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片的起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视艺术鉴赏
——从《唐山大地震》浅谈对国产灾难电影的认识与鉴赏摘要:国产灾难电影在我国可分三个发展阶段,近年呈较快发展态势。直到2010年《唐山大地震》的问世,中国灾难电影创作显现出艺术的成熟。引起了学界对国产灾难电影的的艺术特色的梳理、总结与关注。
关健词:灾难电影;国产;特色;唐山大地震
近几年,洪水、地震、干旱、火灾、泥石流、矿难、空难等此伏彼起,四月二十一日的雅安地震再次唤回国民对自然灾难的恐惧和对受灾同胞的同情。“多难兴邦”虽说是国人常说的一句老话,但更需要从灾难中咀嚼痛苦,品尝教训灾难过后,人们不由得把目光投向银幕,希望看到由中国电影工作者创作的灾难片,能给观众带来一些关于防灾抗灾避灾的启示、关于灾难生成的深层思考,增益战胜灾难、继续生活的精神力量。
灾难电影一般指将重大的自然与人为灾难作为表现对象的电影。灾难电影作为西方电影界一种重要电影类型,以震撼的视觉冲击力与娱乐效应赢得极高的票房价值与观众群,具有极高的商业与艺术价值。
新世纪以来,好莱坞灾难片更以凌厉之势冲击着中国影坛,尽显霸主之势。相比之下,国产灾难电影却总在热情炒作与冷场放映中,未能尽如人意。从文革前第一部国产灾难题材电影《枯木逢春》,到改革开放初《蓝光闪过以后》、《冰河死亡线》,到逐步尝试将好莱坞类型片元素与中国主旋律电影结合的《超强台风》、《惊天动地》,再到汶川地震后走入小人物心理的《唐山大地震》、《大太阳》,国产灾难电影已走过了半个世纪,也逐渐开始走上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一、灾难电影起源
灾难电影是恐怖刺激的,一些血淋淋的灾难场面甚或血腥压抑得令人窒息。德国社会心理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说: “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他心中之物。”可见, 任何人的潜意识里, 都有着对未来的恐惧, 对疾病抑或重大灾难的担忧,尤其在这样一个物质与精神落差极大的年代里。而电影,则承担着人类精神的净化功能——观众可以从银幕上他人的灾难获得暂时的安慰和救赎,并得到内心的安宁,以及战胜灾难的力量和勇气。
二、灾难电影的发展
(一)诞生早期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灾难电影在无声电影时代就已经生成。早期的灾难电影主要是以灾难为主题的纪实片和故事片为存在依附的,如《火灾》(1902)《火烧旧金山》(1936)。
20世纪50、60年代核战争威胁的时代背景逐渐嵌入电影,银幕上充斥着各种遭遇核辐射的变形昆虫和怪物,如日本东宝映画1954年推出的《哥斯拉:怪兽之王》。
70年代灾难电影开始盛行,并成为一种新的样式,它的题材范围涉及到天灾人祸的各个领域。由于技术原因,场面显得不是十分火爆,但是情节却都是十
分紧凑。代表作有:《海神号》(1970)、《卡桑德拉大桥》、《地铁遭难记》、《火烧摩天楼》、《日本沉没》
(二)发展中期
90年代开始到2000年左右的这段时间,由于电影技术的高速发展,灾难电影呈井喷的式的出现,而且佳片不断。而且灾难电影在那个时候已经出现了几个明显的分支:病毒类灾难,怪兽类灾难,大自然灾害类,科幻末日类灾难。那时的灾难电影有着典型的美国英雄主义,不少题材都是关于外太空与异性生物,大多是主人公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去拯救地球与危难,表现了人与自然抗争的不屈精神。好莱坞凭借雄厚的资金和电脑特效技术,将灾难电影的画丽和音响效果打造得越来越接近完美,如《龙卷风》、《地火危城》、《山崩地裂》。
(三)2012年前5年间
随着电影技术的更上一步的发展,导演也把题材选为了人力不可抗拒的世界末日题材,这时的电影没有拯救世界,而是毁灭世界。而且观众对于灾难电影的要求越来越高,灾难电影数量大幅下降,代表作屈指可数。要么就是画面惊世骇俗,代表作《后天》,《2012》,要么就是题材新颖,大牌压阵,代表作《我是传奇》。
三、国产灾难电影的发展与特色
1迫在眉睫的群体危机
灾难电影要展现的是人类群体面对灭顶之灾时的反应,迫在眉睫的强大危机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势步步逼近,挑战着观众的期待视野和心理承受能力。
早期的国产灾难题材电影,具有强烈的建国后政治、文艺特色:影片凝聚着强烈的时代政治主题,并形成时代主旋律。强调救援,强调从上到下,齐心协力,英勇顽强,强调真善美,主流意识比较突出,各个方面都要照顾到表现到。宣传为主,走不出高、大、全的传统模式;
影片的叙事重心往往都不在灾难本身,往往采取的是大场景大视角,简而言之便是大人物的运筹帷幄,以及大规模的集体行动,极少把视角对准个人。
以1990 年张建亚导演拍摄的《紧急迫降》为例,它不强调灾难而强调救助,它不表现灾难奇观而表现救助精神,它不突出个体英雄而突出集体智慧,它不展示人性冲突而展示人际沟通,它不提供宣泄的快感而提供安全的抚慰感。与此同类型的代表作还有《枯木逢春》《惊涛骇浪》《非典人生》《隔离日》《紧急迫降》等。
2人道关怀
一部好的灾难电影不仅要用电影特技来展示骇人的灾害场面,更要展示人类在巨大灾害下的艰难挣扎,努力求生,以及由此而表现出的人性魅力和人道关怀。当灾难来临时,总是有人会为了别人牺牲自己:父亲可以为了女儿幸福,甘愿去冒险;恋人可以为了爱人的生命,义无反顾地做出牺牲,甚至素昧平生之人也可以为了对方安危,献上金钱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国产灾难电影《唐山大地震》的问世,标志着叙事策略的转型。它讲述了一个有关“23 秒、32 年”的亲情故事,它抛开生硬直白的价值意义诉求,转向对生命本身的真诚倾听,对生命意义或生命灵魂的关注和拷问,对生命个体生存环境的观照和体验。用写实主义的手法重现了地震对中国人普通家庭生活、深入挖
掘了中国人传统的深层文化心理。影片从心灵转换生成中的意象、苦难废墟记忆的光色及日常生活写意话语三方面,探寻、营构了幸存者心灵伤痕及难以抚慰的心理“余震”。
3视听上的震撼
如果没有血流成河的死伤场面,险象环生的惊险动作,抑或自然威力的逼真展示,那就实在妄称灾难电影了。灾难电影的神奇之处恰在于它以出奇的视听效果使庞大的怪兽、奇异的外星人,亦或千年不遇的天翻地覆的自然灾害,真实地再现于银幕之上, 让你看得瞠目结舌, 如临其境。
在灾害频繁的中国,进行灾难叙事有取之不尽的传统与现实题材,用之不竭的民俗记忆与现实资源。
4引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在灾难电影中,人们往往把自然当作自然科学和生产资料,却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从而使现代社会变成了一个畸形的社,导致了自然美从人类视野中的消失。
震惊中外的2008 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三年来中国当代灾难电影文艺创作出现了“井喷”状态,涌现出了一系列优秀作品,特别是灾难题材影片的创作有了质的飞跃。如果说,早期的灾难电影还存在着“意义空间的局促与空乏”以及“形式大于内容”等问题,那么,汶川地震后,艺术家们在提升灾难文艺思想深度与美学品格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探索,灾难电影的创作与学术研讨也呈现了全新而热烈的发展态势。灾难电影开始更多的引起观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当前,国产灾难电影研究与创作一样正遭遇到发展缺乏组织与规范的非常时期,加强和改进对国产灾难电影研究的规划,增进对灾难电影的社会责任和文化功能的认识,必将有力推动灾难电影的创新,推动中国灾难文艺及其研究的深入发展。
参
参考文献
[1]国产灾难电影发展阶段及研究热点——刘卫英1 ,孙茜2,辽东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13).5
[2]余纪.数字化电影的宠儿——灾难片的美学及相关问题[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 ( 2) : 77.
[3]许南明.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165
[4]高山.主流电影新坐标——《唐山大地震》座谈会综述[J].当代电影,2010 ( 9) : 25.
[5]许南明.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