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二年级数学加减法的估算1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减法的估算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31例4
二、教具、学具准备
生活用品图片、游乐园图片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设想
估算是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数与代数”部分,要强化估算的作用。
并提出了明确目标: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在一年级教材中,已经对学生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本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内容。
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有相关的生活经验。
结合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特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方法。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到“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3、让学生用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整堂课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为教学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力求体现以下的特点:(1)注重知识迁移,从“估数”到“估算”。
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已经对学生进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本课一开始就由猜价游戏(估数)这一情境引入新课,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为轻松学习“估算”作铺垫。
(2)体现估算方法多样化。
估算中的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重要体现。
课中,我们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发现不同的问题,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法。
(3)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分散。
因此,我为学生安排了4个喜闻乐见的小花絮(教学片段),用“当亮亮的理财小顾问”这一系列情境贯穿起来。
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的学习中来,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
五、教学片段实录
花絮一:估算买书用去的钱数(出示图片:三本书)
《成语故事》27元
《小学生写日记》12元
《数学家的故事》19元
师:亮亮想买这三本书,他打开存钱罐一数,有55元,够吗?
学生思考后反馈:
生1:我先算三本书一共要多少钱:27+12+19=58(元)
55元比58元少,所以不够。
生2:我是这样想的,《成语故事》先当成30元,《小学生写日记》当作10元,《数学家的故事》当作20元,三本书大约要60元,亮亮只有55元,肯定不够!
生3:55元买《成语故事》后剩下大约25元,再买《小学生写日记》剩下只有10元左右了,不够买《数学家的故事》。
生4:肯定不够的!老师,你看《成语故事》和《数学家的故事》已经快要50元了!
师:幸亏估算了一下,要不然……(话未说完)
生5不禁大叫起来:我有办法!亮亮少买1本书就行了。
(估算后,发现现金不够,根据以往生活经验,学生作出割舍的决定——少买1本书。
)
师:你们打算不买哪本?
生6:《小学生写日记》和《数学家的故事》大约要30元,《成语故事》就不能买了。
生7:买《成语故事》和《数学家的故事》也行,大约要50元。
生8急得叫出声来:随便哪两本都行。
生9:要是亮亮这三本书都想买呢?我觉得亮亮还是向妈妈借点钱好些。
妈妈那儿还剩5元钱呢,借来就够了!
(真精彩,竟然能链接到上一个购物情境,能够向纵深发展。
)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亮点,教师一问“你觉得55元,够吗?”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在估算三本书的总价与现金的比较中,学生发现亮亮带的现金不够。
此时,创新的火花频频闪烁,学生将原来的购书方案自行调整,有的孩子说少买1本书;有的孩子说向妈妈借点钱。
这两种调整方案均来源于生活的经验,学生不仅考虑到了知识的应用,还考虑到了现实生活问题。
课后,孩子们围在我身边叽叽喳喳的,一个说:“我去超市买东西时,有时搬进来太多常常要拿掉一部分。
以后买东西时,我要先估算一下。
”另一个说:“出去游玩也要先估算一下,要不然钱花光了,回不了家就遭了”……在这个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真真切切体会到估算的重要价值,同时感受到估算是
活生生的,就在自己身边。
六、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之前,就听到几位同事的抱怨声:“学生怎么只喜欢算精确数,估算都不会!”甚至一位教师在教学时说:“以后,你们只要看到‘大约’两个字,就应该知道要估算……”一时间,感觉好像走进了一个误区,为了估算而估算。
其实,所谓估算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计算结果进行大致的预算,它的本质就是在不要求精确值的情况下,在允许的范围内,迅速找出近似值。
为什么学生的估算意识这么薄弱呢?经过分析,我觉得跟以下两个原因有关:其一,估算这个教学内容是我们小学阶段第一次正式出现;另外,本单元主要学习有关笔算(精确计算)的内容,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
怎样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审视估算教学。
反思本次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笔者认为是比较成功的,通过和一些听课老师和专家的交流,使得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创设情境需生活化
估算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估算,怎样估算,这与问题的情境有关。
如果把估算仅仅作为一种单一的技能来训练,缺乏生活气息的估算,尤如无根之本、无源之水。
本课教学时,将估算内容融入到购物、游玩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学习,这样学生不但体会到估算在实际生活的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估算兴趣。
2、鼓励估算方法多样化、个性化
他们刚刚迈进二年级,哪会有那么多种估算方法?我在开始设计课时,很怀疑。
通过上课,学生给我十分深刻的感受:他们有很强的创新意识。
在购物情境片段中,学生想出很多估算方法,从我们教师的角度看,可能这些方法很平常甚至稚嫩,但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想,这些方案就很有创意了。
教学中,我不断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通过两个题目自主操练之后,学生渐入佳境,想出的方法更有个性了。
充分体现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学法理解数学、运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