有1/2来自植物,1/4来自草食鱼类,1/4来自以草食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按能量流淌效率20%计算,该杂食性鱼从诞生到死亡,共需海洋植物A .120㎏B .160㎏C .60㎏D .100㎏12.在肯定的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a ,全部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为b ,全部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为c ,则A 、B 、c 之间的关系是A .a=b+cB .a>b+cC .a<b+cD .a>b=c13.下列哪个食物链(网)中鹰的个体数量最多A .草→昆虫→青蛙→蛇→鹰B .草→昆虫→田螺→食虫鸟→鹰C .D .14.试验室里有一个封闭的生态球,已经维持了一年多,各类生物始终生活良好,后来仅仅移动了一下位置,生物就全死了。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试题及详细答案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试题及详细答案

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选择题1.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太阳辐射光能开始的B.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几乎全部来源于太阳能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和单向流动的D.生态系统离开外界环境的能量供应就无法维持2.某地的一种金龟子专以大象的粪便为食,大象是初级消费者,假设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为×108kJ,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金龟子处于第三营养级②金龟子属于分解者③流向金龟子的能量至少为×106kJ④金龟子从第二营养级获得能量为零A.①③B.②④C.只有②D.只有①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实际上属于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C.一般情况下,③为②的10%~20%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4.某个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

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此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a=b+c+dB.a>b+cC.a<b+d D.a<c+d5.在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中,若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60mol的氧气,则其所固定的太阳能中,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并被利用的能量最多是( )A.1161kJB.2322kJC.2870kJ D.5740kJ6.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中所示数值的单位是J/(cm2·a)),G为植物,H为植食性动物,C为肉食性动物。

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是图中G、H和C所形成的营养结构B.由G到H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G、H和C所包含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D.H包括多种动物,它们之间的需求相似构成竞争关系7.在一条食物链中,如果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时产生了6amol的氧气,当生产者固定的这些能量传递到次级消费者被利用时,转移到ATP中的能量最多是( )A..232akJC.D.8.某一生态系统中,已知一只鹰增重2kg要吃10kg小鸟,小鸟增重要吃2kg昆虫,而昆虫增重100kg要吃1000kg绿色植物。

(完整word版)生物必修三第五章测试卷精选带答案

(完整word版)生物必修三第五章测试卷精选带答案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测试卷一、选择题1.最适于描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关系是A.种内斗争B.种间关系C.竞争和捕食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2.在人工种植的密林中,适度的砍伐是有利于提高木材产量,其基本原理是A.增加光合作用面积C.降低种间竞争的激烈程度B.提高光合作用效率D.降低树木群体的呼吸消耗占其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的比例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A.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单向性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4.下列各选项与所给模型不相符的是A.若X表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则②可能代表物种丰富度B.若X表示第一营养级拥有的能量总量,则①可能代表次级消费者的数量增加C.若X表示A TP,则①可能代表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D.若X表示新物种,则②可能代表地理隔离5.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不应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④热带雨林在遭到严重的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6.下图是某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

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止一个B.丁和辛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C.若丙种群数量下降1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D.辛从食物链甲→丙→乙→丁→辛获得的能量最多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校园周围池塘的水质污染状况,采集水样镜检水中动物和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结果如下:1号池塘水样中有单一种类的纤毛虫,如草履虫,且数量极多;2号池塘水样中单细胞藻类种类较多,且数量也极大,动物较少;3号池塘水样中未见任何动物、植物,且发出刺鼻的气味;4号池塘水样中昆虫、植物均有发现,数量较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

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

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A.小鱼吃的小虾B.泥巴中的藻类C.吃小鱼的大鱼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部分)的组成及物质和能量流向情况(秃鹫以动物尸体为食),该生态系统中()A.M代表植物吸收的光能和有机物,N代表热能,P代表CO2B.共有3条捕食链,秃鹫都是最高营养级C.图中狼与秃鹫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D.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

因而“低碳生活”已经获得全社会有识之士的普遍认同。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增加自养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B.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②的数量增加有关C.该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D.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方向4、在如图食物网中α表示鸟的食物中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若要使鸟体重增加x,最多需要生产者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可表示为()A.y=90ax+10x B.y=25ax+5x C.y=20ax+5x D.y=100ax+10x5、表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甲、乙、丙、丁、戊分别代表构成该生态系统的主要种群[表中数据单位:1022.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种群同化固定的能量体内贮存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甲16.74 4.54 12.2乙70 15.8 54.2丙930 229 701丁69.5 20 49.5戊 1.674 0.4 1.274B.表中的种群构成2条食物链C.当某种原因导致乙大量减少时,戊的数量仍能保持相对稳定D.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8%6、生物体内残留的情况如下表所列,那么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生物体 A B C D E有机汞浓度mg/kg0.05 7 0.51 68 0.39A.D→B→C→E→AB.C. D.A→E→C→B→D7、图甲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图乙为我国北方某地20年间CO2浓度变化的示意图。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图甲中成分A在碳循环中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大气中的CO2B.图甲中缺少A→CO2的过程,图甲中D为分解者C.每年的冬季CO2浓度变化,从碳循环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图甲中①过程大大减少,并且⑥过程增加D.每年夏季CO2浓度与前一年冬季相比下降,而每年的CO2浓度的平均值却逐年增加,原因是每年CO2的排放量都大于CO2的吸收量8、在一个仅有a、b、c、d四个种群的生态系统中,a是主要的自养生物,a、b、c的营养关系为a→c→b,a与d的关系如图。

据此不能得出的推测是()A.种群a和d的种间关系是竞争B.若种群c大量死亡,则种群b的种群密度将会降低,种群a的种群密度会上升C.若种群a大量死亡,则种群c和b的种群密度将会降低D.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9、下图一为科学家提供的大气中每月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图,图二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a—g”表示生理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A.图一所示CO2浓度逐渐升高,主要原因是植物破坏使CO2消耗少B.图二中c过程代表光合作用,f过程代表微生物的呼吸作用C.图二中甲所示的营养级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D.图二中丙所代表的生物其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10、下图为某人工松林18年间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统计(单位略),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能量Q”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无需人工能量投入该松林就可维持其稳定性C.18年间该松林中分解者获取总能量是285×1010D.动物的存在加快了人工松林的物质循环11、下图表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局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总能量为(B2+C2+D2)B.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总量为(B2+C2+D2)C.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D.图中B1表示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12、如下图所示的是硅藻和一些非生物因素季节的变化,数据来自北温带海洋的上层,以下哪项对图的解释是正确的()A.提高光照强度破坏了硅藻B.硅藻数量增加会降低硝酸盐的量C.光照强度提高增加了分解者的活力,其结果是养分降低D.硅藻数量下降导致养分降低13、为了了解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实验结论,有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实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容器中,a组高压灭菌,b组不灭菌。

下列有关事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向a、b中喷入等量的“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②检测“敌草隆”的消失情况,预计a中的“敌草隆”含量不变,b中的全部消失③只用砂土,实验效果不如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④各再增加c组作为对照,不喷入“敌草隆”,其他处理与a、b组相同A.①B.②③C.①③D.①③④14、下图所示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c、d、eB.若c的食物中d占13,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要使c体重增加3 kg,至少需要a 120 kgC.若通过人为管理增加某种生物的数量,则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b、e15、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下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图中的甲表示b 的同化能量,乙表示b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 .蘑菇可参与丁过程C .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2值D .图中d 的能量不全部来自b 生物16、对下列两条食物链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玉米→人 ②玉米→牛→人A .一个吃玉米的人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B .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C .长期坚持素食可缓解世界粮食短缺问题D .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某重金属盐,刚②中的人比①中的人重金属积累少 17、在某一生态系统中,物种1和物种2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中所给的信息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B 段两个种群为捕食关系,2是捕食者;BC 段两个种群为共生关系,物种1随物种2的变化而变化B .喷撒农药后的BC 段体现了生态系统抵抗力的稳定性,其中物种2的抵抗力的稳定性强于物种2C .BC 段物种1的数量下降的原因是喷撒的农药对物种1的影响而不是物种2的作用。

D .据D 点对应的数值,两物种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可以计算为:(300/2000)×100%=15% 18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107 kJ ·m -2 2.50 13.30 9.80 0.28 220.00图中①~④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不能与表中数据相符合的是(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19、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瓶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共含有三个营养级。

若每个营养级每日每小时的耗氧量如下图中曲线所示,则曲线a、b、c所反映的营养级依次是()A.第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B.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C.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D.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20、下图中是白鹡鸰的猎物选择与单位时间净能量(净能量=从猎物所获得能量—捕获和处理猎物所消耗的能量)获得的关系。

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动物总是设法在单位时间内使获得净能量达到最大B.大尺寸猎物单位体积所含能量少,所以净能量获得量少C.无论怎样选择猎物,相邻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仍然是10%~20%D.白鹡鸰与猎物在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21、在1957年,美国的生态学家H.T,Odum对佛罗里达州的银泉进行了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下表是调查结果。

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

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所固定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储存的能量GP NP R①15.91 2.81 13.10②871.27 369.69 501.58③O.88 O.34 O.54④141.20 62.07 79.13⑤211.85 19.26 192.59(NP=GP—R),R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B.能量在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为5.5%C.若本生态系统维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多D.④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粪便中22、某草原因过度放牧和鼠害导致荒漠化。

为了遏止鼠害对草原的破坏,放入驯化后的银黑狐捕鼠。

下图中的曲线分别代表羊、鼠和狐数量的年变化,这3条曲线正确对应的动物是注:左Y轴数值对应甲、乙曲线,右Y轴数值对应丙曲线A.甲为狐、乙为鼠、丙为羊B.甲为鼠、乙为羊、丙为狐C.甲为狐、乙为羊、丙为鼠D.甲为羊、乙为鼠、丙为狐23、在一个实验中,研究菜青虫吃掉白菜叶的比例,并将其转换为物质量。

观察发现虫子一天吃2cm2菜叶,为了估算方便,又做了一些测量,如下:W:该菜叶每cm2的平均干物质量X:每天虫子呼吸的总时Y:每天早虫子粪便的干重Z:每天CO2的排出量以下估算菜叶转换成每天进入虫子的生物量的公式哪个正确()A.B=2W-Y-Z B.B=W-Y-Z C.B=2W-X-Z D.B=2W-X-YZ24、如果一只老虎的食物有来自初级消费者,来自次级消费者,假如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老虎每增加2kg的体重,约消耗植物()A.1500kg B.1100kg C.1750kg D.1250kg25、如图为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①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②H占据3个营养级③G和F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④如在该生态系统中使用DDT,则这种杀虫剂在H中浓度最高,其次是在D中⑤图中A、E均为生产者⑥一旦G的数量大量减少该生态系统就很难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A.①②⑤B.③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26、在“棉花→棉蚜→食蚜蝇→瓢虫→麻雀→鹰”这条食物链中,如果食蚜蝇要有5 m2的生活空间才能满足自身的能量需求,则一只鹰的生活空间至少是( )A.5×103 m2B.5×104 m2C.53 m2D.54 m227、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从根本上看,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D.食用菌、沼气池微生物及蚯蚓等生物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28、某同学画出3幅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都是单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