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一、研究背景
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双重积极发展,就必须打破传统单一、封闭的教学方式,实现以多元目标体系——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其它方面的素质目标为出发点,并努力达到多元目标体系的最优化的教学。显然,传统的口语、文字、黑板、粉笔、模型、实物等手段要实现开放型的多元目标已捉襟见肘。以多媒体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创造性潜能的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教学最优化提供了技术的支持,使教学最优化成为一种可能。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反映:1、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认识过程中情感因素贯穿始终,它既是认识事物的开始,也是认识升华的支柱,这时适当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就是利用其突破时空限制,动静结合,大大增强学生的情感认识,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厚实的情感基础,必然能够提高教学效果。2、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符合传统科学原理。信息技术的使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相互联系影响的作用,强化了整个教学过程,实现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并提高素质,使课堂教学教得更生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更活跃,促进课堂教学过程优化。3、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体现着现代学方法的要求。现代教学理论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提出即要重视认知类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情感教学的运用,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使学生各种心理素质获得和谐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激发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借此增强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学习促进作用,促进智力发展,从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上看,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识心理活动是一个由刺激引起认知系统的内在加工事例,信息技术的运用,引起学生的心理认知需要,进而通过积极的思维加工形成新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我校已经多年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运用了投影、录音、录像等电教媒体,从而改进了教学信息的传输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但由于旧的认识观和教育观的影响,对电教媒体绝对化或简单化的理解和运用,有些课虽然运用了电教手段,得教学效果仍然不理想;有些课全部用电教手段替代常见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放电影”,带来了一定的负效果。由此我们感受到,如何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特点,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的理论思考
1、有关概念的界定
现代信息技术:物理学定义:一切以数字形式处理信息的相关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根据教育原理,我们采用教育定义,把现代信息技术定义为:利用计算机为支撑的网络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技术。
优化: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在学习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和能力、认知和情感的发展。
2、研究的理论假设
我们的研究就是要把现代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育过程的特征,使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使学生由原来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究者,学习者的主体性得到
体现,原来辅助教师教学的教学媒体成为学生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认知工具;使灌输式的教学过程变为开放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原本沉闷的充满师道尊严的课堂气氛变得民主、平等、和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学生学习时获取信息将变得直接、快速,消耗的时间更少,获得的信息量将更大,从而实现多元发展的目标,提高学习的效率,优化学习过程。
3、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充分、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具体为: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及求知欲,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和巩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发展。
(2)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角色行为,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从而培养一支具有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娴熟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扎实地开展课题研究的教师队伍,并以此推动学校信息化的进程。
(3)探索一条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优化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
三、研究内容
根据本校实际,我们暂定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
具体方式以学科为单位,并以这些学科的骨干教师及所任班级为基础,设立子课题,结合具体学科开展研究。
1、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学习内容的研究。
在课堂这个充满活力的情境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内容的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信息源主要来自教师和书本,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基本上也取决于教师对书本知识的教学规划和设计。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教材和教师已不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教师应该尽可能让学生认识除课本知识之外的相关知识。学生学习中的信息源可从这两方面进行开发,从而来优化学习内容:
(1)有计划的、围绕教材组织的信息源。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教材,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通过internet或其它信息媒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下载、收集、开发教学信息,最终组合成具有自身教学特色的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全方位的学习资源。
(2)无计划的、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其他方法获得的信息源。internet上信息浩如烟海,可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内容和多样的呈现方式,信息的获取、收集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完全可以按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和方式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由于信息源扩大了,信息渠道拓宽了,学生获得的信息也更丰富了。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时空的研究。
(1)课内学习时空的拓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传授教材,而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策划学习活动,为学生课堂中的学习拓展时空。
(2)课外学习时空的拓展。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的课内课外之分,变成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只要有计算机,学生时时处处可进行相关的学习。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学习方式的研究。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变成了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一种对话,学习资源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好朋友、网络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实现个别化学习。在网络和虚拟网络的世界里,教师与学生对于许多新事物、新知识的认识常处于同步状态,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捕捉、筛选和处理各种信息,实现自主性学习。
4、用现代信息技术,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教学指导研究。
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时空的拓展、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要求教学指导的变化。学生的差异客观存在,我们要“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实现有差异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和及时反馈功能够照顾学生学习能力的个别差异,适应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此,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优化课堂教学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5、用现代信息技术保障措施的研究。
(1)硬件条件的保障。开展本课题研究需要建立相应的多媒体网络教室,这就得根据学校实际、参加研究的教师实际等配套相应的硬件设施。
(2)软件资源的开发。虽然我们基层学校的研究重心不在于信息资源的开发研究,并且我们也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但是现在适合于小学课程的信息资源有限,而适合于本校学生、教师实际的信息资源则更为有限,所以以优化课堂教学为宗旨,我们的研究一方面要注重现成信息资源的获取和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实际开发、积累一些相关的信息资源。
(3)实验教师的培训。再好的技术也是要人去掌握、去驾驭的,只有“人”才是技术的灵魂,离开了“人”,技术很可能成为一堆废铁,甚至是一堆“高级垃圾”。因此,教师培训至关重要,包括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现代教育思想的培训等,其中特别是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我们通过培训一定要转变观念,并采取有力的具体措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给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学生运用电脑能力的培训。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电脑操作水平,本课题才能顺序、高效地开展研究。
6、用现代信息技术,带动学校其他电教工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