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研究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了当前安徽产业体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优化企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等角度提出了加快安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思路。
标签:产业结构;现代产业体系;安徽
1目前安徽产业体系发展面临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
“十二五”时期,是安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产业体系逐步构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目前,安徽省产业结构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已初步形成众多门类比较齐全、部分领域优势相对明显的产业体系。
但总体上看,安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仍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三次产业结构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仍然不尽合理,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比重较高,而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过低。
2012年,安徽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78.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40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629.4亿元,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12.7∶54.6∶32.7,而同期全国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10.1∶45.3∶44.6。
第二,各次产业内部的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1)农业基础薄弱,内部结构有待优化。
目前,安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经过不断调整形成了较好的格局,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是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尚不优化,农产品优质率较低;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初级产品与加工品比例不协调;三是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未能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
(2)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大”而不“强”。
第二产业总量扩张明显,但产品结构不合理,一般产品相对过剩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同时并存。
产品大多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结构升级较慢,同时产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差。
(3)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内部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
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而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然不高。
此外,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
总之,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依赖程度高、自主创新能力弱、行业技术水平低、领军企业和名牌产品少等问题,仍是制约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症结所在。
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等深
层次矛盾较为突出。
因此,必须加快建立既符合产业演进规律又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有内涵的发展。
2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是安徽省“十二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国际竞争的必然需求,是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战略举措。
因此,必须加强谋划,理清思路,坚持走安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力支撑安徽奋力崛起。
2.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按照优化结构、提升水平、绿色发展的要求,坚持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把企业技术改造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战略任务,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提高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企业兼并重组、质量品牌建设等工作力度,促进全产业链整体升级。
充分发挥传统产业特色优势,改造提升煤炭、冶金、非金属材料、化工等能源原材料产业,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若干龙头企业及一批主业突出的特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2.2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名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以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为导向,大力发展汽车和装备制造、材料和新材料、食品医药、电子信息和家用电器、轻工纺织五大工业主导优势产业。
加速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加强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配套能力建设,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和营销网络,促进企业由生产制造向营销服务延伸,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扩展,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着力创造更多的国家级和省级品牌,扩大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品牌影响力,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
2.3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要加强统筹规划,调动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千百十工程”。
即力争到2015年重点建设1000个左右新兴产业项目,培育和引进100个左右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建设合肥平板显示、合肥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芜湖光电及光伏材料、蚌埠生物、马鞍山新材料等10个左右国内领先、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基地。
加强规划引导和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推动重大技术突破,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
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建成若干国家级和省级新兴产业基地,实现产业聚集和品牌聚集,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在优化产业结构中的带动作用。
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做强做大。
2.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需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深化服务领域改革开放,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进一步完善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拓宽领域、扩大开放,构建功能完备、服务高效、供给良好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构建充满活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第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要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现代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以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和提高效率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进一步完善地方金融体系,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
从促进消费升级出发,不断创造新的消费需求,鼓励发展法律、咨询、评估、广告、策划、就业和劳务中介等商务服务业,推动商务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
大力发展系统集成、电信服务、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软件开发等信息服务业。
特别是要把基于宽带和无线的信息消费作为新一轮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领域,积极培育发展电子商务、网络文化、数字家庭等新兴消费热点。
第二,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推进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
提升商贸服务业,完善城市商贸服务功能,规划建设新型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立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居民服务体系。
加快旅游强省建设进程,打造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大别山旅游区、合肥经济圈旅游区和皖北旅游区,把旅游产业打造成全省支柱产业。
支持旅游企业规模化经营,打造具有全方位服务功能和较强竞争力的旅游集团。
第三,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态。
积极发展文化创意、服务外包、中介服务、总部经济和会展经济等新兴服务业。
抓住国际服务外包业务高速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外包业务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为重点的离岸服务外包。
以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等为平台,打造一批富有特色、影响广泛的品牌展会。
加大政策支持,加快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科普教育、现代传媒等产业,规划建设一批创意产业园区,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意机构和创意人才,构建影视动漫游戏一体化产业体系。
要扩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范围,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大型企业集团,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品牌效应明显的服务业集聚区,提升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2.5强化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
第一,增强能源保障能力。
坚持节约优先、多元发展、保护环境的基本方针,加快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强化节能优先战略,全面提高能源开发转化和利用效率,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构建安全、
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保障。
第二,提高水利保障能力。
以提高防洪除涝和供水能力为重点,扎实开展新一轮治淮工程建设,加快实施长江、巢湖等重大流域治理,推进“引江济淮”工程,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加强城市水利建设,提高防洪灌溉和供给能力。
要统筹水环境保护与改善,积极发展水运,统筹规划、综合开发利用长江及淮河岸线资源,提高重要干流航道等级,构建与全面小康社会基本适应的现代水利支撑体系。
第三,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现有基础信息网络性能,推动信息产业和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信息网络技术在经济社会全方位应用,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大力推进教育、卫生、社保等各类社会事业信息化。
稳步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不断提高网络覆盖率和接入能力,提升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第四,构筑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以“完善网络、构建枢纽、发展城市公交”为重点,改善交通技术条件,提高运输服务水平,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
加强省际通道和国省干线公路建设,积极推进过江通道建设,基本完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安徽段和干线高速公路建设任务,实现快速客运铁路通达所有省辖市。
加快合肥、芜湖、蚌埠、阜阳等交通枢纽建设。
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和城际轨道交通。
统筹区际、城际、城市、农村交通发展,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协调,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便捷、安全、高效的运输服务。
2.6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
目前,安徽产业发展存在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布局不合理等诸多问题,造成整体竞争力不强。
因此,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是全省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以优势企业为主体的联合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优势资源向重点企业集中。
培育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集团,形成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特色园区。
加强与央企的合资合作,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加快重大项目建设,鼓励大企业大集团整合生产要素、上下游产品和市场渠道等环节,增强核心企业辐射带动力。
积极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机遇,加快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
另一方面,以关联产业集聚为导向,尽快出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提升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提高配套能力,支持培育一批重点示范产业集群,促进中小企业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晓河.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难题与优化发展之路[J].中国发展观察,2010,(6).
[2]丁辉关,郭晓晶.“十一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策略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7,(6).
[3]盛见.构建河南省现代产业体系的思路与政策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
[4]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安徽日报,2011-3-7(A1-C4).
[5]李斌.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1月22日在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N].安徽日报,2013—01—23(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