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_2驱注气井封隔器橡胶材料腐蚀力学性能研究_朱达江

合集下载

油气井抗CO_2腐蚀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油气井抗CO_2腐蚀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v n a e u h a i l n s ,e s o us a t g s s c ssmp e e s a y t e,e o o z t n o n e t nt n t r a il c n mia i n i v sme ,a d wih g e ty ed.Th e e o me to o e d v lp n fCO2
缓 蚀 剂 分 子或 离 子 可 以 相互 吸 引 , 大 表 面 覆 盖 度 , 高 缓 蚀 效 增 提 果 。尽 管 咪唑 啉 及 其 衍 生 物 作 为 油 田缓 蚀 剂 得 到 广 泛 应 用 , 效 果也较理想 , 但其 缓 蚀 效 率 和 毒 性 仍 有 较 大 的提 升空 间 。
系列缓蚀剂。
定性 良好 , 且毒性低 、 生物降解性好 , 可用于酸性 、 中性 及大气介 质 中 , 别 适 合 于油 气 田 中 抗 C : 蚀 。 国 内关 于 酰 胺 类 缓 蚀 特 O 腐
剂 研 究 较 早 的 是 脂 肪 酸 酰 胺 , 以 脂 肪 酸 为原 料 经 酰 胺 化 得 到 即
1 1 咪唑 啉类 缓蚀 剂 .
咪唑啉类缓蚀剂是 一种含 氮五 元杂 环化 合物 , 特殊 刺激 无
脂 肪 酸 酰 胺 。 李 谦 定 等 以 混合 脂 肪 酸 和 二 乙醇 胺 为 原 料 合 成 混合脂肪酸二乙醇 酰胺缓 蚀剂 , 类缓 蚀剂对 金属 制件有 较好 该 的保 护作 用 。 以 油 酸 为 原 料 合 成 酰 胺 类 缓 蚀 剂 的 研 究 也 有 报 道 , 海 燕 等 以 油 酸 和 乙 二 胺 为 原 料 在 溶 剂 二 甲 苯 中合 成 了 杜 油酸酰胺类缓蚀剂 , 并采用对其抗 C O 腐蚀 的性 能进行 了研究 ,
c ro in i h b tr s s o r so n i io swa umm aie rz d.Th r s e t fa p i ai n we e a tcp td. T r n o u t e e e r h a d d — e p o p c so p lc to r n ii a e he te d frf rh rr s a c n e v l p n s a s ic s e . eo me twa lo d s u s d

大庆深层气完井管柱CO_2腐蚀防护技术

大庆深层气完井管柱CO_2腐蚀防护技术

大庆深层气完井管柱CO_2腐蚀防护技术
贺海军;徐德奎;马文海;袁玲;张凤
【期刊名称】《石油管材与仪器》
【年(卷),期】2016(000)004
【摘要】针对大庆深层气田具有埋藏深、温度高、产出气含CO_2的特点,且
CO_2分压多在0.2 MPa以上,井下油套管处于严重腐蚀状态。

通过室内高温高压腐蚀评价实验,探索出P110管材在中等温度(60~100℃)条件下,局部腐蚀敏感性加强,出现明显的蚀坑形态。

探索出在高温条件下13Cr-P110组合存在低电偶腐蚀,电偶腐蚀速率低于0.1 mm/a。

并结合现场挂片腐蚀监测,建立了CO_2局部腐蚀速率三维发展模型,实现了局部腐蚀的定量计算分析。

依据大庆深层腐蚀特征以及气井生产特征,兼顾气井安全与经济性,建立了全井13Cr、套管组配、缓蚀剂为主腐蚀防护技术,形成了3类6种完井工艺系列,保障气井管柱在10年生产周期内经济、安全生产。

【总页数】4页(P35-38)
【作者】贺海军;徐德奎;马文海;袁玲;张凤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采油工程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4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983
【相关文献】
1.大庆油田第一口深层天然气双分支水平井钻完井实践 [J], 潘荣山;张凯;李继丰;白秋月
2.深层气井压裂投产一次完井管柱 [J], 刚振宝;翟庆红
3.深层稠油完井管柱及有杆泵系统优化研究 [J], 刘德基;尹玉川;魏三林;陈超;慕红星
4.深层含CO_2气藏采气完井关键技术探讨 [J], 刘长宇;李庆;王峰;车承永;尹国君;张德平
5.大庆油田研发多功能完井工艺管柱 [J], 王志田;史婉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O2驱注采井井筒压力温度分布及管柱校核的开题报告

CO2驱注采井井筒压力温度分布及管柱校核的开题报告

CO2驱注采井井筒压力温度分布及管柱校核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油田开发逐渐深入,传统的常规油气开采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需求,因此,新型的油田开采技术开始逐步应用,其中CO2驱注采技术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油藏开发方式。

CO2驱注采技术利用CO2替代常规的水泥浆,对油藏进行驱替作用,减少水的浸润,提高注采效率,从而提高油田开采效率和产量。

而CO2驱注采井井筒压力和温度的分布情况以及管柱校核则是保证CO2驱注采井施工和生产过程中安全运营的重要技术问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对CO2驱注采井井筒压力和温度的分布情况及管柱校核技术进行研究和探讨,为CO2驱注采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CO2驱注采井井筒压力和温度的分布情况研究:建立CO2驱注采井井筒压力和温度的分布模型,通过计算分析得出CO2驱注采井井筒各个位置的压力和温度分布情况,探讨影响CO2驱注采井井筒压力和温度分布的因素。

2. 管柱校核技术研究:根据CO2驱注采井井筒的实际情况,对井筒上的管柱进行校核,确定管柱的材质和规格,通过计算得出管柱的拉弯应力和轴向应力,探讨管柱承受压力的能力。

本研究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CO2驱注采井井筒压力和温度分布情况及管柱校核技术进行研究。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 建立CO2驱注采井井筒压力和温度分布模型,深入研究CO2驱注采井井筒压力和温度的分布情况,为CO2驱注采技术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2. 确定CO2驱注采井井筒管柱的材质和规格,计算管柱的拉弯应力和轴向应力,探讨管柱承受压力的能力,为CO2驱注采井工程实际设计提供指导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CO2驱注采技术的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的支撑和理论基础,有助于提高油田开采效率和产量,促进我国油气工业不断向前发展。

注CO_(2)对地层油高压物性影响规律实验研究

注CO_(2)对地层油高压物性影响规律实验研究

注CO_(2)对地层油高压物性影响规律实验研究
姜岩;胡绍彬;李存姣;程昱;王渊
【期刊名称】《石油化工应用》
【年(卷),期】2024(43)5
【摘要】注CO_(2)地层油的高压物性是分析CO_(2)驱油与埋存机理、优化其技术方案的基础。

针对DQ油田M区块,采用脱水原油和天然气样品配制的模拟地层油开展实验,探索注CO_(2)对地层油高压物性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注CO_(2)使地层油的饱和压力和溶解气油比升高、体积系数和膨胀率增大、密度和黏度降低;CO_(2)注入越多,地层油高压物性的有利于变化程度越大。

从地层油物性变化程度和经济角度,M区块进行注CO_(2)开采原油时,注CO_(2)占比以1.00~1.40为宜,相应注气压力为17~20 MPa。

【总页数】5页(P33-37)
【作者】姜岩;胡绍彬;李存姣;程昱;王渊
【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11
【相关文献】
1.注入水对地层油高压物性影响实验研究
2.CO2对曲塘区块地层油高压物性影响研究
3.结合高温高压物性实验确定致密油储层充注物性下限新方法
4.抽油杆材料
在含CO_(2)高温高压环境中的腐蚀规律研究5.多轮次注CO_(2)对储层矿物溶蚀规律实验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氧化碳驱封窜体系的室内研究

二氧化碳驱封窜体系的室内研究

二氧化碳驱封窜体系的室内研究江汇【摘要】小分子胺颗粒沉淀体系在低渗地层中反应生成不能完全溶解的有机盐,可堵塞孔隙,抑制CO2气驱采油过程中发生的气窜.为此,实验考察了不同温度下压力变化对体系沉淀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温度下,沉淀质量随压力的增加呈“波峰”变化规律,说明每个温度点存在一个最佳压力点;而当温度升高时,最大沉淀量也逐渐增大.并联岩心CO2气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结果表明,乙二胺在CO2以及高温(120℃)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对CO2气驱具有较好的封窜性能.【期刊名称】《精细石油化工进展》【年(卷),期】2014(015)001【总页数】3页(P20-22)【关键词】封窜;CO2驱;提高采收率;小分子胺【作者】江汇【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266555;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00【正文语种】中文CO2在油田研究和应用主要是利用其溶解降黏、膨胀驱替、混相效应、溶解气驱、降低界面张力和改善孔隙渗流能力的机理和特性,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CO2驱油具有适用范围大、驱油成本低、提高采收率显著等优点,还能减少CO2这种温室气体向大气的排放,减缓日益严峻的全球温室效应,对环境也十分有利。

因此,只要有充足且廉价的CO2气源作保障,应首先考虑CO2驱。

在CO2气驱过程中,影响提高采收率幅度的主要因素是气窜问题。

现场应用时,由于平面和层间的非均质性,注入CO2极易在平面上发生黏性指进,纵向上沿着高渗透层发生气窜,同时还存在重力超覆等现象,造成注入CO2波及效率降低,产油量下降,影响气驱效果。

因此,需要对CO2驱油封窜体系进行研究,以改善CO2驱的效果[1-7]。

小分子胺在一定温度与压力条件下,能与CO2、地层水中的Ca2+和Mg2+发生反应生成有机盐。

这种有机盐在低渗地层中不能完全溶解,形成的晶体可堵塞孔隙,抑制CO2气驱采油过程中发生的气窜[8]。

以乙二胺为例,发生以下反应。

CO_2泡沫封堵能力评价实验研究

CO_2泡沫封堵能力评价实验研究

CO2泡沫封堵能力评价实验研究周 迅1,吴发英1,吴 莎1,卜文强2(1.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工程技术研究院;2.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五厂,河南濮阳457001) 摘 要:中原油田高温高盐特性导致化学驱无法大规模应用,CO2驱可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是中原油田提高采收率的一条有效途径。

但CO2驱主要存在气窜问题降低了CO2的驱替效率和推广应用。

泡沫是一种良好的防气窜手段,本文通过大量室内模拟实验研究,对影响封窜的各种因素予以评判,优化出最佳封窜参数。

研究认为,CO2泡沫在地层情况下处于超临界状态具有良好的封窜效果,优选出浓度在0.5%,气液比为1∶1,小段塞多次注入封窜效果良好。

在井场上大规模应用时,混合交替段塞注入工艺更优。

但是封堵也存在一个上限水平,在室内实验认为超过3达西以后,封堵效果变差。

关键词:高温高盐;CO2泡沫;封堵;评判;中原油田 中图分类号:TE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4)17—0152—03 高温高盐条件制约了化学驱在中原油田的应用,气驱成为油田提高采收率的主攻方向。

按照气驱潜力评价标准,中原油田适合气驱的油藏较多,覆盖地质储量为31885×104t。

国内外大量研究结果和矿场试验都已经证明,以CO2作为驱油剂注入油藏,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原油采收率。

但CO2驱在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气窜问题。

CO2气窜将降低CO2驱替效率,减小CO2波及体积,并且在油井井筒和产出集输流程将会产生严重的腐蚀问题。

因此如何控制气窜是CO2驱替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并且会最终影响CO2驱在油田的推广应用。

国外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开展了泡沫防气窜的技术研究,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入现场,先后在十几个CO2驱区块开展了泡沫封窜试验,这些项目绝大部分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现场实践证明:泡沫可以改善驱替流体在非均质油层内的流动状况,控制气体指进、推迟CO2气体的突破时间。

二氧化碳驱注气井完井管柱设计

二氧化碳驱注气井完井管柱设计

二氧化碳驱注气井完井管柱设计【摘要】co2驱是低渗透油藏补充地层能量、提高采收率的重要途径,针对co2驱注入井的特点,研究了具有锚定、反洗井、耐腐蚀和免压井作业功能的完井工艺管柱,在多口井中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二氧化碳驱注气免压井耐腐蚀完井管柱应用我国低渗透油藏资源丰富,其储量在新增探明储量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对于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越来越收到重视[1]。

各油田也相继开展了co2驱油的室内研究工作,对co2的驱油机理、相态特征等取得了比较成熟的认识,但总体来说,现场应用井数还较少,在完井工艺管柱和防气窜方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技术[3]。

1 co2驱注入井免压井作业完井管柱设计研究注入管柱是二氧化碳气进入地层的通道,是保证二氧化碳驱顺利进行的关键。

由于co2注入温度低,停注时会引起管柱蠕动,降低封隔器密封性能,同时考虑到环空保护液需要定期更换,气井压井困难等问题,设计了具有锚定、反洗井和免压井作业功能的完井管柱。

1.1 完井管柱结构及原理由于调整方案注气井转为生产井或其他原因需要更换管柱时,co2的高膨胀性使得施工过程存在较大的风险,为此设计了能够实现免压井分体丢手注气管柱。

管柱组成(从上至下):由井口悬挂器+反洗阀+安全接头+水力锚+密封插头+丢手及回接筒+蝶扳单向阀+y441封隔器+底部止回阀+筛管+丝堵等部分组成(见图1)。

丢手注气管柱中反洗阀的作用是在正常注气时油管连通,环空关闭,反洗井时与环空连通可替换保护液。

水力锚的作用是锚定管柱。

密封插头主要由插头及“o”型圈组成,主要作用就是与回接筒配套,起到连接丢手管柱与密插管柱并且密封的作用。

蝶板阀的原理是当蝶扳受到上部外力作用时,可翻转一定角度,从而实现内部的连通。

当蝶扳受到的外力消失时,蝶扳在弹簧力的作用下,可恢复原状,从而起到密封井内气体的的功能。

1.2 技术特点及技术指标a:采用锚定式管柱结构,可防止管柱蠕动,以确保注气作业正常进行,同时可保护丢手管柱上部套管。

CO_2驱封隔器胶件力学性能实验研究

CO_2驱封隔器胶件力学性能实验研究
5 个不 同载荷下 的变形量 ; ( 4)根据式 ( 1 ),对不 同载荷
下 的弹性模 量进行计算 ,取其平 均值 ,即为该外 部条件下
这种橡胶的弹性模量 。 2 . 2 实验 数据分析 对 于弹性模量测 试 ,根据实 验得 出的力 与变形 的大 小 计算 出每个试件 在不 同条件下 的应力 、应 变值 ,做 出曲线 变 化 图。在 变形不超过 3 0 %的情况下 ,得到每 个橡胶试 件

C O2 驱封 隔器胶件 力学性 能实验研究
孟 翠峰 薛 玲 陈 曦
( 1 . 吉林油 田扶 余采 油厂 ;2 . 吉林 油 田采 油工 艺研 究院 ,吉林 松 原 1 3 8 0 0 0 )
摘要 :文章通过测试四种橡胶 的应力一 应 变曲线和不同温度、不 同压力及不同C O: 含量下的弹性模量和泊松 比,进 而计算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压缩模 量,分析四种橡胶的力学性能参数随温度、压力和C O 含量的变化规
橡 胶应 力应变关 系进 行测试 ,具 体实验 步骤 如下 : ( 1 ) 试 样 分组 :将 实 验用 的 四种橡 胶 ,按 照不 同温度 、不 同 压 力和 不 同C O , 含 量将试 件分为 三大组 ,分别 做不 同影 响 下 的应力 一 应 变关 系 实验 ; ( 2 ) 开 动实 验机 ,对 橡胶 从
模 量值 后做出弹性模 量的变化 。见表 1 、表2 、表3 。
律 。结合橡胶 腐蚀 实验 ,得 出四种橡胶 的 弹性 模量和 压缩模 量随腐蚀程 度 的变化规律 。
关键词 :C O 2 驱封 隔器 ;橡胶 力学 ;压缩模 量 ;弹性模 量 中 图分 类号 :TM7 5 5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9 - 2 3 7 4( 2 0 1 3)1 5 - 0 0 1 4 - 0 3

用于CO2驱的高温耐酸堵剂室内实验研究

用于CO2驱的高温耐酸堵剂室内实验研究
剂 具 有较 强 的封 堵 性 能 , 合 对 COz 适 气体 的封 堵 。 关键 词 : C0。 ; 响 因素 ; 酸堵 剂 ; 能评 价 驱 影 耐 性 中 图 分类 号 : E 5 T 37 文献 标 识 码 : A
对储 层 非均质 性 强 的 多层 油 藏 , 问 的渗 透 率 层
为测 试粘度 值 。
15 岩心 封堵 率测试 .
是 采取水 气交替 注 入 ( wAG) 复合 泡沫 驱 以及 调整 、 注采关 系等方 法 , 是 利 用凝 胶 体 系 抑制 突破 目前 但 还 没有被 尝试 。国 内一 些 高校针对 C O 驱扩 大波及 体积 技术提 出利 用 泡 沫体 系 、 分 子胺 、 土 、 玻 小 粘 水
达 到 调 整 吸 气 剖 面 , 大 波 及 体 积 的 目的 。 扩
其水 相渗 透率 ;
() 和 油 , 驱 至含 水达 到 9 为止 ; 2饱 水 8 ( ) 岩 心 内 先 注 入 聚 合 物 前 置 液 、 堵 剂 (/ 3在 调 13 P 、 合 物 后 置 液 , 录 不 同 时 间 内 注 入 压 力 的 变 V) 聚 记
1 2 堵 剂 配 置 .
生 , 录不 同时期 的注入压 力 、 记 调后 的水相 渗透率 以 及驱 出原油 的体 积 , 算 原油 提 高 的采 收率 以及 岩 计
心封堵 效率 。
按 照 一 定 比 例 在 烧 杯 内 配 置 聚 合 物 溶 液 ( 0 10 mL 充 分 熟 化 后 , 交 联 剂 稀 释 ( 0 ) 按 比 例 加 入 ) 将 2 , 搅拌均 匀 , 置凝胶 溶液 。 配
仪 器设 备 : 剖堵水 流 动试验装 置一 套 ; 箱 以 调 烘
及 常 用 玻 璃 仪 器 ; 一1旋 转 粘 度 计 。 DV 实验材 料 : 合 物 ( 子 量 30 聚 分 0 0万 , 解 度 水

深井封隔器的研究与应用的开题报告

深井封隔器的研究与应用的开题报告

深井封隔器的研究与应用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现代石油工业的发展,深井井筒的封隔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技术难题。

为了保证井下人员的安全和提高工井产量,必须采用高效、可靠的封隔技术进行井筒封堵,防止造成油气泄漏和地层的污染。

封隔器作为一种关键的封堵装置,在井下工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封隔器的研究和应用已成为井下工程中的热点话题之一。

本文拟研究深井封隔器的研究与应用情况,主要包括封隔器种类、工作原理、性能参数、应用案例等,旨在为深井井筒封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为现代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二、研究的内容和目标本文主要研究深井封隔器的种类、工作原理、性能参数以及应用案例,目标如下:1.了解封隔器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介绍目前主流的封隔器种类,如机械封隔器、压力平衡封隔器、水力封隔器等,分析其工作原理和优缺点。

2.分析封隔器的性能参数:分析封隔器的性能指标,如压力等级、密封性能、耐腐蚀性能等,探讨如何优化封隔器的性能。

3.探讨封隔器的应用案例:介绍封隔器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从实际应用中总结封隔器的特点和问题,并提出改进和优化的建议,以提高封隔器在井下工程中的应用效果。

三、研究的方法和步骤1.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网络资源和封隔器生产厂家的技术资料,了解封隔器的种类、工作原理、性能参数等方面的信息。

2.实验分析:结合实验室测试数据,分析封隔器的性能指标,如压力等级、密封性能、耐腐蚀性能等,探讨如何优化封隔器的性能。

3.案例分析:通过对国内外封隔器应用案例的分析,总结封隔器的特点和问题,提出改进和优化的建议,以提高封隔器在井下工程中的应用效果。

四、预期结果和贡献预期结果如下:1.分析封隔器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并总结各类封隔器的优缺点。

2.深入探讨封隔器的性能指标,提出优化性能的建议。

3.总结封隔器在国内外的应用案例,提出改进和优化的建议,以提高封隔器在井下工程中的应用效果。

预期贡献如下:1.为深井井筒封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为现代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纳米SiO_(2)强化CO_(2)地质封存页岩盖层封堵能力机制试验

纳米SiO_(2)强化CO_(2)地质封存页岩盖层封堵能力机制试验

纳米SiO_(2)强化CO_(2)地质封存页岩盖层封堵能力机制试验李颖;李茂茂;李海涛;周军平;LEONHARD Ganzer;罗红文;康夫馨【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4(48)2【摘要】页岩为CO_(2)盐水层地质封存常见盖层岩石类型,强化盖层封堵能力有利于提高CO_(2)地质埋存量和安全性。

为探究随CO_(2)混注纳米SiO_(2)(SNPs)强化盖层封堵能力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CO_(2)地质封存页岩盖层样品开展原地条件下的超临界CO_(2)酸蚀反应试验,基础组为页岩样品-地层水、对照组为页岩样品-地层水+超临界CO_(2)、优化组为页岩样品-地层水+SNPs+超临界CO_(2),并采用核磁共振测试、场发射扫描电镜可视化观测、X射线衍射测试和岩石力学试验,探究CO_(2)酸蚀反应前后的页岩孔隙结构、表面形貌、矿物成分及力学性质特征。

结果表明:优化组的大孔孔隙分量及孔隙度和渗透率增大幅度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优化组黏土矿物与碳酸盐岩矿物相对含量损失少,表明随CO_(2)混注SNPs可使岩样内部酸蚀作用减弱;SNPs在岩石端面吸附聚集或进入岩心孔喉,可使优化组页岩样品力学性能损伤程度降低;随CO_(2)混注SNPs有利于强化CO_(2)盐水层地质封存盖层封堵能力。

【总页数】7页(P92-98)【作者】李颖;李茂茂;李海涛;周军平;LEONHARD Ganzer;罗红文;康夫馨【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资源与安全学院;Institute of Subsurface Energy System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 10-Zellerfeld 38678;云南省天然气销售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7【相关文献】1.超临界CO2强化页岩气开采及地质封存一体化研究进展与展望2.页岩储层物性参数对CO_(2)不同封存机制及封存量的影响3.CO_(2)地质封存盖层密闭性研究现状与进展4.纳米改性固井水泥在CO_(2)地质封存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5.地质封存环境CO_(2)压力影响水泥碳化程度的试验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气井压裂完井一体化用封隔器胶筒关键技术研究

气井压裂完井一体化用封隔器胶筒关键技术研究
及边部保护机构,对胶筒与套管接触问题和密封承压性能进行分析。室内及现场试验效果表明,优化后
的压裂完井一体化用封隔器胶筒实现了有效密封油套环空的目的。
1 气井压裂完井一体化封隔器及工艺管柱
1
.1 压裂完井一体化封隔器
气井用压裂完井一体化封隔器采用液压坐封、液压解封方式进行设计,具备可取功能,卡瓦采用双
最优倒角 30
°。根据坐封计算结 果, 获 得 了 胶 筒 坐 封 载 荷 与 接 触 总 应 力 关 系 曲 线、 坐 封 载 荷 与 压 缩 距 关 系 曲 线,
为 封隔器胶筒结构设计提供依据。现场应用表明,封隔器胶筒能达到耐温 154 ℃ 、承高压 79 MPa、有效密封油套
环空 4 年以上的技术指标。封隔器胶筒成功应用,提高了压裂完井一体化工艺可靠性,节约了作业成本。
omp
l
e
t
i
oni
n
t
e
r
a
t
i
on
g
12
3
,LIJun
,HUANG We
CAIMeng1 2 ,WANGPeng1 2 ,MA Wenha
i
l
i
ang1 2 ,LIU Zhaoy
i
imi
ng1 2
,
,
,
,
,
1
.Oi
lPr
oduc
t
i
onEng
i
ne
e
r
i
ngRe
s
e
a
r
chI
ns
i
t
i
t
u
t
e,Daq
ff
r
a
c

CO2驱注气管柱技术研究

CO2驱注气管柱技术研究
Ab s t r a c t :CO2 - l f  ̄  ̄ d i n g t e c hn o l o g y i s be c o mi ng a n i mp o r t a n t wa y t o i mp r o v e t h e r e c o v e r y r a t e i n l o w— p e r me a bi l —
Z h a n g R u i x i a L i u J i a n x i n T i a n Q i z h o n g Wa n g J i f e i Y a n g J i e Wa n g We i m i n g 。
( 1 .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O i l P r o d u c t i o n ,S h e n g l i O i e l d 2 . H i g h l a n d P e t r o l e u m E q u i p m e n t C o . ,L t d . ,S h e n g l i O i ie f l l d )
石 油


C H I N A P E T R O L E U M M A C H I N E R Y
油气 田 开发 工 程
2 0 1 3年 第 4 1卷 第 l 2期
C O 2驱 注气 管 柱 技 术 研 究
张 瑞 霞 刘 建 新 田启 忠 王继 飞 杨 洁 王 卫 明
s t r i ng we r e d e s i g ne d, i n c l ud i n g Y4 4 1 p a c k e r ,c h e c k v a l v e, ba c k wa s h v a l v e, r e l e a s e t i e — ba c k c y l i n d e r a n d b u t -

二氧化碳驱气窜治理方法研究

二氧化碳驱气窜治理方法研究

二氧化碳驱气窜治理方法研究二氧化碳驱气窜治理方法研究【摘要】CO2驱油过程中,气窜的发生是影响驱油效果及降低采收率的最重要因素,但不同类油藏、不同开发阶段发生气窜的主要原因各有不同,因此针对气窜原因及类型选择合适的封窜技术十分重要。

本文在对不同类封窜体系机理及特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油田树101区气窜井组特点,选择进行泡沫封堵,并优化了调剖方案,从而取得良好的调剖效果。

【关键词】CO2气窜水气交替凝胶泡沫<b>1 前言</b>CO2是一种低密度、非粘稠、高流动性的流体,粘度远远低于地层水和地层原油,因此在CO2驱油过程中,不利的流度比将导致粘性指进,降低波及效率;同时由于地层的非均质性、裂缝等的存在,亦会导致气窜的发生,从而降低了驱油效率。

树101实验区树93-碳16、树96-碳12、树96-碳16井气窜后平均单井日产油量由3.9t/d下降到1.6t/d,气油比平均由22.8 m3/m3上升到145.3 m3/m3,因此CO2驱必须抑制气体的过早突破才能获得较高的石油采收率。

目前CO2封窜主要从改善CO2流度或封堵窜层两方面来开展封堵技术研究,主要有水气交替、泡沫、凝胶、沉淀等化学封窜方法。

<b>2 四种封窜技术特点评价</b>2.1 泡沫封堵技术技术优点:一是泡沫体系具有“堵高不堵低”的特性;发泡剂在地层中具有良好的再次发泡能力,而且对低渗层位不会造成永久性的污染;二是泡沫剂本身是一种表面活性剂,能较大幅度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善岩石表面润湿性,使原来呈束缚状的油通过油水乳化、液膜置换等方式成为可流动的油;三是泡沫流动需要较高的压力梯度,从而能克服岩石孔隙的毛管作用力,把小孔隙中的油驱出。

技术缺点:特低渗透油层中应用的泡沫剂要求粘度小,易注入,由此也导致携药剂能力弱,易分层。

应用泡沫调剖时需现场配制,现场搅拌。

技术适应性:治理注气开发初到中期出现的气窜问题。

2.2 凝胶封窜技术根据树101实验区的油藏特点,通过大量的室内实验,共筛选出了2种凝胶封窜体系——SC-1无机凝胶、SCA复合凝胶,这两种凝胶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下:技术优点:在树101井区油藏条件下,SC-1、SCA溶液粘度基本与水相同,在特低渗油藏中具有良好的注入性;SC-1、SCA凝胶对窜流通道的封堵效率达。

CO2驱油气井的腐蚀预测与防护

CO2驱油气井的腐蚀预测与防护

1 5 0 。 C时.c r 的含 量至少应达到 1 3 % 。现场可采取的配套 防腐工艺措施有 :优化 气井的井身结
构 ;使 用耐蚀 合金 钢 管材 ;加 注缓蚀 剂 ;严 防 油气 井产 水等 。
关键 词 :C O 腐 蚀 ;C O 驱 油 ;腐蚀 预 测 ;腐 蚀 防护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 — 6 8 9 6 . 2 0 1 3 . 6 . 0 5 3
膜 。此 时 C O 腐 蚀 速率 是 由水 解 生成 碳 酸 的速度 和
C O 扩 散 至金 属 表 面 的速 度 共 同决 定 ,以均匀 腐 蚀
为主 。
1 . 1 . 2 局 部 腐蚀
( 2 )温 度 在 6 0~1 1 0。 C时 ,腐 蚀 产 物 层 厚 而
C O 的腐 蚀 破 坏 往 往是 由局 部腐 蚀 造 成 的 ,局 部腐 蚀 中常 见 的腐蚀 类 型多 为点 蚀 、台地 侵蚀 和 流 动诱 导 局部腐 蚀 ,有 时 还有缝 状 、槽 状腐 蚀 等 ,其 中 以点 蚀 、台地 侵 蚀 和 流 动 诱 导 局 部 腐 蚀 最 为 常
1 二氧 化碳腐蚀机理分 析
1 . 1 腐 蚀机 理
腐蚀会突然变得非常严重等现象 ,例如在实际环境 中 的管 道穿 孑 L 失效。
1 . 2 C 0 腐 蚀影 响 因素 干燥的 C O 气体本 身是没有腐蚀性 的。C O 较 1 . 2 . 1 温度 易溶 解 于 水 ,当 C O 溶 于水 时 ,会使 钢铁 表 面发生 温 度是 通过 化学 反应 速度 与腐 蚀产 物 成膜机 制 电化学腐蚀 。C O 。 对设备及管道 的腐蚀可形成均匀 来影 响 C O 腐 蚀 速 率 的 。 总 的来 说 ,温度 不 同 时 , 腐 蚀 ,也 可形 成局 部腐 蚀 。 C O 腐蚀 有 3 种情 况 :

基于压力恢复测试的气井油套环空泄漏程度评价

基于压力恢复测试的气井油套环空泄漏程度评价

基于压力恢复测试的气井油套环空泄漏程度评价朱达江;林元华;阳星;朱鹏【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年(卷),期】2017(024)001【摘要】"三高"(高温、高压、高产)气井在开发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出现环空带压问题,环空带压预示着井筒发生泄漏,井筒完整性受到削弱,威胁气井安全生产.气井井筒完整性失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管柱发生泄漏.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平衡原理,计算环空泄漏点深度;基于环空压力现场诊断测试曲线,建立了一种环空泄漏程度评估方法.该方法通过拟合现场实测数据,可预测环空压力的发展趋势,评价环空井筒泄漏的速度和泄漏点的等效直径.该方法对环空异常带压的诊断评估、环空压力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总页数】5页(P143-147)【作者】朱达江;林元华;阳星;朱鹏【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四川成都 610017;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610500;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四川成都 610017;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四川成都 6100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75【相关文献】1.高压、含酸性介质气井油套环空泄漏速率计算 [J], 王云;王晓冬;佘治成2.基于积分原理的气井油套环空泄漏面积和泄漏速率计算方法研究 [J], 王云;王晓冬;李隽;曹光强;李楠3.排水采气井井底压力测试计算方法研究与应用--油套环空物质平衡测压仪器研制及测试流程设计(之二) [J], 吴芒;文伯清;邹建;林琪4.排水采气井井底压力测试计算方法研究与应用——油套环空计算井底压力的方法及现场应用(之三) [J], 吴芒;文伯清;邹建;林琪5.深层气井油套环空泄漏点关键参数地面诊断技术 [J], 胡志强;路保平;侯绪田;杨进;杨顺辉;何汉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氧化碳驱

二氧化碳驱

二氧化碳驱
金佩强
【期刊名称】《中外科技情报》
【年(卷),期】2004(000)015
【摘要】注气法是工程师用来提高采收率的最老的方法之一,该方法的使用最近已经得到了改进。

这种方法的大部分新的扩大应用(特别是在美国)是利用非烃气、氮和CO2。

由于在20世纪80
【总页数】9页(P226-234)
【作者】金佩强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57.7
【相关文献】
1.基于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的碳封存潜力评估研究进展 [J], 叶航;刘琦;彭勃
2.大庆油田二氧化碳驱采出系统缓蚀剂研制与应用 [J], 吴刚;张静伟;贾庆;郑润芬;邹积荀
3.东濮凹陷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先导试验 [J], 孙同英
4.低渗透油藏常规水驱与二氧化碳驱井距界限研究 [J], 于友;魏建光;张宝忠;李江涛
5.低渗透砂砾岩油藏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 [J], 李岩;张菂;樊晓伊;张金通;杨瑞莎;叶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 2 2 3 , Z L W Z Z F e n D e i n P i n h u D a i a n i n Y u a n h u a Z o u D a e n a n h a n h a n g, p g, g j g, p g, g g g
( 1. o K L M a E B o T G o CNP S e a b r e c h a n i c a l n d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h a v i o r u b u l a r o o d s C( o u t h w e s t f f f y ) , , ; , , U P J O C n i v e r s i t h e n d u S i c h u a n 6 1 0 5 0 0 C h i n a 2. e t r o C h i n a i l i n i l i e l d o m a n P e t r o l e u m y C g f p y, 1 3. S J C S o M E S P U o n u a n, i l i n, 3 8 0 0 0, h i n a; c h o o l e c h a t r o n i c a l n i n e e r i n o u t h w e s t e t r o l e u m n i v e r s i t f g y g g, y, , , ) , C h e n d uS i c h u a n6 1 0 5 0 0C h i n a g , : A a c k e r a c k e r r u b b e r h a s d i r e c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w i t h t h e s e a l i n f u n c t i o n a r t o f t h e b s t r a c t A s t h e c o r e p p p g p a c k e r . C O o f o r r o s i o n o n t h e r u b b e r m a t e r i a l c a n c a u s e s e a l i n f a i l u r e s a n d i n d u c e s u s t a i n e d c a s i n r e s - p g g p 2c , s i r o d u c t i o n o f a C O u r e t h u s a f f e c t i n t h e s a f e t o f n e c t i o n w e l l . C o r r o s i o n e x e r i m e n t s w e r e c o n d u c t e d 2 j p g y p o n N B R a n d HN B R u n d e r s i m u l a t e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i n h i h t e m e r a t u r e h i h r e s s u r e a u t o c l a v e . C o m a r i - p p g p g s o n s w e r e m a d e o n t h e m e c h a n i c e r f o r m a n c e s a n d s h a e o f t h e r u b b e r m a t e r i a l s t h r o u h c o r r o s i o n o f a s p p g g a n d l i u i d h a s e .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t e n s i l e r o e r t i e s o f n i t r i l e r u b b e r a n d HN B R d e c r e a s e d s i n i f i - q p p p g c a n t l a n d t h e h a r d n e s s w a s a l s o r e d u c e d a f t e r c o r r o s i o n. T h e c o r r o s i o n i n t h e l i u i d h a s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w a s q y p m u c h m o r e s e v e r e t h a n t h a t i n t h e a s e o u s h a s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 E f f e c t s o f a c t u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o n t h e m e c h a n i c g p , , e r f o r m a n c e s o f r u b b e r m a t e r i a l s i n s t e a d o f t h e m e c h a n i c a l e r f o r m a n c e u n d e r i t s i n i t i a l s t a t e s h o u l d b e p p c o n s i d e r e d i n m a k i n e n i n e e r i n d e s i n. T h e r e s e a r c h r e s u l t s c a n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c e s f o r t h e s e l e c t i o n o f g g g g p i n e c t i o n w e l l . r u b b e r m a t e r i a l i n C O 2 j : ; ; ; ; K e w o r d s a s i n e c t i o n w e l l a c k e r r u b b e r r u b b e r c a r b o n d i o x i d e c o r r o s i o n l a b o r a t o r t e s t i n g j p y g y O C 2 驱作为一项典型的绿色环保技术不仅可 以解决温室气体减 排 问 题 , 还能提高老油田的原油 采收率 , 国内外很多油田已成功地进行了大规模
E x e r i m e n t a l S t u d o n t h e I m a c t o f C o r r o s i o n o n t h e p y p n e c t i o n W e l l R u b b e r i n P a c k e r s i n a C O 2I j
邹大鹏1,王 峰2,张德平2,张 平3
, ( 中国石油石油管力学和环境行为重点实验室( 中 国 石 油 吉 林 油 田 分 公 司, 四川成都 6 西南石油大学) 吉林松原 1 0 5 0 0; 2. 1. ) 西南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 四川成都 6 1 3 8 0 0 0; 3. 1 0 5 0 0
第4 2 卷第 5 期 2 0 1 4年9月
石 油 钻 探 技 术 P E T R O L E UM D R I L L I NG T E CHN I QU E S
V o l . 4 2N o . 5 , S e . 2 0 1 4 p
钻采机械
: / o i 1 0. 1 1 9 1 1 s z t s . 2 0 1 4 0 5 0 2 3 d y j
其 性 能 直 接 关 系 到 封 隔 器 密 封 性 能 的 好 坏 。C 摘 要: 由 橡 胶 组 成的 封 隔 器 胶 筒 是 封 隔 器 的 核 心 部 件 , O 2 驱 注气井中, 进 而 引 起 环 空 带 压, 危 及 注 气 井 的 安 全 生 产。为 此, 借 C O 2 对 橡 胶 材料 的 腐 蚀 易 导 致 封 隔 器 密 封 失 效 , 助 高 温 高 压 釜 模 拟 井 底真 实 环 境 进 行 了 丁腈橡 胶 和 氢 化 丁腈橡 胶 两 种 材料 的 腐 蚀 试 验 , 分析比较了气相和液相腐 蚀 条 件下 橡 胶 腐 蚀 后 材料 力 学 性能 和 腐 蚀 形 貌 的 变 化 。 研究表 明 , 丁腈橡 胶 和 氢 化 丁 腈 橡 胶 在 腐 蚀 后 其 拉 伸 性 能 均 明 显 下降 , 硬 度 也 有 一定降 低 , 液 相 环 境 下 的 腐 蚀 较气 相 环 境 下 的 腐 蚀 更 加 严 重 。 因 此 , 在工程设计中应充分考 虑 实 际工 况 对 橡 胶 力 学 性能 的 影响 , 不 应以 原 始 状态 下 橡 胶 的 力 学 性能 为 依 据 。 该 研究 成果 可 为 C O 2 驱注气井及 其 他 同类 气 井 封 隔 器 胶 筒 材料 的 选 择 提供 参 考 。 关键词 : 注 气 井 封 隔 器 胶 筒 橡 胶 二 氧 化 碳 腐 蚀 实 验 室 试验 ( ) 中图分类号 : T E 9 8 0. 1 文献标识码 : 0 0 1 8 9 0 2 0 1 4 0 5 1 2 6 5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 - -
司在 W 日注 C e b u r n油田实施了 C O O y 2 驱 油, 2
6 9 3 3 至2 3 m, m, . 0×1 0 0 0 5 年 3 月累计注入 4 . 1×1 0
第4 2 卷第 5 期
朱达江等. C O 2 驱 注 气 井 封 隔 器 橡 胶 材料 腐 蚀 力 学 性能 研究
] 5 1 - 。加拿大 E 并取得良好 的 效 果 [ O n C a n a公 C 2 驱,
; 。 收稿日期 : 改回日期 : 0 0 0 1 0 1 4 4 9 0 1 4 8 1 2 2 - - - - , 作者 简 介 : 男, 四 川 达 州 人, 朱达江( 9 8 4—) 0 0 7年毕业于西 1 2 南 石油大学石油 工程 专业 , 0 1 0 年获 西南 石 油 大 学 油 气 井 工 程 专 业 2 硕士学位 , 油气 井工程 专业在 读 博 士 研 究 生 , 从 事 油 气 井 管 柱 力 学、 酸 性 气 井井 筒 完 整 性 管理 等 方面 的 研究工 作 。 联系方式 : h i o u r e n 1 0 0 0@1 6 3. c o m。 s y 通讯作者 : 林元华, l i n 2 8@1 6 3. c o m。 h y / 基金项目 : 国 家 自 然科 学 基 金 项目 “ 预测 C O H2S 2 溶解度测 试、 ( ) 编号: 资助 。 及其 与油 套 管 完 整 性 的 相 关 性 研究 ” 5 1 2 7 4 1 7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