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反思
十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涌现出像钱梦龙、魏书生那样一批优秀语文教改专家,总结了如“三主”、“六步”等一些成功的教改经验。
新课改实施至今,它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意识和架构给高中语文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地实施新课程标准,但是,就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际状况来看,的确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当然,毕竟新课改代表着一次语文教育转型,这次改革之广之深也是前所未有,许多老师难以在短期内适应也属正常现象。
下面就来谈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反思情况。
一、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厚的艺术魅力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
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
从高中学段来看,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过程是有阶段性的。
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从高一至高三时间意义的阶段;二是指从审美感知力到理性思维及创造力的审美能力本身演进的阶段。
新教材高中一年级安排的是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揣摩语言、筛选信息等阅读基本能力培养;二年级安排的是文学作品鉴赏;三年级安排的是研讨、评析。
其中,不但显示出阅读能力层次的提高,而且也隐含着从审美感知力到审美想象力到审美创造力的审美能力发展的
阶段。
在新教材中,每年级段阅读能力层级的训练和审美能力层级的培养是吻合的,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去规划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过程。
这里我主要就高一阶段来谈。
高一阶段,应利用新教材与初中衔接的优势及现代和古代散文为主体的教材资源,着力于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和情味上,逐步优化学生的语言感知力。
同时强调意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学生整体地体味意象,领悟贯通整体的内在血脉,从而深入其中,吸收精髓。
让学生在课内学到整体感知的方法、习得整体感知的能力,并通过阅读教学反复印证和提高,不断扩大和充实,能自己感受文章的妙处。
在起始阶段就要强调胸中有全文,根据这一整体的直觉感受,再对文章精要部分作深入探讨。
只有在高一突出了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测、琢磨,才会在头脑中储存下大量的表象;感性认识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积累了初步的审美经验,学生才会具有审美想象的原料,才能在审美想象的工厂中加工生产出五彩缤纷的精神产品,并为高二的文学作品鉴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新课改之中的“人本精神”的思考
人本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种以人为本思想和我们过去所提到的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理论有所不同。
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也就是使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制定科学的教育教
学目标,同时利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实施教学过程。
最后利用的方法
对教学目标实施的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估。
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应该体现这种以人为本思想。
也就是我们下面要说的教育目标人格化;教育手段人性化;教育评估人本化。
也就是一句话中学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核心。
语文课该怎样上,讲那些东西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积极思考的一个问题。
很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少慢差费,老师累死,学生烦死。
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目标制定不符合“人本思想”,教学的目标的制定缺乏教学研究的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教学实践的调查。
我们讲教学的目标是学生,有谁真正是了解学生的。
这也许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观念问题。
我们的老师说我想怎样,其实这种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学生是主体。
学生学得好不好是检验学习的唯一标准。
不能搞教学一言堂,这是树立科学教育观的基本要求。
我印象最深的是文峰中学的刘燕老师讲授苏洵的《六国论》,整堂课她没有“满堂灌”而是和学生进行商量,商量学什么.怎么学.用多少时间。
这种民主的教学模式是深深的感染了我。
我们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就是:首先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首先是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其次是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
我们在制定教学目的时候一定要树立这个概念。
“五四”新文化运动曾经提出两个口号“德先生”和“赛先生”我们今天重新提出这两个口号,也许能为新世纪的教育发展,为我
们的艰难前行的教育改革提供一条发展之路。
我想如果我的文章能为在教育第一线奋斗的同行们找到一条解决现实困难的道路我也
许就会有一点欣慰。
我认为:教育的关键在人。
人的关键在理念。
三、“问题教学法”在新课改中的运用
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素质教育的必然。
“问题教学法”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接受并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运用“问题教学法”使学生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学生的提问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这与新课程改革主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的精神是一致的。
“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
新课程改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高中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汉语言的字、词、句、篇及语法、逻辑、修辞等多方面
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健康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陶冶。
然而高中语文教学的客观现实,总是不能令人乐观:教学的“投入”与“产出”太不成比例----课堂效益不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程式化的套路死死束缚着教师的手脚。
这使我们意识到: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中,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非冲破这套程式不可,而突破口就在于运用好问题教学法。
当我们基本明确问题教学法的含义之后,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也就有了明晰的思路,这就是:
第一,首先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造型思维。
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充分的体现。
第二,适时转到以学生发现问题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觉提出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开始由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但要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能独立地听、说、读、写,就必须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作为教师,我们应在教学中不断灌输给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学需先疑”的观念。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景,鼓励提问,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激
活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
学生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真实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最有力的驱动力。
第三,认真对待对学生所提处的问题,寻求最佳解决途径。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
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
对这类问题,一般在鼓励其创新的话语引导下,用婉转的语言告知学生,因为与上课内容关联不紧,建议在课外帮助他解决;第二类,与课文内容有关,但没有切中要害、关键的问题,处理这类问题,教师可以自己解答,也可以请同学帮助解答;第三类,是那些跟课文关系密切的,能打开学生思路的问题,对待这类问题,教师要着重对提问的学生加以鼓励,甚至可以把问题公布出来,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作为学习的重点。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不但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有发现问题、预防问题的能力。
在这里提出了些关于新课改的反思,是为了使我们的教学之路能走得更顺畅。
当然,有一些问题是已经表现出来种种迹象了的,如在多媒体和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但有些问题却是容易被忽视的,特别是传统的方法更容易被忽略。
问题出来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更应该防患于未然。
在新课改的路上,让我们少些误区,多些成就,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