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名词解释修订稿
戏剧表演中的专有名词解释
戏剧表演中的专有名词解释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以表演为核心,通过角色扮演、舞台美术、音乐等元素,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给观众。
在戏剧表演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专有名词,这些名词承载着丰富的艺术内涵,并在表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解释的形式,介绍戏剧表演中的一些常见专有名词。
1. 表演技巧表演技巧是指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系列技术手段。
其中包括动作表演、声音表演和情感表演等方面。
动作表演是通过肢体语言展示角色的行为特征和情感状态。
声音表演则是通过声音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语调的变化等手段来传达角色的感情和内心世界。
情感表演是演员运用自身的情感经验和表演技巧,将角色的情感真实地表达给观众。
这些表演技巧在戏剧表演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剧中角色的情感。
2. 角色塑造角色塑造是指演员通过动作、语言、声音等手段,将剧本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角色塑造需要演员对角色的性格特点、历史背景、心理状态等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真实的情感表演和细腻的动作演绎,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外在特征完美结合。
角色塑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观众对剧中角色的认知和情感投入。
3. 舞台美术舞台美术是指在戏剧表演中用于营造舞台场景和氛围的艺术手段。
这包括舞台布景、灯光设计、服装设计等。
舞台布景以各种道具和背景幕布为载体,通过搭建不同的环境,为剧情提供合适的背景。
灯光设计则通过不同的灯光效果,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绪。
服装设计则通过角色的服装和装饰品,展现角色的职业身份、社会地位和时代背景等。
通过精心的舞台美术设计,可以增强剧情的真实感和观众的身临其境感。
4. 剧本分析剧本分析是演员在准备和演出戏剧时进行的一种重要工作。
通过对剧本的细致剖析,演员可以深入了解剧情、角色以及整个戏剧的背景和主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塑造角色。
剧本分析包括对剧情结构、对白语言、角色关系、冲突点等方面的分析。
演员通过剧本分析,能够更好地把握剧情的发展和角色的存在意义,从而提高表演的深度和质量。
戏剧名词大全
戏剧名词大全摘要:1.戏剧名词的概述2.戏剧名词的分类3.常见戏剧名词详解4.戏剧名词在戏剧艺术中的重要性正文:【戏剧名词的概述】戏剧名词,顾名思义,是指在戏剧表演艺术中,用来描述戏剧元素、表演技巧和舞台效果的专业术语。
它们是对戏剧表演艺术的独特表现形式和内涵的归纳与总结,对于理解和欣赏戏剧具有重要的意义。
【戏剧名词的分类】戏剧名词繁多,根据其含义和功能,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戏剧文学名词:如剧情、情节、人物、对白、独白等,主要描述剧本的内容和结构。
2.戏剧表演名词:如表演、角色、演员、动作、表情等,主要描述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技巧。
3.戏剧舞台名词:如舞台、布景、灯光、音效、服装等,主要描述舞台环境和视觉效果。
4.戏剧导演名词:如导演、指导、排练、诠释等,主要描述导演对戏剧的整体把握和艺术实现。
5.戏剧理论名词:如悲剧、喜剧、戏剧冲突、戏剧情境等,主要描述戏剧的理论体系和审美标准。
【常见戏剧名词详解】以下对一些常见的戏剧名词进行简要解读:1.角色:戏剧中的人物,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也可以是虚构的人物。
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动机和行动。
2.剧情:戏剧所讲述的故事,由一系列事件和情节构成。
剧情可以是简单的,也可以是复杂的,通常具有一定的冲突和悬念。
3.表演:演员在舞台上通过动作、表情、语言等手段,塑造角色形象,表达剧情的过程。
4.舞台:戏剧表演的场所,可以是实体的舞台,也可以是虚拟的舞台。
舞台设计包括布景、灯光、音效等元素,旨在营造戏剧情境和氛围。
5.冲突:戏剧中人物之间或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动力。
【戏剧名词在戏剧艺术中的重要性】戏剧名词作为专业术语,对于戏剧艺术的创作、表演和欣赏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们为戏剧人提供了一套共同的语言和规范,方便沟通和交流。
戏曲术语解释
戏曲术语解释文章来源:国粹传承勾栏:一作勾阑、构栏,宋元时百戏杂剧演出场所,勾栏内有戏台、戏房(后台)、神楼、腰棚(看席)。
瓦舍:也叫瓦肆、瓦子。
宋元时大城市里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有表演杂剧、曲艺。
杂技等的勾栏,也有卖药、估衣。
饮食的店铺。
上场门:旧式剧场方形舞台的组成部分,方形舞台由前后两根圆柱组成,后面两根圆柱之间设有板壁,右端之门称为上场门,左端之门称为下场门。
演出传统剧目,演员大都从右门上左门下,因而得名。
下场门:同上。
鬼门道:也叫古门道、鼓门道、鬼门。
宋元舞台通向后台的门。
砌末:也叫切末,传统戏曲所用简单布景和大小道具的统称,近代戏曲应用较多,如布城、云片、水旗等一桌二椅:木制戏曲道具,红色。
一般用于传统戏的演出中,根据桌椅的不同摆法,可显示各种地点环境的变化。
桌围椅披:绸制戏曲道具,红色最常用,偶尔用白色及其他颜色。
一般上绣盘金花,用以修饰美化舞台道具。
一副桌围一般有两块,悬于桌前和左右两边。
椅披仅只一块,一般披于椅背,经椅面再悬于地面。
大戏:历史悠久而有相对完整的舞台艺术体系的统称,与小戏相对,如昆曲、京剧、秦腔等剧种都是,脚色行当齐全,剧目一般以历史题材为主,唱念做打各种功夫并重,现在各剧种都有发展,大戏、小戏的差别已逐渐消除在**惯上,观众往往把整本戏叫做大戏小戏:由说唱艺术或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剧种的统称,如各种花鼓戏、花灯戏、采茶戏、滩簧戏都是,脚色一般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剧目大多反映当地人的生活片段,偏重歌舞,并以手帕、伞、扇等物为主要道具。
轴子:一场折子戏演出中作为轴心的主要剧目。
最后一出戏叫做大轴子,倒数第二出也是主戏叫做压轴,中场戏叫中轴子。
压轴:一场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出戏,往往由主要演员演出唱做繁重的文戏。
大轴:也叫大轴子,由几个折子戏组成的戏曲演出时最后一个上演的剧目。
送客戏:旧时演出的最后一个剧目。
垫戏:旧时演出中预定的剧目以外临时增加的剧目。
过场戏:戏曲结构之一种。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戏剧: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一种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舞台艺术。
元杂剧:即元曲。
元代的元杂剧和元散曲的总称。
是在蒙古灭金(元代)前后,以北曲为声腔的戏曲形式,也称北曲或北杂剧。
科介:科泛简称科,南戏、传奇称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
《四声猿》:是明代徐渭创作的杂剧。
《四声猿》是《狂鼓史》《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四部杂剧的合称。
南戏:是北宋末叶到元末明初在中国南方流行,以南曲为声腔的戏曲形式,亦称戏文、南曲、南曲戏文、南戏文。
发源地是温州。
副:南戏结构上的一个特点,在正戏开场前由副末登场,介绍剧情梗概和作者创作意图。
又叫副末开场或家门大意。
传奇:明清两代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称为传奇,它是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国性剧种。
代表作是《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
吴江派:明代万历至明末产生的戏曲流派,代表者是江苏的沈�Z,坚持以“声律第一”的理论,并跟临川派产生激烈的论争。
临江派与吴江派之争:是万历至明末中国戏曲发展史中的一场派别论争。
这场论争是江西临川派的代表者汤显祖和江苏吴江派的代表者沈�Z围绕戏曲创作应以“文辞第一”还是“声律第一”的问题进行的一场论争。
论争的结果使许多传奇作者清醒认识到熔文辞与声律于一炉的重要性。
南洪北孔:是清代康熙年间南方浙江钱塘洪�N和北方山东曲阜的孔尚任的专称。
洪�N的《长生殿》和孔尚阜的《桃花扇》先后问世,轰动社会,使两位作家誉满文坛,故有此称。
明清章回体:是明清白话长篇小说的基本形式,特点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
明代四大奇书:指明代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今古奇观》:该书是明末流传最广的白话短篇小说选本。
是抱瓮老人从《三言》《二拍》两书中精选出来并刻印出版的四十篇作品的名称。
台阁体:明代永乐以后,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重臣所写的诗文,特点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
戏剧概论基本知识精华版
戏剧概论基本知识精华版戏剧概论基本知识1造舞台形象,揭⽰社会⽭盾,反映社会⽣活的。
(其中上⾯的四种艺术形式成为戏剧分类的主要因素或者间接因素)在西⽅,戏剧,即指话剧。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2、戏剧构成的五要素这五者是戏剧的“本体性”要素,或称主导要素;其余诸⽅⾯,如作曲、舞台美术、⾳响效果等等,可视为戏剧的附属性要素,或者叫做戏剧的次要元素。
如果把戏剧分为“观、演”两端,上述五要素的前三者——编、导、演属于“演”这⼀段,观众是“观”的这⼀端,剧场则是将“演”与“观”连接起来的纽带。
3、戏剧的四⽅⾯特征:从⾔说⽅式,艺术构成⽅式,艺术运做流程,传播⽅式四个⽅⾯认识戏剧的本质特征。
第⼀部分:从舞台呈现样式区分舞台呈现样式这个⾓度来把握。
戏剧可分为:1、话剧——表演艺术与语⾔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从产⽣了话剧,中国戏剧的“戏曲⼀元化”格局就被打破了,从⽽形成了全新的“戏曲—话剧”⼆元格局,这是中国戏剧现代化进程中的所发⽣的⼀个重要变化。
2、歌剧——表演艺术与⾳乐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以技巧性的美声为主要表演⼿段,⾳乐具有决定性的地位。
注意:3、舞剧——表演艺术与舞蹈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段的戏剧。
4、傀儡剧——表演艺术与造型艺术的结合,当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动画⽚,卡通⽚。
5肢体语⾔来表现剧本。
)戏曲——表演艺术与多种因素的结合,是中国民族特⾊的戏剧,具有写意化、程式化、⾃由化等⾼度的综合性。
第⼆部分:从剧情构成内容三要素不同区分1、情节、性格、思想这三者成为构成戏剧作品内容的三⼤要素,因其在剧中的所占⽐重不同,便造成了不同的戏剧类型。
2、传奇剧、通俗剧、佳够剧。
此类剧以骑着离奇的情节取胜。
3、问题剧、政治剧、理念剧:都是重思想轻情节与性格。
问题剧:易⼘⽣的四⼤问题剧:《社会⽀柱》、《玩偶之家》、《群⿁》、《⼈民公敌》政治剧:三江好》、《最后⼀计》)和《放下你的鞭⼦》4、性格剧和⼼理剧:分别⼀情节或思想作为剧情构成的重⼼。
戏剧名词解释(汇编)
名词解释1三一律——"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就是按"三一律"写成的,全剧五幕,单线发展,情节发生在一个地点,即奥尔恭的家里;所描写的全部事件都在一昼夜之内发生;主题集中在揭露答尔丢失的伪善面目这一点上。
古典主义戏剧艺术的实践表明,"三一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在艺术上既体现了时间和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但又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化、类型化,戏剧结构上绝对化、程式化等弱点,最终束缚了戏剧艺术的发展,为后人所摒弃。
2潜台词——在剧中有些意思是不能用语言传达的,或者尽管可以用语言传达但不如将其放在“尽在不言中”更好,这就出现了短暂的停顿,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如果要使这一层意思表现在语言中,这语言就叫“潜台词”3规定情境——“规定情境”是演员表演艺术中的术语。
演员扮演角色,需要对所扮演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概括地说,乃是对情境中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
4高潮——从剧本结构看,高潮是戏剧性最突出、矛盾冲突最激烈的那一刻,是水到沸点化为气,物至极热放白光的时候。
高潮是戏剧精神内涵最闪光的地方,是揭示主题最有力量的场面。
另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一出戏的高潮还有主、次、大、小之别。
在迂回曲折的情节线上,除了最后、最大、的高潮之外,在开端、发展的阶段中,也有各式各样的小高潮,正是这些局部的片断高潮,造成情节的起伏跌宕,并酿成最后最大的高潮,把观众的紧张心情推到顶点5.情节最能打动人心的两个地方是什么?(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悲剧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
”所谓突转,是指行动的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说得通俗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转机”、“危机”,用两个成语来说,即“柳暗花明”“飞来横祸”,这部分往往是戏剧曲折性的来源,也是观众备受期待的部分。
戏剧名词解释
戏剧名词解释(戏剧概论)1. 戏剧动作:戏剧艺术基本手段。
在表演艺术中,又称舞台动作。
2. 戏剧情境:戏剧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一,戏剧中用以表现主题的情节及情况。
3. 戏剧冲突: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
4. 戏剧性:戏剧的特性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主要指在假定情境中人物心理的直观外观。
从广义角度讲,它是美学的一般范畴。
5. 假定性:在戏剧艺术中,则指戏剧艺术形象与它所反映的生活自然形态不相符的审美原理,即艺术家根据认识原则与审美原则对生活的自然形态所作的程度不同的变形和改造。
艺术形象决不是生活自然形态的机械复制,艺术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做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假定性乃是所有艺术固有的本性。
6. 戏剧风格:由戏剧家的创作个性所表现出来的戏剧作品的艺术特色。
戏剧风格的形式和显现,是戏剧家和戏剧作品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7. 戏剧流派:戏剧风格群体化现象。
通常以一两个风格鲜明的戏剧家为标帜,一群风格相近的戏剧家自觉地以组织形式进行艺术性、学术性聚合,或者由于受某一历史时期社会风尚和艺术风尚影响,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共同的创作倾向,互相呼应,从而构成有社会影响的戏剧流派。
戏剧流派大多产生于戏剧思想比较自由,戏剧事业比较繁荣的时期。
8. 现实主义戏剧:戏剧主要流派之一。
它强调在舞台上客观地、精细地再现生活,塑造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在世界各国的戏剧史上自戏剧的最早形成就包含现实主义因素,这种具有现实主义因素的戏剧随着时代、民族和社会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和发展。
但是,作为比较自觉的、有完整的艺术理论和演剧体系的流派,通常是指19世纪下半叶,欧洲文学与艺术中现实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以后兴起的一种戏剧运动和流派。
从19世纪30~70年代,随着文学领域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的相继出现,现实主义戏剧也开始在欧洲舞台上活跃起来。
当时欧洲革命兴起,自然科学家大量地发现,哲学家们深思妙想,给他们带来解决这个世界的新式武器,新的方法。
戏剧概论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戏剧: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戏剧冲突,反映现实生活。
原型:原型(archetype)指神话、宗教、梦境、文学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它来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无意识,能唤起观众或读者潜意识中的原始经验,使其产生深刻、强烈、非理性的情绪反应。
悲剧: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
悲剧具有严肃的情调和崇高的境界,悲剧是最富有哲学涵义的艺术样式。
古希腊罗马悲剧:以神话传说为主题,神仙、国王、英雄等人物为主,诗歌为语言的结构严谨的戏剧。
古希腊喜剧:以现实生活为主题,较多的普通人为主,日常口语为语言的结构松弛的戏剧。
奇迹剧:13世纪开始的宗教戏剧。
其中,现实人物与传说人物同时出现;情节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悲剧和喜剧、崇高与滑稽因素掺合在一起。
神秘剧:14世纪时,一切宗教题材的戏剧道德剧:14世纪末叶出现,多用寓言表现人类行为与命运。
传奇剧:呈现出脱离现实,转向梦幻世界的倾向,充满童话式的想象,富于明快的节奏古典主义戏剧:张扬理性(封建贵族的责任观与荣誉感),悲剧中不允许滑稽成分,人物性格单一、静止,结构严谨,通常五幕,遵守“三一律”,语言完整,表演优雅。
三一律:戏剧创作必须遵循事件、地点、时间完整一致的原则。
正剧/ 启蒙戏剧:描写普通人生活,接近现实;语言不是诗,而是日常口语;反对三一律。
剧场:戏剧的演出场所,是戏剧艺术的物质载体,是舞台上下所有艺术形式的综合表现。
史诗剧:强调“间离效果”,即破除现实主义戏剧孜孜以求的艺术幻觉,把演员与角色、观众与演出间离开来,以保持理性批判。
残酷戏剧:“残酷戏剧”的剧场以巫祭仪式为原型,演员如巫师,必须将自己掏空,去除个人的印记,接受一种更高生命的指引,就如巫师在神灵附体时,进入一种忘我的神思迷离状态,使观众感受精神上的彻底震撼。
戏剧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诗电影】:导源于对电影的抒情诗本性的理解而出现的电影形态。
早期法国电影先锋派人物被喻为“银幕诗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著述,主张电影应像抒情诗那样达到“联想的最大自由”,“使想象得以随心所欲地自由驰骋”认为“应当摆脱与情节的任何联系——这种联系只能带来恶果”,甚至说注重情节的小说,其价值并不高于“在厨房里阅读的、流传在书摊和地铁的畅销书”。
他们还把“诗的语言”当作电影语言的同义语。
【全息电影】:用全息摄影方法制作和显示的电影。
是全息摄影的进一步发展。
一般摄影只记录物光的波长和强度,而全息摄影除记录波长和强度外,还记录物光的相位、物光的全部信息。
全息电影就是以利用光波的干涉现象来记录影像和重现影像的方法拍摄成的电影。
拍摄成的全息片完全是光波波前(波阵面)的记录,直接看到的只有由许多细纹组成的图案,看不出和拍摄对象有任何相似的影像。
但是,当用激光来投射全启、片时,不需任何特殊眼镜,就能看到完全立体的影像。
仅用一只眼睛也能看到立体影像。
【真实美学】:巴赞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美学的系统化概括。
真实美学特点是:1:关注直接现实性主题,如失业、贫困、妇女地位、对法西斯势力的揭露:2:通过普通人的真实生活遭遇反映当代社会问题,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3:注重叙事的时空完整性:4:强调镜头段落长镜头、景深镜头、自然光创造的真实感,采用”摄影机扛到街上”的实景拍摄原则,追求纪录风格:5:提倡非表演性,反对好莱坞明星制度,兼用职业演员和非职业演员。
尽管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并没有统一的公认的美学纲领,但赴,新现实主义编剧柴伐梯尼提出的“新现实主义创作六原则”亦属真实美学的概括:“以日常生活事件取代虚构故事、”“不给观众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反对“编导分家”、“不需要职业演员”、“每个普通人都是英雄”和“采用用常语言”。
【影素】:记录物象和现实现象、自身具有涵义、已经不再是电影语言的镜头。
意大利电影家帕索里尼使用这一术语表明,从不同的影片中抽出相同的影素”(如:表现狂欢节的主题),分析它们的结构,是电影符号学的研究范畴,对这一概念和研究方法持反对态度的意见是:每个影素的具体意义只能显现在具体影片的自身结构中,列举各种影素是毫无意义的研究方法。
戏剧名词解释之欧阳数创编
戏剧名词解释(戏剧概论)1. 戏剧动作:戏剧艺术基本手段。
在表演艺术中,又称舞台动作。
2. 戏剧情境:戏剧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一,戏剧中用以表现主题的情节及情况。
3. 戏剧冲突: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
4. 戏剧性:戏剧的特性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主要指在假定情境中人物心理的直观外观。
从广义角度讲,它是美学的一般范畴。
5. 假定性:在戏剧艺术中,则指戏剧艺术形象与它所反映的生活自然形态不相符的审美原理,即艺术家根据认识原则与审美原则对生活的自然形态所作的程度不同的变形和改造。
艺术形象决不是生活自然形态的机械复制,艺术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做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假定性乃是所有艺术固有的本性。
6. 戏剧风格:由戏剧家的创作个性所表现出来的戏剧作品的艺术特色。
戏剧风格的形式和显现,是戏剧家和戏剧作品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7. 戏剧流派:戏剧风格群体化现象。
通常以一两个风格鲜明的戏剧家为标帜,一群风格相近的戏剧家自觉地以组织形式进行艺术性、学术性聚合,或者由于受某一历史时期社会风尚和艺术风尚影响,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共同的创作倾向,互相呼应,从而构成有社会影响的戏剧流派。
戏剧流派大多产生于戏剧思想比较自由,戏剧事业比较繁荣的时期。
8. 现实主义戏剧:戏剧主要流派之一。
它强调在舞台上客观地、精细地再现生活,塑造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在世界各国的戏剧史上自戏剧的最早形成就包含现实主义因素,这种具有现实主义因素的戏剧随着时代、民族和社会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和发展。
但是,作为比较自觉的、有完整的艺术理论和演剧体系的流派,通常是指19世纪下半叶,欧洲文学与艺术中现实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以后兴起的一种戏剧运动和流派。
从19世纪30~70年代,随着文学领域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的相继出现,现实主义戏剧也开始在欧洲舞台上活跃起来。
当时欧洲革命兴起,自然科学家大量地发现,哲学家们深思妙想,给他们带来解决这个世界的新式武器,新的方法。
戏剧艺术名词解释(2)
戏剧艺术名词解释(2)戏剧艺术名词解释质朴戏剧:又可称作贫困戏剧,是格洛托夫斯基提出的,他认为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是直接的、现实的、互相感应的、富于生命力的,为其他艺术所不能取代。
表演艺术是戏剧演出的根本,没有服装、布景、音乐和灯光效果,甚至没有剧本,戏剧照样存在。
演员既创造戏剧动作,又引导观众进入戏剧情节之中。
演员成为演出与观众精神、心理、感情及理智的沟通者与建树者。
环境戏剧(Environmental Theatre)又称环境剧场。
环境戏剧是一种对戏剧空间的使用基础的演出方法。
环境戏剧的要求尽量地消除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界限,让观众更多的参与到戏剧活动中来,它是脱离传统剧莎夏瓦兹(Sasha Waltz)当代舞坛的炼金术士莎夏˙瓦兹,让舞者回归到自我的肉体,以神学、科学、医学、哲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破解身体密码,用身体书写一本巨大的人体百科全书,记录人类文明对身体的观点;同时以建筑装置对应人体躯壳,和舞者产生密切互动。
如果你有幸观赏她的作品,结束时你可能会想戳一下自己,确定你的身体还在场!当台湾还在崇拜碧娜˙鲍许(Pina Bausch)的时候,莎夏˙瓦兹早以桀骜不羁的前卫编舞手法震惊世界!你可以称莎夏˙瓦兹为这个时代的编舞大师,也可以称她为舞蹈剧场的鬼才,但是请不要称她为碧娜˙鲍许的接班人,因为她在舞作中显露的丰富意象与超现实氛围,是当今任何一位编舞大师都望尘莫及的!莎夏˙瓦兹作品获奖无数,曾于二○○○年赢得德国评委协会(Verband deutscher Kritiker)的评审大奖、贝尔格勒国际剧场艺术节年度大奖,以及二○○一年布鲁塞尔「影像舞台」艺术节(Le Festival "Scènes d'Ecran")大将等,并曾应邀担任柏林列宁广场剧院的艺术总监。
震惊世界的舞蹈作品《肉体》中,莎夏˙瓦兹巨细靡遗地探索身体的各种可能性,并且巧妙地拿身体与空间中的几何图形相互呼应。
戏剧——精选推荐
名词解释:问答:5*8分=40 3*20分=601、戏剧的概念: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这是一种剧场的艺术、集中浓烈的艺术、综合的艺术。
2、戏剧的形态:包括演员、观众和故事。
其中由于戏剧的演出部分不具自足性,剧场活动是仪式性的,是当众进行的剧场运动,所以必须有观众。
3、戏剧性:是一种叙事特征,来自于情节,而非表演。
戏剧性情节的特点:集中性(戏剧形式上是集中的,感觉上是浓烈的)、奇异性、突转性(前进中有新发现,目标改变)。
Eg:《心中》、《雨巷》。
4、西方戏剧的两中重要类型:古典型和浪漫型。
(1)古典型:希腊创造,罗马对希腊戏剧加以模仿和继承,中世纪由于教会势力和宗教剧出现,希腊戏剧没落,古典型戏剧丢失。
其基本特点是:简单、有力、朴素、严谨,不讲究曲折性、技巧性和丰富性。
Eg: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只用三个演员就表演了整个戏,以锁闭式结构逐步追溯过去,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浪漫型:主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其特点是:自由、奔放、绚烂、多彩,人物和情节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
语言奔放华丽,有意显示才华,动作追求曲折多姿,不守“三一律”,采用从头写起的开放式,悲喜交融、可参杂。
Eg:莎士比亚的戏剧热情洋溢、才华横溢。
《哈姆雷特》,情节曲折和人物丰富多彩。
(3)浪漫型盛行时古典型并没有消失。
文艺复兴时,意大利的古典主义戏剧,形成了初步的古典主义理想。
17、18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完全形成,取材古典,悲喜相分,“三一律”,崇尚理性,尊重王权,语言典雅。
Eg:法·拉辛的《昂朵马格》,朴素严谨,且具有简单有力的冲突。
(4)二者没有高下之分。
5、第四堵墙:是幻觉主义理想的代名词,假设它存在,是面向观众的,单向透明的,观众可以看见演员,演员不可以看见观众。
没有了表演痕迹,演得跟真的一样,使得表演具有真实感。
6、小剧场运动:是实验戏剧的代名词,其实质是实验性、非商业性。
有两种含义:(1)戏剧史名词,即真实的戏剧史运动,1887年,法国巴黎出现300人以下的小剧场,开始了现实主义演剧运动。
戏剧名词解释之欧阳音创编
戏剧名词解释(戏剧概论)1. 戏剧动作:戏剧艺术基本手段。
在表演艺术中,又称舞台动作。
2. 戏剧情境:戏剧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一,戏剧中用以表现主题的情节及情况。
3. 戏剧冲突: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
4. 戏剧性:戏剧的特性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主要指在假定情境中人物心理的直观外观。
从广义角度讲,它是美学的一般范畴。
5. 假定性:在戏剧艺术中,则指戏剧艺术形象与它所反映的生活自然形态不相符的审美原理,即艺术家根据认识原则与审美原则对生活的自然形态所作的程度不同的变形和改造。
艺术形象决不是生活自然形态的机械复制,艺术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做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假定性乃是所有艺术固有的本性。
6. 戏剧风格:由戏剧家的创作个性所表现出来的戏剧作品的艺术特色。
戏剧风格的形式和显现,是戏剧家和戏剧作品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7. 戏剧流派:戏剧风格群体化现象。
通常以一两个风格鲜明的戏剧家为标帜,一群风格相近的戏剧家自觉地以组织形式进行艺术性、学术性聚合,或者由于受某一历史时期社会风尚和艺术风尚影响,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共同的创作倾向,互相呼应,从而构成有社会影响的戏剧流派。
戏剧流派大多产生于戏剧思想比较自由,戏剧事业比较繁荣的时期。
8. 现实主义戏剧:戏剧主要流派之一。
它强调在舞台上客观地、精细地再现生活,塑造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在世界各国的戏剧史上自戏剧的最早形成就包含现实主义因素,这种具有现实主义因素的戏剧随着时代、民族和社会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和发展。
但是,作为比较自觉的、有完整的艺术理论和演剧体系的流派,通常是指19世纪下半叶,欧洲文学与艺术中现实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以后兴起的一种戏剧运动和流派。
从19世纪30~70年代,随着文学领域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的相继出现,现实主义戏剧也开始在欧洲舞台上活跃起来。
当时欧洲革命兴起,自然科学家大量地发现,哲学家们深思妙想,给他们带来解决这个世界的新式武器,新的方法。
戏剧名词解释之欧阳道创编
戏剧名词解释(戏剧概论)1. 戏剧动作:戏剧艺术基本手段。
在表演艺术中,又称舞台动作。
2. 戏剧情境:戏剧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一,戏剧中用以表现主题的情节及情况。
3. 戏剧冲突: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
4. 戏剧性:戏剧的特性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主要指在假定情境中人物心理的直观外观。
从广义角度讲,它是美学的一般范畴。
5. 假定性:在戏剧艺术中,则指戏剧艺术形象与它所反映的生活自然形态不相符的审美原理,即艺术家根据认识原则与审美原则对生活的自然形态所作的程度不同的变形和改造。
艺术形象决不是生活自然形态的机械复制,艺术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做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假定性乃是所有艺术固有的本性。
6. 戏剧风格:由戏剧家的创作个性所表现出来的戏剧作品的艺术特色。
戏剧风格的形式和显现,是戏剧家和戏剧作品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7. 戏剧流派:戏剧风格群体化现象。
通常以一两个风格鲜明的戏剧家为标帜,一群风格相近的戏剧家自觉地以组织形式进行艺术性、学术性聚合,或者由于受某一历史时期社会风尚和艺术风尚影响,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共同的创作倾向,互相呼应,从而构成有社会影响的戏剧流派。
戏剧流派大多产生于戏剧思想比较自由,戏剧事业比较繁荣的时期。
8. 现实主义戏剧:戏剧主要流派之一。
它强调在舞台上客观地、精细地再现生活,塑造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在世界各国的戏剧史上自戏剧的最早形成就包含现实主义因素,这种具有现实主义因素的戏剧随着时代、民族和社会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和发展。
但是,作为比较自觉的、有完整的艺术理论和演剧体系的流派,通常是指19世纪下半叶,欧洲文学与艺术中现实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以后兴起的一种戏剧运动和流派。
从19世纪30~70年代,随着文学领域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的相继出现,现实主义戏剧也开始在欧洲舞台上活跃起来。
当时欧洲革命兴起,自然科学家大量地发现,哲学家们深思妙想,给他们带来解决这个世界的新式武器,新的方法。
最新戏剧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诗电影】:导源于对电影的抒情诗本性的理解而出现的电影形态。
早期法国电影先锋派人物被喻为“银幕诗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著述,主张电影应像抒情诗那样达到“联想的最大自由”,“使想象得以随心所欲地自由驰骋”认为“应当摆脱与情节的任何联系——这种联系只能带来恶果”,甚至说注重情节的小说,其价值并不高于“在厨房里阅读的、流传在书摊和地铁的畅销书”。
他们还把“诗的语言”当作电影语言的同义语。
同一时期,苏联电影界以爱森斯坦和杜甫仁科为代表,也对电影中的诗的语言特别是隐喻、象征、节奏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他们虽没有像法国先锋派那样陷入极端,即宣称“梦幻、迷醉与精神错乱是电影诗的真正内容”,但在一段时期内也倾向于否定情节。
爱森斯坦就发表过题名《打倒情节和故事》的文章(1924),而“结构诗学”学派的首领史克洛夫斯基则宣称“没有情节的电影,就是诗的电影,并讥笑普多夫金的影片《母亲》是“半人半马怪物”。
然而苏联电影家们探索诗的语言及富于诗意的隐喻是为了更有感染力地反映客观现实。
《战舰波将金号》(1925)的出现,奠定了苏联电影“诗派”的地位,也说明他们走着与先锋派的“诗电影”截然不同的道路。
由于他们强调蒙太奇的隐喻性及影响作用,这一派的作品也被称为。
“蒙太奇诗电影”。
苏联20世纪50年代主张“诗的电影”的导演有卡拉托佐夫、塔尔科夫斯基片立克、帕拉让诺夫等。
70年代以来,按照“诗的电影”理论进行创作的导演坷约谢里阿尼、阿布拉泽、曼苏洛夫纳尔旱耶夫、伊里因科等,他们的作品《落叶》、《愿望树》、《带黑斑的白鸟》、《牧歌》等都具有较强烈的浪漫色彩,感情奔放,色调鲜明。
此外,苏联“诗的电影”理论认为,电影创作应从本民族民间文艺中汲取营养。
具有深厚传统的民间文艺(童话故事、:民间传说、民歌、民族舞蹈)应成为”诗的电影”创作的源泉。
“诗的电影”在艺术手法上也借鉴民间文艺中的表现手段。
电影从默片阶段进人有声电影时期之后,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艺术散文语言的运用逐渐成为主导趋势,很少再有人对“诗的语言”进行孤立的探索了。
戏剧名词解释之欧阳治创编
戏剧名词解释(戏剧概论)1. 戏剧动作:戏剧艺术基本手段。
在表演艺术中,又称舞台动作。
2. 戏剧情境:戏剧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一,戏剧中用以表现主题的情节及情况。
3. 戏剧冲突: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
4. 戏剧性:戏剧的特性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主要指在假定情境中人物心理的直观外观。
从广义角度讲,它是美学的一般范畴。
5. 假定性:在戏剧艺术中,则指戏剧艺术形象与它所反映的生活自然形态不相符的审美原理,即艺术家根据认识原则与审美原则对生活的自然形态所作的程度不同的变形和改造。
艺术形象决不是生活自然形态的机械复制,艺术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做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假定性乃是所有艺术固有的本性。
6. 戏剧风格:由戏剧家的创作个性所表现出来的戏剧作品的艺术特色。
戏剧风格的形式和显现,是戏剧家和戏剧作品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7. 戏剧流派:戏剧风格群体化现象。
通常以一两个风格鲜明的戏剧家为标帜,一群风格相近的戏剧家自觉地以组织形式进行艺术性、学术性聚合,或者由于受某一历史时期社会风尚和艺术风尚影响,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共同的创作倾向,互相呼应,从而构成有社会影响的戏剧流派。
戏剧流派大多产生于戏剧思想比较自由,戏剧事业比较繁荣的时期。
8. 现实主义戏剧:戏剧主要流派之一。
它强调在舞台上客观地、精细地再现生活,塑造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在世界各国的戏剧史上自戏剧的最早形成就包含现实主义因素,这种具有现实主义因素的戏剧随着时代、民族和社会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和发展。
但是,作为比较自觉的、有完整的艺术理论和演剧体系的流派,通常是指19世纪下半叶,欧洲文学与艺术中现实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以后兴起的一种戏剧运动和流派。
从19世纪30~70年代,随着文学领域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的相继出现,现实主义戏剧也开始在欧洲舞台上活跃起来。
当时欧洲革命兴起,自然科学家大量地发现,哲学家们深思妙想,给他们带来解决这个世界的新式武器,新的方法。
戏剧的名词解释题目
戏剧的名词解释题目戏剧是一种古老而又深入人心的艺术形式,它承载了人类的梦想、情感和思考,展现了生活的喜怒哀乐。
无论是古代的希腊悲剧还是现代的音乐剧,戏剧都在不断地演绎着人类的故事。
在以下的篇章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戏剧这一概念。
戏剧作为艺术形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人们通过戏剧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神话故事的诠释。
希腊悲剧以其深刻的哲学内涵和引人入胜的剧情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戏剧在这个时期被视为一种教育工具,通过演绎一系列的故事和冲突,以激发人们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
戏剧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元素是角色。
角色是戏剧的核心,他们通过表演和对话来呈现故事的发展和冲突。
通过角色的塑造,观众可以深入地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动机的多样性。
角色在戏剧中既有英雄和反派,也有中性和普通人物。
他们的人物性格和行为准则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人类的情感和行为方式。
除了角色,戏剧还需要舞台和布景来展现故事的空间和环境。
舞台是戏剧的背景,布景则是用来创造戏剧中的各种场景。
舞台上的布景可以是一个奢华的宫殿,也可以是一个贫瘠的农场。
通过不同的布景设计,戏剧可以创造出多样的视觉效果,使观众感受到故事所处的具体环境和氛围。
此外,戏剧还需要有剧本来规划故事的发展和对话的编排。
剧本是戏剧的灵魂,它包含了故事的情节、对话和台词。
通过剧本的创作,编剧可以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观点,并通过角色和情节来传递给观众。
剧本是戏剧创作过程中的基石,也是演员们演绎角色的重要依据。
戏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演员的表演技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演员通过身体的动作和语言的表达来诠释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表演技巧和对戏剧的理解,才能将角色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演员的演技不仅决定了戏剧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到观众的情感体验。
戏剧所传达的意义和价值是多层次的。
戏剧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深刻,同时也可以引发他们对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剧名词解释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名词解释
1三一律——"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就是按"三一律"写成的,全剧五幕,单线发展,情节发生在一个地点,即奥尔恭的家里;所描写的全部事件都在一昼夜之内发生;主题集中在揭露答尔丢失的伪善面目这一点上。
古典主义戏剧艺术的实践表明,"三一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在艺术上既体现了时间和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但又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化、类型化,戏剧结构上绝对化、程式化等弱点,最终束缚了戏剧艺术的发展,为后人所摒弃。
2潜台词——在剧中有些意思是不能用语言传达的,或者尽管可以用语言传达但不如将其放在“尽在不言中”更好,这就出现了短暂的停顿,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如果要使这一层意思表现在语言中,这语言就叫“潜台词”3规定情境——“规定情境”是演员表演艺术中的术语。
演员扮演角色,需要对所扮演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概括地说,乃是对情境中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
4高潮——从剧本结构看,高潮是戏剧性最突出、矛盾冲突最激烈的那一刻,是水到沸点化为气,物至极热放白光的时候。
高潮是戏剧精神内涵最闪光的地方,是揭示主题最有力量的场面。
另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一出戏的高潮还有主、次、大、小之别。
在迂回曲折的情节线上,除了最后、最大、的高潮之外,在开端、发展的阶段中,也有各式各样的小高潮,正是这些局部的片断高潮,造成情节的起伏跌宕,并酿成最后最大的高潮,把观众的紧张心情推到顶点
5.情节最能打动人心的两个地方是什么(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悲剧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
”所谓突转,是指行动的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说得通俗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转机”、“危机”,用两个成语来说,即“柳暗花明”“飞来横祸”,这部分往往是戏剧曲折性的来源,也是观众备受期待的部分。
所谓“发现”,则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最佳的发现与突转同时发生,往往经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这样一个过程,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不论“突转”还是“发现”,其动力应该是来自戏剧自身冲突的张力,而不是偶然的、外来的一种“推助”
6集聚型和铺展型戏剧结构的特征
(1)集聚型结构是遵守着古典主义“三一律”理论对时间、地点、行动三者完整划一的要求,把全部剧情集聚在演出所限的时、空之内来表现。
其特征主要有三:①情节展开较晚,从临近高潮处写起;②时空、人物严格且选择集中;
③节奏紧凑、冲突明显、线索单一。
(2)铺展型的结构,就是把戏剧的情节一段一段铺展开来,有头有尾的将其呈现在舞台上。
其特征也可概括为三点:①时空、人物不集中;②有平行或副情节;③戏剧效果是逐渐累积起来的
7行当——中国戏曲关于演员专业技能的分类,也是所扮演角色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情及其审美特性的分类。
习惯上,人们把戏曲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
8程式化——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模式所在,指演员表演不直接模仿生活,而是把写意化的不变与创造性的变有机结合起来所形成的规范。
为所有演员遵循,也为观众所接受、熟悉
9梅兰芳(1894-1961)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体系的代表和标志。
他在唱、念、做、舞、化妆、服饰等方面进行创新,使中国古老戏曲在歌、舞、剧三结合形成了梅派艺术独创风格。
把青衣、花旦、闺门旦、贴旦、刀马旦等旦角各行的唱腔和表演艺术全面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造了花旦这一新的行当,大大丰富了旦角唱腔的优美旋律,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采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
他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
10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1898年与聂米罗维奇-丹钦科创立莫斯科艺术剧院,他们联合执导的契诃夫名剧
《海鸥》获得轰动性成功,标志着一个新的现实主义戏剧流派的诞生。
1922~1924年他写作了自传《我的艺术生活》,首次对自己的戏剧体系作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讨。
1928年10月心脏病突发之后,全力投入戏剧实验教学与理论总结工作,写出了《演员自我修养》,并以“形体动作方法”丰富了以内心体验为核心的戏剧体系。
最终成了世界一大戏剧体系的奠基人。
以“体验基础上的再体现”为基本内容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俄国现实主义戏剧体系的主要代表,这一体系对包括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在内的20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戏剧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1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
布莱希特戏剧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学派,他对世界戏剧发生着很大影响。
这个学派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继承和革新欧洲及德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借鉴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古典戏剧和中国戏曲。
他要求建立一种适合反应20世纪人类生活特点的新型戏剧,即史诗戏剧,这种戏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突破了“三一律”编剧法,采用自由舒展的戏剧结构形式,多侧面地展现生活宽广多彩的内容,让读者通过众多的人物场景,看见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它的复杂性、矛盾性,促使人们思考,激发人们变革社会的热情。
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祟“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
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
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12舞台调度——排戏的时候,导演会根据构思,对每个演员在舞台上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提出明确要求,这就是舞台调度。
它是导演把各种戏剧动作及环境因素,按照一定的审美原则组合起来,表现二度创作的利益构思,塑造舞台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
按照戏剧舞台的特点和导演的构思要求,以剧本为基础确定演员与布景间最佳的空间组合和动作方式,使表演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13贯穿动作——戏剧表演技法。
苏联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的表演艺术术语。
系指演员为了表达戏剧作品的主题思想,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的生活目标来确定戏剧行动的意图和愿望,并使这种动作意向贯穿于全剧的始终。
贯穿动作是体验派演员创造角色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完成全剧最高任务的基本手段。
(戏剧最高任务在行动上的具体落实,是一连串表达演出共同目标的一系列动作的总和,它把一切元素串联起来导向最高任务)
14最高任务——导演在排戏过程中常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对剧本矛盾冲突的一个概括,既是人物活动发展的方向,又是剧情发展的总纲。
15第四堵墙——在镜框式舞台上,通过人们的想象位于舞台台口的一道实际并不存在的“墙”。
它是由对舞台“三向度”空间实体联想而产生、并与布景的“三面墙”相联系而言的。
它的作用是试图将演员与观众分开,使演员忘记观众的存在。
(现实主义戏剧的核心概念,在镜框式舞台流行之后,舞台的三面从左、后、右都是封闭起来的,面向观众的一面虽然开放,但却被认为是一堵无形透明的墙,把观众与舞台隔绝,为其创造一个现实主义的幻象。
)
16圆形人物___丰满立体感强,有一稳定的性格轴心,同时呈现不同性格侧面多方面多层次,性格变化复杂,具有流动感.如林冲,公共场合威风凛凛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在高衙内面前时他父亲手下的一个高级奴隶,妻子面前又是情意绵绵的丈夫.烈性如火,柔肠似水又忍辱负重.
17扁形人物_---凸现某一性格特征其他性格特征淡化,性格始终如一,稳定性极强,几乎无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