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运城市人口发展情况报告
2010年以来山西省人口收缩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
2010年以来山西省人口收缩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史力柯(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山西晋中030619)摘要:文章利用第六次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在地级市㊁市辖区㊁县以及主体功能区层面分析了山西省2010年 2020年常住人口和城镇人口收缩变化的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㊂结果表明:近10年来山西省县域层面人口收缩严重,且区域差距较大,人口增长的地区附近人口收缩程度较低㊂山西省常住人口在2010年 2015年收缩严重,城镇人口在2015年 2020年增长速度减缓㊂从空间分布上来看,人口收缩的地区主要位于山西省北部及南部的山地地区及全省的外部边缘地区,主要是农产品主产区及重点生态功能区㊂人口增长的地区点状分布于地级市市辖区,片状分布于以太原为中心的山西中部城市群,线状分布于东北 西南对角线附近,大部分为重点开发区㊂关键词:常住人口;城镇人口;人口收缩;山西省中图分类号:C924.25(2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6921(2023)04 0003 04人口的集聚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1],人口规模的变化影响城市的兴衰,合理的人口规模可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较少的人口不仅使区域发展动力不足[2],也会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利用效率低下[3],产生资源浪费[4]㊂人口收缩是人口数量在地理空间内的减少[5],近年来,区域发展不均衡加剧了人口流动[6],突出表现在我国的中部和东北部地区[7],对于人口收缩的研究引起众多学者关注:宫攀等(2022)揭示了中国城市人口结构特征及其演变新趋势[1];陈棋等(2021)发现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收缩现象在区域 省 地级市尺度均呈 核心 外围 模式[8];陈肖飞等(2020)将黄河流域的县级单元划分为孤点式㊁连绵式㊁交错式收缩[9]等㊂中部资源型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减弱,加剧了人口的外流[10]㊂作为中部六省之一的山西省人口流失严重,2020年,山西省常住人口3492万人,城镇人口2183万人,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常住人口减少80万人,城镇人口增加467万人㊂山西省常住人口主要在 十二五 期间减少最为明显,城镇人口在 十三五 期间增加幅度降低,近10年来山西省总人口呈现收缩趋势㊂单一指标在识别人口绝对收缩方面效果更好[11]㊂笔者采用第六次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地级市㊁市辖区㊁县级㊁主体功能区层面探究山西省人口收缩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12],对于山西省国土空间规划下,经济转型及空间布局重构实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3]㊂1数据来源本文中2010年㊁2020年人口数据来源于第六次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2015年人口数据源于2020年‘山西省统计年鉴“㊂山西省行政边界矢量数据来源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系统提供的中国行政区划图G S(2020)4619㊂2山西省人口发展总趋势2.1数量上的变化特征为探究近10年来山西省人口的变化情况,从11个地级市市域㊁11个市辖区㊁117个县级层面进行对比分析[14]㊂人口增减变化来看[15],市辖区整体人口处于增长状态,而县级常住人口在近10年间减少293.27万人; 十二五 期间常住人口减少155.03万人, 十三五 期间常住人口减少138.24万人;城镇人口虽然增加,但 十三五 期间增加数量减少36.92万人,近年来山西省县级层面人口收缩严重㊂2.2增长速度上的变化特征2010年 2020年,山西省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为负值,其中主要是县级常住人口负增长趋势明显;2023年2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F e b r u a r y2023 4518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E c o n o m y N o.4T o t a l N o.518收稿日期:2022-10-12作者简介:史力柯(1997 ),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地理与城乡规划㊂全省城镇人口虽然呈正增长,但是低于全国0.59个百分点;两个五年规划期间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都呈现负增长,但是近5年人口收缩速度减缓㊂2010年 2015年㊁2015年 2020年山西省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均为正增长,且近年来人口增长速度放缓,县级层面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㊂3常住人口收缩的分布格局及演变特征3.1地级市常住人口收缩的空间分布及演变2010年 2020年间,仅太原市和晋中市的常住人口在增加,其他9个地级市人口均在收缩㊂收缩最为明显的是忻州市,其次为运城市;收缩相对较小的是阳泉市,其次为晋城市㊂从收缩速度来看,忻州市人口收缩速度最高,阳泉市人口收缩速度最低;朔州市虽然收缩量不大,但是其人口收缩速度相对较大㊂山西省西南部地区以及以太原市为中心的西部和北部地区人口收缩程度最大,收缩幅度均在30万人以上;东南部地区以及以太原市为中心的东部地区收缩程度最低,收缩幅度均在10万人以下㊂ 十二五 期间,太原市和晋中市常住人口在增加,其余9个地级市人口数量均下降㊂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太原市常住人口增加51.8万人;人口收缩最严重的是运城市,5年间人口减少21万人㊂ 十三五 期间,除太原市和晋中市外的9个地级市常住人口呈负增长㊂3.2市辖区常住人口收缩的空间分布及演变将各地级市市辖区合并发现,2010年 2020年11个地级市市辖区常住人口均在增加㊂ 十二五 期间,仅朔州市人口出现收缩㊂此时太原市增长52万人,是第二位晋中市的3.1倍,吕梁市人口年均增长率最高㊂ 十三五 时期,太原市增长幅度是第二位运城市的4倍,朔州市增长幅度最小㊂为进一步探究市辖区常住人口收缩情况,对26个市辖区单元进行了分析㊂2010年 2020年常住人口收缩的市辖区共9个,占比34.6%,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北部㊁东中部地区,其中云冈区常住人口减少最多㊂2010年 2015年,出现人口减少的市辖区有8个㊂3.3县级常住人口收缩的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2010年 2020年,常住人口增加的县仅7个,收缩的县共84个,收缩县数量占比92.3%㊂收缩最明显的县是临县,10年间收缩18.4万人㊂收缩程度较低的县有中阳县㊁河津市㊁交城县㊁安泽县㊁五寨县,这些县常住人口减少幅度在8000人以内㊂从人口收缩速度看,偏关县收缩速度最大,年均增长率为-4.15%,其次是兴县㊁临县㊁浑源县等北部区域㊂运用自然间断点法(J e n k s)和M a n u l将收缩程度进行分级,可分为5种收缩等级(见图1),从空间分布来看,常住人口增长的县级单元大体沿东北 西南对角线分布,且集中于经济集聚作用较强的太原盆地[16];常住人口收缩相对较高的地区分布在山西省北部及南部地区,整体来看呈 Z 字形分布,且在东北 西南对角线上与人口高增长区域相间分布;常住人口收缩相对较低的地区集中分布在吕梁山南部㊁太行山南部且沿沁河及浊漳河分布㊂图12010年 2020年山西省县(区)常住人口分布变化山西省常住人口增长区域主要沿平城区 小店区 盐湖区对角线分布(见图2),常住人口收缩相对较高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全省的北部㊁东部和南部边界;常住人口收缩相对较低区域主要分布在人口增长的县(区)周边,广泛分布于吕梁山和太行山南部㊂ 十二五 期间,有7个县的人口在增加,收缩县占比92.3%㊂ 十三五 期间,常住人口收缩的县数量与 十二五 期间保持一致,收缩最显著的是临县,其次为浑源县㊁兴县㊁临猗县等㊂人口收缩较高的县是人口收缩较低的县78.6倍,人口收缩区域差异明显㊂4城镇人口收缩的分布格局及演变特征4.1地级市城镇人口增长特征2010年 2020年间,山西省11个地级市城镇人口均在增加,太原市城镇人口增加最显著㊂城镇人口增长最少地级市为阳泉市㊂ 十二五 十三五 期间,城镇人口均在增长,增长最多的是太原市,增长最少的是阳泉市㊂4.2市辖区城镇人口收缩特征总第518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年 2020年太原市㊁大同市和晋中市一直是城镇人口增加相对较多的区域,阳泉市是增加最少区域,此外吕梁市在 十三五 时期增加明显㊂两个5年阶段对比, 十三五 期间只有吕梁市和阳泉市的增速在持续增加,吕梁市较 十二五 时期提速1.55个百分点,吕梁市城镇人口增速明显加快㊂2010年 2020年各市辖区城镇人口数量只有云冈区㊁阳泉市矿区㊁平鲁区出现收缩㊂平鲁区年均收缩速度最高,其次是矿区㊁云冈区㊂ 十二五 时期,人口出现收缩,分别是云冈区㊁郊区㊁平鲁区㊂十三五 时期,城镇人口出现收缩的市辖区是矿区㊁平鲁区㊁阳泉市城区㊂此时山西省北部㊁南部地区市辖区城镇人口收缩严重㊂图2 十二五 (左)㊁ 十三五 (右)山西省县级常住人口分布变化4.3 县级城镇人口收缩分布特征及演变从全省的空间分布来看(见图3),近10年间城镇人口减少的县分布在全省北部㊁南部地区,尤其表现为沿长城边界分布;增长相对较高的县集中在太原盆地,主要由于此区域自然条件优良,产业基础发展较好,特别是近年来山西中部城市群的发展,政策扶持较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㊂2010年 2020年,城镇人口收缩的县有6个,在91个县中占比6.6%,城镇人口收缩最明显的绛县是收缩较低的汾西县的31.6倍,表明不同县之间的收缩程度相差悬殊㊂从增长速度看,绛县增长率最低,年均增长率为-1.93%㊂十二五 期间,城镇人口减少的县仅两个,而近5年来城镇人口收缩的县增加到15个,主要集中在山西省北部边界㊁吕梁山北部及运城盆地㊁临汾盆地(见图4)㊂城镇人口增长2万以内的县分布广泛,而城镇人口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太原盆地㊂ 十二五 期间,人口减少的县仅有绛县㊁偏关县㊂ 十三五 期间,城镇人口收缩的县共15个,占比12.82%,表明在 十三五 期间,山西省城镇人口收缩的县数量在增加㊂近5年来山西省县的城镇人口大量收缩,且不同县之间的收缩程度差距较大㊂图3 2010年 2020年山西省县(区)城镇人口分布变化图4 十二五 (左)㊁ 十三五 (右)山西省县(区)城镇人口分布变化5 主体功能区人口收缩特征基于山西省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将117个县区单元划分为重点开发区㊁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农产品主产区,探究主体功能区下不同性质区域人口的变化情况(见表1)㊂2010年 2020年,山西省省级重点开发区常住人口㊁城镇人口占比最大,其次是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而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占比最小㊂增长变化上,重点开发区人口均在增加,城镇人口在2010年 2015年间增加明显,常住人口在2015年 2020年增加显著;限制性开发区的常住人口均在减少,城镇人口均在增加而近5年城镇人口史力柯㊃2010年以来山西省人口收缩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2023年第4期增加明显,国家级生态功能区及省级农产品主产区城镇人口减少显著㊂表1山西省主体功能区人口规模变化情况项目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国家级省级国家级省级国家级省级常住人口2010年 2020年增量/万人133.9567.38-86.73-55.39-59.57-79.29增速/%1.610.74-1.23-1.80-2.21-1.572010年 2015年增量/万人65.0930.31-46.79-28.29-30.25-42.66增速/%1.630.68-1.29-1.76-2.12-1.632015年 2020年增量/万人68.8637.08-39.94-27.10-29.32-36.64增速/%1.590.80-1.17-1.84-2.30-1.52城镇人口2010年 2020年增量/万人192.09139.5048.3623.5218.7644.87增速/%3.202.211.821.891.852.31 2010年 2015年增量/万人96.1371.3728.4614.3612.9926.67增速/%3.462.392.222.402.642.88 2015年 2020年增量/万人95.9668.1319.909.165.7718.20增速/%2.942.041.411.391.061.756结论随着全国常住人口增速下降,山西省常住人口收缩速度减缓, 十二五 时期常住人口收缩程度相对较强㊂①地级市层面,人口收缩程度最高区域在山西省北部㊁西南部,东部地区收缩程度最低,人口收缩的地级市人口基数也较大㊂②市辖区层面,两个5年规划间常住人口增速基本一致㊂③县层面,常住人口收缩速度在 十二五 期间较强;常住人口收缩相对较低的地区集中分布在吕梁山南部㊁太行山南部;常住人口收缩相对较高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全省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并呈 Z 字形分布,且紧紧围绕在人口增长的县周围㊂十三五 时期山西省城镇人口增速放缓,且城镇人口收缩县数量增加,全省各区县城镇人口增速大体均在降低㊂①地级市层面,太原市㊁晋中市㊁长治市增速较高,临汾市㊁晋城市㊁阳泉市增速较低㊂②市辖区层面, 十三五 时期城镇人口增速相对减缓㊂③县层面, 十三五 时期城镇人口增速下降1.028个百分点,表明县的城镇人口增速下降显著;近10年间城镇人口收缩最为明显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全省北部和西南部地区,例如北部长城沿线的左云县㊁恒山区域的浑源县㊁吕梁山南部汾西县及中条山地区的闻喜县㊁绛县㊂[参考文献][1]宫攀,张槊,王文哲.人口视角下中国城市收缩的演变特征与时空格局 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的分析[J].人口与经济,2022(3):1-15.[2]杨振山,孙艺芸.城市收缩现象㊁过程与问题[J].人文地理,2015,30(4):6-10. [3]吴康,孙东琪.城市收缩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经济地理,2017,37(11):59-67. [4]龙瀛,吴康,王江浩.中国收缩城市及其研究框架[J].现代城市研究,2015(9):14-19.[5]曲阳阳,崔丽.论黑龙江省资源枯竭城市人口收缩与经济发展[J].北方经贸,2020,422(1):7-9.[6]樊杰,陶岸君,吕晨.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87-95.[7]刘涛,彭荣熙,卓云霞,等.2000 2020年中国人口分布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22,77(2):381-394.[8]陈棋,薛东前,马蓓蓓,等.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收缩格局与驱动力分析[J].干旱区地理,2021,44(1):258-267.[9]陈肖飞,郜瑞瑞,韩腾腾,等.人口视角下黄河流域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0,40(6):37-46.[10]占思思,陈思伽,胡濒月,等.基于 六普 与七普 数据的中部五省人口变化特征与规划应对[J].规划师,2022,38(5):21-27. [11]刘振,齐宏纲,戚伟,等.1990~2010年中国人口收缩区分布的时空格局演变 基于不同测度指标的分析[J].地理科学,2019,39(10):1525-1536.[12]刘振,戚伟,齐宏纲,等.1990 2015年中国县市尺度人口收缩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20,39(7):1565-1579.[13]刘风豹,朱喜钢,陈蛟,等.城市收缩多维度㊁多尺度量化识别及成因研究 以转型期中国东北地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8(7):37-46.[14]邓沛勇,刘毅华.中国县域单元城镇人口收缩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8(3):31-38.[15]周恺,钱芳芳,严妍.湖南省多地理尺度下的人口 收缩地图 地理研究[J].2017,36(2):267-280.[16]林雄斌,杨家文,张衔春,等.我国城市收缩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人口与经济变化的视角[J].人文地理,2017,32(1):82-89.总第518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运城市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
运城市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运城市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运城市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二O一三年十月·运城iii一、运城概况运城市古称河东,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北依吕梁山与临汾市接壤,东峙中条山和晋城市毗邻,西、南与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隔黄河相望。
全市辖1区2市10县,总人口513万,其中乡村人口351万,占71%。
全市国土面积1.4万平方公里。
运城市是山西省主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山西省一个新兴的工业基地。
随着近年经济发展,已改变单一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形式,形成以钢铁、铝、化工工业为主体、建材、食品加工、轻纺等多种产业发展的态势,成为山西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
这里有全国最大的无机盐化工基地XXX、装备规模居世界第一的XXX、亚洲最大的铝工业基地XXX、XXX、XXX的龙头企业XXX等大型企业。
目前,运城市钢铁产能达到480万吨;金属镁产能达到16万吨,占天下的25%、全国的50%、全省的80%;化工产品元明粉、硫酸钾、洗衣粉的产能分别占到国内市场的60%、50%、25%以上;电解铝产能达到90万吨,成为全345据统计,截止目前我国投产的抽水蓄能电站共27座,总容量.5MW,在建的7座,总装机容量9360MW,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审查通过、待建的抽水蓄能电站有4座,总容量4280MW,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审查通过、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工作的抽水蓄能电站有16座,总容量MW。
3、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的必要性随着我国新兴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抽水蓄能电站的配置由过去单一的侧重于用电负荷中心逐步向用电负荷中心、能源基地、送出端和落地端等多方面发展。
新能源的迅速开展需要加速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风电、光伏发电作为干净的可再生资本是国家勉励开展的财产,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大力开展,对实现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可持续开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风能和太阳能是一种随机性、间歇性的能源,风电场和光伏电场不能提供持续稳定的功率,发电稳定性和连续性较6差,这就给风电和光伏发电并网后电力系统及时平衡、保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巨大挑战,同时风电和光伏发电的运行方式势必受到电力系统负荷需求的诸多限定。
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总户数和常住人口数量(按性别)3年数据专题报告2020版
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总户数和常住人口数量(按性别)3年数据专题报告2020版引言本报告针对运城市绛县总户数和常住人口数量(按性别)现状,以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为大家展示运城市绛县总户数和常住人口数量(按性别)现状,趋势及发展脉络,为大众充分了解运城市绛县总户数和常住人口数量(按性别)提供重要参考。
运城市绛县总户数和常住人口数量(按性别)数据专题报告对关键因素人口总户数,常住人口总数量,男性常住人口数量,女性常住人口数量等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并展开了深入研究。
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此报告需注明出处。
报告力求做到精准、公正、客观,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借助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得出。
相信运城市绛县总户数和常住人口数量(按性别)数据专题报告能够帮助大众更加跨越向前。
目录第一节运城市绛县总户数和常住人口数量(按性别)现状 (1)第二节运城市绛县人口总户数指标分析 (3)一、运城市绛县人口总户数现状统计 (3)二、全省人口总户数现状统计 (3)三、运城市绛县人口总户数占全省人口总户数比重统计 (3)四、运城市绛县人口总户数(2017-2019)统计分析 (4)五、运城市绛县人口总户数(2018-2019)变动分析 (4)六、全省人口总户数(2017-2019)统计分析 (5)七、全省人口总户数(2018-2019)变动分析 (5)八、运城市绛县人口总户数同全省人口总户数(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运城市绛县常住人口总数量指标分析 (7)一、运城市绛县常住人口总数量现状统计 (7)二、全省常住人口总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三、运城市绛县常住人口总数量占全省常住人口总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四、运城市绛县常住人口总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8)五、运城市绛县常住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8)六、全省常住人口总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9)七、全省常住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9)八、运城市绛县常住人口总数量同全省常住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 (10)第四节运城市绛县男性常住人口数量指标分析 (11)一、运城市绛县男性常住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11)二、全省男性常住人口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11)三、运城市绛县男性常住人口数量占全省男性常住人口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11)四、运城市绛县男性常住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12)五、运城市绛县男性常住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12)六、全省男性常住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13)七、全省男性常住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13)八、运城市绛县男性常住人口数量同全省男性常住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14 第五节运城市绛县女性常住人口数量指标分析 (15)一、运城市绛县女性常住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15)二、全省女性常住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15)三、运城市绛县女性常住人口数量占全省女性常住人口数量比重统计 (15)四、运城市绛县女性常住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16)五、运城市绛县女性常住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16)六、全省女性常住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17)七、全省女性常住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17)八、运城市绛县女性常住人口数量同全省女性常住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18图表目录表1:运城市绛县总户数和常住人口数量(按性别)现状统计表 (1)表2:运城市绛县人口总户数现状统计表 (3)表3:全省人口总户数现状统计表 (3)表4:运城市绛县人口总户数占全省人口总户数比重统计表 (3)表5:运城市绛县人口总户数(2017-2019)统计表 (4)表6:运城市绛县人口总户数(2018-2019)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省人口总户数(2017-2019)统计表 (5)表8:全省人口总户数(2018-2019)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运城市绛县人口总户数同全省人口总户数(2018-2019)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运城市绛县常住人口总数量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省常住人口总数量现状统计表 (7)表12:运城市绛县常住人口总数量占全省常住人口总数量比重统计表 (7)表13:运城市绛县常住人口总数量(2017-2019)统计表 (8)表14:运城市绛县常住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省常住人口总数量(2017-2019)统计表 (9)表16:全省常住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运城市绛县常住人口总数量同全省常住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0表17:运城市绛县常住人口总数量同全省常住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表18:运城市绛县男性常住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 (11)表19:全省男性常住人口数量现状统计分析表 (11)表20:运城市绛县男性常住人口数量占全省男性常住人口数量比重统计表 (11)表21:运城市绛县男性常住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表 (12)表22:运城市绛县男性常住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表23:全省男性常住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表 (13)表24:全省男性常住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表25:运城市绛县男性常住人口数量同全省男性常住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4)表26:运城市绛县女性常住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7:全省女性常住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8:运城市绛县女性常住人口数量占全省女性常住人口数量比重统计表 (15)表29:运城市绛县女性常住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表 (16)表30:运城市绛县女性常住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6)表31:全省女性常住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表 (17)表32:全省女性常住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7)表33:运城市绛县女性常住人口数量同全省女性常住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8)第一节运城市绛县总户数和常住人口数量(按性别)现状运城市绛县总户数和常住人口数量(按性别)现状详细情况见下表(2019年):表1:运城市绛县总户数和常住人口数量(按性别)现状统计表注:1. 本报告以国家各级统计部门数据为基准,并借助专业统计分析方法得出;2. 本报告总户数为公安年报数。
0408-山西省运城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运城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运城市统计局(2011年5月16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国务院、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及各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我市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市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为513.4794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81.2361万人相比,10年共增加32.2433万人,增长6.7%,年平均增长率为0.65%。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33.6281万户,家庭户人口为491.0113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67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03人减少0.36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61.5696万人,占50.94%;女性人口为251.9098万人,占49.06%。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95下降为103.83。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岁~14岁人口为86.336万人,占16.81%;15岁~64岁人口为385.9925万人,占75.17%;65岁及以上人口为41.1509万人,占8.0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岁~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0.17个百分点,15岁~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8.4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68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8.9246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7.3916万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54.1295万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05.107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山西省运城市调查报告
山西省运城市调查报告1.城市的自然环境。
①城市的位置范围。
运城市,隶属于山西省,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北依吕梁山与临汾市接壤,东峙中条山和晋城市毗邻,西、南与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隔黄河相望。
②城市的地形。
运城地形比较复杂,相对高差明显,最高峰为垣曲境内的舜王坪,海拔2321.8米;最低处为垣曲县境内的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180米。
运城具有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58.2%,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41.8%。
主要有中条山、吕梁山、稷王山、孤峰山4大山脉,面积267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9.1%。
③城市的气候。
运城全年受季风活动影响,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季受西伯利亚干冷气流控制,盛行西北季风,气候特点为寒冷、干燥;夏季受太平洋暖湿气流控制,盛行东南季风,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降雨集中且多暴雨和雷阵雨。
④城市的河流。
全省共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除运城盆地有极少河流属内河流域外,全属外河流域.流域面积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道长度在15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条,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50条。
运城只有汾河黄河等少数几条河流。
2.城市的人文环境。
①城市的人口以及民族构成。
537.26万人(2019年常住人口)谢谢你的关注2000年统计,运城市有23个少数民族,共11270人。
其中,回族9184人,满族1485人,蒙古族257人,朝鲜族、壮族、土家族、布依族等不足百人,土族、侗族、羌族等不足十人。
少数民族人口超过2000人的有盐湖区、垣曲县、绛县三个县(市、区),超过1000人的有平陆、新绛两个县,临猗、万荣、稷山等县不足百人。
少数民族中具有大中专文化程度的有725人,占总人数的8%;有干部253人(县处级41人);担任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有50人;有山西粟海集团、山西金绛食品公司等少数民族企业。
2011年统计,运城市民族以汉族为主,另有21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0.2%,主要分布在盐湖、垣曲、绛县、平陆、新绛、河津、闻喜、永济等8个县(市、区)。
运城市情
一、运城市基本市情运城古称“河东”,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辖1区2市10县3个省级开发区,146个乡镇(办事处),面积1.4万平方公里,人口513万,是山西的农业大市和新兴工业城市。
运城市情可以简要概括为七个特点:一是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运城有着380公里的黄河岸线,这里距西安、洛阳各200公里,北至太原370公里,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辐射中原,是华北、西北、中原地区的结合部,在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十分突出的战略地位。
基于这一优势,我们正在与临汾市、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联合向国家申报成立黄河“金三角”国家级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申报工作进展顺利,已纳入《国家中部崛起规划》。
三省四市地缘相接,人文相近,产业相连,一脉相承,试验区协作机制一旦形成,各种生产要素的聚合效应将很快迸发出来,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和中部崛起的前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是拥有便捷的交通条件:运城四通八达,已形成多层次、立体式的现代化交通网络。
铁路方面,南(大)同蒲(州)铁路纵贯南北,侯(马)西(安)铁路横亘东西,通车里程300多公里。
正在实施的大西客运专线、运三铁路、侯西铁路扩能改造等工程完工后,铁路总里程将超过500公里。
届时,1小时可到太原、郑州、西安;3小时可达北京、武汉、成都、重庆。
公路方面,通车总里程1.4万公里,中心城市到各县(市)一小时经济圈已经形成。
大(同)运(城)、运(城)风(陵渡)、运(城)三(门峡)、侯(马)禹(门口)4条高速公路和环城高速公路,纵横交错。
正在实施的闻喜至济源、运城至灵宝、运城至河津、闻喜至合阳4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650公里。
民航方面,已开通太原、北京、上海等15条国内航线,2009年客运量突破50万人次。
机场航站区扩建工程完工后,客运量将突破150万人次。
随着现代交通体系的逐步完善,运城不仅会成为黄河金三角地区的交通枢纽,成为人流、物流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汇聚之地,而且必将与全国各地的经济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关于运城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
关于运城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一、背景最近,经过运城市政府的积极努力和精心筹划,我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果。
针对我市现有行政区划存在的一些不合理性和不适应性,市政府认真分析了相关数据和社会情况,提出了一些合理调整方案,希望能够更好地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二、调整目的1. 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对原有行政区划进行合理调整,更好地整合和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 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更好地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满意度,增强人民裙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3.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三、调整内容1. 合并部分乡镇。
根据实际情况,将多个相邻乡镇进行合并,整合乡镇资源,提高公共服务设施覆盖面和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 调整部分街道办。
针对城市建设和人口流动情况,对部分街道办进行调整,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需求,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3. 调整部分行政管辖区域。
根据市民生活习惯和业务需求,对部分行政管辖区域进行调整,更好地为市民提供便利的政府服务。
四、征求意见为了保证行政区划调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我们希望能够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特向贵单位提交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请求贵单位认真审阅并提出意见,为我市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提供宝贵的指导意见。
五、结语市政府高度重视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希望通过各相关单位的通力合作,实现行政区划调整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感谢贵单位的支持和配合,期待贵单位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六、调整执行方案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市政府制定了具体的行政区划调整执行方案。
对于合并部分乡镇,我们将充分考虑各乡镇的人口分布、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状况,科学合理地进行合并,并确保新乡镇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
山西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山西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山西省统计局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以及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省常住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为35712111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247124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240869人,增长9.98%,年平均增长率为0.96%。
二、家庭户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0330200户,家庭户人口为3348414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4人减少0.4人。
三、性别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8338768人,占51.35%;女性人口为17373343人,占48.65%。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7.21下降为105.56。
四、年龄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6106011人,占17.10%;15-64岁人口为26900767人,占75.33%;65岁及以上人口为2705333人,占7.58%。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8.63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7.3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25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31143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561862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6115290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7804841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3422人上升为872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1587人上升为15733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8921人上升为45126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1779人下降为21855人。
2016中国城市地级市人统计GDP人均适合手机查看
城市
人口 (万人)
阿坝州
89.87
阿克苏地区 237.09
阿拉善盟 23.13
阿勒泰地区
A 阿里地区 安康市
60.33 9.55 262.99
安庆市
531.1
安顺市
229.73
安阳市
517.28
鞍山市
364.59
巴彦淖尔市 166.99
巴音郭楞州 127.85
巴中市
328.38
白城市
203.31
白山市
375 930.22 710.2
38 2120.37 178.91 385.24 546.33 1100.39 1331.1 743.92 143.59 644.04 1150.81 784.19
735.3 410.1 1606.51 53.1 218.3 892.1 106.38 2400 1260.3 676.1 500.64 991.49 169.4 680.72 714.81 2321.2
桂林市
474.8
果洛州
18.17
H 哈尔滨市 哈密地区 海北州
1063.6 57.24 27.33
GDP (亿元) 132.76 606.3 305.89 134.86
18.5 327.06 988.11 232.92 1311.3
2200 608.6
638 280.9 441.5 433.17 311.18 563.51 160.99 636.9 2460.8 976.09 2050.3 260.9 397.6 13777.9 860.4 600.85 1551.52 512.78 128.27 2203 67.5
378.56
泸州市
421.84
2016年城市统计年鉴-人口及自然增长率
全市市辖区全市市辖区全市市辖区城市合计129194.1944638.53128743.6444392.557.36 6.25北京市1345.201345.201339.301339.30 3.70 3.91天津市1026.901026.901021.781021.78 2.94 3.59河北省7650.831778.067524.891698.929.10 6.75石家庄市1028.84410.331026.89409.1511.787.58唐山市754.96334.28754.06331.87 3.16 2.19秦皇岛市295.64140.53295.34115.05 1.77 4.08邯郸市1049.70175.711039.59168.3717.929.58邢台市780.3988.14727.5446.2613.288.35保定市1202.19282.251152.10283.037.4617.83张家口市469.0191.24468.7990.97 2.58 3.33承德市382.3559.65381.5459.46 5.49 6.43沧州市774.3654.97771.3654.9710.928.79廊坊市461.1385.06455.2784.6710.70 6.19衡水市452.2655.90452.4155.12-0.12 3.32山西省3498.02982.583520.821005.01 3.47 3.47太原市367.39285.09368.57288.91 3.39 3.02大同市316.22156.98317.53157.300.630.43阳泉市132.1670.02132.6770.43 1.45 1.62长治市336.8573.47341.2479.39 2.84 4.46晋城市219.4437.75219.1837.50 2.808.90朔州市161.5166.77175.8172.69 4.72 5.38晋中市329.6661.23330.0861.23 2.26 2.37运城市510.2068.17510.2068.17 4.38 4.84忻州市306.5254.13313.4955.84 1.01 2.19临汾市430.5980.93429.7880.577.107.52吕梁市387.4828.04382.2732.98 4.897.25内蒙古自治区2154.12690.152172.49697.31 3.92 4.17呼和浩特市238.58130.10238.28128.95 5.35 4.97包头市223.86155.62223.79153.61 3.21 3.30乌海市44.4944.4955.5055.50 3.43 3.43赤峰市462.63125.78464.22125.79 4.53 6.05通辽市319.3785.44319.4084.90 2.870.93鄂尔多斯市157.3228.08156.6427.759.4611.84呼伦贝尔市259.3037.01262.5937.05-0.38-0.50巴彦淖尔市174.7052.03176.6552.14 5.46 5.39乌兰察布市273.8731.60275.4231.62 3.53 4.26辽宁省4229.671913.494236.951914.99-0.82-1.43沈阳市730.41529.86730.62529.15-1.58-1.38年末户籍人口(万人)年平均人口(万人)自然增长率(‰)城 市大连市593.56304.90593.93304.590.20 1.23鞍山市346.05150.10347.12150.63-3.05-5.05抚顺市215.76141.23216.57141.93-2.04-3.89本溪市151.2192.54151.6292.91-1.71-4.09丹东市238.1578.00238.8178.22-2.06-2.94锦州市302.5697.19303.9295.44-3.09-2.49全市市辖区全市市辖区全市市辖区营口市232.6292.79232.9592.690.070.94阜新市189.4776.42190.2476.82-4.95-6.35辽阳市178.9687.19179.4187.39-1.29-1.65盘锦市129.5464.50129.3964.14 1.93 3.02铁岭市300.3843.52301.2143.67-0.84-1.96朝阳市340.9061.11340.7761.01 4.98 1.80葫芦岛市280.1094.14280.3996.400.88 1.15吉林省2448.49930.432452.64931.000.680.42长春市753.83436.11754.19435.76 2.15 2.43吉林市426.24181.88426.95181.88-0.390.82四平市326.4158.40327.2658.57-0.15-2.75辽源市120.8046.62121.3046.92-4.44-10.97通化市221.1044.05221.6544.180.13-1.23白山市125.3756.76125.8257.01-1.33-1.63松原市278.0756.89278.2656.90 5.54 3.67白城市196.6749.72197.2149.78-2.96-1.09黑龙江省3641.331385.033696.641417.40-0.80-1.83哈尔滨市961.37548.72974.33551.66-0.17-0.26齐齐哈尔市549.39136.59551.31137.41-0.72-3.91鸡西市181.7083.32181.7083.32-5.01-7.57鹤岗市105.6164.86106.3165.45-3.70-3.22双鸭山市147.4319.44184.1649.77-2.95-3.99大庆市275.48135.87270.94129.64 1.800.72伊春市121.1976.89121.5877.46-5.44-5.94佳木斯市237.5577.60239.5078.30-2.12-2.34七台河市83.1149.9485.6751.90-0.96 1.28牡丹江市262.0088.30262.8088.60-0.25-2.08黑河市168.0020.00168.0020.00-1.89-1.53绥化市548.5083.50550.3483.890.95-0.74上海市1442.971375.741440.831373.32-1.27-1.06江苏省7717.593509.257701.153499.13 4.99 4.83南京市653.40653.40651.06651.06 4.16 4.16无锡市480.90248.50479.02247.121.431.16年末户籍人口 (万年平均人口 (万人)自然增长率城 市徐州市1028.70332.671026.11332.079.067.43常州市370.85291.25369.75290.25 2.66 2.61苏州市667.01341.26664.04339.38 3.05 4.10南通市766.77213.07767.20212.95-1.38连云港市530.56220.73528.54219.8911.089.86淮安市564.45293.61562.35292.558.959.04盐城市828.03242.05828.29241.95 4.397.28扬州市461.12231.92461.23231.89 1.79 1.19镇江市271.67103.18271.87103.30 1.55 1.87泰州市507.85163.55508.18163.690.83-0.16宿迁市586.28174.06583.51173.0313.0613.56浙江省4873.331798.234866.251771.51 3.96 3.99杭州市723.55532.86719.66516.08 4.235.48全市市辖区全市市辖区全市市辖区宁波市586.57232.13585.17230.88 1.85 3.23温州市811.21165.93812.45159.197.04 6.08嘉兴市349.4887.13348.8186.750.89 1.70湖州市263.71110.66263.75110.660.41-0.25绍兴市443.11218.44443.07218.110.430.91金华市478.0996.10476.5795.59 5.78 4.78衢州市256.3884.59256.0384.36 4.65 4.40舟山市97.3670.9697.4370.94-1.35-0.51台州市597.49159.29597.30158.88 5.837.86丽水市266.3840.14266.0140.07 5.76 4.03安徽省6949.112017.216942.742012.9310.7710.95合肥市717.72251.04715.26248.218.1211.59芜湖市384.79145.92384.65145.45 5.61 5.28蚌埠市376.35113.62373.72113.0114.2110.06淮南市246.20184.31244.78183.4913.4711.54马鞍山市228.5082.25227.8682.22 5.04 1.48淮北市216.50104.83215.90104.8910.15 6.78铜陵市73.8044.8173.7944.84 4.42 3.76安庆市622.1073.64621.8873.517.65 6.25黄山市147.6945.07147.6944.67 4.18 4.49滁州市449.0653.71449.3353.968.26 6.77阜阳市1042.65222.551047.03223.2718.3918.86宿州市649.51188.61645.92187.4214.0715.27六安市717.73190.32719.12189.7210.329.34亳州市634.95163.00634.65165.0312.2620.71年末户籍人口 (万人)年平均人口 (万人)自然增长率(‰)城 市全市市辖区全市市辖区全市市辖区宜春市596.99113.31596.30113.409.8910.28抚州市399.28118.25398.47111.0417.5911.13上饶市774.40138.56773.75137.838.5433.37山东省9821.713231.149852.993182.357.82 6.98济南市625.73364.54623.67362.77 5.10 5.29青岛市783.09372.84781.86371.69淄博市429.60285.80428.81285.17 4.20 3.85枣庄市407.77237.92405.55234.977.08 6.66东营市190.6285.78189.8685.477.35 5.86烟台市653.28185.14653.34184.43-0.30 2.74潍坊市893.71187.34890.92186.78 6.337.15济宁市867.44182.52863.78149.489.6211.27泰安市565.71162.05564.02161.517.26 6.59威海市254.75132.14254.75131.89-1.040.63日照市295.95133.62294.94132.878.157.44莱芜市128.32128.32128.07128.075.705.70年末户籍人口 (万人)年平均人口 (万人)自然增长率(‰)城 市临沂市1124.04262.041186.31260.2812.8917.30德州市587.27122.02585.24121.508.598.22聊城市622.30123.10617.20121.9017.9117.53滨州市389.07107.80387.86106.70 6.54 6.80荷泽市1003.06158.17996.81156.8713.6416.20河南省11103.252069.6711033.762055.019.938.47郑州市810.49343.70802.27339.2010.398.13开封市553.8487.47551.3287.2412.72 4.68洛阳市728.45201.10698.26196.4111.458.95平顶山市562.29110.40559.71110.1812.6511.53安阳市617.45115.55614.41115.5312.338.81鹤壁市168.7463.97167.8263.5911.539.73新乡市637.44105.24633.99104.679.467.82焦作市371.6898.47370.6598.4711.609.30濮阳市429.0170.66426.7470.2413.2311.18许昌市504.7741.52502.3041.479.6210.04深河市268.04134.67267.35134.41 3.66 4.28三门峡市228.2729.31228.1530.14 4.26 3.65南阳市1188.50188.191179.66187.55 4.93 5.21商丘市961.09181.86955.36181.17 6.81 6.80信阳市897.96153.30867.29151.5713.3413.29周口市1244.3559.951236.6259.3810.5413.75驻马店市930.8884.31971.8683.7910.1811.68湖北省5307.791585.515317.191601.239.948.49武汉市829.27515.82828.29515.37 6.95 5.54黄石市267.9784.63266.6079.0213.1611.37十堰市345.94117.92337.79136.0813.8610.95宜昌市398.18128.28410.98128.15 1.24 3.94襄阳市591.58224.64595.60227.209.369.79鄂州市110.29110.29105.92105.9215.9315.93全市市辖区全市市辖区全市市辖区荆门市299.0959.83299.6860.19 5.54 4.79孝感市526.4897.34526.1097.149.008.75荆州市643.1997.89650.82104.809.96 2.60黄冈市744.4234.82742.9334.9611.2911.09咸宁市300.4161.49298.4461.2122.1324.23随州市250.9752.56254.0451.1912.2614.10湖南省6946.851391.216868.711393.458.407.49城 市年末户籍人口 (万人)年平均人口 (万人)自然增长率(‰)长沙市680.36318.50675.89311.009.729.96株洲市402.9296.43402.8796.178.97 5.01湘潭市289.2987.10290.4095.67 6.57 2.28衡阳市799.27100.37790.2094.088.57 6.91邵阳市821.3770.06820.1869.889.537.17岳阳市564.39108.81563.84109.2510.2010.32常德市609.18140.77608.91140.41 4.92 5.10张家界市169.9752.47171.0552.83 5.08 5.92益阳市480.82136.35482.02136.298.848.05郴州市528.2776.86471.4185.57 6.50 4.37永州市635.28116.37631.03115.797.938.44怀化市518.0338.11514.6237.767.618.00娄底市447.7049.01446.2948.7511.7812.04广东省8993.714419.298833.414389.7312.9812.13广州市854.19854.19848.30848.3012.0214.57韶关市330.2192.67329.6792.6815.5512.39深圳市354.99354.99343.60343.6020.1320.13珠海市112.45112.45111.34111.349.499.49汕头市550.46542.89548.52540.987.227.27佛山市388.97388.97387.29387.29 6.72 6.72江门市391.41140.39392.40140.15 5.70 6.96湛江市822.96162.76722.69166.98 6.01 6.36茂名市785.84290.23779.11287.6118.4218.11肇庆市438.27134.45436.00133.5912.0630.90惠州市357.07145.43352.80143.569.3613.56梅州市543.7996.77536.2196.2617.3413.22汕尾市358.9652.19359.0252.2819.8813.49河源市366.4131.40365.8531.0316.4429.32阳江市292.12120.26290.77119.8426.9419.50清远市418.5113739415.38136.398.807.40东莞市195.01195.01193.20193.20 6.48 6.48中山市158.68158.68157.37157.3711.9011.90潮州市272.80165.54269.39163.7817.6315.27揭阳市701.68209.31697.92208.7513.837.66云浮市298.9333.32296.5834.7515.6022.95广西壮族自治区5518.241529.665449.291481.8612.5410.37南宁市740.23290.46734.94287.42 6.097.57柳州市381.62119.50379.78118.6010.549.61桂林市528.97128.07527.72126.8410.3717.68城 市年末户籍人口 (万人)年平均人口 (万人)自然增长率(‰)城 市全市市辖区全市市辖区全市市辖区梧州市343.9278.60342.1078.2313.7310.15北海市171.9664.87171.9664.8714.8913.59防城港市95.6156.7594.9356.3517.3317.36钦州市404.10147.73403.05151.0015.87-2.64贵港市548.94198.45546.06197.9315.8612.96玉林市710.73108.89709.34108.2215.9915.06百色市413.1935.86412.6135.6111.5310.15贺州市239.79118.05238.9290.7912.8912.17河池市424.5434.13422.1933.9713.7611.70来宾市265.84111.49217.2095.0412.0013.02崇左市248.8036.81248.4936.9911.4512.81海南省318.77222.58319.51223.2218.0211.44海口市164.80164.80165.05165.0510.7010.70三亚市57.7857.7858.1758.1713.5113.51三沙市0.0416.67償州市96.1596.29重庆市3371.842129.093373.522126.65 4.00 4.45四川省8397.472791.278422.952784.05 1.57 3.17成都市1228.05698.141219.39693.22 5.468.30自贡市327.46150.54328.74150.900.74 1.69攀枝花市110.6667.74111.2768.05 3.320.70泸州市505.68150.08507.28150.01 2.86 2.52德阳市389.9969.19391.2569.25-0.130.50绵阳市545.48128.13547.13127.50 2.04 3.06广元市305.3193.08307.7393.49-3.72-1.48遂宁市378.75152.09379.56152.21 4.14 3.50内江市420.43141.48423.19142.26-1.88-1.71乐山市353.79116.07354.84116.14 1.310.48南充市742.33194.48750.67195.79-2.96-0.50眉山市349.1687.71351.0987.67-2.65 3.71宜宾市552.08127.07553.18127.10 4.05 3.38广安市467.39126.60469.33126.96 3.22 3.23达州市682.80180.18685.47173.64 4.10 3.83雅安市154.9162.21156.0562.49453-1.91巴中市379.52136.03381.31136.87 3.05 3.26资阳市503.68110.45505.47110.50-0.84 2.43贵州省3156.06714.573128.71706.1116.7319.81贵阳市391.79236.15387.35233.4319.4915.29六盘水市333.4046.64330.8747.11 6.93 1.57遵义市793.3591.25790.1990.4711.2813.93安顺市296.49131.02293.24128.3427.7536.06全市市辖区全市市辖区全市市辖区玉溪市216.0143.82235.6547.64 4.50 6.07保山市259.1092.40258.9692.48 5.56 4.73昭通市599.3089.14596.8488.1713.0123.16丽江市120.8615.36121.0215.32 4.60 3.77普洱市249.9722.71251.8722.68 4.227.16临沧市235.3131.90236.5732.11 6.98 6.87西藏自治区53.0320.8952.8822.2810.6611.83拉萨市53.0320.8952.8822.2810.6611.83陕西省3922.131345.773918.761318.20 4.74 5.70西安市815.6662138815.47604.27 5.32 5.98铜川市83.6474.3883.8474.57 2.50 2.41宝鸡市384.5414231384.19142.26 4.79 4.97咸阳市527.599236527.1492.20 4.907.32渭南市556.7296.80556.0086.54 2.14 6.60延安市235.5047.23234.9246.86 4.11 5.10汉中市385.2157.52384.6757.36 2.16 4.07榆林市377.4657.00375.6556.2712.1417.63安康市304.80100.84305.50101.70 2.38-0.08商洛市251.0155.95251.3856.17 5.36 5.71甘肃省2454.44812.942440.77812.547.10 5.63兰州市321.90204.74321.77204.81 4.87 3.76嘉峪关市20.2520.2520.2120.21 5.30 5.30金昌市45.6920.7547.0323.28 5.02 5.16白银市180.7649.44179.3349.3313.8410.86天水市367.17130.59365.83130.359.188.09武威市190.04103.15181.46101.12 4.69 4.99张掖市130.0750.82129.8850.74 1.91 1.64平凉市233.0851.24233.3851.27 4.95 4.62酒泉市111.5441.50111.5440.97 4.43 5.03庆阳市267.3138.16264.7138.259.537.45定西市300.8746.07301.1345.99 6.22 4.66陇南市285.7656.23284.5056.229.079.35年末户籍人口 (万人)年平均人口 (万人)自然增长率(‰)城 市青海省371.40135.50372.92165.66 4.020.94西宁市201.1794.13201.91125.900.110.71海东市170.234137171.0139.768.61 1.70宁夏回族自治区664.11278.60662.91284.04 4.37-0.94银川市179.23108.91177.62107.63 2.080.52石嘴山市74.5343.4778.0349.90 2.23 3.66吴忠市140.4140.12141.9640.249.75-7.30固原市149.7745.56151.5546.100.26-9.30中卫市120.1740.54113.7540.178.21 6.0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96.80290.51306.43300.15 6.07 5.96乌鲁木齐市266.83260.54266.87260.59 6.08 5.96克拉玛依市29.9729.9739.5639.56 6.00 6.00。
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调查报告
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调查报告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调查报告每6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在“流动”、新生代占比过半、超7成流动人口集中在东部……1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给普通人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
全国有多少流动人口?——每6个中国人中有1个在“流动”《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占总人数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报告》分析称,未来一二十年,中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进程,2020年中国仍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
“十三五”时期,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持续增长,中部和西部地区省内流动农民工比重明显增加。
谁是流动人口“主力”?——新生代占比过半《报告》指出,新生代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明显上升。
2013年调查的务工经商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中,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占48.8%,其中“90后”占11.2%。
2015年相应劳动年龄的流动人口中,新生代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为51.1%,“90后”相应比例为12.3%。
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呈上升趋势,且老化速度快于全国人口。
2013年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27.9岁,2015年为29.3岁,增加了1.4岁。
另外,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显示,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3年,“80后”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
相比2013年(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2年,“80后”受教育年限为9.6年),中国流动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
流动人口流向哪?——超7成流动人口在东部从流动人口的区域分布看,2013年,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的比例为75.7%,西部地区为14.9%;2015年的'相应比例分别为74.7%、16.6%。
东部地区依然是流动人口最集中的地方,但占比有所下降,而西部地区占比有所增长。
山西运城市及房地产市场概况
山西运城市及房地产市场概况一.运城市概况运城市古称河东,是三国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乡,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北依吕梁山与临汾市接壤,东峙中条山和晋城市毗邻,西、南与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隔黄河相望。
全市辖1区2市10县、133个乡镇(办事处)、3338个行政村。
全市总人口504.6万,其中城镇人口171.0万人,乡村人口333.6万。
新中国建立后,成立运城专署。
1954年,运城、临汾两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
1970年,晋南地区撤消,重设运城地区。
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运城地区设运城市。
运城市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是传统的农业大区,一直是山西省乃至全国的麦棉基地。
13个县(市、区)中有11个曾被列为山西省商品粮基地县,其中六个被确定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两个被列为国家商品棉基地县,一度被称为“山西的乌克兰”。
粟海、忠民、新绛蔬菜产业集团跨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运城市是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西省新兴的工业基地。
这里有全国最大的无机盐化工基地南风集团、装备规模居世界第一的运城制版集团、亚洲最大的铝工业基地山西铝厂、全国第二大铜冶炼基地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铁道部的龙头企业永济电机厂等大型企业。
近年来,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六大产业群体。
即:铝电材联营、钢铁和镁业等冶金产业群,日用化工、煤化工和医药产业群,机械及精密铸造产业群,新型材料、玻璃器皿等亮点产业群,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群。
培育了海鑫、阳光、通达、振兴、忠民、粟海、龙门、南风、关铝、制版、亚宝、丰喜等一批年产值达到10亿元、30亿元、5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大集团。
海鑫、阳光、通达、振兴、粟海、龙门等6家民营企业进入全国500强,海鑫集团成为全国民营企业最大纳税户。
二.房地产市场概况2.1 城市用地规划2005-2020年城市用地发展方向:规划以向东、向北发展为主,远景适度向西发展。
中国2016年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统计(按省分列)
摘编自《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6》
人口和建设用地统计(按省分列)
建设用地面积 居住用地
16373.91 420.91 258.55 690.64 343.65 333.86 839.15 494.67 642.4 545.51 1307.34 750.66 619.23 457.22 381.88 1373.97 726.83 655.36 535.29 1573.23 388.37 110.46 370.9 769.88 255.23 377.72 60.02 266.18 216.87 76.99 125.51 405.43
面积计量单位:平方公顷;人口计量单位:万人
地区名称
全国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市区面积
2154880 16410 11760 41695 28748 147096 68582 106595 199227 6341 67019 54573 39427 46501 39811 90263 46235 87016 48746 96641 66001 17397 43263 81942 29523 84279 31334 40082 87362 166332 22931 241749
Hale Waihona Puke 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6》
道路交通设施用地 公用设施用地
7785.66 270.85 138.03 283.17 173.59 221.25 379.62 201.39 269.64 133.71 599.21 405.95 307.75 205.31 197.06 578.22 388.32 322.22 190.15 815.27 234.6 54.07 213.71 383.9 110.39 136.25 28.61 182 118.55 17.47 64.83 160.57 1998.63 31.71 26.47 70.54 81.89 37.7 64.65 57.93 63.04 212.86 132.5 77.82 60.61 51.45 46.48 151.35 99.1 78.87 87.87 153.43 53.49 13.61 33.1 74.43 25.28 33.06 12.25 39.12 41.37 6.75 14.52 65.38
山西人口结构分析
山西人口老龄化发展特点和趋势分析来源:山西省统计局人口处发布日期:2012-02-01[内容摘要]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行,使得人口数量增长锐减,老龄化步伐不断加快。
在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山西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97%、2.79%,远高于总人口年均增长0.96%的速度;60岁及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口分别达到411.78万和270.53万,分别增加了34.02%、31.64%,远高于总人口增加的9.98%。
随着建国后前两次生育高峰出生人口陆续进入老年,“银色浪潮”正在席卷而来,养老保障将面临空前的压力,成为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面对日趋加重的老龄化,必须要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我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加强对人口数量的控制,通过40年的不懈努力,使人口增长步伐放慢,人口数量增长锐减,然而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人口年龄结构悄然发生了变化: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凸显,成为无法回避的重大社会问题。
山西的老龄化同全国一样,老龄化步伐在逐步加快,应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一、山西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建国以来,山西人口年龄构成经历了由年轻型到年老型的转变。
按照国际通用的年龄构成划分标准,少儿比重(0-14岁人口)在40%以上,老年比重(65岁及以上人口)在5%以下,老少比(老年人口与少儿人口之比)在15%以下,年龄中位数在20岁以下,属于年轻型;而少儿比重在30%以下,老年比重在7%以上,老少比在30%以上,年龄中位数在30岁以上,为年老型;介于两者之间为成年型。
从历次人口普查来看,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山西少儿人口、老年人口、老少比、年龄中位数分别为 34.89%,4.74%, 13.99%,24.31岁,属年轻型;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受第一次生育高峰作用各项指标发生逆转,人口年龄构成更趋年轻化,为典型的年轻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年龄构成指标均达到成年型;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年龄构成各项指标均向成年型后期变化,其中少儿比重达到年老型,处在成年型后期;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老年比重为6.33%,其它指标均达到年老型,临近年老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2014年运城市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运城市政府工作报告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2013年是运城转型跨越发展踏上新起点的一年。
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五大战略重点”和建设“美丽河东、大美运城”的美好愿景,创新发展理念,拓宽转型路径,点燃工作激情,狠抓工作落实,全市经济发展活力增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40.1亿元,增长9.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06.3亿元,增长13.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8.9亿元,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52.1亿元,增长14.3%;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7.5亿美元,增长64%;财政总收入完成91.2亿元,增长13.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5.4亿元,增长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0718元,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7198元,增长12.8%。
省政府考核的9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我市8项指标增速前移在2-10个位次之间,其中财政总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外贸进出口总额3项指标增速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虽然没有进位,但超额完成目标程度在全省排名第一。
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五大战略重点”,开阔视野,深入调查,认真研究,进一步明晰了发展思路和推进路径工业新型化方面,按照“全市经济一盘棋,错位发展、差异竞争、优势互动”的思路,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园区化发展集群化招商两条路径,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农业现代化方面,按照“土地规模化、组织企业化、技术现代化、经营市场化”的思路,推动土地流转、农业产业板块设计招商、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
市域城镇化方面,按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生态化”互动推进的思路,探索“工业集群化、集群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城镇化、土地规模化、城乡生态化”的互动机制,努力构建有运城特色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在总体布局上,统筹中心城市、大县城、小城镇、新农村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在城市建设上,突出“城市功能完善、产业空间拓展、土地集约利用、市民方便宜居”四个目标一个过程实现。
城乡生态化方面,生态绿化按照“山上治本、身边增绿、林业增效、产业富民”的思路,着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做到“横有厚度、纵有层次,点成缀、线成景、片成林”;环境保护坚持“整治修复并举、治本治源结合”,强化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文化旅游产业方面,按照“高端创意、整合资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思路,加快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一年来,我们按照这样的思路和路径,科学做好总体布局,强力推进工作落实,“五大战略重点”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工业发展势头喜人。
工业增速和效益名列全省前茅。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1%,增幅比全国、全省分别高3.4个和2.6个百分点,实现利税98.6亿元,增长48%;中小企业完成总产值1296.8亿元,增长13.7%。
全市工业增加值和实现利税两项指标增幅全省排名第一,是近年来工业发展最好的一年。
园区化集群化发展成效初显。
根据既有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全市13个县(市、区)和5个开发区精准定位了32个主攻产业和52个专业化链条。
进入工业园区的项目167个,占到项目总数的68%。
5+15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1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7%,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
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强。
产业集群规划项目投资1131亿元,占工业重点项目总投资的78%,园区新签约和开工建设的项目80%以上都同产业集群密切关联。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
围绕煤电铝材、煤焦化和金属镁等产业链条延伸,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铝深加工产量40万吨,占到全省的87%。
煤矿复工复产数达到14座,煤炭产量达到855万吨。
与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联合重组步伐加快,蒲州电厂、河津电厂、永济电厂与同煤集团实现了联合重组,大唐运城电厂与陕煤集团成功合作,阳煤丰喜集团与山西海丰铝业达成产权置换协议。
焦化行业整合重组进展顺利。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新增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被确定为“山西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大。
全年贷款余额净增125亿元。
银保企洽谈会协议信贷总额696.3亿元,履约率达97%以上。
金融业实现税收3.5亿元,增长57%。
“运城信贷融资服务平台”顺利开通。
荣获“中国金融生态示范城市”称号。
“三农”工作全面提升。
全年粮食产量31亿公斤,水果总产量53亿公斤,双双再创历史新高。
水果出口7000万公斤,增长133%。
肉类和禽蛋总产量分别增长5.5%、5.9%。
农村土地流转力度加大。
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市财政列支2740多万元对农村土地流转进行奖补,列支500万元作为土地流转市级风险储备基金。
新绛、盐湖土地流转的经验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23万亩,位居全省第一。
农产品加工业增势强劲。
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到205.4亿元,增长18.7%,已占到全省的1/5。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改造873公里。
小浪底引水、禹门口灌区东扩、北赵引黄二期等重点水利项目开工建设。
新建和改造末级渠道1621.3公里,新增水地面积25.6万亩。
“一村一品”专业村累计达到949个,占行政村总数近30%。
专业村主导产业人均收入达到453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
新增农民合作社1920家,累计达到8755家。
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力度加大。
7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县累计建设各类示范园区235个,完成投资77.9亿元。
城乡生态持续改善。
造林绿化成效明显。
全年造林40.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
发展以核桃为主的干果经济林20万亩。
平陆县被评为“全省林业生态县”。
创建国家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县1 个、生态乡镇36个、生态村192个。
生态水系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以“一池、四库、三渠、一河、四滩”及各公园水系贯通为主的城市水系修复项目启动实施,涑水河、汾河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
节能减排力度加大。
淘汰铁合金、造纸、印染、电力等行业落后产能企业6家。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7.5%。
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82%,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和工业粉尘等6项主要污染物年度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制定了《运城市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若干意见》,重点实施盐池生态圈保护与修复、关圣文化建筑群建设、文化创意园区培育、青铜文化产业壮大、包装彩印文化园提升和历史文化古城保护六大工程。
《关圣文化建筑群申遗工作实施方案》编制完成。
成功举办关帝圣像巡游台湾和福建活动,关公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文化产业开发力度加大。
开工建设文化项目15个,累计投资50.8亿元。
参加深圳文博会和山西首届文博会取得丰硕成果,共签约项目16个,达成合作意向228亿元。
赴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广州等地深入开展旅游宣传推介,开通了重点城市旅游专列,运城机场进出港人数首次突破100万人次。
全年旅游总收入212.6亿元,同比增长28.1%。
一年来,我们克服财力紧张的困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越是财力紧张,越要首先保障民生,确保财政资金向民生倾斜。
全年拿出巨额资金,弥补民生方面的历史欠账。
全市民生支出186.3亿元,占到财政总支出的81.2%,是民生支出总量最多的一年。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全市财政新增1000万元扶持教育事业发展,并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资助了2240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入学。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次评选50名优秀教师享受运城名师待遇,清理33名不称职的中小学教师。
新(改、扩)建97所公办幼儿园,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8.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6%。
城乡居民人均医疗保险财政补贴由240元提高到了280元。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分别提高30元和24元,惠及27.2万人。
建成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447个,服务1.5万余名农村老年人。
转移农村劳动力13.1万人。
城镇新增就业5.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4%。
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21897套,基本建成15170套。
高度关切群众冷暖,每人取暖费在提高一倍之后,又增加了1000元的补助,并对采取区域锅炉、燃气锅炉等方式供热的小区或企业进行了奖励性补贴,圆满完成128万户134万吨“爱心煤”发放任务,有效保证了居民温暖过冬。
“戏曲惠民、欢乐百姓”系列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25个项目通过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审批,新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4项。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90家。
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同推进,成绩显著。
农村五件实事进展顺利。
全面完成1143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特困群众易地搬迁项目首次扩大到8个非扶贫重点县;1928个行政村街道亮化任务圆满完成;改扩建69所村级幼儿园;乡村清洁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
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好转。
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全年各类生产经营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又有新的下降。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各项改革继续深化。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
久拖未决的山西农药厂、永济纺织厂破产清算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由省财政支付的破产费用基本落实。
运城大酒店、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改制工作基本完成。
在全省率先将13个县(市、区)公立医院全部列入省改革试点,全省医改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
公交改制平稳实施,建立了“国有主导、多方参与、公司经营、规模发展”的运营新机制。
转型综改全面推进。
“四化同步”、“五规合一”等改革深入实施。
理顺了省级开发区与所在县(市、区)在土地利用、行政管理和财税分配等方面的关系,明确了开发区的产业定位,极大地激发和释放了开发区的发展活力。
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
拓宽开放视野,增强开放胆识,创新开放路径,坚持“小分队”走出去、“大部队”引进来,大力开展专业化招商、定向化招商、集群化招商、产业链招商,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91.2亿元,同比增长22.9%,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的140%。
全市10亿元以上续建和新开工项目,由年初的63项增加到年底的101项,项目总投资规模大幅增长。
以全省“飞地经济”试点市为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一批转型跨越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
义乌国际商贸城综合工业园已经建成,投资600亿的深圳家居产业园成功签约并将落地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