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我的语文教改探索(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小学教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我的语文教改探索(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小学教师)
高耗低效,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教学观念的僵化与滞后。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承袭了传统教育“识字——读书——作文——应考——做官”的基本思路,把语文教学的关注聚焦、定位在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把握上,从而忽视或淡化了语文教学应当把学生的发展与提高作为终极关注的追求,忽视或淡化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潜能的开发。
二是盲目地、不加分析地抄袭了西方以注重刻画为形式特征的理论模式,忽视了汉语是一种缺乏外在形式标记(如形态)重“意合”语言的特点,妨碍了我们对母语教学真实面及其规律的认识。
因而,在教学中出现了重思想内容的分析,重理性说教的“满堂灌”和“满堂问”的现象。
但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老师站在讲台前唱主角,学生则成了配角。
课堂成了老师向学生“汇报”学习课文体会的场所。
老师把从教参上以及自己悟出来的东西“汇报”给学生,学生则用笔记下来,背下来去应付考试。
学生成了储存“知识”和老师的“结论”的容器,哪里还有什么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可言?有的老师也很重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感情往往是强加给学生的。
还有学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以及词语的意思等,也不是老师能完全讲明白的。
即使讲得很明白,作用也有限,学生留不下多少印象。
我认为“重感悟”,就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
情要自己在读中悟;理要自己在读中悟;法儿也要在读中悟,悟不出来或出现偏差的老师适当点拨一下,讲学生不懂的,教学生不会的——这是我经常告诫自己的话。
二、重积累:我们教的是语文,而不是课文,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不同点。
语文强调读和背,王力先生曾说:“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障碍是人治的。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淀;不是机械分割后的穷究,而是重在整体的体味和领悟。
语文学习质量的高低不在知识量的多寡,而在于实际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理解和积累是运用的前提。
语文教学就是要强调记忆、积累而理解,是积累之后大脑自动调出,匹配与耦合的过程。
专家们研究,学生的阅读量只有达到了课本的4.5倍,才有可能形成语文的能力;日本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拥有的词汇量和智商成正比。
这两个结论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来说非常重要。
三、重迁移:迁移就是运用,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是创造。
强调的是“写”的迁移,把“造句训练”改为“造段训练”,具体地写与概括地写结合,说与写的结合。
四、重情趣:情指老师对学生要有情,老师讲课要有情,教育的事业到底是爱的事业,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认识过程中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所谓“趣”指的是趣味性。
五、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