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章好句赏析摘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星照耀中国好句第9章

1)而在斯诺开出的问题单子中,也有关注延安红色文艺的,他提到红色剧团和娱乐等。鲁迅文化基金会的研究者认为,斯诺后来对于中国左翼文化、延安文艺的浓厚兴趣,大多来自与鲁迅对话的启迪。斯诺亦是最早向西方翻译推介鲁迅作品的外国记者。

2)在斯诺的笔下,陕北的红色战士爱打乒乓球,还学识字、办墙报,外界传说红军纵酒宴乐、大肆抢劫等,都是胡说八道。海伦.斯诺认为,红星吹奏出了雄壮而激昂的号音,让西方积累起来的对中国共产党人的谣言和猜疑倒塌了。

3)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由伦敦戈兰茨公司首次出版发行,一个月内就增订到了第五版。此时,斯诺正在上海,他将一本1937年版的红星赠予宋庆龄,并在扉页上用英语写道:送给勇敢的革命家宋庆龄同志,你是中国第一位鼓励我写作此书的人,而且是此书的第一位读者。书中的不妥之处请见谅。

红星照耀中国第9章赏析

1.他把窑厂的工人几乎都组织了起来,还有一些当地农民。从这些人中他组织起湖北省的第一支“工农军队”。他们开始时只有十七个人,一支手枪,八发子弹——那都是徐海东自己的。

“十七个人,一支手枪,八发子弹”这些量词的叠加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第一军的单薄,但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下,我们都看到了他们之后的成功,而那炎炎烈日下的大汗淋漓,那浑身的伤口,那每一次的辛酸不已又有谁会想到呢?这边也是作者提及这些的原因吧。

2.“不久之后,在麻城,我们到了我们以前的一个运动场。在一个埋得很浅的坟地里,我们找到了十二个被杀同志的尸体。他们身上的皮给剥掉了,眼珠被挖了出来,耳朵鼻子都给割掉。看到这个惨相,我们都气得哭了出来。”

这是在采访时徐海东所感慨的,尽管是用最朴实的语言,但正是这样简单的描述却将当时血腥的场面,描摹的栩栩如生。“我们都气得哭了出来”将当事人自己的情感十分真实的表达了出来,这些话语不仅绘出了共产党的团结一心,同时也画出了国民党人残暴虐待人民的血腥场面。

第九篇同红军在一起(续)

大名鼎鼎的军事领导者徐海东有强烈的“阶级意识”,他真心真意地认为,中国的穷人,农民和工人,都是好人——善良、勇敢、无私、诚实——而有钱人则什么坏事都干尽了。他目睹了白军围剿共产党是对鄂豫皖根据地老百姓的残杀抢掠,人们的尸体堆积如山,血流成河,思想深处种下了阶级仇恨的种子。

共产党官兵平等,没有特权,且尊重伊斯兰教风俗习惯,帮助他们实现自治,因此很快就同回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当地穆斯林决定同共产党一起建立回民抗日军队,开始组织汉回团结同盟、贫民会,以及群众性的抗日团体。

二、《红星照耀中国》好句摘抄

01、在“红星”向世界传播的70多年时间里,斯诺带给世界的不仅是一个真实的“红色中国”,还包括大量的新闻照片、毛**的长征律诗、《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词等。

02、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红星”为顺利出版而化名的中译本《西行漫记》,以及相关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记》《红旗下的中国》等都曾被查禁。直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前夕,上海和香港又出现了《长征25000里》等几个新版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多场政治运动中,出自外国人之手的“红星”一度在中国国内渐受冷落,但在世界各地依然风行畅销。直至上世纪70年代初,斯诺的再一次访华,“红星”得以作为“内部刊物”再度印发。

03、改革开放后,“红星”重新被“擦亮”,除了早年复社胡愈之团队的译本外,又多了董乐山的新译本。到1984年新华出版社推出《斯诺文集》时,《红星照耀中国》的名字得以恢复,“西行漫记”转为副题,这一年仅文集征订就超过28500册。

04、“红星”畅销世界的历史,还告诉我们,诺尔曼·白求恩和柯棣华都曾阅读这本书,它成为促使他们下决心来华工作的主要动因之一;从二战时期,到上世纪末,美国多任总统承认曾阅读“红星”,这本书也成为他们决策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参考;在日本、韩国,学者也把阅读“红星”作为了解20世纪中国的“一把钥匙”。

05、作为“红星”的主要翻译者之一,胡愈之在1978年的中译本序言中写道,斯诺是“第一个报春的燕子”。这个年轻时曾经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印刷学徒、海员的新闻记者,拥有惊人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分析能力,才使他认识了问题的本质,这是西方的一些所谓“中国通”所不能办到的。

06、“斯诺对中国的深刻认识源于他对事件本身深度、全方位的参与。他不仅仅准确记录了历史,还准确预测了未来的趋势。”孙华认为。

07、今天,斯诺的部分骨灰就安葬于当年他奋笔疾书“红星”的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斯诺墓前仍会定期有人祭扫,但显然不是每个路人都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个中往事。

08、译者们认为,直至今日,重读《红星照耀中国》依然不会过时。事实上,在每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期,“红星”仍在照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09、在今天看来,斯诺的“红星”依然是一部写作精良的长篇通讯,他带着无数的好奇心向“红色政权”提问:

10、“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同其他地方的共产党人或社会党人有哪些地方相像,哪些地方不同?他们是不是留着长胡子,是不是喝汤的时候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是不是在皮包里夹带土质?”

11、“他们的领导人是谁?他们是不是对于一种理想、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学说抱着热烈信仰的受过教育的人?他们是社会先知,还只不过是为了活命而盲目战斗的无知农民?”

12、“中国的苏维埃是怎样的?农民支持它吗?”“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他们的婚姻法是怎样的?”

13、来自斯诺研究的权威机构——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的一篇学术论文显示,1936年斯诺提交给中国共产党人的采访提纲起码包含了十多个方面的宏观问题,涉及外交、抵御外敌入侵、对不平等条约和外国投资的看法,以及反法西斯等。后来毛泽东与斯诺在陕北窑洞的首次对谈,很多内容即始于对提纲的回答,这是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进而向世界呈现了一个与时俱进、公开透明、开诚布公的形象。

14、后来斯诺在1938年1月上海复社的中译本前言中写道:“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