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寓意介绍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寓意介绍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寓意介绍
1、含义:力求自我进步,永不停止;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2、首先自强不息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要自强不息,不断提高自己各个方面,想要好的生活或财富等,需要积蓄内力、积累知识和经验。

通过自身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财力、物力自然会提高。

3、其次我们要有德,宽厚待人,一个人有深厚的德行,宽厚待人帮助别人,别人自会抱有—份感激的心去回应你,不要怕吃亏,俗话说吃亏是福。

当你心胸博大的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你会变得快乐,你会获得很多善缘,善缘就是机遇。

一个优秀的人做到这两方面,才有资格去谈别人怎么样。

【最新推荐】“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不仅是并列关系,同时也是一种递进关系-word范文模板 (5页)

【最新推荐】“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不仅是并列关系,同时也是一种递进关系-word范文模板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不仅是并列关系,同时也是一种递进关系篇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提要:清华大学作为中国的顶尖学府,她那煌煌上庠的高贵气质,那水木清华的灵婉俊逸,那人才辈出的光辉校史无不令莘莘学子心驰神往,寤寐思服;而她那看似平淡的八字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其间又蕴涵了几多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

关键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大学生;精神文化“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句。

但其实,我相信早在《周易》成书之前,人类便孕育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它在栉风沐雨的艰辛中生根,在九死一生的搏斗中抽穗,最终在那一次次的钻木中闪出收获的火花。

人类代代传承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千百年来感动了多少人!太史公司马迁,在遭受宫刑的奇耻大辱后,隐忍含垢,发愤著书,“述往事,思来者”,耗时十余载,终于凝就了“奔放而浩漫,停蓄而渊深,妍媚而蔚郁,感愤而伤激”的《史记》,为后世留下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倘若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岂能如此?自强不息的精神,并非中国人独有,它是人类共有的优秀品质。

亚伯拉罕?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但他的早年经历却是一连串失意组成的:借钱经商,两次破产;竞选议员,三次落选;甚至一度精神崩溃。

然而他却说:“这一路充满坎坷,我一只脚滑了一下,另一只脚也因而站不稳;但我缓口气,告诉自己,‘这不过是滑一跤而已,并不是死去而爬不起来’。

”倘若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岂能如此?生活中常常有人埋怨自己“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然而“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难道他们当真是“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我看不尽然。

他们只是没了那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敢正视困难,不敢接受挑战,不敢面对失败,殊不知,“意志愈炼愈坚,信仰愈磨愈固”。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意思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意思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意思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古代名言,意为"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承担重大责任的品质"。

这句格言出自《易经》,是中国文化中关于人性、人生、社会和道德的重要理念。

其中,"自强不息"强调个人要不断努力、进取、自我提升,以达到更高的目标;"厚德载物"则强调个人要具备承担重大
责任、包容大度、胸怀宽广的品质,能够在压力下保持冷静,承担责任。

这句格言被广泛引用,被视为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人生哲学。

它也启发人们在生活中要不断努力,追求卓越,同时也要注重人际关系
和社会责任,以建立一个公正、和谐、稳定的社会。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中的成语与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中的成语与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中的成语与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是一个核心价值观。

它源于古代周易《易经》
中关于‘厚德载物’精神的讲述,是历史文化融合到中华民族抗旱融水的传统精神。

‘自强不息’,意在传授一种积极主动、积极进取的精神,它经久不衰,集民族精神的传统价值于一身,且今日仍饱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拥有‘自强不息’这种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一直在不断进步,攀登发展之巅。

历经浩劫,千磨万击,外族的种族压迫,中华民族也依然以金刚石般的毅力、超越苦难的勇气,发扬光大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奔腾在宏伟的辉煌大道上。

让我们在民族新兴之际,带着对祖国、对民族的一份尊崇,让我们再次振臂高呼:自强不息,仰望星空!。

清华大学校训的人文内涵刍议

清华大学校训的人文内涵刍议

114美学2019/10二零一九年秋,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十余名中层干部在学校党委书记张祖武和校长张洪波的亲自带领下,游学清华园,时仅七日,然同行者皆觉终身受益,笔者在培训学习之余,有幸漫步清华园,得以略览二校门、古月堂、水木清华、近春园、清华学堂、清华大礼堂、清华日晷、清华校训石等清华著名景观,深为水木清华之精神所感染。

多年前也曾研读国内外著名大学校训,对清华校训略有考究,今秋有幸求学于清华园中,得以驻足校训石畔,不禁深受震动,启迪思悟。

因此,特对清华大学校训的人文内涵作初浅探讨,略述志念。

一、“自强不息”的人文内涵(一)刚健有为、奋发图强《周易•乾卦•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象辞》说道:天道刚健,运行不已。

君子观此卦象,从而以天为法,自强不息。

《系辞下》云:“天地之大德曰生。

”大自然(太阳星辰等)之运行总是无止无息、生生不已、不知疲倦、惠泽万物。

人的活动乃是效法于大自然的,亦应像大自然一样,刚健有为、运行不息、奋发图强。

这里的“自强不息”实则是中华文化精神“刚健有为”等的形象概括,它包含着自尊、自信、自主、自立等意蕴。

这一精神强调人生在世要有所作为,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永不停息,要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要勇于质疑并探索真理,积极建功立业。

孔子倡导“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并躬身力行,孟子高扬“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大旗,荀子则坚守“制天命而胜之”的信念,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之精神推上了新的高度。

清华之前贤后学承传中国文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髓,以百年厚重的文化积淀涵养自信,以水木清华的精神特立独行,以革故创新的活力勇立时代的潮头,把困难和挫折作为前行的动力,把质疑和探索作为人生的追求。

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14位清华人,他们胸怀祖国,坚守“干惊天动地事”的坚定信念,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美好的生命时光,义无反顾地选择“做隐姓埋名人”。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大意是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人有聪明和愚笨,就如同地形有高低不平,土壤有肥沃贫瘠之分,农夫不会因为土壤的贫瘠而不耕作,君子也不会因为愚笨不肖而放弃教育。

所以,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度量要像大地一样,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以厚德待人,不论是聪明,愚笨还是卑劣都给予一定的包容和宽忍。

人世沉浮如电光石火,盛衰起伏,变幻难测。

如果你有天才,勤奋则使你如虎添翼;如果你没有天才,勤奋将使你赢得一切。

命运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工作的人手中。

推动世界前进的人并不是那些严格意义上的天才,而是那些智力平平而又非常勤奋、埋头苦干的人;不是那些天资卓越、才华四射的天才,而是那些不论在哪一个行业都勤勤恳恳、劳作不息的人们。

即使你身体有残缺,即使你没有过人的天资,即使别人看不起你。

但是,只要你自强不息,就能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就能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真正的智慧总是与谦虚相连,真正的有德之人必然像大海一样宽厚。

做人要增加内涵,做事要贡献社会。

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像大地那样宽广厚实,像大地那样载育万物和生长万物。

一个人,在做人与处世时,要心胸开阔,立志高远,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

因此,一个人要有高尚的道德,能够关心人,爱护人,能够以公正、正直和与人为善的态度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与人为善,完善自我。

在古代,就有自强不息的事例。

车胤,生于晋朝,本是富家子弟,后来家道中落,变得一贫如洗。

可是,他在逆境中却能自强不息。

车胤年轻时就很懂事,也能吃苦耐劳。

他因为白天要帮家人干活,就想利用漫漫长夜多读些书,好好充实自己;然而,他的家境清贫,根本没有闲钱买油点灯,有甚么办法可以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呢?最初,他只得在夜间背诵书本内容,直到一个夏天的晚上,他看见几只萤火虫在飞舞,点点萤光在黑夜中闪动。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校训解释,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古人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应当学习和效法自然界的生生不息、日新月异的精神,在人生的全部过程中,自力更生,发奋图强,不断前进,勇于拼搏。

“自强不息”还意味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要不断地有新的成就。

人的一生,只有在这种新的追求中,人的生活才能更有意义,才能感觉到人生的幸福和快乐。

“自强不息”是—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追求的境界,是对人生意义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个人只有对生活充满热情和信心,才能始终如—地坚持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厚德载物”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

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像大地那样厚实宽广,能够像大地那样载物育万物,生长刀物,在做人与处世时,心胸开阔,意志高远,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因此,“厚德载物”要求—个人有高尚的道德,能够关心人,爱护人,以下直和与人为善的态度处理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真正的智慧总是与谦虚相连,真正的哲人必然像大海一样宽厚。

浅薄的嫉恨和无知的轻蔑都是真正不尊重劳动、不尊重勤劳的表现。

人们常说:播下行为的种子,你就会收割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你就会收割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你就会收割一定的命运。

“闻鸡起舞早耕耘,天道酬勤有志人。

”让我们养成勤劳的习惯,培养勤奋的性格,收割丰收的果实!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被赋予新的内容。

做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气节、操守、品德、治学等方面都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远向上,力争在事业与品行两个方面都达到最高境界。

在做人做事方面应该顺应自然,胸怀博大,宽以待人,承担起宏伟的历史任务。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1]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1]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江陵县实验中学四(2)李庄源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著名学府清华大学的校训。

自强不息,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思是个人、民族或国家,如果想要强大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厚德载物,同样也出自《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思是君子当增原美德,要做到大地一样包容同,无所不能承载。

自强不息体现为一种刚健、豪迈,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具有自强不息精神的伟大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中国人不低头、勇于抗争,表现出万众一心、坚不可摧的英雄气概。

多灾多难,千锤百炼;愈挫愈奋,愈挫愈强。

生于忧患,多难兴邦——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厚德载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理念,影响着几千年来中国人处世原则和行为方式。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积累了许多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美德包括宽厚包容、勤劳勇敢、谦逊礼让、急公好义,等等。

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和文化特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之源和力量之源。

所以,无论是在征程漫漫的古代社会,还是在风雨飘摇的近代中国,中国文化在传承,中国文明在赓续,风景这边独好。

这其中一个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华传统文化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奋力前行!
辅导老师:田小小。

国内14所大学八字校训的来历及含义

国内14所大学八字校训的来历及含义

国内14所大学八字校训的来历及含义1.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卦》的《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宇宙刚劲有力地不停运转,君子应当效法天地,奋发努力,永不停息。

“厚德载物”出于《周易·坤卦》的《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当增厚美德,包容万物。

1914年11月,梁启超到清华大学演讲,以《周易》的两个象辞激励学子,后作为清华校训。

2.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诚朴雄伟”原是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由罗家伦提出。

“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励学”二字见于宋真宗写的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3.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自强不息”是陈嘉庚先生创校时提出的,仍是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为厦大私立时期的林文庆校长确立的校训。

“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人格理想,蕴含着生命对于至善至美理想的追求与践行。

4.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饮水思源,即不忘本之意。

北周的庾信《徵调曲》中有“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之句,宋代的宗礼《大鉴禅师殿记》中有“饮水知源,自觉自悟,师岂远哉”之句,体现出常怀感恩的精神。

爱国荣校,主要来自著名国学家、教育家、交大原校长唐文治曾在《人格·学生格》中的格言:“有爱情于学校,乃能有爱情于社会,有爱情于社会,乃能有爱情于国家。

”深含着由“小我”而及“大我”的文化内涵。

5.四川大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纳百川”取意自《庄子·秋水》,作为固定词语最早出自晋代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

”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其言包含广也。

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感

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感

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文化读本有感中华民族拥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博大精深。

学校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读本,讲述的就是中华民族的不朽文明。

当代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指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意思是说:个人、民族或国家,如果想强大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厚德载物的意思是:君子应当增厚美德,要做到像大地一样宽厚包容,博大胸怀,无所不能承载。

这就是中华民族刚健、宽厚的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自强不息精神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之人,都是自立自强的人。

一个人只有不依赖别人,能够自立才能够走向自强;一个人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够做到坚忍不拔,不畏困难与挫折,才能做到志存高远。

人们常说:播下行为的种子,你就会收割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你就会收割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你就会收割一定的命运。

“闻鸡起舞早耕耘,天道酬勤有志人。

”让我们养成勤劳的习惯,培养勤奋的性格,收割丰收的果实!我们学生将来要步入社会,只有具备自强不息的品格才能立足于社会,成为有所作为的人。

所以,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奋发向上的性格,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点滴做起!我们中华民族拥有众多美德,是这些美德让我们的文明博大精深。

君不见高山流水,伯牙断弦为子期,诠释了友谊的高尚;君不见小小年纪,孔融让梨,诠释了“让”的美德;君不见桃园三结义,关公华容道义释曹操,诠释了“义”的美德;君不见夫子周游列国,奔波终生诠释了“仁”的美德;君不见,城濮之战,晋侯退避三舍,诠释了“信”的美德。

正是拥有这一系列的美德,我们炎黄子孙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

许多古仁人为义为仁而献身,为信为礼而献身。

正是由于这些美德,许许多多的人干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

正是由于这些美德,他们承担起救黎民于水火的重担;正是由于这些美德,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实现“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壮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歌。

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感

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感

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感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感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感1自强不息,意思是说,个人、民族或国家如果想要强大自已,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应当增厚美德要做到像大地一样宽厚包容,无所不能承载。

自强不息体现的是一种刚健、豪迈、不屈不挠的精神。

中国近代的历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觉醒史和优秀儿女奋斗不息的抗争史。

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中国人民从不低头,无数的前辈和仁人志士为了中国的命运不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奋勇抗争,探索前行,写着自强不息精神的壮丽篇章;甘肃人民为了战胜地震带给他们的灾难,强忍悲痛擦干泪水挺起坚实的脊梁克服种种困难,在废墟上重建美好家园;为了维护宝岛的主权,保护领土完整,科学工作者夜以继日研究,研发先进的武器,巩固我们的国防,人民解放军顽强训练,苦练杀敌本领,做好拒敌准备......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理念是我们的先人身体力行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出来的文化精髓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千百年来成为人们的处世原则和行为方式。

它包括宽厚包容,谦逊礼让,急公好义,守望相助等。

我是一名小学生要以先贤仁人为榜样,学习孔融让梨的品德,司马光砸缸的精神,王羲之习字坚忍不拔的毅力......在生活中学会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规范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礼”字当先以“理”服人。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维往开来的精神力量之源,不仅古代社会需要而且当代的今天仍然需要。

虽然现在我们还很小但是我们应该传承和赓续这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理念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奋力践行吧。

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感2《周易》里有这样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人人都想成功,可成功女神并不垂青所有人,但我坚信所有参与、尝试过的人,即使没有成功,他们的世界却不是一份平淡,或许我们的确平凡的很,不会唱不会跳,更不会吟诗坐画。

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厚德载物源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考验与兴衰变化,而一直能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是同这种深刻认识分不开的。

事实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易学中是相通的,是奋斗与道德的结合。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是鼓励我们积极向上的闪耀光辉,更是中华古代人学中怎样做人的基因。

《象传》是用一些具体的形象说明一个哲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什么样的天行健,自然界在不停的运动,人应该怎样做呢?君子以自强不息像天(自然)一样,始终在运动(拼搏),不能懈怠,不要怕失败,目标确立以后朝着目标英勇奋进。

始终坚持。

地势坤,自然界的万物在大地身上,名山圣水也在大地身上,所有的一切都在大地身上,大地的负载量非常之重,能够包容万物。

这种性格用在人身上,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的道德、知识和能力,应该像大地一样,容纳万物。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

做一个高尚的人,在气节、操守、品德、治学、事业等方面都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积极向上,力争在事业与品德都达到最高境界、做人做事应该胸怀博大,宽以待人,承担起宏伟的历史责任与义务。

1914年冬,梁启超先生应邀来清华演讲,讲题就叫《君子》,用《周易》这两句关于“君子”的卦辞作发挥,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

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己甚厚,责人甚轻……”梁启超先生阐发“君子”之义后,更明确提出“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谁属?”殷殷勉励之情,溢于言表。

清华研学旅行主题八个字

清华研学旅行主题八个字

清华研学旅行主题八个字
摘要:
1.清华研学旅行的主题概括
2.八个字的具体内容
3.研学旅行的意义和价值
4.如何在研学旅行中实践八个字的主题
5.总结与展望
正文:
清华研学旅行主题八个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八个字不仅代表了清华大学的校训,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在清华研学旅行中,学生们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和践行这八个字,从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自强不息”意味着不断自我提升,追求卓越。

在研学旅行中,学生们可以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实地考察、动手实践等方式,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面对挑战和困难,学生们要勇于担当,不屈不挠,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

“厚德载物”强调的是个人品德和责任。

研学旅行中的团队活动,可以让学生们学会与人沟通、协作,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

此外,学生们还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心环境保护,以全球视野去认识世界,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清华研学旅行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们在行走中学习,实践中成长。

通过研学旅行,学生们可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锻
炼能力,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研学旅行中,学生们要努力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融入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

例如,在参观历史古迹时,要发扬传统文化,学习古人的智慧和精神;在参与环保活动时,要关爱自然,践行绿色生活;在支教等公益活动中,要关注弱势群体,传递爱心。

总之,清华研学旅行主题八个字,既是目标,也是方法。

清华大学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

清华大学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处这句话源自《周易》,原文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思是说我们应该如同骏马一般,生生不息,努力奋斗;拥有高尚的品德,才可以容纳万物。

厚德载物是一种宽容的思想,对不同意见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对思想、学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自强不息是对生命的体会,人的生命就是努力前进、奋发向上。

扩展资料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高度概括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自强不息就是永远努力向前,绝不停止,这句话表现了中华民族奋斗拼搏的精神。

在政治生活方面,对外来侵略决不屈服,对不良势力决不妥协;在个人生活方面强调人格独立,志不可夺。


厚德载物’就是要有博大的胸怀,兼容并包。

在中国,儒、道、释三家彼此相容,这种现象只有中国才有。

西方历史有宗教战争,中国则无,这无疑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自强不息’是奋斗精神,‘厚德载物’是兼容精神。

这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感悟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感悟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感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我常听到的一句话,也是我十分欣赏和尊崇的一种品质。

这句话寄托着人们对于追求自我提升和建功立业的执着、对于实现自己价值和做出实际贡献的追求、对于强大本领和广大事业的渴望。

每当我看到身边那些那些闪耀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光荣的人,我为他们感到由衷的佩服和敬仰,也是深深被他们所带来的文化气息所感染和吸引。

人们常常忽略了一个真相,那就是一个人要把自己做好,先得自然而然地才会更好地服务他人。

人的本能是追求自我价值和尊严,从而获得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因此,自强不息是我们所必须的品质,只有强大自身才能够持之以恒地创造出无限可能。

自强不息是一种勇气和自信,它让人们在追求自我价值和提升素养的旅程中,拥有了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它可以激发我们的企图心和好奇心,使我们成为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和富有冒险精神的人。

自强不息人格魅力十足,让我们内心强大、进步不断。

但自强不仅仅是执着,更是一种踏实、韧性、耐力、卓越的人格修养和只争朝夕的闯劲。

更多的时候,要想强大自己,就必须花很长的时间和努力去学习、思考、创造和反思。

一个人只有不断去吸收新知识、不断去学习新技能、不断去接触不同领域和不同文化的人才会不断积累新的能量和新的生命力。

但除了执着的自我积累外,还要拥有厚德载物的品格和气度。

厚德需要我们以智慧和心灵去承受生活的种种苦难,使之化为人可以感受到的价值和生命意义。

有着良好的涵养、自然的气度,有着对人生这种微妙的体验的敏感,有着宽容、有着温暖和爱的承诺,都是厚德承载物的必备元素。

厚德<= =>有着如海般的容量去包容世界上所有的痛苦和困难,有着愿意去分享他人的快乐和悲伤的勇气和智慧。

唯有在这些庄重的人格特质里,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支持事业理想,彰显真正的人生意义。

所以,我觉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连续式的,是一种完备而和谐的品质组合。

学习和实践这种品质意味着不断进步和自我提升,也意味着着眼社会大局和他人之间,用我们的力量去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经济文化交流,建立公正、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内涵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内涵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内涵‎‎近年来,有‎关“中国‎模式”的讨‎论成为热门‎话题。

讲‎“中国模式‎”,离不开‎中国的文化‎传统,离不‎开中国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由于梁‎启超以此为‎题在清华大‎学作了一次‎演讲,清华‎大学遂将这‎八个字定为‎“校训”‎。

今人对华‎夏民族精神‎多有发掘整‎理,用语虽‎众,莫能胜‎之。

今天,‎我们只有深‎刻理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丰富内涵‎,才有可能‎更准确地描‎述和把握“‎中国模式”‎。

‎忍耐是一‎种智慧‎华夏‎民族经风历‎雨一路走来‎,既有艰苦‎卓绝的奋斗‎,也有忍辱‎负重的权宜‎。

没有前者‎,后者便是‎没有脊梁的‎苟且者;没‎有后者,前‎者往往成为‎半途而废的‎失败者。

忍‎,是一种理‎性的手段,‎是一种智慧‎的展开。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旦‎缺失忍,自‎强之路就随‎时可能中止‎。

‎“自强不‎息”取自‎《易传》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语,意思是‎,天道刚健‎,君子应当‎以此为楷模‎,自强不息‎。

《乾》‎卦的六个爻‎都是阳刚之‎爻,六个爻‎辞揭示了这‎样一个内涵‎:“自强‎”且能“‎不息”,必‎须具有忍耐‎、忧患、自‎悔三种意识‎。

忍、忧、‎悔便是“‎自强不息”‎的全部内涵‎。

‎《乾》初‎九爻辞“潜‎龙,勿用”‎,是自强不‎息的起点。

‎“潜”,‎是自身力量‎不足而采取‎的一种自觉‎的理性行为‎。

‎潜而勿用‎,原因有二‎。

一是自觉‎地积累力量‎,如人们常‎说的“厚积‎薄发”。

种‎地的农民知‎道,根深才‎能叶茂;建‎筑工人知道‎,楼房高低‎取决于基础‎;远途的旅‎人知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周易》在‎象征天、地‎的《乾》、‎《坤》两卦‎之后,选择‎《屯》、《‎蒙》作为第‎三、第四卦‎,再次表明‎“自强”‎须从积聚物‎质财富、培‎养人才资源‎起步。

‎万物‎生长的自然‎界,也向人‎们昭示着这‎一规律:一‎颗种子,在‎地下伸展根‎系,吸收水‎分养料,最‎后破土而出‎,往往越是‎漫长越是艰‎难的初始积‎聚,对以后‎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往‎往越是有利‎。

对于学校校训的发言稿(3篇)

对于学校校训的发言稿(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我们学校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八个字,凝聚了学校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也是我们每一位师生应该秉承的信念和追求。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自强不息”的含义。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至理名言。

这句话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而作为人类,更应该追求自我完善,永不止步。

自强不息,就是要我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永不放弃,不断超越自我。

在校园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同学在自强不息的道路上努力拼搏。

他们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奋斗。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厚德载物”的含义。

厚德,即要有深厚的道德品质,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

载物,就是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国家、为人民、为家庭、为朋友付出自己的力量。

厚德载物,就是要我们做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人。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厚德载物的典范。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必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陪伴。

在校园里,我们也应该传承这种精神,相互关爱,共同进步。

那么,作为学校,如何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融入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呢?首先,我们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除了专业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再次,我们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举办各类文艺活动、体育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此外,我们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最后,我们要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厚得载物"源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辨证的处理态度。

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历来是人们崇尚的道德境界。

但这两句话由于出处年代久远,加之古人的话一个字概括了多种意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致使理解各不相同。

后世人更多的是把“上善若水”与“厚得载物”连在一块理解,使之从词意和语境上更趋于协调,产生了一种别样的艺术美和哲学美。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原文是:“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中的关键词“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是天地万物遵循的自然法则,“几于道”的“几”是“非常接近、达到、符合”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达到、符合自然法则”而几于道又与前面的上善前后呼应。

整句话的意思是: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象水一样。

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水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意处的地方洁身自好,故到达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则。

老子认为,有道德的上善之人,有象水一样的柔性。

水的柔性是怎样的呢?水性柔顺,明能照物,滋养万物而又不于万物相争,有功于万物而又甘心屈尊于万物之下。

正因为这样,有道德的人,效法水的柔性,温柔谦让,广泛施恩却不奢望回报。

孔子也曾赞美水的“品德”说它长流不息,能惠及一切生物,好象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象有义;浩大无尽,好象有道;流几百丈山间而不惧,好象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象守法;量见多少,不见削刮,好象正直;无孔不入,好象明察;发源必自西,好象立志;取出去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象善于便于变化。

水有这些好德处,所以君子好水。

如果有水一样的纯净,水一样的澄明,水一样的源源流长,水一样的大智大愚,这样的人必是心性至善至深之人。

厚得载物由“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引申而来。

这两句前后呼应阐述了才能与德行之间的对应关系:“天行键”,意为苍天高高在上,以强有力的不可抗拒的运行法则影响世界;“君子以自强不息,”则表示有才能的人应该不断追求、进取、强壮自己。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理解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理解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理解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自强,就是刚健的精神;厚德载物,就是宽厚的精神。

这是当代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提出的。

张岱年先生把息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看得十分重要,这是因为做人应当秉承这种精神,强大自己,强大祖国。

从古至今,人们也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着。

自强不息,意思是说,个人、民族或国家如果想要强大自已,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应当增厚美德要做到像大地一样宽厚包容,无所不能承载。

自强不息体现的是一种刚健、豪迈、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中国人民从不低头,无数的前辈和仁人志士为了中国的命运不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奋勇抗争,探索前行,写着自强不息精神的壮丽篇章。

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理念是我们的先人身体力行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出来的文化精髓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千百年来成为人们的处世原则和行为方式。

我是一名小学生要以先贤仁人为榜样,学习孔融让梨的品德,司马光砸缸的精神,王羲之习字坚忍不拔的毅力--在生活中学会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规范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礼”字当先以“理”服人。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含义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含义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含义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学子精神的象征和指导思想,也是清华大学历史发展的有机统一。

它沉淀了中华文化古老的精神力量,体现了清华大学从建校之初到现在不懈努力的艰辛历程。

“自强不息”,充分体现了清华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是清华学子永不放弃、勇往直前的精神。

清华大学创立于1911年,自此清华学子一直度积极向上、勇于挑战,不断创新以开拓中国教育事业,并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给改革开放的华夏带来新的动力。

“厚德载物”,指的是清华大学自建校以来,肩负着教育中国人民、服务中国社会发展使命,以“厚德”支撑下“载物”,学校乃至每一位清华学子都发挥自己的作用,全力投入建设中国梦的伟大事业当中。

正是这股自强不息的精神,让清华大学更加出色的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从英语教育、科技创新、创业实践到国际交流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留下深厚的印记。

清华校训的精神,对我们清华学子而言,更多的是激励和指导。

凭借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清华学子不断在求真务实、创新敢为的路上探索前进。

从学习上,清华学子要学会以超越自己的姿势拼搏;从创新实践上,要具备临危不惧、细思极恐的胆略;从社会参与上,要心甘情愿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做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传承清华精神,同自
强、自信、自恃的清华人同行,继往开来,传承清华精神,一路前行、一路同行!
以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指引,让清华学子以更好的个性、更高的目标、更加深刻的责任挥洒汗水,用行动表达对中华文化的尊重,用真挚的担当回报社会,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前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是,我们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又不免会引起国际上一些国家的疑虑甚至敌视,以致既有“中国威胁论”的出台,也有经济上的挤兑打压,甚至还有军事上的挑衅。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我国政府始终坚持将和平发展放在首位,以“忍”的姿态,理智地处理了一系列重大事件,维护了外部环境的和平稳定,确保了我国改革自强的步伐继续前进。忍,是一种理性的手段,是一种智慧的展开。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旦缺失忍,自强之路就随时可能中止。
之,倘若时时处处都能保持自悔意识,个人自强不息的愿景也就有可能成为现实;整个民族的自强不息,也就有了最广泛最坚实的基础保证。
“不争”是一种境界
在“厚德载物”这个传统民族精神里,有许多宝贵资源值得我们继承,比如谦让的道德风貌,仍然为当今社会所普遍认同;“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道德品性,依然作为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这些优秀的道德品性,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恒久性,是构建当代民族精神亦即新的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的人文资源。
华夏民族经风历雨一路走来,既有艰苦卓绝的奋斗,也有忍辱负重的权宜。没有前者,后者便是没有脊梁的苟且者;没有后者,前者往往成为半途而废的失败者。 《三国演义》中,张飞、刘备皆因不能忍一时之愤,快速出局;聪明如诸葛亮者,忠的情结遮蔽了忍的理智,五次出兵攻魏,皆无功而返;第六次出兵攻魏,命丧五丈原。正是一次又一次不自量力的出师,耗尽了蜀国的元气,成为三足鼎立中的第一个出局者。诸葛亮这种被后人津津乐道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际上是一种缺失理智、不自量力的行为。 “尽瘁”的结果,不仅是个人的失败,也往往会给整体利益带来重大伤害。
谓“居安思危”。
《乾》卦六爻分为天、地、人三个层面, 《周易》作者通过象征 “君子”的第三、第四两个爻辞,表达了忧患意识。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白天勤勉做事,晚间怵惕思省。保持了这种居安思危的心态,就不会犯错误。这爻辞也可作另一种断句: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今人常用的 “朝乾夕惕”一词,即由此而来。九四爻靠近 “九五”之尊,所以,爻辞的忧患意识更浓重:“或跃在渊,无咎。”这是在 “夕惕若厉”基础上的进一步表达。这是一个令很多人羡慕的高位,却又是一个“伴君如伴虎”的高危之地。机会与风险共存,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自在情理之中。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是处身高位者、事业即将成功者必须具有的戒惧忧患之心。如临深渊是什么心态?就是战战兢兢唯恐跌下去万劫不复的心态。处于高位而又能持有这种强烈忧患意识的人,自然不会去犯功亏一篑的错误。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忧患是一种生存状况,忧患意识是对这种可能发生的生存状态的防范预谋。机会与风险共存,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自在情理之中。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是处身高位者、事业即将成功者必须具有的戒惧忧患之心。自强不息需要忧患意识来支撑,忧患意识是自强不息的题中应有之义。
忧患意识,是自强不息的内涵之二。忧患是一种生存状况,忧患意识是对这种可能发生的生存状态的防范预谋。这种意识存在于事业顺利、生活安逸即所谓的“安乐”状态下对可能发生忧患状况的思虑,所
历史的作用不在炫耀而在借鉴。我们欣慰地发现,华夏民族综合实力极大提高的今天, “忍”作为自强不息的一种手段,既借鉴前人而又超越前人。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虽有极大提高,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与世界上那些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还有很长一段自强之路要走。综合国力的继续积累,不仅需要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内部环境,还需要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直面现实的自悔精神
自悔意识不仅存在于重大事情发生之后,存在于位极之际,也同样存在于平民百姓之身,存在于日常工作生活之中。总之,倘若时时处处都能保持自悔意识,个人自强不息的愿景也就有可能成为现实;整个民族的自强不息,也就有了最广泛最坚实的基础保证。
自悔意识,是自强不息的又一重要内涵。 《乾》卦第六爻位居“九五”之上,实属至尊。该爻辞 “亢龙有悔”,可谓言简意丰。 “有悔”是“夕惕若厉”、“或跃在渊”的延续,是随着人的自强不息的进程,在高位这一处境下,如何继续保持自强不息状态的一种理性的、自觉的反思,而不是面临物极必反的自然规律生发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悔恨。亢龙即居于高位的领导者,要有自悔意识,要经常性地自觉认识自己的不足,检点有无失误的言论或决策,是“持盈保泰”、自强不息的不二法门。
自然灾害,其实都是自然现象,无不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任何自然灾害的来临,先期都有征兆,“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就是这个道理。然而这类征兆,对于头脑中有没有忧患意识的人来说,结果大不一样。头脑中有了忧患意识,就会洞察一切,并且见微知著,马
上采取防患应急措施,将旋踵即至的灾难损害降至最低程度。倘若头脑中缺少忧患意识,面对天灾征兆也会视若无睹,以致灾难降临时惊惶失措,听天由命。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自强不息需要忧患意识来支撑;忧患意识,是自强不息的题中应有之义。
万物生长的自然界,也向人们昭示着这一规律:一颗种子,在地下伸展根系,吸收水分养料,最后破土而出,往往越是漫长越是艰难的初始积聚,对以后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往往越是有利。孟子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讲的也是一个人在其有为之前必要的力量积累。忍,是这一段力量积累时期的核心精神。不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此后的人生也便不可能写出精彩篇章。
其二, “亢龙有悔”中的 “有悔”,是自悔而非替他人 “有悔”。中国人有一个传统,把历史作为一面镜子,借古鉴今。于是,替古人 “有悔”便成为一些人的专业。这一专业的形成,可能为了避免直面自悔的尴尬,于是借古喻今,说古人如何的好,是在暗示今人行为不当;谈古人如何的不好,也是在提示今人不可重蹈旧辙。绕了一大圈,旨在劝人 “有悔”。
“亢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悔”给我们很多启示。
首先,长期居于高位的人,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千万不要迷信自己一贯正确。发觉错误,及时纠正,是一种自信的表达,也是自强不息的体现。 “实践检验真理”,其性质不在学术观点的争鸣而在自悔意识的确立,矛头指向 “句句是真理”的 “亢龙”迷信如何回归到“亢龙有悔”。正是这种自悔意识的回归,才有在自强不息的道路上的不断前行。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内涵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有关 “中国模式”的讨论成为热门话题。讲 “中国模式”,离不开中国的文化传统,离不开中国的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由于梁启超以此为题在清华大学作了一次演讲,清华大学遂将这八个字定为 “校训”。今人对华夏民族精神多有发掘整理,用语虽众,莫能胜之。今天,我们只有深刻理解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丰富内涵,才有可能更准确地描述和把握“中国模式”。
二是与敌对势力对垒时的量力而行。力量的强与弱,是比较的结果;选择进取还是隐忍,须因时度势。敌强我弱,就须忍。此时的忍,是明智而非怯懦,是争取时间积累力量壮大自己。周文王被商纣王囚于 里,是文王因时度势不得不前往殷都接受囚困,为自己的
部族争取时间壮大实力;越王勾践前往吴国卧薪尝胆,也同样是为了争取时间壮大越国。如果没有周文王的 里之忍,也就没有后来的武王克商和周王朝的一统天下;如果没有勾践的卧薪尝胆之忍,也就没有后来的越国复兴雄霸一方。
《坤》卦卦辞,只是对坤道的“后德”作了一个总体的概述。 《周易》作者关于“后”德的分析,主要在爻辞中展开。例如,六三爻辞说:“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不显耀自己的才华,固守柔顺的德性;倘若有机会辅助君王成就事业,功劳也应归于君王,这样的人必然能善终。地位越高,越要小心谨慎:“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六五爻已属天爻,爻辞说: “黄裳,元吉。”德高望重的君子如同“黄裳”遮隐于上衣下面那样,仍应心甘情愿地追随在君王左右。 《坤》卦六爻,均为谦后之言;谦后则吉,争先则凶,是《坤》卦的核心思想。
人类常常要面临两类患难,一类是自然降临的患难,另一类是人为造成的患难。前一类患难很难避免,后一类患难则往往由于处理得当而可以避免发生。忧患意识的一个作用,就是由于对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有了预期的考虑,从而为人们应对可能来临的自然灾害提供精神和物质准备,尽可能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损伤降到最低程度。以汶川大地震为例,众所周知,该地区本属南北走向的地震带,若有忧患意识,则房屋建筑均应注重防震,尤其1976年唐山大地震几十万人惨死于水泥预制板下,此后的地震带新楼,均应避免用水泥预制板搭建。然而,许多人因为缺少忧患意识,仍以水泥预制板盖住房、盖学校教学楼。然而在同一地区,有一位初级中学的老师,因为头脑中有忧患意识,一当上校长,便将学校里的一幢教学大楼重新加固修筑,还组织全校师生进行每年一次的紧急疏散演习。 5月 12日地震发生时,有 700多名学生和老师正在那幢重新加固的教学楼里上课,他们与全校2000多名师生一起,按照平时疏散演习的线路和方式,仅用1分36秒时间,冲到操场指定位置,无一师生伤亡,那幢经多年加固修理的教学楼也没有倒塌。一个中学校长的忧患意识,拯救了2000多名师生的性命。这就是忧患意识在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患难来临时的作用。
《乾》初九爻辞“潜龙,勿用”,是自强不息的起点。 “潜”,是自身力量不足而采取的一种自觉的理性行为。
潜而勿用,原因有二。一是自觉地积累力量,如人们常说的“厚积薄发”。种地的农民知道,根深才能叶茂;建筑工人知道,楼房高低取决于基础;远途的旅人知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周易》在象征天、地的《乾》、《坤》两卦之后,选择《屯》、《蒙》作为第三、第四卦,再次表明 “自强”须从积聚物质财富、培养人才资源起步。
“厚德载物”是华夏民族精神的另一半重要内涵的表达。该词取自 《易传》的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语。 “地势”即是与 “天道”对应的 “地道”。老子说 “人法地”,就是讲人要效法大地之道。大地之道是什么?是由六个阴爻构建的 《坤》卦所象之意。卦辞说: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坤的属性是母马那样的柔顺,顺从谁?顺从刚健的天道。然后是“先迷,后得”的例说。总之,无论前一例说还是后一例说,都指向 “后”。甘居后,便是 《坤》的特有属性;地道的 “厚德”,就是甘居天道后面的柔顺品性。所以,坤道之 “厚”,也就是君子居后之 “后”。在 《坤》卦语境中, “厚德”就是 “后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