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常见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

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

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10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关工作安排,根据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整体部署,我部组织有关专家,在总结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县医院医疗实际,研究制定了腹股沟疝、急性阑尾炎、下肢静脉曲张、胆总管结石、良性前列腺增生、肾结石、股骨干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凹陷性颅骨骨折、高血压脑出血等县医院外科10个常见病种的临床路径。

现印发给你们,请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当地医疗实际,在我部制定的临床路径原则内,指导辖区内县医院细化各病种的临床路径并组织实施。

原则上,各县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时应当参照本通知下发的县医院版临床路径实施,有条件的县医院可参照我部下发的临床路径(2009年-2011年版)实施。

请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将有关情况反馈我部医政司。

二○一一年七月十二日腹股沟疝临床路径(县医院版)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普外科临床路径病种诊疗规范

普外科临床路径病种诊疗规范

---------------------------------------------------------------最新资料推荐------------------------------------------------------普外科临床路径病种诊疗规范结节性甲状腺肿【病史采集】1.甲状腺肿大出现的时间、生长速度、有无短期内结节突然增大表现。

2.有无食管、气管、颈静脉与上腔静脉,以及神经受压的表现。

3.是否伴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症状。

【体格检查】1.甲状腺的大小、形态、边缘、两侧是否对称,甲状腺结节的大小、数目、质地、活动程度,注意甲状腺下缘与锁骨及胸骨的关系,颈部淋巴结有无肿大,气管是否移位。

2.有无颈静脉、上腔静脉受压引起的头面部及上肢瘀血浮肿及颈交感神经受压引起的霍纳(Horner)综合征。

【辅助检查】1.血清 TT3、 TT4、 FT4、 TSH 测定,以明确是否伴甲亢。

2.B超或ECT检查,以进一步了解甲状腺结节的大小、数目、形态、位置、功能等。

【诊断】1.甲状腺肿大为双侧性,多不对称,可扪及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

结节质地不均、表面光滑、无触痛。

2.一般无明显症状,巨大的结节性甲状腺肿,可压迫邻近器官而出现相应症状。

1/ 143.基础代谢率及甲状腺功能检查多属正常。

4.甲状腺 B 超可显示甲状腺增大并有多个大小不一的结节,结节可为囊性、实质性或混合性。

ECT 可为凉结节、冷结节、温结节、热结节或混合性。

】结节性甲状腺肿应与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慢性甲状腺炎等疾病鉴别,尚应注意与颈部脂【鉴别诊断肪过多、粘腋性水肿、颈部淋巴结肿大等鉴别。

】 1.非手术治疗:【治疗原则对结节性甲状腺肿体积小、无症状、不影响外观和生活,患者无强烈手术要求者,或青少年结节性甲状腺肿,可先行观察,给予甲状腺片制剂。

2.手术疗法:(1)手术适应证:1)对邻近器官有压迫症状者; 2)胸骨后甲状腺肿; 3)巨大甲状腺肿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4)并发甲状腺机能亢进者; 5)疑有恶变者。

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

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10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关工作安排,根据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整体部署,我部组织有关专家,在总结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县医院医疗实际,研究制定了腹股沟疝、急性阑尾炎、下肢静脉曲张、胆总管结石、良性前列腺增生、肾结石、股骨干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凹陷性颅骨骨折、高血压脑出血等县医院外科10个常见病种的临床路径。

现印发给你们,请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当地医疗实际,在我部制定的临床路径原则内,指导辖区内县医院细化各病种的临床路径并组织实施。

原则上,各县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时应当参照本通知下发的县医院版临床路径实施,有条件的县医院可参照我部下发的临床路径(2009年-2011年版)实施。

请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将有关情况反馈我部医政司。

二○一一年七月十二日腹股沟疝临床路径(县医院版)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普外科临床路径

普外科临床路径

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十二指肠溃疡(ICD-10:K25-K27)行胃大部切除术、迷走神经切断加胃窦切除术、胃空肠吻合加迷走神经切断术(ICD-9-CM-3:43.6-43.8,44.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胃肠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慢性、节律性和周期性的上腹疼痛伴消化不良症状。

2.体征:上腹局限性轻压痛。

3.辅助检查:HP检测试验阳性,上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和/或内镜检查明确。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胃肠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手术适应证:1.严格内科治疗(包括根治HP措施)无效的顽固性溃疡,表现为溃疡不愈合或短期内复发。

2.胃溃疡巨大(直径>2.5cm)或高位溃疡。

3.胃十二指肠复合性溃疡。

4.溃疡不能除外恶变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9-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25-K27胃十二指肠溃疡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6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胃镜(可门诊完成)、腹部超声、上消化道钡剂造影(必要时门诊完成);(4)心电图、胸部正位片。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肺功能测定、超声心动图等。

(七)选择用药。

1.口服制酸剂: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2.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1天。

普外科21个病种临床路径-

普外科21个病种临床路径-

乳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一、乳腺良性肿瘤(纤维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乳腺良性肿瘤(纤维瘤)。

行乳腺肿瘤切除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本组疾病包括乳房纤维腺瘤、乳管内乳头状瘤等。

1.症状:乳房肿物,乳头溢液或溢血。

2.体征:乳房单发或多发肿物,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有活动度;边界清楚,可呈分叶状;挤压乳晕周围,病变乳管可出现溢液。

3.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

4.病理检查:肿块活检。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手术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

2.麻醉方式:局麻或全麻。

3.预防应用抗生素。

(四)标准住院日为3-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乳腺良性肿瘤疾病。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4)乳腺彩超及术前定位。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八)手术日为入院2-3天。

1.麻醉方式:局麻(必要时区域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乳腺肿物切除术或病变导管切除术。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手术内固定物:无。

5.输血:根据术前血红蛋白状况及术中出血情况而定。

6.病理: 术后标本送病理学检查。

(九)术后住院恢复2-7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

2.术后用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止血药物等。

3.严密观察有无出血等并发症,并作相应处理。

4.手术切口红外线治疗。

(十)出院标准。

1.伤口愈合好:无积血,无感染征象。

外科临床路径

外科临床路径

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临床护理路径
时间评估内容
入院当天
科室环境、制度、相关人员、诊疗护理计划、术前检查项目、
目的、方法
入院第2天介绍胆囊炎相关知识、麻醉、手术方式、手术过程。

做好术前准备,指导饮食、体位、睡眠、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恐惧心理。

术后当日术后生命体征、腹部体征的监测,密切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先兆症状,介绍术后注意事项、正确体位、疼痛控制、切口护理、术后饮食。

术后第一天介绍早期下床活动的意义、协助患者下床、康复指导
术后第二天
评价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
出院指导
三、可手术乳腺癌临床路径
乳腺癌术后上肢锻炼的具体内容和注意到事项:
具体内容:
第一阶段:从术后到拔掉腋下引流管大约1-6天,主要锻炼腕和肘部关节的功能。

第二阶段:拔下腋下引流管之后至术后第12天,可进行上臂功能练习。

7-9天摸同侧的耳至对侧的肩,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向前抬高伸展,逐步上举等活动。

第三阶段:术后13天至出院前,肩关节活动。

1)肩的上下运动。

2)压球运动。

3)梳头运动,吊环运动;外展运动;摆臂运动;压壁运动;吊绳运动;爬墙运动。

上肢功能锻炼的注意事项:
1.避免患侧上肢过度劳累和下垂这久,引起肢体肿胀。

若出现应减少活动,抬
高患肢;
2.肩部活动强度以不产生明显疼痛为限。

3.康复锻炼以患者自主活动为主。

4.制定个体化锻炼计划。

5.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以不感到疲劳为度。

6.与按摩相结合。

7.与有氧运动相结合。

普外科 临床路径

普外科  临床路径

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盐都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目录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临床路径 (2)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中医临床路径 (6)脱疽(糖尿病性足病-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未溃期中医临床路径 (11)蝮蛇咬伤中医临床路径 (16)臁疮(下肢溃疡)中医临床路径 (22)乳痈(急性乳腺炎)成脓期中医临床路径 (26)烧伤中医临床路径 (30)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患者。

一、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股肿(TCD 编码:BWC2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ICD-10 编码:I80.205)。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

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标准》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4周以内。

(2)慢性期:发病4周至3个月。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方案”。

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湿热下注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股肿(TCD 编码:BWC220)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ICD-10 编码:I80.205)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普外科临床护理路径

普外科临床护理路径

C o n t e n t s
甲状腺腺瘤切除术 (2)
甲状腺癌根治术 (5)
甲亢(行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 (8)
乳房纤维腺瘤切除术 (12)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15)
肝破裂修补术 (19)
脾破裂修补术 (22)
无张力疝修补术 (25)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 (29)
胃癌根治术 (33)
肠梗阻(小肠部分切除术) (39)
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 (43)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 (45)
结肠癌根治术 (48)
直肠癌根治术 (52)
肝癌(行半肝或肝叶、肝段切除术) (57)
经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 (61)
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 (65)
胰腺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69)
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门腔静脉分流术) (74)
脾脏肿瘤(经腹腔镜行脾切除术) (78)
单纯下肢静脉曲张(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 (8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介入溶栓治疗术) (84)
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行下肢动脉重建术) (87)
ERCP EST检查术 (91)
肿瘤化学治疗 (94)
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的临床护理路径㈣。

临床路径-普外科1

临床路径-普外科1

临床路径- 普外科 1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临床路径(2010 年版)一、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ICD-10 :K35.901 )。

行阑尾切除术(ICD-9-CM-3 :47.09 )。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小儿外科学》(施诚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第 4 版)。

1. 临床表现:持续性右下腹痛,伴食欲减退、恶心或呕吐,可有发热。

2. 腹部体检:右下腹有固定压痛,伴肌紧张。

3.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尿便常规一般无异常,C反应蛋白可升高。

4. 影像学检查:超声可显示阑尾肿胀,阑尾周围有渗出液积聚。

必要时CT 亦可用于检查。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小儿外科学》(施诚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第4 版)。

行阑尾切除术(ICD-9-CM-3 :47.09 )。

(四)标准住院日为 5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35.901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疾病编码。

2. 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 如诊断为穿孔性阑尾炎,不进入本路径。

(六)术前准备2 F小时。

必需的检查项目:1.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型、C反应蛋白、凝血常规、尿便常规、肝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2. 胸片。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 〕285 号),并结合患儿病情决定选择。

2. 推荐药物治疗方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的药物)。

普通外科临床路径(2019年版)

普通外科临床路径(2019年版)

肠外瘘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肠外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胃和十二指肠瘘(ICD-10:K31.6),肠瘘(ICD-10:K63.2),行胃瘘闭合术(ICD-9-CM-3:44.63),小肠部分切除术(ICD-9-CM-3:45.62),大肠部分切除术(ICD-9-CM-3:45.7),十二指肠瘘闭合术(ICD-9-CM-3:46.72),小肠瘘闭合术(ICD-9-CM-3:46.74),大肠瘘闭合术(ICD-9-CM-3:46.76)。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肠外瘘》(黎介寿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年,第2版)。

1.病史:手术、创伤、炎症、疾病以及放射治疗、先天异常等诱因。

2.症状体征:肠内容物从引流物或创口中流出腹壁,经过非手术治疗肠外瘘未自行愈合。

3.辅助检查:(1)口服染料或炭末:记录瘘口染料或炭末排出的时间、量;(2)瘘管造影:明确瘘的部位、大小,瘘管的长短、走行及脓腔范围,了解肠襻情况;(3)胃肠道造影:了解是否胃肠道内瘘,判断瘘的位置,瘘远端肠道是否梗阻,瘘口远近段肠管质量,有无基础疾病;(4)胸腹部X线片:了解胸腹是否积液、膈下游离气体或肠梗阻;(5)超声、CT和(或)MRI:了解有无深部脓肿、积液或梗阻因素,观察脓肿、积液与胃肠道的关系,充分评估腹腔粘连尤其是瘘口周围粘连情况。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肠外瘘》(黎介寿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年,第2版)。

1.治疗原则:纠正贫血、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营养不良,合理有效引流、控制感染,加强瘘口管理,重视营养治疗,维持重要器官功能,防治并发症,设法闭合瘘口;2.手术方案:腹腔粘连松解后行瘘口病变肠段切除、肠吻合术。

普外科8种临床路径护理表单

普外科8种临床路径护理表单
评定表、坠床跌倒危险因子 评估表、压疮危险因子Braden评估表、护理记录单、 健康教育评价表)
入径日数
入径第1天
入径第2天
入径第3天 手术日
入径第4-5天
手术后第1-2天
入径第6-7天 出院日
主要护理 工作
1、入院护理评估(提示: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表、 坠床跌倒危险因子评估表、 压疮危险因子Braden评估 表、入院护理评估表)
入径日数
入径第1天
入径第2天
入径第3天 手术日
入径第4-5天
手术后第1-2天
入径第6-7天 出院日
主要护理 工作
1、入院护理评估(提示: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表、 坠床跌倒危险因子评估表、 压疮危险因子Braden评估 表、入院护理评估表)
2、相关介绍和健康教育(提 示:住院须知、健康教育评 价表)
入径第4-5天 出院日
主要护理工 作
1、入院护理评估(提示:日常 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表、坠床跌倒 危险因子评估表、压疮危险因子Braden评估表、入院护理评估 表)
2、相关介绍和健康教育(提示: 住院须知、健康教育评价表)
3、指导患者完成相关辅助检查(提示:健康教育评价表)
4、饮食指导、心理护理(提示: 健康教育评价表)
3、术后护理评估(提示: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表、坠床跌倒危险因子评 估表、压疮危险因子Braden评估表、导管风险 评估、监控表)
4、术后健康教育(提示: 健康教育评价表)
1、指导共办理出院手续(提示:出院评估单、护理
记录单)
2、进行出院健康教育(提示: 健康教育评价表)
3、出院护理评估、带药指导(提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入径日数
入径第1天 手术日

普外科4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

普外科4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

普外科4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目录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2)急性阑尾炎临床路径 (10)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路径 (20)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 (32)腹股沟疝临床路径(县医院版)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2)疝修补术;(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 超、前列腺彩超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外科常见病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外科常见病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外科常见病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1.胆囊结石: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常见症状包括胆绞痛、呕吐、黄疸等,B超和CT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手段。

治疗方案:胆囊结石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和保守治疗两种。

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手术是首选方法。

常见的手术方法有开胆管探查取石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

临床路径:患者入院后,经过常规检查后,根据手术指征决定是否手术治疗。

手术后,围手术期护理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措施必不可少。

术后2天内给予清淡饮食,术后3-5天拔除引流管,术后入院7天左右出院。

2.甲状腺肿瘤:诊断:主要通过病史、体格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等来明确诊断。

常见的检查手段有甲状腺超声、血液检查和活检等。

治疗方案:根据甲状腺肿瘤的类型、大小和分期决定治疗方法。

对于良性肿瘤,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

对于恶性肿瘤,除手术治疗外,还需要行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

临床路径:患者入院后,进行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

手术前需进行甲状腺功能评估和相关准备工作。

手术后给予围手术期护理和合理饮食,术后观察甲状腺功能。

术后护理期间需要做好伤口护理和随访。

3.骨折:诊断: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X线等影像学检查确定骨折的部位、形态和类型。

治疗方案:根据骨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对于稳定性骨折,保守治疗主要包括戴石膏或使用支具固定。

对于不稳定性骨折或关节骨折,常需行手术复位和内固定。

临床路径:患者入院后,根据骨折类型和伤情,进行相关检查评估。

对于手术治疗,需进行麻醉评估和相关准备工作。

术后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和康复训练,术后定期复查和随访。

临床路径是为了规范患者诊疗过程、提高医疗质量而制定的一套指导措施。

通过明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能够使患者得到规范的治疗和护理,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同时,临床路径还可以优化医疗资源的利用,提高医疗效益。

因此,对于外科常见病的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的制定和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普外科4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

普外科4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

普外科4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目录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2)急性阑尾炎临床路径 (8)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路径 (15)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 (22)腹股沟疝临床路径(县医院版)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2)疝修补术;(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 超、前列腺彩超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普外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普外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普外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普外科临床路径是指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制定出一套
科学、规范的诊疗流程和治疗方案,以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为目标的一种临床管理模式。

普外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对于提高普外科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普外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制定需要依据临床实践经验和最新的医学研
究成果,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出一套符合患者特点和病情的诊疗方案。

在制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特点、手术风险、术后并发症等因素,以及患者的个人意愿和需求,确保制定出的临床路径方案既科学合理,又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其次,普外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实施需要全程多学科协作,包括普外科医生、护士、康复医生、营养师等多个医疗团队成员的共同参与。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明确各个医疗团队成员的职责和工作任务,确保患者在整个诊疗过程中能够得到全方位、全过程的医疗服务和关怀。

同时,还需要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确保患者在整个诊疗过程中能够得到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最后,普外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效果评估是保证临床路径质量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实施方案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和改进临床路径实施方案,以确保临床路径方案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总之,普外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全程多学科协作,充分考
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以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为目标,为普外科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2011 年版)一、乳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乳腺良性肿瘤(ICD-10 :D24 )行乳腺肿瘤切除术或病变导管切除术(ICD-9-CM-3 :85.21 )。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年12 月,第1 版),本组疾病包括乳房纤维腺瘤、乳管内乳头状瘤等。

1. 症状:乳房肿物,乳头溢液或溢血。

2. 体征:乳房单发或多发肿物,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有活动度;边界清楚,可呈分叶状;挤压乳晕周围,病变乳管可出现溢液。

3. 影像学检查:B 超和钼靶检查。

4. 病理检查: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未见肿瘤细胞(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年1 月,第1 版)。

1. 乳房肿物切除术:体检可扪及的乳房肿物。

2. 乳腺病变导管切除术:适合乳管内乳头状瘤。

(四)标准住院日为3-5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D24 乳腺良性肿瘤疾病编码。

2. 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 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胸部X 线检查;(4)乳腺彩超及术前定位。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1)钼靶检查;(2)乳头溢液时行乳管镜检查;(3)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 〕285 号)执行。

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2-3 天。

1.麻醉方式:局麻(必要时区域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2.手术方式:乳腺肿物切除术或病变导管切除术。

3. 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 手术内固定物:无。

5. 输血:根据术前血红蛋白状况及术中出血情况而定。

6. 病理: 术后标本送病理学检查(视术中情况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九)术后住院恢复1 天1. 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

2. 术后用药: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 〕285 号)执行。

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严密观察有无出血等并发症,并作相应处理。

(十)出院标准。

1.伤口愈合好:无积血,无感染征象。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2. 病理报告为恶性病变,需要按照乳腺癌进入相应路径治疗。

结节性甲状腺肿临床路径一、结节性甲状腺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结节性甲状腺肿(ICD10:E04. 902)行甲状腺(部分、次全、全)切除术(ICD9CM-3: 06.2-06)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 病史:颈部肿物;2. 体格检查:触诊发现肿物随吞咽移动;3. 实验室检查:甲状腺功能;4. 辅助检查:超声检查、颈部X 光片;5. 鉴别诊断:必要时行甲状腺核素扫描、ECT、CT (排除胸骨后甲状腺肿及甲状腺癌的证据)检查。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 甲状腺肿物造成气管压迫症状;可疑恶变;伴随甲亢表现;影响外观;2. 患者的全身状况良好,无手术禁忌证;3. 征得患者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符合I C D 1 0 :E 04 . 9 02结节性甲状腺肿疾病编码;2. 年龄<70岁;3. 需要进行手术治疗;4.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5. 对具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癌变可能等病情复杂的病例,不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4 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2. 甲状腺功能T3,T4,TSH,TG,PTH,TPOAb 等;3.肝功能、肾功能;4.感染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 胸部X 光片与颈部X 光片;6. 心电图;7.甲状腺超声检查;8.声带功能检查、气管软化试验。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2.无特殊情况,术后24 小时停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住院第2-5 天(依术前准备完成情况而定)。

1. 麻醉方式:颈从阻滞麻醉或全麻;2. 手术方式:甲状腺(部分、次全、全)切除术;3. 手术内置物:根据术中情况决定是否切口引流;4. 病理: 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检查。

(九)术后住院恢复w 6天。

术后必须复查甲状腺功能。

十)出院标准(围绕一般情况、切口情况、第一诊断转归)1. 一般情况良好;2. 无引流管或引流管拔除;3. 可门诊拆线,切口愈合良好。

十一)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 因患者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而延期出院;2. 术后诊断甲状腺机能亢进或甲状腺恶性肿瘤等情况。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 :K40.2,K40.9 )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 :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 年)1. 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 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 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 年)1. 非手术治疗:1 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 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2)疝修补术;(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K40.2,K40.9 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 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立位阴囊和腹股沟 B超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 〕285 号)执行。

建议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1)成人:0.5g-1.5g/ 次,一日2-3 次;(2)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 体重,分3-4 次给药;(3)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4)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0.5 小时,手术超过3 小时加用1 次抗菌药物;总预防性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 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 小时。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 天。

1.麻醉方式:局部浸润麻醉联合监测麻醉(MAC ),或硬膜外麻醉。

2.手术内固定物:人工合成疝修补网片3. 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 输血:通常无需输血。

(九)术后住院恢复2-4 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

2.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 〕285 号)执行。

(十)出院标准。

1.切口对合好,无红肿、渗液、裂开及大面积皮下淤血情况。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手术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腹股沟嵌顿疝和绞窄疝因病情严重且变化快,可能有疝内容物坏死,需要急诊手术治疗,进入其他相应路径。

2.合并有影响腹股沟疝手术治疗实施的疾病,或发生其他严重疾病,退出本路径。

3. 出现手术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

(十二)参考费用标准:4000 元(单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