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笔记》中的梦境分析

合集下载

对《金色笔记》梦境的弗洛伊德式解读

对《金色笔记》梦境的弗洛伊德式解读

收稿日期:2019-10-22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专项资金-西藏大学英语语言文学重点学科项目(项目编号:藏财教指2018(54)号)。

作者简介:其美卓嘎(1987—),女,藏族,西藏人,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儿童文学。

对《金色笔记》梦境的弗洛伊德式解读其美卓嘎,陈华杰(西藏大学,西藏拉萨850000)[摘要]本文在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框架里,以文本阅读的方式解析了莱辛的《金色笔记》所描绘的梦境,探讨了主人公安娜以梦境与弗洛伊德式愿望达成之间的联系,从而为解读小说主旨提供了不同的思路。

[关键词]《金色笔记》;弗洛伊德式;梦境[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11X (2020)02-0193-02doi :10.3969/j.issn.2096-711X.2020.02.086[本刊网址]http ://www.hbxb.net引言弗洛伊德被认为是同达尔文、马克思与爱因斯坦一起改变西方对人类认知的天才。

弗洛伊德式梦的解析认为个人的潜意识的选择会塑造每天的心理状态,所以那些被压抑和未完成的心愿则体现在发生的梦里。

安娜伍芙是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里面的女主人公,她通过书写四种把不同的笔记本来理顺生活的碎片化与虚无主义。

那些看似混乱的梦境代表了痛苦与坚持的意义。

安娜在四个笔记本中剥离自己,并尝试着把自己所有的碎片化整合到这一本最后的金色笔记本中。

安娜的爱人索尔格林是一名作家,他创作的短篇小说里有位法国知识分子提到了弗洛伊德重要的影响:“他认为自己所有的想法或者情绪都可以通过两个人的理论来分析,一个是马克思,而另一个是弗洛伊德”。

通过文本细读,本文用弗洛伊德式的“愿望的满足”来解读《金色笔记》的梦境。

弗洛伊德理论基于潜意识;在弗洛伊德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以及《歇斯底里症研究》等著作里提到潜意识对个人心理活动的影响。

解析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

解析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

作品评说NG NG 解析多丽丝#莱辛的5金色笔记6程航小说5金色笔记6的整体构思来分析,从而得出看似混沌的小说结构实际上是作者精心安排的结论,乱中有序,正是多丽丝#莱辛在文学结构上的一次突破。

20世纪50年代,一部5野草在歌唱6,让多丽丝#莱辛(Dori s Lessi ng)一举成名。

这位几十年来一直被人们尊称为女权偶像人物的/英国文学老祖母0,曾数次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也曾与伍尔夫并称/双星0。

2007年,88岁高龄的她,在耄耋之年凭借小说5金色笔记6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这部引起争议的鸿篇巨著,数度受到世人的瞩目,似乎成为其摘得诺贝尔奖最充分的理由。

人们在体味了作者在小说的写作手法、象征的运用、女性人文以及形式与内容等方面的精准构思之后,对看似迷乱实际逻辑缜密的小说结构给予了更多的猜测与关注。

小说5金色笔记6发表于1962年,被人们公认为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

小说的名称和篇章的划分超乎寻常,对于读惯了传统小说的读者来说,5金色笔记6跨越式的叙述形式更被人们看做是另类的写作方法。

小说是由一个被分为五部分的故事和五本笔记构成的。

主题故事取名为5自由女性6,中间依次插入黑、红、黄、蓝四种笔记的一部分;故事的最后两部分之间除了插入了四种笔记的第四部分之外,还插入了构成书名的/金色笔记0。

它的位置在四本笔记之后,最后一部分5自由女性6之前。

初看这本书的结构,就像人们在孩提时候看过的万花筒一样,眼花缭乱,浑然不知所谓,/乱0给人们留下了第一印象。

而这种/乱0正是作者刻意安排的。

乱中有序,这不正是/混沌理论0所要表达的吗?笔者认为,5金色笔记6在文学结构上的突破所带来的深远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小说主题所带给人们的震撼!人们都知道,作为20世纪三大科学革命之一的混沌理论(Cha os Theor y),一直被世人认做是与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相提并论的一个重大科学理论。

混沌理论自产生以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及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入,其产生的巨大影响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即便对文学、教育教学系统来说也不例外。

_金色笔记_的叙事策略后现代性

_金色笔记_的叙事策略后现代性

作者对破碎的时间段处理不同, 她没有对不同时段给予 同样的关注。 短短两页就概括了 1951 到 1954 年的整个政治 环境; 页却道不完与试图将安娜创作的小说改编成电影的 37 两个代理人和安娜之间的晚餐; 页只为描述 1955 年 11 月 10 11 日一小时内街头路人射杀一只鸽子的场景; 页却又煞费 30 苦心的纪录了安娜 1954 年 9 月 15 日一天内所有的思考, 所 感受和所做的每一件事情。 其次事件的叙事频率上也具有一 定特色。 热奈特指出在叙述频率上有四种类型:单数型、 重复 型、 迭代型和不规则型。 在这部小说中, 叙述频率呈现出重复 型的特征, 例如安娜在非洲的过去——黑色笔记素材部分的 种种描述中和蓝色笔记中接二连三的梦境中都清晰可见; 安 娜的情感生活——蓝色笔记中安娜与迈克尔、 黄色笔记中以 安娜与迈克尔为原型虚构了艾拉与其情人的故事来重新解构 审视自己的内心。重复型的叙述方式否定了时间是线型的, 时间如奔流向前的河流的观念,模糊了过去、 现在和未来的 界限。通过碎片化的时间叙述, 作者突出了那些安娜生活中 也是心中最重要的时刻, 使读者感到主人公混乱。 莱辛作为一有着极强创新意识的作家, 其代表作从内容 的整体叙述、 情节的谋局布篇、 大量具有象征意义梦境的描 写, 碎片式的时间的处理等方面, 赋予了其代表作浓厚的后现 代气息。在小说中在描述现实世界的同时, 她大胆的把女性 较为发达的直觉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把人物的直觉与幻觉、 现 实与梦境、 理智与错乱等融会在一起, 让过去、 现在和未来互 相渗透, 消除其人为的划分, 打破了时空界限, 力求展示人物 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多变性及自然流淌的动态性, 从而使得作 品虚实难分, 让作品带上了几分厚重、 幽深。
涉 一只 “飞象” 。作为一名作家, 她继承现实主义的传统写法, 的轨迹。其中安娜大部分把剪报放入私人生活的日记里, 认为 “现实主义小说、 现实主义故事是散文文体创作的最高形 及朝鲜战争、 暴力压力和血腥。不同的笔记本代表着安娜不

安娜的一帘幽梦——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梦境别裁

安娜的一帘幽梦——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梦境别裁
梦的化装实际上就是梦的稽查作用 的活动 ,而梦确切地
梦 ,历来是 文人学者 、普罗大众感 兴趣 的话题 ,
更 是心理学研究者们孜孜以求 的课 题。古人们不 把梦 视 为做梦心灵的产物 ,而是认 为梦 源于神灵 。近代对 梦的研究包罗万象 ,其 中最 为详细也最受认 同的当属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 在 《 释梦 》告诉我们 ,梦不是代 替 画家 画笔 的某种 外 力 在 画布 上 留下 的胡 乱 涂刷 ; “ 它们不是毫无意义 ,不是杂乱无章 ;它们不是一部分
提供新 的视野 和素材 。
【 作者简介】 罗益 民 ( 94 ) 16 一 ,男,四川南部人 ,博士 ,西南大学外国语 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莎士比亚研 究所所长、吴宓研 究中心副主任 .重庆 市莎士比亚研 究会会 长,主要从事莎士比亚诗歌与戏剧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 、双语词典学、学术规范与学 术史研 究;吕 星 ( 9 5 ) ,四川人 ,西南大学外 国语学院英美文学硕士生 ,主要从 事英美文学研究。 18 一 ,女
长 江师 范学 院 学 报
J u a f n te Noma iest o r lo gz r l n Ya Un v ri y
第2 7卷 第 1期
V0. 7 1 2 No 1 .
21年 1 01 月
J n a. 2 1 0 1
口 作 家 作 品 研 究
安娜 的一帘幽梦
式 的 ,或 符 号性 的 内在 含义 ,都 是在 梦 的显 像上 做
文章 。本 文 以弗洛 伊德 梦 的理论 为依 据 ,利用 梦是 欲望 的满足 ,梦 的稽查作用 、移置作用 、凝缩作用 、 表现 力 的考虑 以及 润饰作 用一 系列 对 梦的心 理学 的 剖析 手段 ,对 《 色笔记 》中安娜 的 两个看 似荒 谬 金 无理 的梦 进行解 析 ,希望 由此能够 为诠 释这 部作 品

金色笔记读书笔记

金色笔记读书笔记

诺贝尔文学奖给多丽丝·莱辛的颁奖词为“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

尽管还没读完全书,但我已真切感受到此评语的准确与精湛。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读起来有种在迷宫行走的感觉。

书本展示的空间和时间,交错相生。

一会儿你在伦敦,下一刻你却在非洲。

此刻是安娜的独白,下段却是爱拉的叹息。

这次阅读的感觉真的就像一场长途旅行,很多地方都很难读懂,若不是被安娜不断提出的问题吸引着,我很容易就放弃这次阅读。

我之所以乐此不彼,只是因为那些问题总会若隐若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我也似乎和安娜分享过相似的困惑。

何为“自由女性”呢?难道是有独立的工作,能养活自己,有属于自己的容身之所?“自由女性”追求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我们所想要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一切的追求是否真的有意义?个人的人格在面对所爱的人所做的斗争与妥协又是为什么呢?女性所要承担的作为女子,情人,妻子,母亲等一系列角色,又迫使女性戴上各种面具。

而每一种角色都不是最内心的自己。

但这所谓的最内心的自己是否又存在的呢?我们真正想要的和我们真正得到的往往不是相同的。

也许当我们放下对所谓“完美”的追求,抛弃对“存在永恒的幸福”的幻想,更清醒地面对世间的残忍,我们会微笑地接受一切无法改变的事情,接受事物本来的样子。

知道自己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想要的是什么。

总的来说,我感觉这是一本很适合女人看的书,是一个勇敢地面对自我的内心独白,给人面对现实的勇气,作者是一个勇敢的女性。

篇二:金色花读书笔记金色花读书笔记《金色花》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神奇的儿童把自己想象成一朵金色花,并由此想象到:与妈妈“捉迷藏”,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一天里与妈妈的三次嬉戏,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母-子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为妈妈做事,看妈妈工作,让妈妈闻到花香,投影妈妈读书的地方。

孩子之所以不让妈妈知道,是因为他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所以就只是撒娇,瞒着妈妈。

时代自由女性的先锋——浅析《金色笔记》的象征手法

时代自由女性的先锋——浅析《金色笔记》的象征手法

长、 短篇小说 , 诗歌 , 歌剧 , 自传等。( 内容涵盖种
族 主义 、 共产 主义 、 现代 1 5 、 ' 理学 、 陛主义等 , 涉及
据 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的一个爱情故事 ; 金色笔
记则 记 录了她最 终 战 胜 崩溃 , 获 得 金 色人 生 的 故 事 。《 金色 笔记 》 中无 论是 作 品结 构 、 人名、 颜色 ,
代表相像的理念 和情感, 以求达到传神的艺术效 果的一种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 , 其具有多重含义 , 可 以引发读 者 丰 富 的联 想 , 从 而 赋 予原 本 平 常 的 事物 以巨大 的 艺术 力 量 。莱 辛 在 《 金色笔记》 中
象征 手法 的运用 极 其 丰 富 , 象 征 艺术 魅 力 得 到 了
作者简介 : 孙晓敏 ( 1 9 8 0~) , 女, 江苏兴化人 , 泰州学 院外语系讲师 , 硕士 。
在 当代 文学 史上 , 多 丽丝 ・ 莱辛 ( 1 9 1 9一) 是
新 的作 品 , 最 终 患 上 了精 神 分 裂 症 。 以 “自由女
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 , 凭借她的勤奋和天赋 , 被称 为“ 英国文坛上 的常青树” 。 她于 1 9 5 0年创作 了 第一部小说 《 青 草在歌唱》 , 其 后半个 多世 纪 以
充分 展示 。

和五本不同颜色的笔记构成 , 主人公安娜年过三 十, 离异 , 独 自把女儿带大, 畅销小说《 战争边缘 》 所得的稿费成 了她独立 的经济来源 , 使她一度生 活 自由、 舒适 , 无须受工作之累。情感方面她能 自 由选择 情人 , 无 须受婚 姻 约束 , 可 同居 5年 的情 人 弃她而去 , 又找不到可以依靠的男人时, 她陷入了 困惑 、 迷 茫之 中 , 感 觉 自己的 生活一 团糟 , 写不 出

《金色笔记》中安娜主体分裂的拉康式解读

《金色笔记》中安娜主体分裂的拉康式解读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金色笔记》中安娜主体分裂的拉康式解读杨丹丹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金色笔记》是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

以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混乱的国际秩序为背景,由主人公安娜为代表人物来反映当时人们生活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以及思想上的分裂。

莱辛坚持“形式即语言”的文学观点,将主人公安娜的手稿《自由女性》分割成五个部分,中间穿插进黑、红、黄、蓝四本笔记,以不连续的创作结构来反映小说人物的分裂。

本文将以拉康理论为基础,从想象界理想自我和象征界自我理想的角度对主人公安娜主体的分裂进行解读。

关键词:《金色笔记》;安娜;主体分裂;理想自我;自我理想作者简介:杨丹丹(1994-),女,陕西宝鸡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124-02引言:多丽丝•莱辛(1919-2013)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小说家,2007年被诺贝尔委员会“以史诗般的女性经历,以怀疑、热情与想象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为赞词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其著作《金色笔记》一经发表便引起各界学习和的高度关注,本文将从拉康理论理想自我与自我理想的角度对安娜的主体分裂进行解读。

1.矛盾的政治观点黑色笔记中安娜远赴非洲理想是投身于殖民地建设,缓解种族间的紧张关系。

而现实却是“平时他们为黑人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大声疾呼。

周末,便上郊外一家装饰俗丽的餐馆寻欢作乐”(莱辛,P64)。

一群人打着维护种族和平的旗号,躲在乡间的角落里发泄欲望。

刚到的时候大家都怀着理想,尤其是核心领导的维利整日都捧书研究,为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团组内会议一开就是好几个小时,内容却毫无任何实用价值。

当枯燥与无聊开始侵占所谓“积极分子”时,寻欢作乐让他们将此视作工作之外的理所当然。

所谓与黑人保持平等关系,也终究在乔治与黑人厨师妻子发生关系后变得更加岌岌可危。

论《金色笔记》对梦的解释的戏仿手法

论《金色笔记》对梦的解释的戏仿手法

论《金色笔记》对梦的解释的戏仿手法作者:贾晓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6期摘要:《金色笔记》是莱辛在小说创作道路上一次大胆的具有实验色彩的文学尝试,她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混合交错使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中戏仿手法的运用非常引人注目,本文以《蓝色笔记》中的两个梦为例,来解读《金色笔记》中对梦的解释的戏仿手法。

关键词:《蓝色笔记》;戏仿手法;梦的解释作者简介:贾晓霞(1978-),女,甘肃张掖人,硕士,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01《金色笔记》奠定了莱辛在当代文学史中的地位与声望,她将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生活、政治与哲学思潮、人类生存危机、两性关系等内容引入小说,并深入探讨和苦苦追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这部小说集中体现并充分实践了莱辛的创作理念,推动了小说形式的变革和新发展。

《金色笔记》中“梦”同样是一个很重要的叙述内容,它成为表现主人公混乱复杂的心理轨迹和烘托人物精神困境的重要手段。

在莱辛看来,梦境等潜意识心理活动可以促进人的认识和理解能力的提升,可以成为超越自我局限的有效途径。

《金色笔记》中形形色色的怪梦充斥着安娜的生活和精神。

这些梦,可以说是安娜从精神崩溃到重新找回完整自我心理历程的写照。

安娜绝大多数的梦都出现在《蓝色笔记》中,荒诞怪异、不合逻辑是构成这些梦的主要元素,它们也是安娜真实生活的点滴记录。

安娜醒后对自己所做的梦有了客观认识后,是用“荒唐”来概括的,而这一词语几乎是安娜对自己所有梦景的写照。

按照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梦的形成和作用主要有象征作用、伪装作用、检查作用,同时梦还是一种心理补偿。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经常做梦的人是欲求和顾虑较多的人,经常做梦就是在寻求着心理补偿也即平衡。

安娜这些离奇古怪的梦是她被压抑的欲念在检查作用的监视下经过伪装后的结果,也是她遭到压抑欲念的一种释放和另一种途径的补偿。

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读后感心得分享

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读后感心得分享

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读后感心得分享(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读后感心得分享【导语】:作者把五本笔记穿插在这个故事之中,以此描写二十世纪中期整个世界的风貌。

自性化之路——从荣格理论分析《金色笔记》中的梦境

自性化之路——从荣格理论分析《金色笔记》中的梦境

美 文学 。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 0年 第 4期 01

平 : 自性 化 之 路 — — 从 荣 格 理 论 分 析
《金 色 笔 记 》 中 的 梦 境
她 对 先 前 的 信 仰 彻 底 绝 望 了 ,精 神 上 极 度 空 虚 。作 为 作 家 ,她 患 上 了 写 作 障 碍 症 ; 作 为 女 人 ,她 找 不 到 满 足 自 己 情 感 需 要 的
女 主人 公 从 分 裂 走 向 统 一 的 精 神 世 界 。基
主题 的 丰 富 ,使 得 任 何 试 图 全 面 分 析 这 部 作 品 的 文 学 评 论 都 显 得 力 不 从 心 。有 些 评 论 家把 它 看 作 一 部 女 性 主 义 作 品 ,玛 格 丽 特 ・ 拉 布 尔 就 曾评 论 说 : “ 《 色 笔 记 》 德 金
《自由女 性 》,主 人 公 是 住 在 伦 敦 一 所 公 寓
的单 身 女 性 安 娜 ・伍 尔 夫 。故 事 似 乎 是 连 贯 的 ,但 作 者 把 它 分 割 成 五 部 分 ,每 部 分 之 间 依 次 插 入 黑 、红 、黄 、 蓝 四 种 笔 记 , 最后 两部 分 之 间 出现 构 成 书 名 的金 色 笔 记 。
作 者 曾 经 说 过 ,此 小 说 的 目 的 旨在 向 读 者 展示 2 0世 纪 中期 英 国 的道 德 气 候 和 政 治 风
貌 。这 种 气 候 和 风 貌 触 及 到 了政 治 、社 会 、
女权 主 义 、后 现 代 主 义 等 多 个 领 域 ,小 说
然 而 ,在 小 说 所 有 涉 猎 的 主 题 中 ,似 乎 有 一 条 被 忽 略 的 主 线 贯 穿 始 终 ,那 就 是

《金色笔记》中梦的分析

《金色笔记》中梦的分析

《金色笔记》中梦的分析作者:李红艳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5期内容摘要: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是一部现代作品。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以安娜为代表的自由女性形象,描写了安娜这位已经获得解放的女性的理想追求和面临的困境。

其中以描绘安娜的梦境尤为突出,这些梦境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复杂心理,揭露了社会的现实和残酷。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梦一.多丽丝·莱辛多丽丝·莱辛(1919- )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于2007年10月11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委员会颁奖给莱辛的理由是她以怀疑的眼光、巨大的热情与丰富的想象力,在她的经典著作《金色笔记》里对割裂的文明进行非凡的审视。

莱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于现在的伊朗,父母都是英国人。

1925年,她跟随父母搬到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南罗得西亚(现属津巴布韦)生活,并在那里度过了大部分童年和青年时光,她14岁辍学开始大量阅读自学。

1949年,莱辛带着一个儿子和第一部小说的手稿回到英国伦敦。

1950年,她发表了第一部小说《青草在歌唱》。

这部小说因深刻揭露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和种族矛盾而引起强烈反响,莱辛由此在文坛崭露头角。

1952年至1969年,莱辛陆续发表系列小说《暴力的孩子们》。

其间,她还在1962年发表小说《金色笔记》,这部作品被公认为她的代表作。

她因这部作品蜚声文学界。

莱辛创作的小说还包括《黑暗前的夏天》《第五个孩子》等。

1995她获得哈佛大学的名誉学位。

她的许多作品都取材于在非洲的亲身经历,以独特的自传体风格著称。

作品题材涵盖了种族矛盾、两性关系、美苏冷战、原子战争、环境污染、科学危机和青年暴力等问题。

二.《金色笔记》简介《金色笔记》(1962年)奠定了莱辛在西方文坛的地位,这也被公认为是其代表作。

这本大作的叙述手法已有别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意识流,全书不分章节,由1个故事、5本笔记构成。

该故事题为《自由女性》,女主角为安娜。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之人本主义意蕴解读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之人本主义意蕴解读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之人本主义意蕴解读
任岩
【期刊名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29)11
【摘要】文中主要分析了莱辛<金色笔记>中的时代情感和人文精神.从女性视角下的两性和谐、健康的理性和完整的感性三个角度详细解读了莱辛对特定时代的艺术价值的定位、信仰的修正、情感的取向以及精神的归宿的独到见解.她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深刻的、不容王疑的理性告诫人们:完整的人生是一种寻找并最终发现勇气的过程,是一种于众多不和谐的外部世界中力求自我身心和谐的痛苦体验.【总页数】3页(P76-78)
【作者】任岩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外语系,吉林,通化,134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的后现代叙事解读 [J], 赵娇娇
2.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的后现代叙事解读 [J], 赵娇娇
3.女性主义视角下多丽丝·莱辛小说《金色笔记》的解读 [J], 郝健;许伟丽
4.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 [J], 刘鸿
5.女性视角下对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解读 [J], 秦雪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色笔记》的国内研究综述

《金色笔记》的国内研究综述

《金色笔记》的国内研究综述摘要:《金色笔记》在国内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也开始形成系统。

试从研究成果特别是国内的研究成果中加以整合,让大家能对《金色笔记》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金色笔记》;多丽丝·莱辛;综述多丽丝·莱辛( Doris Leys ing,1919-)是当代英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她的代表作《金色笔记》1962年出版,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这使得莱辛成为最为年长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获得者。

《金色笔记》的中文译者陈才宇教授赞其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小说”。

对于《金色笔记》,我认为它是一部内容形式完美结合的作品。

莱辛本身对《金色笔记》的形式感到自豪,她认为《金色笔记》是“一次突破形式的尝试,一次突破某些意识观念并予以超越的尝试”①。

《金色笔记》中《自由女性》为作品的纲,之间穿插着黑红黄蓝金5本笔记,内容涵盖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发生的几乎所有大事,它深刻揭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金色笔记》的出版引发了评论界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这也符合莱辛的本意。

莱辛总是努力将她在19世纪小说中发现的伦理道德标准传递给20世纪,满足当时人们对觉悟和时代的需求。

从这一点看,莱辛是非常成功的。

成功不能一蹴而就。

《金色笔记》不是一经发表就受到广泛好评的作品。

《金色笔记》的经典化经历了非常坎坷的过程,这主要体现在国外。

“在作品刚刚问世的最初十年,小说一直未得到评论界的充分关注与重视,作品的思想价值与美学意义也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并获得公正评估”。

这种状况对于国内对《金色笔记》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影响。

《金色笔记》并不是传人国内的莱辛的第一部作品,国内对于莱辛的研究也一直趋于平淡。

对莱辛的研究应该起步于王家湘、张中载和孙宗白等专家。

他们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著文对莱辛进行研究,对引起国内其他专家学者对莱辛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期,逐步有学者开始对《金色笔记》进行研究。

《金色笔记》的后现代特征之戏仿

《金色笔记》的后现代特征之戏仿

《金色笔记》的后现代特征之戏仿作者:唐艳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05期摘要:多丽丝·莱辛(DorisLessing,1919-),是一位杰出的英国女性作家,她创作在众多作品当中。

最引人注的是其在1962年创作的《金色笔记》。

《金色笔记》是一部能够全面描写“时代的精神和道德的气候”英国小说,很多学者都把其归纳为女性主义小说,很少有人能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分析其小说特征。

本文试图分析《金色笔记》后现代主义特征之戏仿,更深层次的理解小说的主题。

关键词:多丽丝·菜辛;《金色笔记》;后现代主义;戏仿中图分类号:I561.06文献标识码:A1、关于作者多丽丝·莱辛及《金色笔记》多丽丝·莱辛,英国女性作家,于1919年10月22日出生于伊朗,父母为英国人,随后不久就跟随父母移居非洲的津巴布韦并在那里生活了很长时间。

期间,莱辛做过很多职业,包括电话接线员、打字员和记者,体验了人生百态。

正是在非洲的经历给莱辛的以后的创作注入了大量的原材料,使其作品中出现了很多关于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主题。

她结了两次婚姻并育有三个孩子,失败的婚姻使莱辛喘不过气来,她便开始写作,希望成为一位作家。

1949年莱辛带着孩子回到了英国,第二年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小说《野草在歌唱》并获得成功,为她赢得了名声。

莱辛坚持创作,直到现在已经80多岁了仍在执笔创作。

莱辛是一位多产而又经历旺盛的女性作家。

她于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评审团对她的获奖评价是“她用怀疑、热情、构思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

”《金色笔记》被普遍认为是莱辛的代表作。

它也是一部实验性的作品,采用了实验性的叙述技巧和独特的结构,并运用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技巧使小说更能深刻表达作品的主题和内容。

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和创作使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和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创作之初,多丽丝·莱辛就希望以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创作《安娜·卡列尼娜》和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红与黑》的高度试图创作一部能够全面描写“时代的精神和道德的气候”这样的属于英国自己的宏伟巨作。

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研究述评

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研究述评

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研究述评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中期世界现状和人们精神风貌的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和研究。

本文将从该作品的艺术形式、主题内容和创作风格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述评。

《金色笔记》在艺术形式上的大胆改革和尝试,是该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

该小说采用了五本笔记穿插的形式,将整个故事分为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这种形式上的创新不仅使作品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更在文学创作上引领了一种新的潮流。

通过对不同类型笔记的运用,作者将不同类型的故事和思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作品更加丰富和多元。

《金色笔记》的主题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殖民主义、种族主义、政治生活、爱情生活等。

通过这些主题的交织,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们精神世界的四分五裂。

其中,黑色笔记和红色笔记是该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部分。

黑色笔记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在非洲的经历,涉及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问题,表达了作者对这一时期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红色笔记则记录了主人公的政治生活,展现了她对斯大林主义由憧憬到幻灭的思想过程,表达了作者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

《金色笔记》的创作风格也非常独特。

作者采用了多样化的叙述方式,将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真实。

同时,作者还将自己的个人经历和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具有很高的自传色彩。

《金色笔记》的创作风格还表现在其结构的设计上。

作品采用了开放式结局的结构,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和推测,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和启发性。

《金色笔记》是一部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的作品。

通过对其艺术形式、主题内容和创作风格的研究和述评,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多丽丝·莱辛在文学创作上的独特魅力和敏锐洞察力。

作为一部反映20世纪中期世界现状和人们精神风貌的作品,《金色笔记》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们四分五裂的精神风貌,更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社会和个人价值观的深刻思考。

探析《金色笔记》中隐喻的美学价值及文体效应

探析《金色笔记》中隐喻的美学价值及文体效应

探析《金色笔记》中隐喻的美学价值及文体效应作者:赵伟鹏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年第12期【摘要】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通过小说时间观的表达方式、心理时间观的表述手法,利用不同的时间艺术使得其作品《金色笔记》呈现出形式多样的艺术风格,深刻地表现出了小说主人公的精神历程。

文章就其中的隐喻进行探析,通过隐喻实例来分析《金色笔记》中隐喻所表现出来的文学价值及文体效应。

【关键词】《金色笔记》隐喻美学价值文体效应《金色笔记》的概况多丽丝·莱辛1962年发表《金色笔记》,获得巨大成功并奠定她在西方文学的地位。

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她是女权主义运动的开路先锋,认为她具有似火的热情及想象力,敢于对于一个四分五裂的文明提出质疑。

作者在小说中表现了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正义、战争、道德、理想以及两性关系的深刻独到的见解,并将小说的结构形式空间化,利用物理空间以及心理空间的叙事功能,利用隐喻的表现方式对于四分五裂的社会现实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隐喻及其本质近十年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学者们对于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思维模式。

隐喻涉及范围很广,日常语言文化、科学经济领域、社会生活、文学作品等无不囊括其中。

它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小说文本分析中,因此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研究格外受到关注。

作为语言的化妆师,隐喻可以使语言具有无限美感,这是隐喻的语言修饰功能。

隐喻无时无刻不在,具有广泛存在性。

使用隐喻可以使文章的感情色彩以及主题得到渲染,从而成为一个重要的文体特征。

通过分析小说中隐喻,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文体风格、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作品的美学价值等。

《金色笔记》中的隐喻表现莱辛在《金色笔记》中多处运用隐喻来表现小说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化,笔者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隐喻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解析小说文本,洞察人物情感,感受美学价值。

探析《金色笔记》中隐喻的美学价值及文体效应

探析《金色笔记》中隐喻的美学价值及文体效应

探析《金色笔记》中隐喻的美学价值及文体效应
赵伟鹏
【期刊名称】《陕西教育(高教)》
【年(卷),期】2013(000)012
【摘要】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通过小说时间观的表达方式、心理时间观的表述手法,利用不同的时间艺术使得其作品《金色笔记》呈现出形式多样的艺术风格,深刻地表现出了小说主人公的精神历程。

文章就其中的隐喻进行探析,通过隐喻实例来分析《金色笔记》中隐喻所表现出来的文学价值及文体效应。

【总页数】2页(P15-16)
【作者】赵伟鹏
【作者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陕西西安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英美文学中隐喻的美学价值及文体效应——以《金色笔记》为例
2.以《金色笔记》为例来谈英美文学中隐喻的美学价值及文体效应
3.英美文学中隐喻的美学价值及文体效应——以《金色笔记》为例
4.基于《金色笔记》分析英美文学中隐喻的美学价值及文体效应
5.基于《金色笔记》分析英美文学中隐喻的美学价值及文体效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色笔记》中的梦境分析摘要:《金色笔记》是多丽丝·莱辛1962年出版的作品,是一部对人的精神危机进行关注的杰出代表作。

《金色笔记》的结构复杂,其中有一部《自由女性》、黑红蓝黄四种笔记和一本金色笔记。

作者用这种艺术的乱,象征了外部世界的乱,以及由此导致的人的精神的乱。

而在这些笔记中,尤其是蓝色笔记、红色笔记以及金色笔记中,夹杂着形形色色的梦,这些梦都有着自身的暗示意义,而把这些梦结合起来,又暗示着主人公安娜从精神分裂走向完整人格的历程。

关键词:金色笔记;梦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2《金色笔记》由一个故事,五本笔记构成。

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安娜·伍尔夫,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却被作者分裂为5个部分。

这五个部分分别穿插了黑色、红色、黄色、蓝色四种笔记,最后一个部分之前出现了金色笔记。

作者通过这样一种形式,不仅展现了社会的四分五裂、错综复杂,还揭示了安娜的精神世界,写出了其人格的分裂和精神的崩溃。

作者为了展现外部世界的乱以及内心世界地分裂,运用了很多技巧,把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梦也是其中一种手法,梦进入作品,不仅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外部世界的乱、残忍、暴力,还反映出了主人公安娜的精神世界。

一、关于梦梦是睡眠时所发生的一种心像活动,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完全合理的精神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满足”①有些梦一目了然是愿望的满足,而有些梦的愿望则往往以各种方法掩饰着而难以辨认,所以梦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心智活动产生的。

梦的重要性或意义突出地表现在梦和潜意识的关系上,也就是说不仅真实生活中的被意识觉察到的内容会出现在梦中,而且潜意识中的情结、原型等也会出现在梦中。

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内容显现的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

那么“梦具有某种它自身的独特性的、意义更重要的功能,通常梦具有一种明确的。

显然是有目的性的结构,它暗示着一种潜在观念和意图。

”②既然有潜意识的存在作为梦的来源,那么通过梦来探索人的潜意识的领域,也就合情合理了。

潜意识领域的事件会以梦的形式向我们展现,在梦中,不仅个体潜意识得到展现,群体潜意识也会以象征性的意象浮现出来。

如此,荣格认为,若想认识、和理解某一个体的整体人格的心灵生命历程,就该了解个体的梦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梦的象征性意象。

由于梦的特殊性(其不仅是现实的折射,还是潜意识的显现),梦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为文学作品主题地表达、技巧地运用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在《金色笔记》中莱辛就运用了梦这一象征手法,莱辛说过:“一个生活在群众当中的有意识的艺术在使用象征手法上是非常谨慎的。

梦不仅能够解释人一生的生活,而且能够警示我们的未来。

安娜的梦包括她在非洲的主要经历,对战争的恐惧、与共产党的关系,以及作为一个作家所面临的困境。

”③在《金色笔记》中的梦都有自身的暗示意义,在这里仅分析几个重要的梦。

二、几个重要的梦在金色笔记中出现了许多的梦,每一个梦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以下将分析不同笔记中重要的梦。

红色笔记中的梦:红色笔记写的安娜的政治生活,记录了对斯大林主义从憧憬到破灭的过程,在其对自己的政治生涯进行反思时,得出了虽在政治生活中度过了日日夜夜,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而最终却一无所获的结论。

在红色笔记中,莱辛用梦的文学手法,来揭示安娜内心世界的不安和焦虑,梦的作用是使人茅塞顿开,解开心头之谜。

在红色笔记中最重要的梦是关于网状物的梦。

安娜梦见一张由漂亮的织物组成的大网。

它美得令人难于置信,其周围刺满了刺绣的图案。

“这些图案阐释着人类的神话——它们不仅仅是一幅图画,而是人类神话本身,因此,它整张柔软而闪着金光的大网充满活力……我在梦中触到这些织物高兴的哭了起来,我再看了一眼它,发现已经变成一张苏联地图。

它开始扩大:像银光闪闪的大海逐渐向外渗透,侵蚀了苏联周围的国家,如:波兰匈牙利等等……整个世界统一在一种我从未见过的金色闪耀的色彩中。

这一刻我感到幸福极了。

这幸福似乎还在膨胀,直到一切突然间崩裂,爆炸开来……世界不存在了,一切只有混乱。

我就孑然一身立在这混乱之中,我的耳边清晰的传来一个微微的声音:有人拉了拉这织物上的一根线,它于是全瓦解了。

”④这个梦出现在安娜考虑退党的时候,梦中一开始非常的美好,她沉浸在幸福之中,暗示了安娜希望世界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但她清楚这不可能,所以在梦中她看到了世界地瓦解和崩溃,最后只剩下混乱。

梦使安娜认识到共产党的前景不容乐观,会像梦中的织物一拉就散,安娜醒来的时候心情舒畅,说明她已经不会再受退党问题地困扰,其政治生活也预示着失败。

蓝色笔记中的梦:第一重要的是关于盛宝物盒子的梦:安娜梦见自己捧着一个盒子,里面盛着宝物,要送给一群人。

突然,她意识到这是一群商人或者经纪人什么的,她打开盒子硬要他们过来看。

而盒子里的礼物是鸡零狗碎,没有一样完整的,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烂碎片:非洲的一块红土、从印度支那的枪械中卸下的金属碎片、在朝鲜战争中被杀害的人的残肢、一枚某个死于前苏联监狱的人佩戴过的共产党的徽章。

那帮商人从安娜手上拿去盒子并把它打开,居然显得很开心。

安娜最后还是朝盒子看了看,发现里面有条眨着眼睛,张着讥诮的大嘴的绿色小鳄鱼,从它颊部掉下来的大颗大颗冷冰冰的泪珠,变成了宝石。

这个梦在小说中的蓝色笔记中,在这里这个盛着宝物的盒子象征着在黑色笔记中提到的安娜的小说《战争边缘》,她能给作家赢来声誉。

黑色笔记写的是安娜作为作家在非洲的一些经历,其中很多涉及到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战争边缘》也是一本关于种族主义的小说。

在这个梦中那些残缺不全的碎片,其实是安娜对现实的认识,安娜原本想写一本关于种族隔离的小说,但自己重读的时候却发现其中有着伤感怀旧的情调,因此作家认为她和鳄鱼的眼泪变成钻石一样虚假,未能真实的写出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这个梦的寓意是“伟大与美好”的破灭,盒子里的宝物原本就是这一“伟大和美好”。

可是这发生了变化,安娜甚至觉得自己脸上的表情与梦中所见到那个水晶般盒子里的那条可恶的绿色小鳄鱼龇牙咧嘴时的样子很相像。

美好变成残忍,“伟大的神话”破灭了,这是安娜没有预料到的,从这个时候安娜的精神危机就初露头角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是关于行刑队的梦。

安娜做了一个恶梦。

梦见一个军官被蒙上眼睛背靠着墙站立,他的对面是6 个持枪的士兵,正等待他们的指挥官下达枪决的命令。

突然发生了意料不到的一件事,在外面的大街上传来一阵呐喊声:“我们胜利了!”行刑的军官听见这声音便走过去给犯人松绑,自己却走到刚才犯人站过的地方。

犯人和行刑者对视而笑,“这是一种短暂的、苦涩的、会意的微笑。

”⑤接着先前那位指挥官被当作犯人处决了。

这个梦的寓意是:这个世界是荒谬的、无意义的。

人类间的纷争是永无休止的,决定一个人生死的往往是偶然的事情,就像行刑官和犯人的位置可以随时调换一样。

而打死行刑官的六名士兵不仅仇恨行刑官还仇恨犯人,这也是一种潜在的危险。

通过这个梦,使安娜明白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在这样一个充满荒谬的世界里,个人的政治追求是徒劳的没有意义的。

在这个梦之后,安娜对于退党问题没有之前地犹豫不决,而是加速了退党的进程。

金色笔记中的梦:在金色笔记中,安娜意识到自己始终躺在床上,意识到睡眠,而且思维出奇的清醒,然而梦境又和以前不一样,在那个梦中“我站在一旁看着安娜沉睡,观察别人弯下腰想进入她的躯体,我是自己,却又不知道我想些什么,梦到些什么,因此除了躺着的安娜之外还有一个人,而这个人是谁我也不知道,这是个能防止安娜崩溃解体的人。

”⑥可以说金色笔记中的梦是最复杂庞大的。

在这本笔记中,首先是安娜梦到自己躺在睡眠之水的表面,安娜遇到了一个人并与之对话,那个人责备安娜忘记了自己的信仰,而安娜仍迎着危险下沉,直到最后发现那水很浅,接着是关于老虎和笼子的梦。

从这梦中可以看出安娜的自我意识已经非常强了,不会再受出现的那个人的影响了,可以阻止发生分裂了。

我们不妨把进入睡眠之水,理解为进入潜意识。

重新浮出水面代表着重生。

在金色笔记中梦的来源既有潜意识层面的也有意识层面的。

安娜在对自己的剧本进行酝酿,有了自己心中的部分的时候就开始控制自己的睡眠。

然后分属于不同笔记的那些内容都一起浮现在安娜的脑海。

金色笔记中还有关于放映员的梦,而其实那个放映员就是索尔。

在这个梦中安娜直视了存在现实的不公,从心灵深处有了勇气来面对现实的乱。

后来安娜看到自己的这些文字,带着他们去见了苏格兰大娘,“我对她说:‘我们再来谈谈那片草叶。

在氢弹爆炸,地壳熔化后的一千年,那片草叶会顶开许多生锈的钢片铁屑而冒出地面。

但草叶中的意志力就和那种小小的伴随着痛苦的忍耐力一样,是不是?’(在梦中我一脸嘲讽的微笑,提防任何的陷阱。

)”⑦如果说蓝色笔记最主要写的安娜精神的分裂,汤姆的自杀折射着安娜的死亡意志,那么至此安娜的精神已经从一个分裂的状态,转移到了完整的状态。

也就是说安娜最终回归了完整的人格。

虽然《金色笔记》结构复杂,内容多,但始终贯穿着一条线,那就是安娜的精神由分裂到回归完整。

作品中很多内容都能够反映这一条线,其中的梦境,也是理解这一条线的方式之一。

注解:①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7②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10③转引:刘燕.论金色笔记的网状结构与叙事技巧[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24④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m].陈才宇,刘新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311⑤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m].陈才宇,刘新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358⑥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m].陈才宇,刘新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636⑦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m].陈才宇,刘新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658参考文献[1] 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m].陈才宇,刘新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2] 陈才宇.金色笔记——阅读提示与背景材料 [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3] 沈德灿.精神分析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4] 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著选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6] 刘燕.论金色笔记的网状结构与叙事技巧[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