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标准化的由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标准化的由来和发展
近半年来,笔者参加上海地方性标准《重点单位重点部位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第14部分:燃气系统》的前期调研、起草等工作,对标准化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学习,对我国标准化的由来和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我国历史上的标准和标准化发展并不落后:中国是有文字可考的世界四大文明国家之一,专家学者已经考证,在远古时代,人们在制作石器、发明弓箭骨针和贝壳项链的时候,就已形成和遵循了一定的标准,如果说人们这时的标准意识还是朦胧的、模糊的、甚至是无意识的话,那么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加深,人们开始创造的符号、记号象形文字和语言就是一种有意识的标准化行为了。
在经历了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和农业两次大规模的社会分工之后,自主的、有意识的标准和标准化行为开始产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计量器具、文字、青铜器、钱币和活字印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车同轨,书同文”,这是史书上的重要记载,也是对当时标准化的重要写照。
度、量、衡的统一也是在那个时候实现的,成为世界上古代标准化的典范。
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青铜器是秦始皇兵马俑和三星堆。
中国古代不仅注意研究和使用标准化,也注意用法律手段保护和推进标准化。
中国是最早用政令来规范统一标准的国家,如秦统一中国后颁布的《工律》就规定:“与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必等”,这样的律条实质上就是对标准的规定。
当时不但在《工律》中规定了手工业产品的标准,在《金布律》中规定了布匹的尺寸标准;还在《田律》中规定了农业和种子的耕作使用规范。
到了宋代,由官方编写的110卷《军器法式》中更有47卷是军器制造规范技术标准,说明当时中国的标准和标准件还是相当发达的。
标准是科学技术的基础,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曾给出这样的结论:“在公元3世纪到12时纪之间(中国)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可见,那时中国的标准化事业具有相当水平,并不落后。
在经历了数世纪的辉煌之后,中国的标准化事业伴随着经济和国运的衰败开始衰败了,这是发生在最近一、二百年之间的事情。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国家就在中央技术管理局设置了标准规格处。
1956年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时设立了标准局,进一步加强了标准化工作。
1978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并在同年成立了国家标准总局。
这是对标准化工作的又一次强化。
1988年7月,在原国家标准局、国家计量局基础上组建了国家技术监督局,同年1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使标准化工作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正式纳入了法制轨道。
逐步建立中国自己的技术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才使标准化事业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入世前后,标准和标准化事业受到了格外关注,这是因为,入世就意味着中国要承认和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由此才能享有世贸组织成员的权利,作为平等的一员参加全球经济一体化。
我国原有的标准和标准体系不仅存在水平低,管理落后的问题,原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存在着相当大的不适应,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主要表现是技术标准的总体水平偏低,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不高,标准制修订周期偏长,市场反应滞后等等。
这些问题的实质是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满足不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等等。
如果不是入世,人们也许不会如此关注中国的标准和标准化事业怎样发展,不会研究中国标准化的差距和问题是什么,不会探索这些差距和问题究竟出在那里,应该如何解决。
从这个意义上说,入世对中国的标准化事业来说,确实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次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