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基本笔画讲座说课讲解

合集下载

隶书《曹全碑》上下、左右结构讲解教学提纲_2022年学习资料

隶书《曹全碑》上下、左右结构讲解教学提纲_2022年学习资料

5、笔断意连。如“国”字上部左右转角处的笔画都断开来写,使充实又-不迫塞,中“或”上引虚下,更显空灵。现在 脱开了,同右边相合成-字,左断右连,反而相映成趣。-图-后
6、上紧下松。《曹全碑》字势道美俊选,如仙女下凡,飘然欲飞。它除-了较一般汉碑扁平外,又与其重心上束,中下 伸展关条密切。如图八-“夷”字,上面短画收腰,下部笔画质长,或直立或分展。再如“李”-字全字都上敛,紧密纠 在中宫偏上,由一粗孤向左下放逸而去,在疏-密的强烈对比中更显节奏明快。这种上紧下松的结构是形成妍媚秀丽艺风格的要素之一,它与质朴自然的古拙之美,都是美的化境,不可偏-斥。
《曹全碑》-单字左右结构分析-提示-其结构应以“平正、匀称”为基调,左右各部向中间聚-焦,切忌中间不可太空 -左右各部大小小与其笔画量和线条长短紧密相连;-左右长短一致时,其字形扁方-。偏旁错落有致,通常为短左靠上 长右靠下,
左右均衡(左右平分、左右独立-。其大小、高低相当,字形方正、平稳、整齐。-才
左长右短,左短右长-。见字帖19页字例
作业-。18页,西、雍、郡-。19页,振、和、醪-。20页,职、斐(第二个)、贯-。21页,处、药-。附《 全碑》集字作品一副
隶书《曹全碑》上下、左右结构讲解教学提纲
隶书《曹全碑》上下、左右结构讲解教学提纲
4、收放自如。结构的收放是汉隶各碑共同的主要特点,这一点在《曹全-碑》中尤显突出。其收放主要是通过波挑、撇 的左右舒展来体现的。-如图六“季”字上紧,下放,“升”字则相反,是左收右放,高低错落,-宽窄变化,迎让避就 两部分疏密、远近得以适当调和,使字生动灵话,-可以说收放在《曹全碑》中已发挥到了极致,成为此碑不可或缺的主 -特征,也是此碑成熟的标志。这一类字大多笔势流杨,静中有动,燕尾-潮潮,体态舒徐,疏密纵敛的对比格外强烈。 曹全碑》飘逸秀丽的风-格主要体现在这里。

汉隶经典《曹全碑》的笔法与结构特点详解(超详细)

汉隶经典《曹全碑》的笔法与结构特点详解(超详细)

汉隶经典《曹全碑》的笔法与结构特点详解(超详细)《曹全碑》全称《郃阳令曹全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隶书,字共20行,满行45字,有碑阴5列,篆额佚失无存。

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立,明万历初出土于陕西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1956年移立陕西博物馆碑林。

《曹全碑》——结构特点《曹全碑》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疏朗平整,舒展奔放,字形多取横势,间有长、方结体,横向开张流畅,纵向含蓄稳健,从而使结构显得雍容大度、飘逸多姿。

《曹全碑》结体之舒展、用笔之放纵、意态之醇美,体现了书家于动荡中求稳定,于自由中见奔放的艺术匠心和创作自信,使作品秀美之中存豪气。

该碑飘逸风格的独特个性与具体内涵,远非其他汉隶所能比拟。

下面具体分析《曹全碑》的结构特点1.扁平舒展。

结构呈扁方形是汉隶的共性,这是由汉隶结字多取横势而决定的。

但《曹全碑》中有些字的结构之扁到了几乎不能再扁的地步,这是在其他汉碑中所罕见的。

如图一“共”字,两横上束下展,左右逸荡,上两竖与下两点紧束对应,更显中宫紧结,与中部一大波画造成对比。

图二“直”、“登”二字的横画如体操运动员拉开一字腿,上身匀称而收紧。

图三“命”字左撇右捺如一把大伞,将中间部分完全罩住,而“元”字竖弯钩则极力右伸,使整个字势飘逸舒展。

图一图二图三2.大小相间。

这也是《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大者如图四“学”字,小者如“冈”字,两者之间的大小比例相差一倍左右。

由于此碑的字距宽、行间疏,因此结字的大与小在井然有序的大章法中显得参差错落,富有变化而萧散自适,故大者不见其大,小者也不显其小,达到了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

由此也可见作者很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字的大小扁长的结构来丰富此碑的章法。

图四3.布白匀称。

这主要表现在一个字中点画之间互相协调,相同点画间的距离大致均等,字的笔画组合也疏密匀称。

如图五“朝”字左半横画多的密排,右半横画少的疏排,笔画之间的净空很均匀,左右相合又显得疏密匀称。

汉隶经典《曹全碑》,配基本笔画解析,隶书入门字帖

汉隶经典《曹全碑》,配基本笔画解析,隶书入门字帖

汉⾪经典《曹全碑》,配基本笔画解析,⾪书⼊门字帖汉⾪经典《曹全碑》,配基本笔画解析,⾪书⼊门字帖。

相对于西汉刻⽯书法的凌乱,东汉刻⽯书法要远远⽐西汉繁荣的多。

⽬前留存下来的两汉刻⽯拓⽚有400余种,其中绝⼤多数是东汉时期的刻⽯书法。

⽽且东汉刻⽯书法篇幅也更⼤,书法风格也更加有体系化和成熟化。

这主要原因⼀是因为儒家思想在东汉被统治者极⼒推崇,推崇名节孝道,社会上流⾏厚葬,给亲⼈竖碑⽴⽯,以表名节。

尤其到了东汉桓灵⼆帝时期,这种风⽓更是达到了⿍盛。

社会上的⽯碑和善于刻写⽯碑的⼈也不断增加,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匠,也同时促进了刻⽯书法艺术的发展,刻⽯的⼯匠也越来越能够准确的表达书法家的审美取向,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刻⽯作品,⽆论从书法还是刻⼯上。

东汉后期,⼋分⾪书⼊碑进⼊⿍盛时期,我们今天见到的存世的⼤篇幅的汉碑,多出⾃于此时,著名的有《⼄瑛碑》、《礼器碑》、《史晨碑》、《曹全碑》、《鲜于璜碑》,摩崖刻⽯有《⽯门颂》、《西狭颂》、《杨淮表记》、《开通褒斜道刻⽯》等等。

其中有⼀块碑是我⽐较喜欢的,就是《曹全碑》。

《曹全碑》是东汉秀美⼀路书法风格的代表,⽆论是⾏书、⾪书、草书还是篆书,我个⼈都⽐较喜欢秀美⼀路,虽然有时候也会写⼀下豪放派的书法,但是秀美是我内⼼书法的追求,⽽在汉代⾪书⾥⾯,唯有曹全碑,最能满⾜“秀美”⼆字。

此碑的⾼明之处在于看似⽤笔圆润,却柔中带刚,⽅中带圆,看似略扁、⼤⼩统⼀,却⼜⼤⼩错落、参差不齐,在平正中富有变化,有⼤家风范,绝⾮同时期《熹平⽯经》可⽐。

这也正是我喜欢此碑的原因。

如果⾮要选择⼀种⾪书⼊门,我的建议⽆疑就是去学习汉⾪《曹全碑》。

你觉得呢?《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碑⾼253厘⽶,宽123厘⽶,⾪书,字共20⾏,满⾏45字,有碑阴5列,篆额佚失⽆存。

东汉中平⼆年(公元185年)⼗⽉,由王敞等⼈镌⽴,明万历初出⼟于陕西郃阳(今陕西合阳)莘⾥村,明代末年碑⽯断裂,⼈们通常所见多是断裂后的拓本。

《曹全碑》技法讲座(连载10)曹全碑临摹高清大图

《曹全碑》技法讲座(连载10)曹全碑临摹高清大图

《曹全碑》技法讲座(连载10)曹全碑临摹高清大图《曹全碑》结构特点(三)四、包围结构包围结构是指由字框和字内两部分所组成的字的结构方式。

它们利用字框和字内部分的大小、长短、高低、宽窄、避让等关系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内外疏密得当,整体和谐美观。

(一)半包围半包围字所包部分要求重心平稳。

它相对于全包围结构而言,在字形的表现上更为丰富。

下面我们列举的是半包围结构较有代表性的几个字形。

如“周”、“同”、“风”、“历”、“廉”、“远”、“逆”“幽”等字。

“周”、“同”、“风”三个字属于包三面、留底下一面的字形。

“周”字在书写时注意撇画的走势,由竖画转至撇画,而且外框的宽度与“月”字的宽度不同,所以书写时要注意上面把握横画的宽度,这样字内的空间才会得当。

“同”字的字形较方正,书写时注意几个笔画的分布要均匀,注意笔画的粗细变化。

“风”字在书写时要特别注意“几”字框的形态,中间的部分往里收,注意上面的横画取左低右高之势,同时也要把握好“背抛钩”的弧度。

“风”字的撇画也取弧势,且将撇画处理为较含蓄的钩画。

书写时要仔细观察两个钩画的形态,一般将撇画的钩处理得较含蓄,而将背抛钩尽势舒展。

除了把握好外框部分外,字内的一撇与“虫”字的处理也不容忽视。

撇画作横画处理,且横画与外框的撇画和背抛钩相搭接,下面的“虫”处理得很有意思,上紧下松,将松散的空间部分留至字底。

它们由于是字内部分,因此处理得较小,取斜势,与外框部分配合紧密。

整个字形完整统一,字形方整自然。

“历”、“廉”两个字是包左上、留两面的字形。

“历”字在《曹全碑》中作为异体字处理,在字头上多加了一个点画。

“广”字头处理得很有特点,由于字内部分取势较长,因此外框的字形处理得较小、较轻,横画和撇画处理得较短。

这就好比一个人穿的披风一样,根据不同身高的人定做长短适度的披风,这样才会整体和谐统一、美观大方。

“历”字的“广”字头与字内部分搭配自然,且仅有上面部分与字头的横画相连接,“广”字头的撇画呈向上轻挑之势,与字内部分形成足够的空间,此字疏密有致,恰到好处。

03-曹全碑讲义

03-曹全碑讲义

第三讲《曹全碑》赏析吴继宏第二章隶书曹全碑概述曹全碑(国宝级文物)汉中平二年(公元185)高272厘米,宽95厘米。

明万历初合阳县莘里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在西安碑林。

内容为王敝记述曹全生平。

碑高约1.7米,宽约0.86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

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

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

明万历初年,该碑在陕西郃阳县旧城出土。

一根据文献记载,《曹全碑》出土时笔画完好,一字不缺,后来在转移至郃阳县孔庙的过程中,碑石受损,第一行末“因”字右下半缺损。

在明末,又由于大风折树的原因,碑石自首行“商”至第十九行“吏”,断裂为一道,于是传世拓本便有了“断前本”与“断后本”的区别。

二西安碑林︽曹全碑︾原碑欣赏碑文欣赏曹全碑拓片曹全碑字帖选页◼此碑石黑明如涂油脂,光可鉴人,书体是用隶书写成。

文字清晰,结构舒展,字体秀美飞动,书法工整精细,秀丽而有骨力,风格秀逸多姿,充分展显了汉隶的成熟与风格。

此碑碑石精细,碑身完整,实为汉碑、汉隶之精品。

也是目前中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

◼该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字迹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它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因此历来为书家所重。

清万经评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孙承泽评其书云:“字法遒秀逸致,翩翩兴《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至宝也。

”曹全碑的艺术风格《曹全碑》无疑是汉隶中的名碑,但历来就有争议。

美之者誉之为“隶书之《兰亭》“,诋之者之谓其纤秀柔靡,如女郎所书。

所以历来学隶书,都不主张以《曹全碑》入手,也不主张多习。

说它如《兰亭》,是誉之过当;说它如女郎所书,是诋之过甚。

隶书常识曹全碑笔法课件

隶书常识曹全碑笔法课件
而过。(撇和捺对称,称为“八分书”)。
5、点画 是其他笔画的浓缩,包括:平点、竖点、撇点、捺点等。
起笔大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藏锋逆入,要写的生动灵巧、彼此呼应。 注意:“三点水”的特殊写法。
6、钩画 隶书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钩,多为似钩的弯曲形态,钩画
行至弯处,要转动笔峰,保证中锋行笔,末端向左上或下回 锋收笔。
偏旁部首特点显著,通过学习可清楚的看到汉字 的流变。
1、双立人、提手、示字 双立人首笔为小短横或点;
提手可先写两笔横画,再写竖弯钩; 示部首笔为短横,斜点忌写横竖交叉处。
2、三点水、竖心、女字、绞丝 三点水的三点收笔所指方向偏右上方。
竖心有篆法痕迹,不宜过宽 女字旁左右两笔取弧形,上面可对应碰住。 绞丝有篆法痕迹,转折处裹锋用笔。
具体可分为上收下放、左收右放、内收外放等。 字内的空间较紧密,字外空间较空旷,这是
《曹全碑》显著的特征。
隶书常识及 曹全碑笔法
周广哲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
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 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二、隶书的起源及演变
当时秦国的正统文字是小篆,笔道圆转回环,某些笔顺不符合手 写的自然习惯,严重影响了书写的速度。
而社会事务的日益繁杂,对快速书写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于是书 写人为了简便快捷,往往将篆文的圆转笔道改为方折笔画,有时 还略加省改,已略具隶书的风味,在当时形成了一种俗书体。
(三)、蚕头雁尾时 期--------东汉中后 期
进入东汉,隶书 的发展着重于点划形 式的突破,一波三折, 蚕头雁尾等写法逐渐 成熟。
隶书笔法特点
行笔以“迟涩”为主,追求 力透纸背的厚重感,横平竖 直,笔画均匀、 平稳、表 现出古拙、苍劲,安稳、平 和之美。

《曹全碑》临摹讲解,实用!精辟!

《曹全碑》临摹讲解,实用!精辟!

《曹全碑》临摹讲解,实用!精辟!
《曹全碑》以其精到整饬取胜。

临习《曹全碑》需要注意下面问题:
1、此碑的艺术风格以秀为主,同时又极具骨力,在临习时,就应表现其挺拔的一面。

点画宜写得丰润,避免枯瘠。

行笔多提按顿挫,笔势圆熟潇洒,用笔不宜过于涩滞,用墨不宜太干。

结构方面应注意其重心变化规律,疏朗和紧密相映成趣,结构变化力求丰富。

在笔的选择上,宜采用羊毫笔,这样可较好地表现出其线条刚柔相济、圆润丰腴的特点。

2、临习时不宜一味求快,每一笔画都应快慢有致。

比如,起收笔要慢一些,中段要快一些,然后再追疾、涩的结合。

3、临习初期以忠实于原作的特点为主,要对原帖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和认真的体会,重点放在用笔中的“藏锋虚势入纸”和“藏锋实势入纸”的比较训练上。

训练时要求笔法精到,一丝不苟,认真揣摩结构,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结构训练要正确地把握其特征,不可马虎了事。

4、在临摹时必须有钻探精神和攻坚毅力,先约后博,再由博返约,才可获得成功。

千万不可朝秦暮楚,见异思迁。

根基未固,却忙于创造,此乃学书之大忌。

曹全碑临习技法精解

曹全碑临习技法精解

曹全碑临习技法精解一、横画横画是隶书中有特色的笔画。

往往以“横飞”为美。

隶书的横画有两种,一为平横,一为波横。

有方笔圆笔两种。

1.平横。

是指横呈水平状,一般逆锋起笔,折笔中锋运行,回锋收笔或露锋收笔。

平横有凸形、凹形和基本平形。

2.波横。

是波笔的一种,是指横画具有俯仰之态。

一般逆锋起笔,折笔重顿,形成蚕头,然后提笔运行,至收笔处顿挫出锋,形成燕尾。

亦有蚕头小燕尾大的现象。

波横一般要写得厚重圆润,蚕头、燕尾都要饱满,横中略向上弯。

二、竖画竖画在隶书中只是普通的一个笔画,这个笔画承篆成分较大,即多数为圆起圆收。

有些竖末端较尖,亦不属楷书悬针竖,而是写时自然收结。

隶书的竖一般均为逆锋起笔,中锋徐行,藏锋收笔。

竖画在隶书中有三种形式:中竖,向左弧竖,向右弧竖。

也有方笔,即逆锋起笔,向左上角切,折笔下行。

虽然竖画在隶书中不如波画有特色,但书写时同样不可轻视。

1.以坚代撇隶书中有一种情形值得注意,即以竖代撇现象较多。

主要表现在书写楷书戈钩的短撇上,如“或”第七笔,“威”第八笔,“咸“第八笔。

2.竖点隶书中的点大多是由竖充任的。

三、撇画撇画又称掠画,是仅次于波画的又一重要笔画,它在隶书中变化很多,除了长撇、弯撇,还适用十一些左旁的竖画(竖撇)。

隶书中的撇笔无论怎么变化,书写时均应起笔有力,沉着刚劲,忌轻飘。

1.长撇这是隶书中最基本的撇。

一般逆锋起笔,内右向左倾斜行笔,整体弧度不大,藏锋向上收笔,它与后来楷书的长撇基本类似。

2.弯撇这是隶书中常见的撇,胃比后弯如半月。

一般为逆锋起笔,或竖行—半向左下弯行,或直接弯行,弧度呈45°角。

3.竖撇这是一种将左旁竖画进行艺术美化的做法。

起笔如竖,行至一半,向左上弯行,至末端向上微挑旋即回锋收结。

4.横撇这是一种基本无弧度的撇,在隶书中常用于字头呈外展状。

只是起笔处稍向心上抬。

一般逆锋起笔,转向左行,至尾处向上回锋收笔。

5.短撇逆锋起笔,由右上方向左下运行,回锋收笔。

《曹全碑》隶书入门学习教程

《曹全碑》隶书入门学习教程

《曹全碑》隶书入门学习教程《曹全碑》在隶书的诸多风格品类中,是典雅秀美一路者,在技法上以精到整饬胜。

对于学习隶书的朋友来讲,选该碑作为范本应该是正确的。

下面书思和大家谈谈《》曹全碑》笔画入门。

《曹全碑》是汉朝著名隶书碑刻,其特点字型秀美线条粗细变化大,中宫紧实,主笔突出。

书写动作潇洒飘逸有篆书笔意,是隶书代表作之一。

曹全碑的用笔以藏锋、圆润为主,同时辅以露锋笔法和方折体势,因此能柔中见刚。

|点|起笔藏锋,以圆润居多。

尖点起笔略带方势,形如木楔,出锋不宜太尖锐。

长点也多呈尖尾,收笔要缓,形态迟钝。

点在字形中多起辅助作用,方向和体态随结构而变。

一字中有多点出现时,其中有所变化;注意在统一点作组合使用时,有明确的秩序感。

|横|隶书横画有主副之分,主笔横形态明确,且左右发挥。

曹全碑的主笔横有水平形和覆舟形两大类,起笔均藏锋,但形态有圆、方、弯的变化。

主笔横在后半段笔锋逐渐按下,然后提锋收笔,收笔出锋不宜太快,锋尖含浑不锐利。

在有些字形中,因结构限制,横画只能向第二行字例中,虽然横画右发挥,具有主笔横画的形态,也因为结构限制,不作左右夸张发挥。

另外,副笔横画的各种形态,其中也有水平形和覆舟形的变化。

和主笔横画相比,副笔横画取势平和,笔法变化不大。

曹全碑的副笔横画大多有前重后轻的特点,收笔略呈迟钝的尖势。

|竖|曹全碑的坚画起笔多藏锋成圆势,收笔则尖尾竖状如“悬针”,但尖头有尖和圆的变化。

尖尾如悬针,但尖头不锐利。

另一类“垂露”竖,起笔后逐渐按锋下行,收笔要回锋。

曹全碑中的竖画大多笔势变化不大,头尾均呈圆浑状。

注意竖画基本都呈垂直形,有时偶有变化,但不宜明显倾斜。

在遇到两竖并立的字形时,隶书往往将左竖画发挥成弯尾状以求得变化,典型的如“门”字类字形。

弯尾竖上半段写如竖,在中部或尾部才向左弯出,其形态又有种种变化。

左右结构中左侧的竖画也多写成弯尾竖,如报、扶、德等字;四行是中心竖画发挥为弯尾竖的字例。

这种弯尾竖在后来的楷书中有的回归为竖;有的变化为撇;有的则演化为竖钩,因此不能从楷书的角度推想隶书的写法。

隶书常识曹全碑笔法 ppt课件

隶书常识曹全碑笔法 ppt课件
秦代的古隶专称为秦隶。秦代的 隶书,带有浓厚的篆书意趣,笔 画平整无波磔。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
的《云梦睡虎地秦简》,震惊了考
古学界和书法界。它的出土,使现
代书法家们眼界大开,亦为书法史
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隶的资料。秦隶
在结体上有自己特殊的时代特征,
既有后世隶书的特征,又包含了篆
书的特点。古人说:“篆之捷,隶
偏旁补充: 下面,把一些字中的篆书部首(非曹全碑) 演化到隶书时的写法列出,可从中体会汉字的起 源和篆书到隶书的演变与继承。
以上可见隶书: 1、写法要有篆意 不能学楷,有安详、古拙感。 2、结构远没楷书严格 允许变化、美化。 3、可用来解决硬笔字的不稳定和主笔不明显问
题,
汉碑欣赏
可大体分为三类’ 1摩崖刻石 早期隶书字,刻
二 结构原则 1、均衡稳定
均衡 是隶书结构的普遍原则,隶书整体上产 生停匀、齐整的视觉效果。
稳定 是隶书结构的另一重要原则,重心是平 稳的关键。要求“字字摆得正”。字形中正者,重 心明显,或竖画居中,或呈左右对称之态;字形偏 倚者,要求偏中求正,多以斜笔、弯笔或折笔等 作支撑,以达到整体的平稳。
2、收放和谐 主要点画如:撇、捺、波画等都特别舒展,
其中锋用笔,起收浑 圆,一般不见棱角,撇画 有上翘,雁尾末端尖锐但 下角圆润。
《曹全碑》
属于秀丽一格,平 和静穆,柔中有刚, 结体匀整,
体态扁平,间有狭 长之笔,撇捺极为舒 展
通篇章法清丽婉畅, 与《礼器》前后辉映 汉碑至宝。
且保存完好,字口清 晰,易于学习。
3、竖画:起笔藏锋 收笔有露锋或回锋。竖一般较横粗壮, 竖的上下往往要有轻重变化,不露顿挫感 不然呆板。
3、撇画 (最基本笔画) 撇画起、收笔均要藏锋,再转笔调锋,行笔时要自始至终 保持中锋, 收笔是可向上或向下回锋收笔。

简介《曹全碑》以及《曹全碑》的笔法和隶法举例分析

简介《曹全碑》以及《曹全碑》的笔法和隶法举例分析

简介《曹全碑》以及《曹全碑》的笔法和隶法举例分析黄简讲书法:六级课程(隶书篇)16——《曹全碑》一《曹全碑》简介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送鱼给人,不如教人怎样捕鱼。

汉碑数量不少,全部讲解不可能,重要的是掌握方法。

上一课讲读帖方法,今天再以《曹全碑》为例来读帖。

一,《曹全碑》简介,先大致了解这碑的基本情况。

我们读《三国演义》,一开始就是汉室衰微,外戚专权,光和七年(184)黄巾事件爆发,各处州郡同时并动,于是刘备、关羽和张飞登上历史舞台,这故事大家很熟悉。

当时西北也有一个人受命平定乱局,这人就是合阳令曹全。

合阳「合阳」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合阳县,在黄河边上,从省会西安到合阳大约是一百五十公里。

古合阳县治,在今天合阳县东南约四十里处,曹全在此政绩很好,于是部属和乡绅出资为他立碑,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十月,捐钱人名单刻在碑阴。

立碑时曹全出任合阳令仅一年,我觉得太快了一点,清代王澍认为,这是曹全下属「王敞、王毕等为谀词以媚官长」,就是拍曹全马屁。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埋入地下,到明万历初在合阳旧城出土。

这碑的石材很好,出土时碑面字迹清晰如新,无额。

西安碑林的曹全碑出土后搬入县城内孔庙,移动时右下角撞坏了一个「因」字。

在城内,有一次大风毁树,树倒下来把碑压断了,成了两截,请注意碑面上这条线。

这一来拓本分为三种,城外本最早,城内未断本其次,断裂后的拓本是较后的。

但拓本的好坏,跟拓工水平有关,并非只看早晚。

曹全碑现况1956年,曹全碑移入西安碑林,现有铁架和玻璃柜加以保护。

我到碑林看曹全碑,前前后后看得很仔细,拍了好多照片,有铁架和玻璃柜当然是好事,但这铁架子实在很粗糙,对于这样的国宝,应该有好一点的设计。

去年碑林方面消息说要造新的展览馆,条件会好很多,但网民一片声说不要移动,恐怕再出事。

这确实是两难问题,出一点事都无法交代,最终碑林管理当局放弃了移动计划,一动不如一静吧。

《曹全碑》的风格,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秀丽」。

教案隶书《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教案隶书《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教案隶书《曹全碑》的结构特点教案内容: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隶书《曹全碑》的结构特点,提高书法技能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曹全碑》的背景和历史价值。

2. 掌握《曹全碑》的结构特点,如笔画粗细、结构紧凑、起笔收笔等。

3. 培养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 《曹全碑》的背景和历史价值。

2. 《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3. 书法创作技巧和步骤。

四、教学难点1. 对《曹全碑》结构特点的理解和应用。

2. 书法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五、教学准备1. 教具:毛笔、墨汁、纸张、多媒体设备等。

2. 教学材料:《曹全碑》全文及其解析,书法练习纸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隶书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2. 向学生介绍《曹全碑》的背景和历史价值。

二、讲解《曹全碑》的结构特点(10分钟)1. 讲解《曹全碑》的笔画特点,如粗细、曲直等。

2. 讲解《曹全碑》的结构特点,如紧凑、平衡等。

3. 讲解《曹全碑》的起笔收笔特点,如顿挫、回锋等。

三、示范和练习(10分钟)1. 教师示范《曹全碑》的基本笔画和结构特点。

2.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教师逐一纠正错误。

四、创作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的《曹全碑》结构特点,自行创作隶书作品。

2. 教师逐一评价学生的作品,给出建议和指导。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练习《曹全碑》的结构特点,并创作一幅隶书作品,下周带来展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已经了解了隶书《曹全碑》的结构特点,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示范和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书法技巧。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的书法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六、深入分析《曹全碑》的笔画特征1. 讲解《曹全碑》的笔画特点,如藏锋、露锋、转折等。

隶书《曹全碑》第一讲

隶书《曹全碑》第一讲

书写技巧指导
用笔要活
在书写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笔 法,使线条富有变化。
结体要巧
巧妙安排字的结构和布局,使字形 美观、和谐。
章法要妙
注重整体章法的安排,使作品呈现 出统一而协调的美感。
05
学员临摹实践与互动环节
准备工具材料

松烟墨或油烟墨, 需研磨细腻、浓淡 相宜。

石砚或瓷砚,用于 盛墨和研磨。
提高书法爱好者的书写水平
本课程面向广大书法爱好者,通过系统讲解和示范,帮助学 员掌握《曹全碑》的书写要领和技巧,提高书写水平,培养 书法审美情趣。
课程安排
课程时间
每周一次,每次2小时,共16次课。
课程形式
采用线上直播授课形式,学员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观看直 播并参与互动。
课程内容
从隶书的起源、发展、艺术特点等方面入手,系统讲解《 曹全碑》的笔法、字法、章法等书写技巧,并结合实际书 写进行示范和指导。
隶书特点及艺术价值
隶书特点
以方扁为主,结构严谨,笔画粗细变 化明显,波磔分明,具有独特的韵律 感和动态美。
艺术价值
曹全碑是隶书中的经典之作,其书法 艺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它不仅展现 了隶书的独特魅力,还体现了东汉时 期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成就。
作者及创作年代
作者
曹全碑的作者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王敞。他精通隶书,善于运用笔法和墨色表 现隶书的神韵和气势。
关键字词解释
郃阳令
曹全曾任郃阳县令,是 其主要仕宦经历之一。
孝廉
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 一,指孝顺亲长、廉能
正直的人。
张掖
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张 掖市,曹全曾在此地任
职。
功德
指曹全在任期间所表现 出的优异政绩和道德品

隶书《曹全碑》基本笔法图示

隶书《曹全碑》基本笔法图示

隶书《曹全碑》基本笔法图示汉隶是我国两汉书法艺术的象征。

《曹全碑》是汉朝著名隶书碑刻,其特点字型秀美线条粗细变化大,中宫紧实,主笔突出。

书写动作潇洒飘逸有篆书笔意,是隶书代表作之一。

曹全碑的用笔以藏锋、圆润为主,同时辅以露锋笔法和方折体势,因此能柔中见刚。

|点|起笔藏锋,以圆润居多。

尖点起笔略带方势,形如木楔,出锋不宜太尖锐。

长点也多呈尖尾,收笔要缓,形态迟钝。

点在字形中多起辅助作用,方向和体态随结构而变。

一字中有多点出现时,其中有所变化;注意在统一点作组合使用时,有明确的秩序感。

|横|隶书横画有主副之分,主笔横形态明确,且左右发挥。

曹全碑的主笔横有水平形和覆舟形两大类,起笔均藏锋,但形态有圆、方、弯的变化。

主笔横在后半段笔锋逐渐按下,然后提锋收笔,收笔出锋不宜太快,锋尖含浑不锐利。

在有些字形中,因结构限制,横画只能向第二行字例中,虽然横画右发挥,具有主笔横画的形态,也因为结构限制,不作左右夸张发挥。

另外,副笔横画的各种形态,其中也有水平形和覆舟形的变化。

和主笔横画相比,副笔横画取势平和,笔法变化不大。

曹全碑的副笔横画大多有前重后轻的特点,收笔略呈迟钝的尖势。

|竖|曹全碑的坚画起笔多藏锋成圆势,收笔则尖尾竖状如“悬针”,但尖头有尖和圆的变化。

尖尾如悬针,但尖头不锐利。

另一类“垂露”竖,起笔后逐渐按锋下行,收笔要回锋。

曹全碑中的竖画大多笔势变化不大,头尾均呈圆浑状。

注意竖画基本都呈垂直形,有时偶有变化,但不宜明显倾斜。

在遇到两竖并立的字形时,隶书往往将左竖画发挥成弯尾状以求得变化,典型的如“门”字类字形。

弯尾竖上半段写如竖,在中部或尾部才向左弯出,其形态又有种种变化。

左右结构中左侧的竖画也多写成弯尾竖,如报、扶、德等字;四行是中心竖画发挥为弯尾竖的字例。

这种弯尾竖在后来的楷书中有的回归为竖;有的变化为撇;有的则演化为竖钩,因此不能从楷书的角度推想隶书的写法。

|撇|撇画有主副之分,主笔撇画又可分为斜撇、直撇两大类。

《曹全碑》隶书入门学习教程

《曹全碑》隶书入门学习教程

《曹全碑》隶书入门学习教程《曹全碑》在隶书的诸多风格品类中,是典雅秀美一路者,在技法上以精到整饬胜。

对于学习隶书的朋友来讲,选该碑作为范本应该是正确的。

下面书思和大家谈谈《》曹全碑》笔画入门。

《曹全碑》是汉朝著名隶书碑刻,其特点字型秀美线条粗细变化大,中宫紧实,主笔突出。

书写动作潇洒飘逸有篆书笔意,是隶书代表作之一。

曹全碑的用笔以藏锋、圆润为主,同时辅以露锋笔法和方折体势,因此能柔中见刚。

|点|起笔藏锋,以圆润居多。

尖点起笔略带方势,形如木楔,出锋不宜太尖锐。

长点也多呈尖尾,收笔要缓,形态迟钝。

点在字形中多起辅助作用,方向和体态随结构而变。

一字中有多点出现时,其中有所变化;注意在统一点作组合使用时,有明确的秩序感。

|横|隶书横画有主副之分,主笔横形态明确,且左右发挥。

曹全碑的主笔横有水平形和覆舟形两大类,起笔均藏锋,但形态有圆、方、弯的变化。

主笔横在后半段笔锋逐渐按下,然后提锋收笔,收笔出锋不宜太快,锋尖含浑不锐利。

在有些字形中,因结构限制,横画只能向第二行字例中,虽然横画右发挥,具有主笔横画的形态,也因为结构限制,不作左右夸张发挥。

另外,副笔横画的各种形态,其中也有水平形和覆舟形的变化。

和主笔横画相比,副笔横画取势平和,笔法变化不大。

曹全碑的副笔横画大多有前重后轻的特点,收笔略呈迟钝的尖势。

|竖|曹全碑的坚画起笔多藏锋成圆势,收笔则尖尾竖状如“悬针”,但尖头有尖和圆的变化。

尖尾如悬针,但尖头不锐利。

另一类“垂露”竖,起笔后逐渐按锋下行,收笔要回锋。

曹全碑中的竖画大多笔势变化不大,头尾均呈圆浑状。

注意竖画基本都呈垂直形,有时偶有变化,但不宜明显倾斜。

在遇到两竖并立的字形时,隶书往往将左竖画发挥成弯尾状以求得变化,典型的如“门”字类字形。

弯尾竖上半段写如竖,在中部或尾部才向左弯出,其形态又有种种变化。

左右结构中左侧的竖画也多写成弯尾竖,如报、扶、德等字;四行是中心竖画发挥为弯尾竖的字例。

这种弯尾竖在后来的楷书中有的回归为竖;有的变化为撇;有的则演化为竖钩,因此不能从楷书的角度推想隶书的写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波画:即带蚕头雁尾的横画,往往处在主笔位
置。波画重起重收,左右舒展,
注意:笔画两端在一条水平线上
(最基本
笔画)
3、竖画:起笔藏锋 收笔有露锋或回锋。竖一般 较横粗壮,竖的上下往往要有轻重变化,不露顿挫 感 不然呆板。
3、撇画 (最基本笔画) 撇画起、收笔均要藏锋,再转笔调锋,行笔时要
自始至终保持中锋,收笔是可向上或向下回锋收笔。
不然字型易偏大。
3、左右结构 注意勿使字写得过宽,左右部分要有穿插、呼应
关系。一般上部齐平,位置错落不可过度。 左中右结构者,横画短缩些,以避免字型过扁,
而某些笔画还要舒展些,以求精神。
4、包围结构 勿使字过大或闷塞。要考虑高低宽窄关系,务使内外
3组合变化 表现在笔画的连接方法与大小比例 如:州(竖撇)郎(横折点) 纪(竖弯波)亡 竖折波)
隶书用笔的原则: ①落笔峻落,收笔干脆。尤其要中锋行笔, ②笔势开张,锋毫不乱,随势变化,不使扭绞 ③讲求笔画的“迟滞”效应,
技法要领 横长竖短、横细竖粗,波必三折,蚕头雁尾不双飞、
第二节《曹全碑》帖简要分析 全称《汉阳令曹全碑》东汉中平二年。内容是曹全属下为 他歌功颂德的内容。 结构上,字形扁平稳重,撇捺开张,左右舒展,以横画为主 笔的字,横画特长,突出向外伸。
章法上 字距疏朗、行间紧缩,与行书的章法相反,字距大 于行距。
一、偏旁部首
偏旁部首特点显著,通过学习可清楚的看到汉字 的流变。
1、双立人、提手、示字 双立人首笔为小短横或点; 提手可先写两笔横画,再写竖弯钩;
示部首笔为短横。
2、三点水、竖心、女字、绞丝 三点水的三点收笔所指方向偏右上方。 。
绞丝有篆法痕迹,转折处裹锋用笔。
4、见字、易字、老字头 见字旁上窄下宽,竖折钩向右开放。 易字旁上收下放明显,多撇斜向平行分布 左耳刀,上耳大、下耳小。 老字头:典型隶书形态,撇分为两部分写。 宝盖头:两垂竖点与横断开,宝盖距字中
5、下四点、心字底、走之旁、门字框 下四点分布均匀,方向有变化。 心字底捺画势平舒展厚重。 走之旁是典型隶书形态,连续小短撇,排列均衡,
从结构来看,隶书取横势、端庄、安详、收 放自然,
第一节 隶书典型笔法 一、行笔以“迟涩”为主,追求力透纸背的厚重感, 表现出古拙、苍劲,安稳、平和的阳刚之美
起笔一般为逆锋,行笔为中锋,收笔或露锋或回 锋。
一、基本笔画 (繁于篆,简于楷) 1、横画 (最基本笔画)
隶书横画有平画与波画两种,平画两头要圆、中 间要丰实,要写的平正劲直。不像楷书有斜势,收、 起笔处不露顿挫痕迹。
体可分为上收下放、左收右放、内收外放等。 字内的空间较紧密,字外空间较空旷,这是
《曹全碑》显著的特征。
3、笔断意连 可明显感受到字中撇掠波磔笔势往来和流畅的
笔意。
4、穿插避让 点画或部件之间常有穿插、避让的处理,可显出 结构的巧妙与和谐。
5、增减替换 有约定俗成地增加或减少点画的现象,多为增
减横画与竖画,此外由于隶书继篆书而来,某些 笔画也常保留篆书笔意。(书法中的异体字问题)
二 结构原则 1、均衡稳定 均衡 是隶书结构的普遍原则,隶书整体上产生 停匀、齐整的视觉效果。 稳定 重心平稳是关键。要求“字字摆得正”。 字形中正者,重心明显,或竖画居中,或呈左右对 称之态;字形偏倚者,要求偏中求正,多以斜笔、 弯笔或折笔等作支撑,以达到整体的平稳。
2、收放和谐 主要点画如:撇、捺、波画等都特别舒展,具
态,钩画行至弯处,要转动笔峰,保证中锋行笔, 末端向左上或下回锋收笔。
7 竖折钩
是竖折与波画的组合,即有行到转折处不提笔,
直接逆时针转动笔杆边转便行,接写波画,还有在转
折处提笔向左逆入后再续写波画的写法,折笔处明显
呈两笔衔接状。
注意: 转折处忌过大。
8、折画 (横折竖) 折画不同于楷书那样上带圭角,横画收笔不下压,
4、捺画 往往是主笔,与波画写法同,只是整体下斜,
捺要写的大气、飘逸、雄浑、苍劲,一波三折,不能 一掠而过。(撇和捺对称,称为“八分书”)。
5、点画
是其他笔画的浓缩,包括:平点、竖点、撇点、
捺点等。起笔大都是藏锋逆入,要写的生动灵巧、彼
此呼应,
注意:“三点水”的特殊写法。
6、钩画 隶书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钩,多为似钩的弯曲形
三、结构类型 1、独体结构
主笔突出,有些点画可适当粗壮些。中正者造 型基本对称,多有竖画居中。偏正者应多把握主 笔的斜度和弧度。框廓者字形避免写大,写呆板。
2、上下结构 要注意横向之间要适当压缩距离,以避免字形过
长。天覆者要盖住下方,地载者下部要承载住上方。 上下均衡者适当穿插, 上中下结构者,可写得稍修长一些,但横画要写细,
转向上,过横后在转向下,连竖画。 竖画短时略向左斜。
隶书的笔画变化
在基本笔画的基础上 变化丰富多彩,大致有 三种类型
1 首尾的变化,方笔起 圆笔起 , 回锋收、出锋 收 如:首(方头波)存(垂头波)位(尖头撇、 竖) 主、(横点)
功(尖尾撇)丞(圆尾撇) 氏(斜钩)志 心钩)
2曲直、方向的变化 行笔中段有不同的弯曲、 倾斜程度 如:不(曲横) 、无(直横) 马(园折)、安 (折弯)
可由里向外或反之。 门字框横画均匀、稍紧密。
补充:其他带有篆书笔意的偏旁写法
隶书间架结构 改篆书的长方为扁方,横画密集、竖画宽松, 横平竖直,主笔突出。 同时保留了篆书字型结构的因素,(尤其是 部首),在避让、穿插、错落方面更为灵活。组 成字形的各个部分既独立存在,互不侵扰,又相 互依存、相互呼应。 注意:由于隶书与篆书有继承关系,不要处 处坚持用楷书的笔法和结构为标准去写隶书。
隶书的特点 ① 字型扁方,左右舒展。节约简编,把字型压扁。 左右分势,对称展开,形成内紧外松的结体。 ②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最能代表隶书特征,但在 结构规则上要求“雁不双飞”,
③ 变圆为方,变连为断。将篆书中大量的圆笔转折 变为方笔转折,不但去掉了篆书的弯弧笔画,还将篆 书多处的连笔写为断笔。
④ 笔增提顿、画有粗细。在篆书点、直、弧笔 画的基础上,派生和变化了多种基本笔画。且有 粗细变化,节奏感明显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