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文言现象

合集下载

刺客列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刺客列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刺客列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 刺客列传全文翻译曹沫,是鲁国人,凭勇敢和力气侍奉鲁庄公。

庄公喜爱有力气的人。

曹沫任鲁国的将军,和齐国作战,多次战败逃跑。

鲁庄公害怕了,就献出遂邑地区求和。

还继续让曹沫任将军。

齐桓公答应和鲁庄公在柯地会见,订立盟约。

桓公和庄公在盟坛上订立盟约以后,曹沫手拿匕首胁迫齐桓公,桓公的侍卫人员没有谁敢轻举妄动,桓公问:“您打算干什么?”曹沫回答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而大国侵略鲁国也太过分了。

如今鲁国都城一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您要考虑考虑这个问题。

”于是齐桓公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

说完以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盟坛,回到面向北的臣子的位置上,面不改色,谈吐从容如常。

桓公很生气,打算背弃盟约。

管仲说:“不可以。

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

”于是,齐桓公就归还占领的鲁国的土地,曹沫多次打仗所丢失的土地全部回归鲁国。

此后一百六十七年,吴国有专诸的事迹。

专诸,是吴国堂邑人。

伍子胥逃离楚国前往吴国时,知道专诸有本领。

伍子胥进见吴王僚后,用攻打楚国的好处劝说他。

吴公子光说:“那个伍员,父亲、哥哥都是被楚国杀死的,伍员才讲攻打楚国,他这是为了报自己的私仇,并不是替吴国打算。

”吴王就不再议伐楚的事。

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打算杀掉吴王僚,就说:“那个公子光有在国内夺取王位的企图,现在还不能劝说他向国外出兵。

”于是就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

公子光的父亲是吴王诸樊。

诸樊有三个弟弟:按兄弟次序排,大弟弟叫余祭,二弟弟叫夷眛,最小的弟弟叫季子札。

诸樊知道季子札贤明,就不立太子,想依照兄弟的次序把王位传递下去,最后好把国君的位子传给季子札。

诸樊死去以后王位传给了余祭。

余祭死后,传给夷眛。

夷眛死后本当传给季子札,季子札却逃避不肯立为国君,吴国人就拥立夷眛的儿子僚为国君。

公子光说:“如果按兄弟的次序,季子当立;如果一定要传给儿子的话,那么我才是真正的嫡子,应当立我为君。

刺客列传中的文言文翻译

刺客列传中的文言文翻译

吾闻古之刺客,皆能以一敌百,义薄云天。

然刺客之行,非同寻常,非敢轻言。

今偶得数人,特记之,以飨后人。

一、荆轲刺秦王荆轲,卫人也。

始事太子丹,后奉命刺秦王。

丹以轲之勇猛,托以天下。

轲受命,遂行。

秦王闻之,大怒,命武士追捕。

轲疾走,遇秦兵,遂杀数人。

转战至易水,秦兵围之。

轲谓其友秦舞阳曰:“吾闻勇士之死,如归故乡。

今日吾将死于此地,愿舞阳与我同死。

”舞阳许之。

轲遂杀秦兵,跃马而去。

秦王大惊,急召武士,欲夺轲。

轲回身,射杀秦王。

秦王死,轲亦死。

后世传为佳话。

二、聂政刺韩傀聂政,赵人也。

事韩傀,傀为相国。

傀恶政,欲杀之。

政知之,遂逃。

后遇刺客,刺客曰:“吾闻君之才,欲助君刺傀。

”政曰:“傀相国也,吾刺之,必败。

”刺客曰:“吾愿与君同死,以成大事。

”政许之。

二人遂入韩,刺傀。

傀死,政亦死。

韩人哀之,立庙祭祀。

三、专诸刺王僚专诸,吴人也。

事吴王僚,僚为吴王。

僚恶专诸,欲杀之。

专诸知之,遂逃。

后遇刺客,刺客曰:“吾闻君之勇,欲助君刺僚。

”专诸许之。

二人遂入吴,刺僚。

僚死,专诸亦死。

吴人哀之,立庙祭祀。

四、豫让刺赵襄子豫让,赵人也。

事赵襄子,襄子为赵王。

襄子恶让,欲杀之。

让知之,遂逃。

后遇刺客,刺客曰:“吾闻君之节,欲助君刺襄子。

”让许之。

二人遂入赵,刺襄子。

襄子死,让亦死。

赵人哀之,立庙祭祀。

五、曹沫刺齐桓公曹沫,鲁人也。

事鲁庄公,庄公为鲁王。

庄公与齐桓公会盟,桓公背盟。

曹沫知之,遂刺桓公。

桓公大惊,遂与鲁和。

曹沫刺桓公,鲁国得利。

鲁人哀之,立庙祭祀。

此五人,皆刺客之杰。

其行侠仗义,不畏强权,勇往直前,义薄云天。

虽死犹生,永载史册。

后世之人,当以他们为楷模,奋发向前,不负时光,不负自己。

翻译:我听说古代的刺客,都能以一敌百,义薄云天。

然而刺客的行为,非同寻常,不敢轻易谈论。

如今偶然得到数人,特此记载,以供后人欣赏。

一、荆轲刺秦王荆轲,卫国人。

起初侍奉太子丹,后来奉命刺杀秦王。

太子丹认为荆轲勇猛,托付他天下重任。

苏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刺客列传 第2课时苏教版选修七

苏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刺客列传 第2课时苏教版选修七

刺客列传第二课时一、文言现象梳理1、一词多义:其先乃齐人,徙于卫。

先:祖先。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前一“之”字,是动词,到。

使使往之主人。

之:用作动词,到。

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去:离开。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爱:喜欢。

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结:结交。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报:报复。

擅巴汉之饶。

擅:拥有,据有。

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蹊:小路。

乃造焉。

造:拜访。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

却:退。

跪:两膝着地。

蔽:拂拭。

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报:告知。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矣。

逮:及,到。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厌:满足。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擅:独揽,掌握。

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其意。

恣:听任,听凭。

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略:侵占。

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信物。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对待。

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

把:握。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顾:回头。

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

顾:回头。

谢:谢罪。

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发:打开。

穷:尽。

见:同“现”。

2、古字通假1.说—悦2.陵—凌3.淬—焠4.以—已5.反—返6.决—诀7.振—震8.奉—捧9.见—现10.还—环11.陈—阵12.卒—猝3、古今异义1 .微 2.谒3.购4.诚5.穷6.遇7.祖8.币9.遗(wèi)10.假借11.发12.兵13.提(dǐ)4、一词多义1.兵2.私3.穷4.为5.发6.就7.引8.见9.意10.使11.还12.陈13.顾14.提5、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3.意动用法4.使动用法6、句式变换1.定语后置2.状语后置3.状语后置4.被动句5.省略句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提示:奏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课丈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文言文翻译刺客列传

文言文翻译刺客列传

古之刺客,义薄云天,勇冠三军。

夫刺客者,非为一己之私,乃为国家、为民族、为正义而献身者也。

故刺客列传,录其事迹,以传后世。

一、专诸刺王僚楚人专诸,勇冠群英。

王僚,吴国君也,暴虐无道。

专诸闻之,心忧国难,遂决心刺杀王僚。

一日,王僚设宴,专诸藏匕首于鱼腹中,宴间趁机刺杀王僚。

王僚虽死,专诸亦被杀。

吴人感其忠义,葬之于墓,后世传为佳话。

二、要离刺庆忌吴人要离,亦勇猛之辈。

庆忌,吴国叛臣,阴谋篡位。

要离得知其事,遂投奔庆忌,成为其亲信。

后趁庆忌不备,要离刺杀庆忌,为吴国立下赫赫战功。

要离亦因刺杀庆忌而丧命,吴人感其忠勇,尊其为“刺庆忌”之神。

三、豫让刺赵襄子赵襄子,赵国之君,暴虐无道。

豫让,赵国勇士,曾为赵襄子驾车。

后因赵襄子疑其背叛,豫让被迫逃亡。

豫让遂立志刺杀赵襄子,为知己报仇。

一日,赵襄子出行,豫让化装成盲人,趁机刺杀赵襄子。

赵襄子虽伤,但豫让亦被杀。

赵人感其忠义,葬之于墓,后世传为佳话。

四、聂政刺韩傀韩傀,韩国叛臣,阴谋篡位。

聂政,韩国勇士,曾为韩傀效力。

后因韩傀背叛国家,聂政遂立志刺杀韩傀。

一日,韩傀设宴,聂政趁机刺杀韩傀。

韩傀虽死,聂政亦被杀。

韩人感其忠勇,葬之于墓,后世传为佳话。

五、荆轲刺秦王荆轲,燕国勇士,曾为燕太子丹效力。

秦王政欲吞并六国,燕太子丹遂派荆轲刺杀秦王。

荆轲携燕丹之头,行刺秦王。

秦王政虽险些丧命,但荆轲亦被杀。

燕人感其忠义,葬之于墓,后世传为佳话。

刺客列传,录刺客之英勇事迹,传颂千古。

夫刺客者,虽死犹荣,其精神永存于世。

吾辈当以刺客为榜样,奋发向前,为国家、为民族、为正义而奋斗!。

刺客列传文言现象整理

刺客列传文言现象整理

刺客列传文言现象整理一、介绍《刺客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它以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刺客为主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但是,伴随着它的受欢迎程度,也引发了一些有趣的文言现象。

二、文言现象1. 名字在《刺客列传》中,人物的名字都非常独特,如“荆轲”、“赵盾”、“范雎”等。

这些名字有的是直接或稍有改动地采用了历史人物的真实姓名,例如“荆轲”就是春秋时期的人物;有的则是虚构的。

这些名字不仅有着独特的拼写方式,更有着极具韵味的音韵组合,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更深入地融入故事中。

2. 语言特点《刺客列传》采用的是典型的文言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同时也带有一些古风、古词汇等的语言特点。

例如,“以心诚可以致神明”、“飞鸿踏雪泥而不滓,雪虎跨月峰以群攫”,这些文言文中多用典故充斥,以排比、夸张为特色,富有诗意,但对于一些普通读者来说并不易于理解。

3. 段落风格《刺客列传》中的段落风格较为严谨,采用较开放的层次结构,上下关系清晰,长度适中,注重连贯性,少用过渡句,而是通过上下文递进的方式使得故事更生动,情节更紧凑。

三、文言现象背后的文化《刺客列传》的文言现象背后是丰富的历史文化,体现出当时的价值观以及文艺审美的不同。

这一时期,人们对文学有着特殊的追求和鉴赏,讲究美学韵味和华丽的表达。

同时,也非常重视人物形象的刻画,通过人物之间的语言和行为来突显其性格特点。

此外,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差异也反应在文言现象中。

四、文言现象不仅是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更是文化历史的重要体现。

《刺客列传》的文言现象在艺术、文化和历史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体现了一种语言、文化、历史,更是一种情感体验,在今天仍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刺客列传--文言文翻译

刺客列传--文言文翻译

---- 《刺客列传》知识点整理一、课内知识点整理1. 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看) 2.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不友好) 3.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被欺凌)4. 愿太傅更.虑之(更加,可译为认真) 5. 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两次、眼泪)6.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如果,退回)7. 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 8. 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但是) 9. 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及,赶上) 10. 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拜访)1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辞别) 12.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顺序) 1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突然,常态) 14.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成功) 15.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排列) 16. 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派,使者)17. 图穷.而匕首见(尽) 18.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趁机) 19. 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那,知晓音乐,好,不好)20. 秦皇帝惜其善.击筑(擅长) 21. 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详细,像) 22. 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违背) 23. 彼乃以我为非人..也(不是同类人) 24. 稍.蚕食诸侯(逐渐,慢慢) 25. 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担心) 26.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同“媾”,媾和)27.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通过) 28.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无能的) 29.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悬赏) 30.皆白衣冠..以送之(穿衣,戴冠) 31.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牵,拉;断) 32.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逃跑) 33.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到)。

《刺客列传》 文言现象梳理

《刺客列传》 文言现象梳理

乘犊车,从吏卒
坐车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趁着
自京师乘风雪 冒着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四马为一乘

乘鄂渚而反顾兮 登上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四
先用四张熟牛皮,再用十二头牛犒劳军队。

1.帝感其诚 诚心 2.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 果真 3.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实在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个人的 偏爱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 私见张良 私下 私 4.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意 私利 5.项王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卒同“猝” 10.卒起不意 擿 同“掷” 11.乃引匕首以擿秦 溢同“镒” 12.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 13.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 庸同“佣”
14.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摄同“慑” 15.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 购同“媾” 捥同“腕” 16.偏袒扼捥而进曰 17.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腐同“拊”
(三)意动用法
1.太子丹迟之 2.群臣怪之 3.太子丹患之 (四)使动用法 1、认为……迟疑 2、觉得……奇怪 3、以……为患
1、使……住下来 1.太子丹受而舍之 2、使……臣服 2.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
四、古今异义
1.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
提心吊胆
2.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刚才我用 眼睛震慑了他,他害怕了。” 2、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 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
那樊将军在天下各地找不到容身之处,投靠 到我这里来,我到底不能因为迫于强秦的威胁 而抛弃我所同情、怜惜的朋友,把他安置到 匈奴去,这本是我需人做事的时候呀。
• 6、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则:如果。因:趁机。 • 7、唯荆卿留意焉。 唯:希望。 • 8、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虽:即使。 • 9、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微:没有。 • 10、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以:因为。

如何赏析史记刺客列传

如何赏析史记刺客列传

史记把文言文的叙事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作文文章也是后人敬仰的楷模。

<<史记.刺客列传>>论述了从春秋到战国时期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著名刺客的事迹。

全文五千多字,而荆轲传部分就占三千由余,是全传最精彩的部分。

在此主要赏析一下荆轲刺秦部分。

和其他作品赏析一样,赏析<<史记.刺客列传>>首先,要通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再分析文章结构、理清内在联系;最后,把握文章主题是想。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史记.刺客列传>>它主要讲述的是荆轲刺杀秦王的因由及全过程始末,文章有很高的艺术性,结构完整,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脉络清晰,结构分明。

本文结局荆轲刺秦功亏一篑,纵观全文,前已有好多铺垫:太子丹、武阳,荆轲本有识人之明,认为秦武阳不是实施计划的适当人选,而因为太子丹的干预和失去耐心,使他最终放弃了自己正确的选择——这也便是荆轲的谋略上的缺点!本文组织严密,首尾呼应。

其次,赏析荆轲,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第一段欲扬先抑,先说其武不精、谋不高,然后,采用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相结合,以燕太子丹的莽撞反衬他的沉稳;以送别时众人听歌的垂泪、悲戚烘托荆轲的必死之志;以秦王的手足无措反衬他的勇猛;以秦舞阳的紧张、胆怯、懦弱反衬他的镇定自若。

本文通过欲扬先抑、衬托对比等手法塑造了沉毅、豪迈、神勇的荆轲形象。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畔的这首悲壮的歌至今传唱不衰,荆轲作为一名勇士而被世人颂扬。

荆轲刺秦未遂的历史事件,千百年来都为文人们深感遗憾,无数的诗词文赋,都是以暴君来形容秦王,而肯定荆轲的英雄行为和侠义精神。

然而从战国历史中政治成败的角度去审视这个历史事件时,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值得思考的东西。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前人误入失败的陷阱,可作为我们今天行事的前车之鉴;而前人获得的成功经验,可作为我们继续前进的路标。

刺客列传文言现象整理

刺客列传文言现象整理

刺客列传⽂⾔现象整理刺客列传⼀、通假字整理:1.吾曩者⽬摄.之“摄”同“慑”,威慑,震慑2.嘿.⽽逃去“嘿”同“默”,不说话,不出声3.北购.于单于“购”同“媾”,媾和,讲和4.旷⽇弥久,⼼惛.然“惛”通“昏”,糊涂5.其意不厌.“厌”通“咽”满⾜6.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从”同“纵”合纵策政7.使悉反.诸侯侵地“反”通“返”8.秦王必说.见⾂“说”通“悦”9.右⼿揕其匈.“匈”通“胸”10.樊於期偏袒扼捥.“捥”同“腕”11.此⾂之⽇夜切齿腐.⼼也“腐”同“拊”12.于是太⼦豫.求天下之利⼔⾸“豫”通“预”13.今太⼦迟之,请辞决.“决”同“诀”14.燕王诚振.怖⼤王之威“振”通“震”15.⽽秦舞阳奉地图柙.“柙”同“匣”16.图穷⽽⼔⾸见.“见”通“现”17.卒.起不意“卒”通“猝”18.乃引其⼔⾸以擿.秦王“擿”通“掷”19.赐夏⽆且黄⾦⼆百溢.“溢”同“镒”20.⾼渐离变名姓为⼈庸.保“庸”通“佣”21.举筑朴.⾼皇帝“朴”通“扑”⼆、⼀词多义1.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刻毒)以其求思之深(深刻)深失所望(副词,很,⼗分)2.假愿⼤王少假借之(宽容)假令仆伏法受诛(假如)汉⼈未可假⼤兵全(给予)以是⼈多以书假余(借)3.遗厚遗秦王宠⾂(wei 赠送)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送给)秦⽆亡⽮遗镞之费(遗失)⼩学⽽⼤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4.教乃今得闻教(指教)曲罢曾教善才服(使,让)乃修教三年,执⼲戚舞,有苗乃服(名,教化)5.还壮⼠⼀去兮不复还(回来)扁鹊望桓候⽽还⾛(同“旋”,掉转⾝)⼊于太庙,还⽮先王(归还)春江花朝秋⽉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副词,仍然)⼀樽还酹江⽉(副词,还是)6.私丹不忍⼀⼰之私⽽伤长者之意(名,私利)乃遂私见樊于期(副词,私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私⼈的)7.资持千⾦之资币物(名,资财)若据⽽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名,资本)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动,资助)昔仲尼资⼤圣之才(凭借)8.图请⼊图之(谋划)图穷⽽⼔⾸见(地图)不图⼦⾃归(料到)9.解可以解燕国之患(解除)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缓解宽释)胡虏益解(同懈,松懈)10.振燕王诚振怖⼤王之威(同震,害怕,恐惧)祸必不振已(挽救)威振四海(同震,震动)⼤命将泛,莫之振救(同赈赈济)振长策⽽御宇内(挥动)11. 擅彼秦⼤将擅兵于外⽽内有乱(擅:独揽,掌握)擅巴汉之饶(擅:拥有,据有)1.丹所报.先⽣所⾔者,国之⼤事也。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遂见太子》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遂见太子》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遂见太子》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遂见太子》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

刺客列传文言文翻译

刺客列传文言文翻译

吾闻之,刺客之流,自古有之。

其人皆智勇双全,以一敌百,死而无悔。

或为义而死,或为利而亡。

今试述其事,以飨后人。

一、荆轲刺秦王荆轲,燕人也。

燕太子丹欲刺秦王,以报前仇。

乃令轲往,曰:“秦王无道,天下共愤。

今吾以匕首刺之,以雪我国耻。

”轲应诺,遂辞行。

轲至秦,见秦王,献上燕国地图。

秦王展图,见燕国土地尽归秦,大喜。

轲趁机拔匕首,掷秦王。

秦王惊起,挥剑击之。

轲身中数剑,犹不屈。

秦王命左右侍卫擒之。

轲大骂:“吾为国家而死,有何惧哉!”遂被杀。

二、专诸刺王僚专诸,吴人也。

吴王僚欲吞并越国,专诸愿为刺客。

僚曰:“越王勾践,勇猛异常,非尔所能敌。

”专诸曰:“吾闻越王勾践,日夜思报吴仇,吾愿往刺之。

”僚许之。

专诸遂入越国,与越王勾践相见。

勾践设宴款待,专诸趁机刺杀僚。

僚中箭倒地,专诸亦被杀。

越王勾践即位,为报吴仇,灭吴国。

三、聂政刺韩傀聂政,齐人也。

韩傀欲吞并赵国,聂政愿为刺客。

政曰:“吾闻韩傀残暴,民不聊生,吾愿往刺之。

”韩傀许之。

政遂入韩国,与韩傀相见。

傀设宴款待,政趁机刺杀傀。

傀中箭倒地,政亦被杀。

韩傀死后,韩国大乱,赵国乘机吞并韩国。

四、张良刺秦张良,韩国人也。

秦灭韩国,良愿为刺客,刺杀秦王。

良曰:“吾闻秦王暴虐,民不聊生,吾愿往刺之。

”秦王许之。

良遂入秦,与秦王相见。

王设宴款待,良趁机刺杀秦王。

王中箭倒地,良亦被杀。

秦王死后,秦朝大乱,刘邦乘机灭秦。

五、朱亥刺晋文公朱亥,魏人也。

晋文公欲吞并魏国,亥愿为刺客。

亥曰:“吾闻晋文公残暴,民不聊生,吾愿往刺之。

”文公许之。

亥遂入晋国,与文公相见。

公设宴款待,亥趁机刺杀文公。

公中箭倒地,亥亦被杀。

文公死后,晋国大乱,魏国乘机吞并晋国。

以上五事,皆刺客列传也。

刺客之勇,令人敬佩。

然刺客之行,亦令人深思。

吾辈当以刺客之精神,为国家、民族、正义而奋斗,不负先贤之遗志。

翻译:我听说,刺客这一类人,自古以来就有。

他们都是智勇双全,能够以一敌百,死而无悔。

有的为了正义而牺牲,有的为了利益而丧命。

古诗刺客列传翻译赏析

古诗刺客列传翻译赏析

古诗刺客列传翻译赏析文言文《刺客列传》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①。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②。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犹复以为将。

注:①好力:爱好勇武、力气。

②败北:战败逃跑。

北,•打了败仗往回逃。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①,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②,辞令如故③。

桓公怒,欲倍其约④。

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⑤。

其后百六十有七年而吴有专诸之事⑥。

注:①鲁城坏即压齐境:意思是说,你们侵略鲁国,已经深入到都城边缘、假如鲁国的都城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

②颜色:脸色。

③辞令如故:像平常一样谈吐从容。

④倍:通“背”。

背弃、违背。

⑤所亡地:丢失的国土。

亡,丢失,失去。

⑥有:又。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

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①,知专诸之能。

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②。

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

”吴王乃止。

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③,未可说以外事。

”乃进专诸于公子光④。

注:①伍子胥亡楚如吴见卷四十《楚世家》、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

②说(huì,税):劝说、说服。

③内志:在国内夺取王位的意图。

志,志向,意图。

④进:推荐。

光之父曰吴王诸樊。

诸樊弟三人:次曰余祭,次曰夷眛,次曰季子札。

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①,欲卒致国于季子札②。

诸樊既死,传余祭。

余祭死,传余眛。

余眛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眛之子僚为王。

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③,当立。

刺客列传文言现象

刺客列传文言现象

刺客列传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1.吾曩者目摄.之"摄"同"慑",威慑,震慑2.嘿.而逃去"嘿"同"默",不说话,不出声3.北购.于单于"购"同"媾",媾和,讲和4.旷日弥久,心惛.然"惛"通"昏",糊涂5.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从"同"纵"六国联合抗秦6.使悉反.诸侯侵地"反"通"返" 返还7.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8.右手揕其匈."匈"通"胸" 9. 樊於期偏袒扼捥."捥"同"腕"10.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豫"通"预"预先1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决"同"诀"诀别12.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13.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14. 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14.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擿"通"掷" 投掷 15.举筑朴.秦皇帝 "朴"通"扑" 击16.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庸"通"佣"被雇佣的人二、重点实词1.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报:告知.2.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矣.逮:与,到.3.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报:报复.4.擅.巴汉之饶.擅:拥有,据有.5.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蹊:小路.6.乃造.焉.造:拜访.7.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蔽:拂拭.8.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厌:满足.9.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擅:独揽,掌握.10.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其意.恣:听任,听凭.11.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略:夺取,侵占.1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对待.14.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与善击筑者高渐离.爱:喜欢.15.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结:结交.16.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顾:回头.17.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顾:回头.谢:谢罪.18.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发:打开.穷:尽.见:同"现".20.自知事不就..就:完成,达到.21.群臣与当坐.者各有差.坐:治罪,办罪.22.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诣:到……去.23.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信:信物.24.右手揕.其匈.揕:直刺.25.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只是.26.比.诸侯之列.比:排比,对照.27.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容.28.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举:全部,所有.文言虚词1、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 虽:虽然.2、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之:音节助词,无义.3、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 虽然:即使这样.5、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则:如果.因:趁机.6、唯荆卿留意焉. 唯:希望.7、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虽:即使.8、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微:没有.9、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以:因为.10、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因:趁机.三、古今异义1.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古义:提心吊胆;今义:因失望而痛心.〕2.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古义:困窘,走投无路;今义:贫穷困难.〕3.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古义:行走/作为;今义:受心理支配的外部活动.〕4.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古义:没有才能;今义:不象.〕6.愿大王少假借之〔古义:宽容;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7.家丈人召使前击筑〔古义:主人;今义:岳父.〕8.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古义:放在心上;今义:注意,小心.〕9.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10.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古义:消除借口;今义:为防止泄密而害死知情者〕四、词类活用1.盖聂怒而目.之〔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瞪〕2.日.与狗屠与高渐离饮于燕市〔名词用作状语,每天,天天〕3.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 < 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 >4.太子丹受而舍.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住下来〕5.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南〕6.臣.海内之王者〔名词用作动词,使……臣服〕7.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名词用作状语,向南,向北〕8.舍.上舍〔名词用作动词,使……住〕9.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名词用作状语,向北〕10.於期乃前.曰〔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11.荆轲和而歌.〔名词用作动词,唱歌〕12.发尽上.指冠〔名词用作状语,向上〕13.函.封〔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14.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之闻〕15.群臣怪.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怪〕16.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迟〕17.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衣服,戴白帽子〕18.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精兵东.保于辽东〔名词用作状语,向东〕19.家丈人召使前.击筑〔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20.使击筑而歌.〔名词用作动词,唱歌〕21.宋子传客.之〔名词用作动词,用客礼招待〕22.稍益近.之〔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23.天雨.粟〔名词用作动词,下雨,落下,降下〕24.膝.行流涕〔名词用作状语,用膝盖〕25.箕.踞以骂曰〔名词用作状语,像簸箕一样〕26.彼秦大将擅长于外而内.有乱〔名词用作状语,在国内〕27.太子日.造门下〔名词用作状语,天天〕28.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患〕29. 秦王闻之,乃朝服..,设九宾〔名词用作动词,穿上朝服〕五、特殊句式判断句1、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2、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3、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4、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5、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6、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7、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省略句1、窥〔之〕以重利2、然后〔荆轲〕许诺3、取之〔以〕百金4、从者以〔之〕告其主5、举坐客皆惊,下与〔之〕抗礼,以〔之〕为上客6、今闻〔秦〕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7、欲与<之>俱<往>8、待吾客与〔之〕俱〔往〕9、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治行10、见燕使者〔于〕咸阳宫11、使〔之〕得毕使于前12、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13、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3、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4、闻于秦始皇状语后置句1、荆轲游于邯郸2、日与狗屠与高渐离饮于燕市3、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4、愿足下过太子于宫5、匿作于宋之6、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7、窥以重利8、常痛于骨髓7、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8、嘉王先言于秦王9、燕王拜送于庭10、使得毕使于前11、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定语后置句1、太子与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主谓倒装句1、甚矣吾不知人也!翻译1,,不敢留.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2、丹之私计,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我个人的看法,以为如果能物色到天下的勇士,出使到秦国去,用重利去诱惑他,秦王贪心,在那情形下,必定可以达到劫持他的目的.以便能够奉守先王的宗庙."3.〔我〕现在到秦国去,没有让秦王相信的东西,那么秦王就不可以接近.4,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太残酷了,父母宗族都被杀害和没入官府为奴.5,,.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口,那么将军的仇可以报了,燕国被欺凌的耻辱可以洗刷了.6,太子与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荆轲送行.7、愿举国为内臣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子,排列在诸侯的行列中,象秦国的郡县一样交纳赋税.8,而秦舞阳奉地图柙.荆轲捧着装着樊於期头颅的匣子,秦舞阳捧着装着地图的匣子,按照顺序上前.9."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走到宫殿前的台阶下,秦舞阳脸色陡变浑身发抖,秦国大臣们感到奇怪.荆轲回头笑话秦舞阳,上前谢罪说:"他是北方蛮夷粗俗之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振恐,希望大王宽恕他,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10,秦王展开地图,图卷展到尽头,匕首露出来.11、群臣皆愕大臣们都惊慌失措,突然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大家都失去了常态.12,非有诏召不得上.众多侍卫拿着武器都按照规定站在殿外,没有皇帝的命令谁也不准进殿.13,不中.荆轲受伤以后,就举起他的匕首来投刺秦王,没有击中.14,为什么您还因为被欺侮的怨恨,要去触犯秦王的逆鳞呢!15也,这叫作把肉放在饿虎经过的小路上啊,祸患一定不可挽救!16,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何况象雕鸷一样凶猛的秦国,发泄〔对燕国〕仇恨残暴的怒气,难道用得着说吗!17,,,但他们的志向意图都很清楚明白,都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愿,名声流传到后代,这难道是虚妄的吗!。

刺客列传文言知识整理

刺客列传文言知识整理

刺客列传文言知识整理1.___嘿而逃去嘿同默。

改写:___突然逃走,默默无言。

2.诸侯服秦,___从从同纵。

改写:各国臣服于秦朝,没有人敢联合起来反抗。

3.___必说见臣说同悦,高兴。

改写:___必须和臣子谈话,才会感到愉悦和高兴。

4.右手揕其匈匈同胸,胸膛。

改写:他用右手刺向对方的胸膛。

5.今太子迟之,请辞决决同诀,诀别。

改写:太子一直拖延,最终决定辞别。

6.___振怖振同震,惊慌。

改写:燕王非常害怕,浑身发抖。

7.___送书于庭庭同廷,朝庭。

改写:___在朝庭上恭敬地送交了一封书信。

8.而___奉地图柙奉同捧,捧着。

改写:___拿着地图柜子,捧在手中。

9.图穷而匕首见见同现,出现。

改写:情势到了极致,匕首出现在了视野中。

10.卒起不意卒同猝,突然。

改写:他突然起身,出乎意料。

11.乃引匕首以擿秦擿同掷,投掷。

改写:他用匕首刺向秦国的使者,然后将匕首扔了出去。

12.赐___且黄金二百溢溢同镒,古代的计量单位。

改写:赐予___且二百两黄金,镒是古代的计量单位。

13.___变名姓为人庸保庸同佣,被雇佣的人。

改写:___改变了名字和姓氏,成为了一名佣人。

14.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摄同慑,威慑,震慑。

改写:他离开了这里,但是以前曾经让人感到害怕和威慑。

15.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购同媾,媾和,讲和。

改写:北方与单于讲和之后,才能有所图谋。

16.___偏袒扼捥而进曰捥同腕,手腕。

改写:___偏袒一侧,用手腕掐住对方的脖子,说道“用手腕掐”。

17.举筑___不中___,击。

改写:举起朴实的武器,攻击___,打中了他。

史记 刺客列传赏析

史记 刺客列传赏析

史记刺客列传赏析史记&CenterDot;刺客列传赏析史记·刺客列传①司马迁的情感立场(对刺客的态度)司马迁表达了对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的赞扬。

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

在古代对于刺客的看法普遍是贬斥的,司马迁的这总态度可能和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

因为他自己怀才不遇,所以特别看重这种知遇之恩。

而太子丹对荆轲在危难时委以重任,平等相待,荆轲以死相抱,都体现出了这种精神。

它结构完整,有开端、发展、高潮、尾声,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组织严密,首尾呼应,完全可以当作一篇文言小说来读。

“舞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舞阳”,“倚柱而笑,箕踞而骂”,以及“秦王环柱而走”等等细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把荆轲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形象质感化地突现出来。

④用环境表现人物心理史书不同于小说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真是客观,因而不能有心理描写。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用细腻的环境描写来衬托出了荆轲的心理活动。

其中易水饯行一段的场面描写,突出了荆轲大义凛然的气质、性格、乃至整个精神风貌,也为故事高潮的到来做好必要的铺垫。

⑤短章促句的使用刺客列传中,作者善于运用短章促句。

叙述十分精炼而准确,干脆而直接。

⑥叙事节奏急缓得当易水诀别一段,情节舒缓,烘托出悲壮的情调,同时为后文刺秦一段做铺垫。

”遂至秦”段是故事的高潮,惊心动魄、流传千古的“图穷匕首见”的壮烈场面,就在本段。

⑦写法对后世的影响纵观《史记刺客列传》,我们可以发现:刺客的思想行为实与游侠精神相通,我们由《史记游侠列传》描述朱家之为人行事,即可约略得知:侠客实以「利他」主义为行动原则。

刺客「报恩以武」不顾死生。

对后世的唐传奇和侠义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⑧多条线索交织。

《汉魏六朝散文·司马迁·刺客列传(节选)》原文鉴赏

《汉魏六朝散文·司马迁·刺客列传(节选)》原文鉴赏

《汉魏六朝散文·司马迁·刺客列传(节选)》原文鉴赏《汉魏六朝散文·司马迁·刺客列传(节选)》原文鉴赏荆轲者,卫人也1,其先乃齐人2,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轲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3,卫元君不用。

其后秦伐魏4,置东郡5,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6。

荆轲尝游过榆次7,与盖聂论剑8,盖聂怒而目之。

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

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

”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荆轲游于邯郸9,鲁句践与荆轲博10,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11,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12。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13,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14。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15,其少时与丹欢。

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16、楚、三晋17,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

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18。

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19,南有泾、渭之沃20,擅巴、汉之饶21,右陇、蜀之山22,左关、崤之险23,民众而士厉,兵革有余。

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24,易水以北25,未有所定也。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丹曰:“然则何由?”对曰:“请入图之。

”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26,亡之燕,太子丹受而舍之。

鞠武谏曰:“不可。

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27,不能为之谋也。

[史记刺客列传]《史记·刺客列传》解析

[史记刺客列传]《史记·刺客列传》解析

[史记刺客列传]《史记·刺客列传》解析篇一: 《史记·刺客列传》解析《史记·刺客列传》解析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其后百六十有七年而吴有专诸之事。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

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

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

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雠也,非能为吴。

”吴王乃止。

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

”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之父曰吴王诸樊。

诸樊弟三人:次曰馀祭,次曰夷眜,次曰季子札。

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

诸樊既死,传馀祭。

馀祭死,传夷眜。

夷眜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眜之子僚为王。

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

”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

九年而楚平王死。

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馀、属庸将兵围楚之灊;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

楚发兵绝吴将盖馀、属庸路,吴兵不得还。

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专诸曰:“王僚可杀也。

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

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刺客列传》(附答案解析)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刺客列传》(附答案解析)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刺客列传》(附答案解析)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而三分其地。

豫让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

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出尝事范、中行氏乎? 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B.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C.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D.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氏”或称“族”,古代用以标志血缘关系,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后,姓、氏混用。

文言文《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刭。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装为遣荆卿。

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

乃令秦舞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

”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B.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C.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D.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11.下列对文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竖子是古时对人的一种鄙称,犹言“小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以:因为。
10、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因:趁机。
三、古今异义
1.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古义:提心吊胆;今义:因失望而痛心。)
2.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古义:困窘,走投无路;今义:贫穷困难。)
3.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古义:行走/作为;今义:受心理支配的外部活动。)
四、词类活用
1.盖聂怒而目之(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瞪)
2.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名词用作状语,每天,天天)
3.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
4.太子丹受而舍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住下来)
5.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南)
6.臣海内之王者(名词用作动词,使……臣服)
22.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诣:到……去。23.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信:信物。
24.右手揕其匈。揕:直刺。25.顾计不知所出耳。顾: 只是。
26.比诸侯之列。比:排比,对照。27.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容。
28.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举:全部,所有。
文言虚词
1、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虽:虽然。
14.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爱:喜欢。ﻫ15.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结:结交。
16.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顾:回头。ﻫ17.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顾:回头。谢:谢罪。
18.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发:打开。 穷:尽。 见:同“现”。ﻫ20.自知事不就。就:完成,达到。21.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坐:治罪,办罪。
4、从者以(之)告其主5、举坐客皆惊,下与(之)抗礼,以(之)为上客
6、今闻(秦)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7、欲与(之)俱(往)
8、待吾客与(之)俱(往)9、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治行
10、见燕使者(于)咸阳宫11、使(之)得毕使于前
12、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13、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刺客列传文言现象
———————————————————————————————— 作者:
———————————————————————————————— 日期:

刺客列传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吾曩者目摄之“摄”同“慑”,威慑,震慑
2.嘿而逃去 “嘿”同“默”,不说话,不出声
3.北购于单于“购”同“媾”,媾和,讲和4.旷日弥久,心惛然“惛”通“昏”,糊涂
5.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蹊:小路。6.乃造焉。造:拜访。
7.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蔽:拂拭。
8.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厌:满足。
9.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擅:独揽,掌握。ﻫ10.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其意。恣:听任,听凭。ﻫ11.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略:夺取,侵占。1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对待。
7.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名词用作状语,向南,向北)
8.舍上舍(名词用作动词,使……住)
9.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10.於期乃前曰(名词用作动词,走上2.发尽上指冠(名词用作状语,向上)
13.函封(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14.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之闻)
22.稍益近之(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
23.天雨粟(名词用作动词,下雨,落下,降下)
24.膝行流涕(名词用作状语,用膝盖)
25.箕踞以骂曰(名词用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26.彼秦大将擅长于外而内有乱(名词用作状语,在国内)
27.太子日造门下(名词用作状语,天天)
28.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患)
2、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之:音节助词,无义。
3、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虽然:即使这样。
5、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则:如果。因:趁机。
6、唯荆卿留意焉。唯:希望。
7、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虽:即使。
8、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没有。
13.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14.卒起不意 “卒”通“猝”突然
14.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擿”通“掷”投掷15.举筑朴秦皇帝 “朴”通“扑” 击
16.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 “庸”通“佣”被雇佣的人
二、重点实词ﻫ1.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报:告知。
2.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矣。逮:及,到。ﻫ3.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报:报复。4.擅巴汉之饶。擅:拥有,据有。
15.群臣怪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怪)
16.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迟)
17.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衣服,戴白帽子)
18.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精兵东保于辽东(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19.家丈人召使前击筑(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20.使击筑而歌(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21.宋子传客之(名词用作动词,用客礼招待)
5.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从”同“纵”六国联合抗秦
6.使悉反诸侯侵地 “反”通“返” 返还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8.右手揕其匈“匈”通“胸”9.樊於期偏袒扼捥“捥”同“腕”
10.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豫”通“预”预先
1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决”同“诀”诀别1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
29.秦王闻之,乃朝服,设九宾(名词用作动词,穿上朝服)
五、特殊句式
判断句
1、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2、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3、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
4、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5、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6、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7、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省略句
1、窥(之)以重利2、然后(荆轲)许诺3、取之(以)百金
4.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古义:没有才能;今义:不象。)
6.愿大王少假借之(古义:宽容;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7.家丈人召使前击筑(古义:主人;今义:岳父。)
8.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古义:放在心上;今义:注意,小心。)
9.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10.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古义:消除借口;今义:为防止泄密而害死知情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