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谐社会,关注老年人生活质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无疑不能忽视老年人口的需要,尤其是对于中国这个"未富先老"的特殊型的老龄社会来说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更是关系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2005年10月14日由中脉科技集团和零点调查年度合作编制发布的《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数报告》以量化的方式,从老人的自我评价出发分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清晰的描绘了中国城市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现状,第一次为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态提供了一个动态跟踪的量化工具。指数的年度连续跟踪将成为我国老年事业发展现状指示的风向标。

该研究是以零点调查"居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为基础,采用德尔菲专家法确立最终评价的指标体系,该体系中的三项综合指标包括整体生活满意度、当前个人情绪和主观幸福感。为了从不同维度分析老年生活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该指标体系还包括19项分项指标,并且这19个分项指标被分成针对影响老年生活的宏观社会因素的宏观指标和针对个人生活环境的微观指标两个部分。

2005年老年指数构成显示,微观指标对老年生活质量指数水平贡献较大。其中,社会安全感和个人经济状况分别是对老年生活指数水平影响最大的宏观和微观指标。2005年老年生活质量指数为67.4分,其中宏观指数66.1分,对总指数的贡献度为45.4%,微观指数得分68.7分,对总指数的贡献度为54.6%。

2005年中脉老年指数是通过零点调查在全国包括京沪穗在内的7个大中城市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60岁以上老人进行入户访问而获得的。访问最终共获得有效样本2225个,调查在95%的置信水平下抽样误差为±2.08%。2005年老年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研究显示:当前老年人有以下六个鲜明的特点。

一、平静满足,乐观期待未来

平静满足是老年人当前的主要情绪,有8成老年人表示自己目前平静满足或积极乐观。77.8%的受访者满足于现状,并且有6成的受访者对个人未来经济状况变化持乐观态度。相关分析发现,对老年人的总体生活感受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个人经济状况评价,其次是家庭生活、社会保障以及健康的满意度。在幸福感方面,78.4%的受访者感觉幸福或比较幸福,受访者认为幸福的含义包括拥有健康的身体(38.7%)、幸福美满的家庭(19.7%)和良好的个人经济状况(16.6%)

二、个人经济状况和社会安全感的重视程度与现状满足之间的差距是影响老年生活质量的主要负面因素

考虑到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需明确问题的轻重缓急。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影响力及其评价得分的综合分析,可以确定各项指标的优先提升度。所谓优先提升的各项指标,就是对整体生活满意度影响较大、却被老年人评价为较低的指标。总体来看,目前制约老年人总体生活满意度升高的最主要的负面因素是个人经济状况和社会安全感评价。个人经济状况评价和社会安全感评价分别是影响微观指数和宏观指数的首要因素,但是受访者对这两个因素的评价则比较低,个人经济状况评价在微观因素的10个指标中排第八位,而社会安全感的评价则在宏观指数的8个指标中排在第七位,低安全感受的老年人比例达到43.8%。这两个方面实际上都是老年人安全感缺乏的表现。

安全感对于老年人来说不仅仅意味着治安安全还包括对社会性事务的适应能力带来的安全感以及经济充裕带来的安全感等等。老人的社会安全感缺乏主要源于居住区域人口素质低、外来人口多等问题带来的不安全感受,这个比例达到28.1%,其次是个人的经历,社会风气变差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占9.7%。而经济

安全感缺乏主要表现在对未来经济状况的忧虑。在对未来的忧虑中,有17.8%表示忧虑未来经济状况恶化不能支付医疗费用,有17.6%的人忧虑疾病导致的经济困难。对经济状况的忧虑使得他们转向对社会保障的强烈关注并寄予很高的期望。

三、一线城市养老资源较充足,老年人自我保障能力强;二线城市适于居住,其中成都最好

指标说明:宏观指标包含8个指标,其中整体社会风气评价包括对社会公平性、社会亲和力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判断;现代化对生活的影响包括老年人对新技

术、新理念以及社会变迁速度的适应性;流动人口对生活的影响指老年人对流动人口的利弊进行判断。微观指标包括10个指标,其中家庭生活满意度包括家庭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满意度;社会保障满意度包括对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的满意度;居住环境包括对居住社区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满意度;健康满意度包括对个人健康状况评价、健康保健条件满意度和家庭劳动压力状况评价;生活便利性包括对社区服务、日常购物、交通出行以及医疗照料的便利性评价;自我认知包括自我评价、自我阶层评价以及个人被尊重感;消费信心度由未来5年个人经济状况预期以及对消费的态度组成

总体上,三个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的老年人对于生活的宏观和微观方面更满意一些。数据显示,一线城市拥有更充足的养老资源,表现为老年人对社会保障,家庭生活满意度以及人际关系的满意度高于二线城市;同时一线城市老年人的自我保障能力强于二线城市,表现为一线城市的老年人对个人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物价变动承受能力的评价更高。但是对于流动人口的评价二线城市(成都、沈阳、西安、武汉)的老年人态度更积极,在居住环境上二线城市也表现得更好一些。值得注意的是成都堪称是二线城市中最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城市,在很多方面如居住环境、消费信心、生活便利性、社会安全感等方面的表现甚至超过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虽然大城市的老年人享有更多的养老资源,但是也不可因此忽视由于大城市生活压力大、外来人口多、居住条件有限等情况的存在给老年人的整体生活质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关注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的同时,也需要考虑由于城市规模、性质等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性问题。

四、老年人"重子女、轻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性角色弱化

在老龄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家庭代际重心已经发生转移,现代尽孝已经逐渐向社会意义转变。为了给子女创造社会竞争条件,老年人对家庭提供各种服务,付出了较多的财力物力和体力精力。本次调查显示,老年人和家人的交流频率不高,并且大部分老年人(91.5%)都或多或少会给子女进行经济支持,而且其中有1/4 (25.1%)的受访者认为压力较大。尽管如此,老年人对于子女孝顺程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