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名词解释(汇编)

合集下载

戏剧名词解释

戏剧名词解释

戏剧名词解释(戏剧概论)1.戏剧动作:戏剧艺术基本手段。

在表演艺术中,又称舞台动作。

2.戏剧情境:戏剧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一,戏剧中用以表现主题的情节及情况。

3.戏剧冲突: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

4.戏剧性:戏剧的特性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主要指在假定情境中人物心理的直观外观。

从广义角度讲,它是美学的一般范畴。

5.假定性:在戏剧艺术中,则指戏剧艺术形象与它所反映的生活自然形态不相符的审美原理,即艺术家根据认识原则与审美原则对生活的自然形态所作的程度不同的变形和改造。

艺术形象决不是生活自然形态的机械复制,艺术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做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假定性乃是所有艺术固有的本性。

6.戏剧风格:由戏剧家的创作个性所表现出来的戏剧作品的艺术特色。

戏剧风格的形式和显现,是戏剧家和戏剧作品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7.戏剧流派:戏剧风格群体化现象。

通常以一两个风格鲜明的戏剧家为标帜,一群风格相近的戏剧家自觉地以组织形式进行艺术性、学术性聚合,或者由于受某一历史时期社会风尚和艺术风尚影响,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共同的创作倾向,互相呼应,从而构成有社会影响的戏剧流派。

戏剧流派大多产生于戏剧思想比较自由,戏剧事业比较繁荣的时期。

8.现实主义戏剧:戏剧主要流派之一。

它强调在舞台上客观地、精细地再现生活,塑造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在世界各国的戏剧史上自戏剧的最早形成就包含现实主义因素,这种具有现实主义因素的戏剧随着时代、民族和社会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和发展。

但是,作为比较自觉的、有完整的艺术理论和演剧体系的流派,通常是指19世纪下半叶,欧洲文学与艺术中现实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以后兴起的一种戏剧运动和流派。

从19世纪30~70年代,随着文学领域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的相继出现,现实主义戏剧也开始在欧洲舞台上活跃起来。

当时欧洲革命兴起,自然科学家大量地发现,哲学家们深思妙想,给他们带来解决这个世界的新式武器,新的方法。

自己整理的考研复习资料——戏曲篇名词解释大全

自己整理的考研复习资料——戏曲篇名词解释大全

自己整理的考研资料——戏曲篇名词解释大全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位元曲作家在元曲创作中地位最为突出,故称。

《王粲登楼》:是郑光祖创作的文人事迹剧,主要写汉末文人王粲遭困不遇事,借以表现作者本人对现实人生的感概和愤懑。

院本:本指民间散乐戏班所用的脚本。

戏剧史上所谓“院本”一般是指产生在元杂剧和南戏之前的,表演形式、内容较为简单、一般有滑稽戏谑风格的短剧。

董西厢:王实甫《西厢记》产生之前,曾有董解元所作《西厢记诸宫调》,世称“董西厢”。

董西厢是王实甫《西厢记》创作的重要基础。

大雅堂乐府:为嘉靖间著名文人汪道昆所作,全剧四折,每折演一个故事,各自独立,剧目为《高唐梦》、《洛水悲》、《五湖游》、《远山戏》。

此四剧均以历史上文人乐道的故事为题材,表现出明清文人以杂剧为消遣的倾向。

四声猿: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谓所做,包括《翠乡梦》、《雌木兰》、《狂鼓吏》、《女状元》等四剧。

徐渭以《四声猿》命名自己的剧本,一方面以猿声写自己内心的悲愤、不遇的感慨;一方面借猿声写自己心中的奇气,借剧本作中夜长啸。

《四声猿》代表了明代杂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南戏: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因它主要用南曲演唱,为区别元代兴起的北方杂剧,后人称之为‘南曲戏文’,简称南戏。

永嘉杂剧:南戏最早起源于浙江温州,当其流传至外地,即被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永嘉为温州古称)。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保存在《永乐大典》中三种戏文,为《张协状元》、《错立身》、《小孙屠》。

一般认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较多保存了早期南戏的面貌,而其中的《张协状元》为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

四大南戏: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简称“荆刘拜杀”。

四大南戏是元末明初最流行的南戏,在明清戏曲舞台上上也很流行。

明传奇:南戏发展到明代嘉靖年间,因为大量文人学士参与,与前期的南戏在思想内容、剧本体制等方面都有明显不同,标制着中国戏剧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戏剧学名词解释

戏剧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诗电影】:导源于对电影的抒情诗本性的理解而出现的电影形态。

早期法国电影先锋派人物被喻为“银幕诗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著述,主张电影应像抒情诗那样达到“联想的最大自由”,“使想象得以随心所欲地自由驰骋”认为“应当摆脱与情节的任何联系——这种联系只能带来恶果”,甚至说注重情节的小说,其价值并不高于“在厨房里阅读的、流传在书摊和地铁的畅销书”。

他们还把“诗的语言”当作电影语言的同义语。

同一时期,苏联电影界以爱森斯坦和杜甫仁科为代表,也对电影中的诗的语言特别是隐喻、象征、节奏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他们虽没有像法国先锋派那样陷入极端,即宣称“梦幻、迷醉与精神错乱是电影诗的真正内容”,但在一段时期内也倾向于否定情节。

爱森斯坦就发表过题名《打倒情节和故事》的文章(1924),而“结构诗学”学派的首领史克洛夫斯基则宣称“没有情节的电影,就是诗的电影,并讥笑普多夫金的影片《母亲》是“半人半马怪物”。

然而苏联电影家们探索诗的语言及富于诗意的隐喻是为了更有感染力地反映客观现实。

《战舰波将金号》(1925)的出现,奠定了苏联电影“诗派”的地位,也说明他们走着与先锋派的“诗电影”截然不同的道路。

由于他们强调蒙太奇的隐喻性及影响作用,这一派的作品也被称为。

“蒙太奇诗电影”。

苏联20世纪50年代主张“诗的电影”的导演有卡拉托佐夫、塔尔科夫斯基片立克、帕拉让诺夫等。

70年代以来,按照“诗的电影”理论进行创作的导演坷约谢里阿尼、阿布拉泽、曼苏洛夫纳尔旱耶夫、伊里因科等,他们的作品《落叶》、《愿望树》、《带黑斑的白鸟》、《牧歌》等都具有较强烈的浪漫色彩,感情奔放,色调鲜明。

此外,苏联“诗的电影”理论认为,电影创作应从本民族民间文艺中汲取营养。

具有深厚传统的民间文艺(童话故事、:民间传说、民歌、民族舞蹈)应成为”诗的电影”创作的源泉。

“诗的电影”在艺术手法上也借鉴民间文艺中的表现手段。

电影从默片阶段进人有声电影时期之后,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艺术散文语言的运用逐渐成为主导趋势,很少再有人对“诗的语言”进行孤立的探索了。

戏剧名词解释

戏剧名词解释

戏剧名词解释(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名词解释1三一律——"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就是按"三一律"写成的,全剧五幕,单线发展,情节发生在一个地点,即奥尔恭的家里;所描写的全部事件都在一昼夜之内发生;主题集中在揭露答尔丢失的伪善面目这一点上。

古典主义戏剧艺术的实践表明,"三一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在艺术上既体现了时间和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但又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化、类型化,戏剧结构上绝对化、程式化等弱点,最终束缚了戏剧艺术的发展,为后人所摒弃。

2潜台词——在剧中有些意思是不能用语言传达的,或者尽管可以用语言传达但不如将其放在“尽在不言中”更好,这就出现了短暂的停顿,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如果要使这一层意思表现在语言中,这语言就叫“潜台词”3规定情境——“规定情境”是演员表演艺术中的术语。

演员扮演角色,需要对所扮演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概括地说,乃是对情境中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

4高潮——从剧本结构看,高潮是戏剧性最突出、矛盾冲突最激烈的那一刻,是水到沸点化为气,物至极热放白光的时候。

高潮是戏剧精神内涵最闪光的地方,是揭示主题最有力量的场面。

另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一出戏的高潮还有主、次、大、小之别。

在迂回曲折的情节线上,除了最后、最大、的高潮之外,在开端、发展的阶段中,也有各式各样的小高潮,正是这些局部的片断高潮,造成情节的起伏跌宕,并酿成最后最大的高潮,把观众的紧张心情推到顶点5.情节最能打动人心的两个地方是什么(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悲剧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

第七章幼儿戏剧

第七章幼儿戏剧

第三节 幼儿戏剧的种类
幼儿戏 从艺术表现形式讲,包括幼儿歌舞剧、幼儿歌剧、
幼儿话剧、幼儿广播剧、幼儿木偶剧以及故事表演等。
常见的幼儿戏剧的种类有:幼儿歌舞剧、幼儿歌剧、幼 儿话剧、幼儿广播剧、幼儿木偶剧以及故事表演等。
一、幼儿歌舞剧(07年名词解释)
改编剧本的规律主要是:(1)原作的叙述性内 容要尽量化为人物的台词、动作和舞台提示;(2) 为角色设计典型化的戏剧动作,穿插必要的游戏 舞蹈。(包括观众可参与的游戏舞蹈)
再次,还要注意书写形式的规范。按常规,故 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角色,一般在剧情之前说 明;出场人物的路线、感情交流、动作等在舞台 提示中说明。
形式。它是以玩具为基础,将游戏的形式与戏剧的 表现手段综合到一起,因此特别受到幼儿的喜爱。
依据木偶形体和操作技术的不同,木偶剧又分 为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
四、故事表演 在幼儿学会复述故事的基础上,由教师组织、
指导他们参加的一种演出活动。表演以分角色诵述 为主,适当配合动作和表情。故事表演对服装、灯 光、布景等舞台设置不作什么要求,每位小朋友都 可以扮演角色,因此随时随处都可以演出。
再次,多姿多彩的戏剧情境也使幼儿获得一些自然 和社会的初浅知识;
最后,简洁明快的戏剧台词可以有助于幼儿学习和 发展语言。
第二节 幼儿戏剧的特点
第一,浓重的游戏性。幼儿戏剧不仅在内容上大 多反映、表现了幼儿的游戏活动,而且在艺术形 式上也都具备幼儿游戏的特点。幼儿戏剧的演 出,实际上就是一种经过组织的、具有戏剧艺术 特点的高级游戏。(在幼儿戏剧中,有一些是由 成人演出给幼儿观赏的,但主要部分则是供幼儿 自己演出的。)
第四节 幼儿戏剧的改编
幼儿戏剧的改编要求:

戏剧名词解释

戏剧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三一律——"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就是按"三一律"写成的,全剧五幕,单线发展,情节发生在一个地点,即奥尔恭的家里;所描写的全部事件都在一昼夜之内发生;主题集中在揭露答尔丢失的伪善面目这一点上。

古典主义戏剧艺术的实践表明,"三一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在艺术上既体现了时间和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但又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化、类型化,戏剧结构上绝对化、程式化等弱点,最终束缚了戏剧艺术的发展,为后人所摒弃。

2潜台词——在剧中有些意思是不能用语言传达的,或者尽管可以用语言传达但不如将其放在“尽在不言中”更好,这就出现了短暂的停顿,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如果要使这一层意思表现在语言中,这语言就叫“潜台词”3规定情境——“规定情境”是演员表演艺术中的术语。

演员扮演角色,需要对所扮演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概括地说,乃是对情境中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

4高潮——从剧本结构看,高潮是戏剧性最突出、矛盾冲突最激烈的那一刻,是水到沸点化为气,物至极热放白光的时候。

高潮是戏剧精神内涵最闪光的地方,是揭示主题最有力量的场面。

另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一出戏的高潮还有主、次、大、小之别。

在迂回曲折的情节线上,除了最后、最大、的高潮之外,在开端、发展的阶段中,也有各式各样的小高潮,正是这些局部的片断高潮,造成情节的起伏跌宕,并酿成最后最大的高潮,把观众的紧张心情推到顶点5.情节最能打动人心的两个地方是什么?(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悲剧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

”所谓突转,是指行动的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说得通俗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转机”、“危机”,用两个成语来说,即“柳暗花明”“飞来横祸”,这部分往往是戏剧曲折性的来源,也是观众备受期待的部分。

戏剧艺术概论(汇编)

戏剧艺术概论(汇编)

《戏剧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戏剧艺术概论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Drama Art考核类别:考试适用对象:本科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戏剧艺术概论》作为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的本科专业必修课程,其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充分、全面、完整地了解关于戏剧艺术的综合知识,对世界范围内的戏剧形态建立一个更加完整的、宏观的艺术视野,同时帮助他们观察当今世界戏剧发展的新现象、新动态、新趋势,建立对戏剧的总体性认识。

通过传授认识戏剧、感受戏剧的知识和理念,培养同学们对戏剧艺术的自觉的审美和爱好,明确戏剧艺术的重要性和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同时注重体悟戏剧、完善人格。

二、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熟悉中外戏剧发展简史,掌握戏剧艺术基本理论。

三、先修课程《艺术概论》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首先,由于侧重总体上研究戏剧,因此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只是单纯的戏剧,诸如戏曲、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它还扩展到了包括戏剧史、戏剧社会学、戏剧哲学、戏剧心理学、戏剧教育学在内的一些命题。

注重戏剧研究的完整性。

不再割裂地谈东西方戏剧,比较全面而又系统地介绍东西方的戏剧史、戏剧美学、戏剧现象、戏剧作品中过去累积的、已经产生的、正在发展变化的一些重要问题;除了研究文本,还研究包括表演、导演、舞台美术、演出空间在内的更为广阔的演出学范畴的命题。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观摩演出、课堂讨论、艺术对谈等形式。

精选经典的戏剧艺术演出影像和图片,配合教学。

为了使戏剧课程更有其自身的特色,在讲授剧本文学和戏剧表演的时候,还会适当鼓励同学们自选片断和经典台词进行课堂表演,以增进他们对戏剧艺术的爱好和兴趣,提升他们学好该门课程的积极性。

因为戏剧知识的掌握不等于戏剧艺术的体验,学习戏剧一定要注重实践,不能单从理论到理论。

戏剧名词解释

戏剧名词解释

戏剧名词解释戏剧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演员表演、舞台表现和对话来表达故事情节和思想意义。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涵盖了音乐、舞蹈、视觉艺术等多个艺术形式。

在戏剧中,有许多专门的术语和名词,下面是对其中一些常见的戏剧名词的解释。

1. 剧本(Script):剧本是指记录下舞台剧、电影、电视剧等文学作品的片段、对话、情节和角色的脚本。

剧本中包括对话、舞台说明和角色的动作,是演员理解剧情和角色的重要依据。

2. 情节(Plot):情节是剧本中呈现出的一系列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构成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

3. 角色(Character):角色是剧本中的人物形象,他们通过台词和动作来展示自己的性格、动机和情绪。

角色可以是主角、配角或者群众演员,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地位。

4. 台词(Dialogue):台词是剧本中角色之间的对话,通过台词可以表达角色的心理状态、情感和思想。

角色的台词可以直接展示角色的性格特点,也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表达思想主题。

5. 道具(Prop):道具是演员在舞台上使用的物品,它们可以是符号、装饰品、道具和舞台装置等,用来增强剧情的真实感和表现力。

6. 舞台设计(Stage Design):舞台设计包括舞台布景、灯光、音响等方面的设计,通过布景的摆放和灯光的运用来营造出不同的舞台氛围和环境,为剧情的表达提供支持。

7. 导演(Director):导演是舞台剧或电影的创作中的领导者,负责指导演员的表演、舞台设计和整个剧目的艺术创作。

导演需要具备对剧本深入的理解、对演员的指导能力以及对艺术的敏锐感受。

8. 表演(Performance):表演是演员通过动作、台词、表情等手段将角色表现出来的过程。

一个好的表演需要演员具备技巧、表达力和艺术感受力,能够准确地传达角色的思想情感。

9. 演出(Performance):演出是指将戏剧作品呈现给观众的过程。

演出需要演员、导演、舞台设计师等各个方面的合作,通过表演技巧、舞台设计和剧本的完善来成功地呈现戏剧作品。

有关戏剧的名词解释

有关戏剧的名词解释

有关戏剧的名词解释戏剧是一种集合舞台表演、文学艺术和表演艺术的综合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文化传承。

戏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人类思想、情感和社会现象的有效表达方式。

在戏剧的世界中,有许多特殊的名词和概念,它们构成了戏剧艺术的核心元素。

下面将对一些关于戏剧的名词进行解释。

1. 剧本(Script)剧本是戏剧作品的文学基础,是戏剧创作的起点。

它是戏剧的文字表达形式,通过对话、台词和舞台指示,将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具体化。

剧本通常由一个或多个作者编写,并包含了剧情结构、对白、舞台方面的要求,以及引导演员表演的指引。

2. 角色扮演(Role-playing)角色扮演是一种戏剧演出形式,在剧本规定的情节中,演员通过表现自己分配到的角色,展示角色的性格、情绪和行为。

通过角色扮演,演员可以尽可能地融入角色,体现出角色真实的内心世界。

3. 舞台(Stage)舞台是戏剧演出的地方,也是演员和观众进行互动的空间。

通常,舞台由舞台上部的背景和下部的舞台地面组成。

舞台背景可以根据剧情不同进行改变,营造出不同的场景氛围。

舞台地面则是演员表演的区域,通过不同的布景和道具,使演员可以更好地表现角色和情节。

4. 服装和化妆(Costume and Makeup)服装和化妆在戏剧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演员穿着不同的服装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角色的身份、社会地位和角色性格。

化妆则可以通过不同的化妆技巧,使演员更好地塑造角色的外貌特征和情感表达。

5. 灯光设计(Lighting Design)灯光设计是舞台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戏剧演出中起到了烘托气氛、突出重点和传递信息的作用。

通过不同的灯光效果,可以改变舞台的明暗、色彩和焦点,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和角色情感。

6. 音乐(Music)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戏剧紧密相连。

音乐可以通过不同的旋律、节奏和情绪表达,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力。

在戏剧中,音乐常常作为背景音乐出现,用来烘托气氛、增强情感效果,也可以通过歌曲和舞蹈来展示剧情和角色的内心世界。

正剧的名词解释戏剧

正剧的名词解释戏剧

正剧的名词解释戏剧戏剧是一种民众娱乐方式,通过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来传达故事情节。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戏剧一直是各种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之一。

而在戏剧中,正剧是一种出现频率较高的表现形式。

正剧,顾名思义,是戏剧中的一种主流类型。

它多以严肃、认真的方式表现故事,通常涉及较深入和复杂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正剧的内容往往是对人性的观察和探索,以及对社会、历史等重要议题的反思。

在正剧中,冲突、情感和戏剧性被刻意夸大,这样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正剧的形式和结构多种多样,可以是古代的史诗性戏剧,也可以是现代的现实主义作品。

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正剧也各有特色。

比如希腊的悲剧,以托马斯·奥斯本为代表的英国戏剧,还有中国的京剧等。

每种正剧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正剧通常以文字和演员表演为主要形式,同时还包括舞台设计、服装、灯光和音乐等元素。

这些要素统一协调,共同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戏剧作品。

正剧的表演要求演员具备扎实的演技和艺术修养,能够在舞台上完美地诠释角色和故事。

同时,正剧也需要舞美、音乐等团队的配合,通过布景、服装和音效等元素,为观众创造出一个真实而引人入胜的戏剧世界。

正剧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求和人们的心理诉求。

正剧往往通过刻画生活中的困境、挣扎和冲突,让观众深思和反思。

它超越了娱乐的层面,更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传播和表达形式。

通过正剧,人们可以对自身和社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和反思,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艺术的创新。

正剧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承载着文化的传承和演化,同时也影响和塑造着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正剧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成为社会的精神食粮和文化的瑰宝。

正剧的名词解释戏剧,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是对戏剧的一种分类和描述。

正剧的特点在于其严肃性、深度和高度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和演员的表演,传达深远的思想和情感。

正剧让人们感受到戏剧的力量和艺术的魅力,也激发了人们对生命和社会的思考和探索。

解放区戏剧名词解释

解放区戏剧名词解释

解放区戏剧名词解释
解放区戏剧是中国大陆的一种戏剧形式,起源于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并得名于封号为“解放区”的四川省康定县。

它与主流传统戏剧形式不同,追求艺术的革命性、革命的艺术性,注重表现社会现实和群众生活,强调阶级斗争和革命理念。

解放区戏剧的特点包括:1.青年化:主要由青年演员创作和演出;
2.普及化:非专业演员参与表演,注重普及群众教育;
3.实践化:剧本、表演形式和布景都强调革命现实主义;
4.大众化:追求群众化的主题和风格;
5.跨媒体:同时借助于音乐、诗歌、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进行表演;
6.结合性:注重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结合。

解放区戏剧虽然在文化大革命后逐渐式微,但对中国当代戏剧和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探索戏剧名词解释

探索戏剧名词解释

探索戏剧名词解释戏剧是一种表达艺术,通过舞台表演、对话和动作来展示故事、人物和情感。

戏剧包括许多专门的术语,下面是对一些常用戏剧名词的解释。

1. 情节(Plot):情节是戏剧中的故事线。

它描述了事件的发展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2. 角色(Character):角色是戏剧中扮演的人物。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目标和动机。

3. 对白(Dialogue):对白是角色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它是展示故事和人物性格的重要方式。

4. 舞台(Stage):舞台是戏剧表演的地方。

它通常由舞台上的平台、背景和道具组成。

5. 舞台剧(Play):舞台剧是一种戏剧形式,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对白和动作来展示故事。

6. 导演(Director):导演是指挥并控制舞台剧的人。

他们负责解释剧本、指导演员表演,并决定舞台设计和灯光音效等方面。

7. 剧本(Script):剧本是戏剧的文字表达形式。

它包含了对白、舞台指示和注释。

8. 剧院(Theater):剧院是进行戏剧表演的场所。

它提供舞台和观众席,让观众可以观看演出。

9. 表演(Performance):表演是演员在舞台上的表现。

他们通过动作、对白和情感展示角色的性格和故事的发展。

10. 舞台美术(Stagecraft):舞台美术是指舞台设计和装置的艺术。

它包括舞台背景、道具、灯光和音效等元素。

11. 舞台指示(Stage Directions):舞台指示是在剧本中用来指示演员和导演的动作和位置的说明。

12. 戏剧的三要素(The Three Unities):戏剧的三要素包括时间的统一、地点的统一和情节的统一。

这意味着剧本中的事件在短时间内、同一个地方发生,并且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

13. 戏剧冲突(Dramatic Conflict):戏剧冲突是指故事中的关键问题或争论。

它是推动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变化的重要因素。

14. 戏剧心理学(Drama Therapy):戏剧心理学结合了戏剧和心理疗法的原理,通过戏剧活动来提高个人认知、沟通能力和情感表达。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⑵》期末名词解释汇编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⑵》期末名词解释汇编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⑵》期末名词解释汇编一、元明戏曲部分1、《王粲登楼》:是元曲大家郑光祖所作的最能表现作者个人艺术风格的文人事迹剧。

描写的是王粲因与当朝丞相蔡邕之女订有婚约,并由王粲的傲慢及由此而引起的王粲与蔡邕之间的恩怨情仇的故事,表达了对文怀才不遇境地的感慨。

此作品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文人的赞赏。

2、院本:戏曲名词,金元时行院演剧所用的脚本。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杂剧,其实一也。

”是北方的宋杂剧向元杂剧过渡的一种形式。

演时用五人,作品均已失佚,仅《南村辍耕录》载有院本名目七百余种。

元以后亦称宋杂剧为院本,以别于元杂剧。

或泛指短剧、杂剧、传奇等等。

3、元曲四大家:对元代四位著名杂剧家的合称。

一般是指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或称“关马郑白”。

见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明何良俊《回友斋从说》。

4、董西厢:金代一位下层文人董解元根据唐人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利用当时流行的诸宫调形式而作的一本《西厢记诸宫调》,使莺莺和张生的故事至此得到极大的丰富。

尤其重要的是,“董西厢”在情节、结局、人物塑造等方面,都较《莺莺传》作了较大的修改,并由此而成为王实甫所作《西厢记》的蓝本。

5、《大雅堂乐府》:明代剧作家汪道昆所作,全剧四折,每折演一个故事,剧目分别为《高唐梦》、《洛水悲》、《五湖游》和《远山戏》。

这是汪道昆因“厌听繁音”而将风流遗事改作为杂剧,以此满足自己的欣赏要求,来传达一种文人的雅兴与情调。

这当中,以杂剧为游戏的态度非常明显。

6、《四声猿》:明代徐渭所作,即《翠乡梦》、《雌木兰》、《狂鼓史》、《女状元》四剧。

关于四声猿的命名,一方面以猿声写自己内心的悲愤、不遇的感慨,另一方面借猿声写自己心听奇气,借剧本作中夜长吟。

其中《狂鼓史》最突出地体现了徐渭内心的悲愤。

《四声猿》处处流露出“真性情”,作者在剧本长度、音律等方面的随心所欲,使元杂剧的创作格式真正被打破,明杂剧完成了它的蜕变,从而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最新戏剧学名词解释

最新戏剧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诗电影】:导源于对电影的抒情诗本性的理解而出现的电影形态。

早期法国电影先锋派人物被喻为“银幕诗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著述,主张电影应像抒情诗那样达到“联想的最大自由”,“使想象得以随心所欲地自由驰骋”认为“应当摆脱与情节的任何联系——这种联系只能带来恶果”,甚至说注重情节的小说,其价值并不高于“在厨房里阅读的、流传在书摊和地铁的畅销书”。

他们还把“诗的语言”当作电影语言的同义语。

同一时期,苏联电影界以爱森斯坦和杜甫仁科为代表,也对电影中的诗的语言特别是隐喻、象征、节奏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他们虽没有像法国先锋派那样陷入极端,即宣称“梦幻、迷醉与精神错乱是电影诗的真正内容”,但在一段时期内也倾向于否定情节。

爱森斯坦就发表过题名《打倒情节和故事》的文章(1924),而“结构诗学”学派的首领史克洛夫斯基则宣称“没有情节的电影,就是诗的电影,并讥笑普多夫金的影片《母亲》是“半人半马怪物”。

然而苏联电影家们探索诗的语言及富于诗意的隐喻是为了更有感染力地反映客观现实。

《战舰波将金号》(1925)的出现,奠定了苏联电影“诗派”的地位,也说明他们走着与先锋派的“诗电影”截然不同的道路。

由于他们强调蒙太奇的隐喻性及影响作用,这一派的作品也被称为。

“蒙太奇诗电影”。

苏联20世纪50年代主张“诗的电影”的导演有卡拉托佐夫、塔尔科夫斯基片立克、帕拉让诺夫等。

70年代以来,按照“诗的电影”理论进行创作的导演坷约谢里阿尼、阿布拉泽、曼苏洛夫纳尔旱耶夫、伊里因科等,他们的作品《落叶》、《愿望树》、《带黑斑的白鸟》、《牧歌》等都具有较强烈的浪漫色彩,感情奔放,色调鲜明。

此外,苏联“诗的电影”理论认为,电影创作应从本民族民间文艺中汲取营养。

具有深厚传统的民间文艺(童话故事、:民间传说、民歌、民族舞蹈)应成为”诗的电影”创作的源泉。

“诗的电影”在艺术手法上也借鉴民间文艺中的表现手段。

电影从默片阶段进人有声电影时期之后,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艺术散文语言的运用逐渐成为主导趋势,很少再有人对“诗的语言”进行孤立的探索了。

戏剧概论 名词解释

戏剧概论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戏剧: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戏剧冲突,反映现实生活。

原型:原型(archetype)指神话、宗教、梦境、文学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它来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无意识,能唤起观众或读者潜意识中的原始经验,使其产生深刻、强烈、非理性的情绪反应。

悲剧: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

悲剧具有严肃的情调和崇高的境界,悲剧是最富有哲学涵义的艺术样式。

古希腊罗马悲剧:以神话传说为主题,神仙、国王、英雄等人物为主,诗歌为语言的结构严谨的戏剧。

古希腊喜剧:以现实生活为主题,较多的普通人为主,日常口语为语言的结构松弛的戏剧。

奇迹剧:13世纪开始的宗教戏剧。

其中,现实人物与传说人物同时出现;情节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悲剧和喜剧、崇高与滑稽因素掺合在一起。

神秘剧:14世纪时,一切宗教题材的戏剧道德剧:14世纪末叶出现,多用寓言表现人类行为与命运。

传奇剧:呈现出脱离现实,转向梦幻世界的倾向,充满童话式的想象,富于明快的节奏古典主义戏剧:张扬理性(封建贵族的责任观与荣誉感),悲剧中不允许滑稽成分,人物性格单一、静止,结构严谨,通常五幕,遵守“三一律”,语言完整,表演优雅。

三一律:戏剧创作必须遵循事件、地点、时间完整一致的原则。

正剧/ 启蒙戏剧:描写普通人生活,接近现实;语言不是诗,而是日常口语;反对三一律。

剧场:戏剧的演出场所,是戏剧艺术的物质载体,是舞台上下所有艺术形式的综合表现。

史诗剧:强调“间离效果”,即破除现实主义戏剧孜孜以求的艺术幻觉,把演员与角色、观众与演出间离开来,以保持理性批判。

残酷戏剧:“残酷戏剧”的剧场以巫祭仪式为原型,演员如巫师,必须将自己掏空,去除个人的印记,接受一种更高生命的指引,就如巫师在神灵附体时,进入一种忘我的神思迷离状态,使观众感受精神上的彻底震撼。

文学戏剧的名词解释

文学戏剧的名词解释

文学戏剧的名词解释文学戏剧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通过文字和表演的结合,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和探讨思想等方式,以引起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本文将从文学戏剧的定义、特点和不同类型等方面进行解释,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一艺术形式。

一、文学戏剧的定义文学戏剧是将文学作品演绎到舞台上的艺术形式,通过表演者的诠释和演绎,使文学作品真实、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它不同于传统的口头传播方式,而是通过表演来传递故事、情感和观点。

文学戏剧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更注重人物的塑造和对话的表现。

二、文学戏剧的特点1. 对话的重要性:对话是文学戏剧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段之一。

通过对话,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得以展示,情节的发展和冲突的产生也往往依赖于人物之间的对话。

因此,对话在文学戏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2. 舞台表演:文学戏剧主要以舞台表演为基础。

演员通过动作、语言和表情等方式来诠释和呈现角色。

舞台上的布景、化妆和服装等也都是为了更好地展示故事的情节和氛围。

3. 现场互动:文学戏剧具有与观众现场互动的特点。

演员和观众的互动可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代入感,使观众更好地融入戏剧情节中,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戏剧的内涵。

三、文学戏剧的不同类型1. 悲剧:悲剧是文学戏剧的一种主要类型。

它通过对人物的命运展开叙述,强调冲突和矛盾的存在,以及人生悲欢离合的无常性。

悲剧往往通过人物的激烈情感和命运的不可抗拒来引发观众的共鸣。

2. 喜剧:喜剧是一种以幽默和欢乐为主题的文学戏剧形式。

它通常通过夸张的行为和滑稽的情节来引起观众的笑声,让人们从中获得快乐和放松。

喜剧也可以运用讽刺和批判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观点。

3. 歌剧:歌剧是一种将音乐和戏剧结合的艺术形式。

它通过音乐的旋律和歌唱来表达情感和剧情。

歌剧的内容往往包括爱情、英雄主义和激情等元素,通过音乐的力量来感染观众。

四、文学戏剧的发展与影响文学戏剧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戏剧朗诵名词解释

戏剧朗诵名词解释

戏剧朗诵名词解释1三一律——"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就是按"三一律"写成的,全剧五幕,单线发展,情节发生在一个地点,即奥尔恭的家里;所描写的全部事件都在一昼夜之内发生;主题集中在揭露答尔丢失的伪善面目这一点上。

古典主义戏剧艺术的实践表明,"三一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在艺术上既体现了时间和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但又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化、类型化,戏剧结构上绝对化、程式化等弱点,最终束缚了戏剧艺术的发展,为后人所摒弃。

2潜台词——在剧中有些意思是不能用语言传达的,或者尽管可以用语言传达但不如将其放在“尽在不言中”更好,这就出现了短暂的停顿,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如果要使这一层意思表现在语言中,这语言就叫“潜台词”3规定情境——“规定情境”是演员表演艺术中的术语。

演员扮演角色,需要对所扮演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概括地说,乃是对情境中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

4高潮——从剧本结构看,高潮是戏剧性最突出、矛盾冲突最激烈的那一刻,是水到沸点化为气,物至极热放白光的时候。

高潮是戏剧精神内涵最闪光的地方,是揭示主题最有力量的场面。

另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一出戏的高潮还有主、次、大、小之别。

在迂回曲折的情节线上,除了最后、最大、的高潮之外,在开端、发展的阶段中,也有各式各样的小高潮,正是这些局部的片断高潮,造成情节的起伏跌宕,并酿成最后最大的高潮,把观众的紧张心情推到顶点 5.情节最能打动人心的两个地方是什么?(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悲剧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

”所谓突转,是指行动的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说得通俗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转机”、“危机”,用两个成语来说,即“柳暗花明”“飞来横祸”,这部分往往是戏剧曲折性的来源,也是观众备受期待的部分。

戏剧的名词解释

戏剧的名词解释

戏剧的名词解释1. 引言戏剧是一种古老而丰富的艺术形式,通过表演者在舞台上扮演角色来展示故事情节。

它是文化传承和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风格。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戏剧进行名词解释,包括戏剧的定义、起源、类型、元素以及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2. 戏剧的定义戏剧是一种通过演员表演、对话和动作来展示故事情节的艺术形式。

它通常在舞台上进行,但也可以在其他场所或媒介中呈现。

戏剧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更加注重角色扮演和情节发展,通过表演者的动作、声音和语言来传达故事内容。

3. 戏剧的起源戏剧起源于古代人类社会中的宗教仪式和庆典活动。

最早的戏剧形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例如古希腊悲剧和喜剧。

在古希腊戏剧中,演员通过戴上面具和穿着特殊服装来扮演角色,以表达故事情节和情感。

4. 戏剧的类型戏剧有多种类型,包括悲剧、喜剧、历史剧、现代剧等。

每种类型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主题。

悲剧通常揭示人类的悲惨命运和心灵挣扎,喜剧则以幽默和嬉笑怒骂展现生活中的荒诞和笑料。

历史剧则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背景,呈现出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

现代剧则更加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

5. 戏剧的元素戏剧包含多个重要元素,包括情节、角色、对话、舞台设置、服装和道具等。

情节是戏剧故事的核心,它描述了角色之间的冲突、发展和解决方式。

角色是戏剧中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通过表演来展示角色的特征和情感。

对话是演员之间或与观众之间的交流方式,通过语言和声音来传达情感和信息。

舞台设置、服装和道具是为了营造特定的场景和环境,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6. 戏剧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发展戏剧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在中国,京剧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剧形式之一,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戏曲和表演艺术,以其独特的唱腔、动作和面具被广泛认可。

在西方,英国的莎士比亚戏剧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戏剧遗产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人物描写和复杂的情节而闻名于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三一律——"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就是按"三一律"写成的,全剧五幕,单线发展,情节发生在一个地点,即奥尔恭的家里;所描写的全部事件都在一昼夜之内发生;主题集中在揭露答尔丢失的伪善面目这一点上。

古典主义戏剧艺术的实践表明,"三一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在艺术上既体现了时间和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但又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化、类型化,戏剧结构上绝对化、程式化等弱点,最终束缚了戏剧艺术的发展,为后人所摒弃。

2潜台词——在剧中有些意思是不能用语言传达的,或者尽管可以用语言传达但不如将其放在“尽在不言中”更好,这就出现了短暂的停顿,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如果要使这一层意思表现在语言中,这语言就叫“潜台词”
3规定情境——“规定情境”是演员表演艺术中的术语。

演员扮演角色,需要对所扮演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概括地说,乃是对情境中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

4高潮——从剧本结构看,高潮是戏剧性最突出、矛盾冲突最激烈的那一刻,是水到沸点化为气,物至极热放白光的时候。

高潮是戏剧精神内涵最闪光的地方,是揭示主题最有力量的场面。

另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一出戏的高潮还有主、次、大、小之别。

在迂回曲折的情节线上,除了最后、最大、的高潮之外,在开端、发展的阶段中,也有各式各样的小高潮,正是这些局部的片断高潮,造成情节的起伏跌宕,并酿成最后最大的高潮,把观众的紧张心情推到顶点
5.情节最能打动人心的两个地方是什么?(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悲剧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

”所谓突转,是指行动的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说得通俗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转机”、“危机”,用两个成语来说,即“柳暗花明”“飞来横祸”,这部分往往是戏剧曲折性的来源,也是观众备受期待的部分。

所谓“发现”,则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最佳的发现与突转同时发生,往往经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这样一个过程,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不论“突转”还是“发现”,其动力应该是来自戏剧自身冲突的张力,而不是偶然的、外来的一种“推助”
6集聚型和铺展型戏剧结构的特征
(1)集聚型结构是遵守着古典主义“三一律”理论对时间、地点、行动三者完整划一的要求,把全部剧情集聚在演出所限的时、空之内来表现。

其特征主要有三:①情节展开较晚,从临近高潮处写起;②时空、人物严格且选择集中;③节奏紧凑、冲突明显、线索单一。

(2)铺展型的结构,就是把戏剧的情节一段一段铺展开来,有头有尾的将其呈现在舞台上。

其特征也可概括为三点:①时空、人物不集中;②有平行或副情节;③戏剧效果是逐渐累积起来的
7行当——中国戏曲关于演员专业技能的分类,也是所扮演角色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情及其审美特性的分类。

习惯上,人们把戏曲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
8程式化——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模式所在,指演员表演不直接模仿生活,而是把写意化的不变与创造性的变有机结合起来所形成的规范。

为所有演員遵循,也为觀眾所接受、熟悉
9梅兰芳(1894-1961)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体系的代表和标志。

他在唱、念、做、舞、化妆、服饰等方面进行创新,使中国古老戏曲在歌、舞、剧三结合形成了梅派艺术独创风格。

把青衣、花旦、闺门旦、贴旦、刀马旦等旦角各行的唱腔和表演艺术全面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造了花旦这一新的行当,大大丰富了旦角唱腔的优美旋律,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采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

他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

10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1898年与聂米罗维奇-丹钦科创立莫斯科艺术剧院,他们联合执导的契诃夫名剧
《海鸥》获得轰动性成功,标志着一个新的现实主义戏剧流派的诞生。

1922 ~1924 年他写作了自传《我的艺术生活》,首次对自己的戏剧体系作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讨。

1928年10月心脏病突发之后,全力投入戏剧实验教学与理论总结工作,写出了《演员自我修养》,并以“形体动作方法”丰富了以内心体验为核心的戏剧体系。

最终成了世界一大戏剧体系的奠基人。

以“体验基础上的再体现”为基本内容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俄国现实主义戏剧体系的主要代表,这一体系对包括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在内的20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戏剧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1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
布莱希特戏剧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学派,他对世界戏剧发生着很大影响。

这个学派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继承和革新欧洲及德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借鉴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古典戏剧和中国戏曲。

他要求建立一种适合反应20世纪人类生活特点的新型戏剧,即史诗戏剧,这种戏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突破了“三一律”编剧法,采用自由舒展的戏剧结构形式,多侧面地展现生活宽广多彩的内容,让读者通过众多的人物场景,看见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它的复杂性、矛盾性,促使人们思考,激发人们变革社会的热情。

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祟“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

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

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12舞台调度——排戏的时候,导演会根据构思,对每个演员在舞台上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提出明确要求,这就是舞台调度。

它是导演把各种戏剧动作及环境因素,按照一定的审美原则组合起来,表现二度创作的利益构思,塑造舞台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

按照戏剧舞台的特点和导演的构思要求,以剧本为基础确定演员与布景间最佳的空间组合和动作方式,使表演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
13贯穿动作——戏剧表演技法。

苏联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的表演艺术术语。

系指演员为了表达戏剧作品的主题思想,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的生活目标来确定戏剧行动的意图和愿望,并使这种动作意向贯穿于全剧的始终。

贯穿动作是体验派演员创造角色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完成全剧最高任务的基本手段。

(戏剧最高任务在行动上的具体落实,是一连串表达演出共同目标的一系列动作的总和,它把一切元素串联起来导向最高任务)
14最高任务——导演在排戏过程中常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对剧本矛盾冲突的一个概括,既是人物活动发展的方向,又是剧情发展的总纲。

15第四堵墙——在镜框式舞台上,通过人们的想象位于舞台台口的一道实际并不存在的“墙”。

它是由对舞台“三向度”空间实体联想而产生、并与布景的“三面墙”相联系而言的。

它的作用是试图将演员与观众分开,使演员忘记观众的存在。

(现实主义戏剧的核心概念,在镜框式舞台流行之后,舞台的三面从左、后、右都是封闭起来的,面向观众的一面虽然开放,但却被认为是一堵无形透明的墙,把观众与舞台隔绝,为其创造一个现实主义的幻象。


16圆形人物___丰满立体感强,有一稳定的性格轴心,同时呈现不同性格侧面多方面多层次,性格变化复杂,具有流动感.如林冲,公共场合威风凛凛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在高衙内面前时他父亲手下的一个高级奴隶,妻子面前又是情意绵绵的丈夫. 烈性如火,柔肠似水又忍辱负重.
17扁形人物_---凸现某一性格特征其他性格特征淡化,性格始终如一,稳定性极强,几乎无发展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