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宗教对东方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作者:张丽霞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3-0097-01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创立的。
在两汉之际,随着中国与中亚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宗教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随着佛教的发展,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文学史上存在着大量以佛教为题材的作品,佛教的菩萨、佛祖、因果报应等也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经久不衰的内容。
第二,开拓了文学的审美意境。
这主要表现在唐代所盛行的禅诗中。
元好问在《赠嵩山隽侍者学诗》中曾说道:“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说明了禅和诗两者可以很自然地结合到一起。
第三,促使一些新的文学体裁的产生,如变文。
所谓变文,就是变佛教经文为通俗的说唱文,它是在南北朝以来咏经、歌赞和唱导等宣传佛经的方式之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说唱体文学作品。
比较著名的作品有《维摩诘经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降魔变文》等。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不断中国化的同时,与中土文化互相融合而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化,中国佛教文学也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部分之一。
佛教文学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禅诗,所谓禅诗是指表达禅宗理趣、意境或所谓“禅悟”的诗歌作品。
禅诗的作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与禅师交往密切、深受禅宗影响的文人士大夫,他们以禅入诗,为唐诗注入了新的意蕴,代表人物有盛唐时的著名诗人王维。
另一类是禅师本人借诗的形式来表达禅理,代表诗人有永嘉玄觉、王梵志和寒山。
王维有“诗佛”的美誉,他信奉佛教,其山水诗被认为是禅诗中的极品。
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文学作品中的宗教
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文化探究宗教是人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与文学作品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古代传说故事到现代小说,宗教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探究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文化。
一、宗教视角下的文学创作很多文学作品都来源于宗教故事和传统,如《圣经》、《古兰经》、《金刚经》等。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渗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源头。
通过对宗教文化的探究和借鉴,文学作品得以传递深刻的思想内涵,突出环境、角色、情节的内在关联和情感体验,增强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认同感和共鸣度。
例如,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黑暗之心》以非洲作为背景,通过主人公马龙卡特的经历,揭示了人性的黑暗和残酷,蕴含着宗教、人文、哲学的寓意。
而康震雨所著的《择天记》则借鉴了佛教、道教和古代中国神话的元素,构建出一个未来世界的想象,讲述了一个少年从自闭到走向强大之路的成长之路。
二、宗教与文学的交叉影响文学作品也是一种向社会传达宗教文化的媒介。
通过尊重和重视宗教文化的传承,文学作品在宗教传统和文化环境中寻找灵感,从而提高了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美学品位,同时也促进了受众对于宗教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神话、传说、诗歌、小说、影视等各种文艺作品都涉及着宗教元素,它们都成为推动人们理解宗教文化的载体。
比如古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埃及神话等在全人类文化中扮演着极具意义的地位,当它们成为文学作品的一部分时,便能通过文学的表达方式来丰富它们的文化内涵。
三、宗教与文学的相互影响在众多文学题材中,宗教背景的作品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反思。
宗教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常常触动了读者的内心和信仰,给他们带来深刻的思想启迪和体验。
著名的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以西班牙内战作为背景,通过美国志愿者裴瑞汉的经历,探讨了人性、勇气、爱情、自由等多重主题。
其中宗教元素贯穿全书,对于人物内心感受与思考有着深刻的阐释。
简述中古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古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中古东方文学是指公元 5 世纪至 15 世纪的亚洲文学,其基本特征包括:
1. 宗教色彩浓厚:中古东方文学深受宗教影响,尤其是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宗教教义、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元素。
2. 文学形式多样:中古东方文学形式多样,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
其中,诗歌是最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如印度的梵文诗歌、中国的唐诗宋词等。
3. 民族文化特色鲜明:中古东方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表现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4. 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中古东方文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成为了印度文学的经典之作,中国的四大名著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古东方文学是亚洲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文学与宗教的共通性
文学与宗教的共通性文学和宗教都是人类文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都承载着人们对生命意义和存在意义的追求。
尽管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共通性。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文学与宗教之间的共通性。
首先,文学和宗教都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语言来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思想。
文学以故事、诗歌和戏剧等形式描绘人类的生活和情感世界,而宗教通过宣言、经文和祷告等方式传达信仰和崇拜的内容。
文学和宗教都有着强调表达的特点,它们通过具体形象和感性语言来唤起读者或信徒的共鸣。
其次,文学和宗教都关注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文学作品常常探讨人类的人性和心灵,通过揭示人类的欲望、恐惧、喜悦和痛苦等情感来反映人类的内心世界。
同样,宗教也关注人类信仰的核心,试图回答生命的本质问题。
宗教通过信仰和崇拜来满足人类对永恒、超越和信仰的需求。
不同的文学作品和宗教信仰都试图探索人类的灵魂和精神维度,以满足人类对意义和价值的追求。
此外,文学和宗教都具有道德教育的作用。
文学作品常常通过描述人物的行为和冲突来探讨道德和价值观念,引导读者对善恶和人性的反思。
同样,宗教信仰也通过宗教规范和教义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文学和宗教都试图通过艺术表达和道德教育来塑造人们的品格和意识形态,以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最后,文学和宗教都承载了传统和文化的重要性。
文学作品通常被视为一门传统的艺术形式,代表了一个民族或文化的价值和思想。
同样,宗教信仰也是一个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历史上起到了保持和传承文化传统的作用。
文学和宗教都具有跨越时空的力量,它们通过文字和故事将人类的智慧和经验代代相传。
综上所述,文学和宗教虽然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
它们都是人类对生命意义和存在意义的追求的体现,都关注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都承载着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功能。
文学和宗教的共通性使得它们能够影响和激励人类,为人们提供思考人生意义的途径。
宗教信仰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宗教信仰对古代中国的影响宗教信仰,在古代中国时期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以中国古代主要的宗教——儒教、道教、佛教为例,它们对于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儒教对古代中国的影响儒教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影响贯穿了整个古代中国。
在古代社会中,儒家思想是统治者和士人的主导思想,成为了古代中国的国学。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这些思想对古代中国的道德、政治、社会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儒家思想认为,“仁”是最高的道德准则。
它让人们明白,仁者就是心存仁爱之心,对身边的人表达自己的关心和爱心。
这种关爱,对于古代中国的家庭价值观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的婚姻观念中,传统婚姻观念认为男主外、女主内,女性应该安于家中,传承家族价值观念,而男性则应该在外开疆拓土、经商养生。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恪守儒家礼仪自有其道理,即尊师重道、尚德尚行。
家庭伦理和家族传承都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二、道教对古代中国的影响道教在古代中国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道教的思想理念相较于儒家稍显神秘。
道教认为,追求“道”的过程,就是走向一种合乎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古代中国的文化观念中,道教与儒教相辅相成,对中国的文化艺术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道教主张“虚心而谨缜,无为而治”。
这句话虽然短小,但却把道家思想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古代中国的道德观念中,多强调以道德自律为中心,也就是自我训练、自我提升。
而道家重在自我发挥、自我开放,很多哲学和文学思潮都带有道教的影响。
例如,中国古典文学中,道教最常被用在有诗意的景色描写中;中国篆刻、山水画则在它们的画意中隐蔽着道教思想。
三、佛教对古代中国的影响佛教作为古代中国的一种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化的导入和社会的积累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佛教倡导的慈悲心和化觉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广泛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注重道德教育,中华文化中依据佛教思想而消除了很多不良思想和行为。
简述中古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古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中古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历史性:中古东方文学通常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内涵。
它
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2.哲学性:中古东方文学作品中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这些
思想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对于读者有很高的启发性。
3.文化性:中古东方文学是不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反映了不
同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并通过文学作品传承和发扬了这些文化。
4.宗教性:中古东方文学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许多作品涉及到
宗教信仰和宗教生活,为读者提供了了解宗教文化的重要途径。
5.艺术性:中古东方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们在语言、
结构、情节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
总之,中古东方文学以其历史性、哲学性、文化性、宗教性和艺术性等特点,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文文学与宗教传统的关系
中文文学与宗教传统的关系中文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而宗教传统作为中国人民的信仰体系,深深地渗透到中文文学的各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中文文学与宗教传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宗教主题在中文文学中的体现。
一、中文文学中的宗教元素中文文学中融入了丰富多样的宗教元素,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
这些宗教传统在中文文学中的体现,既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艺术手法上。
首先,中文文学的内容深受宗教传统的影响。
佛教的“般若”思想渗透到了许多文学作品中,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追求拥有真正的般若智慧;道教的“无为而治”思想也在中国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庄子》中的各种寓言故事;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等也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呈现。
其次,中文文学的艺术手法也受到了宗教传统的启发。
例如,在诗歌中常常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来表达人生哲理,这种手法的运用与佛教教义的修行观念不谋而合;在小说中,描写人物修行和转世轮回等题材也是宗教传统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宗教传统丰富了中文文学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其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二、宗教主题在中文文学中的体现宗教主题在中文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既是为了传递宗教思想,也是为了表达人性的关怀和追求。
这些宗教主题的体现使得中文文学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文化特色。
在古代文学中,著名的《红楼梦》以其宏大的艺术构思和丰富的人物描写闻名于世。
然而,在这部作品中,宗教主题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者曹雪芹通过对宗教传统的融入,展现了对人生、命运和超越个人欲望的思考与探讨。
通过对贾母修建宝钗菩萨庙和林黛玉抉择出家的描写,展现了对宗教信仰的追求和个人命运的反思。
同时,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宗教主题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例如贾平凹的《高兴》,通过对佛教信仰和修行背景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意义、个体自由和超越物质欲望的思考。
这种宗教主题的体现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思想性。
三、中文文学与宗教传统的互动与发展中文文学与宗教传统之间呈现出一种互动与共生的关系。
唐代文学中的宗教与哲学思考
唐代文学中的宗教与哲学思考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影响深远。
在这个多样的文学作品中,宗教与哲学思考成为了重要的主题之一。
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在唐代文学中被广泛探讨和反思,对于当时社会的思潮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本文将分析和探讨唐代文学中宗教与哲学思考的体现与意义。
一、佛教在唐代文学中的影响佛教是唐代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对于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诗中不乏描写佛教题材的作品,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融入了佛教的“千里目”观念,表达了对人生境遇和人生追求的深刻思考。
同样,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也展现了佛教的影响:“老僧送我斋,一杯水净心。
情知肯饮无,因被宿缘生。
”通过佛教中“斋水”净化心灵的概念,诗人表达了对人生悟道和解脱的追求。
二、儒教在唐代文学中的思考与呈现唐代的文学作品中,儒教的思想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思想在唐代的文学中得以体现。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通过描写琵琶音乐,抒发了对乐理的思考,以及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之道的儒家思想。
另外,杜甫的《登高》一诗中有这样的描写:“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这句诗融入了杜甫对人生哲学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时光流转的感慨。
三、道教在唐代文学中的表达道教的影响也在唐代文学中得到了体现。
道教注重追求自然和谐以及修炼养生的思想,这在唐代文学中有所呈现。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黄河入海流”这一描写就体现了道家观念中的“顺天而流”的思想。
另外,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表达了道家的消极思想:“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通过描写对自然景观的追逐,表达了对人生追求自由和真理的渴望。
综上所述,唐代文学中的宗教与哲学思考多种多样,在作品中得到了生动地表达,为唐代文学增添了许多独特的魅力。
《宗教与文学的相互影响与互动》
宗教与文学的相互影响与互动简介宗教和文学是人类社会中两个重要的领域,二者之间存在着深刻而复杂的关系。
宗教作为一种信仰体系和精神追求,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诠释框架;而文学则通过艺术表达,将宗教思想传递给读者,并对信仰产生影响。
本文将探讨宗教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互动。
1. 宗教主题在文学中的体现1.1 宗教起源和神话传说宗教的形成通常伴随着神话传说,在古代各个文明中都有不同的神话体系。
这些神话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经常被引用和借鉴的素材,如希腊神话、印度教经典等。
1.2 宗教仪式和礼俗宗教仪式和礼俗是信徒进行宗教实践的重要方式。
许多作家通过描写这些仪式来营造氛围和塑造人物形象,展示宗教信仰在个体生活中的影响。
1.3 宗教思想和哲学宗教是人类对人生、存在意义等问题的追问和思考,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许多文学作品以宗教思想为核心主题,通过艺术形式传递作者对生命、道德等问题的探索。
2. 文艺创作对宗教影响的反馈2.1 宗教改革与文学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如基督教改革运动对于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运动提倡个人直接阅读圣经,并推动了普及通俗文学作品的出版,从而加强了个体权利和思想自由。
2.2 宗教题材与社会风尚文艺作品可以反映特定时期或社会阶层对宗教信仰的态度和偏好。
不同时期的文学流派和题材选择也因为宗教观念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2.3 宗教符号与艺术表达宗教符号在许多文学作品中被大量运用,通过对宗教符号的修辞手法,作家可以传递特定的情感和意义,激发读者共鸣。
3. 宗教与文学互为创造者3.1 宗教启发创作许多作家受到宗教的启发和影响,其信仰影响了他们对世界、人性等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并在作品中体现出来。
3.2 文学解构宗教一些文学作品以批判宗教及其权威为目标,通过艺术手法对宗教进行解构和反思,从而引发公众对于宗教的思考和讨论。
3.3 宗教与文学共同塑造文化宗教和文学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共同塑造了各个文化地区的独特特征。
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文学与宗教的关系文学与宗教是人类文明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同时代表着人类对于生命与存在的思考和追求。
虽然文学和宗教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符号系统和功能,但二者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此,我将就文学与宗教的关系展开探讨。
一、共同的主题和意义文学和宗教都关注人类生命的起源、意义和目的。
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小说、诗歌、戏剧等方式,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活、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世界的思考和探寻。
宗教则以其信仰体系和教义,为人们提供了对于生命本质问题的回答和指导。
无论是文学还是宗教,都试图探寻人类存在的意义,关注人的尊严和成全,以及超越人类经验的超自然力量。
二、信仰与创作的互动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
许多作家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宗教情感和信仰体验。
例如,美国作家弗兰克·奥康纳以天主教的信仰为基础,创作了一系列扣人心弦、充满信仰探索的短篇小说。
作家的宗教信仰形塑了他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反过来也会影响作品的主题和风格。
同时,文学作品也能够为宗教信仰提供启发和支持。
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中,通过描绘人物的信仰、挣扎和神秘体验,帮助人们深入思考宗教的核心问题。
例如,俄国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探讨了信仰与道德、罪恶与救赎的永恒话题,为读者提供了对人类意义和灵性追求的思考。
三、启发与反思宗教的教义和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形象,都可以给人们带来启发和反思,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人生和面对个人困境。
宗教的神圣经典,如《圣经》、《古兰经》等,为人们提供了道德的准则和故事的经典范例,启示着人们应如何行善、建立正直的生活原则。
同样地,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也能够唤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通过与小说人物的共情与对比,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情感。
这些作品可以激发人们的怀疑精神和思考意识,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意义,探求内在的真理与智慧。
宗教在文学创作中
宗教在文学创作中潜移默化的影响□ 张志鹏文学作品无论在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等方面,还是在增进不同族群理解、促进各国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日益广泛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创作已经从个人兴趣、个人欣赏转变为谋生手段并开始进入产业化运作。
文学创作包括了出版、评论、影视编剧、翻译等多种形式。
自古以来,文学便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作为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都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评说和把握的方式,它们所共同关心的焦点都是人及人生、人性。
希腊文学中的史诗、神话和悲剧作品饱含人本精神和开拓精神,无不显示出原始初民自然崇拜的特征。
事实上,《圣经》、《古兰经》、《道德经》以及佛教、印度教的大量宗教经典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文学作品,包含了丰富的文学元素。
在中世纪的欧洲,从事文学创作的大多是神职人员,其作品题材都和宗教活动有关。
在我国禅宗兴盛的时期,许多僧人也是诗人,创作了大量内容深刻、风格独特的诗歌。
随着宗教对社会生活及文学家自身影响的增大,即使一般性的文学作品,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宗教或其他超自然信仰的影响。
无论是西方文学还是东方文学,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不同程度地留下了宗教印记,从而显示出不同地域的精神追求以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
这是因为,文学可以借助宗教的内容题材、宗教的精神内涵、宗教的伦理道德来解答生命中的疑问,建构理想世界,阐释个体生命可能的存在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上乘且极具灵性的宗教题材类文学创作,其核心特征是能够成功地传达宗教信仰的精神。
如果作者对特定的宗教信仰没有较深的了解,那么即使这部文学作品采用了许多宗教名词或章节,它也仍不能算是宗教性文学作品。
西方社会自文艺复兴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文学成就,几乎都与基督教的传统有关。
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代表作《神曲》表现了浓厚的神学色彩,传达了基督教的仁爱思想。
17世纪,英国清教徒作家弥尔顿的“三部曲”均取材于《圣经》。
19世纪,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大师托尔斯泰在其作品中处处流露出以宗教疗世的改良情怀,而陀斯妥耶夫斯基则把彼岸理想建立在对以宗教情感为底色的真善美的卫护上。
文学作品与宗教文化交融
文学作品与宗教文化交融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文学作品和宗教文化一直以来都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
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方式,通过文字的魔力传递着人类的思想、情感和信仰。
而宗教文化则是人类对于宇宙和生命的探索和思考,是一种信仰和精神的寄托。
当这两者相遇时,便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为人类带来了无尽的思考和启示。
文学作品与宗教文化的交融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希腊神话中,众神的形象和故事成为了古希腊文学的重要素材。
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等史诗作品中,英雄们与众神的互动成为了故事的重要线索,这些作品不仅传递着希腊人的信仰和价值观,也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宗教文化对于文学作品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题材上,更体现在作品的思想和情感表达上。
例如,基督教文化对于欧洲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中世纪的欧洲,宗教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许多文学作品都以宗教为主题,反映了人们对信仰、救赎和灵魂的思考。
但宗教并不仅仅是作为一种题材存在于文学作品中,更是深入到作品的核心,影响着作品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但丁的《神曲》以基督教的观念为基础,通过描述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旅程,探讨了人类的罪恶、救赎和幸福的命题。
这些作品不仅是宗教文化的表达,更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抒发。
不仅是西方文学,东方文学中也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元素。
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等东方宗教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唐诗宋词中,佛教的禅意和道教的修行思想常常被诗人们借用和表达。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诗就融入了佛教的空灵与超脱之意。
而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巧妙地融入了儒家思想,通过对人性、命运和道德的思考,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宗教元素。
文学作品与宗教文化的交融不仅仅是单向的,它们也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文学作品通过宗教文化的启发,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思想,使作品更加丰满和深刻。
而宗教文化则通过文学作品的表达,能够更加生动地传递宗教的思想和价值观,使宗教文化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和影响。
宗教文化对我国文学的影响
宗教对我国文学的影响摘要:宗教作为一种成熟的意识形态,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观念、情绪和活动的相当严整的体系,具有极宽广的文化涵盖功能。
梁漱溟曾指出:“人类文化都是以宗教开端,且每依宗教为中心。
人群秩序及政治,导源于宗教;人的思想知识以致各种学术,亦无不导源于宗教……非有较高文化不能形成一大民族;而此一大民族的统一,却每都有赖于一大宗教。
”[1]自然宗教对我国的文学发展或多或少都是会产生影响。
对我国文学产生影响的宗教主要是从上古时期便开始的一种并不统一且系统的天帝的崇拜和一种灵魂观念、本土的道教、外来的佛教以及到了近现代才有较大影响的基督教。
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我国也有众多教徒,但是其主要存在与我国少数民族当中,对我过主流的汉文学影响并不大。
关键词:宗教 中国文学 影响内容目录摘要: (2)1. 宗教丰富了古代文学创作题材 (4)2. 佛教丰富了古代文体和词汇 (4)3. 道教与佛教影响了古代文人的意识 (5)4. 基督教对我国近、现代文学的影响 (5)参考文献: (7)1. 宗教丰富了古代文学创作题材早在道教诞生和佛教以及更后来传入中国的基督教之前我国就有了原始的天帝崇拜以及灵魂观念。
胡适也曾明确说,“我们看殷墟(安阳)出土的遗物和文字可以明白殷人的文化是一种宗教的文化。
”[2]只是这些并没有系统的形成某个宗教而仅仅是对某个神进行崇拜,望其保护一方平安,如屈原《九歌》的众神。
”战国时代楚墓中的'镇墓兽'和漆器花纹上的怪兽,是楚人'信巫鬼'的表现。
”[3]而之所以产生这些鬼神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很多的现象无法作出集体解释,同时人类也无法对抗自然的强大力量,然而当某个人掌握了某些事物发展的规律并作出语言的时候,众人发现通过其预言可以避免灾祸时对其产生一种敬畏之情。
久之在当时容易产生一种偶像崇拜将其神化,便诞生了一些神灵如伏羲神农等。
刍议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刍议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摘要: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存在差异性,东方文学历史深厚悠久,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沉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征。
本文主要从历史、民族特色、宗教三个方面入手对东方文学的特征进行浅析。
关键词:东方文学;西方文学;特征东方文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构成了自己的体系,形成了自己的特征。
那么,与西方文学相比,东方文学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本文试图从宏观上加以论证。
一、历史悠久,道路漫长由于东方文学的产生比西方文学要早一两千年,所以东方文学的历史也比西方文学要长一两千年。
就总体而言,从古至今,整个东方文学的发展过程犹如一条长江大河,昼夜不息,奔腾向前;尽管中间有过曲折,有过险滩,但是始终没有出现断流,没有濒临绝境;而是不断扩展,不断壮大,逐渐由小变大,由窄变宽。
例如,从古代进人中古时期以后,虽然埃及文学、巴比伦文学和希伯来文学先后中断(就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学来说是中断了,但并没有彻底消亡,而是融人到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中去了。
如埃及文学和巴比伦文学融人到阿拉伯文学之中,希伯来文学融人到阿拉伯文学和西方文学之中),可是印度文学、中国文学和伊朗文学却在古代的坚实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取得了更加光辉的成就;与此同时,又有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缅甸、马来、阿拉伯、乌兹别克和格鲁吉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学登上了历史舞台,产生了较高水平的作品,构成了多民族文学共同兴旺的美好景象[1]。
二、民族特色鲜明东方文学之所以具有浓厚鲜明的民族特色,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与东方地区的人种、民族、语言和宗教比较复杂有关。
从人种来说,欧洲的人种比较单一,主要是欧罗巴人种,而亚洲和非洲的人种则比较复杂。
亚洲人大多数属于蒙古人种,居第二位的是欧罗巴人种,另外还有尼格罗一澳大利亚人种。
非洲占第一位的是尼格罗一澳大利亚人种,占第二位的是欧罗巴人种和黑白混合人种,另外还有蒙古人种。
从民族来说,欧洲共有160多个民族,但其民族成分比较单一;而亚洲和非洲的民族情况却要复杂得多。
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宗教与文学都是在一种类似于“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模式中打转,从人类学角度出发,两者的产生都是原始先民剩余精力的投射,其中蕴涵着人们对外在世界,乃至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
文学本身寄托着人们对于理想之真、善、美的憧憬,而宗教则是人们超脱痛苦的寄居地,两者都是精神对现实的超越,正如伏尔泰所言“假如上帝确实不存在,那么就有必要创造一个来”。
从这种对文学与宗教共通性的认识出发,《宗教与文学》一书认为无论文学还是宗教都是“人本精神的体现”,而且两者都是借助“想象”进行运思,最终达到“潜移情志、感动心灵”的目的,可以说这是从本质、运思方式、终极价值等主要方面对两者的描述。
同时,作者又并非一味执著于这种广义的抽象概述,而是将其具体化为对经典问题的讨论,将探索的视角集中在对具体文学样式的考察上,从而使我们对“现象”的认识由抽象变为具体。
钱锺书曾化用“以管窥天,以锥指地”之句命名《管锥编》,然而“以管窥天”既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方法,管中之天虽然有限但深刻,虽然主观但灿烂。
本书选取了与宗教关系最为密切的诗歌、小说、戏剧三种文学样式进行研究,这三种文学样式的选取仿佛投射出作者的这种抱负。
不妨以“宗教与诗歌”部分为例,作者认为佛教的偈颂、《圣经》中的《雅歌》、《古兰经》中的优美韵律都是诗歌的天然样态,并细致分析了各大宗教对文学的影响,其中尤见功力的是将“涉道诗”划分为“文人涉道诗”和“道人诗”两大类,从魏晋时代开始道教的基本思维方式,乃至对“海外仙山”、“羽化飞升”的精神向往便成了中国文人乐此不疲的彼岸情怀,因此“文人涉道诗”便成了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比较而言,“道人诗”的主要目标则是宣扬教义,并未成为文学史的主流。
除此之外,这一部分还谈到了基督教、伊斯兰教与诗歌的关系,其中《圣经》的抒情特征、“哀歌”传统以及伊斯兰教苏非派的“神秘诗”都对西方文学产生着持续的影响。
该书在微观考察中又是有的放矢的,这突出表现在“宗教与小说”、“宗教与戏剧”两个部分的论述中。
古代文学与宗教信仰探讨作品中的宗教元素与精神追求
古代文学与宗教信仰探讨作品中的宗教元素与精神追求古代文学一直是人们了解历史、探索人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宗教元素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并深深影响着作品的氛围与精神追求。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宗教元素与精神追求,并从它们的内涵与表达方式中解析其深远意义。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宗教元素常常贯穿始终。
诸如《西游记》、《红楼梦》等作品中,宗教信仰都被巧妙地融入故事情节中。
宗教元素不仅是作品背景的衬托,更是作品中人物思想与行为的重要驱动力。
通过表达宗教元素,作家们试图探讨人性、人生、宇宙等终极问题,并通过人物的追求与挣扎,引发读者对宗教信仰与精神追求的思考。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宗教元素多种多样,既包括佛教、道教等东方宗教,也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西方宗教。
这些宗教元素通过作者对宗教仪式、神话故事、宗教理念等的描写,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氛围。
例如,在《西游记》中,作者吴承恩通过描写孙悟空的求索与苦修,表达了对佛教信仰的崇敬与追求。
而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巧妙地将道教元素与故事情节相结合,凸显了人物命运的无常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追求。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宗教元素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通过宗教元素的表达,作家们试图揭示人生的意义,并引导读者追求崇高的精神世界。
无论是修行者的追求成佛、成道,还是红学家们对红楼梦的解读与探讨,宗教元素都在引领着人们对精神层面的思考与追求。
这种精神追求深深融入到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与人物性格之中,使作品具有更广泛的内涵与深厚的思想价值。
宗教元素与精神追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方式多样。
其中,隐喻与象征是常见的手法。
通过隐喻与象征的运用,作家们将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等抽象概念具象化,以更具艺术感的方式展示给读者。
这种表达方式既能够使作品更富层次感,又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与思考,从而更好地传递宗教元素与精神追求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总之,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宗教元素与精神追求为作品赋予了深刻的内涵与广阔的意义。
佛教文化对于东亚文化传播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于东亚文化传播的影响佛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充满着智慧的信仰系统,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国家它已经传播了数千年的时间。
佛教文化对东亚文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涵盖了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社会和政治等多个领域。
在本文中,将探讨佛教文化对于东亚文化传播的影响和作用。
首先是佛教的宗教意义。
佛教在东亚地区已经发扬光大,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接受佛教的一些信仰和教义。
佛教在东亚地区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与本土文化相似,如道教和儒教等,都强调个人道德和信仰的重要性,而佛教中的“因果业报”等概念也与儒家的“天命”有着一定的联系,容易被当地人所接受。
佛教的一些基本理念,如无常、缘起、法界等也凸显了东方思维的特质,尤其是中国儒家文化中关注的人文主义和崇尚自然。
其次是佛教的哲学意义。
佛教的哲学思想影响深远,它从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待世界、人类和生死等命题,对于东亚文化的哲学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例如,佛教中的“八正道”等思想对中国的儒家文化和日本的“道”哲学的影响极大,这些思想强调个体的精神自立和超脱尘世,与中国和日本的古代哲学思想有种种相似之处。
另一方面,佛教的“空”的哲学思想也对东亚文学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特别是在中国唐代和明朝时期,佛教文学和绘画领域中流传着大量精彩的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佛教的哲学思想,成为了中华文化艺术的珍藏。
第三是佛教的文学和艺术意义。
佛教的文学和艺术影响非常广泛,它跨越了东亚文化的整个发展过程。
在中国,佛教文学的影响可以追溯到汉代。
《法华经》和《楞伽经》等是中国古代佛教文学的代表作品,它们的影响从中世纪一直延续到现代。
在日本,佛教文学、诗歌和戏剧也有着极高的地位,这些作品往往受着宗教和哲学的影响,表现了东亚文化的特色。
在艺术领域,佛教艺术作品涵盖了从雕刻、绘画到建筑的各个方面,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意境和主题均饱含着佛教思想和文化艺术的精髓。
佛教文化和艺术思想对于东亚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文化现象研究
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文化现象研究宗教文化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题材。
宗教文化不仅是人们对神秘力量和信仰体系的探索,还包含了对道德价值观的追求和思考。
本文将从宗教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其对作品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对读者阅读体验的影响三个方面,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文化现象。
首先,宗教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可以是作者对特定宗教的描述和描绘。
例如,在古代中国文学中,《红楼梦》中妙玉的形象被赋予了佛教的思想和修行,她的善良和慈悲心是佛教教义的体现;而在西方文学中,如《圣经》中的耶稣被描绘为救世主,他的言行充满了基督教的教义和价值观。
这些作品中的宗教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展示了作者对宗教的理解和思考。
其次,宗教文化对作品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
在文学作品中,宗教文化往往成为主要的情节驱动力或人物发展的重要原因。
例如,在小说《魔戒》中,魔戒代表了邪恶的力量,成为冒险主人公的目标;而在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求取不朽的修行和释迦牟尼的觉悟成为故事的核心。
通过对宗教文化的描绘,使作品情节更加生动有趣,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最后,宗教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也对读者阅读体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宗教文化的融入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元,为读者提供了触碰心灵深处的感受。
宗教文化中的智慧和哲理常常让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读完东方文化中的《禅宗十八祖师》,读者会被禅宗的教义所启迪,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宗教文化的体现使文学作品更具思想性和触动性,从而为读者带来深入思考的机会。
综上所述,宗教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创造了丰富多元的情节和深入立体的人物形象。
同时,宗教文化的融入也为读者提供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思想的启迪。
通过对宗教文化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宗教元素,并深入思考它们对作品和读者的意义。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佛教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历史时期,并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文明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
佛教作为东方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的文化、哲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源于印度的一种宗教思想,传播到中国是通过丝绸之路。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汉唐与西域地区的贸易联络,为佛教传到中国奠定了基础。
最早传入中国的佛教教派是大乘佛教,又称为正法师佛教,具有普遍性,更符合中国人的宗教意识。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思想方面佛教的到来对中国的思想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学中充满着仁爱、慈悲、智慧等思想,降低了世俗化的纷争,提高了人们的人文精神。
佛教思想中的“因果律”、“轮回转世”等思想,也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同和接纳。
(二)文学方面中国传统文学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
唐朝盛世时期,佛教文学大量涌现,成为唐诗中的一种主要流派。
著名的诗人李白、王维、白居易、杜甫等人,曾在其诗作中表现出对佛教的推崇和追求。
(三)艺术方面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艺术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佛教文化中强调的超然与清静的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追求紧密相连,孕育了独具特色的佛教艺术。
禅宗中“禅意六字”、“心印佛像”等表现,都体现了佛教文化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三、结语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
佛教文化中蕴含的仁爱、慈悲、智慧等传统哲学思想,不仅弥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缺陷,更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佛教文化中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为中国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开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
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与文化交流探索佛教在东西方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与文化交流探索佛教在东西方的传播与影响佛教与文化交流:探索佛教在东西方的传播与影响1. 引言佛教作为一种古老而庞大的宗教和哲学体系,自诞生以来就与文化交流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东西方的传播与影响,从历史、思想以及艺术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更加深入地理解佛教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2. 佛教在东方的传播与影响2.1 佛教传入东方佛教起源于印度,最早传入东方是通过海路传播至中国。
公元1世纪初,佛教就进入了中国,后来逐渐在中国大地蓬勃发展。
佛教的到来不仅对中国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文化、哲学和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2 佛教在东方的影响佛教对东方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2.1 文化交流与融合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佛教的传播与东方传统文化相互作用,使得东方文化更加开放包容。
佛教中的一些思想,如慈悲、智慧等,与中国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相通,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
2.2.2 艺术与建筑佛教的传播也对东方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佛教造像艺术和佛教壁画成为了东方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东方艺术的形式和内涵。
佛教寺庙的建筑和布局也成为了东方建筑的重要风格之一。
2.2.3 文学与哲学佛教的思想内容为东方的文学与哲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佛教经典的传入丰富了东方哲学的内涵,为东方哲学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佛教故事和寓言成为了东方文学的重要题材。
3. 佛教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3.1 佛教传入西方佛教传入西方主要是通过西方学者的研究和游历传入的。
自19世纪末以来,西方学者对佛教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传播,将佛教思想引入西方文化。
3.2 佛教在西方的影响佛教在西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2.1 心灵与宗教探索佛教的到来使得西方的人们对心灵和宗教有了新的认识和探索。
佛教的禅修和冥想成为了西方人们重要的心灵修行方式,并对现代心理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2.2 和平与和谐佛教教导的慈悲和非暴力思想对西方社会的和平与和谐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宗教对东方文学的影响
文学作品无论在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等方面,还是在增进不同族群理解、促进各国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日益广泛的作用。
自古以来,文学便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作为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都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评说和把握的方式,它们所共同关心的焦点都是人及人生、人性。
希腊文学中的史诗、神话和悲剧作品包含人本精神和开拓精神,无不显示出原始初民自然崇拜的特征。
事实上,《圣经》、《古兰经》、《道德经》以及佛教、印度教的大量宗教经典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文学作品,包含了丰富的文学元素。
在我国禅宗兴盛的时期,许多僧人也是诗人,创作了大量内容深刻、风格独特的诗歌。
随着宗教对社会生活及文学家自身影响的增大,即使一般性的文学作品,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宗教或其他超自然信仰的影响。
无论是西方文学还是东方文学,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不同程度的留下了宗教印记,从而显示出不同地域的精神追求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
这是因为,文学可以借助宗教的内容题材、宗教的精神内涵、宗教的伦理道德来解答生命中的疑问,建构理想世界,阐释个体生命可能的存在方式。
在我国古典小说中,也都或多或少的带有宗教因素。
《西游记》等直接以神仙鬼怪为主题;《红楼梦》则穿插了很多灵异事件,宣扬因果报应理论。
我国现代文学也充满了与宗教的关联。
几乎所有有特色、有影响的作家都创作过与宗教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高度评价了希伯来文学的特殊意义,称其“虽多涉信仰教戒,而文章以幽邃庄严胜,教宗文书,从此源泉,灌溉人心,迄今未艾”。
周作人则直接指出“文学的发达,大部出于宗教”。
古代东方文学(主要是指中国古代文学以外的亚洲文学,包含古代和中古时期的文学,但不排除在论述中涉及到中国古代的作家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受宗教文化的影响既广又深,究其原因,除了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的前身是犹太教)均产生于古代东方之外,更重要的是宗教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并作为政权的精神支柱和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的某些教义被作为评判人们言行的善恶标准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准则。
由于宗教的神职人员控制着意识形态领域,使得文学作品不仅在内容上具有了浓重的宗教色彩,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也大多采用了梦幻、象征、寓意等手法,具有神秘色彩。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之间,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
儿子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徒则称之为“佛陀”。
佛教的经典数量很多,其中有很多具有文学性,如《佛本生经》和《五卷书》等。
《佛本生经》约在公元前几个世纪成书,是宣传佛祖释迦牟尼的佛教经典。
它是巴利文三藏《小部》的一部经典。
也是著名的佛教文学作品,它以散文为主,夹杂一些诗,共有寓言、童话和小故事546个。
《佛本生经》绝大部分是古印度民间的寓言故事,后被佛教徒加工改造加以利用而已。
以《佛本生经》为代表的佛教文学作品有两个主要的成就:一是其中描写了城市社会的各方面生活,尤其是中下层人物的活动,具体反映时
代的部分面貌和古代印度人所崇信的几种基本道理,最主要的是和平、牺牲、慈爱、诚
信、忍让、平等、无私、克制贪欲、禁戒残暴等。
二是发展了梵书、奥义书里已经出现的诗文并用的文学形式,以及同样流行很久的用比喻说理的诗歌体裁,表现出较高的语言艺术水平。
《五卷书》约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是印度古代故事集,全书共5卷,故名。
《五卷书》的特色与成就表现在:第一,惟妙惟肖的动物描写,形形色色的动物跃动在大舞台上,担负着演绎人间事态的重任。
第二,结构方式的独特性。
《五卷书》采取“连串插入式”的结构,这种结构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世界叙事文学中常见的结构方式:框架结构,对世界文学产生重大
的影响。
第三,诗文并茂的文体形式。
散文部分是用来叙述故事情节的,篇首或篇中插入的诗歌是用来议论和抒情的,往往是画龙点睛之笔。
书中叙事、议论、抒情都恰到好处,有机结合,增强了故事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佛教对印度以外的东南亚和东亚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文学上称之为佛教文学。
佛教文学包括各种佛教经典、传说故事和人物传记的形式的文学创作,它对东南亚的神话故事、碑铭文学、宫廷文学、宗教文学和东亚的古代诗歌的形成
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神话故事来看,泰国有《创世纪》、《人类的祖先》等,缅甸有《宇宙的形成与毁灭》等。
《创世纪》的内容是据传在很古的时候,世界遭火劫、水劫和风劫的“三劫”后毁灭,最后才得以复生。
这是因为世人忘记了佛陀的教导,犯了不可饶恕的罪孽。
可见,泰国的创世纪神话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其中世界遭火、水、风三劫的情节明显是宗教的惩恶劝善思想的体现。
关于人类的起源,《人类的祖先》中说,人类最早的一对初民,是由婆罗门教的主神婆罗贺摩创造的。
《宇宙的形成与毁灭》与泰国的同类神话非常相似,只是情节比较简单,不加文饰,同时也少了些佛教色彩。
如泰国神话强调“世界之所以遭受灾难,是因为人们忘记了佛陀的教导,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孽”,从这点上看,这则缅甸神话产生的时间应该更久远,它更多地保留了原生神话的特征。
碑铭文学是东南亚早期书面文学的一种形式。
碑铭文学是修佛塔的直接产物,在修建佛塔时,人们把祝福词和咒语等刻在石柱、石碑上,保存下来。
碑铭文学很重要的内容是记录人们虔诚的佛教信仰,多为诗歌和散文作品,其文风成为后代文学的典范。
柬埔寨在吴哥时期就出现了许多诗人,他们的碑文诗韵律工整,格式整齐,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是富于艺术表现力的诗碑。
公元1057年,缅甸的“蒲甘碑铭文学”开始出现,与柬埔寨的诗碑不同,缅甸碑铭是些散文作品,大多是佛功善事的记录,对认识当时社会文化有重要意义。
迄今发现的缅甸碑铭有1500种以上。
其中《妙齐提碑文》是目前发掘到的最早的碑文之一,该碑铭记述王子亚扎古曼感谢父王养育之恩,敬献金佛并建塔供佛的经过,碑文简洁凝炼,有情节、对话和人物心理刻画,在文学史上最具影响。
公元657年镌成的碑文是现已发现的泰国最早的文学作品,《兰甘亨碑文》是早期最著名的碑文,《三界经》是最早有代表性的经文作品,反映了当时泰国人的宗教观、哲学观和科学观。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查阅有关资料,我们发现,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尤以山水田园诗为甚。
从《全唐诗》来看,共收唐诗约五万首,其中与佛教有关的诗占了近十分之一。
以艺术风格而论,由于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出世,至禅宗而宣扬心中求佛,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幽远的艺术流派。
他们在美学上追求“韵外之至”,“言外之意”。
唐代诗人王维等的作品就是这种艺术风格的体现者。
以诗歌理论而言,在东晋就出现了一个佛理掺入诗歌领域的局面,唐宋以后,主张以禅论诗,讲究诗歌创作要“物象超然”,“意境空蒙”,以为“说禅作诗,本无差别”,宋代张汝勤甚至在诗中论到“学诗如学禅,所贵在观妙。
”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