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全文
古诗《晚春二首-其一》(作者韩愈)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晚春二首·其一韩愈[唐代]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草树一作:草木)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标签哲理、春天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注释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
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才华和能力。
解:知道。
赏析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
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
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
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
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
“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
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
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
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韩愈《杂说(四)》原文和翻译
韩愈《杂说四》原文和翻译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韩愈《杂说(四)》原文和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於奴隶人之手,骈死於槽枥之间[2],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
食马者[4],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6],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选自东雅堂刊本《昌黎先生集》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被发现。
可是千里马虽然世代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因此虽然有不少好马,却只能在马夫手中受糟塌,最后接连不断地死在马厩之中,而不能以千里马著名。
那些千里马,一顿往往要吃尽一石小米。
可是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只是象对凡马一般地饲养它。
于是,那些好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可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们的骨力特长因此不能表现出来,这样,即使想与凡马一般也不可能,哪里还能叫它日行千里呢?(现在那些养马的人,自己不知道手中有千里马),因此驾驭时不能顺其本性;喂养时又不能给料充足,使它充分发挥才能;马虽然哀鸣,人却一点不懂得它的意思。
还拿着马鞭,煞有介事地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这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确实不识千里马呢!【注释】[1]伯乐:春秋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字伯乐。
以善于相马著称(事见《战国策·楚策》、《庄子·马蹄篇》等),因此历来又作为善于识拔人才的代表。
[2]骈死:相比连而死。
糟枥:盛马饲料的器具叫槽,马厩叫枥,槽枥为并列复词,即指马厩。
[3]一食:数量词,犹言一顿。
《师说》翻译赏析
《师说》翻译赏析《师说》翻译赏析《师说》翻译赏析1《师说》作者是唐朝文学家韩愈。
其全文古诗如下:「前言」《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
《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中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
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送区册序》全文注释翻译及赏析
送区册序唐·韩愈阳山,天下之穷处也。
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
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
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
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
是以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
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
有区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而来。
升自宾阶,仪观甚伟,坐与之语,文义卓然。
庄周云:“逃空虚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况如斯人者,岂易得哉!入吾室,闻《诗》、《书》仁义之说,欣然喜,若有志于其间也。
与之翳嘉林,坐石矶,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若能遗外声利,而不厌乎贫贱也。
岁之初吉,归拜其亲,酒壶既倾,序以识别。
注释方氏《举正》:“贞元二十一年春阳山作。
洪庆善谓区册即区弘,考其始末,非也。
”魏本补注:“集有《送区弘南归》诗,说者谓册即弘也。
其说见于送弘南归诗。
区音欧,区冶之后,旧本作区,今本作欧弘,误矣。
”此序写于贞元二十一年离开阳山前。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湖南道》连州管县有阳山县:“中上,西北至州一百四十七里。
”按:穷犹言天尽头耳。
或因下文“陆有”云云,遂解为土地贫瘠。
然区生之来,为求学也,地瘠何畏?此但言其不畏险远耳。
且丘陵虎豹,江流沦溺,亦与贫瘠无关。
廉利侔剑戟:廉,稜角;利,锐利;侔,相等;剑戟,古代兵器,剑两刃,戟三锋。
此指阳山江中之石利如剑戟。
篁竹:篁是竹的通称。
一说,篁,竹林。
鸟言夷面:鸟言,说话像鸟叫,难懂。
韩愈是河南人,乍来阳山,语言不通,看来并非有意诋毁。
夷面,是说相貌和中土人不同。
古代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说。
此处把阳山人说成“夷面”,含有明显的鄙视之意。
奉期约:奉,接受、遵守;期,期限;约,规约。
例如征收夏税秋税都有一定的期限,以及其他规定要百姓遵守等等。
挐舟:划船、撑船。
司马彪云:“挐,桡也,音饶。
”船桨,用作动词,用桨划船。
宾阶:西阶。
古时接客之礼,宾从西阶上,主从东阶上。
马说全文注音
马说全文注音马说唐·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字词解释:马说:韩愈《昌黎先生集》中有《杂说四首》,这是第四篇。
原本无题,为近人所加。
“说”是一种文体,属于论说文。
伯乐:相传古之善相马者。
一说春秋中期秦穆公之臣曾荐方九堙为秦穆公相马,认为相马必须“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有人说这就是孙阳,称孙阳伯乐。
再一说春秋末赵简子之臣邮无恤,字子良,号伯乐,亦称王良,善御马,又善相马。
《吕氏春秋·观表》论古之相马者说:“若赵之王良,秦之伯乐、方九堙,尤尽其妙矣。
”又一说,伯乐本星名,主管天马。
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在马夫、仆役一类人的手中受辱。
祗,同“只”,只是。
一作“只”。
辱,受屈辱。
于,表被动。
奴隶人,本是地位低下受奴役之人,此指马夫、仆役一类人。
骈(pián)死:并列而死。
骈,本意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汉书·扬雄传》颜注曰:“骈,并也。
”槽枥(cáo lì):马槽。
槽,盛草类、豆类等饲料的器具。
枥,马厩,马饮食和宿歇的处所。
不以千里称: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称,称赞,称名。
马之千里者:能行千里的马。
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尽:用作动词,吃尽。
粟(sù):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叫“小米”。
这里泛指粮食。
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sì):同“饲”,喂养。
以下除“食不饱”的“食”念shí,其余的“食”都念sì。
韩愈传全文翻译 韩愈传节选翻译
韩愈传全文翻译韩愈传节选翻译【篇一】韩愈传全文翻译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及翻译说明:以下黑色字为原文,红色字为翻译。
如有错漏,请在评论中指出,华语网纠错专员每天会审核纠错一次。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
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禀告。
李翊足下:你的来信文辞很好,而且请教问题的态度多么谦虚恭敬。
能象这样,谁不想把那道理告诉你呢?道德的归真为期不会久了,何况它的外在形式(文章)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了孔子的门户和围墙但尚未登入堂室”的人,哪里能够知道是对还是错呢?虽然如此,还是不可不同你谈谈这方面的道理。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子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你所说的“立言”这句话,是对的;你写的文章以及希望达到的目的,非常符合而且相接近。
然而不知道你的志向,是祈求自己的文章超过别人而被人所取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呢?祈求自己的文章超过别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来就超过了别人而且可以被人取用了!如果期望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那就不能指望它很快成功,不能被世俗的势利所诱惑,应该培育果树的根茎来等待它结果,多添灯油来盼望灯光明亮。
根系发达的果树,果实才会顺利成熟,油脂多而好的油灯,火光才明亮。
具有仁义之道的人,他的言语和和顺顺。
抑又有难者。
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韩愈《争臣论》全文注释翻译及赏析
争臣论唐·韩愈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
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
晋之鄙人,熏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
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
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
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
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蛊》之“上九”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蹇》之“六二”则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夫亦以所居之时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
若《蛊》之“上九”,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
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
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
而未尝一言及于政。
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
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
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
”谓禄仕者也。
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
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
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或曰:否,非若此也。
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
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书》曰:“尔有嘉谟嘉猷,则人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谟斯猷,惟我后之德”若阳子之用心,亦若此者。
愈应之曰:若阳子之用心如此,滋所谓惑者矣。
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
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僭赏、从谏如流之美。
师说原文及翻译对照 韩愈《师说》全文注释及赏析
师说原文及翻译对照韩愈《师说》全文注释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师说原文及翻译对照韩愈《师说》全文注释及赏析《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师说》翻译赏析
《师说》翻译赏析《师说》翻译赏析《师说》作者是唐朝文学家韩愈。
其全文古诗如下:【前言】《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
《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中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
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原性》原文及译文赏析
韩愈《原性》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性韩愈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
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性者五;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情者七。
曰:何也?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
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
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
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而行于四;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于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
性之于情视其品。
情之品有上、中、下三,其所以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惧、曰爱、曰恶、曰欲。
上焉者之于七也,动而处其中;中焉者之于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者也;下焉者之于七也,亡与甚,直情而行者也。
情之于性视其品。
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
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恶。
扬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恶混。
夫始善而进恶,与始恶而进善,与始也混而今也善恶,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
叔鱼之生也,其母视之,知其必以贿死。
杨食我之生也,叔向之母闻其号也,知必灭其宗。
越椒之生也,子文以为大戚,知若敖氏之鬼不食也。
人之性果善乎?后稷之生也,其母无灾,其始匍匐也,则岐岐然①、嶷嶷然②。
文王之在母也,母不忧;既生也,傅不勤;既学也,师不烦。
人之性果恶乎?尧之朱,舜之均,文王之管蔡,习非不善也,而卒为奸。
瞽瞍之舜,鲧之禹,习非不恶也,而卒为圣。
人之性善恶果混乎?故曰:三子之言性也,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
曰:然则性之上下者,其终不可移乎?曰:上之性,就学而易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
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
其品则孔子谓不移也。
曰:今之言性者异于此,何也?曰:今之言者,杂佛老而言也。
杂佛老而言也者,奚言而不异!(选自《韩昌黎文集》)【注】①岐岐:形容聪颖早慧。
②嶷嶷(nì):幼小聪慧的样子。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焉者之于七也,动而处其中中:中庸,适中B.知其必以贿死贿:贪贿,受贿C.知若敖氏之鬼不食也食:吃饭D.而卒为奸卒:终于,最终【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韩愈简介_韩愈的诗全集_古诗大全
韩愈简介_韩愈的诗全集_古诗大全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与唐代的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着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韩愈代表作品:《早春》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
其全文古诗如下: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翻译】皇城下着小雨把大地湿润得松软,小草钻出地面远看一片浅绿近看却无。
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远胜过了满城烟柳的京晚春景。
《晚春》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
其全文古诗如下: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翻译】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春雪》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
其全文古诗如下: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翻译】新年到了,还没有见到盛开的鲜花,二月初时才能惊讶地见到初生的草芽。
白雪嫌春光来得太晚,便故意像落花一样在庭中飞舞。
《马说》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
其全文古诗如下: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翻译: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韩愈《劝学篇》全文
韩愈《劝学篇》全文韩愈《劝学篇》全文《进学解》是元和七、八年间韩愈任国子博士时所作,是韩愈所创作的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韩愈《劝学篇》全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进学解朝代:唐代作者:韩愈原文: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命与仇谋,取败几时。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
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
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
韩愈的劝学原文
韩愈的劝学原文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生通:性)。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韩愈《祭十二郎文》原文译文赏析
韩愈《祭十二郎文》原文|译文|赏析《祭十二郎文》文章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祭十二郎文》原文唐代:韩愈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
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
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明年,丞相薨。
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
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
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
杂说一·龙说韩愈原文、翻译、注释
杂说一·龙说韩愈原文、翻译、注释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杂说一·龙说韩愈原文、翻译、注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杂说一·龙说作者:韩愈原文: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
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
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云从龙。
”既曰:龙,云从之矣。
翻译: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
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处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沦。
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
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
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
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
多么奇妙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
《周易》说:“云跟随着龙。
那么既然叫做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注释:①龙说:选自《杂说》,为其首篇,题目为编者加。
②嘘:喷吐。
龙吹气成云是古代的一种传说。
③固:本来、当然。
④景:通“影”。
⑤神变化:语出《管子·水地篇》“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
欲小则化为蚕(虫蜀)[说明,此为一个字zh ],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
”⑥水: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⑦汩:淹没⑧云从龙:语出《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从:随,跟随。
⑨伏:遮蔽。
⑩无以:没有可以用来。
作品鉴赏“杂说”是一种随感性的议论文,内容、形式都比较自由。
《韩昌黎集》中有杂说四篇,本篇是第一篇,又称《龙说》。
韩愈字退之文言文翻译
韩愈字退之文言文翻译韩愈字退之文言文翻译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韩愈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原文: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仲卿,无名位。
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
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
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
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寻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
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
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
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
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
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
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
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译文: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
韩愈三岁时丧父,寄养在堂兄家中。
韩愈劝学解原文及翻译
韩愈劝学解原文及翻译导语:劝学解》,又名《进学解》,是关于如何学与教的论述,其中也用比喻的方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韩愈劝学解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原文】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
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日:“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觗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谓劳矣。
沉浸酿郁,含英咀华。
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疐后,动辄得咎。
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命与仇谋,取败几时。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反教人为?”【译文】国子先生清晨来到太学,把学生们召集来,站在讲舍之下,训导他们说:“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
当今朝廷,圣明的君主与贤良的大臣遇合到了一起,规章制度全都建立起来了,它们能铲除奸邪,提拔贤俊,略微有点儿优点的人都会被录用,以一种技艺见称的人都不会被抛弃。
仔细地搜罗人才、改变他们的缺点,发扬他们的优点。
只有才行不够而侥幸被选拔上来的人,哪里会有学行优长却没有被捉举的人呢?学生们,不要担心选拔人才的人眼睛不亮,只怕你们的学业不能精湛;不要担心他们做不到公平,只怕你们的德行无所成就!”话还没说完,队列中有个人笑着说:“先生是在欺骗我们吧。
诗说全文韩愈
诗说全文韩愈韩愈,唐代文学家,他以才华横溢、倡导变法、救济民生的丰功伟绩而闻名于世。
他的一生充满了风波和艰辛,但他始终坚定地信仰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韩愈的诗篇广泛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赞赏。
他的诗以情真意切、娓娓动人而著称。
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诗就是《诗说》,它以诗的形式表达了韩愈对于文学的独特见解和对于时代风尚的深刻思考。
诗曰:“诗者,志之所之也;言之者,意之所寄也。
捧琥珀者,持之者也。
以纤云之容,象瑞穗之美,陂间甃蟠,羞与贻厥家。
赤冈绿树,可任三车;青天白日,岂曾负弩!二犬季能,从子于齐;追玩失马,不周于秦。
六翮南飞,远扬于天;九歌北咏,回荡于野。
巫峡高谷,弥碧似葱,曾无表里,终年冥冥。
”这首《诗说》以诗的形式强调了诗的重要性和作为一种表达媒介的独特意义。
他用“捧琥珀”比喻持之者对于诗的赞赏和喜爱,进一步点明了诗的美好之处。
并通过景物的描绘,如“赤冈绿树”、“青天白日”,表达了诗的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思想与情感的力量,以及对于生活和世界的积极态度。
韩愈还通过提及“二犬季能”和“追玩失马”来表达了诗的魅力和能够带给人们的乐趣。
他以“六翮南飞”和“九歌北咏”来形容诗歌的传播和影响力,表达了诗的辽阔广泛的表现能力。
最后,他通过“巫峡高谷”和“曾无表里,终年冥冥”以诗的深远的意义和永恒的存在。
这首《诗说》生动地展示了韩愈对于诗的理解和诗的价值的思考,并唤起了人们对于诗的热爱和追求。
它也提醒着我们,在追寻诗的过程中,保持真诚、用心,并以诗歌的力量,鼓舞和激励自己与他人。
韩愈在他的一生中,为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诗歌和文章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触动了许多后世的文人学士。
他的《诗说》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思,而且至今仍然被广泛地用作文学教育和研究的经典之作。
韩愈用他的才华和心血,给我们的文学事业留下了永恒的财富和宝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书信类文章浅论
摘要:以复兴儒学为己任,以古文运动为宗旨,韩愈是文学史上的巨擘。
作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韩愈的文学作品倍受后人的推崇,虽然在官场上失利,但是韩愈在后人心中的形象是伟大的,人们常将韩愈和杜甫相提并论。
韩愈的文章多为气势恢宏,常有大家的风范。
在本文中,笔者将从韩愈的生平简介出发,从其生平代表作《原道》、《原性》、《师说》以及《进学解》中分析了韩愈书信类文章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韩愈书信类中的思想对当代的启迪。
关键词:韩愈书信学习教育
1韩愈生平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唐朝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中唐古文革新运动的主将,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
韩愈一生从事教育活动,曾被任命为四门博士、国子博士以及国子祭酒等,他主张,培养合格的官吏是实现德政的要素,从而以德服人,有助于统治者更好地治理国家。
韩愈还推崇爱护人的思想,李贺和贾岛都受过韩愈的教益。
此外,韩愈在散文方面也颇有成就,巧妙的比喻,鲜明的形象,彰显了浓厚的艺术特色,为后人诵读至今。
2韩愈的书信名篇
2.1《原道》——明先王之道的教育宗旨
安史之乱以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成为当时的重要特征,从而导致儒学的思想被埋没,人心不古。
为了扶正儒学思想,使之成为百家的统率者,韩愈创作了《原道》,原道指的是先王之道的本原,既是对佛学的碰击,又阐明了儒学的基本纲领。
虽然儒家、道家和佛家都讲述道的含义和宗旨,但是,在韩愈看来,只有儒学符合当时的政治背景,能够为百姓谋取福音,同时也有利于统治者对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原道》中,韩愈指出对仁、义、道、德分别作了不同的论述,仁的含义表现在博爱的思想中,从仁出发,以仁为本而产生的行事结果视为义,凡事以仁义为准则即为道。
内心具备仁义的本性就叫做德。
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韩愈眼中的道和儒家所推崇的仁义道德是具有一致性的。
也就是说,韩愈对于道的理解其实就是对儒家思想的认可和弘扬。
2.2《原性》——推崇儒家思想的重要依据
在《原性》中,韩愈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将道定义为人性的根本。
在后来的研究中,人性之说也被归为哲学和道德学说的理论依据。
在其他宗教中,如佛教和道教,也涉及到了人
性的理论,并成为拯救众生的根本依据。
在认识到佛教和道教的人性理论之后,韩愈提出了“率性之为道”的看法,即将道和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性三品论的思想也因此被提出。
韩愈从论证的角度说明了推广儒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了等级秩序的存在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不允许颠覆的,这为儒学思想的确立进一步奠定了理论基础。
《原性》主要概括了人性论,讲述了人性的由来和意义,同时也提到了人的情感以及人性之说,性的产生是先天性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情是性的外在表现,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性由五大组成部分,分别是仁、礼、信、义和智。
2.3《师说》——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育观
韩愈在《师说》一文中,从师和道的关系入手,强调了儒学的正位。
从对师者的定义来看,“传道授业解惑也”概括了教师的任务,或者说是作用。
从点破中心论点,到对师下定义,再到展开论证,最后讲述了从师的原则,文章结构安排紧密,逻辑关系合理,环环相扣。
韩愈肯定了教师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又指出了学生的态度,强调学生要在尊重教师的同时,勇于通过自身后天的努力来超越教师;在拜师的道路中,韩愈指出了学生应该不耻下问,但是又需要拿出足够的勇气来争当教师。
总体来说,韩愈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无论是在佛教、道教盛行的时代还是在当今社会,韩愈的教育观都是有很强的参考价值的。
2.4《进学解》——勤学勤思的学习观
进学指的是勉励学生刻苦学习,并在学习中取得相应的进步。
在韩愈看来,统治者需要精通六艺之文,因为它盖晗了儒家的思想。
全文中大体包含了先生劝学、学生求学以及先生解说的过程,《进学解》因此而得名。
《进学解》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先生勉励学生刻苦学习,在相关的技术方面取得一定的技能,有所成就,从而能够为官,造福一方的百姓。
韩愈还勉励学生,不要觉得社会的不公,只要你达到一定的成就,学成归来,定会被重用。
他还指出了“业精于勤荒于嬉”的本质,勤学是集大成者的最关键的环节,我们需要克服懒惰的心理,趁着年轻,切勿荒废学业;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逆转,连用了“先生之于业”和“先生之于儒”的观点,道出了韩愈遭受到命运,同时也包含了韩愈一心想要为官,报效国家的大志;第三部分写了在人才的选择方面要做到兼收并蓄,量才录用。
3韩愈思想对当代的启迪
3.1探寻真理,重视教育
在文学的创作中,韩愈将文以载道作为创作的根本,并以儒学为宗旨。
韩愈提倡的道在当今仍然适用,包括规则、秩序以及真理等方面。
在今天看来,道是一种自然的规律,也就
是韩愈眼中的真理。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形而上学是主要的研究方向,在探寻真理的道路上,我们的轨道和韩愈是一致的。
德国教育学家认为,大学是一个寻找真理的地方。
但是,随着招生的扩大,大学生的素质有所下降,此时就要以道德为准绳,在培养“知识人”的同时更注重“道德人”的培养。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应该将追求真理和热爱真理作为办学宗旨,正确引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2树立理想,讲究方法
韩愈在《进学解》中对于学习方法有着精辟的见解,对于当代的教育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韩愈认为要想学好某一门技能,在学习知识之前,首先要将态度端正。
韩愈还指出了修德立业是安身的根本。
他指出,学生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学习的态度,在当下也很适合。
在物质的诱惑下,学生的学习态度出现了异化的现象,学习目的也向着功利化的方向发展,甚至有很多人将取得学位证书作为接受教育的唯一目的,显然是不正确的。
所以,学生应该将理想作为学习的驱动力,并为之而不断奋斗,勤学好思,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3.3学习文化,传承创新
在韩愈的书信中,肯定了教师的位置,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教师肩负着传承优良文化的职责,同时也有责任对文化进行创新,使之更加符合现代化的观念。
众所周知,在我们现有的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所以,我们所要做的是吸取精华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创新。
当代教育面临着改革的挑战,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教师应该勇敢地担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以及文化创新的责任。
文化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原因在于它在新文化融入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历久弥新。
因此,高校教师应该积极响应文化的号召,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令我国的优秀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熠熠生辉。
小结:韩愈的一生创作了很多著名的作品,他的书信类文章系统地概括其毕生的思想,同时也是其人格的真实写照。
《原道》中饱含了韩愈的教学宗旨;《原性》中提出了学习仁义道德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为人之本;《师说》中阐明了儒家的学者精神,同时也暗含了韩愈推崇儒学的思想;《进学解》中论述了韩愈对于儒家思想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
总而言之,韩愈的书信类文章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对于当代的教育具有及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在杰;论杜甫和韩愈诗歌的“警策”[D];广西教育;2008年09期
[2]王显春;略谈韩愈《师说》的“师道”思想[J];西南民族教育;2009年03期
[3]陈新璋;韩愈诗歌的进步内容和艺术风格[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04期
[4]户崎哲彦;略论唐代古文运动的第二阶段[A];唐代文学研究(第五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六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选的文章要是韩愈的书信文体这些都是韩愈的杂著而且我想要的是学术点的第三部分对现当代的启迪不需要最好还是全都从作品本身着手分析韩愈的观点思想什么的。
参考文献太太太少了而且全文都没有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