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评析例文10篇+点评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上海卷满分高分作文精选10篇

2019年高考上海卷满分高分作文精选10篇

2019年高考上海卷满分高分作文精选10篇
2019年高考上海卷满分高分作文精选10篇以“寻找‘中国味’”为材料作文
2019高考上海卷满分高分作文:1
“乐”享中国味
★一考生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多少浪漫的音符柔柔地缠绕在历史深处,浸透了深根,释放满满中国味。

楼兰、敦煌、莫高窟,撇开叮叮当当驼铃声,西域戴着紫色的面纱,伴着优美轻快的音乐,跳着曼妙多姿的舞蹈。

数千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

在那纵横长远的丝绸之路上,西域人接受了瓷器,中。

上海高考语文材料作文高分作文分析

上海高考语文材料作文高分作文分析

材料作文一.作文。

梁文道在《常识》中写道:“阿Q的故事比《伊索寓言》中的酸葡萄更可怕的地方,在于那只吃不到葡萄的狐狸只不过是说那葡萄是酸的,但可没说‘甜是不好的,酸才妙’。

然而阿Q却翻转了正常的价值,打不过人就转而夸赞自己是世上‘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

狐狸顶多是贬损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而阿Q则干脆把自己的可怜可悲转换成神圣光荣。

”这段话启示我们面对困境,如何反思自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范文:弃抱怨之声,发反省之问行走于充满荆棘与挑战、鲜花和掌声的漫漫人生之旅中,总是会遇到不同的处境和情况。

得不到时,是像《伊索寓言》中的狐狸说那葡萄是酸的,还是像阿Q自欺欺人,寻求精神上的胜利?我想,理智地面对自我,反省自我是最好的选择。

面对挫折,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反省,才能避免更多挫折;面对成功,少一点骄傲,多一点反省,才能继续成功。

当面对诸如此类种种困难挑战时,不同人有不同的发问,本质上来说是不同的人生境界,人生高度和人生视角不同。

尽管如此,我们仍要努力向“弃抱怨之声,发反省之问”的方向前进。

弃抱怨之声,发反省之问,首要前提是善于反省,善于在该反省时反省,善于在别人认为不该反省的时候反省。

作家马尔克斯,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反省自己昨天的所作所为,并鼓励或助推今天全新的生活。

作为大作家的他,尚要反省自我,到了越是优秀的境界就越要反省自我,那我们普通人,又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呢?同时,在善于反省中总结行为的合理或过失。

试问,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谁没有犯过错?但为什么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往往是成功者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我们学生在做题时将错题整合成册,以免下次重复犯错;医生将每个特殊病例整合寻找规律,以探求治疗新方法;企业家在顺应时代发展步伐中总结转型经验,以备下一次时代***……这些都是反省的表现。

弃抱怨之声,发反省之问,要求我们把抱怨化为实干,化为自己的动力。

2019年高考上海卷满分高分作文精选10篇

2019年高考上海卷满分高分作文精选10篇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这是我的家,我的天空。”这是著名草原歌唱家腾格尔的《天堂》。站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头顶的白云斜斜游动,一望无际的绿海随风吹拂。闭上眼睛,我似乎听到悠扬的马头琴穿过牛羊低声吟唱。身处中国大西北的草原,自古以来,草原便是游牧民族的家。草原人民淳朴奔放,他们不曾与邻国大动干戈,奉行中庸之道,山不过来,我便过去。草原人的音乐旋律简单自然,多是大声演唱,而不是轻柔地哼唱。草原人民坐在草原中央,用马头琴演绎淳朴的中国味。
悠悠五千年,塞上西北,江南水乡,带着历史的痕迹,唱着古老的歌谣,一歌颂天地赐予万物生灵,欣欣向荣,二歌颂风雨洗涤世间污泥而不染,三歌颂祖国励精图治繁荣富强!中华儿女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历史赞歌。
音乐丰富多彩,中国千姿百态。多种音乐轻轻伴唱,唱响中国味道!
2019高考上海卷满分高分作文:2
博采众长,守住特色
★一考生
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现代人耳中早已不仅仅是大唐的悠远歌声与两宋的浅吟低唱,节奏明快的摇滚和饶舌正大行其道。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与异域文化的冲击,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守住特色。
鲁迅曾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想要在世界之林立足,就先要有自己的特色并坚守。西皮流水的酣畅淋漓,二黄导板的潇洒自如,须生的嘎调响遏行云,青衣的水袖千姿百态。京剧,这一凝聚了中国传统戏曲精华的国粹,正逐渐被人淡忘。穿着金属外壳的优美旋律,正愉悦着我们的耳朵。摇滚、嘻哈成了现代人生活的节奏。在流行音乐、异域风情之下,谁又复清唱。“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不仅如此,各种搞怪音乐的兴起之下,一曲曲高雅的名调被冠以粗俗的词语,当其被以嬉戏的形式唱出时,我嗅到了一种邯郸学步的悲哀,是国粹的落寞。
“君子和而不同。”说的就是多元融合。唐朝是我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天桥下、小巷中、集市上,熙熙攘攘,人来人往,随处可见的是繁荣。而这一繁荣,究其本源,是开放。胡人的服饰、习俗,觉得好玩,就学来;西域人的娱乐,十分喜欢,就学来。这样的融合看似杂乱,但在人们的巧妙融合下,反而与唐朝本身的文化一起,站在了世界的巅峰,促成了唐代的强盛。我们认识事物也是这样,多涉猎,多理解,反而会理解得更透彻,一味地故步自封,不知改进,会让自己变成井底之蛙,最终一叶障目,不识泰山啊!

2019年高考十篇满分作文精细点评

2019年高考十篇满分作文精细点评

2019年高考十篇满分作文精细点评抬头活着她,在广场上给人擦鞋,她的儿子正在读研究生,她需要钱。

【简捷入题,交代背景】“擦鞋的,帮我刷干净!”声音中略带蛮横。

她微微抬头,看到一张成年男子的脸孔,旁边是一个双眼水汪汪的小姑娘,小姑娘眼中闪烁着快乐的光泽。

男子看到她抬头,眉毛一拧,转过脸去。

她方才反应过来,站起来让出竹椅给男子坐。

男子毫不客气地一屁股坐下,竹椅发出一声尖锐的嘶叫【描写生动,似乎能看得见,听得见】。

男子又一皱眉,哼了一声。

她蹲在男子脚旁,男子将脚一抬,放上了鞋架。

她眼光扫向旁边的竹篮,捏出一瓶鞋油。

她一只手一捏,另一只手并着向前一送,横着一扫,黑黑的鞋油在阳光下发着耀眼的光芒【动作描写,写出她娴熟的擦鞋技艺】。

她的脸上密密地布着汗珠,她抬起手,衣袖轻轻擦过脸庞,在将鞋油放回后又抽出一只鞋刷,手握着鞋刷开始灵活地翻飞起来,像一只黑色的蝴蝶。

“奶奶好棒哦!”女孩不禁喝起彩来。

男子双眼向上一翻,女孩撅着嘴,撇过头去。

【男子的鄙视,孩子的不满,全在“翻、撅、撇”这三个动词里。

】不久,黑色皮鞋在阳光下熠熠地闪着光芒。

男子见状,从袋中抽出两元钱,递过去,脸上尽是鄙薄。

她低着头,站起身来,伸手准备接过钱,此时,钱无意地滑下男子的手【作者刻意安排钱掉到地上这一细节,瞬间放大了人物性格】。

男子扬长而去,俯下身对女孩说:“不好好读书,就和她一样刷鞋!”她蹲在地上,头低低垂着,伸手捏着那两元钱。

两滴泪珠滑过脸庞,混着炙热的泥土,散发出闷热的气息。

【柔和、倔强、坚强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以上写第一个情景:男子擦鞋,对“她”极不尊重。

】一双布满灰尘的球鞋在她面前停了下来,她眯着双眼,才依稀辨认出这本是一双白色球鞋。

她习惯性起身,让出竹椅。

还未开腔招呼,球鞋主人先开腔了:“大婶,听说你鞋擦得特别好!”她愣住了,这话中不带一丝讽刺的年轻声音让她不禁抬起头: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白净的脸蛋上架着一副黑边眼镜。

“大婶。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On June 7th。

after the Chinese language exam for the 2019nal College XXX known as the "Gaokao") in Shanghai ended。

the Shanghai XXX topic for the exam。

The Institute then XXX to analyze the topic。

and they unanimously agreed that the essay topic for the 2019 Shanghai Gaokao led to an open cultural perspective。

self-XXX。

and a XXX.XXX。

modern atmosphere。

and XXX。

intellectual。

physical。

artistic。

XXX literacy n。

XXX virtue。

XXX。

and e Chinese people with a vibrant Chinese heart。

facing the world。

the future。

XXX.The XXX of the topic were based on XXX Chinese values ina global perspective。

combining the rhythm of tism with XXXreal-world problems in a global context。

achieving the ideal of n。

The topic not only XXX of Shanghai as an nal cultural city butalso pointed to the new era task of XXX perspective.XXX "XXX"Feeling," "being more us," and "finding" are respectively the ways。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评析例文10篇+点评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评析例文10篇+点评

★例文1:走出去,返回来罗素曾言:“多远乃万物之本源。

”正如大千世界,古老的华夏文明乃是古埃及、古巴比伦等诸多历史起源中的一支,面对纷繁的世界,我们该如何认识我们认为自己早已熟识的事物。

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走出去”进而“返回来”的过程。

不同事物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认识事物时带有简化作用的偏见的产生。

布朗斯说过:“偏见是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思考能力缺乏的体现。

”我们以“中国味”的大气磅礴定义所有中式风格的音乐,而以西方的小夜曲、圆舞曲最为著名,在不知不觉中便沦为了偏见的奴隶,此时便具有了“走出去”的必要性。

华为老总任正非否定了“自主创新”所带有的光辉,这并非是否定“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倡导人们避免陷入偏见的泥沼,一再简化前进的目的,而无法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多样,以致丧失了认识自我的感情。

沉重的历史积淀化作包袱,迫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浮于表面,使我们安逸于认识的舒适圈中。

失去了交响曲的激情澎湃,我们如何体悟高山流水的悠扬绵长;失去了摇滚音乐的自由舞动,我们如何沉醉陕北民歌的精神支柱。

失去了与其他事物的交融与荟萃,我们在认知惰性中越陷越深,正如路遥所写:“当一个人沉浸在温柔之乡以后,就再也难以获得重回风暴的勇气。

”走出去,突破局限,更为全面而理性地看待与认识事物。

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走出去,让我们窥探到一个更为全面的世界。

同时,“返回来”的重要性也是应当重视的。

若是只管“走出去”那便向鲁迅先生笔下“拿来主义”所批判的那样所靠拢,只知“进去”而不知“拿来”。

在“走出去”的基础上,我们冲破了偏见与局限的束缚,我们要“返回来”,形成更为深刻的感受。

中国社会具有“从旧见行古道”的传统意识。

我们寻找的“中国味”常常是能令我们孤芳自赏的“历史荣耀”,可是,缺失了对于多样事物的认识,我们如何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似已熟知的事物,缺失了深刻的认识,很快我们的兴趣或许便灰飞烟灭,我们如何才能更有意识地去创造自己的价值?走出去,返回来,这是缺一不可的过程。

(赏析)2019上海卷语文作文题目及优秀范文

(赏析)2019上海卷语文作文题目及优秀范文

2019上海卷语文作文题目及优秀范文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目适用地区:上海全市题目要求: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中国味”在历史的回眸中,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拥有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成就着这多滋多味的中国味。

回眸历史,仰望苍穹,中国味是什么?中国味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对恋人的思念,她在帘卷西风中,人比黄花瘦地等待着,她对明诚的等待坚如磐石,衣带渐宽终不悔。

无言的爱孕育那份心酸,中国味是无尽含蓄的等待。

中国味是“问汝平生之功绩,黄州惠州詹州”的淡然。

乌台案平息后,你的政敌为你在黄州划下了一方窄窄的土地,并判你一个“监视居住”,他们的丑恶嘴脸大笑着,要看你那高贵的头颅如何低垂。

但你只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地淡然处之。

中国味是安之若素的淡泊。

中国味是“死亦为鬼雄”的豪迈。

乌江边,天空已被染成血红色,你身边的士兵一个个地倒下,接着,爱妃的自刎更使你怒不可遏,你和着四面的楚歌,在乌江边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向那奔腾不息的乌江,你知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但你亦知道,跟随你的三千子弟一去不复返。

你自人愧对江东父老,愿以死来保全他们以后的安定生活。

中国味是不惧生死的豪迈。

中国味是我心一片磁石针,终向南方心不改的忠贞。

在蒙古铁骑入侵,国破家亡,在惶恐的滩头,零丁洋里叹零丁的世界,你被俘虏,他们威逼利诱你投降,你只选择了三条路:腰斩,活剐,下油锅。

你皆不怕,秉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信念。

中国味是无畏的忠肝义胆。

中国味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中国味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淡定;中国味是“曳尾涂中”于濮水临竿而钓,夜梦蝴蝶的逸出尘世;中国味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具欢颜”的忧思情怀;中国味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人志向;中国味是…………透过历史的眸子,中国味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文化的厚重沉淀,它给我们以信念,给我们以坚定,给我们以淡然,给我们一从容,给我们以力量,给我们以坚强的后盾………。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评析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评析

2019年高考作文评析真题再现: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立意,逻辑建模如果各位考生,潜心研究过上海这几年的高考真题和一模二模试题,我们会发现,2016-2019年一模二模透露出来的趋势是在“审题”和“逻辑结构”二个维度上,思维水平要求的加强,也是后面几届同学要务必注意的重点。

一,试题切层解读——逻辑的定位我们看到今年的作文出题形式是对“关键词导向”+“提示性”的二维结构出题。

1,我们来切分下作文题目的内部层次: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请你认真读一遍题目,把你认为关键的语句词语圈出来,试着解读下他们的逻辑关系。

第一层:动词结构逻辑:倾听了……,接触了……,由此……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更有意识地去寻找……第二层:解读逻辑关系:因果关系——以音乐为介质,表现了“各类”不同/异域音乐后,更对“中国味”有了更深感受/更有意识地寻找。

第三层:提示语——目的解读: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所以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音乐不是这篇文章的主题,“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才是真正的核心。

题目本身的内部层次,我们切得相对清楚了。

(注意,我们的同学们都知道,上课解读我们一般会解读比较多,但考试现场,以实用性,快速清楚解决试题为第一要义!所以一定要清晰+简洁)2018年的上海卷:在审题立意部分,你的中心是围绕“需要和被需要去探讨人生价值”的,都是切了题目的;但同时,也要突出“被需要”的普适性。

2019上海高考优秀作文4篇及点评

2019上海高考优秀作文4篇及点评

2019上海高考优秀作文4篇及点评作文题: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立意分析:今年高考上海卷作文命题注重引导考生对材料整体性的把握和分析,注重引导考生对认识事物的理解,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材料第一句使用叙述性语言,涉及的信息比较丰富,我们不妨从逻辑的角度进行分析,整体上非常明显的因果逻辑:因为“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所以“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局部来看,“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与“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两个原因属于并列关系,“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与“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又是先因后果的关系。

其实,这一句话还隐含着一个逻辑关系在里面,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下两个“更”字,这样一来隐含的递进关系浮出水面,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第一句话:在没有倾听、接触不同国家与风格的音乐之前,我对音乐的“中国味”感受深度不够,寻找“中国味”的意识不够强烈;倾听、接触不同国家与风格的音乐之后,我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材料第二句使用议论性语言。

“这段话”承接第一句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中的“启发”意味着考生要从第一句材料的事例里面领悟道理并予以探究、挖掘,也可以这样说第一句只是一个引子;“如何去认识事物”是第二句的核心,也是整个材料的第一核心。

明确了写作核心,再联系起来看,找出“如何去认识事物”与第一句所给事例的联系,很明显第一句涉及“如何认识中国味的音乐”是通过广泛接触异域音乐,比较中国音乐与异域音乐的相同与不同,从而拓宽音乐认识的视野,甚至吸收异域音乐的长处,发现中国音乐的不足,从而加深对本土音乐的认识。

高考作文-2019高考满分作文佳作点评上海卷和谐的统一 精品

高考作文-2019高考满分作文佳作点评上海卷和谐的统一 精品

2019高考满分作文佳作点评上海卷:和谐的统一和谐的统一上海考生去黄山旅游前,总会对那怪峰孤松遐想万千,待到我亲眼见识到了,不免心潮澎湃,大呼壮丽——那孤松,曲曲折折,似老者的脊背;那危峰,亦崎岖险峻,有欲倾之势。

两个个体本身都算不得美,却在相融中构造出了清雅高绝的图景!一些个体,他们本身或许各有特点,略有不足;但它们未曾勾心斗角过,未曾针锋相对过,在如斯的统一中,倘若你以总体之角度观之,竟是别样和谐。

走下黄山,我不禁陷入了思考。

是的,如果你只求个体的方正,那么最终所得可能仅仅只是一潭死水,茫然而无趣。

君不见明、清王朝盛行的八股文吗?八股文根本不讲求相融,不讲求文章总体的韵味,它只求圣人之说,只求体制规范。

每一字的方方正正,这种只偏安一隅的排他性,最终让文字失去了它原有的重量与美感,更让明、清王朝裹足不前。

我想,真正的大美绝不应该如此!它应当是支点的寻觅,是元素的交融,是单一的颠覆,更是和谐的统一。

个体的波澜不惊,甚至旁逸斜出,却能在同一后成就整体的云蒸霞蔚,别样风采。

郑板桥先生曾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他也正是这样诠释自己的书法。

用隶书参以行楷,成就了和谐的统一,成就了板桥体的艺术高度。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以前读何立伟先生的《日月盐水豆》一文,不禁为他文章中的文白兼用所叹服。

文言,精巧而意赅;白话,又不失抒情之美。

也许仅取一者,会令文章或大腹便便;或词肥意瘠;但两者的兼用却令整篇文章彰显了别样的韵致。

非独文学如此,荣格说:文化最终沉淀在人格上。

我想,我们的内心中或许也要依靠无数不调和因素的融合,才能更为饱满。

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这是诗人萨松的诗句。

猛虎不免生猛,蔷薇过于柔和,调和两者特点,便是丰满而浪漫的人性啊!就像李易安,既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女儿情态;亦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贯长虹。

她的人格,非婉约、非雄健,而是两者兼具的浪漫,足令人怀想千年!道与万物参,万物的和谐统一方造就世间大美。

2019年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全解全析)

2019年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全解全析)

这是上海阅卷场中的一篇标杆作文。

文章之所以能得高分,阅卷组认为主要有三大优点:1.审题精准。

作者在细读材料文本的基础上抽绎出“自由”与“束缚”两个核心词语,可谓是抓住了材料的实质。

2.标题夺目。

标题“为了自由的束缚”也颇具鲁迅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思辨的意味。

3.富有思辨。

在行文中,作者充分施展了其辩证思维的才能,充分论述了“自由”与“束缚”对立而统一、相辅而相成的关系,没有过多的例子,也没有常规的引用,完全靠绵密而富有逻辑力量的阐述坚实地支撑自己的观点。

有时候这种逻辑力量或许就体现在一两词语的恰到好处的选择与运用上,如第五段第二句中的“主动”与“适当”两个词语,第六段第一句中“追求”与“平衡”两个词语,将观点推向了深处,极富思辨的张力。

【阅卷解读】这是上海阅卷场中的一篇一类卷下的标杆作文。

阅卷组判定的理由如下:1.契合材料,立意准确。

沙漠即困境,使我们不自由的是我们心中的道德、肩负的责任和社会的良知;要在不自由中舞出自己的魂。

这样的立意和表达是准确的。

2.起承转合,颇得文法。

这是一篇行文颇得起承转合结构之妙的议论文。

作者开篇点题,用笔经济。

第二段联系自我和现实,进一步阐发和引申题意,是为紧承。

从第三段开始,作者转入原因分析,指出“惟其不自由,有当担,敢作为,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观点旗帜鲜明,掷地有声。

末段,运用博喻,形象地再次扣合题意,并提出希望。

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全文不仅晓之以理,而且还动之以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开篇设喻引出中心,形象生动。

文化犹如“鹰”,现实犹如“末世荒城”,古直悲凉之感激荡在读者心中。

第二段紧承第一段,指出第一段的设喻本体,明确本文的写作对象,毫不拖沓。

在设喻过程中巧妙扣合文题中“末世”,也暗含了下文重点要对“新生”做论述。

2.善用“然而”,行文在转折中推进。

细细品味,本文的语言颇有鲁迅的风味,在论述的过程中,随着转折不断推进论述的深度。

第三段中指出民族应该敬重“传统文化”,紧接着用“然而”,指出现实却是举步维艰,进而论述应该怎么办;第四段中指出社会背景方面的原因之后,用“然而”一词,转向更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即“我们的轻视”;在第六段,同样运用了“但”,将论述进一步深化,指出要“有意识地去自觉穿越”。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6月7日上午,2019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文化考试(以下简称“高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后,市教育考试院第一时间公布了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考试结束后,市教育考试院邀请相关专家对作文题目进行了评析。

大家一致认为,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引领开放的文化视野,引领对文化的自我辨识,更引领对认识事物方法论的思考。

一、立意高远题目先呈现一个例子,再提出写作要求。

从结构上看,与以往的材料题保持一致,但立意大气高远,富有现代气息,体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表现出人格内在教育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机统合,更能引导青少年重德铸魂,健康成长,做一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有着蓬勃中国心的中国人。

命题意蕴丰厚,立足优秀文化根脉,在全球视野中凸显中国价值,将包蕴着爱国情愫的韵律与全球视野中的现实问题思考加以结合,实现育人理念。

既有上海作为国际性文化都市的在地化特征,更指向了全球视野中如何加强中国优秀文化的认知与传播的新时代任务。

二、视野开放“倾听不同”引领开放的文化态度。

材料中的“倾听不同”是“开放”的态度,“感受”“更有意识”以及“寻找”则分别是“开放”的方式、过程与思考。

有开放就有比较,有比较就有认同,有认同就有认识的深化。

“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体现了命题的开放性。

“中国味”就是中国文化味,内涵丰富,选材面广。

内容可以写音乐,也可以写美食、绘画、建筑、文学等。

从文化特色,到人格个性,到生活特性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味”的具体内涵来抒写。

“如何认识事物”体现认识的开放性。

考生可以从认识的对象、视角、方法、价值等多方面去进行自主性思考。

比如认识哪些事物、事物有哪些价值以及如何认识等,给写作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思维深化题目考查了考生对于材料的理解和提炼能力,继而考查独立思考与综合应用的具体写作能力。

2019年高考优秀作文精选点评之上海卷

2019年高考优秀作文精选点评之上海卷

2019年高考优秀作文精选点评之上海卷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90、灵光一现〔选段〕“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

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

”——题记如果智慧是一朵莲花,那莲花正中一定擎有一支点亮的蜡。

荧荧的那一剪光虽微弱暧昧,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十里平湖,智慧的闪光就仿佛是微风漾起的一道道涟漪;万紫千红,智慧的闪光就好像是那偶尔飞来嗅闻芬芳的彩蝶;晴空万里,智慧的闪光就好似那展翅翱翔啸唳长鸣的云鹤。

残酷的岁月扬起漫天黄沙,将一个个或悲壮或悠然的身影埋没于九尺黄泉,然而,这又怎能湮没在黑暗中闪动的智慧的火焰呢?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撩拨着我们的情思。

情思,是灵感的触发器。

灵感,是和我们捉迷藏的玩伴,稍一疏忽,它就化为一缕青烟无影无踪。

凡人需要灵感,文人更需要灵感。

后者比之于前者,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们多半会紧紧抓住这黑暗中的那一道闪电。

南山之下,遍地金菊,不正是激发出陶潜灵感的产物吗?菊香弥漫,再酌上几杯浊酒,岂不美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景此情,夫复何求?会稽山阴兰亭,云天朗朗,惠风和畅。

诸位文人墨客列坐水滨,流觞饮酌,歌咏唱答,不也是出自内心深处被激发出的那些许情感吗?一篇《兰亭集序》,唱出了“齐彭殇为妄作,一死生为虚诞”的感慨。

还有赤壁古战场,不只有多少人去凭吊过。

2019年语文高考上海卷作文题及优秀范文精选点评

2019年语文高考上海卷作文题及优秀范文精选点评

2019年语文高考上海卷作文题及优秀范文精选点评作文题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范文一、心的归属“如果说国际路线的英文歌是我的翅膀,可以带我飞得更远;那传统的中文,传统的东方神韵就是我的根,可以带我回家。

”这是歌手张靓颖在第三届全球风格论坛的演讲的一句话,在我看来,她的话让我更坚定地认为,无论走多远走多久,心的归属都会是最初的起点。

中国,具有她独特的“味道”。

正所谓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才能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倾听”不是简单的听,是在开放的心态下去理解,而“不同风格”意味着现代文明有着巨大差异,才需要我们有自己见解地去感受,认知属于中国的味道。

首先,我想先来谈谈“中国味”。

上下五千年,中国是不断发展的,也在不断开放。

而所谓的“中国味”,也许是一首《青花瓷》,也许是上海的小弄堂,又或許是一段京口相声,四川的大熊猫。

我们谁都不可否认,“中国味”是缤纷多彩,好比说年初的《流浪地球》,中国式的科幻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这意味着“中国味”发展向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既有传统的保留,更有新的发展。

然而当下,有越来越多的人面对不同风格的地域文化时失去了自己的思想,要么盲从,要么固守,前者缺乏思考,没有主见,终寻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后者固执己见,一味的坚守终会被时代发展的潮流所淘汰。

因此,在我看来,应该既不迷失自我,又勇于接收他者。

认识事物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应当是认识自我,老子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想要知人,首先要自知。

一个人若是连自己都不了解,何谈去认识了解他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水平,进而取别人之所长,避别人之所短,才能更好地调整、提升自己。

其次是认识社会,社会,简单来说是人的集合,故认识社会的基础就在于认识自我与他人,社会中需要的是良性竞争,各种观点相互整合,融为一体是在认识社会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和分析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和分析

2019年高考作文文和分析【题目回放】(70分)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很多于800字。

【评分标准】一类卷(63~70分)总体标准:能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

有新意,有文采。

一类上(68~70分)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1.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文采优美的。

2.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语言朴实无华而有一定功力的。

3.在立意、构思、文体应用等某一方面有创新的。

4.思考角度独特且富有说服力的。

一类中(65~67分)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1.能从材料中引出有深度的道理,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2.在立意、思考角度、结构、文体某一方面有创新,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一类下(63~64分)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能从题意中引出有意义的道理,角度比较独特,但在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二类卷(52~62分)总体标准: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40~51分)总体标准:尚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9分)总体标准: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0~20分)总体标准: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卷1.脱离材料。

2.文理不通。

3.全文不足400字。

【一类文上(69分)】:预测与立命“余路还要走多久/你攥着我的手/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雷《》2016年,雷的一曲《》让多多少少被命运刺痛过眼睛的入暗自垂泪:生活的无奈在于你预测到了余路,却还是在挣扎。

面对预测,不难看到生活中的人大都是这种模式:生命的前些年,壮志在心,呐喊“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上海高考语文满分作文(精选10篇)

上海高考语文满分作文(精选10篇)

上海高考语文满分作文(精选10篇)上海高考语文满分作文篇1生活中的我们,心中总有一个疑问——怎样做才能取得成功,或是事业上的,或是学习上的。

那么,成功到底意味着什么?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或许有的人会说:成功就是意味着在某方面成功了,获得了很大的利益,所以成功很重要;也或许有的人会说:只有你成功了,才会获得更多的掌声与喝彩,所以成功很重要;再或许有的人会说:只有你成功了,才会有更多有权有势的朋友,往后的路就不愁无知己了,所以成功很重要……可是我想说,难道你们看到的成功就只是一个结果吗?就只是一个包含着金钱与利益关系的结果吗?有的人努力了,可并没有成功,但在探索成功的路上,他们会收获很多经验与教训,这比成功后获得的掌声与喝彩更重要。

那么,过程与结果,到底哪个更重要呢?我们在学习中,总要去解一些数学题,每次做题前,老师都会再三叮嘱同学,要认真做,把过程写好,同学们总会很干脆地异口同声地说好!可是等到做题时,总会把之前答应老师的事忘掉,看着这些题目很难就不愿去做,然后脑子里就会转过很多个坏想法,比如说,抄别的同学的作业,抄就抄吧,还不把过程写全,就只写个结果,然后就匆匆忙忙地交给老师了。

我想问这些同学:你们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就只为了写个结果?就只是为了欺骗自己?事实证明,到头来,你们什么也没得到,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毫无意义的。

换个角度想想,如若这些同学看到了这些难题,就想一个一个地把它们消灭掉,只要你想解决掉这些难题,就一定会成功的。

在解决这些难题的过程中,你收获了什么?有懊悔,懊悔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把知识学扎实;有想法,脑子里会浮现出许多许多解决这些难题的方法;有经验,在解难题的每一个步骤上都会让你收获很多经验与之前没有学过的新知识;还有喜悦,通过自己的冥思苦想,终于解出了这道题,没有比此刻更高兴的了……不用多说什么,我们已经看出,有过程与无过程的差别有多大。

我们已经九年级了,九年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将要收好自己的玩心,使出浑身解数,奋力拼搏,去迎接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和分析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和分析

2019年高考作文文和分析【题目回放】(70分)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很多于800字。

【评分标准】一类卷(63~70分)总体标准:能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

有新意,有文采。

一类上(68~70分)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1.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文采优美的。

2.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语言朴实无华而有一定功力的。

3.在立意、构思、文体应用等某一方面有创新的。

4.思考角度独特且富有说服力的。

一类中(65~67分)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1.能从材料中引出有深度的道理,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2.在立意、思考角度、结构、文体某一方面有创新,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一类下(63~64分)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能从题意中引出有意义的道理,角度比较独特,但在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二类卷(52~62分)总体标准: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40~51分)总体标准:尚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9分)总体标准: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0~20分)总体标准: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卷1.脱离材料。

2.文理不通。

3.全文不足400字。

【一类文上(69分)】:预测与立命“余路还要走多久/你攥着我的手/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雷《》2016年,雷的一曲《》让多多少少被命运刺痛过眼睛的入暗自垂泪:生活的无奈在于你预测到了余路,却还是在挣扎。

面对预测,不难看到生活中的人大都是这种模式:生命的前些年,壮志在心,呐喊“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高考满分作文】2019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

【高考满分作文】2019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

【高考满分作文】2019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1.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阅读下面的这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作文简析】我一直是喜欢上海作文题的,因为它总能够给我们这样的感觉:令人意料之外却往往又在情理之中,但这情理之中总是让我眼前一亮!所谓情理之中,是因为上海作文题已经形成了自己一脉相承的“中国味”,2016年考查了对评价他人社会现象的看法,2017年考查了对预测现象的看法,这都属于社会现象类的,而2018年的“被需要”属于心态认识类的,今年的作文题则是感受与认识事物类的。

尤其它从社会现象,人类心态上升到今年国家层面的“中国味”,这都是在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感知心态,家国情怀。

这些都是当今人们于立身处世之中不得不要关心的实际问题。

所以说,上海作文题一直在引导青年学生善于观察,认识事物,关注社会,思考人生,提升素养,做一个高素质的时代新人。

上海作文试题沿袭了近几年高考作文敢于直面现实,关注社会,注重理性思辨,凸显生活体验的传统。

尤其在生活是作文之根,思想是作文之魂,情感是作文之命等方面尤为突出,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即逻辑思维和思辨思维的能力。

众所周知,越是自己的,才越是民族的,越是中国的。

上海历来以海派,国际化著称,这些独特的个性就是上海,因为最具上海,所以可以代表中国,因为代表中国,所以最具“中国味”。

因此,今年的上海作文题具有“三气”:大气,底气,霸气。

因为上海作文试题总是站在时代的最前列,把握时代脉搏,引领人们走向新时代,所以具有大家风度,是“大气”的作文题。

因为在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之后,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这种以“我”的经历和感受出来的东西最具说服力,这种来自于生活的感受最接地气,有宏大深厚的根基,所以“底气”十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文1:走出去,返回来罗素曾言:“多远乃万物之本源。

”正如大千世界,古老的华夏文明乃是古埃及、古巴比伦等诸多历史起源中的一支,面对纷繁的世界,我们该如何认识我们认为自己早已熟识的事物。

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走出去”进而“返回来”的过程。

不同事物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认识事物时带有简化作用的偏见的产生。

布朗斯说过:“偏见是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思考能力缺乏的体现。

”我们以“中国味”的大气磅礴定义所有中式风格的音乐,而以西方的小夜曲、圆舞曲最为著名,在不知不觉中便沦为了偏见的奴隶,此时便具有了“走出去”的必要性。

华为老总任正非否定了“自主创新”所带有的光辉,这并非是否定“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倡导人们避免陷入偏见的泥沼,一再简化前进的目的,而无法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多样,以致丧失了认识自我的感情。

沉重的历史积淀化作包袱,迫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浮于表面,使我们安逸于认识的舒适圈中。

失去了交响曲的激情澎湃,我们如何体悟高山流水的悠扬绵长;失去了摇滚音乐的自由舞动,我们如何沉醉陕北民歌的精神支柱。

失去了与其他事物的交融与荟萃,我们在认知惰性中越陷越深,正如路遥所写:“当一个人沉浸在温柔之乡以后,就再也难以获得重回风暴的勇气。

”走出去,突破局限,更为全面而理性地看待与认识事物。

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走出去,让我们窥探到一个更为全面的世界。

同时,“返回来”的重要性也是应当重视的。

若是只管“走出去”那便向鲁迅先生笔下“拿来主义”所批判的那样所靠拢,只知“进去”而不知“拿来”。

在“走出去”的基础上,我们冲破了偏见与局限的束缚,我们要“返回来”,形成更为深刻的感受。

中国社会具有“从旧见行古道”的传统意识。

我们寻找的“中国味”常常是能令我们孤芳自赏的“历史荣耀”,可是,缺失了对于多样事物的认识,我们如何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似已熟知的事物,缺失了深刻的认识,很快我们的兴趣或许便灰飞烟灭,我们如何才能更有意识地去创造自己的价值?走出去,返回来,这是缺一不可的过程。

或许我们不知道将去往何方,但我们已经在路上。

评析:从立意来看,本文并未见突出之处,无非是认为在认识事物、自身与社会时,应对同类事物做出对比、比较,更全面地看待事物,进而有更深刻的理解。

有意识地找到真正的方向并坚定不移地前行。

不过,本文胜在具体论证过程中展示的思维深度、丰富的学养以及具体事例分析的精到。

如在路描述“只碍于对眼前事物的探究”这一认知方式所带来的影响时,借用心理学的“光学效应”概念,分析人们认识的局限,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偏见。

再如从个人角度论证“学会在不同事物或视角的对比中看待事物”的价值意义时,引用荣格的“向内看是清醒者”,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等。

这些内容无不体现了围绕一点深入分析思考的纵深意识。

文章中运用的事例、名言体现出个性化的阅读积累,具体分析过程叙议结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分析:本文视野开阔,立意高远。

从肯定自我(民族)价值的角度看待认识问题。

立足当下,针对全球化的当下,人们接触外来事物后对自身文化的全盘否定现象,提出自己观点,表达自己看法。

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自信力。

有别于一般考生聚焦认知过程,本文更多聚焦接触多元事物的目的所在。

把肯定自我(民族)价值作为接触外物的前提。

体现了立意的独特性与深刻。

行文过程流畅自然,张弛有度,详略安排与内容表达相得益彰,开篇引用言论,贴切凝练地表达对材料的理解,把握材料蕴含的认知道理,可谓惜墨如金。

而一转入对现实的批判,则浓墨重彩,先是分析接触多元事物的原则,进而分析其前提,并进一步推延至中国人的窗,关注时事。

另外,文章的语言表达也体现出成熟老练的一面。

★例文2:守着窗儿,看遍千山万水林徽因曾在《窗子意外》一文中指出,自我是一扇窗口,窗外是不同风格的生活与文化。

有人说,在倾听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后,他才深刻地了解了音乐的“中国味”。

借用苏格拉底的话来说,我们所看见的自我与事物,不过是世界的投影。

由此,接触多元文化、不同事物,有利于我们在“同”与“不同”的比较中,明了自身特点,进而发展提高自我,扬长避短,厘清自身投影的“轮廓”。

诚然,在全球化已成为大势所趋的今天,我们愈发能接触到多样化的事物。

互联网的接通,更能让我们轻而易举地听到异域音调。

然而,随之而来的也有“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等偏激说法。

难道,接触多元文化,就意味着全盘否定自己的文化吗?并不!接触多元事物,并部意味着全盘接受外来物,将自己的文化弃之不顾。

须知,凡事皆有优劣两面,倘若全盘接受,恐怕我们就沦为了《拿来主义》中,连烟枪太太也不愿放下的“混蛋”了。

如臭油烂酱悉贮其中,我们又何谈发展寻找自己的文化内涵?又何谈寻找“中国味”?因此,接触多元事物并为之己用的前提,定是肯定自我(民族)价值的基础上的。

我们是一扇窗口,唯有将那窗子用铁、用金一般的自信加固,我们才不致于被窗外的千山万水、多元文化吹破了自己的窗,以致流离失所。

当今国人吹捧潮牌,出现哄抢的画面,不正是因为它们不知何为个性,以致盲目追求潮流吗?相反,包容并济的上海,在接触了东西南北、海内海外的文化后,有意识地寻找出了“上海味儿”。

进一步说,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通过中国人的窗,去接触全世界的文化,以发展自身,是我们都应思考的命题。

“一带一路”的倡议中,我们看见了不同国家的国情,因而强化了我们在贸易中的优势。

这,不失为“守着窗儿,看遍千山万水”的最好例证。

而那些企图闭窗锁门,追求“一家独大”的人,他们只能在阴暗的房间中,闭塞又偏执地,看不清自我长处与短处,如盲人摸象。

守着那扇名为“自我价值”的窗儿,看遍窗外的千山万水,我们才能点亮自己,点亮国家的这幢房屋!★例文3:知知与共,美美与共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写出了人之三境,乃是迷茫、探寻、终会偶遇;我认为人之认识也有三境,认识事物并非是一味探寻的过程。

其一乃是各识其识,各美其美。

就好比对音乐的“中国味”来讲,初听这类音乐,我们对“中国味”的含义理解不深,只能在浅层感受它的音韵之美。

这是一种模糊又笼统的美的感受,我们此时将它与其他国家的音乐做出简单的区分,欣赏认识“中国味”音乐,在这些“单曲循环”中我们揣摩并鉴赏。

因此我们是只知其知,与其风格的音乐各美其美。

这就又犹如百年前那明末海边的禁令角,片甲不得入海的政策下,我们只听朝中歌舞之声,却不曾听过大海一艘艘帆船乘风之声。

因此,第二境便是识人之识,美人之美。

仍然是对音乐的“中国味”来说,我们开始思考,何为“中国味”。

定义的最好方法是寻找其逆否命题,因此我们会寻找“什么不是中国味”。

在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后,我们便达到了识人之识的境地;而若能做到欣赏他国音乐则是能美人之美。

这一环节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十分重要。

古之学者如史学家刘知几则是翻阅上百册史集花费十几年以研究史学方法,若是仅看一本《史记》的一家之言又怎么能严谨对待历史呢?因此广博地学习后才能体悟到糟粕与精华的不同,才能术业有专攻,放眼全局才能看到局部之微妙。

当对中国味的音乐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后,微妙将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此时的“中国味”将不再局限于音乐领域,而是走向了生活中的每一处。

这便是第三个境界:知知与共,美美与共。

此时我们有了充沛的知识储备,却仍未达到完全认识事物的标准,我们将自己所知融会贯通使其不再与生活割裂,因此这是知知与共。

而在这大同之世,世间一叶一花皆有其美,故我们对认识事物不再孤立欣赏,我们将其放入整体欣赏,从而达到美美与共的欣赏方式。

至此,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再刻意追寻,而是以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心情遇到它,理解它。

正如周国平所说:“我们的意识赤裸裸地来到一片废墟,我们要做的不是回忆而是重建,是俯瞰全局,是自由发挥。

”对事物的认识亦是如此。

此三境构成封闭的环,唯有美美与共后才能再美其美,就如同广博中方能精专。

故认识事物有三境。

现如今大同之世下,知知与共,美美与共方有和谐之声。

分析:文章立意不俗,精准把握题意,立足“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认识事物”,视角独特,思考认识事物的三种境界,体现了思维的活跃度与个性化。

全文围绕三个境界逐一展开,看似形式单一,实则文脉连贯,思维缜密。

对“各识其识,各美其美”“识人之识,美人之美”“知知与共,美美与共”三者之间的差异把握准确,同时,内在的推进性、逻辑关联均有清晰呈现,语言表达能力强,文意畅达。

可谓化“呆板”为神奇,体现了考生的高度自信。

美中不足的是文章对材料中认识事物的方式的分析略显不足,尤其是第三境部分未能充分挖掘材料中所蕴含的认知方法。

与前两部分之间均衡用力,未能再进一层,再深一层。

不过,瑕不掩瑜,作为考场作文,短时间内构思立意,以别于多数考生的形式呈现个人理解,实属难能可贵。

★例文4:差异铸就独特人们常说:“听从你心,无问东西”,并奉此为箴言来强调保持自我的独立思考、独特性之重要。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对所有的与己相异的“不同”置之不理呢?当然不是。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有人如是说。

诚如斯言,尽管我们总是不断地强调自我的独特性才是我们生命的本质,哲人们一遍又一遍地叹息“独立思考丧矣”,我们不能不肯定的是正因为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的差异性铸就了我们自我本身的独特性。

因此,在我看来,对他人,甚至他见差异的尊重才是塑造、寻找我们自身独特之处的根本。

我们首先必须明白的是,“不同”并非是对万物独特性的剥夺,差异也不会使我们湮灭于不同的声音之中失去自我,而是从根本上来说,是我们更好地寻找自身的“中国味”的根本。

然而,反观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一面举着“呼唤独特自我”之旗,一面却往往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一面因平庸自我而愤世嫉俗,一面却安于现状,对他人的规劝听而不闻。

如此便是西西弗斯般周而复始又心安理得地成为了蒋方舟笔下的“陀螺青年”真的是我们自我独特性的彰显吗?抑或是因天生平庸而抹灭了其自我特色,小姐了差异性,而甘于成为一个个“单向度的人”吗?事实上,比起呼唤独立思考,过度对独特性的强调,我们所忽视的是对于差异性本身缺乏思考而导致的固有偏见。

正如那句话所说的“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这不仅仅运用于对外物的认识上,更可以映射到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上,有时候,听从他人的声音,进而求同存异,能够使我们更深刻、更明确地了解自我的独特。

这时,差异变成了铸就独特自我的坚固基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