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在电视体育新闻中的应用——以央视温哥华冬奥会转播为例
冬奥赛事转播情况汇报
冬奥赛事转播情况汇报冬奥会是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盛事之一,每届冬奥会转播情况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反映了比赛的受欢迎程度和转播机构的技术水平。
以下是对冬奥赛事转播情况的综合汇报。
首先,冬奥会的转播已经成为全球电视观众的焦点。
转播权被许多知名的电视网络和公司争夺,以期通过转播冬奥会赛事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赞助商。
在本届冬奥会中,主要的转播机构包括NBC(美国)、CBC(加拿大)、BBC(英国)和Eurosport(欧洲)。
这些机构通过线性电视、网络直播和移动应用等多种形式进行转播,确保观众们能够及时收看到各种比赛。
其次,冬奥会的转播情况在技术上也有显著的进步。
随着高清电视和4K技术的发展,观众们能够获得更好的观赛体验。
许多转播机构已经使用了最新的高清摄像机和无线传输技术,使观众们能够更清晰地观看到选手的动态和比赛场面。
同时,一些机构还对赛事进行了多角度拍摄和慢动作回放等特效处理,以增加观赏性和娱乐性。
第三,网络转播成为冬奥会转播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线观看比赛,而不是通过传统的电视观看。
许多转播机构为此开发了各种移动应用和在线平台,使观众能够随时随地观看比赛。
此外,一些转播机构还提供了多种语言和字幕选项,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然而,冬奥会的转播情况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转播机构在赛事转播过程中需要面对不同的时差和时间安排问题。
这使得有些比赛在某些国家或地区的观众中存在观看障碍。
其次,由于版权等问题,有些国家和地区的观众无法获得全面的赛事转播。
这导致他们无法同时观看到所有的比赛,并且可能会错过一些精彩的瞬间。
此外,一些转播机构还面临着网络破解和盗版的问题,这对他们的收入和观众数量都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总的来说,冬奥会的转播情况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
各大转播机构通过创新技术和多种平台的使用,使观众能够全方位地观看比赛。
然而,转播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继续努力解决。
跨文化传播中的视觉文化符号创新——以北京冬奥会为例
跨文化传播中的视觉文化符号创新——以北京冬奥会为例臧宁;马惠敏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22()14
【摘要】从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中国亮相世界,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再次给予世界惊喜,作为文化展示的窗口,冬奥会的会徽、奖牌、吉祥物、赛场建筑、服装设计等视觉文化符号在坚守中实现创新,在充分运用本土视觉文化符号的基础上突破了本土地域的局限,采用面向世界的、共通性的设计形象。
其呈现的是本土视觉文化象征语义的时代演进,向世界传递着民族文化与审美价值的进步。
从跨文化传播的视野来看,冬奥会的视觉文化符号通过倡导人的健康体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世界各国和平共处等精神建构起了良好的国家形象,让中国理念、中国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充分的理解与认同。
【总页数】4页(P61-64)
【作者】臧宁;马惠敏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国际合作处;中央民族大学港澳台办;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冬奥会视觉文化的传播价值研究——以都灵、温哥华、索契三届冬奥会为例
2.奢侈品牌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视觉修辞——以“中国新年”符号为例
3.冬奥会文化符号设计的研究与分析
——以温哥华、索契、平昌三届冬奥会为例4.视觉传播符号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解读5.北京冬奥会视觉形象设计的文化符号特点及传播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0温哥华冬奥会中央电视台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2010温哥华冬奥会中央电视台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作者:张颖恰来源:《体育时空》2011年第11期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11-000-01摘要在2010年冬奥会上,无论是央视的采访工作,运动员、教练员应对媒体都展现出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概括起来,就是整个人群思想意识进步了,能听到更多“人”的声音。
在央视的宣传中,我们看到了赛事以外关于人文、地理的东西,并且报道非常及时,先前准备做的非常充分,采访报道也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
关键词人文关怀温哥华冬奥会大型赛事报道体育赛事报道应该集中“反映和表现运动员的意志、精神、品质、风尚、感情、爱好、情操以及他们在比赛和训练中的情况,从而为社会树立优秀人物的榜样,让读者和观众感受到运动员的人格力量。
[1]”中央电视台对温哥华冬奥会的报道就很好地体现了人文关怀。
一、赛事本身尽显人文关怀2010冬奥会的出色报道与东道主温哥华的人文背景以及赛场内外发生的许多感人事件分不开,这给了记者们更多的报道角度与空间。
冬奥会期间,一场有加拿大选手参赛的比赛,票房销售情况总是空前火爆。
即便并不是什么夺金热门的选手,还是有无数的观众求票。
在加拿大人眼中,运动并不等同于金牌和名次,而是能够带来健康、勇气和快乐的实实在在的生命存在方式。
盛大的闭幕式上,在温哥华冬奥会主席约翰•马龙的呼吁下,全场数万观众起立,再一次为库马利塔什维利默哀。
这种饱含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的人文主义情怀感人至深。
二、赛事报道尽显人文理念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从中国选手到各国选手,从赛场内到赛场外,从金牌冠军到普通参与者,从为国争光到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中央电视台报道的准备十分充足,视线非常开阔”[2]。
(一)报道团队空前强大温哥华冬奥会是中央电视台有史以来冬季奥运会报道规模最大的一次,人数和报道规模都是历届冬奥会之最。
其中,仅温哥华前方报道团就有约200人左右规模。
报道团队越壮大,越有利于发掘各种信息,拓宽报道领域,从而制作出质量更高数量更多的节目,以满足受众对于赛事直播以外的收视需求。
央视2010冬奥会报道特色浅析
央视2010冬奥会报道特色浅析作者:段蓉蓉岳淼来源:《新闻世界》2010年第07期【摘要】央视对第21届温哥华冬奥会进行了全程直播和转播,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让观众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
本文从节目安排、报道队伍、报道视角以及媒体联动的角度对央视此次冬奥会报道进行分析。
【关键词】冬奥会中央电视台报道队伍报道视角媒体联动第21届冬季奥运会(简称冬奥会)于北京时间2010年2月13日上午10时在加拿大温哥华拉开序幕,持续约半个月,于北京时间3月1日上午9时举行了闭幕式。
中央电视台对这场体育界的盛宴进行了全程的直播和转播,尤其是央视体育频道更是停播了其他体育赛事,全天候报道冬奥会,中国网络电视台进行了同步直播及点播,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予观众极大的震撼。
本届冬奥会的报道,央视精心筹备,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等方面有颇多创新之处。
创新一:递进式的节目安排吸引受众眼球冬奥会历来不如夏季奥运会那样受人关注,但因为受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夏奥会的影响,观众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同时本届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派出了最强大的阵容,对在许多比赛项目上获取奖牌有信心,加之今年的冬奥会是在春节期间举行,观众收看的机率比平时更大。
因此,中央电视台对于本届冬奥会的报道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从体育频道每天的节目安排上可见一斑。
在冬奥会开始之前,体育频道就开始预热。
从去年12月起央视陆续推出系列主题短片和纪录片等,尽最大努力让观众在冬奥会之前就感受到比赛的气氛,提前锁定观众在冬奥会期间的注意力:如宣传短片和《冬奥者说》系列短片从12月初播出,《我的奥林匹克》于12月中旬推出冬季项目人物专辑等;安排了2006年都灵冬奥会时的精彩比赛的回顾;在一些体育栏目中介绍有关冬奥会的知识,比如《体育DNA》,这个栏目寓教于乐,运用讲故事和历史的方式,通过展现曾经在某一比赛项目中获得金牌或表现优秀的运动员的参赛历程来介绍这一比赛项目的规则,将原本很复杂的比赛规则用电视画面表现出来,这样观众在观看冬奥会时就不至于茫然;播出运动员宣读冬奥会倒计时的宣传片,如宣读距离冬奥会开幕还有两天和一天的运动员分别是花样滑冰选手张丹和女子短道速滑选手王濛。
冬奥会体育文化创新对比分析——以都灵、温哥华、索契冬奥会为例
冬奥会体育文化创新对比分析——以都灵、温哥华、索契冬
奥会为例
张亮
【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8)9
【摘要】都灵、温哥华、索契冬奥会在文化创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以会徽设计、吉祥物设计、火炬设计及传递、奖牌设计等为例对三届奥运会文化创新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得出三届奥运会在科技和艺术双重维度推动下,坚持与文化传承相融合、以
视觉符号为重心的文化创新,且各有侧重.以此为鉴,我国筹办的2022年冬奥会应在树立国家形象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融合,从而扩大国际影响力.【总页数】3页(P200-202)
【作者】张亮
【作者单位】阳光学院,福建福州 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05
【相关文献】
1.冬奥会视觉文化的传播价值研究——以都灵、温哥华、索契三届冬奥会为例 [J], 石晶
2.都灵、温哥华、索契冬奥会文化创意的比较分析 [J], 阚军常;张宏宇;董宇;王艾
莎
3.冬奥会志愿者的招募与管理问题研究r——以都灵冬奥会为例 [J], 崔洪成;张学雷;武兴东
4.媒介仪式在危机公关领域的应用——以索契冬奥会为例 [J], 吴林蔚;
5.冬奥会文化符号设计的研究与分析
——以温哥华、索契、平昌三届冬奥会为例 [J], 张蕊;王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视体育解说传播功能新探——以温哥华冬奥会为例
Xu Zh np n a i
( c n lg n t ueo s se rv nin Sa h 6 2 1 Te h oo yI si t f t DiatrP e e t , n e0 5 0 ) o
Abs r c e a t l a e n o v r 2 ) O W i t r Ol mp c Ga s f r i s a c n n l z s t e c mmu i a i n t a t Th ri e tk s Va c u e (l n e y i me o n tn e a d a ay e h o c nc t o
O n t o m uniato heC m c i n Func i nso to fTV po t a r to nd Co m e S r sN r a i n a m nt
— —
Tak ng Vanc uve 01 i e l pi am e o nsanc i o r2 0 W nt rO ym cG sf r I t e
新 闻界 I N0723 21 第 期 21 8 S 1 —48 00 4 ,00 月 S 0 年 年
冬奥赛事转播情况汇报
冬奥赛事转播情况汇报一、引言冬奥会是全球最重要的冬季运动盛会,也是体育传媒业的一大盛事。
作为全球最具权威性的赛事之一,冬奥会的转播情况备受关注。
本报告旨在就冬奥会的转播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参考。
二、转播平台与覆盖范围1.电视转播平台冬奥会的电视转播平台在全球范围内非常广泛。
国际奥委会与电视转播商签署了转播权协议,其中包括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转播权。
在中国,中央电视台、各地方电视台以及一些专门的体育电视台都可以转播冬奥会。
在国际上,像NBC、BBC、欧洲广播联盟等都会转播冬奥会。
2.网络转播平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冬奥会的网络转播平台也越来越普及。
通过互联网,观众可以在电脑、手机、平板等设备上在线观看冬奥会的转播内容。
在中国,一些大型的网络媒体公司,如腾讯、爱奇艺等,都有转播冬奥会的权益。
在国际上,YouTube等社交媒体平台也提供了相关的冬奥会转播内容。
三、转播形式与创新1.多频道转播冬奥会涵盖了多个项目,为了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电视转播平台通常会设立多个频道,同时转播不同的比赛项目。
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观看。
这样的设立可以大大增加赛事的覆盖面,提高转播的可观性。
2.互动体验一些电视转播平台也提供了互动的观赛体验,观众可以通过手机APP等方式,参与到冬奥会的转播中。
比如,观众可以投票选择自己喜欢的选手,与其他观众进行互动讨论等。
这样的互动体验能够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和粘性。
3.虚拟现实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冬奥会的转播也开始采用虚拟现实技术。
观众可以通过具备虚拟现实功能的设备,如VR眼镜等,像身临其境一样观看比赛。
这种技术的运用提供了更加沉浸式和身临其境的观赛体验。
四、转播效果与影响1.观众数量冬奥会是全球体育赛事中的重头戏之一,具有很强的观赛吸引力。
转播冬奥会的电视平台和网络平台通常会收到大量观众的关注。
观众数量是衡量冬奥会转播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2.经济利益冬奥会的转播权非常有价值,电视转播商和网络转播平台通常需要付出巨额费用来获取转播权。
体育转播案例
体育转播案例一、体育转播的概念体育转播就是将体育赛事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像电视、网络等,传送到观众面前。
哇,这可太神奇了呢。
它让那些不能到现场观看比赛的人,也能感受到比赛的激烈和精彩。
体育转播包含了很多环节哦,从赛事的拍摄开始,到信号的传输,再到最后的播放呈现给观众。
二、成功的体育转播案例1. 奥运会的转播奥运会可是全球最大的体育盛会呀。
它的转播规模超级大呢。
在奥运会的转播中,会有大量的摄像机位分布在赛场的各个角落。
比如说田径赛场,从起跑线到终点线,从赛场内到赛场外的观众席,都有摄像机的存在。
这样就能够捕捉到运动员起跑时的爆发力,跑步过程中的姿态,以及冲过终点线时的表情等各种精彩瞬间。
而且在转播中,还会有专业的解说员进行解说。
他们对每个项目的规则、运动员的情况都非常了解。
像我们熟悉的刘翔参加110米栏比赛的时候,解说员就会介绍刘翔的过往成绩,他的训练情况,还有他的竞争对手的情况等。
这就让观众对比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转播团队还会通过各种特效和图表来展示比赛的数据,比如运动员的速度、比赛的排名变化等。
这一切的努力,让全球数十亿观众都能很好地观看奥运会。
2. 世界杯足球赛的转播世界杯也是超级热门的体育赛事呢。
它的转播有很多独特之处。
在足球比赛的转播中,会特别注重对球星的特写镜头。
像梅西、C 罗这样的巨星,当他们控球、射门或者做出一些精彩动作的时候,摄像机会立刻捕捉到他们的表情和动作细节。
而且转播还会关注到球迷的反应,会切换镜头到不同国家的球迷看台上,展示球迷们的热情欢呼或者失落沮丧的表情。
在转播过程中,也会加入很多战术分析。
比如球队的阵型、球员的跑位等。
这些分析会让那些对足球战术感兴趣的观众看得津津有味。
三、体育转播面临的挑战1. 技术方面体育转播需要很高的技术支持呢。
比如说信号传输,如果遇到恶劣天气,像暴雨、大风等,可能会影响信号的传输质量。
这就可能导致画面卡顿或者中断。
还有就是高清、超高清甚至8K画面的转播,这对设备的要求很高。
央视体育纪实节目《体育人间》的视觉美学
央视体育纪实节目《体育人间》的视觉美学何丹【摘要】以2002-2012年间的《体育人间》节目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体育纪实节目的视觉美学.通过分析和研究,对《体育人间》节目形成的视觉美学风格提出一些见解,也对节目的发展进行思考,并对中国体育纪实节目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建议.【期刊名称】《体育科研》【年(卷),期】2016(037)006【总页数】6页(P69-74)【关键词】《体育人间》;视觉美学;体育纪实节目【作者】何丹【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与外语学院,上海2004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051.1 影视美学的界定影视美学传承了传统哲学的理论又有着新兴影视的特征,更与现代的新闻学、心理学等学科有联系。
影视美学的界定分为两个方面:一,它隶属于美学的范畴,具有美学的共性,体现在影视作品中反映出对哲理的思考,即栏目背后蕴含一定的哲理。
二,作为影视,它具有影视的个性,即利用画面、声音、长镜头、蒙太奇等影视技术手段对现实对象进行审美加工后进行传播。
1.2 中国体育纪实节目的界定通过资料查阅和文献检索,发现对于“电视纪实节目”没有明确而统一的概念,但各个定义之间的本质都是相同的。
第一,电视纪实节目是以客观的角度,进行真实地记录,往往会运用一定的影视技术手段,阐述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纪录的背后包含着一些哲理的思考。
第二,电视纪实节目包括电视纪录片,纪录片从属于纪实节目。
笔者将电视纪实节目界定为:以客观视角,借助同期声、长镜头等影视技术手法,借鉴纪录片、新闻等其他栏目的制作理念,客观记录某一事件或人物的电视节目类型。
在电视纪实节目研究方面,关于电视纪实节目研究的数量众多,角度各异,但涉及电视体育纪实节目的相关研究甚少。
学者们认为电视纪实节目借用各种影视技术手段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世界,但电视纪实节目更应该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力量而存在。
电视纪实节目在中国的发展历经几次变化,才形成最终的节目形式。
笔者认为,中国纪实节目的发展经历了4次转变:从最初的纪录电影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视纪录片再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纪录片栏目,最后演变成为纪实节目。
智媒时代体育新闻的沉浸式传播途径——以《冬奥零距离》为例
传播与版权CHUANBO YU BANQUAN - 52 -2022年第2期 总第105期智媒时代体育新闻的沉浸式传播途径—以《冬奥零距离》为例◎ 徐 扬[摘要]智媒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体育新闻的传播内容、方式和策略,体育新闻的传播正向具身化、分众化、大众化和娱乐化方向演变。
合理应用现代媒介技术,转变新闻叙事结构,既可以顺应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创新传播理念,又可以实现体育新闻的多层次传播,助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分析《冬奥零距离》节目沉浸式传播的创新思路,进一步探索新时代我国体育新闻的传播新途径。
[关键词]智媒时代;体育新闻;沉浸式传播;《冬奥零距离》媒介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快速过渡到了智媒时代,体育新闻的传播途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以往的单向传播、单线传播形式演变成具身传播、互动传播的形式。
《冬奥零距离》节目创新地运用沉浸式传播方法,在众多体育新闻中脱颖而出,为智媒时代体育新闻的沉浸式传播做出了优秀示范。
一、智媒时代体育新闻的特点在智媒时代,随着VR、AR等媒介技术的发展,身体活动与传播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
根据梅勒·庞蒂的观点: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并非世界的“镜像”,而是身体构造和身体感觉运动系统塑造出来的。
以移动场景为主要产品的现代媒介技术,正不断与人类的身体融合,形成具身化的“第三持存”[1]。
如果说媒介是人的延伸[2],那么媒介也是以身体活动为质性的体育延伸。
换句话说,体育本身也是传播的一种形式,正是源于这种关联性,体育新闻与具身传播才有了原生的耦合性,智能媒介技术可将体育新闻的真实感无限放大,让受众以第一人称视角沉浸在“现场”中。
这种模式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欧洲杯等体育赛事的新闻传播中受到了广泛认可,已成为体育新闻传播的新风口。
随着受众对个性化内容的要求不断提高,体育新闻的聚焦点不再局限于竞技场,围绕赛事、运动员等信息的新闻“第二落点”逐渐浮现,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催生了更细分的传播领域,同时智能设备的普及为更多的受众提供了新闻接口,体育新闻的互动性变得更强。
【空 四种传播】电视体育解说传播功能新探_以温哥华冬奥会为例
在3月1日闭幕的温哥华冬季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获得了5金2银4铜共11块奖牌,创造了中国参加冬季奥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
中央电视台对这一国际体育赛事进行了现场直播,为受众提供了一场丰盛的体育大餐。
在直播中,专业解说员和嘉宾解说员积极配合,发挥了体育比赛“把关人”“意见领袖”和“议程设置者”等角色功能。
①电视体育解说是连接体育比赛和电视受众的纽带,是受众获得电视画面以外信息的重要来源,是赛事直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在对本次冬奥会体育解说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可以将电视体育解说的传播功能概括为四个方面,即知识传播、新闻传播、情绪传播和形象传播。
一、知识传播传播知识是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功能,也是电视体育解说的目的之一。
电视体育节目的受众具有广泛性,既包括对体育比赛非常熟悉的受众,也包括对体育比赛不甚了解的受众。
自我国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社会公众对体育比赛的热情空前高涨,因此,“后奥运”时代的电视受众,也就格外关注本届冬季奥运会。
但是,相对于夏季奥运会的比赛项目而言,受众对冬奥会的比赛项目比较陌生,并不十分了解项目的比赛规则和运动员的基本情况,此种情况下,传播那些与比赛相关的、不为多数观众所了解的、帮助观众更好的欣赏的信息成为了电视体育解说员的一项重要职能。
在电视体育解说中,解说员需要传播的知识主要包括:比赛性质、参赛双方水平、运动员情况、体育术语、技术特点以及与比赛相关的国内外历史、地理、人文、体育史等。
②体育知识传播要注意与该项目的普及程度相结合,对普及程度高的项目要注意介绍更深的专业知识,对不为多数观众熟悉的项目多介绍普及性的专业信息。
冰壶是一项电视受众较为陌生的体育运动。
在本次冬奥会的冰壶比赛中,体育解说员耐心细致的为受众介绍了这个体育项目的比赛知识,其中包括冰壶的比赛规则、比赛技巧、冰壶运动在全球的开展情况、我国冰壶队的战绩、冰壶运动的组队特点、每一位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这些知识翔实全面,让一些本来对冰壶运动一无所知的电视观众很快就能了解这一比赛项目。
从温哥华冬奥会看电视体育报道的新发展
作者: 白芸
作者机构: 北京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
出版物刊名: 新闻世界
页码: 75-76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6期
主题词: 冬奥会 体育报道 新闻采访
摘要:温哥华冬奥会的结束,标志着中国体育电视在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报道理念上,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从采访包括对传统采访与现今采访的思考和理解;央视对于建立"采访体系"的阶段性努力;新采访体系的形成;三位一体采访体系的理想模式以及对新的大赛采访体系的展望等方面,分析和阐释了新采访体系的建立对中国电视体育报道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中央电视温哥华冬奥会高清转播实战经验——移动外场网络制播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中央电视温哥华冬奥会高清转播实战经验——移动外场网络
制播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陈欣
【期刊名称】《现代电视技术》
【年(卷),期】2010(000)008
【摘要】@@ 在今年2月温哥华冬奥会转播中,中央电视台首次在IBC部署了专用的移动外场网络制播系统,提供了信号收录、节目编辑、演播室文件化播出、前后场素材交换以及媒资归档功能.该系统是一个全高清、全网络、全文件化的一体化制播系统,本文就该系统的设计思路以及实际应用情况,与广大业内同行做一个交流.
【总页数】7页(P58-64)
【作者】陈欣
【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电视台移动外场4K超高清网络制播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探究 [J], 毋冰
2.决战里约,中央电视台移动外场网络制播系统保驾奥运会转播 [J], 崔建伟
3.中央电视台索契冬奥会转播网络制播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J], 陈欣
4.电视台移动外场4K超高清网络制播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探究 [J], 毋冰;
5.中央电视台移动外场4K超高清网络制播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J], 陈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冬奥会场馆赛后利用经验与启示以温哥华 索契 平昌冬奥会为例
谢谢观看的冰雪盛事,每年都吸引了众多冰雪爱好者和 运动员参与。然而,一旦冬奥会结束,场馆的利用问题就成为了各方的焦点。 如何让这些场馆在赛后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其可持续性和经济性,成为了摆 在我们面前的挑战。本次演示将以温哥华、索契、平昌三届冬奥会为例,探讨 冬奥会场馆赛后利用的经验与启示。
首先,我们来看看温哥华冬奥会。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成功举办,许多冬奥 会场馆也随之而建。这些场馆在赛后并没有被荒废,而是积极投入到市民的日 常活动中。比如,速滑馆“冰环”在赛后被改造成冰球馆,成为市民们进行冰 球比赛和练习的场所。同时,滑雪大跳台等场馆也成为了举办各类冰雪运动赛 事和活动的场地。
平昌冬奥会于2018年举行,这是韩国历史上第二次举办冬季奥运会。为了这次 盛会,韩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在赛后利用方面,平昌冬奥会也进 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首先,他们仍然重视原有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其可 持续性和利用率。此外,平昌冬奥会还通过开设冰雪乐园等措施,吸引更多的 游客前来游览。
在文化传承方面,平昌冬奥会也加大了力度,例如开设文化展览、音乐节等活 动,让人们在欣赏冰雪运动之余,也能领略到韩国文化的魅力。
综上所述,温哥华、索契、平昌三届冬奥会在场馆赛后利用方面都取得了一定 的经验与启示。首先,要充分利用原有设施来降低建设成本;其次,要注重文 化传承和交流,让人们在场馆内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最后,要通过多样 化利用场馆的方式提高其利用率和经济性。
索契冬奥会在视觉文化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场馆建设上,索契冬奥会倡导 “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将冰雪运动与自然景观 完美融合。宣传推广方面,索契冬奥会以“Light the Passion, Spark the Dream”为主题口号,通过各种创意活动和新媒体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国 内国际的全方位传播。比赛转播方面,索契冬奥会则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为 观众呈现了一场震撼的视觉盛宴。
从温哥华冬奥会看电视体育报道的新发展
闻 采 访 ,是 很 多 媒 体 记 者 一 起 进 行 的 采
访 , 少 “ 家 ”其 二 ,注 入 点 采 访 ” 缺 独 ; “ 虽然 有时具有“ 一对 一 采访 ” 的特 征 , 因为 赛 但 会 组 织 部 门 对 于 这 类 采 访 有 着 严 格 的 时 间 限 制 . 能 与 踏 踏 实 实 坐 下 来 的 “ 对 不 一
声 屏 世 界
声 屏 世 界
. : l 】¨ ●
从温哥华冬奥会 看 电视体育报道 的新 发展
一 白 芸
【 摘要】 温哥华冬奥会 的结束 , 志着 中国体 育电视在 大型综合性运动会 的报道理念 上, 标 开始 进入 了一个新 的 发展 阶段。本文从 采访 包 括对传统 采访 与现今采访 的思考和理解 ; 对 于建立 央视
义 的 角 度 来描 述 这 种 “ 发 展 ” 采访 。 新 :
一
特 价 值 。 当今 的 多媒 体 时代 , 传 统 的 、 在 最
、
央 视 对 于 建 立 “ 访 体 系 ”的 阶 采
被 视 为新 闻采 访 基 本 功 的 “ 对 一 采访 ” 一 , 正在 变 得 越 来 越 重 要 , 于 电视 媒 体 来 说 对
于 中 国 代 表 团 可 能取 得 好 成 绩 的项 目做
熟 的 电视 节 目而 言 , 熟 的 程 式 化 操 作 模 成 式 甚 为重 要 , 过 全运 会 和 冬 奥会 的尝 试 , 经 “ × 说 ” 经 做 得 相 当 娴 熟 了 , 表 现 × 者 已 这
“ 采访体 系”的阶段 性努 力; 新采访 体 系的形成; 三位一体采访体 系的理想模式以及对新的 大赛采
冬奥会视觉文化的传播价值研究——以都灵、温哥华、索契三届冬奥会为例
冬奥会视觉文化的传播价值研究―― 以都灵、温哥华、索契三届冬奥会为例石晶【摘要】冬奥会独具特色的视觉文化,以视觉符号为载体向世界进行跨文化和多元文化角度的展示,对促进世界文化融合与各民族间文化交流起着积极的作用。
运用文献综述、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通过对都灵、温哥华、索契三届冬奥会视觉形象的文化体现,探索冬奥会视觉文化的审美价值、精神价值与传承价值,从而对丰富奥林匹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参考与借鉴。
【期刊名称】冰雪运动【年(卷),期】2015(037)003【总页数】5【关键词】冬奥会;视觉形象;体育文化;文化传播奥运会作为人类社会的罕见杰作,不仅是淋漓尽致的体育盛事,更是思想繁荣的文化盛会,是当今世界文化魅力空前的社会现象,构成了现代社会所特有的奥林匹克文化景观。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为冬奥会,是在夏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基础上分离出来的[1],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组成部分[2],自1924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22届。
每届冬奥会均有专属的奥运视觉形象系统,各类视觉符号通过形态、线条、色彩、质感等艺术设计将隐含的文化属性诠释无遗,具有极高的传播价值。
冬奥会奥运视觉形象作为奥运文化多元性以及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的媒介,传承奥林匹克精神、诠释冰雪文化,向世界传递主办国的民族历史文化观和审美价值取向[3],成为奥运文化独具的身份符号[4],它以特有的精神与魅力吸引着世界人民的关注。
1 冬奥会视觉形象识别与文化内涵古希腊人尊崇世界万物以“数”为本原,在此哲学基础上衍生出“追求美与和谐”的奥林匹克精神,在此精神指引下,产生与之一致的传播、识别和记忆的奥林匹克视觉形象[5]。
奥林匹克视觉形象,是奥林匹克运动内涵的外在表现,是运用平面设计或视觉传达设计的方法对奥林匹克理念与行为的全面整合和艺术性表达[6]。
冬奥会的视觉形象系统包括:开幕式、闭幕式、圣火传递、会徽、图标、吉祥物、奖牌、雕像等多种艺术形式,这些视觉形象的设计向世界表达着多层次的文化内涵。
冬季运动会的电视转播与媒体报道教案
冬季运动会的电视转播与媒体报道教案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视转播与媒体报道已经成为重要的比赛宣传手段之一。
冬季运动会作为全球性的冰雪运动比赛,各国为了扩大比赛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都会进行电视转播与媒体报道,呈现给世界观众一个精彩纷呈的比赛画面。
一、电视转播1、电视转播的意义:冬季运动会作为世界性的大型体育比赛,电视转播是一种直接将比赛画面实时呈现给观众的方式。
通过电视转播,观众不用去现场也能全面了解比赛的各个细节,直观感受选手们的风采和比赛的刺激感。
2、电视转播的技术:现代电视转播技术主要分为两种:转播车技术和无人机转播技术,这两种技术都在冬季运动会的电视转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转播车技术是把电视转播车停放在设在场馆外的指定区域,利用云台相机等专业设备实时拍摄比赛画面,中转给电视台进行直播。
这种技术传输稳定,具有高画质和电网独立性等优点。
无人机转播技术是把搭载了专业拍摄设备的无人机飞行在比赛场馆上空,实时拍摄比赛画面。
这种技术具有拍摄角度灵活、覆盖面积大等优点。
3、电视转播的实际应用:电视转播在冬季运动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2024年北京冬奥会组委会将通过电视转播让全球观众亲临赛场体验到北京之冬。
二、媒体报道1、媒体报道的意义:媒体报道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冬季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和文化背景,并提升冬季运动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媒体包括广播电台、报纸杂志、网络媒体等。
2、媒体报道的内容:媒体报道的内容既包括比赛现场报道,也包括选手访谈、赛后分析和文化解读等。
对于在运动会中取得突出成绩的运动员和比赛项目,应进行重点报道,让观众更好地了解运动员的成长历程,为他们加油打气。
3、媒体报道的实际应用:冬季运动会的媒体报道不仅能提升比赛的认知度和受关注度,还能让全球观众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冰雪运动文化。
例如,在2024年北京冬奥会之前,媒体报道可以为全球观众介绍中国的冰雪文化,让选手们更有综合意识地参加比赛。
电视转播和媒体报道是互相配合,互相影响的。
多媒体技术在体育赛事转播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体育赛事转播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体育赛事转播作为一种受欢迎的娱乐形式,也逐渐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了更加精彩、生动的赛事观看体验。
本文将重点介绍多媒体技术在体育赛事转播中的应用。
一、高清视频技术高清视频技术作为多媒体技术的核心之一,在体育赛事转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高清视频技术,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比赛现场的每一个细节,提高观赛的真实感和参与感。
高清视频技术在转播过程中能够捕捉到运动员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使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比赛的紧张氛围。
二、实时回放与慢动作多媒体技术的又一重要应用是实时回放与慢动作功能。
在体育赛事转播中,观众常常希望能够再次观看一些重要瞬间或精彩瞬间。
实时回放与慢动作功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通过技术手段将重要瞬间或精彩瞬间进行多次播放,让观众反复品味比赛的精彩瞬间,增加观赛的乐趣。
三、数据分析与互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与互动功能,为观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参与方式。
通过数据分析,观众可以获得比赛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数据,如运动员的速度、进球数等,帮助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比赛情况。
同时,观众还可以通过互动功能,在转播过程中参与到节目中,通过在线投票、留言互动等方式与转播团队和其他观众进行互动,增加观赛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四、虚拟现实技术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它在体育赛事转播中也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观众可以仿佛置身于比赛现场,与运动员一起参与比赛。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通过3D影像和立体声音还原比赛的真实感,让观众感受到身临其境的观赛体验。
同时,虚拟现实技术也可以为观众提供其他特效功能,如更改观看角度、切换场景等,增加观赛的可玩性。
五、社交媒体互动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体育赛事转播还与社交媒体进行了有益的结合。
观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其他观众分享比赛的感受和看法,并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
同时,观众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运动员、解说员等参与比赛的相关人员进行互动,提出问题或表达自己的支持和鼓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受美学在电视体育新闻中的应用——以央视温哥华冬奥会转播为例
接受美学在电视体育新闻中的应用以央视温哥华冬奥会转播
为例
2010年春节,国人对北京奥运余热未消之际,央视体育频道
凭借多年的直播报道经验,尤其是北京奥运报道的成功经历,让奥林匹克在这个冬天又火了一把,使中国电视观众在节日期间享用到了来自温哥华的体育盛宴。
这一切得益于当代电视体育新闻
传播者对接受美学的理解与运用。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德国的
一种文学美学思潮,其核心观点即读者中心论”,认为在作者-
作品T读者”这一全面动态过程中,读者能动的接受意识是文学作
品的效果的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读者的地位超过了作者的地位,读者是使文本得以成为作品的不可或缺的关键。
①
该理论的许多观点对电视体育新闻传播活动也是具有借鉴意义的,能否满足电视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决定了受众对体育节目的接受程度,从而影响电视体育新闻传播的最终效果。
央视体育频道作为国内最早的专业体育频道,及时地将与体育相关的各种信息、知识传递给电视观众,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带给人们精神的享受,使电视体育节目日益成为人们最感兴趣且
老少皆宜的节目之一。
同时,体育频道目标受众的扩展也对体育新闻节目的制作与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在专业、全面的基础上又兼具娱乐性及互动性,让电视观众喜闻乐见并从中受益成为电视体育新闻传播者必须思考并不断完善的问题。
本文以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转播为例,从满足受众需求角度,
简要分析央视体育频道在此次新闻征程中的成功之处。
刚柔相济的画面展示体育的力与美,满足观众的视觉需求
竞技体育往往能展现人类最原始、最纯洁的身体与人性之美,因此,电视体育新闻传播者要充分运用画面剪接、音效特技等电视技术手段,让观众从整体效果上去感受运动世界中人类的勇敢、坚毅、真诚与宽容等品质。
首先,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决定了电视体
育画面主要应该是动感、紧凑、活跃的。
它应注意把握激烈的运动场面,这样才能始终吸引观众的视线。
如短道速滑比赛中,王濛每一个奋力滑行、完美超越及激情撞线的瞬间都被镜头捕捉到,并在剪辑后不断重复播放,让观众一次次感受比赛的激情,分享运动的快乐。
其次,一段精彩的电视体育画面必须是有感情的,观众在与之产生共鸣之时,才更便于沟通,更容易接受。
冬奥会中推出的《人在温哥华》板块,就是一档以纪录片形式对冬奥会人物进行主题化报道的栏目,讲述运动员及教练员在备战冬奥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例如在表现运动员为了理想与目标而不懈地努力奋斗时,突出展示运动员在设备不完善的条件下摸爬滚打,甚至满身病痛也坚持训练。
这些细节用叠画的手法剪辑在一起,让观众看到胜利背后的辛酸,从而感染观众。
激情个性的解说呈现赛场外的精彩,刺激观众的听觉系统
在央视最初的电视解说中,老一辈的解说员实际上是以电台广播的方式解说体育比赛,所见即所说。
虽然这种解说风格不乏口齿伶俐、慷慨激昂等优点,但内容枯燥简单也是它的硬伤。
而新时期的电视解说员更亲切,他们本身就是狂热的体育爱好者,带着自己对体育的痴迷和理解,运用专业的知识和视角去讲述、评论赛事和人物,个性鲜明,见解独到。
因此,在他们的
解说过程中,观众收获了比赛之外的大量相关信息。
这种风格恰恰迎合了当前电视观众的审美需求。
如杨扬和于嘉的激情解说、英达和韩乔生的幽默解说在赛后都引起了观众热议并得到广泛好评。
节目群模式”提供全面立体的信息,开阔观众的文化视野
如今,观众对体育电视节目的要求日益多样化,单一的赛事
信息报道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收看需求,因此,节目群模式”便应运而生,即把电视体育报道打造成为集前期预热节目、后期回顾节目、间歇组接节目和比赛直播等四大主体于一身的节目群”②
在此次报道过程中,央视体育频道将节目主要分为6个板块, 力图提供最全面立体的信息,以营造冬奥会气氛、塑造冬奥会明星、表现冰雪运动之美为目标。
其中的《直通温哥华》、《早安奥林匹克》、《奥运速递》侧重将比赛情况及预告第一时间传递给观众;《冰雪温哥华》是精编冬奥会精彩赛事,整合采访;而
《全景冬奥会》和《人在温哥华》相对属于主题性的深度报道栏目,前者主要介绍温哥华的风土人情及奥林匹克的文化内涵,后者则是以冬奥会人物专访为核心,整合体育频道拍摄的《中国冰雪记忆》、《运动员人物短片》等内容而成的纪录片。
每个板块各司其职,从不同角度为观众完美展现了奥林匹克的精彩和温哥华的热情。
及时方便的互动实现体验零距离,点燃观众的参与热情
任何媒介,若想创造出自己的美,想使受众产生审美享受,
就必须调动受众主动、积极、有兴趣的参与”在充分满足他们个体”化的精神与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渗透真与善。
③而网络作为新媒体,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可选空间大、互动性强,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体育赛事网上直播日益常规化,因此,央视体育频道在对温哥华冬奥会进行电视直播的同时,还开通了CNTV
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加强互动,满足受众的参与愿望。
在网上,人们不仅能看到关于冬奥会的所有视频并即时留言,而且在CNTV
的每日话题板块,网民可以有针对性地集中交流讨论。
这样既可以延伸信息内容,满足受众的新闻知情权,又能潜移默化地起到引导作用,从而大大提
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培养了受众对冬奥
会的关注度和忠诚度。
综上所述,如今的电视媒体已经把观众的多重需要与选择放置于美的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位置。
因此,能否正确理解并合理运用接受美学理论,从而满足受众的审美心理需求,将影响电视体育新闻的内容编排和制作方式,并决定节目的最终传播效果。
注释:
①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10月版,第339页
②王丽娜:《电视体育报道理念变迁及发展方向初探》,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③胡智锋:《电视美学大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年12
2002月版,第2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