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金融体制比较复习资料

各国金融体制比较复习资料
各国金融体制比较复习资料

各国金融体制比较复习题

1.CDO:担保债务凭证,资产证券化家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标的资产通常是信贷资产或债券。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和市场流通债券的再证券化,它们都统称为CDO。

2.CDS:信用违约互换,又称为信贷违约掉期,也叫贷款违约保险,是一种价格浮动的可交易的保单,该保单对贷款风险予以担保。

3.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

4.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形成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国际货币体系。

5.双线(双轨)银行制度:指美国历史上形成的由联邦政府注册管理的国民银行和州政府注册管理的银行并存的一种商业银行制度。

6.脱煤:指美联储规定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上限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商业银行存贷款大幅减少的非中介化现象。

7.单一银行制度:单一银行制也称单元制、单元银行制,即商业银行只有一个独立的银行机构,不设立分支机构。

8.投资银行:主要是包销各种证券,如股票、公司债、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券,提供资金管理和房地产咨询,为收购、兼并提供咨询及其他公司财务服务。

9.金融控股公司制度:金融控股公司是以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机构为母公司,通过对从事其他金融业务经营活动的金融机构控股,使之成为其子公司,从而为客户提供多功能、全方位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在这种制度中,以金融控股公司为主导。

10.储蓄贷款协会:是一种在政府支持和监管下专门从事储蓄业务和住房抵押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最初为鼓励家庭储蓄、购买住房而筹办,它吸收储蓄存款,将资金聚集起来,为会员提供住房抵押贷款或投资于政府证券。通常采用互助合作制或股份制的组织形式。11.全能银行:也叫综合性商业银行,是指商业银行不仅可以经营一切银行业务,还可以全面从事证券、保险、质押、信托、租赁等所形成的综合的全面的经营业务模式。

12.自由银行制度:是指美国1837-1863年期间实行的任何个人或者集团,只要有充足的资本,并履行法定的义务即可向所在的州政府申请领取执照,并开设银行的银行制度。

13.互助储蓄银行:主要用来鼓励居民储蓄,资产投放于抵押贷款市场和政府及公司债券上

14.金融体制:是指各国金融发展与运行中的发展战略、组织形式、框架结构、业务分工、监督管理、构造方式、运行机制、运转环境(经济环境、金融环境、社会环境)和总体效应等相关金融要素的有机整体。

1、简述日本主办银行制度。

1)主办银行是企业的最大股东之一2)主办银行是企业最大的贷款银行3)主办银行向企业提供多方面金融服务4)主办银行对企业进行人事参与5)主办银行与企业的关系长期稳定

2、1986年伦敦金融大震的内容

1)取消了证券经纪商和证券交易商的传统界限,二者统称为证券经纪人,即可进行证券交易,又可代客买卖证券 2)取消固定佣金制,鼓励券商在佣金收取上展开竞争 3)除交易所会员外,允许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外国投资者进入证券市场4)采用先进的电子交易技术提高证券交易效率,实现全球24小时交易

3,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是如何构成的?

(1)美国的联邦储备体系主要由三级五部分组成。

(2)一级系统中主要有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和联邦咨询委员会,是美联储的决策机构

(3)二级系统中主要有12家联邦储备银行及其25家分行,是美联储的执行机构。

(4)三级系统中主要是加入美联储的会员银行,包括国民银行和州立银行

4,美国第一银行的特点是什么?

1)美国第一银行是第一家在1791年由美国联邦政府特许成立的银行,它是一家全国性的银行,总部设在费城,并在波斯顿、纽约、华盛顿等地设立了8个分行。2)联邦政府持有该行1/5的股份,但不是政府直接控制的银行,具有私人控制监管银行的性质。3)该行的资产远远超过当时任一州立银行,使之有能力向州立银行提供临时贷款。4)该行除了办理存款、放款、发行银行券外,还代理国库,并对其他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进行监督与管理,对其货币发行和信贷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保证币值稳定,主要为公众利益服务,具有某些中央银行职能的全国性商业银行。

5,英美银行体制运转环境比较

1)共同特征:建立在工业革命完成、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

2)不同特征:英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地域狭小形成典型的金融机构总分行制;美国为联邦制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城区差别大,形成双线管理体制。

6,日德银行体制运转环境比较:

1)共同特征:资产阶级革命均不彻底,均推行金融超前发展战略,形成企业—银行—政府的独特“铁三角”关系。2)不同特征:日本形成了专业化银行制度,分工严密;德国形成了综合化银行制度,央行独立性高。

7,巴塞尔协议三的主要内容。

巴塞尔协议三体现了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的监管新思维,按照资本监管与流动性监管并存,资本数量和质量同为提高,资本充足率与杠杆率并存。长期影响与短期效应统筹兼顾的总体要求,确立了国际银行监管的新标杆。内容: 1)强化资本充足率新标准。确定三个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普通股充足率是4.5%,一级资本充足率6%,总资本充足率是8%,为缓解银行体系的清周期效应,巴塞尔协议建立了两个超额资本要求。

2))引入杠杆率监管标准。为此巴塞尔协议引入了基于规模与具体资产风险无关的杠杆率监管指标作为资本充足率的补充。

3)建立流动性风险量化监管标准。为增强单家银行以及金融体系维护流动性的能力引入两个流动性金融监管量化指标。

4)确定实施过渡期。2011—2018年为过渡期。2013年初实施新的监管标准。2018年底全面达标。2015年初,成员国开始实行流动性覆盖率。2018年初开始实行稳定融资比率。

8、比较美国的控股公司制度和德国的全能银行制度。

答:混业经营成为各国金融业发展的趋势之一。纵观各国的混业经营的模式,形成了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制度和德国的全能银行制度。

二者区别:一)是产生的历史、政治经济制度背景不同。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制度是在长期实行分业经营管制且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产生。而德国的全能银行制度是在其工业发展初期,私人资本缺乏,金融市场欠发达的背景下产生。

二)是经营方式不同。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中,各子公司的专营金融业务不能共用一个综合服务平台,不能提供一站式、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德国的全能银行可利用银行综合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高效率、一站式、全面的金融服务。

三)是经营范围不同。美国限制金融控股公司对非金融企业的持股,禁止对非金融企业控股。而德国除可以经营一切金融服务之外,还可以对非金融企业参股、控股,与分金融企业有较为密切的银企关系。

9、比较美英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

答:纵观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形成了纽约和伦敦2个规模巨大的资本市场和发达的金融市场依系。资本市场在金融领域的融资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

1)相同之处:形成原因—商业银行难以满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额长期资金需求。

2)不同之处:一是商业银行不能承担经济发展的巨额长期资金需求重任。美国:单一银行制度规模小、资金力量薄弱导致。英国:实行总分行制度,经营规模大,长时间为企业短期贷款。二是资本市场的特点不同。美国纽约资本市场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交易最活跃、最有效的资本市场。 三是金融监管不同。美国伞式监管,机构重叠,效率低下,监管成本高;而英国金融监管全面。

10,各国中央银行组织形式比较

答:(一)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设立一家中央银行,全面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一般采取总分行制,逐级垂直隶属。特点:1、权力集中2、职能齐全3、实行总分行制典型国家:英、法、中、日

二)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由若干家银行机构共同组成中央银行体系。特点:1、权力和职能相对分散 2、分支机构较少3、地方级的中央银行基本上按经济的特点及特定的法规和历史条件设立的,而不是按照行政区划。典型国家:(联邦制)美国、德国、前南斯拉夫(三)准中央银行制度:国家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并授权部分商业银行执行央行的职能。特点:权力分散,中央银行的职能进行分解,分别由不同的机构从不同的角度来执行。典型国家:新加坡、香港、南非

(四)跨国中央银行制度:由地域相邻的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由它在其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制度。特点:1、中央银行跨国界行使职能,各成员国不设本国的中央银行。2、与货币联盟相联系。典型国家:欧盟、西非货币联盟。

8、比较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启示

以美英为代表的“股东主权加竞争性资本市场”的外部控制模式,特点

1)企业融资以股权和直接融资为主,资产负债率低。

2)在股权结构中,机构持股者占主体,股权高度分散化。

3)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治理目标

4)以股票市场为主导的外部控制机制高度发达。

5)采取经营者“股票期权制”的激励机制

6)公司治理模式框架。美英国家公司治理模式的框架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及首席执行官三者构成。

以德日为代表的“股权加债权共同治理的银行导向型”内部控制模式,特点:

1)企业融资以股权加债权相结合。并以间接融资为主,资产负债率较高。

2)在股权结构中,法入之间交叉持股,法人和银行则是股份公司最大的股东,股权集中程度较高。

3)以债权人及利益相关者作公司治理目标。

4)外部治理机制较弱,以内部控制即“用手投票”机制为主。

5、采取经营者年薪制和年功序列制的激励机制。

6)德日国家公司治理模式框架。德日公司治理结构虽然都属于债权加股权的共同治理型,但德国雇员在很大程度上参与公司治理。监事会的权利高于董事会的权利。

美英德日公司治理模式的借鉴与启示

分析比较美英德日公司治理可以看出,两种模式的区别在于:一是依托和控制机制不同。美英治理主要依托证券市场,“用脚投票”实行外部治理。德日则主要借助和依托银行,直接进入企业“用手投票”进行控制;二是由于融资结构基础不同。从而形成了美英股东主权型与德日股权加债权的共同治理型这的治理结构;三是由于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同。四是监督机制不同

启示:融资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我国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公司治理结构,应首先考虑我国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以及我国融资结构呈多样化的特点。

中国金融机构体制改革

第08期2011年4月 企业研究Business research No.08APR.2011 【金融保险】 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 从时间流程上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8到2003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是建立工业部门的现代企业制度,与之相适应,金融部门的改革旨在建立独立于财政的市场取向的金融体系,目的在于创造与企业改革相适应的外部环境。随着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资金市场、外汇市场等市场的建立,我国金融体系改变了之前有机构无市场的窘境。尽管金融体制改革初见成效,顺利完成了第一项基本任务,建立了独立于财政的金融体系,但作为市场微观主体的金融机构在当时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面对加入WTO 后外资金融机构竞争的威胁,为了建立更完善的中国金融体系,建立有效的金融市场微观主体并与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宏观层次相配合,我国开始对金融机构进行企业化改造,力图使之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由此,金融体制改革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金融体制改 革从2003年开始, 进入金融结构市场化取向的企业化改造,目的在于除金融机构自身经营需要外,更要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金融是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出发点1.以人为本的金融是金融业内在的本质要求,也是满足客观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为了人”、“出发点是人,归宿点也是人”、“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主体、以人为目的”、 “使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 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以人为本的金融应该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开辟多种投融资渠道、提供多样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金融。商业性金融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它们无疑需要充分的利润诱 因,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目标。同时, 出于风险的防范,金融业在所开展的业务中需要规定硬性的进入门槛,“持有资产是获得金融服务的前提”。所有这些,对金融业生存与发展来说似乎是无可厚非的。 3.以人为本的金融应该是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金融性财 产收入,并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投资利益和合法收入的金融。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是财产主体拥有的财产增值的结果。如何使群众手中的金融资产增值,是以人为本给我国金融业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 4.以人为本的金融应该是加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全体职工全面、自由发展的金融。 三、我国金融管理体制未来改革的思路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按照统筹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 金融体制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 发展、稳定的关系,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健全金融调控机制,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取得金融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1.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资本市场规模, 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强化资本市场功能。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 2.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清晰、 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和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引导和鼓励商业银行为县域经济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形成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共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局。 3.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从保护存款人、投资人和投保人的合法权益,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出发,强化市场约束,加强金融监管。加强金融监管的合作与协调,形成银行、证券、保险等监管机构与宏观调控部门共同组成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中央银行加强对货币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的监测和管理,防止各类金融市场、各种金融风险的发生与蔓延。 4.健全金融调控机制。综合应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健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加快实现以数量调节为主要特征的货币信贷调控向价格调节方式的转变,在加强对货币供应量进行数量型间接调控的同时,引入利率调控机制。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汇率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建立健全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探索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维护金融运行和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 参考文献 [1]隋玉明,白帆,王雪玲。上市国家控股银行中公允价值体现的重要性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09年(04) [2]隋玉明.公允价值计量和金融资产减值相关理论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01) 作者简介:张洪滨(1976-),男,黑龙江省克山县人,黑龙江省克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济师,研究方向:卫生经济,邮编:161600。 中国金融机构体制改革研究 张洪滨 (克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克山161600) 摘 要:金融体制又称金融体系,它是关于金融的制度规定,是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之一,金融体制有五个基本构成要 素;制度、结构、工具、市场和调控机制。中国的改革历经30年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走出了一条与前苏联东欧国家完全不同的改革道路。金融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其重要地位决定了金融体制改革在整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特殊性。然而,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必须放在实际国情和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来进行。关键词:金融机构;以人为本;体制改革 97··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早期,金融市场领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当时金融体系最明显的特征是,人民银行既管宏观平衡,又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80年代金融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改变这一金融组织体系结构,通过建立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将中央银行和商业性金融体系分开,构建一个所谓双层银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央银行专注于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和为银行提供支付清算等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则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面向企业和居民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具体而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建立或恢复建立的。建设银行过去服务于财政功能;中国银行在恢复设立之前实际上是人民银行内部的国际局(对外加挂一个牌子);农业银行当时是一块虚的牌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过去只做进出口方面涉及的货运险,是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下属机构。 与此同时,80年代还在探索证券交易。当时没有成立股票交易所,80年代后期有个别证券营业部试点开展了证券交易。 二,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金融改革发展以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根据,与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相平行,主要特征就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和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专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当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都已经成立了,但四大行还是专业银行,分别服务于工商业、农业、国际业务和项目建设等行业或领域,相互之间没有充分的竞争。这显然不符合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同时也难以进行调控。并且,如果国家在某一领域有政策性要求,如有企业发不出工资,国家要求给予支持,那么四大行也必须负责自己领域的政策性业务。这不仅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考虑,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服务,四大行只承担商业性业务,同时四大行不再按专业领域划分业务,相互之间可以交叉、竞争,以便改进服务。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另一重要背景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公司组织结构和初步的治理框架。当时就有一个问题,如果现代企业制度也适用于这些大型国有银行,那么这些专业银行也要像国有企业改革一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专业银行的性质,变为市场竞争主体,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营管理。 其次,这一时期建立了证券市场。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建立,国家层面成立了证券委和证监会,后来证券委的发行审核功能合并进了证监会。 再次,保险业取得较快发展,特别是寿险开始初步发展。1998年,专门成立了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中西方政治制度的不同在于三点。政党制度不同,政体制度不同以及选举制不同。而中西方经济最大的相同点在于都同为间接民主,西方的代议制与中方的代表制从本质上看都大同小异。 首先政党制度的不同导致政治制度的不同。在西方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为以英美为代表的两党制,另一种为以法德为代表的多党制。而中方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则为一党专政,即为一党制。政党制度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经济基础不同、代表利益不同和原则不同。政党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社会生产资料主要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和两党制是适应这种私有制而产生的。我国经济基础是公有制,生产资料为全民或集体所有,尽管目前非公有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经济基础不同从而导致了代表利益的不同。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实质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而多党制、两党制则是为巩固资产阶级的。因此,西方政党制度所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国的政党体制则是从根本上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因此,我国政党制度所代表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西方是以主权在民为基本原则,而我国则是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原则。 其次政体制度不同导致政治制度的不同。政体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西方国家多为共和制。中国政体的运作方式、组织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西方有三权分立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应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西方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人大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相适应西方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上。 最后选举制不同导致政治制度的不同。选举制度是国家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人民选举出代表来组成代议机关和担任国家特定公职人员,代表人民行使权力。这种组织推荐候选人的作法,存在一定的有利之处,它能够集中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和广大选民的智能。但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在理论上简单地将选举权等同于投票权,将被选举权等同于当选权,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本应具备的一些基本权利形态被忽略,从而使选举活动失去其本来面目,让人感到,似乎选举本身是与选民或代表无关的事情,选民或代表除了被动地给他人投票之外,再无别的作为。西方的选举制度,从候选人的提名和酝酿、正式候选人的确定等等,有关法律都离不开了组织、管理的色彩;对选举制度的核心问题——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运作和保障,却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定,在选举实践中,很多人甚至干脆将选举活动当成了人事安排活动。选举制度的人事制度化,也使选举往往只有举而没有选,当选者有职而无责,民主也因而失去其本来意义,并使国家面临政治民主虚化的风险。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选举在政治生活中都是举足轻重的。

全面深化改革 促进金融转型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促进金融转型发展 近期,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他提出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抓好财税体制改革这个重头戏,更多释放改革红利。 去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系统部署,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会还提出,要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当前,在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国际金融环境持续动荡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着平衡改革与增长、防范金融风险、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等挑战,正处在发 展转型的关键时期。那么,在新形势下,金融改革的策略和推进方式应做哪些调整?在简政放权背景下,财政改革有哪些新思路?为了探索金融业改革开放的新途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应如何搭建金融改革的框架? 为了深入探讨以上问题,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主办的《新金融评论》2014年第1期特组织专题,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21世纪经济报道本期特刊发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纪志宏,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理事长、上海市人民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郑杨,以及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撰写的三篇文章,以飨读者。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纪志宏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未来一个时期,无论是社会各项改革的全面推进,还是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都意味着金融业发展的环境面临深刻变化。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关键,需要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资金要素配置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并存等突出问题,努力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定价机制有效、退出机制健全的市场环境,促进我国金融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我国金融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和演进逻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如果以1979年开始的“拨改贷”作为金融改革的起点,到1994年政策性银行设立,可视为金融改革的第一阶段。1994年到2003年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之前,是金融改革的第二阶段。从2004年启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至今,是我国金融改革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未来10年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和完善金融监管机制三大领域的改革图景。与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相比,以往的金融改革仍具有阶段性和局限性,尤其

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及当前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及当前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从风险性指标来看,在金融业发展的初期,分业经营相对于混业经营具有很大优势。从效率性的指标来看,混业经营相对于分业经营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整个金融行业而言,混业经营模式能够鼓励竞争,限制垄断。由于在混业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完全放开,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可以自由地参与整个金融市场的竞争,而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有利于提高效率。在金融业发展的过程中,风险性指标和效率性指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因此,要发挥混业经营在效率方面的优势,必须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控制。一个国家选择怎样的经营模式是由该国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决定的。 我国是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共同负责金融监管的金融监管格局。 银监会负责统一监督管理全国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履行如下职责: ①制定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的规章制度和办法。 ②审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其业务范围。 ③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依法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④审查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 ⑤负责统一编制全国银行数据、报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 ⑥负责国有重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 ⑦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存款类金融机构紧急风险处置的意见和建议。 ⑧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 证监会依法对全国证券、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督管理。履行如下职责: ①研究和拟定证券、期货市场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起草证券、期货市场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有关证券、期货市场监督管理的规章、规则,并依法行使审批权或核准权。

2020年(金融保险)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保险)财政金融体制 改革

第四讲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本章重点: 1、我国传统金融体制的特点 2、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成效和问题 3、什么是公共财政?它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说公共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的必然要求? 第壹节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壹、传统金融体制的特征 1、“大壹统”的银行制度。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逐步消失,只剩下银行业,而银行业也只剩下中国人民银行,所有从事金融业的部门和机构基本上都是人民银行的下属机构,人民银行同时承担宏观调控和日常金融业务的双重任务,其终极目标是服务于计划经济,是全国的信贷中心、结算中心、货币发行的中心。 2、银行的运作服从于上级指令。银行运行实行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体当下金融体制上,就是按行政区划设置机构,即省市设分行,区县设支行,区县以下设分理处。这种和行政管理的职能和层次结构高度壹致的组织结构,决定了金融决策是集中经济计划决策的壹部分,国家的计划决策对金融活动起支配和导向作用,成为金融决策的依据。 3、简单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所谓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化对经济运行影响的途径。在以服从指令为运作方式的“大壹统”的银行体制下,货币供给的变动直接传统导至实体经济活动,没有任何中间变量。这种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对经济活动影响的力度极其有限。 4、直接被动的金融调控方式。在计划经济的三大管理体制,即计划体制、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中,金融体制从属于计划体制和财政体制,计划体制实际处

于核心位置,起支配作用。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计划来进行,信贷计划只是计划指令执行和操作的工具,完全不具备自主运作和调节经济的独立性,也无需独立承担宏观调控经济的重任。 传统金融体制的之上特点决定了要在满足计划经济运作要求的同时,扭曲了我国银行的基本运作方法和货币基本职能,形成了货币供给的倒逼,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深入,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 始于1978年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大体上能够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78-1984年,拆分原来的“大壹统”银行体系,建立中央银行制度。首先,恢复和设立了专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于1979年恢复成立或独立运营。中国农业银行负责统壹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中国银行作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统壹运营和集中办理全国的外汇业务;建设银行全要办理拨改贷业务,此外仍利用自己吸收的存款发放基本建设贷款,重点支持企业为生产国家急需的短线产品而进行的挖潜改造工程,且发放城市综合开发和商品房建设贷款。这样,建设银行逐渐由完全办理财政业务,逐步过渡到既办理财政业务又办理金融业务,且金融业务比重越来越大的专来银行。1984年1月1日,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办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今中国工商银行已成为以人民币资金为主和城填金融业为主的、提供多功能服务的中国最大的专业银行。国有专业银行的重建和发展是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条件,没有国有专业银行的重建和分担原来“大壹统”银行所承担的大部分具体金融业务,人民银行就无法专门发挥中央银

各国中央银行体制比较

各国中央银行体制比较 一、各国中央银行的建立 1、初步形成 2、快速发展 (1)1920年布鲁塞尔国际经济会议提出,没有建立央行的国家要尽快建立,已经建立了的要加强央行独立性,共同维护国际货币体系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2)“二战”后,为了恢复经济、稳定金融秩序,各国在对中央银行加强控制的同时,也强化了央行的权力与责任; (3)这一时期成立的央行大多借助政府力量,借鉴他国以往的经验,从而使其全面、直接地具有央行的特征,亚洲和非洲国家央行的普通设立,标志着中央银行制度在全球的普及。 3、最新发展 (1)各国央行更加重视货币政策的国际合作; (2)出现了中央银行监督与货币政策相分离的趋势; (3)区域性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成为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趋势; (4)在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潮流中,伴随着各国金融市场不断融合,各国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正日益趋同; (5)在国际经济协调中,各国中央银行成为国家对外关系的代表。 二、各国中央银行体制结构比较 1、组织形式比较 (1)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设立一家中央银行,全面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一般采取总分行制,逐级垂直隶属。 (2)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由若干家银行机构共同组成中央银行体系。 (3)准中央银行制度:国家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并授权部分商业银行执行央行的职能。 (4)跨国中央银行制度:由地域相邻的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由这家央行其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制度。 2、机构设置比较 (1)内部机构设置:是根据其担负的任务,包括货币政策的制定、业务往来、金融监督等,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范文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金融体制基本建立,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体制不断完善。金融资源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源,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立足“十三五”时期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围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五大理念,为未来五年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将五大理念贯穿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全过程。塑造金融开放发展新体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和审慎管理框架,坚持底线思维,确保国家金融安全,促进经济金融平衡、稳健、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全面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投融资体制。 (一)健全金融机构体系,构建金融发展新体制 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进一步深化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改

革,加强资本约束,完善治理机制,更好地发挥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促增长、调结构方面的作用,加大对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支持力度。继续巩固商业性金融机构改革成果,优化国有金融机构股权结构,改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形成有效的决策、执行和制衡机制。推动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跨境金融资源配置权的中资金融机构快速稳健成长。依托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合作性金融健康发展,形成广覆盖、可持续、补充性组织体系。提高金融机构服务质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制度,增强国有金融资产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二)发挥金融创新功能,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加大金融支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力度,构建普惠性创新金融支持政策体系。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拓宽适合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多元化融资渠道,推进高收益债券及股债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强化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创新间接融资服务科技创新方式,银行与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投贷联动。加快发展科技保险,推进专利保险试点。加快建立健全促进科技创新的信用增进机制。 (三)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创新调控思路和政策工具 按照总量调节和定向施策并举、短期和中长期结合、国内和国际统筹、改革和发展协调的要求,完善宏观调控。采取相机调控、精准调控措施,适时预调和微调,更加注重扩大就业、稳定物价、调整结

东南亚各国政治体制的比较

东南亚国家政体比较 东南亚国家在二战前大多数为英法等欧洲国家的殖民地,二战前后逐渐取得独立,并都逐渐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政治体制,虽然其大都形成了各自的国体政体,但是其殖民色彩依旧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诸如英联邦国家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依然深受英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尤其是其政治依旧保有浓厚的殖民主义色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东南亚地区的政治和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令世人瞩目。在战前,东南亚十国中,除了泰国外,其他九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印尼、文莱和菲律宾)都是西方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战后,各国陆续取得了民族独立,纷纷建立起不同的政治制度。有的实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制和君主立宪制,有的则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二战后东南亚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出现如此多元、复杂的情况,主要是与它们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道路的不同有密切的关系。东南亚的绝大部分国家都有过殖民地的历史,其民族国家的建立是反抗殖民地统治取得胜利的结果,摆脱殖民统治的不同途径决定了它们对政治发展模式的不同选择。 这里以新加坡和缅甸为例来说说东南亚国家的政体制度。 新加坡原为英国的殖民地,后来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后加入马来西亚联邦,上个世纪60年代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成为独立国家,虽然是国土资源缺乏的一个弹丸之国,但是新加坡却在第一任总理李光耀的带领下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与探索,终于实现了民族国家振兴。其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在世界领域内占有重要地位。如今的新加坡更是有“花园城市”的美誉。而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我觉得都离不开新加坡那一套健全国家制度,尤其是的政治体制。 独立后的新加坡政体是议会制共和制,在议会制共和制国家中,议会拥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内阁)等权力:政府(内阁)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来组织,政府对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时,政府就得辞职或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作为国家元首的总统只拥有虚位,没有实权。实行议会制共和制的国家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意大利、德国、奥地利、印度等。新加坡在李光耀的带领下,确立了这一体制。 东南亚另外一个国家缅甸,菲律宾是一个总统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离的政府体制和自由的选举制度。菲律宾民主政治体制的选择源于其深刻的历史、文化与地理因素。历史上,菲律宾是东南亚地区最早被殖民化的国家,西方殖民者给菲律宾留下的最显著的政治遗产便是培育了菲律宾的政体。 菲律宾民主体制选择的背景菲律宾是一个总统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离的政府体制和自由的选举制度。菲律宾民主政治体制的选择源于其深刻的历史、文化与地理因素。历史上,菲律宾是东南亚地区最早被殖民化的国家,西方殖民者给菲律宾留下的最显著的政治遗产便是培育了菲律宾的民主政体。西班牙殖民统治对自由民主思想在菲律宾的传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西班牙到来之时的菲律宾,社会发展处于前封建社会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较为落后。随着西班牙殖民政策的推进,菲律宾中部和北部的居民皈依了天主教。天主教的影响逐渐渗透到菲律宾社会生活各方面,并促进了拉丁文化和西班牙文化在菲律宾的传播,有利于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在菲律宾的传播。同时,随着西班牙统治末期菲律宾贸易港的开放,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具有民主意识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壮大。而西班牙殖民教育体系的建立也使得受教育人数大大增加,一些人甚至有机会到西方国家留学,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

2.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 根据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 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目标。根据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目标是:强化中央银行的地位和作用,完善政策性银行经营机制,加快国家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步伐,规范商业银行的行为,稳步发展城乡合作银行,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和股票融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严格结算制度,改善金融服务。完善利率、汇率形成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有步骤地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对银行、信托、保险和证券业实行分业经营,依法管理。进一步发展以银行融资为主的金融业。 (二)我国金融法的渊源与立法状况 1.我国金融法的渊源 金融法的渊源,是指金融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我国金融法的渊源包括国际法渊源和国内法渊源两大类。 (1)国际法渊源:国际条约、国际惯例。 (2)国内法渊源:宪法、法律(基本法和专门法)、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 2.新时期的我国金融立法状况 新时期的我国金融立法是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的深化而日益得到加强和完备的。它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从1978到1983年底,为金融立法的草创时期,其间,为了适应工作重心转移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开始重视金融立法工作,出台了一些金融行政法规。 (2)从1984到1992年,为金融立法的全面发展时期,其间,以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为指导思想,我国开始了对金融体制的全面改革,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为适应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务院及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公布了大量金融行政法规,内容涉及金融的各个方面。 (3)从1992至今,为金融立法的更新完善时期。这一阶段的金融立法有以下特点: A、立法总的指导思想的变化,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为指南,金融立法以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指导思想,如明确规定商业银行是企业法人,确立了中央银行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贷币政策工具体系。 B、初步构建了金融立法体系的框架,以1995年先后出台的四大金融法律《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和《票据法》为标志。目前我国金融法的体系和内容可分为:银行法、货币法、信贷法、票据法、证券法、信托法、融资租赁法、期货交易法、保险法、涉外金融法。 C、立法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些暂行条例为正式条例所代替,如《外汇管理暂行条例》被《外汇管理条例》所代替。一些低层次行政法规为高层次法律所取代。 D、对立法内容进行了全面更新,即时反映了金融改革最新成果,如《票据法》、有关证券法律制度方面的条例和规定以及新出台的《证券法》。 E、立法技术有了明显改善,注重学习和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立法经验,立法的规范化程度、可操作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金融法法律关系 (一)金融法律关系概念与特征 金融法法律关系是国家运用金融法调整金融主体的金融活动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其特点是:

金融体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

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 随着中国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型,我国金融体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在金融宏观调控方面,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还待增强,利率市场化的步伐还需要加快,各金融监管能力和水平及相互间的协调配合技巧还待提高。目前,对金融体制改革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存在许多争议。金融改革进展到现在,实际上剩下的是三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可兑换。中国金融改革的顺序和其他国家相反,我国是金融改革都改完了,最后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因此,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使金融业更好地为经剂社会发展服务已成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按照这一精神,金融业确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目前,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利率改革已成为国外金融业不断研究的主题,8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已取得了不少发展经验。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剂体制改革要求,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利率市场化将是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形成在社会资金供求关系中,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市场利率为主体,既有国家宏观调控功能,又具有市场自我调节功能的一种利率管理系统。 一、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的关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高速增长,金融市场蓬勃发展,客观上要求利率市场化必须稳步推进。现行的严格利率管制使利率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1、管制价格是非市场竞争基础上形成的资金价格制约了金融交易的市场化程度,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影响了金融改革目标的实现。 2、利率管制的经营环境使国有商业银行无法接受市场利率的洗礼,缺乏应对利率竞争,管理和控制利率风险的实践和经验,从而可能在未来与外资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3、没有在利率市场化基础上的资金定价权,商业银行就不能根据资产业务的风险度和客户的贡献度,灵活地运用价格策略参与市场竞争,就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客户市场,也无法把自己打造成真正市场化的微观金融主体。 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仅是利率生成机制的改变,也是改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应对商业银行对外开放的需要。可以说,只有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才能更加有力地促进我国金融体制的整体变革。同时,从利率本身形成及世界各国的管理实践看,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是必然趋势。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浪潮中,利率市场化极大地促进各商业银行及专业银行的自由竞争程度,加剧了银行的利率风险,如果银行没有优秀的定价能力和良好的内部管理,这将是个巨大的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并没有参与利率市场化的经验,而且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把握和预测市场利率水平的难度很大。从我国的情况看,近年来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经营出现了困难,风险较大,利率市场化后,如果没有有序的竞争,建立存款保险体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

一、名词解释(每个10分,共40分) 1、政治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己的阶级统治,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管理方法的总 称。 2、选举保证金制度:是候选人需交纳一定数量的竞选保证金,如果选举中所获选票达到了法律规定 的一定比例,则可发还保证金,反之,则由国家没收。 3、总统元首制:国家元首由民选的总统担任,以国王的称谓来行使元首权力。 4、内阁制政府:又称责任内阁制,这是一种以内阁为核心来领导和组织国家政务管理的政府组织形 式。 二、单选 4、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是(b )。B.英国 7、君主集各项大权于一身,是国家权力的中心。这是(a )。A.二元君主制 15、按照政党的(d )进行分类,可分为组织严密型政党和组织松散型政党。D组织状况 1、元首作为一种称谓,在我国,最早出现于(D)。D《尚书》 2. 狭义的司法机关单指()。B. 审判机关 4. 总统制政府的组织形式,最早始于()。A. 英国 10. 最早实行内阁制的国家是()。B. 英国 8. 半总统制政府的组织形式最早是由(C)创造的。C. 法国 10. 目前采用委员会制政府的国家是(D)。 D. 瑞士 2、总统制政府最早开始于(B)。B美国 3、现行的资本主义司法制度是(C)形成的。C19世纪上半叶 5.按照政党的(B )进行分类,可分为组织严密型政党和组织松散型政党。B组织状况 2、选举制度最早出现在(A)。A古希腊 3、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组成部分的选举制度,产生于(B)。B奴隶社会 5、1791年的(B)宪法规定议员必须由普选产生,标志着现代选举制度的确立。B法国 11、比例代表制首先由(B)提出。B法国 2、由两人以上成员组成的机构担任国家元首,称作(B)B集体元首制 3、实际上,英王的权力都由(A)行使。A内阁 7、要弹劾美国总统,参议院要有(D)人数通过。D2/3 3. 宪法是( d)的产物。 D. 资产阶级革命 10、宪法体现了(b )的利益。B统治阶级 11、宪法是(c)的产物。C资产阶级革命 4. 国家主权论最早是由法国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 c )提出的 C. 布丹 8、国家的实权掌握在议会多数和内阁手中,君主只有形式上的权力,这是(d )。 D.议会君主制 9、国家的实际权力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的政府掌握。这是(b )。B.议会共和制 12、世界上最古老的协定宪法是(d )。D瑞士宪法 1.世界上最古老的协定宪法是(B)1809年宪法。B瑞士 4. 资产阶级分权与制衡原则是由(C)发展的。C孟德斯鸠 1. 资产阶级分权与制衡原则是由(a)首创的A. 洛克 4、资本主义选举制度源自(D)欧洲。D中世纪 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也称作(a )。A.议会民主制 6、资产阶级分权与制衡原则是由(b)发展的。 B.孟德斯鸠 8. 以下哪些内容不是由美国首创的。c C. 分权制衡思想 8.以下哪个国家的宪法属于不成文宪法。(A )A英国宪法 13、以下哪个国家的宪法属于不成文宪法。(a )A英国宪法

浅析中国金融业经营体制的发展与选择

浅析中国金融业经营体制的发展与选择 我国经历了我国金融业经营体制经历了“混业—分业—业务融合”的发展阶段,对于是否进行金融业经营体制改革实行混业经营模式,争议还比较大。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各自有其利弊,分别侧重安全与效率的价值取向。我国目前监管体制及金融机构内部的体制看仍然不适合完全实行混业经营,仍需实行分业经营,在政策上适度放宽,逐渐实行混业经营。 标签:金融体制改革;分业经营体制;混业经营体制 一、金融业经营体制的历史进程 (一)美国金融业经营体制的发展进程 20世纪30年代前,美国在银行立法方面没有明确限制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1929年10月由于美国股市暴跌,经济危机搏击全世界。为此,美国国会在1933年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即《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该法案的通过正式确立了美国金融业银行业务与其他金融机构业务的分离、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与工商业部门业务分离的分业经营体制。是美国银行业经营体制的重大转折点。后来,由于美国经济发展迅速,为了经济的发展,银行试图冲破分业经营的限制,创立银行持股公司,以躲避《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限制,扩大业务范围。后来美国要求废除该法案的呼声越来越高。1980年通过了《银行持股公司法修正案》,规定美联储可以单独授权一部分银行从事证券业务。根据该法律,美国先后批准花旗银行等五家商业银行直接包销企业债券,摩根公司及子公司经营证券业务。1982年《加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的通过,消除了各金融机构之间的附带性限制,使金融业务交叉合法。1999年11月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允许银行持股公司从事证券承销和保险承保业务,允许银行持股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联合,并从事任何金融业务及其附带业务。该法的通过标志着美国分业经营体制的终结和新的混业经营模式的开始[1]131。 (二)我国金融业经营体制的发展进程 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我国金融业经营体制经历了“混业—分业—业务融合”的发展阶段,即从低效率的混业经营模式到安全的分业经营的转变,再到分业监管下的金融业务间相互交叉和融合。1979年以前,我国采用“大一统”的金融经营体制,中国人民银行包揽一切金融业务,实行的是专业银行体制,银行可以设立证券业务部,可以从事证券业务,可以开办信托业务[2]。1992年金融秩序混乱,房地产过热和证券投资过热致使大量银行资金涌入过热行业,加大经济泡沫程度。1993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证券业和银行业实行分业管理”的方案。同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分业经营做出进一步规定。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我国金融实行分业经营的体制。同年5月通过了《商业银行法》正式确立了我国金融分业经营体制。1999年颁布的《证券法》进一步明确

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第四讲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本章重点: 1、我国传统金融体制的特点 2、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成效和问题 3、什么是公共财政?它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说公共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的必然要求? 第一节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一、传统金融体制的特征 1、“大一统”的银行制度。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逐步消失,只剩下银行业,而银行业也只剩下中国人民银行,所有从事金融业的部门和机构基本上都是人民银行的下属机构,人民银行同时承担宏观调控和日常金融业务的双重任务,其终极目标是服务于计划经济,是全国的信贷中心、结算中心、货币发行的中心。 2、银行的运作服从于上级指令。银行运行实行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体现在金融体制上,就是按行政区划设置机构,即省市设分行,区县设支行,区县以下设分理处。这种与行政管理的职能和层次结构高度一致的组织结构,决定了金融决策是集中经济计划决策的一部分,国家的计划决策对金融活动起支配和导向作用,成为金融决策的依据。 3、简单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所谓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化对经济运行影响的途径。在以服从指令为运作方式的“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下,货币供给的变动直接传统导至实体经济活动,没有任何中间变量。这种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对经济活动影响的力度极其有限。 4、直接被动的金融调控方式。在计划经济的三大管理体制,即计划体制、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中,金融体制从属于计划体制和财政体制,计划体制实际处于核心位置,起支配作用。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计划来进行,信贷计划只是计划指令执行和操作的工具,完全不具备自主运作和调节经济的独立性,也无需独立承担宏观调控经济的重任。 传统金融体制的以上特点决定了要在满足计划经济运作要求的同时,扭曲了我国银行的基本运作方法和货币基本职能,形成了货币供给的倒逼,不利于宏观

浅谈我国的金融体制及其改革(一)

浅谈我国的金融体制及其改革(一) 论文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资主体多元化;率市场化论文摘要]:我国金融体制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但是金融体制与金融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与调整。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及金融体制对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在发挥其财政供给、资金筹措功能上,对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发育却日显滞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我国经济步入国际经济轨道的发展趋势极不相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金融市场正在形成,资本全球流动加快。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所要求的健全的金融体制,并对当前金融体制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金融体制概述 金融体制,是指一个国家通过立法确立或认可的金融形态所形成的体系或系统。它包括一国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调控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地位、职责分工、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金融体制是一个国家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对经济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不同,形成了各种类型的金融体制模式。目前,在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中,基本上都形成了在法制基础上以国家金融主管部门为监管调控中心,以商业银行和证券机构为主题,与信托、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并存,以货币、资本、保险等金融市场为枢纽的金融体制。而我国现在采取的是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国有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体制。 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要求,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金融国际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中国现有金融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而言,国内金融体制改革进展到现在,主要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问题 所有制方面的限制,导致了中国国有银行垄断的局面。由于银行业之间缺乏必要的竞争,一方面导致了国有银行改革动力的不足,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非国有银行发展滞后,难以满足非国有经济的融资要求。因此,首先要打破所有制方面的限制,发展新的体制。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非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金融机构。因此,必须大力发展针对非国有产业融资的非国有银行、非国有金融机构,放宽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让那些效益良好的经济实体进入金融市场交易,让那些经营亏损、资不抵债甚至是违规经营的经济实体从金融市场上有序地退出。 (二)利率市场化的问题 从中国整个价格体系来看,由于市场经济的有效导入,所有价格基本上都放开了,而惟独作为金融产品价格之源的利率没有放开,没有市场化,还是由国家指令性调整。利率制定的非市场化,不仅直接影响到基础货币的调整,使得判断宏观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和货币政策效果好坏缺少了最准确的标准,还影响到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所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中国宏观经济改革都要求建立一个在市场条件下比较有效的利率调整机制。 (三)分业与混业经营的问题 我国是在1995年通过《商业银行法》后才正式确立了分业经营制度,然而,在全球金融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势必面对国外金融业强有力的挑战。同样,引起国内银行的业内竞争加剧,造成银行利润率下降、业务风险增大,迫使许多银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