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笔记

合集下载

汉语音韵学 笔记

汉语音韵学 笔记

第一章声母第二节《广韵》
《广韵》简介
1、由来体例:北宋官修的一本韵书,陈彭年、邱雍在《切韵》《唐韵》等隋唐韵书的基础上
修成的。全名《大宋重修广韵》,公元 1008 年。最早的韵书是三个时期魏人李登著《声类》
收字 11520,失传。晋代吕静编的《韵集》。隋代的陆法言《切韵》。唐代孙缅《唐韵》。所以
记录的不是宋代的声韵系统,而是隋唐的韵书系统。
例:
调(4)
韵(206)
小韵(约 3600)

57 东
东,德红切,十七,鸫……
同,徒红切,四十五,仝童……

55

60

34
邵荣芬《切韵研究》归纳 3617 个小韵
2、性质: 它决定中古音的研究方法,决定汉语史研究的空间和时间关系问题的理解,涉及到整个汉语 史的历史解释。 三种观点:一、《广韵》反映的是一时,一地的单一的音系。 二、《广韵》反映的是杂糅古今,以及各地方音的一个综合音系。 三、《广韵》反映的是吸收了一定的古音和方音成分的读书音系。
第一章声母第四节上古声母系统
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研究多利用谐声材料 三点: 一、古无轻唇音(清代学者钱大昕《十驾齋养新录》):只有帮组没有非组。 1、通假异文:邦域/封域 2、古代注音:娓,读若媚(《说文•女部》) 3、声讯材料:《释名》负,背也 4、谐声:非—悲辈排;反—版板扳; (材料只能说明轻唇重唇不分)
从目的来看为诗文押韵而做的一部工具书,从体例来看是一部以调系韵以韵系声的同音字
典。
以调系韵:以四声为纲(平上去入,平声分为上平下平,与现在的阴平阳平不是一个概念),
在四个部分基础上,以不同的韵分派到不同的声上去。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一、《广韵》61平声韵: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二、《广韵》34入声韵: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三、《广韵》35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齿音: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半舌:来半齿:日六、王力上古29韵部:七、王力上古32声母: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幽觉唇音:帮滂并明微物文脂质真歌月寒缉侵叶谈八、《中原音韵》19韵部表: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九、《中原音韵》25声母表:崩烹蒙风亡东通农龙工空仰烘邕宗从嵩钟充双儿章昌商戎十、十三辙韵目表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注:加[]的韵目指的是该韵在此部,但是该字并不在此部。

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2、只有一二四等的:匣3、只有一四等的: 端透定泥精清从心4、只有二三等的: 知彻澄娘照穿床审5、只有三四等的: 喻(三等云,四等余)6、只有三等的: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7、只有四等的:邪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1、一等: 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2、一三等:东戈(2)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4、二三等:麻庚(2)5、三等: 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6、四等: 齐先萧青幽添(6)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止:支脂之微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遇:鱼虞模臻:真谆臻文欣魂痕果:歌戈山:元寒桓删山先仙宕:阳唐效:萧宵肴豪曾:蒸登假:麻流:尤侯幽梗:庚耕清青深:侵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其中:有开无合共四摄:效流深江有合无开共二摄:遇通开合都有共10摄。

音韵学部份知识点梳理

音韵学部份知识点梳理

三、 音韵部分
1、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的一门传统学问。
2、今音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以《切韵》系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 代的语音系统。
3、古音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与“今音学”相对,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如《诗经》、 《离骚》、《老子》等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的谐声偏旁,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 系统。
4、等韵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描写语音中的 声、韵、调系统,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普通语音学。
5、古代常见的几种注音方法:
(1)譬况法:采取打比方的方法给汉字注音的方法,比如《淮南子》高诱注“旄读如绸缪 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2)读若(读如)法:即“读得象××音”,也是一种打比方的注音方法,如《说文》 “宋,读若送”。
喉音
牙音
舌音
齿音
唇音
半舌音
半齿音
广韵 3பைடு நூலகம் 声母
影馀晓匣
见溪群疑
端透定泥
来知澈澄
精清从心邪
庄初崇山
章昌船书禅日
帮滂并明
\
\
三十六字母
影喻晓匣
见溪群疑
端透定泥
(3)直音法:即用同音字注音。如“根,音跟”
(4)反切法:用两字来合注被切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反切下字与被 切字的声调是一致的),合成被注字的音。称为“某某切”(唐以前称为“某某反”)例 如“毛”可用“莫袍切”来注音。
6、几种主要的音韵学著作及音韵学家:
(1)《切韵》: 隋代陆法言编著,是中古时期一部重要的韵书,它按韵排列,共分 193 韵,但原书已佚,它的音系保留在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广韵》里。对后代的音韵学研究影 响深远。

音韵学笔记

音韵学笔记

(2)材料方言、汉藏语言、对音材料:例:南无(nama),画眉深浅入时无(ma)(3)方法历史比较(高本汉)(西方传入中国)、语言类型学(传统)游牧民族○○○○○○农耕民族○ a.(鸡公、鸡婆——公鸡、母鸡(鸡公、鸡媛)——公鸡、母鸡)○○○ b.萝卜干○ c.商纣王(帝辛)【时间+地域】(4)结果值三、研究材料和方法(一)材料1.文献(韵书、韵图、韵文、谐声、通假、异文、声训)2.活语言材料(方言、汉藏方言)(二)研究方法1.归纳(例不十,法不立)例:钱大昕:古无輕唇音(伏羲、庖牺)(佛、弼)(蔓菁、芜菁)(匍匐、扶服)2.历史比较《德语语法》(格林定律)——类同变化同例:(p+in—f,b+in—v)清唇化补充:条件同变化同,凡有例外必有解说(例:鸟)3.类型学(生存方式不同,变化不同)4.底层理论(深层痕迹)胶州为东夷人老家,銕(冶铁技术)5.数理统计(定量)王士元(词汇扩散)、拉波夫(与词汇扩散理论殊途同归)世界语言中心:欧洲——美国历史比较、结构主义(描写主义分支)——转换生成语言学(乔姆斯基)——社会语言学(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影响)【例:thanks的发音(θ、s、t)】四、音韵学研究分期远古、上古(先秦,秦汉语言近上古)、中古(隋唐,魏晋南北朝近中古)、近代(宋有近代萌芽元明)、现代【中古为基础,材料丰富】第一章中古音研究第一节韵书韵书的一个功用,就是为写诗歌押韵提供依据。

一.切韵前韵书(三国)二.切韵(标准音)(声调分卷,反切注音)1.音系基础(长安、洛阳、金陵文化中心)争论:a.陆法言(江南陆家,李※《刊误》)b.鲜卑族后人(五胡乱华)现认为基本音可能为洛阳,尚无定论2.分韵细密(22个声母,35个韵母)不同声调,不同韵戴震认为强行分韵,陈澧认为当时韵母很多,尚无定论补充:【韵】韵:韵腹+韵尾+声调;韵部:韵腹与韵尾相同;合口:韵头为[u]或者以[u]为主要元音的(今:合口呼和撮口呼)韵头:开口:韵头不是[u]或者不以[u]为主要元音的(今:齐齿呼和开口呼)阴声:无韵尾、元音收尾韵尾阳声:鼻音收尾入声:3.单一音系、综合音系高本汉认为单一音系,周法高与其一致(长安话),现尚无定论4.基础音罗常培认为多种基础音,一般不认同此观点;陈寅恪(留学欧洲,旧材料新结论)认为洛阳音为基础音,周祖谟认为是通语。

(完整版)《音韵学教程》笔记

(完整版)《音韵学教程》笔记

第一節音韻學的對象音韵学是專門研究漢語的語音系統的,而且主要研究中國古代的各個歷史時期的漢字讀音及其變化,屬於歷史語音學範疇。

是我國一門傳統的學問,它是研究漢語各個時期的語音系統和它們的歷史演變規律的科學。

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定義:也叫聲韻學,在普通語言學裏叫歷史語音學,它是研究漢語史上的語音情況和它的發展的學科。

漢語語音的發展歷史可以分為四個時期:上古音指先秦兩漢時期的語音,以《詩經》音系為代表。

研究這一時期的語音狀況的學科為古音學。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時期的語音,以《切韻》音系為代表,研究這一時期的語音狀況的學科為今音學。

近古音指元明清時期的語音,以《中原音韻》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韻》所反映的北方話音系,是北音學。

現代音指現代的語音,以現代普通話音系為代表。

音韻學家把宋元以來的等韻圖作為研究物件的學科稱為等韻學。

他們以“等”的觀念來分析漢語發音原理和方法,以韻圖的形式展示漢語語音系統和韻書中的反切。

研究內容包括韻圖的編撰,等韻學的原理等。

傳統的古音學,今音學,等韻學和北音學,是音韻學研究的內容。

第二節音韻學的功用一是為了更深入地瞭解現代漢語的語音系統。

二音韻學對於學習和研究古代漢語及漢語史的作用1、學習古代漢語,首先要運用許多工具書,其中不少是按照古音編排的。

2、一種語言的三個要素,都不是孤立的,辭彙、語法都和語音有密切的聯繫。

3、掌握了古音還可以用來考查詞源,研究漢語詞源學。

4、古代漢語語法和音韻學的關係也是容易看出來的。

三、音韻學和其他學科的關係四、音韻學的學習方法第二章音韻學的基本知識(1)聲母:又叫字母,聲紐,紐,聲,聲類。

字母是聲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溫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學者又增加了六個,補成了三十六個字母。

(2)五音、七音:音韻學上按照聲母的發音部位把聲母分唇,舌,齒,牙,喉五類,又加上半舌音,半齒音為七音。

三十六個字母全清次清全濁次濁清濁幫滂並明(重唇音)誹敷奉微(輕唇音);端透定泥(舌頭音);知徹澄娘(舌上音);精清從心邪(齒頭音);照穿床審禅(正齒音);見溪群疑(牙音);影喻曉匣(喉音);來(半舌音);日(半齒音).(3)反切是一種傳統的標音方法,較之譬況,讀若,直音是較為科學的標音法。

(16)《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2)

(16)《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2)

(16)《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2)3,等呼观念的改变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宋元时代韵图那种把字音按声类和韵类发音的不同区别为两呼四等的分析方法,到明代已不再符合语音分析的实际情况。

明末,“等”的观念完全被“呼”代替。

到清代,就完全用四呼来代替原来的两呼四等了。

两呼四等合流为四呼的大概情况是:开口一二等变为开口呼,开口三四等变为齐齿呼,合口一二等变为合口呼,合口三四等变为撮口呼。

四、如何利用韵图认识反切韵图的编纂目的,特别是宋元韵图的编纂目的,主要在于展开韵书的语音系统、阐明韵书的反切。

今天查阅字书(如《玉篇》)、韵书(如《广韵》),或者看《经典释文》以及经史诸子的注释,会遇到一些无法由上下字直接切出读音的生僻字。

这种情况可借助韵图。

简单说来,反切上字一定跟我们所要知道的读音同一直行,但大多数不同图;反切下字一定跟我们所要知道的读音同图、同一横行。

王力先生称用这种方法查字叫“横推直看”。

在韵图中查字,首先要知道反切下字属于什么韵,这需要一定练习才能记得住。

如果查出的字不认识,可根据同一直行其他声调的字去推。

五、等韵门法1,什么是门法门法是按照反切来查图的方法。

也就是古人制定的使用韵图的一些法则和条例。

2,门法的产生早期韵图,如《韵镜》,只有所谓《归字例》,教人怎样查图,怎样根据反切在韵图中找字。

随着韵图大量出现,语音不断发展,利用韵图练音识字渐成风气,韵图的若干问题也暴露出来。

如《七音略》端、知组安排在同一行,精照组也在同一行(《韵镜》亦然),一四等为端精组,二三等为知照组。

但《广韵》四江韵里有一小韵,“桩,都江切”,桩是知母字,都是端母字,反切上字和被切字不属于同一个字母。

韵图对这个韵字没有根据反切上字“都”把它列入一等,而是列在二等的位置。

门法就专门解释这个矛盾,称这种情况为“类隔”。

3,门法的发展可以认为韵镜的《归字例》是门法之发端,《四声等子》里的《辨音和切字例》和《辨类隔切字例》是门法的进一步发展。

汉语音韵学读书笔记

汉语音韵学读书笔记

汉语音韵学读书笔记读汉语音韵学的读后感上古音,大致是说秦汉以前至夏商周甚至更早的历史时期内,人们的语音状况。

由于语音一直处在演变之中,所以那个时候字的读音跟我们现在差了很多。

透母、泥母,说的是这两个字的声母;幽部说的是这两个字的韵母。

我们通过历史语言学的方法归纳构拟出上古音的基本面貌,所以可以推测出一个字在上古时期的读音。

当然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归纳,但也有比较通行的,公认度比较高的一种构拟。

“透”和“泥”是用来表示两个声母的,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个是t,一个是n。

这两个声母都是舌尖前音,发音部位相同。

宋代的学者归纳当时的语音状况,得到了三十六个声母,并且分为不同的类别,透和泥都列为舌音,舌音一共有四个:端、透、定、泥。

每一类内部的声母就叫做旁纽。

叠韵就是归为一个韵部的字之间的关系。

韵部,说得最简单,就相当于是把韵母相同的字类聚到一起而得到的一个 -。

然后我们从每一个 -里选一个代表字来作为这个 -的名字。

所以如果两个字处在同一个韵部,这两个字就是叠韵,也就是说两个字的韵母是一样的。

这里所说的韵母,是指主元音和韵尾(如果有)而言的,不考虑介音。

丑和纽都是“幽部”这个 -里面的字。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上古时期,“丑”字的声母是“透”,韵母是“幽”;“纽”的声母是“泥”,韵母也是“幽”。

这句话的意图是为了论证,“丑”和“纽”在上古读音是相近的。

还有其他问题请补充。

汉语音韵学王力高清扫描版这本书怎么样?《汉语音韵学》,王力著,商务印书馆1936年9月初版。

原名“中国音韵学”。

中华书局1956年7月重版本,略有修订,有新版自序。

著者另有《汉语音韵》一书,中华书局1963年8月初版,比较浅显。

又有《音韵初步》一书,商务印书馆1980年12月初版,讲音韵学最基本的知识。

著者《1980年重版序》说:四十多年来,对音韵学的见解有许多改变。

凡《汉语音韵学》和《汉语音韵》不同的,一律以后者为准。

当代公认的十大国学 -是谁NO.1 王国维上榜理由:词学泰斗,戏曲学先锋,近 -古学的带头人,在多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且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多种著述成为学界必读经典,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音韵学沈献初教学视频笔记

音韵学沈献初教学视频笔记

沈献初《音韵学》教学视频笔记1、又声韵学一个音节的声/韵/结构的。

由押韵到韵书,再到音韵学。

音是一切音;言是有意义的音。

韵,音+员声,在古代指的是乐器。

上古时代,重韵轻调;魏晋南北朝,韵调并重。

2音韵学不等同于语音学。

自言日言,论难日语。

多人为语,一人为言。

语言学研究的是语音。

音韵学是汉语历史语音学的分支。

词出现时间早于字。

词=言+谊义,说文中指语言的内容是谊字,后来用义字代替。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

中国的学术在清代,清代的学术在乾嘉,乾嘉的学术在王念孙,王念孙的“因声求义”。

王念孙的《广雅疏证》诗经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君子至止,锦衣狐裘。

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

君子至止,黻衣绣裳。

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纪,念其,从土,是坎的意思;堂也从土,有个高台的屋子。

这样难解释,其实枸杞的杞,堂是海棠的棠。

其实是通假中的别字。

3还如,史记中“武安已罢朝,出止车门,召韩御史大夫载,怒日:与长孺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

“首鼠两端”一直说到清朝末期“带头的老鼠出来探查,左右看”的意思。

其实是“踌躇”“犹豫”的意思。

逶迤八十三形,崔嵬十有五体。

写法太多,难辨。

再如,望洋:茫洋:茫然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看,去声,则古语“视”,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所以读平声,再如“草色遥看近却无”“闺中只独看”也是如此。

重,当读重量的重。

日薄西山,中薄当读(破音),是指水和草木相接的地方。

陆游的“东风恶,欢情薄”其中薄也当读(破)。

薄(破)促,短暂接触。

在乎=在于,因为古语中于=乎。

鼠,最后一笔是老鼠的尾巴。

4音韵学的变化先秦:孔子《论语》是对话,谁都一听就懂。

但秦朝焚书坑儒后,难懂了。

所以汉代主要做训诂。

音韵学的变化原因:语音发生了变化;因声求义;东汉佛经传入后翻译过程读音发生了变化三国各自方言土音,晋代门阀制度,限制了文人从政的期望,只好著书立说,大造汉语文化;南北朝被一统之后的隋朝,为统一语言,出现《切韵》。

音韵学完整笔记

音韵学完整笔记

第一章总论一、音韵学1,什么是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语音学和音韵学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从生理、物理属性两方面对语音进行研究。

主要有三个分支: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听觉语音学。

还有所谓的实验语音学。

普通语音学。

音韵学是研究某种语言的语音和该语言语音系统中语音功能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音位学,包括研究某种语言历史上的语音变化等。

音韵总与一种具体的语言相联系,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不可能有“普通音韵学”。

它们在观点、方法上也有不同。

音韵学侧重音类的划分,侧重语音系统的归纳整理;语音学则侧重于发音原理的分析。

3,音韵学的功用二、汉语语音的分期:研究汉语语音的历史情况,主要凭借书面文字材料。

根据文字材料性质,一般把汉语语音的历史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期:公元四世纪以前(晋代以前)对应语音上古音研究上古音的称之为古音学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中古音今音学近古期:公元十二世纪到十七世纪近代音北音学现代期:公元十七世纪到现代现代音现代音的研究一般包括在现代汉语里古代还有一种研究和分析汉语语音的专门学问——等韵学。

这样,汉语音韵学分为四个部门: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等韵学。

严格来说,这只包括一半内容,只把几个代表时期横的面进行了剖析,属于共时的研究,都不研究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

对于语音发展规律的研究,形成了汉语语音史这个部门。

三、汉字标音方法:1,反切以前的标音方法:早期,直接口授法后来,形声字的偏旁曾经被当作识字的拐棍用过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譬况法(包括读若法)、直音法。

2,反切3,音位学标音法1913年开“读音统一会”时,经过多方商榷研究,得到两个系统:(1)1918年11月23日,公布“注音字母”四十文,取笔画最简单的汉字组成,是汉字形式的拼音字母。

(2)1928年9月26日,公布“国语罗马字”,用西方语言字母为汉字注音。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56年2月拟出《汉语拼音方案草案》,1958年2月由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为正式方案推行。

王建毅音韵学笔记(一二)

王建毅音韵学笔记(一二)

王建毅音韵学笔记(一二)15.先秦,没有iu|ui音。

先秦元音系统:a|i|u|ai|au|ia|ua。

16.东|冬|江:另外一种拟音。

东:dua?;冬:duam;江:gan;赣:江也;汉gan。

17.暴|爆:baud;暴得大名;得,不翻译。

暴得:就是暴,得是尾音而已。

18.屋部:尾音为k(g);沃部:尾音p(b);觉部:尾音t (d);另外一种拟音。

19.等韵学四等:一等,春天;二等,夏天;三等,秋天,四等,冬天。

春天g家族;夏天d家族;秋天z家族;冬天b家族。

中央a家族遍历春夏秋冬。

一等,三等;矛盾关系。

二等,四等,矛盾关系。

奇对奇,偶为偶,是也。

可以肯定:先秦,没有三等,没有去声;没有z|c|s|r|l|h;去声归入声。

20.安,a;地名,安康:aga?。

乌a;乌蒙,ama?。

都,ada。

蜀,ada。

人名,阿衡(伊尹)aga?;阿瞒(曹操)amam;阿斗(刘禅)adau;阿房宫abga?;亚父(范增)ada;小可,可a;不翻译。

萧何:何,a;不翻译。

赞a。

阿爷(父亲)ada。

阿保机abdi;abgi;阿骨打agda。

吐蕃:adba。

思南:asnam。

那霸:anba。

以前合一,后来拆分了。

可(家族相似):可|啊|哥|歌|何|呵。

h,有两个,一个是语气词,无实际意义;一种是h(f);有实际意义,这起源很晚,汉朝以后。

21.一字,分二字,二字生多字,语法在变。

22.变化,变,化,化,变,一字足矣。

两字合用,乃简便之道,交易之道。

根,本,本,根,根本,也如是观。

23.葡萄,不能还原为:葡+萄;马铃薯,不能还原为:马+铃+薯;西红柿:可以还原为:西+红+柿。

有好的还原,也即线性思维。

有不好的还原,整体不能还原为部分。

系统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复杂性思维,不能简化为线性思维。

24.名词+名词,组合,比如羊三,三羊。

我的羊,的这个字先秦是累赘,我羊,羊我,即可。

后来随着词汇、语法、语音的变化,才演化为我的羊。

第三讲,音韵学基础知识

第三讲,音韵学基础知识

第三讲,音韵学基础知识第二讲、音韵学基础知识这一讲介绍以下内容:①与声、韵、调有关的术语②与古代注音方法有关的术语③传统三十六字母一、与声母有关的术语㈠、声、声纽、纽这一组术语指声母。

“纽”义为“枢纽”,古人认为声母在汉语音节中非常重要,是汉语音节的枢纽,所以称作“纽”或“声纽”。

㈡、五音、七音、九音、舌齿音这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发音部位给辅音分的类。

五音:古人将辅音的发音部位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称为五音。

七音:古人从五音中的舌音分出半舌音、五音中的齿音分出半齿音,加上原来的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和喉音,合称七音。

九音:古音在七音的基础上,将唇音分为重唇、轻唇两类,将舌音分为舌头、舌上两类,称为九音。

舌齿音:古人将半舌音和半齿音合为一个大类,称为舌齿音。

㈢、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这一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声母的发音方法对辅音作的分类。

辅音的发音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成除阻方式:塞、塞擦、擦、鼻、边塞音:[p][ph][t][th][k][kh]塞擦音:[ts][tsh][t?][t?h][t?][t?h]擦音:[f][s][x][?]鼻音:[m][n][?]边音:[l]第二,呼出气流强弱:不送气、送气不送气:[p][t][k][ts] [t?][t?]送气:[ph][th][kh] [tsh][t?h][t?h]声带颤动与否:清音、浊音清音:[p][t][k][ph][th][kh]浊音:[m][n][l][?]⑴清、浊指清音、浊音。

发音时声带不颤动不带音是清音。

反之,发音时声带颤动、带音的是浊音。

关于清浊,古人又结合其它发音方法,进一步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①全清:指发音时不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如:普通话中的声母:b、z、d、j、f、s、x和sh。

这些声母按古人的分类标准都属于全清。

②次清:指发音时不带音、送气的塞音、塞擦音。

如:普通话中的声母p、c、t、q、ch、k,按古人的分类标准属于次清。

汉语音韵学 笔记

汉语音韵学 笔记
第一章声母第四节上古声母系统
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研究多利用谐声材料 三点: 一、古无轻唇音(清代学者钱大昕《十驾齋养新录》):只有帮组没有非组。 1、通假异文:邦域/封域 2、古代注音:娓,读若媚(《说文•女部》) 3、声讯材料:《释名》负,背也 4、谐声:非—悲辈排;反—版板扳; (材料只能说明轻唇重唇不分)
二、唇音分化(分化成轻重唇) 帮组分化为 帮组、非组 帮组→一、二、三(开)、四等→帮组 帮组→三(合)等(-jw-)→非组
音系规则:P→Pf→f/——V(高,圆唇)
三、齿音合流(知庄章[知照]组合流为一组) 四、见精组的声母细音腭化(北方方言) 见组→洪音→gkh 见组→细音→jqx
精组→洪音→zcs 精组→细音→jqx
不是截然对立的,应该辩证的看。《广韵》基本上反映的是以金陵洛下语言为基础的隋唐时 期的读书音。从以历史比较法的“均变性原则”来看,语音演变的基本原则、机制其实应该 是现在如此过去也如此。
第一章声母第三节中古声母系统
中古音 1、音韵学上,通常将隋唐宋时期的汉语语音称作中古音。分为前期后期。前期以《切韵》 音系(即《广韵》音系)为代表。后期,以三十六字母为代表。
洪音:开口呼、合口呼 细音:齐齿呼,撮口呼
例如:见母:古(洪音) 居(细音撮口呼) 精母:祖(洪音) 煎(细音齐齿呼)
普通话(北京话)“尖”“团”不分 ts 尖音:古代精组的细音字,例酒,津 k 团音:古代见组的细音字,例九,巾 尖团合流
上古到中古汉语声母的演变现象: 舌音分化为舌头舌上两类
上古音系
从目的来看为诗文押韵而做的一部工具书,从体例来看是一部以调系韵以韵系声的同音字
典。
以调系韵:以四声为纲(平上去入,平声分为上平下平,与现在的阴平阳平不是一个概念),

音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音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三、⾳韵部分1、⾳韵学:也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门传统学问。

2、今⾳学:⾳韵学的分⽀之⼀。

以《切韵》系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系统。

3、古⾳学:⾳韵学的分⽀之⼀。

与“今⾳学”相对,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如《诗经》、《离骚》、《⽼⼦》等⽤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的谐声偏旁,研究上古时期的语⾳系统。

4、等韵学:⾳韵学的分⽀之⼀。

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描写语⾳中的声、韵、调系统,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普通语⾳学。

5、古代常见的⼏种注⾳⽅法:(1)譬况法:采取打⽐⽅的⽅法给汉字注⾳的⽅法,⽐如《淮南⼦》⾼诱注“旄读如绸缪之缪,急⽓⾔乃得之。

”(2)读若(读如)法:即“读得象××⾳”,也是⼀种打⽐⽅的注⾳⽅法,如《说⽂》“宋,读若送”。

(3)直⾳法:即⽤同⾳字注⾳。

如“根,⾳跟”(4)反切法:⽤两字来合注被切字的⾳,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声调是⼀致的),合成被注字的⾳。

称为“某某切”(唐以前称为“某某反”)例如“⽑”可⽤“莫袍切”来注⾳。

6、⼏种主要的⾳韵学著作及⾳韵学家:(1)《切韵》:隋代陆法⾔编著,是中古时期⼀部重要的韵书,它按韵排列,共分193韵,但原书已佚,它的⾳系保留在北宋陈彭年等编的《⼴韵》⾥。

对后代的⾳韵学研究影响深远。

(2)《⼴韵》:全称《⼤宋重修⼴韵》,北宋陈彭年、邱雍等根据《切韵》及唐代对《切韵》的增订进⾏修订、补充,是我国第⼀部官修韵书;其语⾳系统与《切韵》基本⼀致,属《切韵》系韵书,分206韵,收26194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研究中古⾳的主要依据。

(3)《韵镜》:唐宋间编订的反映声、韵、调配合情况的等韵著作。

与《⼴韵》互为补充,是考察中古⾳的另⼀种重要材料。

(4)《中原⾳韵》:元代周德清著,是根据当时关汉卿、马致远等元曲家作品的⽤韵情况编纂⽽成,反映了⼗四世纪我国北⽅的语⾳系统,是研究近代⾳及其演变的重要依据。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音韵学的应用)【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音韵学的应用)【圣才出品】

第6章音韵学的应用6.1 复习笔记一、上古音与字词关系的探求(一)探求字词同源1.同源词的形成所有的词都是以具体的语义作为它的内容,以规定的语音作为它的外在形式,这就产生了语音和语义的结合问题;现代语言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产生之初,一个词的语义和语音没有必然联系,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示什么样的语义内容纯粹是偶然的,这一理论无疑也适用于汉语;在语言的基本词汇初步形成以后,陆续创造的新词就往往与旧词发生了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声音和意义两方面都与旧词相通,语言学称这种关系的词为同源词;旧词为根词,新词为派生词;章炳麟称这种现象为孳乳变易。

2.确定同源词的首要条件确定同源词的首要条件之一是找到两个(或几个)词之间的声音联系,这里的声音不是指今天的汉语普通话读音,而是指产生新词时代的读音。

考求《说文》所收录的字词的同源关系,通常都以上古音系作为语音基础;例如:逑-仇(1)《诗经·周南·关雎》:“君子好逑。

”毛传:“逑,匹也。

”(2)《诗经·秦风·无衣》:“与子同仇。

”毛传:“仇,匹也。

”(3)《说文·人部》:“仇,譬也。

”《说文·走部》:“逑,又曰怨匹曰逑。

”(4)逑、仇都训“匹”,意义相同,逑、仇二字古音都是幽部群母,据此可知逑、仇为同源词。

(二)确定用字通假1.本字不用,而用音同音近字替代的现象,在古书中屡见不鲜;掌握上古音知识,就可以结合对词义的分析,确定文中所用的字是本字还是通假字。

2.在一般情况下,通假字的形义与本字的形义没有关系,只存在声音上的相同或相近;例如:衣-殷(1)《礼记·中庸》:“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

”郑玄注:“衣读如殷,声之误也。

齐人言殷声如衣。

”(2)《尚书·康诰》:“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

”“壹戎衣”即“殪戎殷”,用兵伐殷的意思。

(3)衣、殷同属上古影母,衣在微部,殷在文部,有对转关系;据此可知“衣”是“殷”的通假字。

音韵学知识

音韵学知识

音韵学知识一.音韻學概述1,音韻學的基本內容是我國一門傳統的學問,它是研究漢語各個時期的語音系統和它們的歷史演變規律的科學。

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定義:也叫聲韻學,在普通語言學裡叫歷史語音學,它是研究漢語史上的語音情況和它的發展的學科。

英文名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漢語語音的發展歷史可以分為四個時期:上古音指先秦兩漢時期的語音,以《詩經》音系為代表。

研究這一時期的語音狀況的學科為古音學。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時期的語音,以《切韻》音系為代表,研究這一時期的語音狀況的學科為今音學。

近古音指元明清時期的語音,以《中原音韻》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韻》所反映的北方話音系,是北音學。

現代音指現代的語音,以現代普通話音系為代表。

音韻學家把宋元以來的等韻圖作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稱為等韻學。

他們以「等」的觀念來分析漢語發音原理和方法,以韻圖的形式展示漢語語音系統和韻書中的反切。

研究內容包括韻圖的編撰,等韻學的原理等。

傳統的古音學,今音學,等韻學和北音學,是音韻學研究的內容。

2,音韻學的基本概念(1)聲母又叫字母,聲紐,紐,聲,聲類。

字母是聲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溫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學者又增加了六個,補成了三十六個字母。

(2)五音,七音音韻學上按照聲母的發音部位把聲母分唇,舌,齒,牙,喉五類,又加上半舌音,半齒音為七音。

(3)反切是一種傳統的標音方法,較之譬況,讀若,直音是較為科學的標音法。

反切的產生,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篇》云:「孫叔言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至於魏世,此事大行。

」(孫炎,字叔然,名炎)陸德明《經典釋文》也說:「孫炎始為反語,魏朝以降漸繁。

」事實上,孫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東漢服虔注《漢書》「惴,音章瑞反」。

孫炎對反切進行了整理,並編成了【爾雅音義】。

反切是兩字配合起來切出一個漢字的讀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黃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聲理,不論其為何韻,下字定其韻律,不論其為何聲。

音韵学复习要点

音韵学复习要点

⾳韵学复习要点⾳韵学复习要点1、汉语⾳节结构的分析⽅法,⼀⽿光⾳节的构成成分答:⾳韵学对⾳节的切分分为两层,第⼀层把整个⾳节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第⼆层只对韵母进⾏再切分,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

声母和韵母是由⾳质⾳位组成,结合⽅式是线性组合;声调是⾮⾳质⾳位组成,结合⽅式不是线性组合。

2、普通话辅⾳、元⾳和声调的⾳位。

答:普通话辅⾳⾳位:塞⾳不送⽓塞⾳送⽓⿐⾳擦⾳边⾳唇⾳ p p’ m f⾆尖中⾳ t t’ n l⾆根⾳ k k’? x塞擦⾳不送⽓塞擦⾳送⽓擦⾳通⾳⾆尖前⾳?? s⾆尖后⾳ t? t?? r⾆⾯前⾳普通话元⾳⾳位:⾼元⾳:? I u y中元⾳:?低元⾳:a各个⾳位变体如下:/?/的变体有:[?]:只出现在/?/ /?’/ /s/后⾯[?]:只出现在/t?/ /t?’/ /?/后⾯[?r]:出现在零声母⾳节不与辅⾳配合/i/的变体是/i/ 、/j/,后者⽤作零声母韵头/u/的变体是/u/、/w/,后者⽤作零声母韵头/y/的变体是/y/、/?/,后者⽤作零声母韵头/a/的变体有:/?/:⽤于零韵尾之前/?/:⽤于/i/、/y/和/n/之间/ɑ/:⽤于韵尾/n/、/?/之前/a/:分布在其他语⾳环境/?/的变体有://:⽤于单独做韵母/e/:⽤于韵尾/i/之前/o/:⽤于韵头/u/和唇⾳声母之后/?/:⽤于其它语⾳环普通话声调⾳位: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35】【211】去声【51】【53】3、反切的基本原理。

答: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两者结合成另外⼀个⾳节,就是被切字的读⾳。

被切字是零声母时,反切上字必须是零声母,但是介⾳不⼀定和被切字⼀致,被切字的介⾳决定于反切下字。

4、名词解释答:五⾳:三⼗六声母按照发⾳部位来分,可以划分为唇⾳、⾆⾳、齿⾳、⽛⾳、喉⾳五个种类,合成“五⾳”。

七⾳:五⾳之外,还有半⾆⾳、半齿⾳,因⽽有了七⾳的称号。

另外,唇⾳分为重唇⾳和轻唇⾳,齿⾳分为齿头⾳和正齿⾳,⾆⾳分为⾆头⾳和⾆上⾳,因⽽有⼗⾳之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韵学笔记绪论、第一章“小学”即传统语言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音”的六种不同含义:(1)指声母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所分的类别。

如:“五音”:唇、舌、齿、牙、喉音;“七音”: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音;“九音”:重唇、轻唇、舌头、舌上、齿、牙、喉、半舌、半齿音。

(2)指我国古代五声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

(3)指古代声母或声类。

(4)指整个音节的发音。

(5)指“韵”。

(6)指“声调”。

“韵”的四种不同含义:(1)指和谐的声音(2)指音节的韵母部分。

(3)特指文学作品(诗词曲赋)中的押韵。

(4)指韵书中把元音和收尾音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的单位。

(包含不同介音)“音韵”的不同含义“音韵学”: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汉字声、韵、调的类别及其古今演化轨迹,并辨析语音的发展过程。

传统上把汉语音韵学分为三个方面:(1)古音学:是汉语音韵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研究周秦两汉语音系统的学问,严格的说是研究以《诗经》、《楚辞》为代表的上古语音系统的学问。

(2)今音学:以研究《切韵》、《广韵》一系的旧韵书为主要内容,亦称切韵学,主要研究《切韵》;(3)等韵学:以对旧韵书所用的反切加以排比,从中找出音韵体系,并从音理上加以说明为主要内容,等同于现在的语音学理论。

另外,有的现代学者还把以研究《中原音韵》一系韵书为内容的另立一门学问即“北音学”。

古代注音法:P5(1)譬况注音法:(比拟的描写性的注音法)包括急言、缓言、长言、短言、内言、外言等。

(2)直音法:以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

(3)读若、读如:读若用同音、近音字比拟语音,读如除注音外,同时还说明假借。

用此注音法时,注释字与被释字有时同音,有时近音。

(4)反切注音法:利用双声叠韵的方法,用两个字拼出另一字的读音。

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反切法产生于东汉末年,可称得上最科学的注音法。

四声的发现和归纳是韵书产生的基础条件音韵学研究范围,内容等韵学P10—P12北音学P14—P15古音学P15—P16、P17、P18今音学?明陈第《毛诗古音考》:”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第二章魏李登《声类》,最早;晋吕静《韵集》前梁夏侯咏《韵略》南朝宋李概(李季节)《音谱》北齐阳休之《韵略》北齐杜台卿《韵略》《切韵》:隋陆法言撰,书成仁寿元年即601年,是中国传统语言学中一部划时代的大作,也是中古音韵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关于《切韵》音系的性质,有三大看法:一认为《切韵》所代表的音系是综合音系,即古今南北语音的综合语音系统。

如:清江永《古韵标准·例言》说它皆杂和“五方元音”;何九盈《切韵音系的性质及其它》认为“《切韵》音系的性质是古今南北杂凑”。

P25二认为《切韵》所代表的是单一音系,基本是一时一地之音。

这种看法又有三种不同观点。

(1)吴音说宋人孙光宪《北梦琐言》、元人熊忠《古今韵会举要》卷首、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明人宋濂《洪武正韵》序等,都认为《切韵》所代表的语音系统是吴音。

李新魁《汉语音韵学》批评“吴音说”:一是把陆法言当作吴郡人,依吴音而作;二是把《切韵》作者误认为南朝梁人沈约的撰作。

(2)长安音说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提出“一时一地之音”,周法高据此提出长安音说。

陈寅恪《从史实论切韵》批判之。

(3)洛阳音说清人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陈寅恪《从史实论切韵》认为纯粹一时一地之音。

邵荣芬《切韵音系的性质和它在汉语语音史上的地位》(从5方面)P26-P27,结论:《切韵》以洛阳音系为基础,吸收部分方音。

王显《切韵的命名和切韵的性质》(从4方面)P27-P28,而后在《再谈切韵音系性质》结论:《切韵》以洛阳话为基础吸收魏晋时代河北方音与金陵音的一部分作为自己的音系。

赵振铎《从<切韵序>论<切韵>》也赞同《切韵》以洛阳音系为基础的说法。

三认为《切韵》所依据的主要是当时的“读书音”周祖谟《切韵的性质和它的音系基础》认为:“《切韵》音系是据南方士大夫严萧等人所承用的雅言、书音折中南北的异同而定的,这个音系可以说就是六世纪文学语言的语音系统”(从5方面)P30,严学《<广韵>导读》同意周的观点。

我们认为P30-31王仁眗《刊谬补缺切韵》韵目小注与王一、王二、王三P20《王一》:出自敦煌,称敦煌本王韵,平声不存,不知韵目小注概况;上声存52韵,有19处韵目小注;去声57韵,有17处韵目小注;入声28韵,有9处韵目小注。

《王二》:出自北京故宫,有明人项元汴子京的跋语,称项跋本王韵或内府本,只有平声韵下有四处韵目小注;周祖谟先生认为王二本“不能与王韵合为一谈,只能看做刊谬补缺切韵系列的一种。

”王二本分四声,五卷,大韵分195韵,小韵3671个,韵字1万多。

《王三》:是完本,有宋濂跋语,称宋濂跋本王韵,与原本十分接近,平声存54韵,韵目小注有17处;上声20处韵目小注;去声存17处韵目小注;入声存9处韵目小注。

王三分五卷,平声54,上声52韵,去声57韵,入声32韵,全书分4声,195韵。

三种本子相互比照补充共有韵目小注67处。

情况如下:平声54韵,17处韵目小注;上声52韵,20处韵目小注;去声57韵,20处韵目小注;入声32韵,10处韵目小注。

《唐韵》:孙偭撰,有两种稿本,开元本,195韵P34;天宝本,205韵P35。

《唐韵》韵目的分合P35李舟《切韵》特点P36—P37第三章《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这是中国语言史上重要的一部研究汉语音韵的韵书,陈彭年、丘雍奉诏编撰,成书于1008年,2万多字。

206韵的产生:《广韵》是在《切韵》193韵和《唐韵》开元本195韵,天宝本205韵基础上,将“真、寒、歌”等韵各分为开合两部,上平28、下平29、上声55、去声60、入声34,比《切韵》多13韵,共206韵,分五卷。

思考题P39—P40(参见广韵韵目)韵目旁的“同”、“独”字样:“同”:即同用,指《切韵》里某几个邻近的韵可以在一起押韵。

如“魂痕同用、之脂支同用”等;“独”:即独用,指《切韵》里某些韵的字只能单独押韵,不同与邻近的韵通押,如“东独用、江独用”。

独用、同用都仅限用语近体诗。

《广韵》是一部极为重要的音韵学著作,它的重要价值在于保存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大量的反切,而且是一个较为严密的语音系统。

研究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可以以此为枢纽,上溯古音,下推今音。

从《广韵》的音韵系统出发,对调查研究现代汉语方言也颇有帮助,因此,《广韵》这部书无论是在韵书还是在字书方面都不失其应有的价值。

《集韵》:宋丁度、李淑等奉敕修订,成书于1039年,收字5万多,分韵206。

《集韵》根据当时的实际语音,在反切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

它把《广韵》中许多属于“类隔”的反切,绝大多数改为“音和”,这是进步之处。

P44《集韵》是我国研究文字、训诂和宋代语音的重要资料。

《礼部韵略》:宋丁度撰,专备礼部科试用。

《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刘渊撰,全书107韵。

《平水韵略》:金人王文郁撰,分韵106。

《五音集韵》:金人韩道昭撰。

特点:首先:《五音集韵》合并了《广韵》中部分同用韵为160韵,共分十五卷,平声分上、中、下,又各分两卷,上、去、入各分三卷。

《五音集韵》参酌了《广韵》206韵,合并为106韵又注明了与《广韵》不同的“独用”“同用”其次:《五音集韵》对当前韵书的编排体例进行革新,书中在各韵内的小韵首字前加圈,圈内标明“三十六字母”即:牙音:见溪群疑,舌音:舌头,端透定泥,舌上,知彻澄娘唇音:重唇,帮滂并明,轻唇,非敷奉微牙音:齿头,精清从心邪,正齿,照穿床审禅喉音:晓匣影喻,半舌:来,半齿:日小韵属字,如有开合之别,则分别排列,还以(一)、(二)、(三)、(四)标明等列。

第三:《五音集韵》所使用的反切,大体依照《广韵》,也有采用《集韵》,有的则依据当时的语言,创制新反切。

《五音集韵》列字繁复、注释详审,尤其是运用等韵学理来编排字音,对当时以及后世都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总之韩道昭《五音集韵》在韵部体例上的革新,在中国韵书发展史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古今韵会举要》:元熊忠撰;(据黄公绍《韵会》修订)特点:P51-P55首先:其韵目依据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107韵,形式上此书承用了传统的分韵,实际上划分韵类和声类时参照了当时的实际语音。

熊忠在卷一东韵拢字后小注及按语后阐明他的看法。

他先引述了宋人洪迈、吴、毛晃等人的话,指出《礼部韵略》在宋代已与实际读音有距离。

此书在排列具体韵字时,在每一韵内部按类相聚,同一韵母的字归在一起,用一个代表字来说明,这就是作者注明的“属某字母韵”。

熊忠在《韵例》中说:“今每韵并分七音四等,始见终日,三十六母为一韵”此外,还打破了—P、—T、—K的基本界限,如属于“讫”字母韵字,在质、勿等韵里都有。

其次,在声类划分上,在每韵之下注明声类,但声类划分的标注却有差异。

它的三十六字母,比起传统的三十六字母,除了次序先后有异同,还多了“鱼”、“云”、“合”母,少了“照”母,“穿”母,“床”母。

另外,它在注释中还引用了古代典籍,说明以前文字的通假情况,还纠正了《说文》里的某些错误,为研究古代文字形音义的关系等,提供了不少可贵的证据。

第四章《蒙古字韵》:用八思巴字来标明汉字读音的书,分15韵部。

《中原音韵》:元周德清撰,我国最早曲韵专书,依据当时戏剧家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戏曲作品的用韵字编辑成的一部统一戏曲语言的著作。

《中原音韵》分十九韵部,韵目如下:一东钟二江阳三支思四齐微五鱼模六皆来七真文八寒山九桓欢十先天十一萧豪十二歌戈十三家麻十四车遮十五庚青十六尤侯十七侵寻十八监咸十九廉纤关于《中原音韵》声调的讨论关于入声的问题,周德清在《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中说:“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耳,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

”如何理解此话,后学有不同看法:⑴陆志韦《释中原音韵》中说“我们不能根据今日国语而抹煞中原的入声”,在《记<五方元音>》中说“近来研究音韵的人士是肯定在《中原音韵》之后北方话早已失去入声,那是无稽之谈。

”⑵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认为“总的看来,周氏本人关于入派三声的说明只能有一种解释——合乎情理,这就是“入声作三声”或“入派三声”,都不过为词曲用韵的要求而设,至于口语里还是有入声的。

”“周德清的入声字派入平、上、去三声,却不跟三声字混合,而是单独成类,附在三声之后。

‘次本韵后’是‘黑白分明’,可见周氏强调的是口语里还存在入声。

”⑶赵遐秋,曾庆瑞《<中原音韵>音系的基础和入派三声的性质》中说:“周德清说的作词应该是指的是戏曲文学的创作,自然以中原之音及大都音为用韵的规范。

他们认为,当时入声已经发生变化,因此业已改变,韵母和某些阴声韵相同,可以和原来的阴声韵自然的押韵了…周德清方面忠实于语言实际,将入声韵派入阴声韵的三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