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第十一章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转轨]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转轨
一、战前苏联的经济发展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
1917年11月7日,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使俄国进入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纪元。

然而,1918年上半年,国内外两股反革命势力联合起来,向俄国发起进攻。

为此,苏维埃政权被迫停止刚刚开始的和平经济建设,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包扌:①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对整个工业实行单一国家所有制;③建立高度集屮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④粮食和其他一切生活必需品的贸易由国家垄断;⑤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评价:经济上国家垄断化、交易上实物化、分配上平均化、生活上供给化、政治上集权化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应付战争的特殊产物,具冇战时经济管制的性质。

这种以共产主义作旗帜的军事体制,从应付战争的角度来说,有效地集中、调动和使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对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起了巨大作用。

(2)新经济政策
经过四年的帝国主义战争和三年的口一卫战争,俄国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和削弱,整个国家而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列宁提出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基本内容包括:①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允许自由贸易,改变国家商业垄断制;③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私人资本的存在和发展;④发展国家资木主义;⑤整顿国营经济,实行经济精算制和物质奖励原则;⑥加强计划管理,协调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评价: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政治经济危机下不得不采取的政策,是对“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否定,是苏维埃国家“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探索出了一条在以小农为主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从国家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转入“战时经济”
(1)国家工业化及其特点
1926年,苏联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吋期。

这个时期大体上经历了以F三个阶段:1926年到1928年9月的工业化开始阶段;1928年10月开始到1932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化全面开展阶段;1933年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工业化阶段。

经过12年的国家工业化发展,苏联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

就总体而言,苏联的工业化貝有以卜•突出特点:①坚持高速度; ②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③坚持高积累、低消费。

(2)农业全盘集体化及其特点
苏联在加速国家工业化的同时也在加速农业集体化。

总体来看,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在农业屮基本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小农经济,形成了由集体农庄、农机站和国营农场组成的公有制经济和大农业;②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
③主耍农产品由国家统一收购;④允许集体农庄庄员和职工在规定范围内经营个人家庭副业,作为公有经济的补充。

评价: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政策是不成功的。

它虽然建立了公有制的农业生产, 但由于它建立在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的基础上,违背了农民自愿原则,强迫和暴力行为经常发生;由于它对农业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违背了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客观规律,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挫伤,使农业资源和农业机械力量遭到极人浪费和损害。

(3)从建成“社会主义”到转入“战时经济”
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完成,公有制经济成为整个国有经济的基础,在经济上和技术上成为工业强国,工人、农民、知识分了Z间的阶级差别已大大缩小和□趋消失,消灭了剥削和剥削阶级。

据此,1936年苏联颁布了新宪法,认为苏联已经建
成社会主义。

但是,当时,德、意、H已经将经济转上军事化轨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已在局部地区爆发,苏联已经意识到战争的危险,加强了战备,这打乱了苏联的前进步伐,使苏联传入战时经济。

3.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
(1)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
在工业化开始后,随着公有制经济统治地位的确立和五年计划的推行,苏联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律、规章制度和决定,共同强调加强国家集中的计划管理,从而逐渐形成和加强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要索和基本特点是:①严格的指令性的计划制度;②企业与国家是行政隶屈关系;③ 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和作用
①高度集屮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
苏联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有其主客观条件。

其中,从客观条件来说,险恶的国际环境迫使苏联不能不加强屮央集权的体制,以便集小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每个时期最紧迫的任务,不能不以从政治和军事方面考虑加速发展具有军事意义的垂工业,不能不加强中央对整个经济的控制和管理;从主观原因来说,苏联这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长期性认识不足: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势不两立,而11认为商品经济也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

②高度集屮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対推动苏联国冇经济的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加速实现、对抵制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和实现门力更生,特别是卫国战争的胜利,都起了积极作用。

但是,这种体制导致经济结构的畸形和失衡,扼制了经济的动力和活力,形成一种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人民群众的择业自由、劳动积极性和物质文化牛活都受到了严重限制和束缚。

二、战后到解体前苏联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
1.从经济恢复到赫鲁晓夫对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全面冲击
(1)战后经济恢复情况
苏联虽然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但战争给其造成的经济破坏和损害是十分严重的。

战争结束后,苏联编制1946〜1950年的第四个五年计划并得以比较顺利完成。

苏联在军事工业方面已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但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和轻纺工业的发展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恢复和发展缓慢。

消费品仍然不足, 商店排队购物现象司空见惯,人民生活改善冇限。

(2)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赫鲁晓夫从“非斯大林化”开始,发起和进行了对旧的传统的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全面冲击,其改革大体可概括为以卜-几个方面:
①农业政策和体制改革
为了迅速增加粮食产量和改善食品供应,赫鲁晓夫提出和实行了以下三项重大措施:a ・大力捉倡发展个人副业;b.大规模开垦荒地;c.勒令取消农机站。

②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上台执政后,赫鲁晓夫对中央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其主要内容有:a.将中央部分计划权限下放给地方;b.以改组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体制为屮心,变“条条管理”为“块块管理”;c.改革重点从宏观层次转向微观层次的企业。

③政治体制改革
赫鲁晓夫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扩人了人民理应得到的民主权利,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开始创造了一个比较宽松自市的政治局面,法制得到了一定加强,为政治民主和法制化打开了局面。

但是,政治体制改革搞乱了全党。

(3)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赫鲁晓夫改革是对传统的苏联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一次大胆探索和尝试。

赫鲁晓夫的胆识和勇气是值得称赞的,他开创的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Z风更是应该肯定的,他的一些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赫鲁晓夫无视改革的理论指导作用,也不进行改革总体设计和改革措施的试验,采取盲动的反复无常的政策和措施,注定其改革必然失败。

2.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1)勃列口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经济体制改革从未停止过,但成效不佳。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推行“新经济体制”
新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有:a.恢复以部门管理为主、适当兼顾地区管理的体制; b.改进计划工作,提高计划、指标体系和计划方法的科学性;c.扩大企业权利;
d.加强经济核算;
e.加强经济刺激;f・改进物资供应办法;g.调整工业品批发价格;h.改革信贷制度,加强银行对企业的监督作用;i・建立联合公司。

②改善和加强农业
勃列□涅夫对农业政策进行了修补和改革,其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重视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b.开发俄罗斯联邦的非黑土地带,扩大耕地面积;c.发展农工综合体。

(2)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价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勃列口涅夫的改革既没能触及所有制问题的改革,也没能动摇高度集屮的经济管理体制,更没冇改变以优先发展军事工业为核心的重工业路线。

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矛盾并未得到重大调整;产业结构屮工农业、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并未得到重大改善,消费品质量低劣、食品供应短缺现象依然存在;整个经济以增加投资为主耍动力的粗放式经营的状态并未得到根本扭转。

3.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改革和苏联解体
⑴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改革
①经济体制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企业为基本环节,以提高计划的效果和发挥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为基木方向,以建立“完整、有效、灵活的管理体制”为口标的改革。

在企业的经济地位问题上,企业将从单纯的计划执行者变成相对独立的、口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取消指令性计划;在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上,企业的经营活动脱离对上级行政部门的依附关系;在国家管理经济的方法上, 由行政手段改为经济手段,运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经济利益关系。

②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也是他最为关注的领域,其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民主化和公开性,其基本目标是“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党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是政治改革的核心,而党和政府活动的公开性是民主化的保证。

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戈尔巴乔夫先后提出了民主化改革的任务以及全而民主化的改革纲领,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主耍包括以下几个方而的内容:a.改革了选举制度;b.平反了冤假错案;c.撤换了党政领导人员;d.发展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团体;e.实行了广泛的制度宣传。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效果
戈尔巴乔夫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使苏联陷入了改革与发展的双重困境之屮,主要表现在:①在苏联历史上首次出现了经济负增长;②重要产品减产、商品奇缺,市场供求严重失调;③财政状况恶化。

政治体制改革活跃了社会生活,打破了社会的沉闷空气,克服了社会生活屮长期存在的许多弊端,但也引起了社会和思想的严重混乱,使社会生活失去了秩序和控制,导致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和下台。

(3)“8 • 19” 事件
1991年8月19日,苏联八位领导人宣布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告苏联人民书,
声称“国家面临致命的危险”,由戈尔巴乔夫发起的改革已经“陷入死胡同”,并宣布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不能履行总统职务,由以叶利钦为首的紧急状态委员会肩负起祖国命运的责任,并决心采取措施,使国家和社会摆脱危机。

这就是对苏联命运产生深刻影响的“8 • 19”事件。

8月24仃,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苏共中央“自行解散”,以乌克兰为代表的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12月25日,苏联解体。

(4)苏联解体的原因
①个人专断和缺乏法制的政治制度,使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受到严重扭曲和破坏,从而失去了对政权的信心和信任。

②长期的指令性计划体制造成了过分集权和经济效率低下,使经济失去动力和活力,使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应有的改善。

⑧苏联长期实行的大民族沙文主义,导致了苏联齐加盟共和国的离心倾向,最终走向国家分裂。

④在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内涵和标准是什么等问题,在苏联一直没有得到正确认识和解决。

三、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与经济发展
1 •“休克疗法”的内容及其在俄罗斯推行的原I大I
(1) “休克疗法”的内容
“休克疗法”是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传轨上采取一步到位的激进方式,以区别于渐进式改革,旨在遏制通货膨胀,克服财政危机,使经济复苏。

休克疗法基本内容一般归结为门由化(价格、外贸、汇兑)、稳定化和私有化。

(2) “休克疗法”在俄罗斯推行的原因以叶利钦、盖达尔为代表的俄罗斯民主派Z 所以选择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改革,其原因主耍有:①必须向市场经济过渡已经在俄罗斯达成社会共识;②经济形势极其严峻;③俄罗斯新执政者在以什么样的速度推行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而临着巨大的社会与政治压力;④通过激进改革尽快摧毁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使得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变得不可逆转;⑤从历史逻辑来看,民主派推行的激进改革, 承袭了戈尔巴乔夫捉岀的改革设想。

总Z,特定的丿力史条件决定了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推行的激进改革。

(3)以“休克疗法”为主体的俄罗斯激进经济改革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年1刀至1992年5刀是全国推行“休克疗法”阶段。

第二阶段:1992年6月至1992年12月是“休克疗法”受挫,进行政策调整阶段。

第三阶段:1993年为修订经济政策,重新推进改革阶段。

第四阶段:1994年1月,俄罗斯政府拟定了-•个经济改革新方案,正式摒弃激进的“休克疗法”,宣布“浪漫的市场改革已经结束”。

2.国冇企业私冇化及其措施
在叶利钦推行“休克疗法”式经济改革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

俄罗斯《私冇化法》把私有化规定为:“公民、股份公司向国家和地方政府购买的下列资产为私有财产:企业、车间、部门、工段以及这些企业下属的其他独立单位;倒闭企业及其下属单位的设备、建筑、设施、许可证、营业执照以及其他实物和非实物资产;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股份公司(合营公司)、协作单位、康采愚、联合体以及其他联合企业资产中持有的份额。


俄罗斯在推行私有化的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I)“小私有化”
“小私冇化”即小型企业的私有化,可通过拍卖直接出售企业资产,或者通过竞争式经营,或者以投资招标形式出让企业和租赁企业资产。

(2)“大私有化”
“大私有化”即大型国有企业先被改造为开放性股份公司,然后向私人出售股份以实施私有化。

其他企业,即中型金业,既可拍卖也可实行股份制。

3.俄罗斯激进改革的后果及教训
(1)俄罗斯激进改革的后果
俄罗斯激进式的改革方案引起了社会经济的一片混乱,把俄罗斯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叶
利钦时期的经济形势陷入而所未有的糟糕局面。

作为昔口超级大国主要继承国的俄罗斯,在经济上沦为世界上的二流国家,经济大幅度下滑,恶性通货膨胀严重,失业率急剧上升,收入分配严重不公,贫富差距迅速扩大,各利益集团孑盾激化,政治上的不稳定使经济进一步恶化。

(2)俄罗斯激进改革的教训
俄罗斯激进改革的惨痛后果其根本原因在于在消除原苏联模式弊端屮遵循的以“自由化”、“私冇化”和“西方化”为主要特征的指导思想和以“休克疗法”为准绳的改革方法。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①盲目崇拜西方制度;②盲目推崇口由竞争市场经济;③没有以发展生产力为标准来衡量经济转轨的得失;④忽视了国家的经济安全。

4.普京执政以来的改革措施和经济好转
(1)国家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维护市场经济运行条件方面的作用
普京在就任总理和代总统时期,主张建立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或“可控制的市场经济”。

根据2000年总统国情咨文,俄罗斯政府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维护市场经济运行条件方面将主耍发挥以下作用:①保护所有权;②保证竞争条件的平等;
③保护经营Udb;④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空间;⑤实施社会政策。

(2)发展对外经贸关系方面普京领导的俄罗斯政府为摆脱经济困难现状、促进经济回升和增长以及积极发展对外经贸关系,主耍采取了以卜•措施:①降低和取消某些商品的出口关税,适当捉高某些商品的进口关税;②实行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政策,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③发展军工综合体,扩大军火出口;④加强与其他独联体国家的经贸合作;⑤营建国际运输走廊,发展国际铁路运输;⑥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与外资共建俄罗斯的“新经济”;⑦促使外流资金返回俄罗斯;⑧对外关系贯彻国家利益优先的原则。

(3)经济改革方面
在普京领导下,俄罗斯经济显现出快速好转和增长的趋势。

从总体来看,普京上台以来实施的各项经济改革措施,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体现在以下儿个方而:①目标是对外政策为国内经济发展服务,稳定经济,强国富民;②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积极推行扩大内需的政策;③在降低企业及个人税率的同时,加强税收征管工作;④制定颁
布了各种法典和法律,逐步整顿与完善了市场经济秩序;⑤政局趋向稳定。

四、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和经济转轨
1.剧变前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及其改革
(1)剧变而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及其弊端
东欧的原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国(东德)等八个国家。

这些国家几乎都接受和实行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搬用苏联的经济体制,依靠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实行国冇化,进行统一管理。

这种僵化的制度和体制的弊端使经济停滞不前。

(2)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东欧国家意识到现冇经济模式的弊端,试图对传统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①南斯拉夫的改革南斯拉夫是东欧齐国屮最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国家。

从1950年到20世纪70 年代南斯拉夫先后进行了从“工人门治”到“社会门治”再到“联合劳动制” 的体制改革。

其屮心思想是,强调企业的独立性,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削弱指令性国家计划制度,放弃投资决策权,将扩大再生产的决策权全部交给企业。

由于没有系统的配套的改革战略措施,在国家的经济职能不断削弱下,导致经济陷入混乱状态。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的自治联合劳动的经济体制,以自治协议和社会契约作为协调经济的主耍机制。

到20世纪80年代,南斯拉夫陷入深重的社会经济危机之屮。

②匈才利的改革
1968年,匈牙利正式实行新经济体制,其基本特点是在坚持国家所有制、国家调节、中央计划指导下,基本上取消了指令性计划,企业可以在国家用直接和间接方法限定范围的市场上门主行动,享有较大的经营门主权。

这次改革使匈牙利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均有明显改善,由战前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中等发达国家。

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及国际经贸环
境恶化等国内外诸多方面的原因,其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

③波兰的改革
波兰在1989年剧变之前进行了三次改革尝试,由于改革都只是在原有框架内的一定调整,导致改革进展缓慢,收效不大,经济增长率出现了不断下滑的趋势。

东欧其他国家,如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徳国也曾经进行过一定程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从总体来看,东欧各国直至剧变Z前经济体制改革都没有取得成功,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缓慢甚至陷入社会经济危机。

2.东欧国家的剧变和经济转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是从东欧国家开始的。

它不仅标志着全面社会经济改革的开始,也标志着从社会主义向资木主义的冋归。

1989 年,东欧儿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局,和继发生了激烈的带有根木性的变化,这个变化的基本原因是国内社会经济矛盾的加剧。

东欧国家在这些政党的争斗小,开始了经济转轨。

(1)东欧人多数国家推行“休克疗法”的原因
东欧剧变之后,除匈牙利、罗马尼亚外,东欧各国都选择了被称为“休克疗法” 的激进改革战略。

休克疗法在东欧大获青睐,冇以下三个方而的原因:①渐进式经济改革的实践失败;②新上台的政党赢得广泛社会支持的政治需要;③经济学家萨克斯的个人影响。

东欧国家不仅对其倡导的“稳定化、自由化和私有化”的休克疗法存冇幻想,也希望通过激进改革来争取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与援助。

(2)东欧国家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的比较
在东欧国家中,波兰推行了休克疗法,匈牙利则推行了渐进改革。

这两个国家是两种转轨战略的典型,其不同主要体现在经济改革的顺序以及改革力度的差异上,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宏观经济政策紧缩的力度不同;②价格自由化和外贸口由化的步骤不同;③实行货币可兑换的步骤不同;④私有化方式的并别。

总之,对东欧国家来说,休克疗法与渐进式改革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屮所采取
的顺序、步骤、力度的不同。

3.经济转轨的进展与经济好转
东欧国家经过10多年的转轨,在政治制度上和经济制度上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它们都放弃了社会主义目标,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从整体上看,东欧国家经济转轨取得了垂人进展,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经济形势日益好转。

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I)改革所有制结构,推行企业私有化
改革所有制结构,推行企业私有化,是东欧各国实现经济转轨的首要目标。

东欧各国的私冇化方式各不相同,比较冇代表性的是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

总的來说,东欧国家1990年以来,通过外部私有化、内部私有化与无偿分配三种方式,改变了所有制结构,促进了私有化。

(2)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运行市场化和法制化
1990年,东欧各国在政治体制民主化和国有经济私有化的过程屮,逐步实现了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即资源配置和供求关系通过市场实现,商品价格和利润分配由市场决定。

为此,东欧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按国际惯例建立银行、保险、证券、拍卖行等市场组织。

实行银行私有化,允许外国银行进入;②整顿原有的国家银行,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职能分开,建立二级银行体系;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法律制度。

(3)扩大对外开放,实现贸易和资本自由化
在转轨过程中,东欧各国都取消了国家对外贸的垄断,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实现贸易和资本的自由化。

其中,在贸易体制上,下放贸易权限,取消国家对外贸易的定价权,所有经济单位都可以从事外贸业务;在关税方面,降低进口关税。

4.东欧国家经济转轨的成效
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转轨初期在釆取“休克疗法”的国家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