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依恋的类型及成因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归属感的发展与教育——依恋类型

学前儿童归属感的发展与教育——依恋类型

谢谢聆听
thanks
2.依恋关系建立期(2-7个月)
婴儿出现了对熟悉人的识别或再认。
2.依恋关系建立期(2-7个月)
熟悉的人较陌生的人更容易引起婴儿强烈 的依恋反应,并特别愿意与之亲近。但仍然无 区别地接受来自任何人的关注,也能忍耐同父 母的暂时分离,但是带有一点伤感的情绪。所 以也有人称这个阶段为对人有选择的反应阶段。
3.依恋关系明确期(7-24个月)
儿童对特定个体的依恋真正确立。
3.依恋关系明确期(7-24个月)
这一时期的儿童出现了分离焦虑、对陌生人谨慎或恐惧;出现了对 熟悉的人持久的依恋情感,并能与之进行有目的的人际交往,从而形成 对特定个体的一致的依恋反应系统。
4.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期(24个月以后)
2岁以后的婴儿已能理解父母的要求、愿望和情感,同时能调节自己 的行为,建立起双边的人际关系。他们掌握了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有意 地行动的技能,并注意考虑他人的情感与目标。
有一种等待是妈妈去上班
4.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期(24个月以后)
此时的儿童已完成了由自动激活的反应(如由身体不适而引起的哭 闹)向指向特定个体的复杂的目标调节系统的转换(如哭泣已被婴儿用 作召唤母亲的手段)。例如,虽然婴儿非常不愿意与父母分离,但是他 们却不得不放手。因为他们知道父母有工作要完成,不能不去上班,但 是他们坚信父母下班后一定会回来与他们团聚。
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
学前儿童归属感的发展与教育——依恋类型
1.前依恋期(0-2个月)
婴儿最初表现出一系列不同的机能性反应,即哭泣、微笑、咿呀呢 响等信号行为与依偎、要求拥抱等亲近行为。
1.前依恋期(0-2个月)
这种未分化行为在生物机能的驱使下统合起来,用来 促进婴儿与父母及其他照看者的亲近,以此来获取慰藉和 安全感。这一时期,儿童还未实现对人际关系客体的分化, 因而对任何人都表现出相似的行为反应,可以别 的反应阶段。

儿童早期依恋的发展阶段及其影响因素

儿童早期依恋的发展阶段及其影响因素

儿童早期依恋的发展阶段及其影响因素摘要:亲子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其中母亲的敏感性是影响母婴依恋安全性的关键因素和重要预测指标。

不同类型的依恋关系反映了儿童不同的内在工作模型,对儿童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亲子依恋; 安全性; 母亲的敏感性; 内在工作模型; 儿童发展;Abstract:Child-parent attach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social relationship in early childhood and maternal sensitivity can strongly predict the security of the mother-infant attachment.Different attachment types are related to different internal working models,which may consistently and strongly affect a child′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Keyword:parent-child attachment; security; maternal sensitivity; internal working model; child development;亲子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其中母亲的敏感性是影响母婴依恋安全性的关键因素和重要预测指标。

不同类型的依恋关系反映了儿童不同的内在工作模型,对儿童的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

1、儿童早期依恋情感的定义依恋(attachment)从广义上来说,一般是指某一个体对另一特定个体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

早在20世纪初叶,西格蒙·佛罗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领域就非常重视儿童早期同父母形成的亲密关系,强调童年情感经验对后期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幼儿依恋的类型行为特点及安全型依恋培养

幼儿依恋的类型行为特点及安全型依恋培养

幼儿依恋的类型行为特点及安全型依恋培养依恋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依恋类型的形成受到早期亲子关系的影响。

在幼儿依恋的研究中,主要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抗拒型依恋和混合型依恋。

1.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幼儿通常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依附和信任。

这些幼儿在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出短暂的不适应,但一旦母亲回来,幼儿很快恢复并重新投入到与母亲的互动中。

他们对母亲的需求感到满足,能够通过探索环境来实现自我独立,并且对陌生环境或他人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幼儿通常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表现出不关心或拒绝的态度。

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似乎对此毫不在意,回到母亲身边时也不主动与母亲互动。

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在早期发展中未能获得母亲的安全感而产生的防御机制,在情感表达和亲近行为上较为迟缓。

他们可能对陌生环境和他人缺乏信任。

3.焦虑-抗拒型依恋:焦虑-抗拒型依恋的幼儿通常表现出强烈的情绪依赖,对母亲离开时表现出极度的焦虑和抗拒。

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可能既追逐母亲又拒绝接受母亲的安抚。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早期发展中经历了不稳定的亲子关系,母亲的离开和回来对他们而言是一种不可预测的体验。

他们对陌生人持怀疑态度,对新的情境产生焦虑。

4.混合型依恋:混合型依恋是一种混合了焦虑-抗拒型和回避型依恋特征的类型。

这些幼儿可能会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不同的依恋行为,对母亲的离开和回来表现出矛盾的情绪和行为。

为了培养安全型依恋,家长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建立稳定而有规律的亲子关系:给予幼儿安全感的最基本方式之一是建立稳定而有规律的亲子关系。

通过给予幼儿稳定的日常生活和亲密的互动,帮助他们建立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的信任与依赖。

2.回应幼儿的情绪和需求:幼儿在情感上对母亲的回应和关注非常敏感。

及时回应幼儿的情绪和需求,给予他们情感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让他们知道自己被爱和关心,从而培养安全型依恋。

儿童发展心理学122学前儿童依恋的类型及成因

儿童发展心理学122学前儿童依恋的类型及成因

儿童发展心理学122学前儿童依恋的类型及成因安全依恋是一种积极的、健康的依恋类型。

在奇异情况下,安全依恋的学前儿童通常会表现出对主要照顾者的信任和依赖,当主要照顾者返回时,他们往往会迅速安慰并回到他们的日常活动当中。

这种类型的依恋对儿童的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它能促进儿童的自信心、探索欲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安全依恋的形成与主要照顾者的关怀和敏锐的反应有关,他们对婴儿的需求和情感状态能够及时作出回应并提供安全感。

不安全-回避依恋是一种较为消极的依恋类型。

在奇异情况下,这种类型的学前儿童通常对主要照顾者的离开和返回没有明显的情感反应,他们似乎并不关心主要照顾者的存在与否。

它可能是由于主要照顾者对婴儿情感需要的忽视或无视造成的。

这种依恋类型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表现出独立、自主和对亲密关系的回避。

尽管他们可能看似独立,但他们的内心可能存在一种害怕被拒绝或被伤害的情感。

不安全-抗拒依恋是一种焦虑的依恋类型。

在奇异情况下,这种类型的学前儿童通常会表现出极度焦虑和抵制,他们会不断寻求主要照顾者的安慰和接触,但又表现出困扰和抵制的行为。

这种依恋类型的学前儿童可能会因为主要照顾者的不可靠和不一致的反应而感到混淆和不安全。

他们的行为表现出强烈的情感需求和对主要照顾者持续的依赖,但又担心被拒绝或被伤害。

学前儿童依恋类型的形成与儿童的家庭环境、主要照顾者的反应以及儿童的个体特征有关。

首先,来自温暖、敏锐和关怀的家庭环境是安全依恋的基础。

如果主要照顾者能理解并满足婴儿的需求,从而建立起安全感和亲密关系,儿童就容易形成安全依恋。

反之,如果主要照顾者对婴儿的需求缺乏关注或回应不及时,儿童就容易形成不安全的依恋类型。

其次,主要照顾者的反应对学前儿童的依恋类型影响很大。

如果主要照顾者能理解并回应婴儿的情感需求,婴儿就会建立起安全依恋。

然而,如果主要照顾者对婴儿的情绪反应不一致或无法提供安全感,婴儿就容易形成不安全的依恋类型。

最后,儿童个体特征也对学前儿童依恋类型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幼儿依恋的类型、行为特点及安全型依恋培养

幼儿依恋的类型、行为特点及安全型依恋培养

幼儿依恋的类型、行为特点及安全型依恋培养一、幼儿依恋的意义依恋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它不仅是个体归属感、安全感、信赖感、亲切感形成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道德人格发展形成最重要的基础。

同情心、自制力、自主感、乐观、信任、积极甚至责任心都是由依恋感的衍生、发展而迁移创生的。

为此,我们应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依恋感,让婴幼儿在依恋感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建立温馨的亲子关系和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他们今后高层次情感发展奠定基础。

二、幼儿依恋的类型及行为特点Ainsworth与同事(1978)通过陌生情境测验和对多个样本的分析,将婴儿的依恋关系分为三类:①安全依恋,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开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②不安全依恋,回避型,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③不安全依恋,矛盾型,此类儿童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

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喜欢和母亲在一起,对母亲有较强的信任感,但并不总是靠在母亲身边,而是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积极地探索周围环境,在遇到危险或挫折时会主动寻求母亲的帮助,会有“怕生”现象,但在母亲的鼓励下,能很好地与陌生人交往。

回避型依恋与矛盾型依恋则易对他人、对周围环境产生不信任感,害怕分离或回避母亲,难以适应陌生环境,害怕与他人接触交往,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形成多疑、孤僻、冷漠的性格特征。

三、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培养传统心理学家认为气质是影响幼儿行为动力特征的关键因素,制约着幼儿的反应方式与活动水平,因而主张“气质决定论”。

随着实验方法与现代技术的运用,人们逐渐认识到父母对孩子需要的敏感程度、教养态度、家庭氛围及教师的引导等同样影响着幼儿依恋的形成,这就对幼儿进行安全型依恋的培养提供了可行性。

幼儿心理学-依恋

幼儿心理学-依恋

陌生人在场:惧怕陌生人,不与之交往。
类型总结
安全型依恋---70% 回避型依恋---10% 矛盾型依恋---20% 回避型、矛盾型依恋又统称为不安全依恋
影响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因素
父母对孩子采取的养 育方式 婴儿的气质
学生完成任务
案例活动:一位幼儿教师的观察日记 案例背景:甜甜07年9月26日入托,她在进入托班后一个月,每天早上妈妈一离开她就表现的 十分焦躁,哭个不停,有攻击性行为很难平静下来,与其他幼儿游戏交流几乎为零,而在入 托前她一直由妈妈带。通过了解得知,平时妈妈每天带着她在收银台工作,很少外出,即使 偶尔出去,也是“特立独行”,把孩子紧紧抱在手上,很少让甜甜与其他幼儿产生足够的互 动。 2007年10月25日观察记录一: 9点半,小朋友刚做完早操都在活动,甜甜哭着搂着妈妈来上 幼儿园,走进教室。我笑着迎上去,“哇——”甜甜看到我就大哭起来,“怎么了,昨天不是 来过了吗?这个是新老师。”甜甜全然不理会妈妈的话,哭不停。“乖,你跟着老师,妈妈 很忙要回去工作了。”我考虑到她妈妈要工作,试图去把她抱过来,她伸手就把我脸上抓了 一道红印,又转过去抱着妈妈,妈妈表现得很尴尬,忙着跟我说抱歉,又对甜甜凶起来,用 力地把甜甜放在地上,甜甜又一次大哭起来,抱着妈妈的腿不放手,最后妈妈还是急于工作 的事情,硬把她放下,扬长而去,甜甜看着妈妈的背影哭个不停…… 2007年10月31日观察记录二:早上9点,妈妈抱着甜甜走进教室,她就大哭起来,好不容易 才从她妈妈身上把她拽下来。妈妈说要回去给她拿午睡的被子,就急急地走了,妈妈走后, 甜甜一直哭个不停。十分钟后,妈妈抱着被子回来了,此时甜甜正坐在小椅子上看其他孩子 玩,看到妈妈回来,“哈——”拍起手来,待妈妈走到她身边,她扑进妈妈的怀里,她慢慢平 静下来。妈妈借机去放被子,甜甜看到妈妈要走又哭起来,我走上前安慰可她全然不理会, 等我想抱起她时,伸手把我抓了一把,看着妈妈走的方向抽泣,妈妈不理她,去午睡室弄被 子。五分钟后妈妈从房间出来,甜甜又一次拍起手来,看着我用手指着妈妈,跑了过去,妈 妈将她抱起跟我交代事情,甜甜一直抱着妈妈,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妈妈还是要回去了,甜 甜再一次焦虑起来,我抱起她,带她去玩,尽量让她的情绪平静下来。 2007年10月31日观察记录三:午餐时间,孩子们都坐在一起吃饭,我和阿姨正在喂饭,甜甜 早早地吃好了,她坐在一边看,这时我出去了一下,甜甜明显不安起来,一个陌生的老师上 前安慰她,可是她的焦虑更加严重,我进来了,甜甜看到后就拍手笑起来,可我没有理会她, 甜甜哭了起来,陌生老师将她抱起,安慰她不要哭,可没有效果,我走过来抱起她,甜甜马 上破涕为笑。 2007年11月1日观察记录四:晨间活动,小朋友都在自由活动,甜甜坐在一边,看到别的小 朋友玩得很开心,她也很开心,我上前“甜甜,你也去玩好不好?”“不”说着转过身不看 我,我把她转过来,“玩具可好玩啦!你去玩一下,就一下好不?”她没答应,可我还是拉 到小朋友中间去。“你们和甜甜一起玩好吗?”“好!”让甜甜坐下后我陪在她身边,给他 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系 玩具,可她拿着玩具一直看着其他孩子,可是又不会主动地去和他们交往。我离开,三分钟

学前儿童的依恋

学前儿童的依恋
(2)安全型:约占70%,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旳宝宝 很快乐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燥 不安体现。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试图找到母 亲,有时甚至哭。当母亲回来时,他们显得比此前同母亲更亲热。 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宝宝很轻易被抚慰。
(3)对抗型:约占10%,这个类型旳宝宝显出很高旳分离焦急。同 母亲分离后,他们感到强烈旳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 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旳抚慰进行对抗。
(四)影响小朋友个性旳发展 1. 安全依恋旳建立使小朋友产生安全感,从而形成对别人和周围世界旳信任感。 埃里克森旳人格发展理论以为2岁前是培养小朋友信任感旳关键时期,假如这一 时期小朋友得到父母合适、稳定与不间断旳关心等,他们得到生理和心理旳满 足,从而感到安全。这么旳小朋友会对父母产生信任感并由早期依恋对小朋友 心剪发展旳影响 此推及对周围旳信任。反之,小朋友会对周围产生不信任感, 形成多疑、孤僻旳性格。 2. 安全感旳建立,会增进小朋友自我认同感旳形成,帮助建立自信心。假如小 朋友缺乏安全感,他往往极少与大人进行情感交流,这么难以得到大人旳了解 和支持,造成他缺乏自我认同感,甚至产生焦急和恐惊心理,产生自卑旳性格。 3. 安全依恋旳建立,有利于培养小朋友旳独立自主性。小朋友独立自主性旳形 成与小朋友对父母旳安全依恋感是分不开旳。只有当小朋友感受到父母旳爱惜 和感情从而形成安全感,相信父母能在他们需要时出目前身边,提供帮助,这 么他们才干放心大胆地独立探索陌生旳世界。反之,小朋友会出现焦急不安等 情况,无法形成独立自主旳个性。
(三)影响小朋友情绪旳发展 婴儿是以情绪旳方式同世界发生联络旳,早期持久旳情绪经验对其一
生情绪旳发展至关主要。婴儿期能与父母建立良好旳依恋关系旳小朋友具 有稳定而快乐旳情绪。处于安全状态中旳婴儿,是快乐旳,富有爱心和蔼 于体现情感旳 缺乏依恋安全感旳婴儿,经常紧张母亲离开而处于焦急、

学前儿童依恋关系的发展

学前儿童依恋关系的发展

学前儿童依恋关系的发展今天在这里给大家主要讲的知识点是关于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对于这一知识点在历年的教师资格笔试当中也有进行考察,那么我们就提前熟悉相关知识点以备考试。

对于这一知识点涉及的内容可能会以选择、案例分析、简答等形式来进行考察,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的学习该知识点。

首先我们要了解其依恋的含义是什么,说到依恋我们首先要说一说什么是亲子关系,所谓亲子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联系,也就是依恋;而广义的亲子关系则是指父母与子女相互作用方式,也就是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

其实说到依恋我们可以从这两个字进行一个剖析,所谓依就是一个人依偎着衣服,也就是寻求身体上的接触,而恋下面是一颗心也就是寻找情感上的连接,所以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的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强调身体的接触和情感上的寄托。

了解什么是依恋之后,我们来了解一下依恋的类型,对于依恋的类型我们需要作为选择题的形式进行备考,一般就是给一段幼儿情况描述然后进行选择该幼儿是属于哪一种依恋类型。

艾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研究幼儿的依恋关系发展并将依恋关系分为三种类型,所谓陌生情景实验是将母亲、幼儿、陌生人进入一个陌生房间,房间放有玩具,研究幼儿在妈妈在,妈妈走,妈妈回来时幼儿的情绪反应与行为,并且看幼儿与陌生人的相处是否融洽,最后根据孩子们的表现将依恋关系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属于回避型的孩子,当妈妈在与不在对这类孩子没有太大影响,偶尔妈妈回来时会有短暂迎接,但是很快走开,对于陌生人反应也是不积极。

第二种是属于安全型依恋关系,这也是比较好的一种依恋关系,这类孩子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候能够安心的玩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母亲走的时候不愿意让母亲走,但是很快的能够起来平静下来,并与陌生人的互动较为积极,当母亲回来的时候就会寻求妈妈的怀抱。

第三种是属于反抗型依恋关系,一般来说这类儿童在母亲在的时候总是警惕的状态,如果母亲要离开他就会非常反抗,回来的是母亲回来的时候寻求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母亲的接触,内心呈现一种比较纠结的矛盾的心理状态。

儿童依恋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概述

儿童依恋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概述

儿童依恋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概述【摘要】:依恋对于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一个人的一生也有着其深远的影响。

该文主要阐述了儿童的依恋类型和其影响因素以及临床应用。

【关键词】:儿童;依恋类型;影响因素1、引言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也指人与人之间一种密不可分的情感联系。

特定的依恋使婴儿追求某些特定的人。

依恋不仅是一种广泛、强烈和富于生活色彩的现象,而且关系到父母对儿童日后发展的作用[1]。

因而,最初的研究者把对依恋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母婴相互关系如何随婴儿的成长而丰富和变化[2] 。

到了现在,一般研究者普遍认为[3],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仅提高婴儿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构了婴儿终生适应的特点,并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Bowlby对依恋进行精细研究开始直到现在,依恋研究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阶段从60年代至70年代中叶,是依恋概念的提出和理论构架建立阶段;第二个阶段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由于测量工具的发展,使依恋的研究成为西方儿童社会化过程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

深化了依恋本身的研究,并且同时开始进行了跨文化研究;第三个阶段从80年代后期至现在,是对依恋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的阶段[4]。

2、依恋的类型安斯沃思为研究母婴依恋的个别差异(1978)建立了一个称为”陌生情境”的实验程序(见下表),这一程序用于10-24个月的儿童,因为这时是婴儿表现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的敏感时期。

“陌生情境”实验程序[5]每段时间均为3分钟,如果婴儿过于痛苦,3、5、6段可以缩短,而4、7段有时可以延长。

按照此法进行检测,安斯沃思把依恋划分为3种类型:A型:回避型(20%),B型:安全型(60%-65%),C型:矛盾型(15%),三种类型的行为特征如下:2.1 安全型(B型)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喜欢与母亲接近,但并不总是靠在母亲身边,而是积极地探索周围环境,同时时常与母亲进行远距离或近距离的交往。

儿童依恋模式的形成与影响因素探析

儿童依恋模式的形成与影响因素探析

儿童依恋模式的形成与影响因素探析依恋关系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儿童的依恋模式是在其早期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互动中形成的。

本文将探讨儿童依恋模式的形成,并分析影响依恋模式形成的因素。

一、儿童依恋模式形成的过程儿童依恋模式是在早期亲子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在出生后的初期阶段,婴儿对于主要照顾者的依赖是基于生理需求的满足,如食物、安全和舒适。

然而,随着婴儿的成长,他们逐渐开始发展出更复杂的依恋行为。

1. 婴儿期:婴儿的依恋主要是基于生理需求的满足。

他们依赖主要照顾者提供食物、保暖和安全感。

在这个阶段,婴儿对于亲近的人有一种基本的信任感,但尚未形成明确的依恋模式。

2. 安全型依恋模式:在婴儿期后期和幼儿期初期,儿童开始形成特定的依恋模式。

安全型依恋模式是最健康和稳定的一种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儿童能够与主要照顾者建立安全的情感连接,并对其表现出依赖、尊重和信任。

3. 不安全型依恋模式:除了安全型依恋模式,还存在不安全型依恋模式。

不安全型依恋模式分为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和混合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倾向于回避与主要照顾者的亲密关系,可能表现出对外界的冷漠和独立。

焦虑型依恋的孩子常常表现出对主要照顾者的过度依赖和焦虑,对分离有很强的抗拒情绪。

混合型依恋常常表现出既有回避型又有焦虑型的特点。

二、影响儿童依恋模式的因素1. 父母关系的质量:父母关系对于儿童的依恋模式有着直接的影响。

如果父母关系稳定、和睦,他们将能够提供一个安全、温暖和亲密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型依恋模式。

2. 亲子互动的质量:亲子互动的质量对于儿童的依恋模式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父母的关怀、理解和关注能够建立安全的情感连接,增强亲子之间的依存感,有助于形成安全型依恋模式。

3. 照顾者对情绪的反应:儿童在情绪上的需要和表达对于依恋模式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

当儿童表达情绪时,照顾者能否积极回应、提供情绪支持,以及帮助儿童调节情绪,都将影响儿童的依恋模式。

8.1学前儿童的亲子依恋——学习材料

8.1学前儿童的亲子依恋——学习材料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早期的发展,尤其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为个体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开辟了一条健康的道路,维系着个体的终身发展,而依恋则成为亲子关系的最初情感纽带。

(一) 依恋的含义依恋主要是指婴儿与抚养者之间建立的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情感联结,由于婴儿的抚养者多为其父母,故又称为亲子依恋。

(二) 依恋的特点与其他社会关系相比,依恋具有以下显著特征:1.在对象上,依恋具有选择性。

婴儿倾向于依恋那些能够引起特定的情感体验与行为反应、满足自身需要的个体,而并非依恋所有的人。

2.在行为上,依恋具有亲近性。

依恋者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的接近。

3.在关系上,依恋具有相互性。

依恋双方具有某种和谐性,他们能保持行为与情感的呼应与协调。

4.在结果上,依恋具有支持性。

依恋双方尤其是依恋者,可以从依恋关系中获得一种慰藉和安全感以及心理支持,当婴儿遇到压力、困难和挫折时,母亲的保护、抚慰能有效地使他平静下来。

5.在影响上,依恋具有长期性。

在依恋双方的交往中,婴儿建立了一个内部工作模型,该模型内化了对依恋双方及两者关系的内在心理表征,具有稳定的倾向,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视频:抚爱与婴儿成长(一) 依恋建立的前提依恋不是突然发生的,也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儿童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等心理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儿童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1.识别记忆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知有一个从未分化到分化的过程。

当儿童能把作为依恋对象的特定个体与其他人区分开来时,就有可能形成对特定个体的集中依恋。

这种使知觉对象从知觉背景中分化出来的认知技能,就是儿童的识别记忆。

2.客体永久性与“人物永久性”在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中,获得客体永久性的概念是一个重大成就。

客体永久性的认知能力,是儿童依恋形成的认知前提。

婴儿的识别记忆和客体永久性的出现并非彼此孤立,两者具有发展上的相继性以及功能上的相辅相成性。

(二) 依恋形成的标志英国心理学家谢弗认为,依恋形成的标志需要符合以下三条原则: 1.代表性,即能反映依恋这一行为表现不同于其他社会关系的本质规定性。

幼儿依恋的发展课件

幼儿依恋的发展课件
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开始表现出更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他们可能会尝试探索周围环境,并逐渐减少对主要照顾者的 依赖。此外,家庭环境和社交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影响幼儿的 依恋关系。
学龄期依恋的进一步发展与变化
进一步发展
在学龄期,幼儿的依恋关系进一步发展。他们开始更加注重与同龄人的交往,并 建立友谊关系。同时,他们也开始更加关注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
缺乏对幼儿依恋发展机制的深入探讨,对于不同文化背 景下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对幼儿依恋发展的影响仍需 进一步研究。
展望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幼儿依恋研究的领域,探索不 同文化背景下幼儿依恋发展的差异和相似性。
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深入探讨幼儿依恋发展的机制 和影响因素,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工作提供 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可能会经历家庭和社交环境的变化,如搬家、转学等。这 些变化可能导致幼儿依恋关系的改变或重新建立。此外,幼儿也可能会因为学业 压力或个人成长等因素而逐渐减少对主要照顾者的依赖。
04
幼儿依恋的研究意义与教育 启示
依恋研究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研究依恋有助于了解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本质,为儿童提供更 加个性化的教育和心理支持。
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依恋研究揭示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状态 ,满足其情感需求,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适当调整家庭教育方式
依恋研究为家长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教育方式。家长应该根据孩子 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方式,适当调整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孩子的全 面发展。
依恋研究对幼儿园教育的启示
加强师生互动
研究依恋表明,师生之间的互动对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具有重 要影响。幼儿园教师应该注重与孩子的互动,建立亲密的师生关 系。

学前儿童归属感的发展与教育——依恋类型

学前儿童归属感的发展与教育——依恋类型

依恋类型
在以上四种依恋类型中,A型、C型和D型都是属于不安全依恋的类型。在 以后的发展中,A型儿童很容易出现退缩行为;C型儿童很容易出现攻击行为; D型儿童则很容易出现A型和C型儿童的混合行为,发展的结果常常是产生许多 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一般来说,儿童的安全或不安全依恋类型是相对稳定并 长期保持的,但是也可能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依恋类型
3.C型:焦虑一矛盾型(Insecure-ambivalent 他们非常在意母亲在与不在身边。当母亲即将离去时,他们会非常警惕; 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甚至发怒,大哭大闹,不再做游 戏;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对母亲的态度极其矛盾,既希望寻求与母亲的亲密 接触,但当母亲亲近、拥抱他们时,又表示出反抗与拒绝。但是,他们不马 上离开母亲,会时不时地朝母亲那里看,似乎期待着母亲再次地拥抱和亲吻 他们。所以,这种依恋又被称为“矛盾型依恋”。
依恋类型
2.B型:安全型依恋(Secure) 这类儿童约占65%。
依恋类型
2.B型:安全型依恋(Secure) 他们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和做游戏,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在母 亲离去时,他们会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会立即寻求与母 亲的接触,并很快安静下来继续做游戏。
依恋类型
3.C型:焦虑一矛盾型(Insecure-ambivalent 这类儿童约占15%-20%。
谢谢聆听
thanksຫໍສະໝຸດ 依恋类型4.D型:紊乱型(Disorganized) 这类儿童约占5%-10%。
依恋类型
4.D型:紊乱型(Disorganized) 他们缺乏对陌生情境的一致策略,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会跑到门前哭泣;当 母亲回来时,他们会迎向母亲,头却突然转向另外一个方向,表现出寻求亲近、 但又回避与反抗的矛盾行为方式。有时还表现出突然的或者怪异的举动,表情 茫然,或者僵立不动。有时则出现冷淡、静止、缓慢的运动和表现,有时会直 接对父母表现出莫名其妙的恐惧和异常的行为。总之,这种类型的依恋是A、B、 C三种类型以非同寻常的方式复杂地结合起来,在陌生情境中,其表现为杂乱 无章,缺乏目的性、组织性,前后不连贯。有研究表明,D型儿童常常来自低 收入阶层家庭,尤其以被虐待和母亲有抑郁倾向的儿童居多。

学前儿童的依恋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的依恋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的依恋名词解释依恋是指人类在关系中建立情感和情绪连接的一种能力,是人与人之间产生深层次关系的基础。

学前儿童的依恋是指在这一特定阶段,儿童与他们的照顾者之间建立起的特殊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不仅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他们成年后的社会关系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依恋理论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德温和美国心理学家玛丽·艾斯沃斯·艾因斯沃斯提出。

他们认为,婴幼儿期的依恋行为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存反应,通过依恋行为,婴幼儿能够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

在学前儿童阶段,他们进一步建立起对照顾者的依赖,并通过与之互动来满足自身的情感和生理需求。

学前儿童的依恋主要分为安全依恋、回避依恋和焦虑依恋三种类型。

安全依恋是指儿童对照顾者的信任和依赖,在面对新环境和陌生人时,他们可以适应并主动探索。

回避依恋则是表现为儿童对照顾者的冷漠和回避行为,在面临分离时并不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

而焦虑依恋则是指儿童对照顾者的过度依赖和不安全感,对于分离感到极为恐惧和焦虑。

学前儿童的依恋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照顾者与儿童之间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儿童的依恋类型。

温暖、连贯、安全和保护性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安全依恋。

相反,如果照顾者冷漠或不可靠,儿童则容易形成回避或焦虑依恋。

此外,学前儿童的依恋也受到儿童自身特质的影响。

有些儿童天生就比较内向、胆小,更容易形成回避依恋。

而有些儿童则性格开朗、外向,更容易形成安全依恋。

因此,了解学前儿童的个体差异对于建立积极的依恋关系至关重要。

学前儿童的依恋对他们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安全依恋的儿童通常表现出积极的社交能力、较好的情绪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

回避依恋的儿童则常常表现出冷漠、孤独和难以建立亲密关系。

焦虑依恋的儿童常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依赖性强以及对分离感到过度恐惧。

因此,学前儿童依恋的关系对于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着重要意义。

学前儿童心理学——依恋

学前儿童心理学——依恋

回避型依恋
也称无依恋,这类婴儿母亲在场或不 在场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也并不表 现出分离焦虑,实际上这类婴儿并未 形成对人的真正依恋。
矛盾型依恋
也称抵抗型依恋,这类婴儿似乎离不开母亲, 时刻警惕母亲的离开,母亲离开时嫉妒痛苦 和反抗,每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 叫,但母亲返回后对母亲的态度又很矛盾, 既想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在母亲亲近时生气 地拒绝和反抗。
总结
只有安全型依恋依恋为良好的、 积极的依恋,其余都是不安全型依 恋,是消极的、不良的依恋。研究 表明,回避型依恋的儿童易成长为 具有反社会性和攻击性行为的个体, 抵抗型依恋的儿童易表现出退缩行 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 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 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间的一种强 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
CONTENTS

01
安全型依恋

02
回避型依恋
03
矛盾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
这类婴儿在母亲在场时能安逸地游戏和 探索,母亲离开时情绪出现困扰,但母 亲回来后很快又恢复平静。他们对陌生 人的反应比较积极,能顺利地与陌生人 交往,多数婴儿都属于这一类型。

婴幼儿依恋类型及其长远影响

婴幼儿依恋类型及其长远影响

婴幼儿依恋类型及其长远影响依恋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它探讨了婴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这种早期关系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和社会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婴幼儿依恋类型的分类及其对个体未来发展的长远影响。

依恋理论概述依恋理论最初由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他认为婴幼儿在早期与照顾者之间建立的情感联系是人类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根据依恋理论,婴幼儿最初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情绪调节能力以及心理健康。

依恋发展的阶段依恋发展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前依恋阶段(出生至6周):此阶段,婴儿对任何人都表现出接近的行为,依赖与照顾者之间的亲密无间。

形成依恋的早期阶段(6周至6个月):婴儿开始对主要照顾者产生偏好,表现出对其声音和面孔的敏感性。

明确依恋阶段(6个月至2岁):这一阶段,婴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亲密关系最为明显,他们会表现出对离开的照顾者焦虑,同时也会向他人展示社交行为。

目标导向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上):随着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婴儿开始理解照顾者的需求与限制,形成更平衡且稳定的关系模式。

主要依恋类型在这些发展阶段中,心理学家玛丽·阿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通过“陌生情境”实验,提出了四种主要的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这些孩子在与母亲分离时表现出适度的焦虑,但重新见到母亲后能够快速安慰。

他们对他人持积极态度,并愿意探索周围环境。

焦虑型依恋(回避型):这类孩子看似独立,在分离时不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但实际上内心并不安宁。

在重新团聚时,他们往往插手于焦虑逃避,在母亲身边表现得冷漠。

焦虑型依恋(抵抗型):此类孩子在分离时表现出极端的不安和愤怒,对冲突和不确定性反应强烈。

在重聚时,他们既寻求接近又显露敌意,难以放松。

混乱型依恋:这些孩子在照顾者面前表现出混乱和矛盾的行为,可能是由于照顾者自身的不安或过度刺激所致。

他们常常经历恐惧、焦虑和不信任。

婴幼儿依恋类型及其长远影响

婴幼儿依恋类型及其长远影响

婴幼儿依恋类型及其长远影响婴幼儿的依恋理论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并在玛丽·爱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的研究中得到加强。

这一理论认为,婴幼儿与照顾者之间的早期情感联系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依恋关系不仅影响个体在情感、安全感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也对个体一生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婴幼儿的不同依恋类型及其长期影响。

依恋的概念依恋是指在早期生命阶段,儿童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形成的一种情感联系。

根据鲍尔比的理论,婴幼儿对于照顾者的依赖不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更是出于心理和情感上的安全需求。

当婴儿感到危险或不安时,他们需要从照顾者那里获得安慰和支持,这种关系将直接影响日后的社交能力、情感稳定性和心理健康。

婴幼儿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是指婴幼儿能够建立起对照顾者高度信任的关系。

他们在面对陌生环境时,会表现出一定的探索行为,因为他们相信无论遇到什么问题,照顾者都会及时提供支持。

这种依恋类型一般出现在父母给予孩子较高的关注度与情感支持时。

安全型依恋的宝宝通常在成年后表现出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表现在婴幼儿对照顾者的反应上,他们倾向于避免接触和互动。

这种反应通常源于父母对孩子情感需求的不重视或过于冷漠。

在回避型依恋中,孩子可能会表现出独立、自主的特点,但实际上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

在成年之后,回避型依恋者常表现出在亲密关系中保持距离,不愿意完全敞开自己的内心,从而难以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

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意味着婴幼儿对照顾者过分依赖,表现为对分离的极度恐惧和焦虑。

这类孩子通常在父母不在场时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安,甚至出现攻击行为或大声哭泣。

这种情况一般源于父母过度干预或不一致的养育方式。

成年后,焦虑型依恋者可能会表现出对他人过度需要和渴望,他们常常担心被抛弃,导致了人际关系的不稳定。

早期依恋

早期依恋

3、影响儿童情绪的发展。 婴儿是以情绪的方式同世界发生联系的,婴儿不是“知觉的 人,认知的人,而是一个体验焦虑,快乐和愤怒的人”。早期持 久的情绪经验对其一生情绪的发展至关重要。婴儿期能与父母建 立良好依恋关系的儿童具有稳定而快乐的情绪。
4、影响儿童的人际交往模式。
婴儿期的人际交往对象首先是父母或亲近的成人,1 岁以后出现与同伴的交往,早期儿童的依恋会对儿童以后 的人际关系发展产生影响,主要是儿童在与周围人和物不 断复杂化的交往中形成的反应方式与决定这种反应方式的 认知方式逐渐沉淀定型,形成最初的“内部工作模型”, 即儿童对自己、重要他人(如父母或其他照看者)及自己与 他人的人际关系的稳定和认知模式安全依恋有利于儿童学 习和掌握人际交往技能,与人交往时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 主动性、独立性和合作性
儿童的早期依恋
制作人及演讲人:马滢菲 秦小棠
什么是依恋
依恋是一种社会性情感联结,一般被定义 为婴儿和他的照顾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 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 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 纽带,表现为儿童对抚养者的一种追随、依附 和亲密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场景测试
母亲离开后孩子的反应
接受陌生人抚慰的能力
母亲回来时孩子的反应
依恋的重要性:
1、儿童早期与成人关系的质量对后来的情绪和社会性 发展有重要影响。 2、幼儿时期的依恋会影响成人后的人际关系建立。
3、安全型的依恋也个人成就的获得有着紧密联系。
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积极意义:
1、影响儿童的探索欲和能力的发展 安全依恋的儿童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 依恋关系,他会把父母作为“安全基 地”,积极而愉快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提高智力和能力水平。一项研究也发现, 父亲对自己的婴儿越是关心、照顾,婴 儿以后就可能越聪明、机灵、好奇、愉 快,其智商往往也高。 另外,父母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 系,有利于儿童把父母作为安心学习语 言的“语言基地”。婴幼儿期是语言发 展的最佳时期。如能在这一阶段提供良 好的语言教育环境和条件,不仅能促进 婴幼儿语言的发展,而且能提高儿童口 语表达的质量。在这一阶段,父母与儿 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儿童语言发 展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
1. 什么是依恋? 2. 依恋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3. 怎样才能使儿童获得安全的依恋? 4. 婴儿依恋类型调查
19
婴儿依恋类型调查
下面是一份测试婴儿依恋类型的小问卷,问 卷中的每道题目都有是或否两种答案,回答“是 ”计1分,“否”计0分。如果孩子的主要抚养 者为其他人,如奶奶、爷爷时,问卷中的妈妈应 换作奶奶、爷爷。
9
• 回避型依恋
父母在场:无反应,表现冷淡。 亲子分离:不难过,无分离焦虑。 亲子重聚:回避父母或不及时打招呼。 陌生人在场:像对待父母一样。
10
• 安全型依恋
父母在场:把父母看作安全保障,能安心地游戏 和探索 。
亲子分离:情绪出现困扰 ,产生分离焦虑。 亲子重聚:易抚慰;寻求和母亲亲近和接触。 陌生人在场: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 能顺利地
15
小动物的依恋---印刻现象
洛仑兹 小动物的依恋有关键期
16
形成依恋类型的原因:
儿童早期父母对孩子采取的养育方式(最重要的 ) 儿童早期父母亲的缺失、稳定情况(例如:留守 儿童、福利院的孩子) 儿童本身的气质、智力、生理特征、出生次序等 情况
17
思考、讨论:
怎样才能使儿童 获得安全的依恋?
18
母亲教养类型与依恋的关系: 安全型——敏感的、接受的、合作的、易接近的 回避型——拒绝、不敏感 反抗型——干扰、不理会
克拉克—斯坦怀特研究: 母亲抚养的三个维度:反应性,积极的情绪表达,社
会性的刺激
14
哈洛(Harlow,1960)的实验
实验证明:身体接触的舒适性(触摸)比食物在依恋形成 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一 依恋的含义和发展过程 二 依恋的类型及形成原因
3
学习目标
明确依恋的概念、依恋的类型 了解早期亲子依恋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掌握儿童依恋类型的测试方法 希望能够在将来生活与工作中帮助儿童建 立安全的依恋
4
一、依恋的含义和发展过程
依恋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抚 养者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笑、哭、依偎、跟随)
与陌生人交往。
11
• 反抗型依恋 父母在场:亲近父母,但不愿探索。 亲子分离:极度痛苦,似乎离不开母亲。 亲子重聚:难以抚慰;既想寻求与母亲接触,
又在母亲亲近时生气地拒绝和反抗。 陌生人在场:惧怕陌生人,不与之交往。
12
思考:
什么原因造成了 儿童不同的依恋类型?
13
有关研究
艾斯沃丝研究:母亲喂养模式对以后婴儿形成的依恋类型 确实有一定预见性。
13.能在妈妈身边独自玩耍,不时会向妈妈微笑或与妈妈话。 14.与妈妈在一起时,很少关注妈妈在做什么,只顾自己玩玩具。 15.与妈妈重聚时,紧紧缠在妈妈身边,生怕妈妈再次离开,怎么
安慰都没有用。 16.在妈妈的鼓励下,能比较放松地在陌生场合表演节目。
23
17.一般不会主动寻求妈妈的拥抱,或与妈妈亲近。 18.在哭闹时,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使他平静下来。 19.在妈妈的鼓励下,能很快和陌生的成人玩耍或说话。 20.不怕生,第一次去别人家里,就能自在地玩耍。 21.与妈妈重聚时,有时会表现出生气、反抗、踢打妈妈的行为。
艾斯沃丝和他的同事长期观察了乌干达和美 国家庭母子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婴儿陌生情境测 验的方法,将婴儿依恋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A类型:回避型依恋 B类型:安全型依恋 C类型:反抗型依恋
大多数儿童属安全依恋类,A、C两类又称不 安全依恋,各占25%和10%左右。
8
依恋的测量
艾斯沃丝等1969年提出的陌生情境测验
24
统计说明
以上题目分为三组:1、4、7、10、13、16、19是 测试安全型依恋的题目;2、5、8、11、14、1 7、20是测试回避型依恋的题目;3、6、9、12 、15、18、21是测试反抗型依恋的题目。将三组 题目的得分各自相加,哪组得分最高即代表儿童属于哪 种依恋类型。
25
谢谢!
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的一种积极 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结。
依恋是双向的、多重依恋
5
依恋的发展过程
想想看:什么时候小孩子 对妈妈产生了 依恋?
6
依恋的发展过程
依恋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出生到3个月
3到6个月
6个月到3岁
对人无差别 反应的阶段
对人有选择 反应的阶段
积极寻求与专 门照顾者接近
7
二、依恋的类型及形成原因
下来。 21
7.妈妈回家时会很高兴,喜欢与妈妈一起玩,愿意和妈妈分 享玩具与食品。
8.对妈妈的离开漠不关心,很少表现出哭泣、不安的情绪。 9.即使在家中,也很难接受陌生人的亲近。 10.去新的环境,刚开始可能较拘谨,但不到10分钟就可自
在地独自玩耍。 11.能够很容易地让不熟悉的人带出去玩。
22
12.在不熟悉的环境中,虽然父母在身边,仍表现的很拘谨,不愿 独自玩或别的小朋友一起玩。
20
1.与妈妈分离时,会哭泣或表现出不安,但能很快安静下来。 2.妈妈回家时,仍专注于自己的活动,很少表现出很高兴的样
子。 3.喜欢缠着妈妈,不愿意自己一个人玩耍。 4.哭闹或受到惊吓时,在妈妈的安慰下,能很快安静下来。 5.虽然是陌生人的逗弄,仍会露出笑容。 6.与妈妈分离时,表现出强烈的不安,哭闹个不停,很难平静
学前儿童依恋的类型及成因
亲子关系
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 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这种亲子关系直接影 响到儿童个性品质的形成,是儿童人格发展的最 重要影响因素。 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 即依恋,早期的亲子关系(依恋)是以后儿童建 立同他人关系的基础。
2
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