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实验
缺氧的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研究不同类型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包括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
2. 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3. 探讨缺氧对血液颜色变化的影响。
4. 分析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组织细胞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正常的有氧代谢,导致能量产生减少,进而影响细胞功能。
本实验通过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模型,观察机体对缺氧的反应,以了解缺氧对机体的具体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昆明小白鼠10只,体重20-25克。
2. 实验设备:呼吸机、显微镜、离心机、氧气分析仪、电子天平等。
3. 实验步骤:(1)分组:将1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乏氧性缺氧组、血液性缺氧组和组织中毒性缺氧组。
(2)乏氧性缺氧组:将小白鼠放入低氧环境中(氧浓度约10%)24小时,观察其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颜色变化。
(3)血液性缺氧组:将小白鼠麻醉后,采用体外循环方法,使血液与低氧环境接触,观察其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颜色变化。
(4)组织中毒性缺氧组:将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氰化钠,观察其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颜色变化。
(5)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
4. 数据收集与处理:观察并记录各组小白鼠的呼吸频率、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血液颜色变化等指标。
将数据输入电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乏氧性缺氧组:呼吸频率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症状,血液颜色变淡。
2. 血液性缺氧组:呼吸频率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症状,血液颜色变淡。
3. 组织中毒性缺氧组:呼吸频率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症状,血液颜色变淡。
4. 正常对照组:呼吸频率正常,中枢神经系统无异常,血液颜色正常。
五、实验讨论1. 缺氧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缺氧时,机体为了增加氧气的摄入,呼吸频率会降低,以保证氧气供应。
2. 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缺氧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症状,如嗜睡、昏迷等。
缺氧_实验报告
1. 了解缺氧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观察缺氧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3. 掌握缺氧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机体在一定时间内,由于供氧不足导致组织细胞代谢障碍,出现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变化。
缺氧可分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
低张性缺氧是指由于吸入气体中氧分压降低导致的缺氧;血液性缺氧是指由于血红蛋白携带氧气的能力降低导致的缺氧;组织性缺氧是指由于组织细胞利用氧气的能力降低导致的缺氧。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昆明小白鼠4只(体重20-25g)。
2. 实验仪器:缺氧实验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恒温水浴箱、氧气分析仪、计时器、手术器械等。
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钠石灰、氯丙嗪、亚硝酸钠、氰化钾等。
四、实验方法1. 分组:将4只小白鼠随机分为两组,甲组2只,乙组2只。
2. 缺氧实验:(1)甲组:将2只小白鼠放入缺氧实验瓶中,加入适量生理盐水,瓶口用钠石灰填充,瓶塞密封。
(2)乙组:将2只小白鼠放入缺氧实验瓶中,加入适量生理盐水,瓶口不填充钠石灰,瓶塞密封。
3. 实验观察:(1)观察两组小白鼠的呼吸频率、呼吸幅度、心率等生理指标的变化。
(2)观察两组小白鼠的行为变化,如活动减少、反应迟钝、昏迷等。
(3)记录两组小白鼠的存活时间。
1. 甲组小白鼠呼吸频率逐渐减慢,呼吸幅度减小,心率降低,最终昏迷死亡。
存活时间为90分钟。
2. 乙组小白鼠呼吸频率无明显变化,呼吸幅度和心率基本稳定,活动减少,但未出现昏迷。
存活时间超过120分钟。
六、实验分析1. 缺氧实验结果显示,缺氧对小鼠的生理功能产生了明显影响。
甲组小白鼠由于缺氧,呼吸频率减慢,呼吸幅度减小,心率降低,最终昏迷死亡。
乙组小白鼠由于瓶口未填充钠石灰,氧气供应相对充足,生理功能未受到严重影响。
2. 实验结果表明,缺氧类型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存在差异。
低张性缺氧导致的小鼠呼吸频率减慢、呼吸幅度减小、心率降低等症状较为明显,而血液性缺氧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
小鼠各型缺氧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复制不同病因导致小鼠缺氧的模型,了解乏氧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分类。
2. 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 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通过模拟不同类型的缺氧环境,观察小鼠的生理反应,了解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实验分为三种缺氧类型: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组织中毒性缺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健康小白鼠若干只。
2. 实验仪器:小鼠缺氧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广口瓶、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耗氧量测定装置、记录表格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乏氧性缺氧实验- 将四只小鼠分别编号为甲、乙、丙、丁。
- 将甲、乙、丙鼠放入缺氧瓶中,每2分钟记录一次死亡情况(记录时间及耗氧量)。
- 观察并记录甲鼠尸体部分肝叶颜色变化。
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实验- 将一只小鼠放入一氧化碳发生装置的广口瓶中,观察并记录其死亡时间。
3.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实验- 将一只小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观察并记录其死亡时间。
4. 缺氧耐受性实验- 将四只小鼠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 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氯丙嗪,使其进入人工冬眠状态;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
- 将两组小鼠分别放入装有5g钠石灰的广口瓶中,塞紧瓶塞,连通测氧耗装置。
- 开始计时,每3分钟重复观察并记录上述指标一次,直至动物死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乏氧性缺氧实验- 甲、乙、丙鼠均死亡,耗氧量逐渐减少,肝叶颜色变暗。
- 结果表明,乏氧性缺氧会导致小鼠呼吸系统功能障碍,进而引起肝细胞缺氧,导致肝叶颜色变暗。
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实验- 小鼠死亡时间较短,耗氧量迅速下降。
- 结果表明,一氧化碳中毒会导致小鼠呼吸系统功能障碍,迅速引起缺氧。
3.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实验- 小鼠死亡时间较长,耗氧量逐渐减少。
缺氧功能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研究缺氧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2. 探讨缺氧条件下不同器官系统的适应机制。
3. 分析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组织、细胞或器官因氧供应不足而引起的生理、生化变化。
缺氧可分为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
本实验主要研究乏氧性缺氧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体重20克左右的健康小白鼠4只。
2. 实验仪器:耗氧量测定装置、缺氧瓶、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 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1. 缺氧模型建立:将小白鼠放入缺氧瓶中,加入5g钠石灰,密闭瓶口,使瓶内氧气浓度降低至10%以下。
2. 实验分组:将小白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只。
3. 实验步骤:(1)实验组:将实验组小白鼠放入缺氧瓶中,记录缺氧时间,观察呼吸、心跳、体温、血液颜色等生理指标变化。
(2)对照组:将对照组小白鼠放入正常环境中,记录生理指标变化。
4. 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
五、实验结果1. 呼吸:实验组小白鼠在缺氧过程中,呼吸逐渐减弱,最终停止呼吸。
对照组小白鼠呼吸正常。
2. 心跳:实验组小白鼠在缺氧过程中,心跳逐渐减慢,最终停止心跳。
对照组小白鼠心跳正常。
3. 体温:实验组小白鼠在缺氧过程中,体温逐渐下降,最终降至冰点以下。
对照组小白鼠体温正常。
4. 血液颜色:实验组小白鼠血液颜色呈暗红色,对照组小白鼠血液颜色呈鲜红色。
六、实验分析1. 缺氧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缺氧导致呼吸减弱,最终停止呼吸。
这可能是因为缺氧使呼吸中枢受到抑制,导致呼吸肌无力。
2. 缺氧对循环系统的影响:缺氧导致心跳减慢,最终停止心跳。
这可能是因为缺氧使心脏功能受到抑制,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3. 缺氧对体温的影响:缺氧导致体温下降,最终降至冰点以下。
这可能是因为缺氧使机体散热增加,导致体温调节功能紊乱。
缺氧性实验报告结论(3篇)
第1篇一、实验概述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缺氧环境对生物体生理和行为的影响。
通过构建缺氧实验模型,观察小鼠在缺氧环境下的生理指标变化和行为表现,分析缺氧对生物体的影响机制。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用健康成年小鼠,体重20-25克,共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实验设备:缺氧箱、生理信号采集系统、运动轨迹记录仪、呼吸频率计、心跳速率计等。
3. 实验方法:(1)将实验组小鼠放入缺氧箱中,保持箱内氧气浓度低于5%;(2)对照组小鼠在正常氧气环境中生活;(3)记录实验过程中小鼠的生理指标,包括呼吸频率、心跳速率、运动轨迹等;(4)观察小鼠在缺氧环境下的行为表现,如活动能力、反应速度等;(5)实验结束后,对小鼠进行生理学检查,包括血液指标、组织器官等。
三、实验结果1. 生理指标变化:(1)呼吸频率:实验组小鼠的呼吸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缺氧环境下小鼠的呼吸频率加快,以增加氧气摄入;(2)心跳速率:实验组小鼠的心跳速率明显快于对照组,表明缺氧环境下小鼠的心脏负担加重,心率加快;(3)运动轨迹:实验组小鼠的运动轨迹明显不如对照组,说明缺氧环境下小鼠的活动能力下降。
2. 行为表现:(1)活动能力:实验组小鼠的活动能力明显下降,表现为行走缓慢、步态不稳等;(2)反应速度:实验组小鼠的反应速度变慢,对刺激的反应迟钝。
3. 生理学检查:(1)血液指标:实验组小鼠的血液氧气饱和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缺氧环境下小鼠的血液携氧能力下降;(2)组织器官:实验组小鼠的心脏、肝脏等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说明缺氧对小鼠的生理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
四、结论1. 缺氧环境对小鼠的生理和行为有显著影响,表现为呼吸频率、心跳速率、运动轨迹、活动能力和反应速度等方面的异常;2. 缺氧环境下,小鼠的心脏、肝脏等器官出现损伤,表明缺氧对小鼠的生理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3. 本实验结果提示,缺氧环境可能对生物体的生理和行为产生长期影响,应引起重视。
缺氧的创新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缺氧是人体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变化。
了解缺氧的类型、机制及其对人体的影响,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创新性地研究缺氧对小鼠的影响,并通过模拟不同缺氧环境,探究缺氧对小鼠生理指标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模拟不同缺氧环境,观察缺氧对小鼠生理指标的影响。
2. 分析缺氧对不同类型缺氧的耐受性。
3. 探究缺氧对小鼠组织器官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昆明种小白鼠,体重20克左右,共40只。
2. 实验设备:缺氧箱、呼吸频率监测仪、心电图仪、血氧饱和度仪、显微镜等。
3. 实验试剂:NaOH、NaCl、Na2CO3、CO2、H2O2等。
四、实验方法1. 将4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低氧组、CO中毒组、H2O2中毒组。
2. 对照组:正常饲养,作为正常生理指标参考。
3. 低氧组:将小白鼠置于缺氧箱中,模拟海拔3000米的高原环境,观察并记录生理指标变化。
4. CO中毒组:将小白鼠置于CO浓度浓度为1000ppm的环境中,观察并记录生理指标变化。
5. H2O2中毒组:将小白鼠置于H2O2浓度浓度为1000ppm的环境中,观察并记录生理指标变化。
6. 在实验过程中,定期监测并记录各组小鼠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生理指标。
7. 实验结束后,取小鼠组织器官,进行显微镜观察,分析缺氧对组织器官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1. 低氧组小鼠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缺氧时间延长,生理指标下降趋势更加明显。
2. CO中毒组小鼠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出现呼吸困难、皮肤发绀等症状。
3. H2O2中毒组小鼠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4. 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缺氧对小鼠的心脏、肝脏、肾脏等组织器官造成不同程度损伤。
六、讨论与分析1. 本实验通过模拟不同缺氧环境,观察缺氧对小鼠生理指标的影响,发现缺氧对小鼠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造成严重影响。
缺氧及其解救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缺氧的定义、分类及对机体的影响;2. 掌握缺氧解救的方法及原理;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机体组织、器官因氧气供应不足而发生的生理、生化及形态学改变。
缺氧可分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
低张性缺氧是指血液中氧分压降低,血液性缺氧是指血红蛋白携带氧气的能力降低,组织性缺氧是指组织细胞利用氧气的能力降低。
缺氧解救的方法主要包括:增加氧气的供应、改善血液携氧能力、改善组织细胞利用氧气的能力等。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鼠;2. 实验仪器:缺氧瓶、测氧仪、注射器、手术器械等;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亚硝酸钠、氰化钾、美兰等。
四、实验方法1. 乏氧性缺氧实验(1)将小鼠放入缺氧瓶中,瓶内加入适量钠石灰,使氧气被消耗,造成乏氧环境;(2)观察小鼠呼吸、心跳、行为等变化;(3)记录小鼠死亡时间。
2. 血液性缺氧实验(1)将小鼠腹腔注射亚硝酸钠,使血红蛋白氧化,降低血液携氧能力;(2)观察小鼠呼吸、心跳、行为等变化;(3)记录小鼠死亡时间。
3. 组织性缺氧实验(1)将小鼠腹腔注射氰化钾,使细胞线粒体受损,降低组织细胞利用氧气的能力;(2)观察小鼠呼吸、心跳、行为等变化;(3)记录小鼠死亡时间。
4. 缺氧解救实验(1)将小鼠放入缺氧瓶中,加入适量生理盐水,观察小鼠呼吸、心跳、行为等变化;(2)记录小鼠死亡时间。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乏氧性缺氧实验:小鼠在缺氧瓶中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行为异常,最终死亡。
死亡时间为90min。
2. 血液性缺氧实验:小鼠腹腔注射亚硝酸钠后,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皮肤黏膜由红润变为樱桃红,最终死亡。
死亡时间为120min。
3. 组织性缺氧实验:小鼠腹腔注射氰化钾后,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行为异常,最终死亡。
死亡时间为100min。
4. 缺氧解救实验:小鼠在缺氧瓶中加入适量生理盐水后,呼吸逐渐平稳,心跳恢复正常,行为恢复正常,最终存活。
缺氧及解救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研究缺氧对小鼠的影响,了解缺氧的表现和生理机制。
2. 掌握缺氧解救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动物实验操作技能。
3. 分析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动物体内氧气供应不足,导致组织细胞无法进行正常的有氧代谢,产生一系列生理和生化反应。
本实验通过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小鼠的影响,探讨缺氧解救的方法。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昆明小白鼠20只,体重20-25克。
2. 实验器材:缺氧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恒温水浴箱、注射器、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生理盐水等。
四、实验方法1. 乏氧性缺氧实验(1)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
(2)将甲、乙、丙、丁组小鼠分别放入装有5g钠石灰的缺氧瓶中,密封瓶口。
(3)观察并记录小鼠的呼吸频率、活动状态、死亡时间等指标。
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实验(1)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
(2)将甲、乙、丙、丁组小鼠分别放入装有10%一氧化碳气体的缺氧瓶中,密封瓶口。
(3)观察并记录小鼠的呼吸频率、活动状态、死亡时间等指标。
3. 缺氧解救实验(1)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
(2)将甲、乙、丙、丁组小鼠分别放入装有5g钠石灰的缺氧瓶中,密封瓶口。
(3)观察并记录小鼠的呼吸频率、活动状态、死亡时间等指标。
(4)当小鼠出现明显缺氧症状时,立即将小鼠取出缺氧瓶,放入装有新鲜空气的容器中,观察并记录小鼠的恢复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乏氧性缺氧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乏氧性缺氧组小鼠的呼吸频率逐渐减慢,活动状态逐渐减弱,最终死亡。
死亡时间与缺氧瓶的密闭性、小鼠个体差异、钠石灰等因素有关。
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组小鼠的呼吸频率逐渐减慢,活动状态逐渐减弱,最终死亡。
死亡时间与一氧化碳浓度、小鼠个体差异、缺氧瓶的密闭性等因素有关。
3. 缺氧解救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缺氧解救组小鼠在取出缺氧瓶后,呼吸频率逐渐恢复,活动状态逐渐好转,大部分小鼠得以存活。
缺氧实验报告实验总结
一、实验背景缺氧是机体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和生化反应。
为了研究缺氧对机体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动物模型,通过模拟缺氧环境,观察动物在缺氧条件下的生理变化,为临床医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缺氧的分类原则;2. 观察不同类型缺氧时的表现以及呼吸节律和皮肤粘膜颜色的变化规律;3. 观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不同,外界环境温度不同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4. 了解临床应用冬眠及低温疗法的意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选用体重20克左右的健康小白鼠4只;2. 实验仪器:耗氧量测定装置一套,125ml带密封胶塞的广口瓶、1ml注射器,钠石灰,氯丙嗪,生理盐水,亚硝酸钠溶液,美兰;3. 实验步骤:(1)低张性缺氧:取体重相近的小白鼠2只,分别作以下处理:甲鼠腹腔内注入0.25%氯丙嗪0.1ml/10g;乙鼠腹腔内注入生理盐水0.1ml/10g。
甲鼠注射氯丙嗪以后再放入冰浴盆中冰浴直至老鼠进入人工冬眠为止。
上述处理后,将小白鼠分别放入装有5g钠石灰的广口瓶内,然后塞紧瓶塞,连通测氧耗装置。
开始计时,观察并记录上述指标,以后每3min重复观察上述指标一次,直至动物死亡。
(2)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取小白鼠2只,观察正常表现后,分别向腹腔内注射5%亚硝酸钠0.5ml,甲在注射亚硝酸钠后,立即腹腔注射1%美兰0.1ml;(3)低温缺氧:取小白鼠2只,将其中一只放入-10℃的冰箱中,另一只作为对照组;(4)冬眠缺氧:取小白鼠2只,将其中一只腹腔内注入0.25%氯丙嗪0.1ml/10g,另一只作为对照组。
四、实验结果1. 低张性缺氧:甲鼠死亡时间为40分钟,乙鼠死亡时间为60分钟;2.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甲鼠死亡时间为20分钟,乙鼠死亡时间为30分钟;3. 低温缺氧:冰箱中的小白鼠死亡时间为15分钟,对照组小白鼠死亡时间为120分钟;4. 冬眠缺氧:注射氯丙嗪的小白鼠死亡时间为60分钟,对照组小白鼠死亡时间为120分钟。
缺氧实验报告实验分析
一、实验背景缺氧是指生物体或组织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导致生理和生化反应受到抑制,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过程。
缺氧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理状态,严重时可导致生命危险。
为了研究缺氧对生物体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动物模型,通过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以及血液颜色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目的1. 复制不同病因导致的缺氧模型,了解乏氧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分类。
2. 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 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昆明小白鼠4只,体重20克左右。
2. 实验材料:缺氧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广口瓶、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3. 实验步骤:(1)乏氧性缺氧:将4只小鼠分为甲、乙、丙、丁四组,每组2只。
甲、乙组小鼠放入缺氧瓶中,丙、丁组小鼠放入充满氧气的缺氧瓶中。
观察并记录死亡时间及耗氧量。
(2)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将1只小鼠放入充满一氧化碳的缺氧瓶中,观察并记录死亡时间。
(3)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将1只小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溶液,观察并记录死亡时间。
(4)血液颜色变化观察:将实验结束后的小鼠血液进行颜色观察,记录血液颜色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乏氧性缺氧:甲、乙组小鼠死亡时间分别为30分钟和45分钟,耗氧量分别为0.25ml/min和0.35ml/min。
丙、丁组小鼠死亡时间分别为60分钟和75分钟,耗氧量分别为0.5ml/min和0.65ml/min。
说明乏氧性缺氧对动物的影响较大,缺氧时间越长,耗氧量越大。
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实验小鼠死亡时间为15分钟,说明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对动物的影响较大。
3.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实验小鼠死亡时间为20分钟,说明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对动物的影响较大。
缺氧实验报告分析
一、实验背景缺氧是指生物体组织、器官或细胞因氧供应不足或氧利用障碍而导致的生理功能异常。
缺氧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严重时可导致生命危险。
为研究缺氧的机制及影响因素,本实验通过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动物生理功能的影响,并分析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选用体重相近的健康小白鼠作为实验动物。
2. 缺氧模型复制:(1)低张性缺氧:将小白鼠放入装有钠石灰的广口瓶中,使瓶内氧分压降低,模拟低张性缺氧。
(2)血液性缺氧:向小白鼠腹腔注射一定量的CO,使血红蛋白与CO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降低血液携氧能力。
(3)组织中毒性缺氧:向小白鼠腹腔注射一定量的亚硝酸钠,使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降低血液携氧能力。
3. 观察指标:(1)呼吸频率:记录实验过程中小白鼠的呼吸频率变化。
(2)皮肤黏膜颜色:观察小白鼠皮肤黏膜颜色的变化,判断缺氧程度。
(3)存活时间:记录小白鼠死亡时间,分析缺氧耐受性。
4. 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1. 低张性缺氧:低张性缺氧组小白鼠呼吸频率先加快后减慢,皮肤黏膜由红润变为樱桃红,存活时间较长。
2. 血液性缺氧:血液性缺氧组小白鼠呼吸频率加快,皮肤黏膜呈青紫色,存活时间较短。
3. 组织中毒性缺氧:组织中毒性缺氧组小白鼠呼吸频率加快,皮肤黏膜呈青紫色,存活时间较短。
4. 缺氧耐受性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缺氧耐受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缺氧类型、动物个体差异、外界环境温度等。
四、实验分析1. 低张性缺氧:低张性缺氧时,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导致组织缺氧。
实验结果显示,低张性缺氧组小白鼠呼吸频率先加快后减慢,皮肤黏膜由红润变为樱桃红,存活时间较长,表明低张性缺氧具有一定的代偿能力。
2. 血液性缺氧:血液性缺氧时,血红蛋白与CO结合,降低血液携氧能力。
实验结果显示,血液性缺氧组小白鼠呼吸频率加快,皮肤黏膜呈青紫色,存活时间较短,表明血液性缺氧对动物生理功能的影响较大。
缺氧实验_??????
缺氧实验
缺氧实验是一种用于研究生物体在缺氧条件下的生理和生化变化的实验。
在缺氧环境中,生物体的氧供应不足,会导致一系列的适应和反应。
这种实验通常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1. 确定实验动物或细胞。
常用的实验动物包括小鼠、大鼠和斑马鱼等。
细胞实验可以使用培养的细胞株。
2. 制备缺氧条件。
可以使用缺氧箱或含有低氧气体混合物的培养箱来模拟缺氧环境。
3. 暴露实验样本于缺氧条件。
将实验动物或细胞置于缺氧环境中一段时间,通常是数小时到数天。
4. 检测生理和生化指标。
使用一系列的技术和方法来检测样本中的变化。
例如,可以测量血液中的氧饱和度、pH变化、代谢产物的浓度等。
5. 分析和解释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样本在缺氧条件下的生理和生化变化,并解释其可能的适应机制。
缺氧实验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生物体对缺氧的应对机制和生存能力。
它对于研究呼吸系统疾病、高海拔适应性和缺氧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缺氧因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缺氧因素对生物体的影响。
2. 分析缺氧因素对生物体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 了解缺氧因素对生物体适应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生物体组织细胞在供氧不足的情况下,无法满足其正常生理活动所需氧气的现象。
缺氧因素主要包括低氧环境、一氧化碳中毒、亚硝酸盐中毒等。
本实验通过模拟不同缺氧环境,观察缺氧因素对生物体的影响,分析缺氧因素对生物体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及缺氧因素对生物体适应性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昆明小白鼠(体重20克左右)4只。
2. 实验设备:缺氧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pH计、分光光度计等。
3. 实验试剂:0.25%氯丙嗪、生理盐水、5%亚硝酸钠、1%美兰、蒸馏水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乏氧性缺氧实验(1)取体重相近的小白鼠2只,分别编号为甲、乙。
(2)甲鼠腹腔内注入0.25%氯丙嗪0.1ml/10g;乙鼠腹腔内注入生理盐水0.1ml/10g。
(3)将甲、乙鼠分别放入装有5g钠石灰的广口瓶内,然后塞紧瓶塞,连通测氧耗装置。
(4)开始计时,观察并记录上述指标,以后每3min重复观察上述指标一次,直至动物死亡。
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实验(1)取体重相近的小白鼠1只,观察正常表现。
(2)将小白鼠放入一氧化碳发生装置中,观察并记录死亡时间。
3. 亚硝酸盐中毒性缺氧实验(1)取体重相近的小白鼠1只,观察正常表现。
(2)向小白鼠腹腔内注射5%亚硝酸钠0.5ml。
(3)立即腹腔注射1%美兰。
(4)观察并记录死亡时间。
4. 数据处理(1)计算小鼠耗氧率(r)。
(2)分析缺氧因素对小鼠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乏氧性缺氧实验(1)甲鼠存活时间为90min,乙鼠存活时间为120min。
病生实验缺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缺氧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缺氧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3. 观察缺氧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4. 分析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机体组织细胞因氧气供应不足而导致的生理功能紊乱。
根据缺氧的原因和机制,缺氧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低张性缺氧:指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导致组织细胞缺氧;2. 血液性缺氧:指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或功能异常,导致氧运输能力下降;3. 组织性缺氧:指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下降。
本实验通过复制缺氧动物模型,观察缺氧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分析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白鼠若干;2. 实验仪器:缺氧瓶、恒温水浴箱、氧气分析仪、电子天平等;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亚硝酸钠、氰化钾、钠石灰等。
四、实验方法1. 缺氧动物模型的复制:(1)低张性缺氧:将小白鼠放入缺氧瓶中,瓶内加入适量生理盐水,然后通入氮气,使瓶内氧气浓度降低至约10%。
(2)血液性缺氧:将小白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腹腔注射亚硝酸钠溶液,观察两组动物生理功能的变化。
(3)组织性缺氧:将小白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腹腔注射氰化钾溶液,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观察两组动物生理功能的变化。
2. 观察指标:(1)一般状况:观察动物的活动、呼吸、皮毛等变化;(2)呼吸功能:测定动物的呼吸频率、潮气量等指标;(3)血液指标:测定动物的血红蛋白含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4)神经系统功能:观察动物的行为、反应等指标。
五、实验结果1. 低张性缺氧组动物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活动减少、皮毛松散等症状,呼吸频率和潮气量明显增加,血红蛋白含量和血氧饱和度降低;2. 血液性缺氧组动物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活动减少、皮毛松散等症状,呼吸频率和潮气量明显增加,血红蛋白含量和血氧饱和度降低;3. 组织性缺氧组动物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活动减少、皮毛松散等症状,呼吸频率和潮气量明显增加,血红蛋白含量和血氧饱和度降低。
机能实验_缺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缺氧的概念、分类及发生机制。
2. 掌握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包括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系统等方面。
3. 研究不同类型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差异,以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机体组织细胞因氧气供应不足或利用障碍而导致的生理功能紊乱。
缺氧可分为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三种类型。
乏氧性缺氧是指由于氧气供应不足导致的缺氧,血液性缺氧是指由于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导致的缺氧,组织中毒性缺氧是指由于组织细胞内氧气利用障碍导致的缺氧。
本实验通过复制不同类型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机体的影响,旨在探讨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系统的影响,以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小白鼠4只,体重20克左右。
2. 实验仪器:缺氧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广口瓶、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3. 实验试剂:氯丙嗪、亚硝酸钠溶液、美兰。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乏氧性缺氧实验:(1)取4只小白鼠,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
(2)将甲、乙、丙、丁分别放入装有5g钠石灰的缺氧瓶中,塞紧瓶塞。
(3)观察并记录小白鼠的呼吸频率、节律、皮肤颜色及死亡时间。
2. 血液性缺氧实验:(1)取一只小白鼠,腹腔注射5%硝酸钠0.5ml。
(2)观察并记录小白鼠的呼吸频率、节律、皮肤颜色及死亡时间。
3. 组织中毒性缺氧实验:(1)取一只小白鼠,腹腔注射0.1%氰化钾0.5ml。
(2)观察并记录小白鼠的呼吸频率、节律、皮肤颜色及死亡时间。
4. 缺氧耐受性实验:(1)取两只小白鼠,一只腹腔注射0.25%氯丙嗪0.1ml/10g,另一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
(2)将注射氯丙嗪的小白鼠放入冰浴盆中冰浴,直至进入人工冬眠状态。
(3)将两只小白鼠分别放入装有5g钠石灰的缺氧瓶中,塞紧瓶塞。
缺氧病理生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缺氧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探讨不同类型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和病理生理机制。
3. 通过实验观察缺氧对小鼠生理指标的影响,如呼吸频率、心率、血液pH值等。
4. 分析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小白鼠(体重20克左右)10只。
2. 实验仪器:呼吸频率计、心率计、血液pH计、注射器、玻璃管、缺氧装置等。
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5%亚硝酸钠溶液、1%美兰溶液、1%氰化钾溶液等。
三、实验方法1. 将小白鼠随机分为五组,每组2只。
2. 第一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
3. 第二组(低张性缺氧组):将小白鼠放入缺氧装置中,通过通入氮气使氧气浓度降低至5%以下,持续观察其生理指标变化。
4. 第三组(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组):将小白鼠放入缺氧装置中,通入一定浓度的一氧化碳,持续观察其生理指标变化。
5. 第四组(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组):将小白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溶液,持续观察其生理指标变化。
6. 第五组(氰化钾中毒性缺氧组):将小白鼠腹腔注射1%氰化钾溶液,持续观察其生理指标变化。
7. 观察并记录各组小白鼠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液pH值等生理指标变化,直至动物死亡。
四、实验结果1. 对照组:小白鼠生理指标无明显变化。
2. 低张性缺氧组:呼吸频率和心率逐渐加快,血液pH值降低。
3.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组:呼吸频率和心率明显加快,血液pH值降低,动物死亡时间约为30分钟。
4.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组:呼吸频率和心率逐渐加快,血液pH值降低,动物死亡时间约为40分钟。
5. 氰化钾中毒性缺氧组:呼吸频率和心率迅速加快,血液pH值降低,动物死亡时间约为10分钟。
五、实验分析1. 缺氧对机体的影响:缺氧会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生理和病理生理反应,如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血液pH值降低等。
2. 不同类型缺氧的影响:低张性缺氧和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对机体的影响较为相似,表现为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血液pH值降低。
缺氧的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缺氧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2. 掌握缺氧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3. 分析缺氧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规律。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机体在一定时间内,由于吸入气体中氧含量不足,导致机体组织、细胞缺氧的状态。
缺氧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主要包括:呼吸、循环、神经、消化等系统。
本实验通过观察缺氧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分析缺氧对人体的影响规律。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对象: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2. 实验仪器:氧气浓度测定仪、心率监测仪、血压计、呼吸机、显微镜等;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氧气、二氧化碳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志愿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人;2. 实验前准备:实验前,对志愿者进行身体检查,确保其身体状况良好;3. 缺氧实验操作:(1)实验组:将志愿者置于密闭的实验舱内,通过调节呼吸机,使舱内氧气浓度降至15%;(2)对照组:将志愿者置于正常环境下,保持舱内氧气浓度为21%;4. 实验观察:(1)呼吸频率、深度变化;(2)心率、血压变化;(3)血液pH值变化;(4)细胞形态变化;5. 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
五、实验结果1. 呼吸频率、深度变化:实验组志愿者在缺氧环境下,呼吸频率逐渐增加,呼吸深度逐渐减小,与对照组相比,呼吸频率增加约20%,呼吸深度减小约30%;2. 心率、血压变化:实验组志愿者在缺氧环境下,心率逐渐增加,血压逐渐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心率增加约20%,血压降低约10%;3. 血液pH值变化:实验组志愿者在缺氧环境下,血液pH值逐渐降低,与对照组相比,降低约0.1;4. 细胞形态变化:通过显微镜观察,实验组志愿者细胞形态出现肿胀、核固缩等现象,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形态变化明显。
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 缺氧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本实验结果表明,缺氧对人体生理功能有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呼吸、循环、神经、消化等系统功能紊乱;2. 缺氧程度与生理功能变化的关系:本实验中,缺氧程度越高,生理功能变化越明显;3. 缺氧对人体的影响规律:缺氧首先影响呼吸系统,导致呼吸频率、深度变化,进而影响循环系统,使心率、血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神经、消化等系统功能紊乱。
不同类型的缺氧实验报告
不同类型的缺氧实验报告缺氧是指组织和器官在缺少充足氧气供应时的一种生理反应。
在科学实验中,研究者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模拟和观察不同类型的缺氧情况,以便了解其对生物体的影响和机制。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缺氧实验方法及其实验报告。
一、单纯性缺氧实验1.实验目的:模拟环境中缺氧情况,观察生物体对缺氧的生理和生化反应。
2.实验材料和方法:(1)试验动物:小鼠(2)实验仪器:缺氧箱、血氧饱和度检测仪等(3)实验组数:正常对照组和缺氧组(4)实验步骤:a.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缺氧组。
b.正常对照组置于正常气氛中,缺氧组置于缺氧箱中。
c.观察各组小鼠的活动情况、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变化。
d.检测并分析生物体的血液参数、生化指标等。
3.实验结果和讨论:(1)缺氧组的小鼠活动减少、呼吸频率增加,表明缺氧影响了生物体的生理状态。
(2)缺氧组的血氧饱和度显著降低,证实了缺氧情况的成功模拟。
(3)缺氧组的血液参数和生化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说明缺氧对生物体的代谢和功能产生了影响。
二、缺血缺氧实验1.实验目的:模拟缺血缺氧情况,探究缺血缺氧对器官或组织的损伤程度。
2.实验材料和方法:(1)试验动物:大鼠(2)实验仪器:缺血模型装置、血管夹等(3)实验组数:正常对照组、缺血组和缺血缺氧组(4)实验步骤:a.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组和缺血缺氧组。
b.正常对照组暴露于正常血液供应条件下,缺血组使用血管夹阻断血流,缺血缺氧组在缺血基础上再施加缺氧处理。
c.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表现、组织病理变化和炎症反应等。
d.进行相关检测和分析,如组织学检查、炎症因子水平测定等。
3.实验结果和讨论:(1)缺血组和缺血缺氧组的大鼠活动受限,表明缺血和缺血缺氧对生物体造成了损害。
(2)缺血组和缺血缺氧组的组织病理变化明显,如细胞坏死、炎细胞浸润等,进一步证实了缺血缺氧对组织的损伤作用。
(3)缺血和缺血缺氧组的炎症因子水平升高,说明炎症反应在缺血缺氧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实验缺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缺氧对生物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2. 掌握缺氧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 分析缺氧对实验动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生物体在一定时间内,因氧气供应不足而导致的生理功能异常。
本实验通过建立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实验动物生理指标的影响,从而探讨缺氧对生物体的危害。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小鼠,体重20-25g,雌雄不限。
2. 仪器:缺氧箱、电子天平、生理指标检测仪、显微镜、注射器等。
3. 药品:生理盐水、缺氧试剂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2. 缺氧模型建立:将实验组动物放入缺氧箱中,调节氧气浓度为10%,持续处理2小时;对照组动物在相同条件下放置,但不进行缺氧处理。
3. 生理指标检测:实验结束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进行以下生理指标检测:(1)体重:用电子天平称量动物体重。
(2)心率:使用生理指标检测仪检测动物心率。
(3)呼吸频率:观察动物呼吸次数。
(4)血氧饱和度:使用生理指标检测仪检测动物血氧饱和度。
(5)血红蛋白含量:使用显微镜观察动物血红蛋白含量。
4.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生理指标差异。
五、实验结果1. 体重:实验组动物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心率:实验组动物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呼吸频率:实验组动物呼吸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血氧饱和度:实验组动物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血红蛋白含量:实验组动物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六、实验结论1. 缺氧对实验动物生理功能有显著影响,表现为体重、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和血红蛋白含量的降低。
2. 缺氧可导致实验动物生理功能紊乱,对生物体造成危害。
缺氧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缺氧的概念、分类及成因。
2. 掌握缺氧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
3. 观察缺氧对动物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的影响。
4. 分析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机体组织细胞在氧气供应不足或氧气利用障碍的情况下,产生的病理生理过程。
根据缺氧的原因,可分为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
本实验通过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动物模型,观察缺氧对动物的影响,从而了解缺氧的病理生理过程。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白鼠4只(体重20克左右)。
2. 实验仪器:缺氧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亚硝酸钠溶液、美兰。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乏氧性缺氧(1)取小白鼠4只,标记编号为甲、乙、丙、丁。
(2)将甲、乙、丙三只小白鼠放入缺氧瓶中,每2分钟记录一次死亡情况,记录时间及耗氧量。
(3)计算小鼠耗氧率(r)。
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1)取小白鼠一只,观察记录死亡情况。
(2)计算小鼠耗氧率(r)。
3.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1)取小白鼠一只,观察记录一般状况。
(2)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记录死亡时间。
(3)计算小鼠耗氧率(r)。
4. 取出甲鼠及2、3实验小鼠尸体部分肝叶进行对比,记录颜色。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乏氧性缺氧实验结果显示,甲、乙、丙三只小白鼠在缺氧条件下,耗氧率逐渐降低,直至死亡。
死亡时间分别为甲鼠5分钟、乙鼠8分钟、丙鼠10分钟。
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实验结果显示,小白鼠在吸入一氧化碳后,迅速出现呼吸急促、皮肤粘膜发绀等症状,最终死亡。
死亡时间为2分钟。
3.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实验结果显示,小白鼠在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后,迅速出现呼吸困难、皮肤粘膜发绀等症状,最终死亡。
死亡时间为3分钟。
4. 肝叶颜色对比实验结果显示,甲鼠肝叶呈鲜红色,乙、丙鼠肝叶呈暗红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重复缺氧与不同神经药物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低张性缺氧(hypotonic hypoxia)指由 Pa O2 明显降低并导致组织供氧不足。
当 Pa O2 低于 8kPa (60mmHg)时,可直接导致CaO2和SaO2 明显降低,因此低张性缺氧也可以称为低张性低氧血症( hypotonic hypoxemia )。
2 血液性缺氧
血液性缺氧(hemic hypoxia )指Hb 量或质的改变,使CaO2减少或同时伴有氧合Hb 结合的氧不易释出所引起的组织缺氧。
由于Hb 数量减少引起的血液性缺氧,因其Pa O2 正常而CaO2减低,又称等张性缺氧(isotonic hypoxemia)
3 循环性缺氧
循环性缺氧( circulatory hypoxia )指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氧供应减少所引起的缺氧,又称为低动力性缺氧( hypokinetic hypoxia )。
循环性缺氧还可以分为缺血性缺氧( ischemic hypoxia )和淤血性缺氧( congestive hypoxia )。
缺血性缺氧是由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淤血性缺氧是由于静脉回流受阻所致。
4 组织性缺氧
组织性缺氧(histogenous hypoxia )是指由于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所引起的缺氧。
缺氧时细胞的代谢和功能变化
机体吸入氧,并通过血液运输到达组织,最终被细胞所感受和利用。
因此,缺氧的本质是细胞对低氧状态的一种反应和适应性改变。
当急性严重缺氧时细胞变化以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为主(包括组织中毒性缺氧);慢性轻度缺氧细胞以氧感受器的代偿性调节为主。
缺氧时器官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缺氧对器官的影响,取决于缺氧发生的程度、速度持续时间和机体的功能代谢状态。
慢性轻度缺氧主要引起器官代偿性反应;急性严重的缺氧,器官常出现代偿不全和功能障碍,甚至引起重要器官产生不可逆损伤,导致机体的死亡。
实验目的:
研究缺氧耐受性的形成及其适应机制对临床医学、航天医学、运动医学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过去研究发现,在高原上长期慢性缺氧能使机体的缺氧耐受性增强,而本实验的目的在于探讨短期急性重复缺氧对小鼠耐受性的影响。
国外有研究表明,中枢抑制是缺氧适应的主要机制,为此,本实验利用戊巴比妥钠和肾上腺素改变小鼠神经系统CNS的机能状态,以检查CNS的机能状态对耐受性形成的影响。
1.材料和方法
1)实验对象器材和药品
小白鼠6只,雌雄不限,体重(20± 5)g,广口瓶(150ml)3个,天平,量筒,注射器(1ml)3支,1%戊巴比妥钠,0.01%肾上腺素和0.9%生理盐水。
2)实验过程
6只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2只,按随机原则选取,各组动物雌雄各一只,分别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纳(5.5ml/kg), 0.01%肾上腺素(0.04mg/kg)和0.9%生理盐水(6mg/kg)。
注射后,将小鼠置于含新鲜空气的广口瓶内,以橡皮塞密闭缺氧,待小鼠出现喘呼吸,记录下小鼠出现明显喘呼吸的时间,立即打开瓶塞30秒,然后再盖上瓶塞,如此重复4次。
记录下每次小鼠出现明显喘呼吸的时间,并进行比较。
3)数据处理
三组各轮4次的缺氧耐受时间
4)预期结果:
注射生理盐水的实验组(即对照组)第1次缺氧过程中,动物呼吸逐渐加快,逐渐出现发绀,
自主活动减少,之后开始出现不安、挣扎、呼吸加深加快,发绀更其明显,出现翻正反射消失、
痉挛样动作和喘呼吸,第2次的一般表现与第1 次相似,但第3次后,动物大多数处于安静状
态、呼吸深慢而有规律,发绀较前更明显,眼球呈黑紫色。
外观状态提示,随着缺氧次数的增加,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度降低,动物的生命活动处于逐次降低至稳定水平
注射戊巴比妥钠的实验组,小鼠自主活动明显降低,出现喘呼吸的时间比对照组长,后一次
急性缺氧小鼠的标准耐受时间比前一次长。
注射肾上腺素的实验组,小鼠自主活动明显增强,出现喘呼吸的时间比对照组短,且后一次
急性缺氧小鼠的标准耐受时间比前一次长。
参考文献
1.吕国蔚等急性重复缺氧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2;8(4);425—428
2.吕国蔚等重复脑缺血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1992;8(2);163—168
3.陈伯銮等临床麻醉药理学 2000;7;459—460;286—296
4.郭兵等病理生理学 2008,8;1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