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第一学期11月12日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南通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11月12日高三语
文期中考试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博雅教育是一种的教育理念,它于古希腊,实质是一种以人的精神道德修养为内核,同时又将人格修养与知识积累相结合的教育。
它试图通过人的性格培养促进人的个性的发展。
这一理念与我们目前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育观念的变
革。
A.源远流长来源契合
B.博大精深起源契合
C.源远流长起源吻合
D.博大精深来源吻合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18 年 10 月 23 日,历时 9 年,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全线贯通。
这个超级工程,堪称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巅峰之作。
B.为期一个月的“菊映通城活力市北”为主题的第 29 届菊花展在唐闸公园开幕,本次菊展花卉面积达到 9500 平方米,展出品种菊、模纹菊和普通小菊 30 万盆、各种艺菊 520 盆,规模为历届之最。
C.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D.韩愈本人毕竟是一个儒家孔孟学派的卫道者,又是一个复古主义的大力提倡者,他的文章不可能不会没有局限性。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B.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C.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词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近几年来,执法者和市民产生冲突的事屡有发生,,,,两种极端走到一起,焉有不发生冲突之理?,说的也是整个道理,,,谁也不是窝囊
废,结果也就成了窝里斗。
①市民强调情理而忽视法理
②究其原因,往往与双方的情法失衡有关
③你持情理,我持法理
④执法者强调法理而忽视情理
⑤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⑥你用情理攻击我,我用法理回击你
A.⑤④①②③⑥
B.②④①⑤③⑥
C.②①④⑤⑥③
D.⑤③⑥②①④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
“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
B.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查、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重要,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C.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字,也叫表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古代男女皆为二十岁取字。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
十岁通六经,十二能文。
弱冠游太学,试每在前列,司业高宏称其文深醇有古风。
寻授以学职,以舍选奉廷对,调复州教授。
未上,丁内艰。
服除,为临安府教授。
乾道元年,陈康伯荐,赐对,言:“历年屡下诏恤民,而惠未加浃。
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
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上曰:“非卿不闻此言。
”诏从之。
八年,兼权礼部侍郎,除给事中,时太子詹事已除,上又特令增员为二,命兼之。
赐对,言:“比年人物骫骳,士气耗,当广储人材以待用。
”上曰:“观卿所奏,公辅器也。
”
假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使金。
致命金廷,立班既定,相仪者以亲王将至,命
师点退位,师点屹立。
相仪者请数四,师点正色曰:“班立已定,尚欲何为?” 不肯少动。
在廷相顾骇愕,知其有守,不敢复以为请。
及后金使贺正旦至阙,问馆伴:“师点今居何官?”馆伴宇文价于班列中指师点以示之,金使恍然曰:“一见正人,令人眼明。
先是,州郡上供或不以时进,立岁终稽考法,及是,主计臣有喜为督促者,乞不待岁终先期行之。
画命已下,师点矍然曰:“此策若行,上下逼迫,民不聊生。
”或谓:“令已出矣。
”师点曰:“事有为天下病,惟恨更之不速。
”即追寝其议。
十四年,除知枢密院事。
师点倦倦搜访人才,手书置夹袋中,谓蜀去朝廷远,人才难以自见,蜀士之贤者,俾各疏其所知,差次其才行、文学,每有除授,必列陈之。
师点尝谓诸子曰:“吾平生仕宦,皆任其升沉。
夫人穷达有命,不在巧图,惟忠孝乃吾事也。
”
得疾薨,年六十九。
赠金紫光禄大夫。
(选自《宋史•施师点传》,有删改)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授以学职寻:不久
B.逋.自四年以前逋:拖欠
C.事有为天下病.病:责备
D.即追寝.其议寝:停止
7.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施师点年纪尚小就通晓《六经》,能写文章。
二十岁到太学读书时成绩名列前茅,司业高宏称赞他的文章很朴实,有古代学者的风尚。
B.施师点以上舍身份被选派到朝廷参加廷试,皇上调他任复州教授。
未等上任,就遭遇母丧。
服丧期满后,任临安府教授。
C.施师点认为近年来人才被屈曲,士气耗尽,建议皇帝应广泛储备人才以待急用。
皇上认为他有辅佐的才能。
D.因为州郡上供钱物有不按时呈进的现象,所以朝廷建立了年终稽查考核法。
施师点主管统计,请求不等到年终提前考核。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
(2)夫人穷达有命,不在巧图,惟忠孝乃吾事也。
9.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施师点的为官的特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天香贺铸
烟络横林,山沈远照,迤逦黄昏钟鼓。
烛映帘栊,蛩①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
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
惊动天涯倦宦,骎骎②岁华行暮。
当年酒狂自负,谓东君③、以春相付。
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
赖明月、曾知旧游处。
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注)①蛩(qióng):蟋蟀。
②骎(qīn)骎:马疾奔貌,形容时光飞逝。
③ 东君:司春之神。
10.词的上片写景,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简要说明。
11.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句子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
”(《论语•为政》)
⑵___________,夕揽洲之宿莽。
(屈原《离骚》)
⑶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⑷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⑸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⑹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⑺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⑻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父啊,我的父啊
徐可
父亲是在他 76 岁生日的前一天走的。
那天上午,接到家中电话后,我争分夺秒地往回赶,傍晚到家时,父亲已处于弥留状态。
家人喊他,告诉他我回来了,没有反应;又让我喊,我握着他的手,一迭连声地喊:“父啊!父啊!”父亲还是没有任何反应,我却哽咽得喊不出来了。
一会儿,父亲终于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眼睛也睁开了,仿佛刚刚睡醒一样。
转瞬间,他又闭上了眼睛,我终是克制不住,跑到屋外捂着嘴啜泣,生
怕被别人听到。
过不多时,侄子走过来告诉我,爷爷走了。
我进去一看,父亲神态安详,仿佛睡着一般。
这一刻,距我到家仅十几分钟。
从小到大,我和父亲并不很亲。
我们家乡有很多很奇怪的习惯,其中之一便是:家境较好的、父母对孩子较娇惯的,叫“爸爸”“妈妈”或“娘”;家境较差的、父母对孩子没那么宠爱的,都单叫一个“父”“妈”,“父”后加语助词“啊”,叫“父啊”。
我家穷,孩子多,父母对我们自然宠爱不过来,理所当然是后者。
父亲读过初小,算是一个文化人,当过村里的会计。
但是他太轻信别人,村民从队里借点钱、粮什么的,他从来不记账,绝对相信别人。
到年底一查账,亏空了,谁也不认账,只好由他赔偿,于是,会计的职位丢了,家也被抄了,稍值钱一点的八仙桌之类被抬走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
当地一个有名的小偷又光顾了我家,把能拿走的全拿走了。
抄家、遭窃,都被年幼的我看见了,这些给我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我们与别人家的孩子有了冲突,他不仅不护着我们,反而责备我们。
我自小很乖,不爱惹事,挨打算是少的了,但也有刻骨铭心的几次。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不知为什么打我,一巴掌把我打得摔倒在地上,我捂着脸含着泪却不敢哭,心里恐惧极了。
那时父亲在我心目中就是一副暴君的嘴脸。
直到长大懂事后,听到村人夸老徐家的孩子懂事有教养,我才对父亲的严厉有了一丝感激。
在我19岁那年,我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
那时交通不便,我要到十几里外的县城坐长途汽车到省城,再坐火车到北京。
前往学校报到的那天下着大雨,大哥用自行车驮着我的行李,天不亮就出发了。
父亲坚持要送我,我们在沉沉的夜色中默默地走了一程又一程,只听到刷刷的雨声和脚踩泥泞的路面发出的咯吱咯吱声。
我一次次地催他回去,他总不肯。
大概走了半个小时或是一个小时,天色微微亮了,父亲总算停下了脚步,叮嘱我到了就给家里写信。
我走了几步回头看看,他还在原地站着,我鼻子有点酸酸的。
后来才知道,父亲回到家后扑在床上大哭了一场。
随着我在事业上取得了一点成绩,父亲对我的态度变得尊敬、谦恭,甚至有点拘谨、小心翼翼。
他跟我说话总是小声地,陪着笑脸。
小时候觉得父亲很高大、威严,现在才发现他原来是那么瘦小、卑微。
我知道父亲是为我高兴,为我自豪。
在他的眼里,这个最小的儿子还是有点出息的,是让人尊敬的,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这种尊敬。
我没有制止他这样做、但这却让我很是不安。
我对父亲一向是客客气气的,从来不顶撞他,但有一件事令我一直心怀愧疚。
有一年我回老家,家乡领导要请我吃饭,并请我父亲和村支书参加。
领导的意思是,我不在家,请村里多多照顾我年迈多病的父母。
不巧村支书不在家,我想那父亲也别去了,免得有蹭饭之嫌。
当时父亲已经换好了新衣服,等着走呢。
我跟他说了,他没说什么。
事后母亲告诉我,父亲已经跟左邻右舍说了,市领导要请他和儿子一起吃饭。
我一听后悔莫及!父亲那点可怜的虚荣心,就这么被他的儿子轻轻地戳破了。
父亲去世前半个月左右,已经报过一次病危。
我匆匆赶回家去,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被吓了一跳。
父亲本来就瘦,现在更是瘦得只剩下骨头了,眼窝深陷,颧骨突出,看着非常吓人。
那时他生活已经无法自理,我帮他擦洗身子,他像个孩子似的不好意思,轻轻地说:“脏。
”我心里很不好受,一个曾经那么要强的人,现在只能任人摆布。
在家待了几天,大概母亲跟他说了什么,有一天他跟我说:“你工作忙,先回去吧,有了特殊情况再回来。
”我“嗯”了一声,一出门眼泪就下来了。
过去,我曾经很不喜欢“父啊”这个称谓,觉得它土,乡里乡气的,当着别人的面都叫不出口。
现在,我却特别怀念可以叫“父啊”的时光。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多么希望一直这么叫下去!
父啊!我的父啊!
13.根据文意,简要分析第⑥段中“不安”的内涵。
14.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父亲”的形象。
15.赏析第⑨段中的画线语句。
16.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意蕴。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谈起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学,人们对网络创作所对接的文学传统,似乎关注不多。
事实上,网络文学传承中华文学传统,网络创作秉持中华文学立场,不仅是对网络文学的一种期待,而且也是许多优秀网络作品的一种内在品质。
网络文学是伴随互联网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兴文学形态。
网络技术可以“无中生有”,网络文学却需要技术联姻和精神传承。
有网络作家曾说过:“网络文学的父亲是网络,母亲是文学。
”网络是当代高科技的代表,文学则是人文精神的体现,科技与人文在网络文学旗帜下达成统一。
网络文学创作同人类任何一种精神生产一样,不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也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
网络文学虽然有些“另类”,但网络文学毕竟还是文学,它仍然需要赓续文学传统,在继承中创造,始于返本而得以开新。
不仅网络写作的语言表达古已有之,许多网络作品的情节设置等也都能找到传统文学的影子,受益于传统文学千百年的艺术积淀。
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文学的思想蕴含、价值营造等观念层面的东西也无不渊源有
自,可以从传统文学的文化母题中找到它们的历史基因。
比如,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西游记》写神魔、《三国演义》写历史、《水浒传》写侠义、《红楼梦》写才子佳人,可以说是类型化的长篇小说。
网络上数量最大的幻想类作品如玄幻、仙侠等,与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金庸、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不能说没有渊源关系。
《择天记》等众多热门小说展现的玄幻世界,均可在传统神话中找到源头。
文学是变化的,正所谓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特别是在急剧变化的时代就更是这样。
不过,不管怎么变,网络文学终归还应该是文学,大凡是文学就该有一些属于文学的不变的东西。
这个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多年前就有作家提出,网络改变的只是文学载体、阅读习惯和表现方式,不能改变文学本身,如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要素。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网络文学要往前走、向上走,成为凝聚中国力量的优质源头,离不开文化立场的主体定位,即对接优秀文学传统,使网络文学成为新时代中国文艺建设性的积极力量。
从古代神话到《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直到现当代优秀文学传统,这一中国文脉对于网络文学创作不仅有用,而且有效,不仅不能终止于网络,而且应该在网络文学中得到传承和弘扬。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网络文学从传统文学中吸取养分,必将促使自己从“高原”走向“高峰”,创造出新境界。
(摘编自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创作并非“从零开始”》)17.如何理解“网络文学的父亲是网络,母亲是文学”?
18.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19.网络文学对于文学传统的赓续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
六、材料作文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过去我们熟悉的是信封信纸,现在熟悉的是微信微博;过去熟悉的是笔墨纸砚,现在熟悉的是鼠标键盘;过去熟悉的是书香墨宝,现在熟悉的是手机电脑。
现在与过去对比,会引起我们许多联想和感慨。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源远流长”:意思是为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
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
“博大精深”:意思是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
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
其形容对象多为某某内容。
语境说的是博雅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历史悠久,结合成语的意思,第一空选“源远流长”项。
排除BD项。
“来源”:根源;起源;产生。
“起源”:事物产生的根源。
语境说“博雅教育”这种教育理念源于于古希腊。
所以第二空选“起源”。
排除AD项。
“契合”:指投合,意气相投。
侧重指人与人的感情等方面。
“吻合”:完全符合。
语境说的是“博雅的教育理念与目前的教育观念变革完全符合。
所以第三空选“吻合”。
综上分析,本题选C项。
【点睛】
成语的正确运用的关键就在于:一是对语境意义的准确把握,二是对成语含义的正确掌握,两者必须相互结合,缺一不可。
因此,我们在辨析成语使用情况时,可依次思考下面几个问题:语境义→成语义→该成语是否适合于该语境。
可以说,对语境义的准确把握和对成语义的正确掌握,是我们辨析成语使用情况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我们正确解答成语题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
2.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熟悉病句类型,然后根据语感法、缩句法或是造句法等进行辨析。
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句式杂糅、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是病句题中常出现的六种类型,学生在平时应注意归纳。
辨析病句时,单句先找主干,后理枝叶;复句要划分层次,辨明关系。
B项,成分残缺。
“菊映通城活力市北”的前面缺少“以”,应该用“以……为主题”的结构,正确的是“为期一个月的以‘菊映通城活力市北’为主题的第29届南通菊花
展……”。
C项,滥用介词“由于”导致主语残缺。
删除句中的“由于”。
D项,否定失当。
删除句中的“不会”。
综上分析,本题选A项。
【点睛】
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A项,“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句中把中秋皎洁的圆月比喻成“金波”、“飞镜”。
B项,“人间岁月如流水”,句中把“岁月”比喻成“流水”。
D项,“久在樊笼里”,诗人用“樊笼”比喻“过去的仕途生活”。
综上分析,本题选C项。
【点睛】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
也叫“譬喻”、“打比方”。
比喻最常见的三种为: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构成比喻内容上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两事物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
文辞上分为三个成份,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
使用比喻手法时要注意:⒈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⒉ 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另外,所使用的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要贴切;要注意思想感情。
4.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词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阅读语段,了解这段文字讲的是执法者和市
民产生冲突的原因。
该语段有三处空缺,根据语段的内在语意关系,把备选选项分为三组,②①④为一组,⑤单独一组,③⑥为一组。
第一处根据首句“执法者和市民产生冲突的事屡有发生”,接下来应是对这种现象找原因,所以其后应紧接②,由首句确定法排除AD项。
“两种极端走到一起”这句,可推知该处说的是“两种极端”的表现,应该是先从“执法者”的角度分析原因,再从“市民”的角度分析原因,所以应该是④①。
排除C项。
根据“说的也是整个道理”可以推知第二空处照应前文,总说各有各的理,所以第二空选⑤,⑤领起下面内容,所以接下来排③⑥。
故本题选B项。
【点睛】
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有时选用关联词语,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
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选用关联词语注意分析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此题属于排序的形式,答题时首先从上述的角度找到一至两组紧密衔接的句子,据此初步得到答案,然后把答案带回原文进行进一步的检验。
5.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D项,错在“古代男女皆为二十岁取字”。
古代男子到20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要另取一个字。
女子到了15岁许嫁时也要取字。
故本题选D项。
【点睛】
复习时识记、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是解题的关键,而且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
介绍三种常用的记忆方法:1.穿针引线法。
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
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时间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
具体如下: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
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明中叶唐宋派→明末公安派→清代桐城派。
2.联想记忆法。
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
比如记忆屈原:屈原→《离骚》→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
这样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
3.积
累法。
对于一些常识性知识,要加强梳理和记忆。
如古代的“官职常识”“人物称谓常识”“文集命名常识”“科举常识”“地理常识”“古籍常识”等,可以将所有需要记忆的文学文化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予以记忆。
文化常识推断“两法”:1.联系课内。
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是由课内到课外的一个延伸拓展过程,许多知识来自课内,只要能把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记牢,就能轻易解答此类题目。
2.语境推断。
对文化常识的考查,高考其实不主张“死记硬背”,所有考题,均与语境有密切的联系,可以根据前后语境推断。
6. C
7. D
8.(1)百姓已经为加倍的赋税所困,又加上年成不好,屋子里也将近空了。
(2)人的困顿显贵自有天命,不在于取巧图谋,只有忠和孝才是我们应当做的事。
9.体恤百姓;敢于进谏;招贤纳士;判事果断;正直贤能;忠君爱民。
【解析】
6.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
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C项,“病”在句中作“为”的宾语,应是名词“危害”的意思。
故本题选C项。
7.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D项,张冠李戴,错在“施师点主管统计,请求不等到年终提前考核”。
原文是“主计臣有喜为督促者,乞不待岁终先期行之”,所以是“主计臣有喜为督促者”请求不等到年终提前考核,而不是施师点。
故本题选D项。
8.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
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第一句关键点:“细民”:“百姓”;“于”:“被”;“倍输”:“加倍的赋税”;“重”:“加上”;“岁恶”:“年成不好”;“且”:“将近”;“磬”:“空”。
第二句关键点:“穷达”:“困顿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