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笔画解读(免费)
魏碑七个基本笔画写法
魏碑七个基本笔画写法魏碑是中国书法的一种字体,出自东汉末年的魏晋时期,因其形状端正、书写规范而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的重要范本之一。
魏碑的七个基本笔画写法对于学习书法的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七个基本笔画的写法。
第一个基本笔画是横。
横是指从左向右的一条笔画,它的特点是平直、稳定。
横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一气呵成,如「一」字的横;另一种是分两段横,如「丁」字的横。
第二个基本笔画是竖。
竖是指从上向下的一条直线,它的特点是挺拔、纵向。
竖的写法有三种:一种是一气呵成,如「十」字的竖;另一种是分两段竖,如「力」字的竖;还有一种是分三段竖,如「虍」字的竖。
第三个基本笔画是撇。
撇是指从上向下、向右倾斜的一条笔画。
撇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下撇,如「川」字的撇;另一种是弯撇,如「㇀」。
第四个基本笔画是捺。
捺是指从上向下、向左倾斜的一条笔画。
捺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下捺,如「自」字的捺;另一种是弯捺,如「〢」。
第五个基本笔画是点。
点是指由笔尖在纸面上一点一点停留,形成的一个小点。
点的写法很简单,但却非常重要,它可以用来点缀其他笔画。
第六个基本笔画是横钩。
横钩是指在横的基础上向右斜起一点,形成的弯曲线条。
横钩的写法很多,如「元」字的钩、「寸」字的钩等,它们各有特点。
第七个基本笔画是提。
提是指由笔尖细细地提离纸面,形成一个小弯曲的起始点。
提的写法通常需要结合其他笔画,如「大」字的提、「小」字的提等。
以上就是魏碑七个基本笔画的写法。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基本笔画,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魏碑的书法之美,也可以在自己的书法练习中更加准确地表达意思,并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
在书法的世界里,这七个基本笔画是我们启蒙的起点,更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基石。
魏碑的核心技法
魏碑的核心技法一、线条技法语言■ 书写习惯和非书写习惯:书写习惯是以二王行草书、唐楷笔法为规范的书写技法,书写习惯的特征是追求“笔法性”,强调从前人的墨迹中总结和掌握其用笔规律,并在创作中针对不同的对象用固定的用笔规则进行书写;非书写习惯是相对于书写习惯而言,非书写习惯强调其“无笔法性”,它是针对碑的原始状态随时调整用笔的技术动作,不同的线条或者线段的变化都可以用不同的动作类型进行表现,是随线条特征变化而变化的非固定的书写技巧。
■ 斧凿之迹: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凿刻痕迹,它表现出来最原始的刀刻效果,这个效果决定魏碑的线条的石刻特征;二是天然痕迹,它表现石质肌理和因自然现象对魏碑线条的修饰和追加;三是人事痕迹,它表现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积累和沉淀。
斧凿之迹是魏碑书法艺术最基本的本质特征,是与帖学的取法的根本区别。
■ 无笔法性:魏碑书法的本质是以汉字的石刻效果作为学习的主体,斧凿之迹相对墨迹要显的自由而多变,用毛笔表现其线条,无法用总结和归纳的方式形成相对固定的笔法,而是以魏碑书法线条的线形、线质和线律来随时调整用笔动作,因此,魏碑没有固定的笔法,只有随形而生的动作。
■ 线条中段:线条中段变化是区别碑学与帖学的主要依据,这里的线条中段不是一个方位概念,而是一个形质概念,它是指魏碑线条的内容含量。
魏碑线条的内容含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一是线形的内容变化,指在一个线形中的方与方、圆与圆、方与圆的微观线形在线段中的随机组合;二是线质的内容变化,指线条的形和势的随机组合和调整使线条质地发生改变;三是线律的内容变化,指书写的动作和速度的调整而导致线条产生节段效应和质感效应。
■ 线条构成要素:线形、线质和线律□ 线形:线条的形状,魏碑书法的线条形状的基本类型:方笔线条、圆笔线条。
□ 线质:线条的质感,魏碑书法的线条质感的基本类型:温润线条、刻露线条。
□ 线律:线条的节律,魏碑书法的线条节律的基本类型:变速线条、匀速线条。
魏碑《张猛龙碑》及典型用笔分析
魏碑《张猛龙碑》及典型⽤笔分析《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北魏正光三年(522)正⽉⽴,⽆书写者姓名,碑阳⼆⼗四⾏,⾏四⼗六字,碑阴刻⽴碑官吏名计⼗列。
额正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字。
古⼈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誉为“魏碑第⼀”。
为正宗北碑书体。
碑⽯在⼭东曲⾩孔庙。
《张猛龙碑》碑⽂记载了张猛龙兴办教育的事迹,运笔刚健挺劲、斩钉截铁,可以看到《始平公》的影响,如横、直划的⽅笔起笔,转折处的⽅棱及三⾓形的点等,都保留了《始平公》的旧貌。
但也并⾮笔笔都⽅,⽽是变化多端,有⽅有圆,⽐《始平公》更精美细腻。
字体略长,结体已经是⽐较标准的楷书了,结体⾮常端丽,有的笔画结体中,甚⾄有⼀点⾏书的味道,尤其是碑阴。
魏碑《张猛龙碑》⾼清⼆⽞社版【⾼清放⼤版】北魏张猛龙碑明拓❷魏碑《张猛龙碑》明拓版⾼清⼤图加载较慢,请耐⼼等候❸《张猛龙碑》赏析《张猛龙碑》的笔法⼤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1.笔法主要基调是⽅圆兼备,以⽅笔为主;2.少数字近⽅少圆,点画较为⽅博;3.少数字近圆少⽅,点画以提为主,提中有顿;4.部分字有⾏书笔意。
《张猛龙碑》以⽅笔为主,⽅、折果敢迅疾,意趣横⽣,笔处棱⾓分明,笔画上表现了⼒的强度;⽓质上豪健泼辣,浑劲厚实。
亦⽤圆笔,圆笔凝重端稳,⽓势雄强,笔锋雄强敦厚,潇洒⾃然,创造了⼀种天真活泼,激越昂扬的意境。
以下是对于《张猛龙碑》典型⽤笔的简要分析:⼀、点法魏碑中的点画,凡点必侧,不是向左倾,就是向右倾,《张猛龙碑》中的点画,虽以⽅笔为主,但在点画的运⽤上,亦合乎“侧锋峻落,回锋收笔”的书法美学原则。
⼆、横《张猛龙碑》的横画,以⽅横为主,亦有圆者。
横画沉着厚重,⽓势雄浑,符合当时北朝⼈粗旷的性格特点。
起笔有藏有露,变化多端,其基本写法为逆锋起笔向右折,竖下笔,截成⽅头,然后再往右⾏,⾏⾄末端稍提笔,顿笔,然后,向左回锋收笔。
《张猛龙碑》最富有特点的横画便是左低右⾼之势,横画起笔或圆或⽅,起笔⾓度多变;横画向右上⽅倾斜,呈俯仰之势;横画重叠,却各具姿态,⽆⼀雷同。
魏碑七个基本笔画写法
魏碑七个基本笔画写法
魏碑的基本笔画包括横、竖、撇、捺、点、钩、挑,以下是它们的写法:
1、横:由左向右,略呈斜势,落笔时或藏或露,收笔时或圆或方,与其他笔画相呼应。
2、竖:垂直挺拔,起笔藏锋,中锋下行,收笔或垂露或悬针,在末端向上回锋。
3、撇:由上向左下,起笔藏锋,向左下方逐渐加力,收笔时或出锋或回锋。
4、捺:由上向右下,起笔藏锋,向右下方逐渐加力,收笔时向右下方送笔,出锋收笔。
5、点:顾名思义,点在魏碑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起到平衡字形的作用,还为整个字增添了生动感和节奏感。
6、钩:钩在魏碑中也是非常常见的笔画,包括竖钩、斜钩、卧钩、弯钩等。
在书写时,要注意钩的方向、角度和力度的变化。
7、挑:由下向上挑出,起笔藏锋,然后用力向上挑出,收笔回锋。
以上是魏碑七个基本笔画的写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魏碑笔画解读3
魏碑笔画解读魏体书法浅谈魏体,指北朝元魏时的书体,见于当时的石刻、摩崖、造像等。
时楷书初兴,脱出隶法,故体貌百变,而以方正凝重为主,世称“北碑体”,或以元魏三朝中北魏水平最高,又为之曰“魏体”。
故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备魏第十》曰:“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代表作品有《石门铭》、《灵高碑》、《鞠彦云墓志》、《晖福寺碑》、《吊比干墓文》、《孙秋生造像》、《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解伯达造像》、、《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等,其笔气浑厚,总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彩”。
从书法史上看,“魏体”是楷书的发展时期,上承王、钟,下启隋、唐,但与南方书法比较,发展较慢,清·阮元《擘经室集,南北书派论》曰:“北碑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磅”。
经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鼓吹,学习“魏体”之风大炽,形成“碑学”。
本帖子只涉及《始平公》、《张猛龙》、《郑文公碑》,其他就不再展开。
以已故近代书家邓散木、当代魏碑大家孙伯翔、李松的经典范例结合叟的学习体会与书道朋友们共同探讨。
由于老朽学识浮浅,不当之处望同道们多多指教!一、用笔:用笔指行笔的起、落及提、按、顿、挫和藏锋、露锋、中锋等等。
魏体的落笔、收笔一般都明显利落。
“龙门”中的大部分作品,笔势雄奇,属“方笔”一类。
一经用刀刊刻,一笔一画,锋芒显露,呈现棱角。
加之结字布满四方,字势更显得方整厚重。
这一类以《始平公》、《魏灵藏》、《杨大眼》、《孙秋生》等碑为代表,而《始平公》则首推第一。
(一)点现以已故近代著名书法家邓散木先生1984年编写的《怎样临帖》一书选取《始平公造像》里摘取几个字来说明“方笔”的特征和写法。
(邓散木先生的“方笔”写法技巧运用了“切、翻,其值得注意的还采用了“回”,这点与孙伯翔先生的运笔技巧很是相似,极易上手)李松先生在《张猛龙笔法分析》中说: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
魏碑的笔法和运笔技巧
魏碑的笔法和运笔技巧
1. 哎呀呀,魏碑的笔法那可真是独特又有趣呢!就说藏头护尾吧,写的时候就像给字穿上了一层保护衣。
比如写“一”字,起笔时要小心翼翼地把笔锋藏起来,再慢慢展开,这不就像我们保护一个珍贵的宝贝一样嘛!
2. 嘿,魏碑运笔中的转折可太重要啦!那就好比走路遇到拐弯一样。
像写“口”字,转折处要有力量但又不能生硬,这得多巧妙呀,你说是不是很神奇?
3. 哇哦,魏碑的中锋用笔简直是精髓啊!这就像是一把剑直直地刺出去。
写“竖”的时候,让笔锋稳稳地走在中间,那线条多有力道,就好像能立得住一样!
4. 哟呵,魏碑中的提按变化也很精彩呢!仿佛是音乐里的高低起伏。
比如写“之”字,那笔画的粗细变化,多有意思呀,就像在弹奏一首美妙的曲子!
5. 哎呀,侧锋用笔也不能小瞧呢!这就有点像给字增添了一些小个性。
写“撇”的时候稍稍用点侧锋,那感觉就不一样了呢,是不是很特别?
6. 嘿呀,运笔的速度在魏碑中也有讲究啊!有的要快如疾风,有的要慢如蜗牛。
像写一些复杂的结构时,速度的把握就得恰到好处,这是不是很有挑战性?
7. 哇,魏碑中还有好多笔法和运笔技巧等着我们去探索呢!简直像一个无尽的宝藏。
只要我们用心去钻研,肯定能发现更多的奇妙之处,大家一起加油呀!
我的观点结论:魏碑的笔法和运笔技巧丰富多彩,充满魅力,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
通过掌握这些技巧,我们能写出更有韵味和个性的魏碑作品。
魏碑书法入门基本笔画
魏碑书法入门基本笔画魏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体系之一。
它以魏文帝魏征的书法为蓝本,在唐宋时期成为了当时最流行的书法体系,将之发扬光大。
至今,它还是中国书法的重要元素之一,为许多书法师的书法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要想掌握魏碑书法,必须从魏碑的基本笔画开始学习。
据史料记载,魏碑的基本笔画有六大分类:竖笔,横笔,撇笔,捺笔,折笔和抹笔。
竖笔是魏碑基本笔画中最简单的,也是书写字体中最常用的笔画。
它的构成很简单,只需右下弯折,左上弯折,即可形成直上直下的竖笔。
横笔书写时,需注意力度的均匀,同时还要保持横笔的整洁,不可出现变形,字脚的位置要尽量居中。
撇笔是书写字体时所用的一种笔画,它的构成很简单:从一端斜向右上开始,按照下左的方向,斜向上移动笔尖,把张力斜向地放在纸上,把笔尖拉回,就可以形成撇笔。
捺笔是另一种常用的笔画,它的构成跟撇笔类似,但是捺笔的斜向方向是向左上的,即从左边开始,斜向右上,把笔尖拉回,就可以形成捺笔。
折笔书写时,必须注意把折笔的头部折弯,笔尖拉回,然后横向地书写,把张力带到最后一笔,使其呈现出带有折点的形状。
最后是抹笔,它书写时,只需要横向地把笔尖拉回,就可以完成抹笔的书写。
只有掌握了魏碑基本笔画,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掌握魏碑书法。
要熟练掌握魏碑基本笔画,除了细心的练习外,还要将这些笔画的构成、书写方法牢记于心,而且要从构图、字帖、行书等方面系统学习,不断精进自己的书写能力,精湛书写更加精致。
因此,要想掌握魏碑书法,必须从基本笔画入手,加强书写练习,不断精进自己的书写技巧和能力。
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笔画技巧,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掌握魏碑书法,学以致用,把它作为开展书法活动的重要参考。
魏碑的几种典型笔画的书写方法
魏碑的几种典型笔画的书写方法为了说明方笔魏碑的几种典型笔画的书写方法,便于看清笔锋在书写过程的走向,我用毛笔蘸水,两侧蘸墨,淡墨痕是笔锋运行的轨迹(请别误解为追求立体视觉效果)。
红色V形标记是提示起笔、收笔的位置和方向,带有箭头的圆形标记是提示转折处笔管欹斜和捻转的方向,相应欹斜捻管调整笔锋,锋尖始终走在点画的中线。
1、右三角点。
笔尖着纸于点的左上端,向右下行笔的同时均匀下按,至右侧转折处笔管向右欹斜,笔腹外侧着纸,随即顺时针捻管转向下行,相应均匀提笔,最后笔的尖锋收于点的下端(左图)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2、左三角点。
笔尖着纸于点的右上端,下按行笔至左侧转折处,笔管向左外侧倾斜,笔腹左侧着纸,随即逆时针捻笔调整笔锋向下行笔,逐渐提收到点的下端(左图)。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其他形状的三角点运笔方法雷同,只要选定方便的起笔收笔位置,相应采取捻管及倾斜方向即可。
3、正、倒等腰三角形。
正等腰三角点从顶端起笔下按,偏右下行,在靠近底边时笔管向右侧欹斜,同时顺时针捻管向左水平方向行笔,渐行渐提至左侧底端收笔(左图)。
也可以从底边左角起笔斜向右上,笔管稍向左上欹斜,顺时针捻管调锋向右沿底边渐行渐提,收笔到右下角。
倒等腰三角点从左上角起笔斜向右下按,笔管稍向左下欹斜,逆时针捻管调锋沿上底向右渐行渐提,收笔到右上角(右图)。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4、横画。
把横画当成联结两端三角点的笔画来处理,左上端起笔,笔管向左倾斜,逆时针捻管后沿横画中线调锋向右铺毫中锋行笔到接近右端,笔管向上倾斜,顺时针捻笔向下收至右下角。
(左图)或行笔到接近右端,笔管向下倾斜,逆时针捻管收至右上角(右图)。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5、竖画。
笔尖从竖画左上角落纸,笔管稍向右上欹斜,随即顺时针捻管调锋向下铺毫中锋行笔,接近竖画下端时,笔管左倾逆时针捻管逐渐提笔收到右下角(左图)。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6、双折。
起笔同横画,铺毫行笔至第一转折处笔管向右上微倾并顺时针捻管向右下斜行,至第二转折处笔管再次向右外倾斜同时捻管调锋左行,逐渐提笔收至尖端(右图)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7、方折。
魏始平公碑方笔解读
碑笔画解读中书网闻钟阁主体书法浅谈体,指北朝元时的书体,见于当时的刻、摩崖、造像等。
时楷书初兴,脱出隶法,故体貌百变,而以正凝重为主,世称“北碑体”,或以元三朝中北水平最高,又为之曰“体”。
故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备第十》曰:“北碑莫盛于,莫备于”,代表作品有《门铭》、《灵高碑》、《鞠彦云墓志》、《晖福寺碑》、《吊比干墓文》、《秋生造像》、《始平公造像》、《大眼造像》、《解伯达造像》、、《文公碑》、《猛龙碑》等等,其笔气浑厚,总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平之,皆极精彩”。
从书法史上看,“体”是楷书的发展时期,上承、钟,下启隋、唐,但与南书法比较,发展较慢,清·阮元《擘经室集,南北书派论》曰:“北碑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磅”。
经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鼓吹,学习“体”之风大炽,形成“碑学”。
本帖子只涉及《始平公》、《猛龙》、《文公碑》,其他就不再展开。
以已故近代书家邓散木、当代碑大家伯翔、松的经典例,结合叟的学习体会与书道朋友们共同探讨。
由于老朽学识浮浅,不当之处望同道们多多指教!一、用笔:用笔指行笔的起、落及提、按、顿、挫和藏锋、露锋、中锋等等。
体的落笔、收笔一般都明显利落。
“龙门”中的大部分作品,笔势雄奇,属“笔”一类。
一经用刀刊刻,一笔一画,锋芒显露,呈现棱角。
加之结字布满四,字势更显得整厚重。
这一类以《始平公》、《灵藏》、《大眼》、《秋生》等碑为代表,而《始平公》则首推第一。
(一)点现以已故近代著名书法家邓散木先生1984年编写的《怎样临帖》一书,选取《始平公造像》里摘取几个字来说明“笔”的特征和写法。
邓散木先生的“笔”写法技巧运用了“切、翻,其值得注意的还采用了“回”,这点与伯翔先生的运笔技巧很是相似,极易上手)松先生在《猛龙笔法分析》中说:”我们知道,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笔”。
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
魏碑《张黑女墓志》基本点画图解:横
魏碑《张黑女墓志》基本点画图解:横
《無》横四点
四点并列,第一点单独成点,第二、三点稍轻并有牵丝联系,第四点下笔后向右铺毫,略重再提笔中部腹部收笔。
《一》平横
起笔逆入,横画直下,提笔调锋,向右铺毫中锋运行,收笔圆满向左,回锋向画中。
点画中截有起伏提按。
《何》凸横
指《何》可字的第一横。
起收笔与平横相同,中间略呈凸出使点画细韧有力。
《誌》横三点
此三点姿态不同,第一点起笔后,向左处行笔再收笔,第二点起笔从左向右行笔,收笔将锋向第三点带出,第三点较厚重,但点的势,亦一点高于一点。
《五》凹横
指《五》字的第一横。
起收笔与平横相同,唯中间行笔处势略呈下凹。
《所》波折横
起笔逆入,斜直下笔,提笔调正笔心向右运行,提按轻重,略现波动,使点画活泼有力,收笔时向左稍重,有笔势带出。
《坂》并列横(一)
左边二横并列,上横起笔略尖,收笔重;下横起笔略方,收笔轻,以求变化。
《世》上挑横
起笔斜而向右上中锋行笔,出锋处轻将笔提中,虚的向左收笔.
《相》点横
此是《张黑女》的特点之一。
《目》中间的二短横,写成似横点的点横,与左边的木字横相区别,显得灵巧有姿。
《春》并列横
三横并列,其势宜略斜,起收笔的轻重,笔画的长短要有参差变化,点画之间要注意联系。
《元》下挑横
《元》字的第二横,横画收笔向上,将笔锋向右上翻笔,联系左下的长撇。
魏碑书法详解,写好魏碑需要了解这几个特点和写法,就会豁然开朗
魏碑书法详解,写好魏碑需要了解这几个特点和写法,就会豁然开朗原创2019-05-28 16:48·维知书法你好,欢迎来到“维知书法”,我们今天详细的来聊聊魏碑。
魏碑字,又称魏碑体,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书体,它主要见于当时的石刻(如摩崖、墓志、碑碣、造像记等)。
由于北朝元魏时期极盛,所以又称之为“北魏体”,简称为“魏碑”或叫“北碑”。
它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时期的石刻书法。
北碑石刻不仅仅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我们学习魏碑书体的楷模范本,许多魏碑石刻书法的技法之妙,结构之奇,气势之强,变化之大,是其它书体不能比拟的。
我们先来讲魏碑的类别及其艺术特点一、魏碑书体的类别:魏碑书体大略可分为摩崖、墓志、造像记、碑碣四种。
直接刻凿于山崖石壁的文字渭之摩崖;为后人撰文刻石埋入墓穴渭之墓志;造像附题的铭文渭之造像记;刻碑记事渭之碑刻。
当时北朝提倡石刻,而南朝禁立石刻,故有“南朝重尺牍,北朝重石刻”之说;北朝石刻数以万汁,南朝石刻屈指可数。
(1)北魏时期的摩崖北魏时期的摩崖甚多,风格迥异,体态多变,著名的《白驹谷》,此为方笔摩崖。
云峰山、天柱山的《郑文公上、下碑》、《论经书诗》、《观海童诗》,雍容敦厚,严谨宽博,此为圆笔摩崖。
《石门铭》飞逸奇浑,分行疏宕,是尤为著名的圆笔摩崖。
摩崖石刻书法有开张、自然、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给人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感受。
摩崖石刻因取势于山崖石壁,恰如绘画中的大写意。
书家可精于法,畅于怀,注于情,运用腕,臂、全身之力,或蹲或站,人笔挥洒,或延伸,或跌宕,任其自然,加之刻工就势配合,其效果骨血峻宕,气势宏伟,拙厚皆有异态。
(2)北魏时期的墓志墓志是埋入墓穴,为亡人“纪其德行功绩”的一种石刻,人们称其为“墓志铭”。
墓志始于汉末,北魏时期墓志尤盛。
传世的著名墓志非常多,诸如《张黑女墓志》、《崔敬邕墓志》、《司马悦墓志》等等。
魏碑的基本笔法讲析与示范
魏碑的种类丰碑:是置于寺庙、祠堂、坟墓前的石刻文字,如张猛龙碑、高贞碑,石材完整,刻工细致,字体清晰严谨。
摩崖:刻于崖壁或耸立的岩石上,如郑文公碑,一般字体大,形质雄伟。
造像记:如始平公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大多以平口切刀方式缕刻,方峻严整字体扁平。
墓志铭:前面所提到的碑刻造像记及摩崖皆立于地面,墓志铭则埋入圹内,铭石较小,刻工精细,又长期在地下,保存完好,如元羽墓志。
我们原先称刻在铭石上面的为碑,后来凡是写出刻石感觉的称为“碑体字”或“碑书”,帖则写在纸帛上,延袭“二王”书风,历经宋、齐、梁、陈,因工具及南北地域性格的差异,形成三种不同的风格。
第一、 魏碑以笔就刀,重金石气,也就是在书写时已经考虑到缕刻的趣味,帖有时也入碑,惟为保存年的特性,往往以刀就笔刻出笔意与笔趣。
第二、 碑笔则直截了当,收笔深而重,有铁画银钩之感,帖强调韵律感,收笔浅而轻,有流畅飘逸之感。
第三、 碑的结构组合性高,体势较低,帖则连惯性高,体势亦高。
魏碑的写法因为北碑刻石颇多,无法一一介绍,兹选择最具代表性,对学习书法最有帮助的孙秋生造像记解说。
孙秋生造像记是龙门四品中字数最多保存最完整的一品,在古阳洞南壁最上层,从此碑可看出隶书迈向楷书过渡型的结构及原使用笔法,其特征有下列几点:第一 、结体矮小平扁,重心低。
第二、 结构紧凑紧密,空白少。
第三、 点画组合性高。
第四、 用笔方峻锐利,突显刀法,有“刀八笔二”之称。
第五 、笔力强劲,兼采中锋及侧锋。
龙门造像记用笔,重要的必须注意两点:第一 、走笔时用锋的腹部牵引,使笔尖跟随在后。
第二 、显笔处三顶点,这与圆笔正好相反,为了让大家了解其写法,分别就下面点划说明并示范。
点【右切点】 先压右上角再拉右下角【右挑点】 先压左下角再挑右上角【下平点】 先压左角再拉右角【左挑点】 先压左下角再挑右上角横 画【切横】 先将笔锋转至上角再往下拉竖画【直竖】 先将笔锋转至左角再拉右下角 【垂露竖】 用笔腹收笔【悬针竖】 用笔尖收笔钩【竖尖钩】 先压右下角再导锋收尖钩 【斜尖钩】 侧拉后往上挑钩【浮鹅钩】 先在左下角转笔后往上拉 【戈钩】 先压右下角再上拉撇【尖直撇】 先压右上角再往左下角拉 【挺腹撇】 笔画快到末端时重压再提起【长弯撇】 注意气要连贯挑【点水挑】【向挑】【钩挑】捺【俯捺】 【仰捺】 【长捺】。
魏碑用笔技巧
魏碑用笔技巧一、横平竖直魏碑的用笔重点在于横平竖直,每个笔画都应该清晰明确地表现出其所应有的横平竖直的特征。
这种笔画的直线和豪迈的气势,体现了魏碑的刚毅、简朴、平实的风格。
二、粗壮厚重魏碑的笔画要求粗壮厚重,体现出力度和稳健的基本特点。
这种粗壮厚重的笔画,正是魏碑的强烈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的重要手段。
三、变化多端虽然魏碑强调横平竖直和粗壮厚重,但笔画的变化也非常多端。
魏碑的笔画按照不同的要求可以适当加强细节表现,但总的来说要保持笔画的专一性和整体协调性。
四、行笔疾魏碑的用笔要求行笔疾,一笔到底,通常整个字可以一气呵成。
这种行笔疾的技巧,体现了魏碑的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感。
五、点画有力魏碑的点画非常重要,要点到位,力度要有力。
点画的大小和用笔技巧都是需要精细地处理的。
魏碑的点画要求准确、生动、稳健,是整个字体形象的关键特点之一。
六、灵活机动虽然魏碑遵循着一些基本原则和规律,但用笔也要求灵活机动,要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发挥,使得作品充满生命力和个性化的表现。
魏碑的用笔技巧的要点在于它的横平竖直、粗壮厚重、变化多端、行笔疾、点画有力和灵活机动等特点。
这些特点在魏碑的书法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也成为了魏碑书法的经典之一。
除了上述提到的魏碑用笔技巧,还有一些其他的方面也需要注意。
七、准确规整魏碑的用笔要求准确规整,即各笔部分要有规律的排列和分布。
整个字形要有明确的结构和比例,各笔要合理衔接,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形象。
这种准确规整的要求,是魏碑书法中最基本的要素。
八、质重苍劲魏碑书法的笔画要求质重苍劲,这也是魏碑的重要特点之一。
笔法要有力度和厚实感,但并不失去灵活机动和变化多端的特点。
通过这种质重苍劲的笔法,魏碑书法能够表达出其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九、独具格调魏碑书法具有独特的格调和风格,这与其用笔技巧密不可分。
在书写魏碑字体时,不仅要遵循魏碑书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还要表现出书写者的个性和风格。
这种个性和风格的体现,成为了魏碑书法中的又一个独特之处。
教程魏碑笔法详解
教程魏碑笔法详解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
此时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钟致帅称魏碑"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
"魏碑书法对后来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历代书家在创新变革中也多从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
魏碑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丽。
极有名的如《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高贞碑》、《元怀墓志》及《张玄墓志》,已开隋、唐楷书法则的先河。
清代中期倡导"尊碑抑帖",冲破"馆阁体"的束缚,碑学兴起,书风为之一变。
魏碑上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新风,为现代汉字的结体、笔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有许多摩崖石刻,并不是先行书丹上石,而是直接在石面上雕凿的,临写时要注意不使刀痕夸张,免生习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适应社会意识需要的佛、道之学勃然兴盛。
佛、道的宣传方法是以写经为一大功德。
尤其佛学,凡新建寺塔、塑造佛像,必延聘文学之士,撰写文章以纪其事。
或凿石以作碑碣,或就天然岩壁摩崖刻写,一时间,从汉代风行的立碑时尚,转向佛学的建寺造塔、立碑刻石。
四海之内虽战乱不止,造像求长生的心理却更加炽烈,刻石佛记文字漫山遍谷,不下数千万。
魏碑应运而生。
魏碑是楷书的一种,魏楷和晋朝楷书、唐朝楷书并称三大楷书字体。
魏碑表现出由隶书向典型的楷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过渡因素。
魏晋之际已经有了楷书,钟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黄庭经》等楷书作品已然是比较成熟的楷书,但是大批西晋知识分子随晋室南渡之后,北朝的书风就和南朝大异了。
北朝现存的碑刻大多是民间无名氏书法家的作品,和南朝士大夫所谓"风流蕴-{藉}-"的书法风格自然不一样。
钟繇和王羲之完成了部分由隶变楷的过程,由于晋室南渡,北魏的民间书法家们没有继承多少他们的成果,而是遵循原来民间书法的发展轨迹,更多地是直接从汉魏时期的隶书演变而来。
魏碑张黑女墓志高清笔法解析
魏碑张黑女墓志高清笔法解析引言魏碑是中国古代书法中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字体,其特点是线条流畅、笔画疏朗、结构严谨等。
张黑女墓志是一件保存完好的魏碑墓志,对于研究魏碑的高清笔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魏碑张黑女墓志的高清笔法进行详细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杰作。
高清笔法分析1. 书法类型的辨析魏碑是魏晋时期的一种隶书体,与其他字体如楷书、行书等有所不同。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辨析: - 线条流畅:魏碑的线条流畅自如,给人以舒展开放的感觉;- 笔画疏朗:魏碑的笔画清晰可辨,每一笔都有力度和变化; - 结构严谨:魏碑的字形结构规整,每个字的构造都非常均衡。
2. 张黑女墓志的特点张黑女墓志是魏碑的典范之作,不仅在内容上有所突破,而且在笔法上也有独到之处。
以下是对张黑女墓志高清笔法的详细解析:2.1 勾勒轮廓张黑女墓志的笔法首先从勾勒轮廓开始,轮廓线条简洁明快。
通过细腻的笔画,勾勒出每个字的整体形状,形成鲜明的层次感。
2.2 点画交融魏碑张黑女墓志中的点画有着独特的变化和交融方式。
点画间相互勾连,形成有机的视觉效果。
这种交叉和变化使整个字体充满了生动感和立体感。
2.3 用笔沉稳魏碑张黑女墓志在用笔上沉稳有力。
每一笔的起承转合都有明确的力度和方向,给人以稳定感和力量感,也体现了书法家的功力和自信。
2.4 结构严谨张黑女墓志的字形结构非常规整,每个字的构造都十分均衡。
字与字之间的间距也很合理,使整篇墓志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3. 高清笔法的审美价值魏碑张黑女墓志作为一件具有高清笔法的杰作,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书法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追求:3.1 线条美魏碑张黑女墓志中的线条优美流畅,每一笔都流淌自然。
这种线条美能够引导观者的视线,产生视觉上的愉悦和流动感。
3.2 结构美魏碑张黑女墓志的字形结构严谨有序,体现了中国古代书法的结构美。
每个字的构造都非常均衡,具有和谐统一的整体感。
3.3 艺术表现力通过高清笔法的运用,魏碑张黑女墓志展现了书法家的独特艺术表现力。
魏碑楷书PPT课件
艺术价值
01
审美价值
魏碑楷书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
成部分。其字形美观、气韵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
02 03
文化传承
魏碑楷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魏碑楷书,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 史文化和艺术成就。
艺术创新
撇点等多种变化。
输入 标钩题
钩画是魏碑楷书中连接笔画的重要部分。书写钩画时, 要在前一笔画的末端顺势带出钩来。钩画的形态有竖 钩、弯钩、斜钩等多种变化。
点
折
提画是向右上方挑出的笔画。书写提画时,起笔要藏
折画是由横和竖搭接而成的笔画。书写折画时,要注
锋,行笔要中锋,收笔要出锋。提画的形态有斜提、
提
意转折处的提按和顿挫。折画的形态有横折、竖折、
竖
竖画在魏碑楷书中也占据重要地位。书写竖画时,起笔要 藏锋,行笔要中锋,收笔要回锋。竖画的形态有悬针竖、 垂露竖、短竖等多种变化。
捺
捺画是向右下方伸展的笔画。书写捺画时,起笔要藏锋, 行笔要中锋,收笔要出锋。捺画的形态有斜捺、平捺、反 捺等多种变化。
点、钩、折、提
点画是魏碑楷书中的点缀之笔。书写点画时,起笔要 藏锋,收笔要回锋。点画的形态有右点、左点、竖点、
评价标准
形似度
评价作品与魏碑楷书原帖的 形似程度,包括字形结构、 笔画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方面 的相似度。
神似度
评价作品在精神气质和艺术 风格上与魏碑楷书的相似程 度,是否能够体现出魏碑楷 书的神韵和特点。
创新性
评价作品在继承魏碑楷书传 统的基础上是否有创新和发 展,是否能够体现出个人的 艺术追求和审美趣味。
「师说魏碑」第六课《始平公造像》笔法解析与结构「共享」
「师说魏碑」第六课《始平公造像》笔法解析与结构「共享」
《始平公造像记》本是附属於佛龛的题记,全称为《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刻於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北壁。
题记由孟达撰文,朱义章楷书。
此碑与其它诸碑不同之处是全碑用阳刻法,逐字界格,为历代石刻所仅见,在造像记中独树一帜。
记文内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怀,兼为往生者求福除灾。
清乾隆年间始被黄易(1744-1801)发现,受到书坛重视,列入“龙门二十品”,此碑文方笔斩截,笔画折处重顿方勒,结体扁方紧密,点划厚重饱满,锋芒毕露,显得雄峻非凡,被推为魏碑方笔刚健风格的代表。
康有为称龙门石刻“皆雄峻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规也”。
而《始平公造像》又是龙门石刻中的代表作。
集评:
清杨守敬:《始平公》以宽博胜。
(《平碑记》)
清康有为:遍临诸品,终于《始平公》,极意疎荡。
骨格成,体形定,得其势雄力厚,一生无靡弱之病。
(《广艺舟双楫》)清康有为:北碑《杨大眼》、《始平公》、《郑长猷》、《魏灵藏》,气象挥霍,体裁凝重,似《受禅碑》。
(《广艺舟双楫》)清康有为:太和之后,诸家角出,方重则有《始平公》。
(《广艺舟双楫》)。
书法课堂丨魏楷临习之一 笔法解析(二)
书法课堂丨魏楷临习之一——笔法解析(二)链接:活动丨与古为徒——2016年度《中国书法报》主题临写活动链接:点击订阅《中国书法报》链接:《中国书法报》关于建立“全国当代书坛(画坛)精英档案库”的公告链接:书法课堂丨魏楷临习之一——笔法解析(一)示例教学请点击:书法课堂丨《张猛龙碑》各种点画笔法技巧解析——点书法课堂丨《张猛龙碑》各种点画笔法技巧解析——横书法课堂丨《张猛龙碑》各种点画笔法技巧解析——竖书法课堂丨《张猛龙碑》各种点画笔法技巧解析——撇书法课堂丨《张猛龙碑》各种点画笔法技巧解析——捺书法课堂丨《张猛龙碑》各种点画笔法技巧解析——钩《张猛龙碑》各种点画笔法技巧解析大体了解方笔方面的技巧,对我们以后的临帖训练与取法创作带来便利。
下面,我们将专门把《张猛龙碑》各种方笔笔画的书写进行详细的解析。
《张猛龙碑》的技巧含量是多样化存在的,它方圆兼备,不仅方笔具有典型性,其圆笔也具典型性。
初学魏楷当以《张猛龙碑》作为开手之帖。
(一)点我们再来考察《张猛龙碑》其他点的状况:如果仔细品鉴《张猛龙碑》的“点”,变化是非常丰富的(注:其变化包括方笔和圆笔,我们这里只讨论方笔),无论怎样变,大体不离这个技巧的左右。
其差异只是在切的力度、方峻度、大小等方面。
切得柔,方笔的味道含糊;切得狠,方笔的意味明显。
轻切则小,重切则大。
例一:“眷”字上的两个点,正是标准的正切点与反切点的组合。
(图1)▲图1例二:“刺”字是一个必须要多多临写的字,因为,这个字所有的笔画都属标准型,是最能代表《张猛龙碑》风格的一个字。
写圆笔点时,找准方向,正锋一抹即可成粟米点。
需要提及的是,写方笔的点不见得刻画得圭角锋利,这两个方笔点是比较标准的“方中见圆”的点。
可用切翻,可用挑锋,注意落笔柔和一些,也就是稍稍弱化一点“方”的味道。
(图2)▲图2例三:“渊”字的各点,形态各异,方笔圆笔共存,这正是《张猛龙碑》的特色,方圆兼备,笔形变化丰富。
需要提及的是,三点水的前两个点是魏楷圆笔点的标准型。
魏碑课件ppt
魏碑书法在笔画组合与变化上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通过不同笔画的搭配和变化,形成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这 种组合与变化使得每个字都显得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
空间分布与布局
总结词
魏碑书法在空间分布与布局上讲究疏密有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详细描述
魏碑书法非常注重空间分布与布局,通过巧妙的安排笔画和留白,使得整个作品在空间上呈现出疏密 有致的效果。这种布局使得作品既有层次感又不失整体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震撼。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临摹时,应从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开始,逐步 掌握各种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方法,以及笔画的粗细 、轻重、缓急等变化。
结构特点的把握与运用
总结词
魏碑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宽博、雄强、朴拙等方面 ,把握这些特点对于掌握魏碑的精髓至关重要。
详细描述
在临摹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和总结魏碑的结构特点, 如重心稳定、比例协调、主次分明等,并在自己的书 写中加以运用和体现。
《龙门二十品》
总结词
龙门石窟中的二十种风格独特的魏碑字体。
详细描述
指选自洛阳龙门石窟造像题记中二十种书法比较精美的书体风格,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 的精华之作,标志着魏碑书法的风格和特点。这些作品用笔多变,结字奇崛,具有独特 的艺术魅力,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始平公造像记》是其中的代表作
魏碑课件
目录
• 魏碑简介 • 魏碑基本笔画 • 魏碑结构特点 • 魏碑经典作品赏析 • 魏碑临摹与创作
01
魏碑简介
魏碑的起源与历史
01
魏碑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 是北方地区碑刻书法艺术的代表 。
02
魏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 ,经历了东魏、西魏、北齐和北 周等朝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 特的艺术风格。
魏碑基本笔法
魏碑基本笔法简介魏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法字体,始于魏晋时期,流行于南朝梁、陈、隋、唐时期。
它以端庄、豪放的气魄和结构规整、笔势遒劲有力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魏碑的基本笔法是学习和研究魏碑字体的第一步,具备了基本笔法的掌握,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横平竖直横平竖直是魏碑基本笔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笔。
其特点是笔画方向直、长度一致。
要想写出好的横平竖直,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笔画方向的稳定性,不要偏离直线。
2. 控制好笔画的长度,不要过长过短。
3. 注意笔画之间的间距,避免相互交叉。
撇捺勾挑撇捺勾挑是魏碑基本笔法中的弯曲笔画,需要掌握好它们的书写规律和技巧。
### 撇撇是由左上到右下的弯曲笔画,具有独特的韵律感。
写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笔画要有起承转合,感觉要从内向外展开。
- 撇的起笔要有力,勾勒出它的整体形状。
- 写撇的速度要适中,过快过慢都会影响字形的美感。
### 捺捺是由右上到左下的弯曲笔画,写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捺的起承转合要流畅,笔画的弧度要适中。
2. 捺的厚薄要控制好,尾部要适当加粗。
3. 写捺时要注意笔画的力度,要有起伏感。
### 勾勾是由上向下的弯曲笔画,是字体饱满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写勾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起笔要有力,勾勒出勾的整体形状。
- 勾的长度要适中,不要过长过短。
- 写勾时要注意力度的掌握,要有力道感。
### 挑挑是由下向上的弯曲笔画,是字体的点睛之笔。
写挑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挑的起笔要有力,勾勒出挑的整体形状。
2. 挑的长度要适中,不要过长过短。
3. 写挑时要注意力度的掌握,要有轻盈感。
字体结构魏碑字体的结构规整,要想写好魏碑,需要掌握好它的字体结构。
### 头魏碑字的头有的尖,有的圆,有的方,书写时要注意头的形状和弧度。
### 身魏碑字的身有的挺拔,有的舒展,有的粗细相间,书写时要注意身的线条和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碑笔画解读(免费)魏碑笔画解读魏体书法浅谈魏体,指北朝元魏时的书体,见于当时的石刻、摩崖、造像等。
时楷书初兴,脱出隶法,故体貌百变,而以方正凝重为主,世称“北碑体”,或以元魏三朝中北魏水平最高,又为之曰“魏体”。
故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备魏第十》曰:“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代表作品有《石门铭》、《灵高碑》、《鞠彦云墓志》、《晖福寺碑》、《吊比干墓文》、《孙秋生造像》、《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解伯达造像》、、《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等,其笔气浑厚,总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彩”。
从书法史上看,“魏体”是楷书的发展时期,上承王、钟,下启隋、唐,但与南方书法比较,发展较慢,清?阮元《擘经室集,南北书派论》曰:“北碑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磅”。
经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鼓吹,学习“魏体”之风大炽,形成“碑学”。
本帖子只涉及《始平公》、《张猛龙》、《郑文公碑》,其他就不再展开。
以已故近代书家邓散木、当代魏碑大家孙伯翔、李松的经典范例结合叟的学习体会与书道朋友们共同探讨。
由于老朽学识浮浅,不当之处望同道们多多指教~一、用笔:用笔指行笔的起、落及提、按、顿、挫和藏锋、露锋、中锋等等。
魏体的落笔、收笔一般都明显利落。
“龙门”中的大部分作品,笔势雄奇,属“方笔”一类。
一经用刀刊刻,一笔一画,锋芒显露,呈现棱角。
加之结字布满四方,字势更显得方整厚重。
这一类以《始平公》、《魏灵藏》、《杨大眼》、《孙秋生》等碑为代表,而《始平公》则首推第一。
(一)点现以已故近代著名书法家邓散木先生1984年编写的《怎样临帖》一书选取《始平公造像》里摘取几个字来说明“方笔”的特征和写法。
(邓散木先生的“方笔”写法技巧运用了“切、翻,其值得注意的还采用了“回”,这点与孙伯翔先生的运笔技巧很是相似,极易上手)李松先生在《张猛龙笔法分析》中说: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
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
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李松先生把“魏体”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
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魏碑的“点”,它最典型的形象就是“三角形”。
这一笔的书写如果以唐楷常规的“顿藏”笔法技巧,那么它的运笔路线是这样的情况:把这种运笔方法进行动作分解,它需要五个动作来完成。
试想,仅仅一个点就要用五个动作,写别的呢,写一个特别繁复的字呢,这样的思路和方法肯定是大有问题的。
往往我们看到的不少的人就是这样的写法,甚至,一些教科书都是这样的讲授。
当然,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方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毕竟写出了“方笔”。
可是,这样的方法实在太繁琐,太累人。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方法写出的笔画死板呆钝,了无生气。
实际上,这样的手法其实不是写,而是填描,可以很肯定地说,这绝不是上好的科学的方法。
因此,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
“切翻之法”。
A、正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
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正切点”。
请看详细的解析:再看实际的书写:B、反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时针翻锋,然后出锋。
我们将这种逆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反切点”。
请看详细的解析不管各种各样的点如何变化,翻锋只有这顺时、逆时的两种,而切锋的角度则要看点的走向。
由于点的走向是非常多样的,几乎360度中都有,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各种度点的切翻锋训练。
可以按下面这样的图示来进行练习:以点来进行切翻笔法技巧的强化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练习会使这种技巧得到充分的训练。
“一旦各种角度的点都能写得出来写得准确,可以说,就解决了魏楷方笔笔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也可以说才算真正入了魏楷之门了。
”在《孙伯翔谈艺录》中说:写方笔魏碑,除小楷和核桃字外,一般不要用过小的毛笔,长锋中楷或大楷最好用,书写前,要把毛笔全部泡开,站立书写,悬腕悬肘。
起笔:悬笔侧锋,外露棱角。
行笔:落笔成棱角,随即捻管外旋,主毫由侧转正,主毫居中,万毫齐发,主毫,副毫各司其事。
收笔:笔尽势收,提笔向右下,稳健回锋,勿耸肩。
起、行、止笔力中实,勿求其妍。
方笔主按,按中有提,掌握好提按的辩证关系始能达到笔健而有力度。
在当代魏碑大家孙伯翔先生的《谈艺录》中,对魏碑基本笔画的点是这样描述的:上侧点:1、落笔方侧;2、捻管内旋;3、向下;4、驻笔;5、回锋向上。
上左侧点:1、著力落笔;2、捻管内旋;3、左下出锋,力送笔尽。
左下侧点:1、著力落笔;2、提笔向右下;3、驻笔;4、回锋向上,力送笔尽。
在《始平公造像记》中,孙先生对方笔的"点"是这样描述的: 右侧点(见下图):也可以叫上侧点,也可用于三点水。
第(1)处落笔方切,第(2)处才捻管内旋,第(3)处向下著力,第(4)处回锋向上完成全点。
这种内旋外拓之笔,基效果一定是有方峻之感,二是有雄厚之实左侧点(见下图):第(1)处著力下笔,第(2)提笔含力向右下有内旋之势,第(3)处驻笔,第(4)处回锋向上,力送笔尽。
正竖点(见下图):《始平公》方笔的竖一般是竖笔横擎,所以见其雄劲,线收缩在一起即成竖点。
第(1)处点起笔应是横擎起笔,第(2)处紧接着就是内旋,第(3)处著力向下有左旋之意,第(4)处驻笔,第(5)处收笔向上而意在逆回。
仰式点(见下图):。
仰式点与左侧点有同笔相通之处,只是趋向用处不同。
第(1)处露锋落笔有外拓之象,第(2)处内旋有横仰之姿,第(3)处略驻上行,第(4)稳健出锋。
如《始平公》的“答”、“来”、“光”等字皆用此点。
二、横方笔险峻,以骨力胜,重气势,重茂密。
康有为主张要四指争力,万毫齐发,方能达到魄力雄强,点画峻厚,颇有道理。
丁文隽在《书法精论》中说:“作方笔书,须顿笔下按,使群毫由聚而散,墨液亦随变迁外拓,势如以刀削木,其迹自成棱角。
故曰:方用顿笔。
又曰:方笔外拓。
……外拓者,墨精聚于点画之边界,如筒之有壁,其势外现,外现则雄峻而多血。
”魏碑的横和竖行笔重慢,起笔多露,笔过处要凝重,方能达到笔健而有力度。
现以已故近代著名书法家邓散木先生1984年编写的《怎样临帖》一书选取《始平公造像》里摘取几个字来说明“方笔”的特征和写法。
李松先生在《张猛龙笔法分析》中说:无论是什么字体,它的每一个笔画都是由“入、行、收”三个技巧动作来完成的(点,一入即收),所以,研究笔法就须从这三个微观环节着手。
魏楷的横实际上是两个点的连接,入笔是正切的点,收笔是反切的点,行笔环节是将两点连接。
这样,我们对魏楷横的三个用笔环节就非常清晰了以“晋”字的横画为例:我们一直在强调魏楷笔法的“切”与“翻”。
那么,为什么写方笔必须要切锋要翻锋呢,其技巧的关键和要领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切锋都是以侧锋切笔的。
用侧锋会给笔画的刻画带来方便。
切锋的目的,是用笔尖刻画三角形点左上的棱角,用笔肚(副毫)刻画左下的棱角。
翻锋的目的,是将侧锋转换为中锋,以使毛笔保持中锋态运行。
这是魏楷切翻技巧笔法的原理所在。
掌握了由侧锋切锋刻画棱角,并转换为中锋行笔这一技巧,就是魏楷方笔技巧关键的要领所在。
如果这样的技巧掌握娴熟而准确,那么,所有的方笔就都可以驾驭了。
横的造型也是多变的,但万变不离其中,也还是用笔的幅度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它是魏楷的用笔技巧,而不是唐楷的方法。
尽管有些笔画是圆笔,但不是唐楷之笔,它还是魏楷的意味,两者是有区别的。
如果细细观察,其中的差异是清晰的. 切翻笔法技巧解析到这里,就基本把它的原理与要领说清楚了。
我们就可以举一反三来分析其它的笔画了。
孙伯翔先生在《谈艺录》中对横画是这样描述的:魏碑的横起笔多露,行笔中实。
俯式横(见下图):第(1)处落笔以横笔竖下,以备沉雄之力,露锋竖切有侧势,第(2)处随即捻管处旋,笔毫由侧转中,不可死侧平拖,率(3)处过笔铺毫,外拓而有内力,墨迹中实方厚,铺而有绞意,么(4)处略驻、勿高耸肩,笔势下垂,如钢条挽,第(5)处力送右下,提顿相间,第(6)处驻笔,第(7)处加工锋力收。
《始平公》之“一”、:“下”、“丘”、“上”等字皆出此笔。
仰式横(见下图):横分俯仰,竖分向背,仰式横与俯式横同出一理,其象迥异,《始平公》的“于”、“功”、“石”、“陈”字皆此笔。
隶法横(见下图):在龙门方笔笔画中,有名的造像如《郑长猷》、《孙秋生》多有隶法,而《始平公》、《魏灵藏》、《杨大眼》等隶法几乎不多见,但有的字仍然有隶意。
如《始平公》的:“十”、“万”就用了隶法。
这类横画不用蚕头,仍是露锋,(见图第1处的起笔)。
第(2)处提笔捻管外旋,笔管由侧转中,第(3)处过笔铺毫外拓而有内力,墨迹中实方厚,第(4)处稍驻有顿,欲向前挑出,第(5)处挑角不要过大,笔势向上,笔尽力收,可以露锋起笔,露锋收笔。
三)、竖:(见下图)邓散木先生笔画图例:再看《张猛龙》的竖:实际书写范例:孙伯翔先生对竖画是这样叙述的:斜锐竖(见下图):《始平公》与《二十品》的笔画都属于方峻,它与其它书体都有有无垂不缩的笔法,但它和唐楷的垂露笔法又有所不同。
出于石刻效果的原因,线条多力而中实,收笔成为斜锐的锋利,起笔露锋横擎有力,见图第(1)处。
第(2)处转笔内旋,第(3)处过笔提顿相间,铺毫涩行成弩式,第(4)处驻笔,第(5)处顿笔转右下成斜锐之势,第(6)处衄笔收锋。
“下“、“形”、“有”等皆此法。
悬针竖(见下图):《始平公》的悬针竖与唐楷不太一样。
唐楷悬殊针竖秀润妍巧,而《始平公》的悬针竖如钢钎之重,有力锥顽石之感,起笔可藏可露。
第(1)处逆藏入笔,第(2)处转笔向上,第(3)处右下顿笔,第(4)处笔锋内旋,第(5)处易过涩笔下行,第(6)处出锋而意回。
“率”、“攀”、“平”、“神”均属此竖法。
钩:钩法有很多,它不能单独笔画,依附于的左右。
左挑的叫“左趯”,右挑叫:搭钩“。
依附于横向下挑的叫”宝盖钩“,向上挑的叫“龙尾钩”。
钩依附于竖弧线右挑出的叫“直戈”,横而上挑出的叫“横戈钩”。
《始平公》的方笔钩,要用翻折笔写出,所以叫“方折钩”。
竖左挑钩(见下图):《始平公》方笔竖钩要写出方雄的气势来。
这气势似武士之躯,健将之足。
起笔横擎入画后涩笔用力下行,到第(1)处其竖线有左倾之向,如健将欲起脚先向后撤足,其力很大,第(2)处顿笔蓄力,第(3)处翻笔,指腕齐力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