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国三部曲”窥探菲利普-罗斯创作的读者意识
菲利普_罗斯_美国三部曲_的新现实主义解读
第29卷第1期Vol 129 No 11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 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0年1月Jan 12010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0的新现实主义解读苗 媛,崔 化(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摘 要]美国当代作家菲利普#罗斯在以上世纪末创作的/美国三部曲0为代表的后期作品中表现出了以历史与虚构相互融合为显著特征的新现实主义走向。
这不仅是创作手法的简单转向。
罗斯在小说创作中巧妙运用了美国社会历史特殊时域、地域及在此背景之下的中产阶级典型人物代表的塑造等三个/新现实主义0文化要素,描述了二战后美国社会重大历史事件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再现了当代美国人在荒谬的历史中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历史真实;文学虚构;新现实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2010)01-0129-04[收稿日期]2009-09-22[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OW080293)。
[作者简介]苗 媛(1978-),女,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讲师,硕士,从事英美文学文化研究。
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近十年来仍笔耕不辍,继上世纪末推出了5美国牧歌6(1997)、5我嫁了一个共产党员6(1998)、5人性的污秽6(2000)之后,本世纪又先后创作了5垂死的肉身6(2001)、5反美阴谋6(2004)、5凡夫俗子6(2006)、5去鬼6(2007)和5激愤6(2008)五部小说。
这八部作品构建了罗斯后期小说创作的整体风貌,也为罗斯在当代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带来了全新的国际声誉。
在这八部作品中,前三部是先发之作,在学术界通常被称作/美国三部曲0。
纵观菲利普#罗斯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这个三部曲不仅是跨世纪经典之作,而且是转折之作,代表着罗斯后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和风貌,有着突破性的价值。
菲利普_罗斯_欲望教授_中的文化隐喻研究_田晓宁
菲利普·罗斯(Philip Milton Roth,1933-)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除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还未摘得外,几乎将所有文学类奖项收入囊中。
作品《欲望教授》(The Professor of Desire,1977)出版于《乳房》(The Breast,1972)之后,内容却是《乳房》的前篇,讲述主人公变成一个硕大的155磅乳房前的人生历程。
与罗斯的另一部作品《垂死的肉身》(The Dying Animal,2001)一起被称为“欲望三部曲”,书中主人公都是一个名为大卫·艾伦·凯普什(David Allen Kepesh)的文学教授,在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小说导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与性格迥异的不同女性之间的感情纠葛,成为欲望的牺牲品。
在“凯普什系列”中,学者更多的关注于《乳房》的异化与变形问题;《垂死的肉身》中伦理道德与死亡观问题,却忽略了作为前篇的《欲望教授》的重要性。
本文从文化隐喻的视角解读《欲望教授》这部作品,试图填补这一空白。
探讨作为理性化身的教授也难逃欲望的诱惑,最后异化为失去形体、面貌、职业、社会地位及社会责任的欲望器官乳房的深层原因。
一、自身悖论的隐喻“隐喻是一种基本的语言现象,最初它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现代学者则认为人类语言本身就是隐喻性的。
”(1)在文学阐释中“隐喻”(Metaphor)“涉及意义与表达在修辞、诗学、语言以及思维诸领域内的转换与生成。
”(2)“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把握此类事物的文化行为。
所谓‘把握’,指的是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的总和;所谓‘文化行为’,指的是心理行为和语言行为的总和。
就其实质而言,它首先表现为语言现象,却暗示出更具深意的心理现象,而任何心理现象都是文化现象的深层性展示。
”(3)大卫·艾伦·凯普什教授就是这样一个含有隐喻意味的特定符号形象,他的理智与情感的矛盾碰撞代表了当下美国犹太裔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现实困境。
菲利普·罗斯小说《美国牧歌》中的美国梦主题解析
不 同宗 教 的妻 子 和 谐 相 处 ,在 这 一 点 上 ,塞 莫 尔 的梦 的动荡 ,年轻人 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 ,他们怀疑父
想 已经 实现 ,他通 过 自己的努 力 在一 定 意 义 上 实现 了 辈 的生 活 模 式 和 人 际关 系 ,他 们 更 加 叛 逆 ,并 产 生 了
自己所 谓 的美 国 梦 。从 整 体 上 来 看 ,事业 上 的 成 功 、 反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思潮和行为 ,他们希望将传统的
活 状况 。美 国是 一 个 在 西 方 文 学 中代 表 着 无 限机 遇 寻求 庇 护 。这些 特殊 的生 活体 验 ,不 但 没有 扑灭 他 心
和 梦想 的国度 ,虽然 看似 繁 华却 充 满 着 社会 矛 盾 。在 中对 美 国生 活 的向往 ,反 而使他 寻求 美 国梦 的欲 望 更
美 国化 元素 上 ,将 个 人 的命运 与美 国 的社 会 命 运 捆绑 要付 出代价的,那就是完全遵守社会传统秩序。这种
起来 。他 娶 了美 国本 土 姑娘 —— 新 泽 西 小 姐 多恩 ,认 社 会 秩序 延续 下去 的前 提是 ,子 女 必须 认 可 和 服从 前
为“娶了她就等于娶 了美 国” j。他希望能够和信仰 辈的信仰和价值观。但是 随着二 战结束后美 国社会
45
残酷 的历史 现实 ,在 自己设 想 的 田园式 美 国梦 中 自我 和美 国主流 社 会 文 化 秩 序 的稳 定 基 础 上 。为 了实 现
陶醉 。他将 自己 的美 国梦 完 全 寄 托 在 那 些 不 现 实 的 美 国梦 ,就必 须维 持这 种稳 定 ,但 是 ,维持 这 种稳 定 是
她感 觉 到父 亲 的美 国梦 并 不是 自己想 要 的 ,她 认 为 整 会 必将 向着 自由多元 化转 变 ,不 同时代 的父 女 二人 不
从小说集《再见吧,哥伦布》看菲利普·罗斯的飞散意识
On Philip Roth’s Diaspora Consciousness in
Goodbye,Columbus And Five Short Stories 作者: 李艳华
作者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出版物刊名: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页码: 129-13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8期
主题词:�再见吧,哥伦布》;菲利普·罗斯;飞散意识;身份
摘要:从飞散的视角对菲利普·罗斯的小说集《再见吧,哥伦布》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小说中飞散者背离传统寻求同化的失败,作者对僵化传统者的讽刺,混合身份的成功塑造表现出罗斯既反对固化身份又反对同化,提倡混合身份的飞散意识,这也是他提倡的飞散者应该具备的生存态度。
追寻_希望之乡_菲利普_罗斯后现代实验小说_反生活_解读
追寻“希望之乡”———菲利普・罗斯后现代实验小说《反生活》解读黄铁池内容提要:在菲利普・罗斯所有的小说中,《反生活》也许是最关键的一部。
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其后现代实验小说的结构,而且还在于它的新主题———对当代犹太人追寻“希望之乡”的思考。
本文拟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这部小说与罗斯前期作品中的写作技巧和主题等来展示作家创作轨迹的新变化。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 《反生活》 希望之乡 后现代实验小说.作者简介:黄铁池,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及当代美国文学研究。
T itle:T o Seek for the Pr om ised Land:On Phili p Roth’s CounterlifeAbstract:Of all Phili p Roth’s novels,Counterlife is perhap s his most p ivotal one.The signifi2 cance of the novel lies not s olely in its post m odern experi m ental structure but als o the ne w the me about conte mporary Je wish peop le t o l ook for their p r om ised land.It’s a funda mental p r oble m f or the m.Based on a textual analysis,the thesis atte mp ts t o revel the writer’s change on his career by making a comparis on bet w een the writing skill and subject of this novel and those in Roth’s early novels.Key words:Phili p Roth Counterlife p r om ised land post m odern experi m ental novel Author:Huang T i ech i is p r ofess or and Ph.D.supervis or at Hu manity and Communicati on Col2 lege,Shanghai Nor 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34,China).H is research area is B ritish and A2 merican literature es pecially for conte mporary American novels.Email:tiechi1011@许多美国文学评论家都认为,《反生活》(Coun terlife,1986)也许是菲利普・罗斯创作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难懂的一部作品。
菲利普·罗斯“凯普什系列”小说中的欲望与自我主题探究
菲利普·罗斯“凯普什系列”小说中的欲望与自我主题探究作者:张锦秀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08期摘要:菲利普·罗斯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学作家,他以1959年发表的第一部小说《再见,哥伦布》而蜚声文坛,之后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一直到2012年宣布封笔,共创作了三十多部作品,其作品的主题和风格都有不同变化。
研究者会根据其作品主题或着风格类似型将作品分为不同的系列,如“祖克曼三部曲”、“美国三部曲”、“凯普什系列”等。
本文从“凯普什系列”包含的三部作品《乳房》、《欲望教授》、《垂死的肉身》来探讨罗斯作品创作中欲望与自我主题。
这三部作品都以大卫·凯普什为主人公,描写了凯普什青年以及老年时的经历,探讨欲望与自我问题。
关键词:“凯普什系列”;欲望;自我矛盾“凯普什系列”小说创作始于1972年出版的《乳房》,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运用“卡夫卡式的手法”,将凯普什异化为一只巨大的女性乳房,呈现其变形前后凯普什的所思所想。
而1977年出版的《欲望教授》可以看作是《乳房》的前传,描写凯普什在变形前的生活和情感经历。
两部作品的情节和人物都有一定的承接与关联性。
在2001年出版的《垂死的肉身》描述老年时期的凯普什对于欲望与自我的反思,更多的探讨“身体”与“内在自我”的关系,而前两部作品,罗斯则更多的在描写“性欲”对于凯普什的巨大吸引力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婚姻爱情的害怕恐慌和自我的反叛。
《乳房》和《欲望教授》通过荒谬的手法建构各种反叛人物的形象,在这两部小说中人物描写注重外在躯体和内心思想的变化,以此表现对自我身份的反叛。
1994年版《欲望教授》封底上引用《时代》和米兰昆德拉对罗斯作品的评价,罗斯“严肃与荒谬之间穿行自如,表现的出神入化”,他笔下的情欲“既是对现实极为细致的写照,又是对其颇为微妙的讽刺,是二者难得的完美结合。
”[1]罗斯通过主人公对于情欲的追求来描写人对于精神自我的追求以及困惑。
“色情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另类叙事
On the Weird Narration of "Pornographic Writer"
Philip Roth
作者: 陈才
作者机构: 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绵阳621016
出版物刊名: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55-5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2期
主题词: 菲利普·罗斯 另类叙事 主题
摘要:犹太裔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众多作品都涉及“性”,且描写“大胆露骨”,常被冠以“色情作家的称号”;同时,他写作手法怪异,内容“扑朔迷离”,结构“杂乱无章”,
其作品被称为后现代实验性小说。
罗斯通过另类叙事用“大胆的描写”、“杂乱的结
构”和“荒诞的情节”揭示了当前社会存在的一系列严肃问题。
从《退场的鬼魂》看菲利普·罗斯近期创作之主题
从《退场的鬼魂》看菲利普·罗斯近期创作之主题摘要《退场的鬼魂》(exist ghost)系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于2007年创作的作品。
小说通过对隐居山区达11年之久的七旬老者重回纽约的所见、所闻、所感,凸现已入夕阳之境的老者的复杂心态。
一些上年纪者频繁现于罗斯近期作品中,本文通过对《退场的鬼魂》之文本解读,透视其近期创作的主题,即衰老、疾病、死亡等等,进而把握其创作内涵及其文化意蕴。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退场的鬼魂》主题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纵观菲利普·罗斯漫长的创作历程,罗斯向来关注重大历史事件对美国人生活的影响,行文中彰显时政色彩,而这也是罗斯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
因此,2007年,罗斯虽以《普通人》(everyman,2006)夺得笔会/福克纳小说奖,但责难声不绝于耳。
有人批评罗斯放弃颇为擅长的宏大叙事,转而絮叨于一个怏怏不乐之老者的疾病史。
有评论甚至将其视为败笔之作。
大多读者旋即将失望化作期待,期望勤于笔耕的罗斯重现《美国牧歌》(american pastoral,1997)等作品的气势,以驳斥所谓“罗斯正处于创作低潮期”之说法。
在诸方人士观望、等待中,《退场的鬼魂》出版。
小说主人公——内森·朱克曼——出场之时已71岁高龄,11年前,朱克曼为躲避恐怖分子的恐吓而离开纽约,隐居于新英格兰山区的小屋里,没有媒体,没有女人,没有新闻,没有电脑,唯以写作打发时间。
为了医治前列腺癌手术后遗症,朱克曼重返曼哈顿。
其感受怎样?朱克曼自言就像华盛顿·欧文笔下的瑞普·凡·温克一样,“一觉醒来,回到家乡,发现一切都变了模样”。
读罢释卷,不难看出,“纽约时光”没有给予朱克曼幸福和快乐,他所感同身受的唯有衰老、死亡、无奈。
最终,他如幽灵般黯然退场,离开已不属于自己的大都市,恰如作品之题名:“退场的鬼魂”。
罗斯以其创作再次续写“疾病、衰老、死亡”等沉重话题。
道德质疑与语境反思——评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的文学伦理观
中图分类号: I 1 0 6 . 4 文献标识码:A
文坛常青树菲利普 ・ 罗斯是 当代美 国最伟 大的
犹太作 家之一 。 在上世纪 五六十年代 , 他就与辛格 、
姐 多恩 , 居住在梦寐 已久的石头房子 , 拥有 了可爱
偏执 地认为 , 父 亲的成功都是建立 在对美 国穷人 的
剥削之上 的 ,甚至是对 其他 国家的穷人剥 削之上 的。她的愤怒不是针对父亲 , 而是 父亲所代表的理 想化 的美 国式成功 ,因此 , 只是为了方便 , 她从父 亲下手 。 最终 , 梅丽 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打破 了父亲 田园般 的美 国梦。 由此 , 《 美 国牧歌 》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 的伦理观提 出了质疑 , 但这也并不 表示罗斯主张摆 脱一切伦理道德束缚的 自由主义态度 。 赛莫尔 、 多 恩和梅丽都是被动地被美 国社会所驱使 , 成为时代
基金项 目:湖北省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 目 “ 伦理拷 问与道德冲突一 菲利普 ・ 罗斯 《 美 国三部 曲》 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 简介 :许娟 ( 1 9 8 O 一) ,女,陕西西 安人 ,湖北汽车工 业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硕士 ,研 究 方 向:美 国后现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 。
并维护传统道德的捍卫者形象 : 瑞典佬 , 犹太人塞 莫 尔 。他在 大学时代 就是受人 吹捧 艳羡 的棒球 明
星 ,服役时又称为战斗英雄 ,之后继承父亲衣钵 ,
儿很 快变成 了充满正义感 的愤青 , 她对美 国政府充 满了愤怒 , 对在越南的非正义战争充满 了愤怒 。 她
经 营着大型手套制造厂 , 又迎娶 了美丽 的新泽西小
交织的复杂性
交织的复杂性作者:陈梅来源:《牡丹》2018年第11期细读菲利普·罗斯的《人性的污秽》,人们不难发现,其中交织着复杂多变的主题。
罗斯通过塑造一组又一组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元素,通过二元对立的手法把这些元素融入其复杂的主题中,凸显了《人性的污秽》所体现出来的富有层次的、寓意丰富的复杂主题,突出了美国种族主义盛行的背景下,以白人和黑人对立为主线的矛盾冲突。
一、二元对立在《人性的污秽》中的价值《人性的污秽》是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代表作之一,是美国三部曲的第二部。
2000年一经出版,它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
这本小说以主人公科尔曼无心说出的“幽灵(spirit)”事件为导向,引出了关于种族、文化、性别等多重主题交织的一系列事件。
小说的主人公科尔曼·西尔克原是一名黑人,在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遭遇种种不平等待遇,以至于难以实现美国梦的时候,他抛弃了自己的黑人身份,利用自己浅肤色的特点将自己的身份变成了犹太人,并与母亲和妹妹决裂,彻底告别过去,走向全新的人生。
讽刺的是,本是黑人的科尔曼,最后正是因为“幽灵(spirit)”这一带有歧视黑人色彩的词汇而被定义为种族主义者,从而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终点。
在科尔曼渐渐沦陷的过程中,充斥着种种二元对立的矛盾推手。
黑人和白人、知识分子和文盲、男性和女性等二元對立的因素在事件的发酵中起着环环相扣的推动作用,最终导致了科尔曼的灭亡。
“二元对立”是索绪尔在语言学研究中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指某一领域中相互对立且不可缺少的一组元素。
结构主义者认为,人类是通过从两种对立面之间的关系来构建世界使其产生意义的。
美国学者乔纳森·卡勒认为,一些特定的二元对立可以体现出文本的主题意义。
在《人性的污秽》中,多重二元对立构建了其主题的复杂性,也建构了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美国社会。
二、《人性的污秽》中几组二元对立主题(一)黑人与白人的对立作品的背景设定在二十世纪末的美国,种族主义盛行,白人对黑人的排挤十分严重。
论菲利普·罗斯创作中的病态描写
论菲利普·罗斯创作中的病态描写作者:盛永宏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20期摘要:菲利普·罗斯是当代美国犹太裔作家,他后期的三部作品《垂死的肉身》《退场的鬼魂》《凡人》中,都加入了对死亡、衰老、疾病、欲望等病态身体状况的描写,这种描写可以揭示出现代人深层的心理活动及精神状态。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创作病态描写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0-0174-03菲利普·罗斯(1933-),是一位杰出的美国现代犹太裔作家。
小说集《再见,哥伦布》的出版使他成名并赢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美国牧歌》的出版使他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到现今已出版30多部作品,总体上看题材的选择具有灵活、多变甚至跳跃的特点,但随着年龄增长,岁月的痕迹及病痛的体验也相应地真切,在罗斯后期的三部作品《垂死的肉身》(2005)、《退场的鬼魂》(2007)、《凡人》(2006)中,都加入了對死亡、衰老、疾病、欲望等病态身体状况的描写,这种描写可以揭示出现代人深层的心理活动及精神状态。
一、对衰老情形的描绘罗斯在其后期的作品中细致地描绘了主人公们在自身的身体走向衰老及他们目睹同龄人的衰老时的内心纠结与感受。
衰老又往往与疾病相关联,于是在作品中,罗斯自然而然地将主人公们的疾病与心态变化的描写相对应,以加深表现人物的内在活动。
《垂死的肉身》里的六十二岁的教授大卫·凯普什,自从他在课堂上第一次见到康秀拉后,就觉得她是自己的女孩。
凯普什对康秀拉的每次着装都观察的非常仔细,除了爱慕和肉欲外,潜意识里也有对年轻生命的再次向往和渴慕。
凯普什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自信。
他在和康秀拉的接触中意识了自己的衰老,意识到他不再是垂死人生的旁观者,烙在了他的内心深处的是年龄的伤痕,他害怕年轻人像年轻时的他一样盯上康秀拉,轻易地将她从身边带走,衰老让凯普什变得不自信。
在“祖克曼”系列的最后一部《退场的鬼魂》里,主人公内森·祖克曼是一个隐居山区11年的七旬老者,不再是当年《鬼作家》里那个风度翩翩的二十几岁的少年了,身体的衰老和疾病带来的种种不便困扰着他,挡住了他前进的步伐,前列腺的后遗症就是他裤裆里的成人尿布,这尿布是有形的枷锁,束缚了他的行动,更是无形的精神上的枷锁使他认识到自己已经是个糟老头子了。
《美国三部曲》中菲利普·罗斯对犹太性的逆向认知
变迁,尤其是父女之间的代沟象征着二战后(20 世 部——《人性的污秽》,它也是公认的罗斯最为晦涩
纪 60 年代)的社会危机,反映了以瑞典佬为代表的 难懂的作品。作品刚刚出版就获得如潮好评,2001
战后一代的逃避现实,揭露了社会激变下成长起来的 年获得福克纳奖,并被《纽约时报》评为“25 年来
年轻一代被主流社会同化后而失去民族传统的迷惘和 最优秀的美国小说”之一。这部作品延续了前两部的
一、《美国牧歌》中的“代沟”母题 瑞典佬家族三代人之间无法逾越的代沟是其家 族“美国梦”粉碎的主要原因。祖父是一个意志坚定 的犹太商人,同时也是一个循规蹈矩、愚昧固执的父 亲。作为第二代犹太移民,他的文化水平不高,虽然 在美国生活多年,但是英语水平很低,因此他把自己 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瑞典佬是利沃夫家族的长子,也是众人眼中的 天之骄子。他子承父业,听从父亲的安排,从小就 生活在家人为他打造的理想的生活模式之下。然而, 随着思想的成熟和阅历的增加,瑞典佬希望按照自 己的意愿生活:他要迎娶曾经的新泽西小姐天主教 徒多恩为妻,而且想把住所搬到旧里姆洛克。身为 犹太教忠诚拥趸的祖父极力反对这场异族婚姻,看 到基督教对子孙们的“误导”,老人心中满是惊慌
瑞典佬做的另一件违背父亲意愿的事是脱离犹 的美国噩梦,没有伊甸园般的美景,有的只是残酷
太社区的约束,举家前往旧里姆洛克,那是他所做 的社会现实:铺天盖地的麦卡锡运动,人与人之间
过的最具有反叛精神的决定。他的父亲认为那是遥 的背叛和猜忌。一心向往“美国梦”的艾拉在这冷
不可及的地方,而在他眼中那里才是真正的美国。 酷无情的社会中一夜成名,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人
反叛。在“美国三部曲”第一部的《美国牧歌》中, 艺术风格,即将一个平民百姓的命运置于宏大的社会
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的新现实主义解读
Neo-realism Interpretation of American Trilogy by
Philip Roth
作者: 苗媛 崔化
作者机构: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出版物刊名: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9-132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菲利普.罗斯 历史真实 文学虚构 新现实主义
摘要:美国当代作家菲利普.罗斯在以上世纪末创作的"美国三部曲"为代表的后期作品中表现出了以历史与虚构相互融合为显著特征的新现实主义走向。
这不仅是创作手法的简单转向。
罗斯在小说创作中巧妙运用了美国社会历史特殊时域、地域及在此背景之下的中产阶级典型人物代表的塑造等三个"新现实主义"文化要素,描述了二战后美国社会重大历史事件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再现了当代美国人在荒谬的历史中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菲利普
菲利普·罗斯在族群、同胞和祖国中自我放逐日期:2013-11-02 作者:黄夏来源:文汇报∙∙图片说明:菲利普·罗斯近影(资料图片)在族群、同胞和祖国中自我放逐读菲利普·罗斯的“被缚的祖克曼”三部曲□黄夏近日,菲利普·罗斯的早期代表作“被缚的祖克曼”三部曲简体中文版完整推出。
这位80岁的美国作家最近几年都是呼声最高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之一。
他简直是获奖专业户,获过的奖包括美国文学艺术院文学金奖、普利策奖、布克国际奖、达洛夫奖、古根海姆奖、欧·亨利小说奖等等,可惜距离诺奖每次总差了那么一点。
罗斯的大多数小说都是“悲喜剧”,大悲原来是由无数滑稽可笑因而无法将之升华到某种哲理高度的桥段构成。
在“被缚的祖克曼”三部曲中,罗斯塑造的作家内森·祖克曼颇有他本人的影子,三部曲的时间跨度涵盖20世纪50至70年代,对应罗斯从初出茅庐的新人到成为炙手可热的名家的20年;这20年也正好是美国社会迅速转型,从战时相对单一逼仄的局面步入战后开放、复杂和跌宕的多元时代。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三部曲的内容虽然着眼于祖克曼这个作家的个体生存状态,却投射出美国国家和整个时代风云流变的诸多面貌,其刻在祖克曼身上的烙印显示隐性但又处处在场。
个体与国家、社会、种族的搏弈一直是美国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探讨的主题,其激烈、悲壮和谐谑足可使我们将罗斯的大多数小说称为“悲喜剧”。
而罗斯本人对炮制“悲喜剧”也是情有独钟,他书中的主人公,黑人、犹太人抑或其他弱势边缘人群,无不处于一个高举自由与平等大旗的进步社会中,却任由自己被这面本来得其力挺的大旗湮没和吞噬,在一夜间变成自己、尤其是与自己族群格格不入的“他者”,乃至敌人。
更为瘆人的是,这种转变并非突发而完全是日常化的。
罗斯笔下琐碎庸常的生活片断在我们读来并不惊心反而是非常富于喜剧性的,换言之,大悲原来是由无数滑稽可笑因而无法将之升华到某种哲理高度的桥段构成,你都不可能从中得出什么能激发正能量的意义来。
菲利普·罗斯新现实主义小说叙事空间及主题意蕴
念$ 罗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涵盖了风格 多克特罗在的新现实主义小说 + 拉格泰姆时代,
迥异的文学发展阶段" 他以现实主义作家的姿态 将摩根% 福特和弗洛伊德等三个家族合并为一个
开始文学创作" 之后是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大家族" 揭露了美国平静社会表面掩盖下的激烈
最终成为今天举足轻重的新现实主义作 家 $ '#(!K1!$#
化创作手法" 更新尝试各种创作技巧$ 他创作的 义的有机结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 新
高峰期适逢美国文学领域风起云涌" 创作理念不 现实主义作家笔下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具备了
断推陈出新" 而他都会站在最前列$ 他的文学成 显著的时代气息" 他们将虚构的人物情节穿插到
就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与其不断嬗变的创作理 真实的历史事件中" 作品变得真假难辨$ 例如"
!"#$ 年第 ! 期 ! 总第 !%& 期"
'()*+,'(),*-+,./
*01!# !"#$ '0234*01!%&
菲利普罗斯新现实主义小说 叙事空间及主题意蕴
杨5东
! 哈尔滨师范大学 西语学院" 黑龙江5哈尔滨5#6""!6#
S8*E5a0?D FGO0040=fAB2A<? `3?D>3DAB (3<VC? *0<M34.?CPA<BC2H (3<VC? #6""!6 UOC?3
!E,#.2"# 8M0?DM3?HG0?2AMK0<3<H8MA<CG3? ?0PA4CB2B ;OC4CK ,0BBCB>?@0>V2A@4H2OAM0B2K<0MC?A?20?A[L? OCB432A< W0<YB OABO0WBD<A32G0?GA<? =0<<A34C2H[(CBW0<YB2OCBKA<C0@ 3<A344V3BA@ 0? B0GC34<A34C2H3?@ OCB20<CG34APA?2B['OA2<3DCG=32A0= 2OAOA<0C? 2OA?0PA4B<A=4AG22OAK02A?2C34B><PCP34G<CBCB0=2OAWO04A8MA<CG3? B0GCA2H[L? 0<@A<20OCDO4CDO22OCB2OAMA 2OA3>2O0<C?Z ?0P32AB2OA2<3@C2C0?34K0B29M0@A<?CB2?3<<32CPA2AGO?CX>AB G0MVC?ABBK3GA92CMABO>224AWC2O ?3<<32CPAG0?GA?2<32C0? 3?@ ANK<ABZ BAB2OAG0?GA<? 3?@ W0<<H3V0>2O>M3? @AB2C?H['OCBKA<C0@ CB34B03? CMK0<23?22<3?BC2C0? 0=;OC4CK ,0BB B?0PA4G<A32C0?[
《人性的污点》中人物的心理创伤分析
《人性的污点》中人物的心理创伤分析作者:刘畅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33期摘要:文章从心理创伤的角度出发,解读美国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人性的污点》。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心理创伤美国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在其一生中创作的作品颇多,表达主题的种类丰富,其中包括个体与社会冲突、理性与情感、身份意识、人性的异化以及伦理与道德。
他的写作风格也经历了从早期的现实主义到晚期的后现代主义实验写作的转变。
菲利普·罗斯擅长使用游戏的方式来书写严肃的话题,他把老一辈犹太人普遍认为不应该展示在世人面前的“丑陋的事情”放进他的作品里,揭示了世人从没听闻的犹太人的琐事,打破了人们对传统的犹太人的刻板印象。
菲利普·罗斯在自己晚年时期创作了具有显著特征的“美国问题”的人生三部曲,分别是《我嫁给一个共产党》、《美国牧歌》、以及《人性的污点》。
小说《人性的污点》发表于2000年,主要揭示出当今美国社会生活中不同阶级的人们的生活状况。
小说的主人公,科尔曼,是一位有着黑人血统的,但是肤色极浅的大学教授,为了过上相对美好的生活,将自己的黑人身份隐瞒起来,而是以一名犹太人的身份度过一生。
但是,科尔曼却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导致自己成为一名种族主义者,妻子因此突发心脏病过世,自己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之后,科尔曼遇上了一位比自己年龄小很多的妇女,福妮娅,跟其产生了性爱关系。
但是,科尔曼和福妮娅最后被福妮娅的丈夫,莱斯·法利,制造的车祸中丧失了生命。
目前,国内对小说《人性的污点》主要是从种族身份、理论道德等方面进行阐释。
本文试图从创伤理论视角分析《人性的污点》中的主要人物所经历的心理创伤。
创伤(trauma),最早来源于古希腊语,损伤的意思。
在1980年,创伤理论迅速发展起来,它很快与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精神分析学等其他学科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著名学者凯西·卡鲁斯(Cathy Caruth)在她的作品《无主的经验:创伤、叙事和历史》(Unclaimed Experience:Trauma,Narrative and History)中定义了创伤:“事件发生得太突然,使受害者没有办法在事发时完全反应过来,但是受害者会在事后不断地经历当时的事件。
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中的女性创伤书写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Sum No.503 August2020(B)总第503期2020年8月(中)摘要菲利普·罗斯作品主要以悲剧结尾,以主人公们所经历的种种创伤贯穿全文。
该文从创伤书写切入,聚焦于罗斯“美国三部曲”中女性创伤的表现、成因和治愈,让人们更加清楚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让受创主体对个人及群体的创伤有所警觉,唤起人们正确认识创伤、积极治疗创伤的意识。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女性创伤;生存困境Writing of Female Trauma in Philip Roth's"American Trilogy"//Wang JinlinAbstract Philip Roth's works mainly end in tragedy,and the trauma experienced by the protagonists runs through the whole texts.Starting with the writing of trauma,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manifestations,causes and recovery of female trauma in Roth's "American Trilogy",in order to make people more aware of the survival dilemma faced by women,let the injured subjects be alert to the trauma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and arouse people's awareness of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rauma and active treat-ment of trauma.Key words Philip Roth;American Trilogy;female trauma;survival dilemma1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与创伤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2018)一生获奖无数,是普利策奖的获得者,也多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提名,可谓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犹太作家之一。
《人性的污秽》的新现实主义三要素解读
《人性的污秽》的新现实主义三要素解读作者:何瑞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3年第01期摘要:美国著名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作品“美国三部曲”的问世,标志着罗斯已经成功转型为一个新现实主义作家。
其中“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人性的污秽》(2000)在评论界获得广泛好评。
本文将从故事的地域、时域以及小说人物主体塑造三方面分析《人性的污秽》这部作品,解读菲利普·罗斯在该作品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地域;时域;人物塑造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108—02菲利普·罗斯是当代美国文坛最杰出的犹太裔作家之一,迄今为止共发表了三十一部作品。
在菲利普·罗斯长达五十多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他不断尝试各种前卫的写作技巧,从一个现实主义作家过渡到现代主义作家,如今罗斯又步入了后现代主义作家之列。
步入暮年的罗斯感情基调逐渐平稳,但其思想依旧敏锐、视域仍然独到,他在反思自己创作生涯的同时,将目光投射到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开始探索更加理性务实的创作手法。
他的“美国三部曲”的问世,标志着罗斯新现实主义作家的成功转型,其中《人性的污秽》更被誉为“美国三部曲”的巅峰之作,小说中各元素之间联系紧密,具有整体性,同时更多关注社会现实的诸多方面。
新现实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内在动因,它是在历史时代和文化传统的共同呼唤下应运而生的。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国内麦卡锡主义横行、美国卷入越南战争、国内广泛持续的反越战运动,这一切社会动乱引发了美国小说家对美国传统价值观的质疑,以及对社会历史的反思。
新现实主义强调创作源于生活并贴近于生活,作品《人性的污秽》对种族和社会历史现实的深切关注以及对新现实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这部作品一经出版便被诸多学者追捧。
本文将从美国社会历史特殊地域、时域及在此背景下的中产阶级典型人物的塑造方面,对《人性的污秽》就“新现实主义”进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美国三部曲”窥探菲利普?罗斯创作的读者意识作者简介:金有武,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21116)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2美国当代作家菲利普·罗斯,在近五十余年的时间内,接连推出三十多部中长篇小说,受到广泛好评。
因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创作激情,被誉为文坛“常青树”。
罗斯身为美国当代畅销作家之一,作品流露出浓郁的读者意识,尤以“美国三部曲”为甚。
这集中体现在读者在主人公人生选择与命运把握过程中的有意识参与,以及读者在文本结构设置中为读者预留的位置和读者阅读期待以及读者在文本结构中的延展。
菲利普·罗斯(1933—)于1997年至2000年间相继推出三部力作,《美国牧歌》(american pastoral,1997),《我嫁给了共产党人》(i married a communist,1998),《人性的污秽》(the human stain,2000)。
三部作品皆是作者创作成熟期的鼎力之作,均摘得重要的文学奖项。
1998年《美国牧歌》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和法兰西外国最佳图书奖,《我嫁给了一个共产党人》荣获“美国esu 协会书籍大使奖”,《人性的污秽》斩获2001年笔会/福克纳小说奖和2002年法兰西梅迪契奖。
由《人性的污秽》改编的同名电影于2003年搬上荧屏,广受好评。
三部作品分别以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麦卡锡白色恐怖、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国内社会变动、越南战争以及九十年代发生在白宫的克林顿丑闻事件为大背景,具体描写犹太子民在广袤社会背景下的生存境遇和变迁,故集为“美国三部曲”。
艾布拉姆斯(m·h·abrams)在其经典性的著作《镜与灯—浪漫主义的理论与批评传统》中,将艺术分为四大要素,“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点,即作品、世界、作家、读者,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辨,使人一目了然。
”[1]文学作为独特的艺术作品,读者要素也顺其自然地被列为文学四大要素之中。
萨特曾坦率地说:“作家是为所有读者而写作”,“写作活动包含着阅读活动”,“写作就是向读者吁求”。
[2]创作过程中以及生成价值中所有的分量和作用。
其实,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读者意识便隐含其中了。
读者意识就是文学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内心所暗藏的一种深层次的潜在意识。
一部文学作品,有其自身内在的复杂属性,它“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
”[3]完整的创作过程,即是创作者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自我的思想见解,以文本的形式得以呈现,以期待读者能进一步运用其已具有的知识储备,价值判断体验,与自己进行内在的沟通交流。
创作中作者意识与读者意识有着密切的关联,“文学价值既不是作品的客观属性,也不是作家的主体赋予,而是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审美效应关系。
”[4]。
文学作品实际上是作家(创作主体)与读者(接受主体)的交流对话,作家通过语言将自己对客体的审美感觉、审美价值以及心灵由此萌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宇宙观物化为文本,期待着审美接受中的读者调动自己的想象,汇合本文中的各种视点,以实现与作者的双向互动、交流对话。
文学家总是盼望着自己的作品能够找到知音。
因此,文学创作本身并不是目的,作品是供人阅读的,文学唯一的对象是读者。
文学作品不经阅读,只不过是“可能的存在”,只有在接受活动中,它才‘能产生影响和作用,成为“现实的存在”。
因此,接受的过程便是理解、阐释、评论和研究的过程,如果离开接受主体(读者),文学作品的存在便是不可能的。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用自己汇集、积聚的信息进行有意识地回馈,创作者与接受者无限地进行绵延交流沟通,实现两者之间的互动。
“文学作品从根本上注定是为接受者创作的,在由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三角关系中,读者不是作为一个被动的对文学做出反应的部分存在,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
”[5]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只有在读者能动的阅读活动中才能获得现实的生命。
“文学作品就有两极,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家一极与审美的一极,艺术家一极涉及作者创作的本文,审美的一级则指由读者所完成的实现”。
[6]换言之,文学作品的价值意义与内涵深度并非固定于作品之中,而是通过阅读得以产生,也就是说并非是作者于自己的作品里为读者限定某种意义,而是读者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赋予了作品某种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读者是构成作品的要素之一,而读者意识也成为影响创作活动的要素之一。
“为读者写作”日益成为超乎小说家个人意愿之上的写作公则,具有读者意识的作者必然关注他心目中的读者,注重读者的阅读能力要求、审美情趣、阅读习惯及阅读感受,以求得读者的认可和接受,达到情感共鸣,思想交流。
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只有在历经读者的检验、互动,方显其内在意蕴和审美价值,让文学价值意义得以再现,彰显文学作品的持久生命力。
“文学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每部作品都有其自己的特性,它历史地、社会地决定了读者;每一个作品都依赖于他的读者的社会环境、观点和意识。
”[7]读者的阅读参与,已经成为了创作者进行创作的规约性因素。
离开了读者的参与互动,或许会犹如一具空壳,一座由文字堆积起来的缺乏生机的城堡。
“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
[8]一位伟大的作家,其心中想必装着自我期待的读者群,一部不朽的作品,必定要经与读者产生多次思想交流、情感共鸣的过程。
菲利普·罗斯便是一位极具“读者意识”的作家,他深刻地认识到读者在创作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重要性,“我曾经花了十年—或者二十年的时间来关注媒体上对我的批评和指责。
”[9]身为畅销作家的罗斯深知读者在文本形成过程中的意蕴,并有意识地将其镶嵌于文本之内。
藉此,实现主体(作者)与客体(读者)之间由创作到审视的距离美感。
菲利普·罗斯在作品中透露的读者意识不仅体现在读者在主人公人生选择与命运把握过程中的有意识参与,还体现于作者在文本结构设置中为读者预留的空白位置和对阅读的期待以及读者在文本结构中的延展。
一、在人生选择与命运把握中的读者参与罗斯在作品中流露出的读者意识首先体现在读者在主人公人生选择与命运把握过程中的有意识参与。
《美国牧歌》中的主人公,人称瑞典佬的娄·利沃夫,凭借独特的身体条件蹟入众人企盼的体坛,并顺利成为一名让人羡慕、景仰的棒球明星。
婚姻上,迎娶选美大赛冠军多恩小姐为妻,生有一个女儿梅丽(merry)。
事业上,继承了由其父亲创办的皮革公司。
可谓是婚姻、事业双丰收。
可好景不长,这一切便完全不复存在,命运似乎在有意和他开玩笑。
越南战争在即,国内局势动荡不安,接手父亲的公司也濒临破产,最让他们万万不能预料的是,他们的宝贝女儿梅丽,在抗战中成为了激进的炸弹客。
更为不幸的是,悲剧性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若探讨开来,瑞典佬悲剧生活的开始有其必然,也有其或然。
当初,他面临两种选择:继续棒球生涯或是继承父亲的公司。
经抉择后,最终他毅然拒绝球探的邀请,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接手皮革公司。
但遗憾的是,就在他欲大展宏图之时,却没有一片净土供其施展。
不安的社会氛围、不断的战事搅乱了他们平静的生活。
表面来看,摆在瑞典佬面前的是两种不同的事业道路,两种迥异的人生选择;本质而论,这是瑞典佬对两种不同质的文化选择。
棒球事业是美国本土文化的表征,接手父亲的公司则是犹太文化的深层隐喻。
身为犹太后裔,他们免不了面对两种文化夹击的尴尬局面。
犹太后裔常在两种文化之间游离,陷入两难境地,他们常被称作“被挂起来的”、“摇摆不定”的人。
他们所面临的生活坏境及文化氛围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于传统的坚守和当下的境遇之间的摇摆游移,才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
这里,作者意在以读者积极参与的意识,探索生活在美国社会中的犹太人出路。
《我嫁给了共产党人》中的艾拉,他的经历是在叙述者内森和其哥哥默里两人的相互交叉回忆中演绎的。
艾拉通过自己的奋斗,一路从挖井工人、侍工、煤矿工人到小有名气的广播明星。
性格倔强的他在至关重要的两件事情中陷入忧郁彷徨,一是在对待妻子伊夫与后者前夫所生的女儿西尔菲德问题上存在的分歧中,二是在其妻出版《我嫁给了共产党人》一书的事件上。
前者导致艾拉家庭的破裂,而后者直接葬送了他的前途。
回顾艾拉的半生,他的人生轨迹呈现的是慢起快落的趋势。
在内森的眼中,造成现在的这种悲剧性的局面,那便是艾拉身上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即性格的倔强和人格的缺陷。
由此,内森和默里便自然地充当起他的精神导师,“艾拉,情况是不好改变的,改变的方法就是离开,你改变不了,如果不能忍受,还是离开吧。
”[10]反观伊夫的处境,从艾拉的遭遇审视伊夫,不能不说,她也是最大受害者,“一位全然受抑制被约束的女人—如今全然脱离了约束。
要么是有约束,被耻辱感束缚;要么就是全无约束,毫无羞耻。
从来没有中间状态。
”[11]这种伤害不仅在于备受亲人的冷落,更在于心灵的打击。
其亲生女儿西尔菲德,曾不止一次地公开批评伊夫的羞耻行为,伊夫在性格及遭遇上存在着两极化的倾向,对于旁观者内森而言,他对此持反对和道德批判的态度。
对于艾拉和伊夫来说,作者意欲强调的是:他们该如何正视自己,而后做出人生的选择?《人性的污秽》中的希尔克·科尔曼,原本为非裔美国人,但他凭借自己肤色极浅的外貌和机智聪明的脑袋瓜,有意隐藏黑人的真实身份,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雅典娜学院院长,成功跻入美国上流社会。
科尔曼在一次点名时,因一个多义词“spook”而惹祸上身。
在一次课后,科尔曼因两名学生经常无故缺课而随口问道:“有谁认识他们吗?他们究竟是真有其人还是幽灵(spook)?”[12](在英语中,“spook”一词既有“幽灵”之意,又有“黑鬼”之意)之后,便很快被别有用心者诬陷为种族歧视者,不久疾步走下“神坛”。
科尔曼刻意隐藏自我身份是僭越道德底线的行径,正因此,最终成为了酿造悲剧性结局的诱因。
科尔曼身为地道的非洲后裔,不料却被冠以种族歧视者之名,看来实属有几分荒谬。
在此,作者就科尔曼在如何对待自身的种族身份问题上,有意与读者进行探究。
在罗斯看来,科尔曼以双重身份挤入上流社会,他这种攀升方式的社会基础是缺失的。
他企图以捷径的方式来获取社会的认可,这无疑是畸形发展路线的典型示范。
科尔曼的遭遇既值得同情,但又不得不对其进行批判。
对此,作者罗斯不得不以一种复杂的心态表达了探索的无奈,“十足的幽默和绝对的认识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我也同样喜欢严肃的幽默,严肃的认识和彻底的彻底。
然而,到最后,我什么也没得到,他们都把我的心折磨碎了,使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13]作者以近乎戏谑玩笑的方式,其意在以罗斯式地方式,来深刻地揭示犹太文化独特模式下的内在蕴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