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实现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与措施
实现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与措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重要的途径与措施来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本文将阐述几个重要的途径与措施,以助力实现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一、提倡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提倡资源的节约利用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
我们应该在各个方面采取措施,如加强对资源的有效管理和监控,推行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等。
同时,加强对废弃物的处理和处置,推动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是实现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我们要加强环境监测,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同时,加强环境治理和修复工作,修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增加自然生态系统的面积和质量。
此外,还要倡导绿色消费,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推动绿色技术与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我们应该积极推动绿色技术与产业的创新,加强绿色科技研发,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采用低碳、环保的技术和设备,推动绿色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同时,鼓励企业加大绿色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推进绿色产业链的建设。
四、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是实现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我们需要加强立法工作,制定出一系列有力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优化和完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营造有利于绿色发展的外部环境。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我们应该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吸收他们的经验和做法。
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天水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对策
天水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天水市农村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人们追求经济效益的农村生态环境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逐渐凸显。
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也直接威胁到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为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天水市政府和农村居民亟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科学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天水市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和具体措施。
只有全社会和政府部门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天水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保护好宝贵的自然资源,让农村生态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1.2 问题意识而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如何有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对天水市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的深入了解,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合理的对策建议,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问题意识】2. 正文2.1 天水市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
在过去的几年里,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天水市的农村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农村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了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现象的加剧。
许多农民为了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如小麦和玉米,而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农村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的乱排乱倒也给当地的水体和土壤造成了严重污染。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天水市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也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和健康风险。
为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现状,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和对策,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监管和管理,引导农民树立生态意识,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措施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措施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显著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近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意义更是倍受重视。
本文将就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措施展开探讨。
一、路径1、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发展。
因此,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之一。
首先,应加大对绿色工业、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等领域的投资。
此外,也要减少对那些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耗高的传统工业的支持。
通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2、推行资源节约型社会目前,资源的消耗速度越来越快,而且数量也越来越少。
因此,推行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之一。
具体措施可以包括:强化节能降耗政策、推广循环经济和绿色消费等。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更可以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是关系到经济和环保两方面的关键。
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可以实现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的提升。
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提高技术水平也被视为非常重要的路径之一。
4、加强政府层面的推动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推动作用也非常重要。
政府应明确发展目标,制定计划,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同时也要对那些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强监管。
重点实施生态补偿政策,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等措施,从而促进生态建设的开展。
二、措施1、加强环保产业的建设环保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中最为关键的一个产业。
加强环保产业的建设不仅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实现环境保护的双赢。
具体措施可以包括:加强环保技术研发、完善环保产业政策、大力引导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投入环保产业等。
2、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是指根据生态保护的需要,将一定范围内的区域作为生态保护红线,进行特别保护和限制开发。
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能够有效防止破坏重要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同时也能够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篇一摘要:分析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阐述了气象事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利关系,提出了强化防灾减灾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气象;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关系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的资源环境与人口关系变得日益紧张,再加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不断恶化的生态系统等问题,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认真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这四个重点方面建设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促进我国全面又好又快发展。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仍没有得到满足,仍需要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考虑这个实际情况。
如果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就无法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们也将陷入生存危机,现有的发展成果也必然要落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也将无法实现[1]。
因此,就目前我国的发展状况而言,必须努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条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清新的空气、营养的食物、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等方面的要求逐步提高。
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同志曾指出,不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最基本的环境质量,是政府应当提供的最为基本的公共服务,是一条人民群众需要生活环境的底线。
基本的生活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政府部门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因此,必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环境污染加剧,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
虽然国家出台了多项环境治理的政策,也采取了一些调控措施,但环境危机的基本状况并没有发生改变[2],对于整个国际社会的环境问题,中国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甘肃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生态文明
于良性和协调 , 自然保护对 象得到拯救和恢复 ,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但是 由于甘 肃 自然环境条件十 分严酷 , 态系 生 统非常脆弱 , 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 当前保护区生态安全存在 的问题 , 改善 重建生态环境。 关键词 : 态文 明; 生 自然保护 区; 建设 ; 面临 问题
中图 分 类 号 :799 ¥5 . 文 献 标 识 码 : B
保 持 能力 、 防风 固沙 能力 , 系 生 物 多样 性 能 力 , 维 防
全 面发展 、 续 繁 荣 为基 本 宗 旨的 文 化 伦 理 形 态 。 持 它将 使人类 社会形 态 发生根 本转 变 。生 态文 明要求
人类 摆脱 工业 文 明 中为增 长 而 增 长 的经 济 发 展 模
间的关系 , 使社会、 经济、 然三者协调发展 。 自
生境 的 “ 地 保 护 ” 生物 多样 性 保 护最 为有 就 是 力 和最为 高效 的保护 方法 。就地保 护不 仅保 护 了所
1 自然保护区在 生态文明建设 中的作用
1 1 自然保 护 区建 设是 生态 文明 的基础 .
护措施 就是建 立 自然 保 护 区 , 过 对 自然保 护 区的 通
人 类 文 化 与 孕 育 其 的 自然 环 境 具 有 紧 密 的 联 系, 多元 文化是 人类 适应发 展 的表现 , 民族文 化与 生 态系统 之间 的关 系体 现为 2个 复杂体 系之 间的寄 生 性共存关 系 , 文化对 自然 生 态 系统 的寄生 必 然 表 现 出一定程 度 的偏 离 , 决 不会 毁 掉 所 处 的 自然 生态 但 系统 , 借鉴 生态 知 识 能有 效 地 扭转 人 类 社会 现 只有 在面 临的严 重 的生态 受损 , 土流失 问题 , 人类 水 确保 社 会 的可持 续发 展 。
自然保护区在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及现状
自然保护区在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及现状摘要: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甘肃自然地理复杂,生态极其脆弱,其生态文明建设艰巨而复杂。
自然保护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措施,甘肃已建设有自然保护区49处,总面积873.7万公顷,占甘肃省国土总面积的20.7%,保护了甘肃省90%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和80%以上的湿地,对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甘肃自然保护区安类型分有森林生态类型24处,荒漠生态系统类型8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9处,野生动物类型8处,按级别分国家级16处,省级32处,县级1处。
甘肃自然保护区当前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水平不高,科研监测工作滞后,思想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甘肃生态文明自然保护区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惜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自然保护区作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直接、最具体的区域,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沿阵地和基本单位,更是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和示范基地。
根据国家环保局2010年环境年报统计,我国自然保护区达到2531个,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5.2%。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达到323个,并有26个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生物圈自然保护网”,30个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1.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自然保护区保护珍贵的濒危动物、植物、地质剖面以及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自然过程基本规律、物种生态特性的重要基地,是观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取得监测基准的地方,为人类活动后果评价提供基础准则,便于进行连续、系统的长期定位观测研究,为研究自然生态系统提供全面的天然“本底”,是各种生态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甘肃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甘肃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xx年xx月xx日•引言•甘肃环境现状分析•甘肃环境保护对策•甘肃企业环保现状及责任目•甘肃个人环保行动倡议•研究结论与展望录01引言1背景与意义23甘肃省位于黄土高原和西部荒漠化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甘肃省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问题愈加突出,对人民生活和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分析甘肃省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目的采用文献资料搜集、现场调研和专家访谈等多种方法,了解甘肃省环境状况和主要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范围本研究主要针对甘肃省境内环境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研究限制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本研究可能无法全面覆盖所有环境和生态问题,同时部分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研究范围与限制02甘肃环境现状分析PM2.5和PM10超标甘肃部分城市和区域的PM2.5和PM10浓度超过了国家标准,对居民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污染由于能源结构和工业结构的偏重,甘肃部分地区的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污染较为严重。
空气质量现状甘肃部分河流湖泊的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和高锰酸盐等。
河流湖泊污染甘肃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硝酸盐、亚硝酸盐和氨氮等。
地下水污染水质现状土壤污染甘肃部分地区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主要是由于工农业活动和生活垃圾等引起的。
重金属污染甘肃部分地区的土壤存在重金属污染,主要是由于采矿、冶炼和化工等企业的排放。
土壤现状交通噪音甘肃部分城市的交通噪音污染较为严重,对居民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施工噪音甘肃部分城市和区域的施工噪音也较为严重,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噪音污染现状甘肃部分地区存在核辐射设施,可能对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核辐射甘肃部分城市和区域的电磁辐射强度较高,对周边居民的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和对策浅析
1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环境,山区,沙,灾害,森林,土壤侵蚀面积也非常严重,土壤侵蚀面积超过22万8000平方公里,土壤侵蚀量已经达到全甘肃省土地面积的一半。
多年来,土地沙漠化也在不断发展。
在许多省、县都会受到沙漠的影响,土地沙漠化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草地退化,致使许多物种无法继续生存或存活,物种数量迅速减少,目前,草地退化率已超过45%。
各种自然灾害多发。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甘肃省频繁发生自然灾害。
不但沙尘暴时常发生,还危及到铁路、道路等,对各类作物也造成了一定危害。
甘肃省是青海西藏高山地区和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的交叉点,分为甘肃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地区和陇南四大生态区。
甘肃省黄土高原占人口的75%以上,70%以上的耕地,但土地主要是农田(90%以上),河西地区降雨量减少,生态退化,水资源严重短缺和土壤荒漠化;甘南草原过度放牧,草地退化严重;陇南山区人口高密度、过度开发,交通不便,泥石流严重。
不同生态类型,土地条件差,频繁的沙尘暴、干旱、地震、泥石流,足以说明其严重程度。
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甘肃省境内农作物生产不良,导致本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特别是东部地区,严重阻碍了当地的经济腾飞。
因而,不管是从经济发展还是环境保护来说,甘肃省生态文明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2甘肃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甘肃省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占总用地面积的75%。
黄河、长江流域的水自然地形低,自古以来,有一个“看到水的流动,土地干裂缝”的问题。
甘肃人均水资源利用率仅为110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居全国二十位,其中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仅为750立方米,接近国际平均水平的500 - 10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
甘肃是一个生态问题,也是一个交织的省份的贫困和困难的问题。
“三点,三点,两点,两点,一个森林和一个亚场”的生态格局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
全省土壤侵蚀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85%,草地面积占三,草地面积占80%以上。
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情况研究——以甘肃省舟曲县城马村为例
2 城马村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城马村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 成绩,但在建设和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 在以下方面。 2.1 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
村集体经济是农村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影 响生态文明小康建设的难点。城马村集体经济仅依靠 农业科技大棚收入和入股甘肃省舟曲县藏珍科技生
城马村始终着眼优化提升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 居旅游专业村。
一是提升村庄品味,打造特色景观。充分利用当 地石头资源, 在保留传统民宅建筑风格的基础上,科 学设计,合理规划,建设生态农田石墙、乡村文化记忆 墙、十二生肖石雕、休闲凉亭等特色建筑,将传统文化 和特色民俗文化有机融入整体环境。二是加强基础设 施建设。 开展以村庄环境整治为目标的基础设施建 设,实施农户“七改”工程 216 户,硬化村道 2 000 m2,
物有限公司 50 万元按 6%比例分红, 经济收入来源 渠道少,可支配资金不足,直接影响村干部干事创业 的积极性,导致整体谋划推动的积极性不高,制约村 级组织干事创业的激情,进而影响了生态文明小康村 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 2.2 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乡村公路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曲瓦、尕瓦、 阴山、 阳山至岭坝通村公路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建造, 峰代路尚未通车, 造成村内两个观光点之间通行不 便。从建设全域旅游标杆村的长远目标来看,交通已 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二是乡村旅游配 套基础设施不完善。 近年到村旅游和观摩人数增加, 村内的餐饮住宿已经不能满足游客需要。成熟的农家 乐、游客服务中心还未建成,满足吃、住、行、游、购、娱 等基本旅游要素的配套服务设施还未建立,导致旅游 观光带动乡村经济增长的效果不明显。三是农村生态 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没有农村生活污水收集 处理设施。通过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城马村修建了 水冲式厕所,但由于地形复杂,铺设管道困难,污水直 排的问题严重。 随着生活条件和农民习惯的改变,城 马村生活污水量大、来源杂、增长快、集中处理难,已 逐步成为环境污染治理的一大难题。 2.3 富民产业需要进一步提质增效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摘要:根据世界经济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与难点,探讨如何借助政策导向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实施产业生态化,可以构筑以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为动力的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困境;路径选择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更是明确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
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再次指出:"要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重大战略任务。
" 这些都表明我们党对发展方式和生态文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
一、环境问题:工业文明的危机过渡的资源、能源消耗和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环境问题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存在,而人为的环境问题是随人类的诞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远古时代,人类仅仅是为了生存向自然界索取有限的天然资源,对环境和自身的影响不大。
真正的环境问题出现在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和新生产关系建立,扩大并强化了人类利用、改造环境的能力,从而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目前环境问题已扩展到整个地球环境,事故范围广、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大,对人及其他生物的影响,以及预测或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都大大超过以前。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随着城市化迅速发展和工业化进入中期发展阶段,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大,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
有资料显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大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
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如果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
甘肃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E
标, 其中金昌超标 3. 28 倍, 白银超标 2. 52 倍, 两城市二氧化硫 万亩, 进入 80 年代以后, 耕地减少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1980 年
排 放量占全省总量 的近 50% ; 氮氧化 物年日均值 浓度范围 在 至 1987 年的七年中, 共净减少耕地 262 万亩, 每年以平均 37. 5
D
及其对策
E
V
邓志涛 刘占忠
E
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环境条件的优越程 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87% , 其中黄河流域占全省水地流失面积的
度。甘肃作为地处中国西北部的内陆省份, 其经济发展状况与 65. 4% , 长江流域占 13. 7% , 内陆河流域占 21% 。全省每年因水 L
环境条件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 在 力而产生的土壤侵蚀总量为 6. 44 亿吨, 其中黄河流域 5. 73 亿
1. 自然因素。自然条件恶劣是造成 甘肃环境质量 低下的
N
水质劣于其保护目标, 除白龙江陇南段水质尚好外, 其它多数 主要原因。甘肃地处黄河上游, 居黄土、蒙古、青藏三大高原的
河流水体中有机污染呈日益加重趋势, 氨氮污染面广, 总大肠 交汇地带, 地域狭长, 从东南到西北长 1655 公里, 近临腾格里
的影响, 全省的沙漠、戈壁、裸地、沼泽等难利用土地面积所占 比重很大, 占总土地面积近 40% , 治理改造难度大。山地、高原 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 山地高差大, 坡度陡, 植被 差, 土地贫瘠, 宜耕性差。耕地面积小, 质量差, 全省耕地垦殖率 不足总土地面积的 10% , 居全国第 26 位。人均耕地由 50 年代
初 的 5. 2 亩下降 到目 前的 2. 12 亩。 山旱 地面 积约 占 耕地 的 76. 2% , 其中约有 80% 的耕地是低产田。二是水土流失严重, 为 西部 7 省( 区) 之最。甘肃省水土流失面积共 39. 61 万平方公里,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甘肃
伐林 , 造成林 区后退 1 0公里 , 附近 降雨 补偿机 制不健全 。 东、 中部 和西部 之间 化面积 1 3 3 6万公 顷。敦煌 生态保护 I 天
造成危害 ; 推广全膜双垄淘播技术 , 保墒 达 2 0 0 0多毫米 , 降雨量 由东南 向西北 节能减排压力大。此外 , 农村面源污染 增产效果明显 , 但也造成 了白色污染和 递减 , 而蒸发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 降水 和土壤污染 日益突出。
2 0 1 4年第 O 2期 / 总第 2 8 0期
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祁 连t / I 冰川 要因素 , 主要表现为暴雨洪水和泥石流。 是重点 区域生态问题突出。
甘肃生态环境受多种因素影响 , 十 如 2 0 1 0年舟 曲县 、徽县和秦州区洪涝 自 1 9 5 0年 以来缩小 了 3 2 6平 方公里 , 分脆弱 。 一是受人类开发影 响。 新 中国 灾害峰多数达到百年一遇 的水平 , 特别 占冰川总面积的 2 3 . 7 %。 石羊河 、 黑河 、 成立后 一段 时期 , 受“ 人定胜天 ” “ 控制 是舟 曲县 “ 8 ・ 8 ” 特大 山洪 泥石流 , 造成 疏 勒河流域 , 地表水 开发率高 , 已超 出 自然” 和“ 有人就有 一切” 等人类 中心 主 了严重的人民生命 财产损失 。 五是受体 水资源承载能力。 如石羊 河流域水资源 义影响, 全 国人口迅速增加 。 各地盲 目开 制 机 制 影 响 。 发改、 农业 、 林业 、 水利、 环 毛 利 用 率 达 1 5 4 % ,净 利 用 率 超 过 展毁林 毁草 开荒 、 围湖 围海 造 田等“ 征 保 、 国土 等部门 , 缺乏 生态环境保 护与 9 5 %。荒 漠化面积 1 9 2 1万公顷 , f 与 全 服大 自然” 运动 , 生态 环境遭 受严重破 建 设 的 组 织 调机 构 , 容 易 出 现 政 出多 省 总 而 积 的 4 5 . 3 %; 退化 草地面积 7 1 2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甘肃生态文明建设
2 0 1 3年第 2 3期 ( 总3 7 7期)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甘肃生态文明建设
李新一, 伏春兰 , 肖爱生
( 中共 天水 市委 党校 , 甘肃 天水 7 4 1 0 1 8 )
摘 要: 建设生 态文 明, 是 实现甘肃可持续发展 的必由之路 , 更是确保 国家生态安全 的现 实需要 。甘 肃省在生 态文 明建设 中, 紧
首
先 实施 林 区 封 山育 林 、 牧区退牧还草 、 生 态 移 民等 措 施 , 尽 快 遏
雪 山冰川不 断隐退, 黄 土高原地区 降雨少 且集 中, 植被稀 少 , 黄
土 土质 疏 松 , 水土流失严重, 造成干旱、 洪涝 、 泥 石 流 等 自然 灾 害
制生态破坏和草原退化局面 , 增 强其水源涵养能力。 随之采取综
2 0 1 0 年5 月, 国务院办公厅 出台的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 ~ 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明确指 出, 甘 肃的发展 “ 要 以生矿山建设和环境保护 为前提 , 以转变经济 发展 方式和发 展 循环经济 为切 入点, 促进 经济社会与人 口、 资源 、 环境协 调发
合措施 , 进 一 步实 施 游 牧 民定居 工程 项 目 、 牛 羊育 肥 基 地 建 设 项
频 发, 环境污染 日趋严重, 沙尘暴连年肆虐等 现象 。严 峻的生态 形 势告诉人们 , 尽快改变 生态环境恶化 的状况 、 加速传 统经济模 式 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换 , 是实现甘肃科学发展 的必 由之路 ,
应 急 反应 能 力 进 行 了培 训 ;二 是 对 中小 河 流 治 理 和 病 险 水 库 除
险加 固, 包括 新建加固堤 防、 护岸 、 河道 整治清淤等 中小河流 治 理; 三是生态环境 综合 治理 , 包括人工造林、 封 山育林 、 森林防火 等森 林生态系统保护 与建设 , 退牧还 草、 人 工饲 草料 地、 棚 圈等
生态安全危机治理机制建设研究——以甘肃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生态破坏事件为例
A N L I F E N X I生态安全危机治理机制建设研究——以甘肃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生态破坏事件为例马小飞摘 要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步入到后工业化时代以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俨然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时代话题,发展方式、发展结构、发展理念与生态价值观没有形成有效的匹配与融合,进而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
生态危机因其产生发展消亡整个过程具有其特殊性,因此,生态危机治理与一般公共安全危机治理相比具有特殊性,需要从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着手,找出有效应对举措。
关键词:生态危机 机制建设 祁连山1 问题的提出关于生态危机治理这个话题学术界和理论界开始关注缘起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步入到后工业化时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俨然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时代话题,发展方式、发展结构、发展理念与生态价值观没有形成有效的匹配与融合,进而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伴随着人类进入风险社会,各种风险危机叠加,在这种背景下,人类开始重新审视如何对待环境,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如何理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等现实问题。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生态危机治理的研究范畴和学科范围主要集中在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四个方面,从政治学角度重点围绕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文明理念以及治国理政的制度范式进行,特别是以生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对于生态问题的阐述进行现代化的现实解读和深入演变。
经济学角度则围绕着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与生态之间关系,进而得出生态资本化和资本生态化这两个路径发展态势,论证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发展模式的弊端。
管理学则从治理角度,特别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这个思路出发,阐述了政府、社会、社会组织、企业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政府治理,实际上也是对于政府职能的优化,也是对如何处理多个治理主体关系之间的一种思考。
社会学则倡导社区在危机治理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特殊功能,强调生态危机治理关键在于要把生态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生活的日常和社会发展的日常。
浅谈甘肃生态文明省建设
浅谈甘肃生态文明省建设摘要:甘肃提出的坚持绿色发展取向、实施生态屏障行动、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重大使命,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
幸福美好新甘肃既是科学发展的甘肃,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甘肃,更是生态文明的甘肃。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省,建成幸福美好新甘肃,这是摆在全省人民面前义不容辞的重任。
关键词:绿色发展生态屏障行动幸福美好新甘肃生态文明一、甘肃的生态环境状况甘肃省地处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的交汇部,位居黄河、长江上游,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流源头,是我国唯一具有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省份,也是西部地区一个生态功能特殊、生态环境脆弱多样、生态地位极端重要的生态枢纽区域。
甘肃地域狭长,分为陇中黄土高原区、河西地区、甘南高原区和陇南山区四大生态类型区。
陇中黄土高原占全省75%以上的人口、70%以上的耕地,但耕地主要为坡耕地(占90%以上);河西地区降雨减少,生态退化,严重缺水,土壤沙化;甘南草原超载放牧,草原退化严重;陇南山区人口密度大,开发过度,交通不便,泥石土流严重。
“风吹草地见牛羊”、“蓝天碧水”、“风调雨顺”已成为人们的期盼和祝福。
多样的生态类型,恶劣的立地条件,使甘肃成为多灾多难的省份,频发的沙尘暴、持续干旱和地震、泥石流、暴雨足以说明其严重性。
二、甘肃建设生态文明省的原则1.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追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省建设就是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共进。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各方利益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省建设的根本要求。
2.因地制宜,保护资源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省,核心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如果说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就是“竭泽而渔”。
忽视了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建设难以搞上去;即使一时搞上去了,最终也要付出沉重代价。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基地纪实
大 、 态脆 弱 、 内外 知 名度 高 , 有一 定 的区域 代表 生 国 具 性 , 态地位 十分 重要 。保 护 区各类 生态 文 明教 育 资 生 源丰 富 , 生态 保 护严 格 , 态 文化 氛 围 浓厚 , 学 、 生 科 文 化 价值 高 , 开展 生态 文 明建设 理想 场所 。2 1 是 0 0年 3
文明。
山、 民乐 海 潮 坝 省级 森 林 公 园 , 以及 “ 一 ” 川 等 多 七 冰 个保 护 区生 态文 明示 范基 地 。 极 发挥 保护 区 内 4处 积
省 级森 林公 园和风 景 名 胜 区 自然 景 观 优势 , 开展 对 游 人 的生态 宣 传活 动 。
四是 发 挥生 态 文 明基 地示 范 带动 作 用 , 为大 专 院
两会 期 间 参加 甘 肃 代 表 团 审议 时 均 强调 要 加 强祁 连
山冰川 和 生态保 护 , 国人 大代 表和 全 国政 协 委员通 全
过 提 交议 案 , 表谈 话 , 达 了对 祁 连 山冰川 及 生态 发 表
祁连 山被 誉为 河西 走廊 的“ 亲 山 ” “ 命线 ” 母 和 生 ,
月, “ 被 甘肃省 生态 文 明教 育基地 ” 动领 导小组 授 予 活 首批 “ 甘肃省 生态文 明教 育基 地 ” 称号 。
重 要 的生态 文明建设 地位
年 被 《 国功 能生 态 区划 》 定 为水 源 涵 养 生态 功 能 全 确
区和全 国 5 个 重要 生态 服务 功能 区之一 。 0
加强生态文明 建设 推进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甘肃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甘肃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关键信息项:1、甘肃环境现状概述生态系统状况污染情况资源利用情况2、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政策执行的困难公众环保意识3、环境保护的目标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4、环境保护的具体对策加强环境监管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加强环保教育与宣传加大环保投入促进生态修复与保护11 甘肃环境现状概述111 生态系统状况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系统多样但较为脆弱。
其拥有广袤的草原、森林以及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
然而,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草原退化、森林覆盖率降低以及湿地面积减少等问题日益凸显。
112 污染情况在大气污染方面,工业排放、冬季采暖以及交通运输等因素导致空气质量不佳,尤其是在一些重点工业城市。
水污染问题也较为严重,部分河流和地下水受到污染,影响了水资源的质量和供应。
土壤污染方面,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工业废弃物的不当处置,对农田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113 资源利用情况水资源短缺是甘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和不合理利用加剧了这一状况。
同时,能源结构以传统的煤炭为主,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对不足。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如过度开垦导致的土地沙漠化等。
12 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121 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甘肃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艰难抉择。
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有一定贡献,但却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122 政策执行的困难尽管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着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等问题。
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违规排放污染物,而相关部门的处罚力度和监管手段有待加强。
123 公众环保意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相对较低,环保意识的淡薄使得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
同时,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对环保产品和绿色消费的选择也不够积极。
构筑西部生态屏障的甘肃水利实践及水生态文明建设建议
构筑西部生态屏障的甘肃水利实践及水生态文明建设建议甘肃位于中国西部,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区,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正是其在西部生态屏障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
本文将就甘肃的水利实践和水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甘肃应加强水资源管理。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甘肃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大部分地区是干旱少雨的,因此,甘肃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调配。
可以在旱涝保收的基础上,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和开发水资源。
此外,还需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利用,通过建设水库和调水工程来收集雨水和融水,为干旱地区提供水源。
其次,甘肃应积极发展水土保持工作。
由于甘肃地处黄土高原,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问题非常突出。
为了构筑西部生态屏障,甘肃应加大水土保持工作的力度。
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大力发展植被恢复工程,种植树木和草地来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此外,还可以修建石堤和沟渠,遏制沙尘暴的扩散。
再次,甘肃应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
水生态环境是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水生态环境对于构筑西部生态屏障至关重要。
甘肃应加强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减少水体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可以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和河道治理,控制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水的排放,保护水体的水质。
此外,还可以加强湿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最后,甘肃应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西部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甘肃应加强水资源的统筹管理和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推动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发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和生态效益。
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水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社会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重视。
总之,甘肃作为西部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水资源管理,积极发展水土保持工作,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这些措施既可以保护和改善甘肃的生态环境,也能为西部生态屏障建设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 部 环 境
甘肃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张广裕
( 甘 肃省社 会 科 学院 经济研 究 所
甘肃兰州 7 3 0 0 7 0)
【 摘 要 】 文章 阐述 了甘肃生 态文明建设的现 实路 径 : 树立尊 重 自然、 顺应 自然、 保护 自然的生 态文 明理 念 ; 建立和 完善 生态文明建设 的体制机制 ; 优化 甘肃的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 大力发展循 环经济 ; 实行 清洁生产 ; 经济增 长与生态文明建设相 互促进 , 融合共建 ; 增 强甘 肃荒 漠 化土 地 和 沙化 土地 面 积 占 全国 的 五、 实 行清洁生 产 比重 都 比较 高 , 而 森林 覆 盖率 则远 远 低 于全 国 水平 , 工 业污 染 非 常 资 源能 源的 节约利 用与 环境 保护 贯穿 到生 产过 程中 , 实行 清洁 严重, 但 治理 效 果较 差 , 工 业 固体 废物 综 合利 用 率和 工 业废 水 排放 生产 。具 体而 言 , 就 是要 转变 工 业发 展 方式 , 把 清洁 生产 纳 入 到工 达标 率都 远 在 全 国平 均水 平 以下 。甘 肃 是 我国 自然 生 态极 端 脆 弱 业 发 展规 划 当中 , 清 洁生 产 不仅 是节 能 减排 的重 要 手段 , 也 是 企业 的地 区 , 人 口与 资 源之 间的 矛盾 十分 突出 , 生态 文 明建设 亟待 加强 。 提高产 品质 量 , 优化经 济结构 的重 要途径 。 大力 发展清 洁生产 技术 , 甘肃 生态文 明建设 的现 实路径 如下 : 不 论 生 产 的 源头 削减 , 中 间过 程 控 制 , 还 是 回收 利 用 , 都 离不 开 清 树立 尊重 自然 、 顺应 自然 、 保 护 自然的生 态文 明理念 洁 生产 技术 的支 撑 。地 方 政府对 实施 清洁 生产 的企业 在项 目审 批 、 生态环 境系统与经 济社会 系统是一个有 机统一 的整体 , 某种意义 土 地利 用 、 税收 、 信贷 等方 面给予 一 定的支 持 , 使 得企 业在 生产 过程 上说 , 经济社会 系统是生态环 境系统 的子系统 。这种观 点有其 深厚 的 中 , 自 觉利用清 洁技术 , 生产 绿色产 品 。 六、 经济增 长 与生 态文 明建设相 互促进 , 融合 共建 自然 科学背景 , 尤 其是得到 了热 力学和 生态学相关理 论的支撑 。在 早 期的新 古典增长模 型的生产 函数里 , 引人注 目的是不含 有土地和任 何 构建 适合 甘肃 的生 态文 明建设 的 评价 指标体 系 , 用来 评价 本地 自然资源 要素 。在有 关经济增长 的争论 中, 以土地的不 变投入为基 础 区 生 态 文 明建 设 的状 况 与 存 在 的 问题 , 评 价 指标 体 系 应 该包 括 经 的增长论 的传统阵地 , 在 早期的新 古典增长模 型中没有任何 地位 。肯 济 、 政治、 文化 和 社会 四个 维 度的 指 标 。诊断 和发 现 甘肃 生态 文 明 尼 斯・ 布尔 丁 ( 1 9 6 6 )认 为 : 我们 需要观 念上 的变化 , 地 球是一 个封 闭 建设 在 融入经 济建 设的 过程 中 , 生态环 境系统 与经 济发 展 系统之 间 的系统 , 物质不 能被创 造, 也不能被 消灭 。来 自开采 、 生产和 消费行为 的不 和谐 因 子 , 及早调 整发 展战略 。使 得经济 增长 是在 现有 生态 环 的残留 物总是 以这种 或那 种形 式与我们 一起存 在 。价 格机制 只能解 境 承载 力范 围之 内的绿 色增 长 , 经 济产 出主 要用 于扩大 再 生产和 国 而不 是 用于 修 复被 破坏 的 生态 环 境 , 治疗 和干 预 因为 污 决外部性 问题 中的一小 部分 。在经 济发展中 , 要 充分考 虑生态环境 的 民的 消费 , 承 载能力 , 经济增长 必须是资源环 境严格约束下 的最优增长 。 染造成的人 口与劳动力的疾患, 从而促进新疆人口、 资源、 环境、 经 二、 建立和 完善 生态文 明建设 的体 制机 制 济和 社会 的协调发 展 , 永 续发展 。 把生态 文明建 设的 理念 、 原则 、 目标等 深刻触 入和全 面贯穿 到经 七、 增 强节约 意识 , 形 成绿 色消费 新风 尚 济、 政治 、 文化 、 社会建 设的各 方面和 全过 程 , 坚持 节约 资源和保 护环 树 立 简 朴实 用 , 注重 精 神需 求 的绿 色 消费 理 念 , 改变 铺张 浪 费 境 的基 本 国策 , 着力 推进 绿色发 展 、 循环 发展 、 低 碳发 展 。健 全 生态 的 消费 习惯 , 形 成 节约 能源资 源和 保护 生态环 境 的消费 模 式 。社 会 文明 建设 的综 合决 策机 制和 考评 机 制, 建 立政府 主导 、 市 场推 进 、 公 各 相关 机构 、 组 织 等应 加 强绿 色 消费 理念 的 宣传 , 传 递绿 色 消费信 众 参 与新 机制 , 调动 居 民、 企业 参 与生 态文 明建 设的 积极 性 , 营造有 息 , 普及 绿色 消费 知识 , 厂 泛 开展多 种形 式 的能源 资源 节约 活动 , 营 环 境友 好 型社 会 的 良好氛 围 , 提 高甘 肃人 口的 利 于 生态 文明 建设 的社 会环 境 。按照 “ 谁开 发 谁保 护 , 谁 破坏 谁恢 造 建设 资源 节 约型 、 复, 谁 受益谁 补偿 ”原则 , 积极探 索建 立和完善 生态 补偿机 制 。按 国 环 境保 护 意识 , 推 进 消费观 念 的 更新 。积 极 培育 绿色 消 费模 式 , 改 家总体 部署 , 适时调 整建设 生态文 明投 资项 目目录 , 改进和健 全生 态 变 生活 消费 以物质 至 上 , 追求 消费 的 数量 , 过 度消 费 、 奢侈 消 费 、 一
识, 形成绿 色消费新风尚 ; 构建低碳产业发展新体 系; 加 大生态环境保 护和建设力度 。 【 关键词 】 甘肃 ; 生态文明建设 ; 现实路 径
生 态 文 明 是 人类 积 极 改 善 和 优 化人 与 自然 关 系 , 建 设 相 互 依 发 、 综合 利 用 。建立 、 完 善废 弃 物 资源 化和 危 险废 物 的无 害化 的 回 存、 相 互促 进 、 共处 共 融 生 态社 会 而 取 得 的物 质 成 果 、 精 神 成 果 和 收 再利 用与 安 全处 置体 系, 实 现废 物 的合 理处 置 。加 强规 划 指导 、 制度 成果 的总 和 。由于 特殊 的地 理条件 以及不 合理 的人 为开 发 , 目 完善 法律 法规 和标 准 , 构 建循环 经 济发展 的激 励机 制 。给开展 循环 前甘 肃土 地沙化 、 荒 漠化 、 草 场退 化等 问题 十分 严重 , 由建 国 初期 全 经济 生 产的 企业 进 行财 政 补 贴, 减 免税 收 等优 惠 政策 , 促 进社 会资 国工 业分 布规 划导 致 的重工 业集 中的 现状 , 也 使得 工业污 染 日益 侵 源 向循环经 济方 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