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
旅美幼教专家《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旅美幼教专家《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暑假里阅读了旅美幼教专家吴放的作品——《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
细细品味书中的每一封信,都让我感触很深,因为它与我们的工作太贴近了。
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她的教学方法,更可以从书中感受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益处,会从身边小事中悟出大道理。
读到第十封信的时候,吴放老师说到了美术欣赏活动,说实话在我们课程中美术欣赏活动相对较少,因此,自己对如何组织美术欣赏活动有些无从下手。
看来吴放老师的想法,对我的启发很大。
书中首先将什么是美术欣赏活动进行了阐述,吴放老师是站在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文字的角度进行理解,她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欣赏能力要从幼时开始培养。
欣赏并不需要与理解同步”。
接着她就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幼儿融入与参与欣赏过程,从欣赏的过程、欣赏的范围、欣赏的持续性、欣赏的趣味性等方面给了我们很多借鉴,从中我结合自己周围的环境和幼儿的特点,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在组织幼儿欣赏活动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怎么做:1.有双发现美的眼睛美随处可见,凡视觉所能触及的事物几乎都存在美,不同的物质有着不同形式的美。
但是如果没有审美的目光却又会视而不见。
对美的事物的观察兴趣,感觉的灵敏性,是要靠引导和训练才得以提高的。
幼儿好动、好问,对客观事物充满好奇心和广泛关注的天性,正是开发和培养审美感觉的好时机。
2.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和审美能力及绘画的创造表现能力发展的需要,我们可以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与幼儿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幼儿感兴趣的有关内容。
如小班以欣赏表现花草为主,穿插些单体结构的动物如小鸡、小鸭、小象、小鱼、乌龟等,积累丰富的表现形象经验;中班以欣赏表现树木、动物、建筑及服装、玩具为主,穿插些抽象作品的欣赏,使幼儿对色彩的冷暖倾向有所感知;大班以欣赏名画为主,使幼儿对色调、构图、色彩的情绪等有所感知,并尝试在表现活动中加以运用,以提高审美表现能力。
3.灵活组织的教学教师在幼儿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承担了引导者和欣赏伴侣的角色。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3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3记得2006年的初夏,我们有幸在苏州聆听了吴放老师的讲座。
齐耳的短发,一件素色的中袖衬衣,一条黑色的裤子,虽然是海外归来的教授、学者,但是那样的质朴、简单、自然,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好感。
那天听完讲座,吴放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她刚刚出版的新书《和孩子一起跳舞》,回家后我利用网络,粗略的看了一下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感觉这是一本好书。
今年暑假,学校里每人发了一本《和孩子一起跳舞》。
我利用空余时间,再次翻阅了这本书。
书中说:“要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是啊,对此我深有感触,只有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他们才会主动学习。
例如:在幼儿的生活中一直接触各种各样的物品,于是我们引导幼儿做个有心人,随时随地收集身边易得的、卫生、安全的废旧物品,设置班级“百宝箱”。
幼儿在探索活动时就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取材料,使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
又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废弃的电池、电线,其实这些废弃的电池、电线也是一种探索的好材料。
于是,我发动孩子们一起收集废弃的电池、电线。
孩子们将收集到的废弃电池、电线带到幼儿园,放入班级中的百宝箱,然后我从五金商店买来了电珠。
孩子们就用电珠、电池、电线连接在一起玩电珠通电的游戏。
当孩子们探索的电珠闪闪发亮时,他们高兴地欢呼雀跃。
就这样放开了孩子们的手脚,让他们主动地学习。
读后感在幼儿园工作已经13年了,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也尝试解决了一些困难,但依然有些疑惑,这一切让我觉得自己需要学的东西很多。
有句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而我发现,幼儿教育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因为更多地不是理论的单纯传授,不但需要“爱心,耐心,细心”更需要机智地处理许多突发的事件的能力和适当的方式.吴放老师的这本《和孩子一起跳舞》和其他枯燥的教育理论不同,她以一种闲谈的方式,谈到了幼儿教育的很多方面,提到了幼儿园工作中切切实实的问题和她的处理方式,从她的书里我得到了许多启示。
《和孩子一起跳舞》
读《和孩子一起跳舞》有感郑敏敏“Dance with children”《和孩子一起跳舞》!喜欢如此充满欢乐的书名,它一下子撩起了我对此书的阅读兴趣。
幼儿园繁琐的工作常常令我们感到身心疲惫,可是忙碌中,不能忘了去体味其中的欢乐。
无论何时何地,来上一段欢快的舞蹈,总是让人兴奋和快乐的,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工作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舞蹈的过程,而孩子是我们工作的中心,和他们一起跳舞,让快乐在其中蔓延,在心里想象一下便会觉得美妙无比。
那就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跳舞吧!我喜欢吴放老师的《给幼儿教师的50封信》,在这里我领略了的教育的真情与珍贵,她是一位驻美的华人,对国内外的幼儿教育都比较善通,她写给小华老师的每一封信都如此的真实,她表达的每一个建议又如此的坦诚,在这里我学会了如何走进童心,学会了如何设定课程,如何组织教学、如何管理班级,如何提升自己,如何沟通家长。
我喜欢《和孩子一起跳舞》书中的每一个篇章,细细品读总能感觉吴放老师笔下流淌的故事,因为吴放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书信的形式娓娓道来,读起来倍感亲切。
而且,在每一封封信都有能够激起我们的共鸣,抨击我们的心灵深处,值得我用心去学习与效仿。
这是一本幼教的百科书,它中间没有华众取宠的动人语言,没有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更没有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一则则生活故事表述着一个个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立场,虽说她的教育跨越国界,但她的理念让我感觉近在咫尺,因为我知道小华老师的许多困惑正是我们的困惑,所以她是想我们所想,说我们所说,当我一页页翻看时备感亲切。
平日里爱好美术的我特别喜欢书中第十一篇信中提到的关于“创造性的培养应成为幼儿期美术活动的主线”话题,文中只要提到了关于寻求美术教育中创造性培养与技能技巧掌握的支点问题,这也正是我在日常工作中所困惑的,我深知培养幼儿欣赏作品的能力,不仅能提高幼儿鉴别的能力而且能大大提高幼儿的自身的能力,同时也是为之后幼儿学习技能和创作作品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读《和孩子一起跳舞》有感
读《和孩子一起跳舞》有感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等待一本好书,犹如等待一个生命的来临;欣赏一本好书,犹如欣赏一个生命的长成,等待一次生命的洗礼。
一本好书能净化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智慧,拓宽我们的思维。
”今年暑假,有幸拜读了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
在读完第37封信后,让我对做好家长工作有了更深的领悟。
吴放老师在书中谈到了如何建立教师与家长良好合作关系时提出了7个“基本原则”。
其中第一个就是教师要尊重家长;其二是教师要于家长保持平等关系,保证交流渠道的通畅;第三是教师要真心理解并欣赏家长们对自己孩子的关爱。
第四是教师不要批判家长的对与错,应该求共识而不争高下;第五是教师要对家长报喜也报忧;第六是教师与家长交谈要讲求谈话技巧;第七就是教师要有一些幽默感。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园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和各种不协调,教育效果必然受到影响。
因此,我们每学期都会组织家长会, 其目的就是拉近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在平等对话中产生共鸣,从而消除隔膜,有效解决幼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例如每年的新生家长会上,家长总会提到他们们最关心的话题,那就是家长们最为担心的“孩子如何适应幼儿园?”、“怎样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我们给出的解决方法是:请家长们送孩子入园后要克制自己的感情,态度要坚决,在老师接过孩子后,家长最好马上走掉,不要在园内逗留。
如果一旦孩子发现家长还在园内会产生依懒情绪,甚至会因此而再次哭闹。
再有就是家长要相信老师一定会尽职尽责地照顾好每一位孩子。
这些都是我们长期工作总结出的经验,家长们也都表示愿意配合。
这就是平等对话的魅力所在。
因为大家都是在为了同一个目标让孩子尽快适应集体生活而努力。
《和孩子一起跳舞》这本书,对与我这个刚参加工作不久,教学经验还相对缺乏的老师来说,真的可以说是雪中送炭。
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更发现原来想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多么需要一双能够洞悉一切的慧眼,一颗充满包容时时会思考的心。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以下是关于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曾多次听同行提到吴放教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这本书,今年有幸拜读了,虽未能读完,但已被它那些真实而生动的故事吸引了。
正如有位专家所说:在这本书中,吴教授以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的双重身份和经验,适时地为我们架设了一座桥梁。
那些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想到,又时时令我们困惑的问题,经吴放教授深入浅出的解剖和分析,变成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蕴含着教育智慧的生动案例,引导着我们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吴教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和照顾。
在一个班级中有个别特殊儿童(盲童、肢残)的话,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会带来很多的麻烦,但书中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吴教授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的那种恋爱和宽容。
瑞秋是她接收的第一个盲童,为了迎接瑞秋的到来,教室里的布置、家具的摆设、教具的选择就都要照顾她的特别需要,对于教室里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要拉着她的手在教室里走一圈,为她讲解教室里出现的变化并让她摸一摸,用脚步量一量。
尽·管瑞秋在生活中需要很多的特殊照顾,但在学习上却没有放低要求,细心的吴教授发现了瑞秋的表达能力特别强,于是就随时把瑞秋的语言记录下来编成她自己的故事,让瑞秋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讲述她的故事,自信的种子在瑞秋的心里开始萌芽,终于瑞秋成为了班里的讲故事大王。
盖儿是个生下来双腿就患有肌肉萎缩症的孩子,虽然她需要依靠助行器和金属绑腿来行走,但老师还经常请她帮忙把教室里的玩具搬来搬去,成为颇让同伴们羡慕的小"搬运工"呢!不仅如此,盖儿可以把滑车"开"得和同伴的三轮车一样飞快,盖儿和她的小滑车还成了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
这些特殊的孩子在吴教授的班级中尽情的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的影响。
吴教授对身有残疾的孩子格外的偏爱,这种偏爱并不是表现在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上,而是始终能平等的对待他们,没有把他们的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培养他们自信、自立、乐观的人生态度。
读《和孩子一起跳舞》有感(二)
读《和孩子一起跳舞》有感(二)闲时,我随手拿起吴放老师写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一书阅读起来,书中讲述的鲜活、生动事例深深的吸引了我,这些故事不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嘛,它是多么的真实贴切,仿佛是一位长者在向我们年轻的教师现身说法,传授她的教育工作经验,于是我一口气拜读完了这50封信,真是感触很深,觉得受益非浅。
为了让读者各取所需,吴放老师首先将这50封信分为“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7个部分,然后针对每一部分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她在国内外工作的实践教学经验,分享她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让我们读者忽然觉得眼前一亮,原来可以这样的巧妙,教育于无痕。
在这么多封信中,我对“幼儿常规培养与行为自由度”一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班级常规是我们常挂嘴边也是班级管理中最基础的部分,一个班的常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成长和教师组织活动的质量。
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也因在组织各环节活动要分散精力去维持规则而影响活动的质量,所以常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那究竟该如何让孩子们既活泼自由又能遵守一定的常规,做到“活而不乱”呢?下面我针对信中所提及的解决策略结合我们班级的实际谈谈给我的启示。
1、符合幼儿的年龄及心理特点,“适度”的刺激是关键: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所以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我们往往会利用新奇的事物来刺激他们,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能够长些,但物极必反,如果一直不断的给予他们新鲜刺激,那么也会造成幼儿的行为问题的。
比如我曾经就尝试过在早上桌面游戏时,不断的变出新的玩具来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刚开始他们也许会觉得很好玩,转移了他们依恋家长的情绪,但是慢慢的我发现他们变得不爱护玩具了,有的玩着玩着就会用力的砸玩具或者弄得满桌满地到处都是玩具,或者满教室跑,一会儿在这边玩一会儿在那边玩,完全没有耐心搭建出一个事物来,这也许就是刺激过度造成的,于是我改变方式,早上给他们提供固定的玩具,让他们慢慢熟悉每个玩具的玩法并能发挥想象搭建出不同的事物来,然后过一段时间后再提供新的玩具,这样,小朋友一方面能掌握不同玩具的玩法另一方面也不会产生厌倦心理,“适度”的刺激真的很关键很重要。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和孩子一起跳舞》是一本以儿童舞蹈为主题的教育类图书,该书主要介绍了儿童舞蹈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以及教学的重要性。
本文将围绕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与思考。
首先,儿童舞蹈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身体层面来看,舞蹈锻炼了孩子的协调性、灵活性、力量和耐力。
通过舞蹈的动作训练,孩子的身体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同时,舞蹈也能够培养孩子的肌肉协调能力和身体平衡感,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和挺拔的形象。
从心理层面来看,舞蹈能够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望,培养他们的艺术审美和感受力。
舞蹈让孩子在音乐的节奏中自由舞蹈,表达内心的情感和节奏感,增强了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通过舞蹈的表演,孩子能够感受到成功和成就感,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了合群意识和团队精神。
其次,儿童舞蹈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儿童舞蹈能够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在舞蹈学习中,孩子需要观察老师的动作和节奏,理解并准确模仿,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学习能力。
同时,孩子需要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舞蹈动作组合成一段有意义的舞蹈。
这培养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促进了他们的脑力发展。
另外,儿童舞蹈教育也能够培养孩子的纪律性和自律性。
舞蹈训练需要孩子持之以恒地坚持和努力,让他们学会耐心和坚持不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再次,儿童舞蹈教育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和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创造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
教师应该简化舞蹈动作,适当提升难度,确保孩子能够有效地学习和掌握。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表达和创造力。
舞蹈不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艺术。
通过培养孩子的舞蹈审美能力,教师能够激发孩子的主动学习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孩子的互动和交流。
通过与孩子的互动,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和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当《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拿到手之前,我早已在网络上听说了它的精彩。
如今,它像一封解析幼儿教师困惑的心灵鸡汤之信,传送到我的手中。
首先深深吸引我的是封面上的图画,这正式卡通形象的老师带着孩子聆听音乐,感受着舞蹈的乐趣。
我们的工作犹如这舞蹈,有愉悦的过程,也有疲惫的过程,可是在忙碌中,只要全身心的投入,你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创造乐趣,它充满了可能性与价值感。
我想本书的作者吴放用这样一个书名就是这样的用意吧。
打开封面,初作浏览,发现作者将这50封信分成:“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和“随感篇”7个部分。
这已经包罗了幼儿园教育中所涉及到的一切内容,作者将其在工作中的点滴经验和感悟浓缩成这50封信,并用一种闲谈的方式向我们中国幼儿教师娓娓道来。
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一封封的信,信中让我看到作者那未泯的童心,对工作的责任心以及在对孩子时的耐心与爱心,整本书的主角是孩子,作者无时无刻地不在提醒着我们:“爱孩子”是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所应具备的。
最让我喜欢和感动的是“童心篇”,我感受到了吴放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和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她对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关心。
童心篇中“认识有不同能力的儿童”时,让我想得很多很多。
瑞秋,一个失去光明的孩子,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孩子却能健康、快乐地与正常的孩子在一起生活学习,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让我不禁佩服起吴放老师。
有很多地方的教育部门可能因为孩子的特殊性而无法为他们提供正常的学习环境,“聋哑学校”“盲校”这些特殊的教育机构,虽然为这些有特殊性的孩子提供了学习场所,但在心理上,他们也在无形中将他们的特殊性与正常孩子划分开来,而在美国,他们不以特殊的形式对待这些特殊的孩子,而是将他们与正常的孩子平等对待,给每位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了机会。
这让我联想到工作以来的若干年中,有过很多的“特殊”孩子,他们的特殊性遭到了很多学校的排斥后,而在我们幼儿园得到了入园认可,并与正常的孩子一样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我们的幼儿园,从他们的眼中任何人都可以看到求知欲和交往欲,除了与正常孩子相比有不方便的行为以外,他们来到幼儿园有着更多的.喜悦与快乐。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多篇)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多篇)正文第一篇:《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利用空闲时间,我阅读了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一书,收获颇多。
书中,吴放老师她以一种闲谈的方式,谈到了很多方面,提到了幼儿园工作中切切实实的问题和她的处理方式,细细读来,每一封都非常的精彩,书中,她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教会我们更多处理突发事件的方式,提高应对能力。
作为一线的教师,从她的文字的阐述中我得到了许多启示。
在第一封信中,出现的主人公是乔嘉,她是个害羞又有些神经质的小女孩,不过,她很快适应了学校的环境和常规。
在幼儿园里她最喜欢美工活动和动手游戏,当同伴们用彩色水笔画画时,她却用不同颜色的笔在纸上用力地剁,使水彩在纸上四处溅开来,当同伴们用各式各样的橡皮章印画时,她却蘸着各种油泥做起来指纹画,每当妈妈来接她时,她每次扮演各种小动物,做各种各样的动作,不管她当什么,她妈妈都会和她一起扮演。
从乔嘉和她妈妈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母亲的爱心和宽容,当乔嘉明显地表现出和和同伴不同的行为时,妈妈没有遏制孩子的言行举止,而是为乔嘉提供了一种自由创造和想象的空间,如果她不参与孩子的创造过程,而要求孩子按照和同伴一样的发展来发展,那么,我们就看不到吴放老师笔下灵动的乔嘉了。
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蕴含着极大的创造潜力,但是我们在教学中总是强调按规则来做事,常常会忽略为孩子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来任其发展。
吴放老师教会我们“透过孩子眼里的万花筒来看世界,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每一个想法,每一幅作品,甚至每一句话,都为我们标示了一个五颜六色,富于想象的美好世界”。
在第7封信中,吴放老师谈到了幼儿园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于我当前所加入的阅读课题想关联,从中我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阅读,前提是要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都说“习惯成自然”,当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孩子就会主动地读,并真正地享受阅读所带来的乐趣。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精选多篇).doc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精选多篇)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第二篇:谁说大象不能跳舞读书笔记第三篇:和孩子一起跳舞第四篇:《每个孩子都是教师的宝贝》读书笔记第五篇: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向孩子学习》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味道,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芳香达到了高度的契合。
这种契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吴放老师所追寻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人性;另一方面,吴放老师弥合人性所凭借的教育理念是和而不同的完美代名词、最佳诠释者。
在书中,吴放老师从幼儿的现实生存状况出发,探讨如何使幼儿走向完满、和谐的状态,从而使不同的幼儿通过教育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表面上,吴放老师虽然只呈现了短短50封信,引出她的幼儿教育思想,但实质上,其思想的立足点却在于个体生命的存在。
所以,抛开作者的宏观目的,其思想体系本身是弥足珍贵、值得体味的。
薄薄50封书信,字里行间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思想之美,在一遍遍的阅读中,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可以说,作者深刻的思想中折射出的幼儿教育的闪光很美、很美,美就美在和而不同的渗透与彰显。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和,不是同,不是单一的声音,而是强调不同声音的存在,甚至是不同声音的对抗。
这样的和而不同是建立在不同与差别基础之上的富于生命力的开放、多元的系统,是真正的和谐、辩证的和谐。
这种和谐在于异质要素的统一而非同一,而且,异质要素走向和的前提是不同的真实存在,对不同的充分承认,只有这样,异质才能产生新质,天地万物才能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境界。
中国古代文化中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性之光,在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彰显得淋漓尽致。
吴放老师经常让新老师做的一个练习是挑出班上最让人头痛的三个孩子,写出每个孩子的五到十个优点和长处。
不少教师写完之后都吃惊地说,想不到这孩子居然有这么多的长处,我以前怎么从来都没有注意到呢?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思维习惯倾向于用比较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一切,这就好比我们只从一个窗口向外看,能够看到的当然就很有限。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通用6篇)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味道,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芳香达到了高度的契合。
这种契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吴放老师所追寻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人性;另一方面,吴放老师弥合人性所凭借的“教育理念”是“和而不同”的完美代名词、最佳诠释者。
在书中,吴放老师从幼儿的现实生存状况出发,探讨如何使幼儿走向完满、和谐的状态,从而使不同的幼儿通过教育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表面上,吴放老师虽然只呈现了短短50封信,引出她的幼儿教育思想,但实质上,其思想的立足点却在于个体生命的存在。
所以,抛开作者的宏观目的,其思想体系本身是弥足珍贵、值得体味的。
薄薄50封书信,字里行间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思想之美,在一遍遍的阅读中,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可以说,作者深刻的思想中折射出的幼儿教育的闪光很美、很美,美就美在“和而不同”的渗透与彰显。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和”,不是“同”,不是单一的声音,而是强调不同声音的存在,甚至是不同声音的对抗。
这样的“和而不同”是建立在不同与差别基础之上的富于生命力的开放、多元的系统,是真正的和谐、辩证的和谐。
这种和谐在于异质要素的统一而非同一,而且,异质要素走向“和”的前提是“不同”的真实存在,对“不同”的充分承认,只有这样,异质才能产生新质,天地万物才能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境界。
中国古代文化中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性之光,在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彰显得淋漓尽致。
吴放老师经常让新老师做的一个练习是挑出班上最让人“头痛”的三个孩子,写出每个孩子的五到十个优点和长处。
不少教师写完之后都吃惊地说,想不到这孩子居然有这么多的长处,我以前怎么从来都没有注意到呢?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思维习惯倾向于用比较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一切,这就好比我们只从一个窗口向外看,能够看到的当然就很有限。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11篇)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11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拿到书,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忍不住在心里问了自己几个问题,这会是一本什么书?里面有些什么内容?这些内容以什么形式为主?会有很多理论方面的知识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粗粗地翻到目录处,发现这本书的作者将这本书分为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等七个篇章,在这些篇章里,而作者对于每个篇章的需求以书信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于是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籍……首先,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忘记了自己是一名读者,而是感觉有一位幼教方面的专家在跟自己在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作者吴放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用高深独道的理论与具体而微的实践紧密结合,像故事一样说给我们听,让我们读起来也不是那么枯燥,而且受益匪浅。
在第十封信“幼儿美术欣赏的特点”中作者提到,“美术作品的欣赏并不需要与理解同步,尤其在幼儿阶段,让幼儿学会欣赏比学会理解要重要得多,也有益得多”,另外还提到了“欣赏是需要培养的一种思维习惯,我们做老师的都有责任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度过童年,学会欣赏美、喜爱美、追求美”,接着就“如何帮助幼儿融入与参加欣赏过程”这一问题提出了五大要点,通过这封信的阅读,让我对美术欣赏活动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总会或多或少的请孩子们说说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而且在欣赏的过程中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更加深入地去欣赏,所以我们忽视了一个问题,到底孩子们都看到了什么?通过这样的欣赏过程他们到底得到了什么呢?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因为他们生活经验的不同,能力的差异,所以欣赏的过程也应该循序渐进,为了避免欣赏的枯燥,欣赏的方式也应该多变。
舞出人生的精彩——读《和孩子一起跳舞》有感
舞出人生的精彩——读《和孩子一起跳舞》有感喜欢《和孩子一起跳舞》这本书!初次和它见面,首先就被它浪漫、诗意的名字所吸引。
脑子里闪现的是这样的画面:轻快活泼的音乐声中,和孩子们面对面,在七彩的教室里跳起邀请舞;阳光暖暖的午后,和孩子们手拉手,在操场斑驳的大树下跳起圆圈舞;清风徐来的日子,和孩子们头碰头,在郊外绿意萦绕的草地上跳起心灵交流的舞蹈。
其次,被它独具一格的装帧和充满童趣与寓意的插图所打动。
封面和封底上素雅的淡黄色配以绿色的镶边,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
书拿在手里是小小的,犹如孩子们喜欢看的画报。
书中的插图,更是让人忍俊不禁,每一幅都是由一大一小两只猫女(引用作者自我介绍中对自家猫的称呼)组成,它们或挥动手臂和双腿,陶醉在自己曼妙的舞姿中;或一起蒙眼,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或席地而坐、温情地侃侃而谈。
每一幅图给我们的感觉都是充满温馨与甜美的,猫女脸上写满了幸福与满足。
我想,那大猫一定是代表着老师,而那只小猫,一定就是我们的孩子。
它们的关系是那么地亲密无间,它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老师和孩子之间的相处应该就是这样的一种和谐关系。
喜欢《和孩子一起跳舞》这本书!翻开第一页,是对作者的介绍。
“珍爱小生命,尤喜猫。
育有猫女一双,视为己出;家藏猫偶无数,千姿一貌。
常以养花种菜为休闲,以跋山涉水为锻炼,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以天人合一为人生追求之最高境界。
”简短的几句话,却让我们了解了这是一个怎样的作者: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追求人生。
怀有这样的人生态度的作者,想必她的作品一定也是有生命力的、能给人以方向的。
浏览目录,熟悉的字眼映入眼帘:区角活动、教学反思、多元智能、生成课程等,这些都是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的、谈到的、用到的词语。
再仔细看看:《根据教学主题设计区角活动》、《幼儿常规培养与行为自由度》、《利用教师环境创设辅助教学》、《当你面对家长的抱怨》等等,书中所涉及到的内容不正是我们工作中每天要接触和面对的吗?这些话题,有的是曾经或者现在,给我们带来不解的困惑与迷茫的;有的是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学习的。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_读后感.doc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_读后感《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曾多次听同行提到吴放教授《和孩子一起跳舞》这本书,今年有幸拜读了,虽未能读完,但已被它那些真实而生动故事吸引了。
正如有位专家所说:在这本书中,吴教授以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双重身份和经验,适时地为我们架设了一座桥梁。
那些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想到,又时时令我们困惑问题,经吴放教授深入浅出解剖和分析,变成一个个富有启发性、蕴含着教育智慧生动案例,引导着我们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
给我印象最深是吴教授对特殊儿童教育和照顾。
在一个班级中有个别特殊儿童(盲童、肢残)话,想必对老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会带来很多麻烦,但书中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吴教授对”上帝特别眷顾孩子”那种恋爱和宽容。
瑞秋是她接收第一个盲童,为了迎接瑞秋到来,教室里布置、家具摆设、教具选择就都要照顾她特别需要,对于教室里每一个细微变化都要拉着她手在教室里走一圈,为她讲解教室里出现变化并让她摸一摸,用脚步量一量。
尽管瑞秋在生活中需要很多特殊照顾,但在学习上却没有放低要求,细心吴教授发现了瑞秋表达能力特别强,于是就随时把瑞秋语言记录下来编成她自己故事,让瑞秋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讲述她故事,自信种子在瑞秋心里开始萌芽,终于瑞秋成为了班里讲故事大王。
盖儿是个生下来双腿就患有肌肉萎缩症孩子,虽然她需要依靠助行器和金属绑腿来行走,但老师还经常请她帮忙把教室里玩具搬来搬去,成为颇让同伴们羡慕小”搬运工”呢!不仅如此,盖儿可以把滑车”开”得和同伴三轮车一样飞快,盖儿和她小滑车还成了小伙伴们羡慕对象。
这些特殊孩子在吴教授班级中尽情享受着童年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影响。
吴教授对身有残疾孩子格外偏爱,这种偏爱并不是表现在对他们无微不至照顾上,而是始终能平等对待他们,没有把他们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借口,培养他们自信、自立、乐观人生态度。
在她眼里他们已经不是”能力落后儿童”,而是”有不同能力儿童”.看到这里,我觉得自己真是非常惭愧。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用心做教育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用心做教育最近读了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身为人母又身为人师的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动。
一名能从爱、理解、尊重孩子的教育工作者,书写着爱心教育的智慧及幼教工作的多姿多彩。
一、用爱心、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在认识有不同能力的儿童这样一封信中,吴放老师这样说“当孩子们有了自己独立的看法时,他们就要争自己的“自主权”和对周围环境的“制约权”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应付一切,经常会做一些我们大人看上去是不对的事情,于是父母亲和老师就要为他们担心了,就要管他们了,就要求他们听大人的话了,这样一来就发生了矛盾冲突了,孩子就开始所谓的“不听话”了。
”当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总是在犯错误,永远达不到自己理想要求的时候,我们愿不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教育无他,唯爱与榜样,我们自己比孩子有好在哪里?要是我们能够稍微放下一些大人的架子,认真地去听一听孩子们的话,试着去理解他们。
正如书中所言,“试着找一找孩子们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来解决问题”,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勇气或不愿做出这种反思,我们就不要奢望我们的孩子会有所改观。
纵使你再苦再累,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们再煞费苦心,也是失败的教育。
千万不要去抱怨孩子不如谁谁谁,因为他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他会因为你的欣赏而成长,会因为你的赞美而自信。
多给孩子一丝肯定一丝称赞,孩子会在你的含笑肯定中慢慢的成长。
正因为我们的坚持,孩子们才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在反复中学习与成长!尊重孩子的天性,用我们无条件的爱和无限的耐心去等待孩子的成长,或许这个过程很长,但是请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
二、和孩子一起看世界吴放老师的每一封信里都体现出了对孩子的尊重,强调了平等的同伴关系,一视同仁。
例如在《透过孩子们眼里的万花筒来看世界》这封信中,吴放老师和乔嘉的妈妈与孩子之间就形成了朋友、玩伴的关系,而不是我们传统家庭中的母女关系。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妈妈带孩子去逛商场,她觉得孩子一定会喜欢这个热闹非凡的场所,可是和她想的完全相反,孩子在商场里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甚至有点害怕,吵着要出去。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书心得
走进孩子的世界《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沈凤鹤拿到这本书,细细品味书名,简单中却又透着一丝神秘,另人很是向往。
和孩子一起跳舞,不难看出,书中的孩子是幸福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作者在“跳舞”的过程中,又收获到了怎样的意外呢?看过第一封信,我就被吴老师生动的例子给吸引了。
同时我也感到庆幸,因为这本书和我们以往所拜读过的不一样,这些事例是紧贴我们生活实际的,我相信它带给我的不光是启发。
在第一段话中,吴老师就告诉我们|:孩子们每天都会教给我很多东西,他们教我把空洞的教育理论变成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他们更教我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去看世界,而这个世界真的就变得美好多了。
在她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拥有鲜明的个性,就像信中所说的乔嘉,老师会因为孩子的一句话而高兴一整天。
可想而知,孩子在她的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
乔嘉的每一次手工活动,在老师看来都是那么的富有创意,也许在我们看来那些可能只是几张会惹人生气的画纸。
不同的老师眼光真的是有所不同?我想,那是对待孩子的态度有所差异,所以才导致了看待孩子作品的眼光也有所差异。
从信中得知,吴老师很喜欢和孩子交谈,她喜欢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所做的每件事情,她都能从孩子角度出发去看待,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
我想,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是快乐的,老师也能从孩子天真、充满想象的创作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和乐趣,而不会为了那些看似是一堆“乱七八糟”的作品而生闷气了。
文中还提到了孩子的妈妈丽莎,为什么吴老师在文中对于孩子和妈妈的对话、动作会描述的如此生动,我想,如果没有细心观察和一颗爱孩子的心,是很难描述得如此细致入微的。
回过头来,审视一下自己的言行,是不是总是在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要求孩子呢?平时会花多少时间来了解孩子,真正满足孩子的需求呢?和孩子一起跳舞,也许就是:走进孩子的世界,充分尊重、细心观察,体会成长、体验快乐。
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跳舞吧!“理论就像我们的左手,实践就像我们的右手,当我们用两只手协调工作时,效率就会高得多。
和孩子一起跳舞有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有感机关幼儿园张静刚看到书名《和孩子一起跳舞》时,我还以为书中的内容是关于老师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呢。
看了才发现我错了,吴放老师的这本书从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教师发展篇、行为管理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记录了作者所看、所听、所做、所想的一些事例。
直观而又生动地刻画了幼教工作的多姿多彩,一封封信使我感触非常深,让我对吴老师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从吴放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
首先,要有敬业的精神。
其次,要有一颗博爱之心。
最重要的是要有终生进取的追求以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读到吴放老师在美国进行幼儿教育中发生的事情,我感受到幼儿园环境和幼儿园常规对幼儿的影响是很大的。
良好的环境,可以给幼儿带来愉悦的心情,有利于幼儿学习、交往以及生活。
班级一日常规,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吴放老师的讲述中我发现,中国的教育方式与美国很不相同。
中国的教育通常是鼓励幼儿反复朗诵、死记硬背,到头来是晕头转向,什么也没记住。
而美国却大大相反,他们提倡自由,让孩子自由想像,充分发挥幼儿内在的潜力。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那个盲童,对于这个“特殊”的幼儿吴老师很关注他,对他很有耐心,每次和他交流时,吴老师都会用幼儿的角度去和他交流。
而且吴老师在布置教室的环境设施时都会为他先考虑。
每次环境变动时,吴老师都会带着他走一遍,他会全部记住,并且在教室里行动自如,和其他的孩子没什么两样。
孩子们真的在吴老师的班级中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影响。
我真的佩服吴老师对孩子心理环境创设的能力,给特殊幼儿创造和正常孩子同样的教学机会和条件,没有把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任何活动都有他们参与的身影。
真心为孩子付出爱心的老师最终道出自己的感想:“我对自己教过的身有残疾的孩子们格外地偏爱,但这种偏爱不是出于怜悯,却是出于感激。
”感激孩子出现在她的生活中,感激孩子对于她的影响,“教我把眼光放得更远,使我的心胸更加开阔,更加懂得珍惜每一个生命。
童心如诗--读《和孩子一起跳舞》有感
童心如诗--读《和孩子一起跳舞》有感太仓实验幼教中心娄东中心幼儿园沈宁在这些篇章中,我对“童心篇”的内容感受与体会深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与大家一起分享。
儿童的天性是亲近自然的。
书中讲到让孩子从种植与饲养中培养对生命的尊重,拉近孩子与自然的距离。
班中的自然角是孩子们的最爱,特别是有了新的“朋友”。
瞧!早晨,莹莹和婷婷第一个来到教室,他们看到我帮“小螃蟹”换好了水,开始议论起来。
婷婷说:“小螃蟹。
”莹莹一听马上开始抗议:“不,是蟛蜞。
”两人就开始吵了起来。
莹莹说:“这个是我带来的,妈妈说这个叫蟛蜞。
”“不、不是。
”,婷婷着急地说。
看见他们两个人谁也不让步,我便告诉他们蟛蜞是螃蟹的一种,又拿出了蟛蜞和螃蟹的图片让他们观察。
我对他们说:“现在你们去看一下它们分别是谁?”他们俩听了点了点头,开始观察起来。
莹莹看了一会儿先跑过来说:“老师,大罐子里的是螃蟹,小瓶子里的是蟛蜞。
”我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莹莹说:“螃蟹大,小;螃蟹的腿上没毛,蟛蜞的腿上有毛,大夹子上没毛。
”我听了赞许地对他点了点头。
婷婷在旁边也跟着学说起它们的不同之处。
陆陆续续又来了几个小朋友,莹莹和婷婷就开始做起了小老师,向同伴们介绍起螃蟹和蟛蜞起来。
儿童的本性是善良的。
说起这个话题,让我想起了很多事。
还记得菁菁吗?那个小小的,有着两只大眼睛的女孩,眼里总噙着泪,害怕和小朋友交往,害怕吃饭,害怕洗手……害怕一切的东西。
午睡时总睡不着,梨花带雨般地躺在小床上,但很安静,从不吵闹。
记得那年的冬天,午睡时我把你的小手放进被窝,发现你的小手好凉!我便伸进你的被窝,握着你的手,给你暖手,慢慢地,你竟睡着了,脸旁还带着泪水,轻拭泪水,你的嘴角抽动了一下,好似微笑,那一刻我觉得真的好幸福,一如梦中的你!从那以后,你我喜欢上了冬季,喜欢在下雪的时候,仰起脸迎接上帝的泪滴,喜欢在冬日的午后,晒晒太阳,天空是湛蓝的,太阳不知躲在哪里,阳光却如碎金铺满了街道和屋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和孩子一起跳舞》是旅美华裔教育专家吴放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撰写的,作者以书信的形式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娓娓道来,读来倍感亲切。
全书从童心篇到随感篇,篇篇深入人心,不管是对待孩子、对待工作、对待家长,处处流露出作者那颗博大的爱心以及对幼教事业的忠诚,她具有敏锐而又专业的眼光,善于倾听与理解儿童,仔细观察与及时捕捉生活中的小事,并且通过环境的创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在童心篇的信笺中,每一封都展现了作者不同的观察角度。
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注,尤其是对盲童和肢残孩子的教育和照顾,震撼着我的心灵!在吴教授的班级中有两个不同残疾的儿童(瑞秋和盖儿),想必对她的日常教育教学制造了不少难处。
但信笺里透露出的她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那种博爱和宽容,我仿佛真实地看见了瑞秋和盖儿的那份乐观和自信:他们和伙伴间和谐的交流,他们在活动中积极的表现……我感受到两位残疾儿童性格的阳光和灿烂,他们在吴教授的班级中尽情地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影响。
我佩服吴教授对孩子心理环境创设的能力,给特殊儿童创造与正常孩子同样的教学机会和条件,而没有把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
任何活动中都有他们活跃的的身影,有困难自己解决、有机会积极争取,培养了特殊孩子自信、自强、自立、乐观的性格,这难道不是吴教授和家长的共同愿望吗?每每读到这里便想起这样一句话:有一种品德叫高贵,有一种精神叫品德。
吴教授具备了!我们作为教师,爱孩子就是我们教师的职业品德。
要相信每个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只有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去不断地自主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在我们心中,永远不能有“坏孩子”这个概念。
只有从内心热爱孩子,以诚相待,关心孩子,理解孩子,体谅并帮助孩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难处,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记得前三年大班时有个叫祥诚的小朋友,下半学期从外地转入我班,性格非常内向。
刚开学第一周,陌生的环境使他哭闹不休,每天吃午饭又哭又呕,谁看了都会心疼。
他的爸爸每天早上要等到我们开始上课才会悄悄地离开,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为了缩短我们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为了赢得家长的信赖,我一方面留心观察孩子,主动接近他、关心他,每天饭后和小朋友一起陪他玩游戏,讲故事;另一方面,每天放学后我经常主动和家长交流孩子一天的表现与进步,使家长对我们的工作感到放心。
经过我的一番努力,一周后他终于慢慢地不哭了,性格也渐渐地开朗起来,能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有时还能举手发言呢!一天早上,祥诚爸爸牵着孩子的手,激动而又真诚地说:“陆老师,现在孩子说话也比以前多了,回家来总提起左一个老师右一个老师的,真是让你们费心了!”几天过后,他又给我发来短信说:“谢谢老师对诚诚的关心和照顾,交给你们很放心!”是呀,有什么比这更值得骄傲的呢?我深信:付出一分爱,就会有一份回报。
爱是打开教育之门的“金钥匙”,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滋补品”。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热爱和尊重每个孩子。
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感情世界。
用平等的眼光去对待每个孩子,使孩子同时也喜欢老师,愿意和老师玩,在愉快的氛围中游戏。
在一日活动中我时刻关注孩子,哪怕一个鼓励的眼神,拉拉手、摸摸他的头,都传递着我对孩子的爱。
我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捕捉幼儿的闪光点。
在教育活动中及时给予幼儿以评价,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同时也是对幼儿的一种肯定。
爱是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桥梁”。
作为新世纪的幼儿教师,更要从多方面教育幼儿,用慈母般的爱去温暖孩子的心灵,用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孩子,让孩子在幼儿园开心度过每一天,茁壮成长!孩子的行为,请理解------读《在反思中成长》一书有感太仓市实验幼教中心实验幼儿园窦媛孩子的世界有自己的规则,孩子们纯真,无数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向往。
它比成人的世界更加清纯圣洁,比天堂更无忧无虑、缤纷多彩,充满神话色彩和童趣,充满着快乐和朝气……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做过一首诗:“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
倘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可见,孩子的世界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值得我们去解读。
作为一位幼儿园老师,我有的时候也会产生许许多多的疑问。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一直尿裤子?为什么有的孩子不愿意安静地入睡?为什么有的孩子会把别人的玩具放进自己的抽屉?这些行为不是盲目的,而是代表了孩子们内心的需求,通过这些看似有点不太正常的表达需求的方式,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许多关于幼儿的信息。
面对犯错的孩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每一个孩子都可能犯错,原因有所不同,教师不应该一味地责骂幼儿,而是应该用亲切的态度询问幼儿具体原因,了解孩子们心中真正的想法,才能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法。
面对敏感的孩子有的时候,我们在放学的时候与家长聊起宝宝在园的一些日常表现,就在这不经意之间,给孩子的心理也可能造成一些变化。
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疏忽,都会带来很深刻的影响。
每一位孩子都很敏感,幼儿与成人之间的认知水平不同,成人眼中的大事可能是孩子们认为的小事,而成人认为的小事在孩子们心中却是大事,因此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尺度或角度衡量幼儿,更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
面对行为反常的孩子面对行为反常的孩子,我们年轻教师往往处理起来不那么容易。
《在反思中成长》这本书中,都呈现出了许多这样的现实案例。
通过集中的归纳,我总结了一些方法:1.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反常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原因;2.向幼儿表明自己心目当中对其更多的关爱,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和自信心;3.善于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帮助孩子解答各种问题;4.在同伴面前肯定孩子的进步,给予鼓励。
当然具体事例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犯错、敏感、反常的孩子并不是让人头疼的孩子,只是要求我们老师要多一份宽容、包容,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孩子带来的许多种可能性。
《在反思中成长》让我懂得了成长的目的、成长的方法、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
孩子就像是一只等待生长的小种子,需要我们耐心的照料、呵护,它才会发芽、开花、结果。
重要的是不能带给小种子一丝伤害。
所以,我们幼儿园老师要理解孩子、观察孩子、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享受快乐!《读懂幼儿的思维》读后感“婴幼儿是天生的学习者,掌握环境和征服世界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和驱力。
”本书译者开篇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良多。
是啊,既然幼儿本身就是学习者,所以如何来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就成了我们老师们的一个首要任务。
如何做好这一点,就要靠我们的细心与用心。
一、细心去发现。
在很多游戏中,具有很大自由度的自主游戏,一直是幼儿们的最爱,在自主游戏中,孩子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自由地玩乐,从中获取着自己需要的知识经验。
正如本书第5页中“8 岁卡门和7岁约翰之间的对话”,其实事情的越因很简单,就是他们俩帮玩具娃娃洗澡与洗玩具娃娃的衣服。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笔者却捕捉到了这一细节,在关注他们的对话中,发现孩子们其实是一种有目的、合作的玩,他们在其中不仅交流自己已经获得的知识,还能一起用所得的知识解决实际中碰到的困难,其中有假设、有实践、有结论。
而这种发现,就能很好地帮助老师建立对孩子自身经验的认识,不断创设有利的环境,从而帮助孩子们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提升。
可见,孩子们的学习远处不在,关键在于老师要具有一双慧眼,不断发现孩子们的自主学习,从而做好自己“支持者”的角色。
二、用心去引领。
老师在发现孩子们的自主学习与兴趣点后,如何来进行引领,则又是一项关键。
在这其中,老师首先要进行分析选择,选取其中有价值的点,来进行进一步的生成活动。
因为孩子毕竞是孩子,认知能力差,是非观念不清晰,盲目地随着幼儿走,就失去了老师的引领作用,也会让孩子们走入误区。
如本书第4页中“6岁艾沙卡的故事”,老师在得知艾沙卡洗汽车的发现后,敏感地捕捉到了其中的价值,从而设置了一些场景,来引导艾沙卡进一步的实验。
虽然学习并不是在学校开始、在学校结束的,但和妈妈洗车的经验开启了艾沙卡的思维之窗,而老师的引领与帮助,通过在学校和同伴们一起进行的活动,艾沙卡的经验进一步获得了扩展,这其中,老师的引领作用就是其中的关键。
细心去发现孩子们的生活与游戏,用心去引领其中有价值的点,那么我们老师就能真正读懂孩子们的思维,与他们靠得更近,真正做好我们“孩子学习的支持者、引领者与合作者”。
用爱拉近老师与孩子的距离——读《教育在十字路口》有感寒假读了《教育在十字路口》一书,作者对于教育的目的作出了独到的见解“教育的目的应在于:借助知识、智慧和爱,使个体获得精神解放,并以此唤醒和释放学生本性中的精神渴望,提升学生的心灵层次。
因为唯有当教育成为精神自由的主人,背离技术至上的奴隶时,其才能正真地摆脱徘徊,走出十字路口。
”作为教师的我们,特别是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来说,用我们的爱来教育孩子,能够使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更加地愉快,身心能够健康地发展。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
”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
一、爱就在学生的身边从学生出生到成长的每一天,都受到自己家长的爱与关心,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平时没有感受到这一份就在身边的爱,班主任平时可以利用晨会和班会通过讲故事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故事感受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长辈对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爱,这一点尤为重要。
因为有爱,有时会得到父母的赞美,在赞美的同时帮助孩子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因为有爱,有时会受到父母的责备,但是责备的同时帮助孩子学会了分辨对错;因为有爱,有时会得到老师的表扬,这表扬让学生看到了其他人身上的优点;因为有爱,有时老师会批评学生的错误,这批评让学生学会了知错就改;因为有爱,有时会得到他人的帮助,而让学生感受到助人之后的快乐……爱就在学生的身边二、爱我们身边的人注重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要培养教育学生具有有责任感、文明礼貌、宽容和尊重他人,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
关心他人可以从关心自己的父母开始,关心身边的人,关心集体,关心学校,关心班级。
在冬季三项比赛前的准备阶段中,解萌二年级了还不会跳绳,班级里的其他小朋友没有嘲笑她,而是每次大课间活动的时候在边上帮助她练习跳绳,把自己在学跳绳时的经验和她分享。
当解萌学会了跳绳后,其他的同学大声地告诉我“陶老师,解萌会跳绳啦,她能连起来跳二十多个了!”看到一群孩子在那里为她感到高兴,让我也十分地感动。
解萌在在练习跳绳的过程中体会到从不会到会再到熟练,这样的过程是需要付出努力的,但是自己的努力是一定会有收获的,其他的孩子也在帮助解萌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同伴之间的互助和分享是多么地快乐,发自内心的关心帮助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