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绿》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绿》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绿》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绿》是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本次公开课旨在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表达对自然美的感受和理解。
2.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看一段关于自然美的视频,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第二部分:词语梳理(10分钟)解释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部分:课文导读(15分钟)分段导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美的表达方式,并展开讨论。
第四部分:情感体验(15分钟)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自然相遇的美好时刻并进行情感交流。
第五部分:拓展延伸(10分钟)组织学生小组共同探讨与文中自然美相关的故事,并展示给全班分享。
第六部分: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与自然相遇的经历。
四、教学反思本次公开课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和理解,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抽象的自然美理解不深,需要更多的具体案例或故事来引导。
因此,下次课程设计中需要加入更多的类比或亲身经历的分享,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意义。
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时,应更注重学生个体表达,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产生,而非简单概括。
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也需要进一步培养,以促进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总的来说,本次公开课教学设计在课程内容和活动设置上较为完整,但仍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成长。
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10《绿》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10 绿【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言运用: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思维能力: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审美创造: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会整理资料的方法。
【课前解析】关注作者:艾青(1910 年一1996 年)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浙江金华人,现当代文学家、诗人。
艾青是 40 年代新诗歌的开路人,是把中国诗歌推向光辉顶峰的巨人。
《绿》是艾青诗歌创作第二个高峰代表作,这首诗是艾青率领全国诗人访问团进行参观,与全国优秀诗人畅谈论诗时所作。
艾青的主要作品有:《归来的歌》《北方》《春天》《彩色的诗》《雪莲》《我爱这土地》等。
关注独特的表达:艾青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独具特色的,有着丰富绘画经验与艺术修养的抒情诗人。
他独特的艺术创作经历与体验,为其诗歌风格带来别样的特征。
“色彩”是艾青诗歌艺术表达的要素之一,具有鲜明的艺术美学倾向与追求。
关注诗歌与想象的融合:全诗以虚写实,诗人将自己的感觉与景象的描绘融为一体,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意象,却能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与想象。
“黑水瓶的倒翻”,世间万物皆是绿色,所有“绿”随风飘舞的景象,让所有的一切在充满生机的绿色中随着节拍整齐得飘动起来。
关注蕴含的情感:在诗中,诗人用满腔的激情,奇特的想象,生动描绘岭南早春的景色,表达对祖国无限生机的赞美。
【教学目标】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会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4.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会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绿》教案
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绿》教案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绿》教学的第一课时。
本单元围绕“寻找蓝绿色的宝贝”展开,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绿色,增加对环境和生活的敏感性。
二、教学目标1.能准确地朗读课文;2.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口头表达故事情节;3.能正确书写课文中的生字;4.能借助图片理解课文,感知生活中的蓝绿色,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朗读和理解生字;2.教学难点:能正确书写生字。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案、教材、黑板、彩色粉笔等;2.学生准备:课本、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用图片展示一些蓝绿色的物品,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谈论这些蓝绿色的事物。
2. 学习课文(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重点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3. 讲解生字(10分钟)教师通过课文中的生字,逐个进行讲解,并让学生用笔抄写生字。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展示他们对文中蓝绿色宝物的理解和想法。
5. 情感表达(10分钟)让学生就自己喜欢的蓝绿色事物进行表达,引导学生通过说话、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应牢记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六、作业布置完成课本上《10绿》一课的课后练习,包括课文默写、生字抄写等。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较好,但在生字的书写上还存在较大困难,需要加强生字的训练。
下节课要着重练习课文生字部分,确保学生能够准确书写。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绿》教学课件精品PPT小学优秀公开课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作者艾青走进绿的世界。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
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主要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归来的歌》《北方》等。
1.在语言环境中会认2个会认字,会写4个会写字。
2.理解诗句,发挥想象,感受诗人对绿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重点)3.学习诗人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难点)学习目标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在一起 交 看 jǐ chā jiàn 挤叉见排挤挤眉弄眼 jǐ挤挤在一起叉腰交叉感染 chā叉交叉遇见碰见jiàn 见看见倒 dǎo (撞倒)dào (倒车)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读一读:王叔叔倒(dào )车和小李说话,结果撞倒(dǎo )了后面的小树。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出奇】【节拍】特别、不平常。
音乐中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的有一定强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是衡量节奏的单位。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句子是否通顺。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诗歌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
挤叉挥瓶墨水瓶书写指导:左右要匀称,“瓦”竖提的竖长提短,横折弯钩的横短,弯要大,中间有点。
瓶píng 结构:左右组词:花瓶 守口如瓶造句:看天上好像是天公不小心打翻了墨水瓶,浓浓的乌云迅疾地盖住了半边天。
音序:P 部首:瓦很挤书写指导:左窄右宽, “文”要扁宽,横稍长,撇和捺交叉外展,下边左撇右竖要紧凑。
挤 jǐ结构:左右组词:挤入 挤眉弄眼造句:早高峰的地铁上很挤。
音序:J 部首:扌交叉书写指导:“又”横短撇要长,一捺在横的左边位置起笔,在撇中间位置相交,点要小。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作业设计】一、关于读文章作批注的地方,下面不适合的一项是( )A.遇到写得好的地方。
B.有启发的地方。
C.有疑问的地方。
D.浅显易懂的地方。
二、读下面的小短文,用以上方法作批注。
萧伯纳是英国有名的戏剧家。
有一次在国外,他看到一个小姑娘,长着一双闪亮的大眼睛,头上戴着大红蝴蝶结,显得聪明伶俐。
萧伯纳非常高兴,同她玩了很久。
临别的时候,萧伯纳把头一扬,幽默地对小姑娘说:“别忘了回去告诉你的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闻名的萧伯纳!”“先生,您就是萧伯纳?”“怎么,难道我不像吗?”“可是,您怎么会说自己了不起呢?请回去也告诉您的妈妈,就说今天同您玩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姑娘!”萧伯纳愣住了,他觉得刚才自己太自以为是了,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
后来,萧伯纳常对人说:“一个人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骄傲,要永远谦虚。
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我的启迪。
三、根据意思写出三字词语。
(1)开亮绿色的信号灯,比喻准许做某事或为某事提供方便。
( )(2)比喻承担重要的、起支柱作用的工作。
( )二、给下面蔬菜贴上菜名。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 差之毫厘,谬miù以千里。
● 病从口入, 祸huò从口出。
●一言既出,驷sì马难追。
●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1)学生自由读词语,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指名读,提示“差、谬、驷”的读音。
(3)引导:说说你读了以后有什么发现。
(4)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我发现这些词语都是八个字的成语。
2.理解词义。
(1)引导:你大概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重点指导。
①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谬:错误。
“毫厘”与“千里”是反义词,分别比喻微小和巨大。
词语的意思是:开始相差一小点,结果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②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四年级语文下册《-绿》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生字词以及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归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掌握生字词和重要的词语、句式。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感受诗歌的意象和美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绿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诗歌的内容和结构。
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描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可以让学生扮演诗人,模拟创作过程,或者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出诗歌的主题和美感。
4.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拓展延伸: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谈谈自己对绿色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环保知识和绿色生活方式。
6. 总结: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归纳等。
2. 教学手段:PPT课件、视频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让学生回答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或者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一些填空题、选择题等。
2. 作业:布置相关阅读或写作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了解到的环保知识和绿色生活方式。
3. 评价方式: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
同时也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表现。
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资源:PPT课件、视频展示等。
(完整word版)部编版《短诗五首》教学设计一等奖获奖
3短诗五首(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教学过程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部编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课文《绿》的基本内容和内涵。
2.掌握生字词:绿、顶、层、蔬菜、院子、村落等的发音、书写和认读。
3.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意思。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仔细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和联想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课文《绿》,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环境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视家园、热爱土地的情感,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绿》的基本内容和内涵。
2.学会正确书写并背诵生字词:绿、顶、层、蔬菜、院子、村落等。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联想课文内容,增强语感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绿》课文原文。
2.教学用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
3.学生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课文,了解内容,做好预习。
四、教学过程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简单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绿》。
2.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绿色世界的好奇和向往。
学习过程1.课文朗读: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理解课文:师生共同探讨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细节。
3.学习生字词:教师逐个介绍并讲解生字词的发音、意思和书写。
学生认读、书写生字词。
4.篇章解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语言特点。
5.情感渗透:通过讨论和互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爱护环境的情感。
拓展延伸1.综合能力训练: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巩固课文内容。
2.生活实践: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身边的绿色,体会自然之美,写下感悟体会。
五、教学反思1.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和反馈,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
2.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为下节课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10《绿》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 10《绿》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朗读课文《绿》。
2.增强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对绿色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用诗意的语言描绘绿色,体会绿色的美丽。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绿》。
2.掌握词语“翠绿”、“绿树成荫”、“波绿”、“青翠欲滴”等的意思。
3.培养学生用美术语言描绘绿色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绿》的课本或挂图。
2.教学投影仪。
3.课堂板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教学投影仪呈现一些绿色的图片,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谈谈他们对绿色的印象和感受。
2. 学习课文•请学生朗读课文《绿》,并讲解生词和词语的意思。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探讨作者对绿色的描绘。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运用想象力,描绘“绿”的美好,每组选择一个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 情感体验•让学生用诗意的语言,写下自己对绿色的感受或描绘。
5. 创作绘画•要求学生用画笔描绘自己心目中绿色的景象,展示并交流作品。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课文《绿》的学习,深入理解绿色的美丽,并通过讨论和创作,体会到绿色的情感氛围。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诗意的表达理解力不足,需要更多的引导和示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更多地从艺术的角度感受和描绘自然界的美丽。
同时,我还会更多地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让他们能够深入感受到诗意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意识到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引导者。
只有让学生内化诗意的美好,他们才会更深层次地爱上语文,激发文学创作的兴趣。
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以上就是本次《绿》课的教学反思和教案,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帮助和启发。
(精品)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1.《白桦》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1.《白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白桦》是一首以“白桦”为描写对象的诗歌。
诗歌前两节重在描摹白桦的外在形象,后两节重在表现白桦的内在气质。
作者写出了白桦的高洁、挺拔。
这首诗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白桦的喜爱、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学生对学习现代诗已经有一些心得,但还没有接触过苏联诗人叶赛宁的诗,对诗人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还有些难度。
课前让学生收集叶赛宁的资料,有助于他们理解诗歌的内涵。
教学建议1.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给出学生足够的时间品读课文,自读自悟。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3.通过重点语句批注、课件、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生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难点: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出示生字。
同桌互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说说诗歌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巩固生字,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2.分节理解。
师:这篇课文一共四小节,每小节主要讲了什么?第1小节用“银霜”和“雪花”写出了白桦树通体洁白的形象,一个“涂”字表现出白桦树主干上一层洁白的细皮;一个“披”字把白桦拟人化了,表明了作者对白桦一身洁白的喜爱,突出白桦的高洁。
第2小节从枝头、花边、花穗、流苏等方面来写白桦。
白桦一身雪白,枝头更是“毛茸茸”的。
白色的花边,映衬着树枝。
花穗齐绽,流苏洁白,突出描写了白桦的美。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9《绿》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9《绿》
一、教学目标
1.认读词语“绿”。
2.理解绿色的相关含义。
3.培养学生对绿色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绿色的概念。
2.提高学生对绿色的认识和热爱度。
三、教学准备
1.课文《绿》的教材。
2.课后练习题。
3.绿笔、蓝笔、铅笔等教学工具。
4.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绿色的视频,唤醒学生对绿色的认知。
2. 学习《绿》(1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绿》,并讲解生字词语。
3. 分组练习(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绿色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展示他们的想法。
4. 课堂讨论(15分钟)
让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绿色对人类的意义。
5. 拓展训练(15分钟)
通过课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绿的认识。
6. 总结(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体会,鼓励学生继续热爱绿色。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以《绿》为课文,引导学生对绿色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对绿色的认知和热爱度。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激发学生对绿色的情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课堂延伸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校园绿化环境,让学生亲身感受绿色的美好,并引导学生保护环境,珍爱绿色。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第一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绿》的内容和意境。
–掌握诗歌中重点词语的意义。
–能够朗读诗歌,理解作者传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理解诗歌的意境。
–通过分组讨论等活动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诗歌《绿》的内容和意境。
2.诗歌中的重点词语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2.精心准备的课件3.黑板、粉笔4.学生课外阅读材料四、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让学生展示与自然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然的美好之处。
2.学习诗歌《绿》–让学生先自主阅读,理解诗歌的大意。
–展示诗歌内容的课件,让学生跟读。
–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难点词语,确保学生理解透彻。
3.诗歌赏析–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每组展示自己的理解。
–整合各组的意见,共同赏析诗歌的内涵。
4.情感表达–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可以通过写作或画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5.总结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2.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绿》的内容3.继续阅读有关自然的故事或诗歌,写下自己的感想六、教学反思这节课中,学生对诗歌《绿》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在赏析部分仍存在一些困难。
下次需要更灵活的活动设计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绿》教案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绿》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主要情节和意义。
2.能够背诵课文。
3.能够感受课文的意境,领悟其中的道理。
4.能够感受自然风光对人的影响,激发对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意义。
2.背诵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3.探讨自然风光对人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领悟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点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绿色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绿色的理解,并引出“绿”这个话题。
2. 学习课文1.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解释生字生词,理解整个课文。
3.分组讨论课文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
3. 感悟课文1.分组讨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和道理。
2.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背诵课文1.学生分段背诵课文,逐段展示。
2.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朗诵的语调和感情。
5. 拓展活动1.带领学生走到校园或户外,感受大自然的绿色。
2.让学生观察、记录身边的绿色,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主题和思想。
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提倡保护环境。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紧凑,学生的参与度高,课文内容理解度较好。
改进之处在于可能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上就是本次课程设计的教案,希朥能够对教师们有所帮助。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绿》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绿》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能认读生字“翠绿”,理解句子“小草翠绿,小草微笑”。
•能表达对绿色的喜爱之情。
•通过朗读课文感悟自然美。
2. 教学重点•教学生字“翠绿”。
•让学生理解和表达小草翠绿的情感。
3. 教学难点•通过课文“小草翠绿,小草微笑”来感悟自然美。
二、教学准备•课文《绿》等教材。
•绿色的小草模型或图片。
•课件或黑板。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模型展示绿色的小草,唤起学生对绿色的感受。
•让学生说出自己对绿色的认知和喜爱之情。
2. 学习新课•在黑板或课件上展示课文《绿》,引导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逐句解释课文,重点讲解生字“翠绿”的意思与用法,并引导学生识字。
•请学生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3. 课堂练习•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朗读对话,模拟小草对话的情景,加强情感交流。
•组织学生表演课文,发挥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力,体验小草生长的乐趣。
4. 拓展延伸•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周边的自然环境中,感受绿色,写下对绿色世界的感想。
四、课后作业•写一篇对绿色的描写作文,用《绿》中学到的词语或句式。
•背诵课文,掌握生字“翠绿”的拼音和意思。
五、板书设计•生字:翠绿•课文:小草翠绿,小草微笑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并希望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未来可以结合更多实际体验,加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绿》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绿》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
3.结合“阅读链接”,比较艾青笔下的“绿”与宗璞笔下的“绿”的不同,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
【教学难点】结合“阅读链接”,比较艾青笔下的“绿”与宗璞笔下的“绿”的不同。
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复习字词: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很多新的生字朋友,一起来认读一下词语吧。
(PPT出示词语)墨绿嫩绿集中交叉教练指挥整齐节拍2.导入新知。
(1)师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绿》。
(板书课题:绿)(2)师指名分节读诗。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知绿的美,感受不寻常的“绿”。
二、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自由朗读诗歌3—5节,边读边思考:你觉得哪些句子想象奇特?2.探究活动(1)学习第3节诗歌。
①自由朗读第3节诗歌,边读边思考:你觉得哪些句子想象奇特?你觉得哪些句子想象奇特?预设1:“刮的风是绿的”这句很奇特。
在生活中,我们是看不到风的颜色的。
预设2:“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这两句很奇特。
因为我们知道,雨和水都是无色的。
预设3:“阳光也是绿的”这句很奇特。
阳光照在事物上本是金色的,在诗人眼中,却变成了绿色的。
点拨:是呀,为什么诗人眼中的风、雨、流水、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呢?请你发挥想象,什么情景,下风、雨、水、阳光这些事物会变成绿色的呢?预设1:春风一吹,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所以说“刮的风是绿的”。
预设2:春雨滋润万物,使小草生根发芽,大地一片绿油油的,所以说“下的雨是绿的”。
预设3:两岸绿色的植被倒映在水中,流水也变成绿色的了。
预设4:阳光照射在碧绿的大地上,阳光也变成了绿色。
小结:在诗人眼中,春天的大自然整个空间都充满了绿色,以至于连无色的风、雨、清澈的流水、金色的阳光都变成了绿色的。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10《绿》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10《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词《绿》的内容和主题。
–掌握诗词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熟练朗读和理解诗词《绿》。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绿》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诗句的朗读和表达。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的抽象意境,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课文《绿》,多媒体设备。
2.教学环境:幽静的课堂环境,音响设备。
3.教学辅助:图片资料,相关诗歌视频。
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大自然中的绿色,引发学生对自然的向往和热爱。
2.学习诗词《绿》:–讲解诗词《绿》的内容和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逐句解释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朗读和欣赏:–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注重情感表达和节奏感。
–让学生聆听多个版本的《绿》的朗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4.情感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绿色的世界中,体验其中的美好和宁静。
5.思维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会选择绿色来表达情感,展开讨论。
6.诗歌创作:–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绿色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自己的诗歌创作。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诗歌《绿》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验,培养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继续朗读和体味诗歌《绿》,并撰写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10《绿》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10《绿》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绿》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课文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美好景象,通过描述大自然中的绿色,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旨在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描绘自然景色的文章,他们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学生在欣赏诗歌般的文字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词汇的理解、情感的体会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他们深入文本,感受春天的美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体会课文描绘的春天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春天的美好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课文中出现了一些生字词,如“碧绿、嫩绿、淡绿、翠绿”等,学生需要掌握这些词汇。
2.文本理解:学生需要理解课文中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春天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
2.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韵味和美感。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春天的图片、音乐等素材。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课文文本:准备课文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春天的特点,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体会语言的韵律。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解释生字词,让学生掌握课文大意。
在此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青》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青》公开课教学设计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学生能够准确朗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义。
学生能够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培养自己的综合语言能力。
课文《青》印刷复印件课文朗读录音(可使用教材附带的CD或通过其他方式准备)黑板、粉笔1.创设情境引入给学生呈现一张描绘海洋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描述图片中的颜色和感觉。
引导学生思考有关颜色“青”的情感和意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让学生暂时关闭教材,组织学生依据图片和提示词语进行预测,并与同伴讨论颜色“青”可能代表的意义。
播放课文《青》的录音,让学生跟读一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问题和答案的练,鼓励学生用完整的句子回答。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以提高朗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
指导学生写出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组织学生就课文中的情节和主题进行讨论,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表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和人物,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复课文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颜色与情感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能力。
教师观察学生在各个环节的表现,包括听说读写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教师可进行课堂测验或简单作业,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阅读,了解和探索颜色在不同文化和艺术中的含义。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或画廊,欣赏不同艺术作品中对颜色的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会写“墨水瓶、墨绿”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
4.结合“阅读链接”,比较艾青笔下的“绿”与宗璞笔下的“绿”的不同。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
教学难点
结合“阅读链接”,比较艾青笔下的“绿”与宗璞笔下的“绿”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春天绿色的图片)你知道图片中的景色属于哪个季节吗?你有什么感受?
2.绿不仅是春天的象征,更是希望的象征。
现代诗人艾青也非常喜欢“绿”,他笔下的“绿”是什么样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他去欣赏那绿意盎然的美丽画卷吧。
(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
他的诗作努力反映民族和人民的苦难和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和讴歌,风格朴素雄浑。
他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等。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随时正音。
3.指导书写“瓶”字: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瓦”字的写法,共四笔,第二笔是竖提。
三、再读诗歌,理解内容。
1.配乐范读,学生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绿?
2.学生交流。
出示: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
3.第二小节中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说明还有很多绿,启发读者思考,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
你还知道哪些绿?(草绿、苹果绿、橄榄绿……)
4.难怪作者说:“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出示第一小节)指名读,齐读。
5.这各种各样的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你知道“出奇”是什么意思吗?(特别) (出示第二小节)指名读,齐读。
6.在作者眼中,什么是绿的?(风、雨、水、阳光)
在你的眼中什么是绿的?(山是绿的,田野是绿的,树是绿的……)
仿照第三小节写一写你眼中的绿。
7.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读读诗歌第四、五小节。
找出诗中表示动作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挤”“重叠”“交叉”“指挥”“飘动”。
所有的绿色都源于诗人心中,所以一切的绿色都会随着诗人愉快的心情,按着节拍飘动。
)
读诗想象:所有的绿交叉在一起,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的画面。
8.朗读全诗。
指名读,齐读。
9.读了这首诗,你能想象到怎样的画面?(春风又绿江南岸,万物复苏的生动画面。
)
10.朗读诗歌,你有什么体会?(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
四、拓展延伸。
1.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2.学生读《西湖漫笔》中的段落,体会并说说感受。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
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3.学生交流。
4.总结:这段选文主要写的是西湖六月时的绿色。
作者描绘了各种各样的绿。
有苍松古木的浓绿,有小径青苔的嫩绿。
有的绿,深得发黑;有的绿,绿得发蓝。
连小径、石头缝里的青苔都被勾勒出来,可见作者观察非常仔细。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春天的大自然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与家长一起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绿”。
板书设计
绿
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
风雨水阳光
挤重叠交叉指挥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