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倾城之恋》解读

合集下载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倾城之恋》是一部由张爱玲创作的作品,讲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社交界的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物命运。

白流苏作为该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在小说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她的形象和悲剧经历,也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

白流苏,一个充满了魅力和神秘的女性角色。

她是一个从小就生活在上海富裕家庭的女孩,由于长相出众,加上优越的家庭背景,使得她一直是上海社交界的焦点。

白流苏的美丽和聪慧使得她成为了不少男人的梦中情人,她的生活看似光鲜亮丽,但在张爱玲笔下却是一个悲剧的形象。

白流苏的爱情悲剧是《倾城之恋》中最令人触目的。

她与易先生之间的感情是整个小说中的主线之一。

易先生是一个富有而且有魅力的男人,他与白流苏之间的感情纠葛一直是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而无奈的是,白流苏的爱情并未得到真正的回报。

易先生与白流苏之间的感情是一个注定悲剧结局的爱情故事。

在这场爱情中,白流苏表现出了对易先生的倾慕和依恋,而易先生对她的感情却未曾真正深入。

白流苏的人生悲剧也体现在她的婚姻生活中。

在小说中,白流苏与顾承玉成婚,而这段婚姻注定也是一个悲剧。

白流苏为了自己无法得到的爱情,而选择了一个并不真心待她的丈夫,这无疑是她人生中的一次错误选择。

在这段婚姻中,白流苏的内心始终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婚姻的失望同时萦绕在她心头,让她的人生更加悲惨。

白流苏的个人命运也是一个悲剧。

在小说中,白流苏的家庭背景并不算太差,但她却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

她的家庭并不能给予她真正的安全和幸福感,她在爱情和婚姻中的悲剧也让她的内心深处备受折磨。

在当时的上海社交界,白流苏虽然看似优越,却也是一个内心孤独的女人,这种孤独和折磨构成了她悲剧人生的一部分。

白流苏是《倾城之恋》中一个极具戏剧性和悲剧色彩的角色。

她的内心孤独和对爱情的渴望构成了她的形象,她的悲剧命运也成为了整部小说中最触目的部分。

通过白流苏这个形象,张爱玲构建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展现了当时上海社会的虚荣和虚无。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倾城之恋》是中国作家张爱玲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述了在上海法租界日本人宫城三千院对中国女孩白流苏展开追求并最终宣告失败的故事。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进行浅析。

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是一个富有东方特色的女性形象。

她是一个美丽、聪明、温柔、富有机智和敏感性的女子,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和渴望。

她的美貌和智慧吸引了许多男人,但她拥有独立的思想和意志,不愿随波逐流。

她追求真爱和尊严,不愿成为对方的玩物。

她对待感情非常认真,并一直寻找自己真正的幸福。

她的坚持和不妥协的原则使她成为许多男人心中的神秘与梦幻的女性形象。

白流苏的悲剧在于她的不幸和无奈。

她犯下严重错误的行为,如背叛父亲和朋友,导致自己的命运被改变。

她在宫城三千院的追求中陷入了一个不可解的情感泥沼中。

尽管她一直试图逃离,但她最终被迫与宫城三千院结婚。

这个婚姻对她来说是一种牺牲和折磨,让她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她一直渴望着真正的爱情和幸福,但终究无法实现。

她的悲剧在于她始终无法摆脱宫城三千院的影响,无法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自我。

白流苏的悲剧与历史和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这个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快速变革和动荡的时期。

外国势力和文化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白流苏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受到了来自日本人宫城三千院的追求和外力的压迫。

她为了自己的幸福和生存,被迫做出了不情愿的妥协和牺牲。

她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是对中国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与其所面临的悲剧是这部小说的精髓所在。

她是一个复杂而立体的女性形象,饱含着人性的矛盾和挣扎。

她的悲剧与历史和社会背景紧密相连,彰显了作家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通过对白流苏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所揭示的人性困境与社会现实,并思考这对于我们当下社会的启示和警醒。

张爱玲倾城之恋

张爱玲倾城之恋
3
倾城倾国典故
倾城倾国典故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所谓"倾城"、"倾国",本来都是倾覆邦国的意思。古人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女色的祸害之大,足以亡国。例如《诗经》的《大雅•膽仰》讽剌周幽王因宠幸美妃褒姒〔sì〕而亡国,就有"哲夫成城,哲妇倾城"之句
但是后来此话却改变了原意,人们习用"倾国"、"倾城"或"倾国倾城"为称誉绝色美女的赞词,而并无贬义。唐朝李白的《清平调花倾国两相欢。"白居q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又李白《感兴诗》:"一笑倾城欢。"李商隐《北齐二首》:"倾城最在着戎衣。"这里的"倾国"和"倾城"指的就都是美女。还有,元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写张生见莺莺美貌,禁不住产生爱慕之情,唱道:"怎当她倾国倾城貌!"
2
1939年的"九·一三"事件后上海租界与日军之间的战争。这个事件是小说《倾城之恋》的一个重要的写作背景
3
张爱玲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张爱玲自身经历了一段复杂而曲折的爱情故事,这也在小说中反映出来
4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张爱玲在创作《倾城之恋》时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入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中,通过小说表达了她对爱情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当时社会的独特见解
最后,"倾城之恋"这个标题还可以理解为一段空城里的恋情。在小说中,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故事是在一个空城中展开的,这个空城是战争的结果,也是人们对于爱情的追求和渴望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标题强调了爱情的珍贵和在战争中的脆弱和不确定性

《倾城之恋》爱情观的看法

《倾城之恋》爱情观的看法

《倾城之恋》爱情观的看法《倾城之恋》爱情观的看法篇1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迷上了张爱玲的作品,尤其是她的《倾城之恋》。

记得初读时,略过字里行间的一篇小故事,感觉似乎有点晦涩难懂,感叹最终的凄美爱情。

再读本书时,我已迈入大学大门,我仿佛从书中看到了张爱玲的影子;该书所讲述的其实恰是它情感世界的缩影,反射着她自身的爱情观。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是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反复吟咏的一句话,它不仅仅表达了张爱玲最高的感情理想,也是所有女生对感情的最高憧憬。

的确,所有的女人最终都希望和自己的爱人踏进婚姻殿堂,幸福生活,白头偕老;正因为只有婚姻能代表这个男生是真的爱自己,它是男生对一个女生最高的承诺。

该书讲述了女主角白流苏和男主角范柳原的爱情故事。

白流苏,一个离过婚的女生。

在那个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是要受道德谴责的。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

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生看成他脚底下的泥"。

感情和婚姻原是他不坚信,也不敢指望的。

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白流苏与范柳原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感情攻防战。

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期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

之后,白流苏,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生的怀抱以外,恐怕再无其他了。

一个女生,把命运当做了人生的赌注,看来似乎没有比这更悲催的事了……看似最终经历战争,最终他们在一起了,可以说白苏是幸运的,一场陷落让她等到了一个男生,一段婚姻,但毕竟是偶然的;然而,该小说看似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掩盖了真正的悲凉与凄惨。

正如张爱玲所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会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故事中,张爱玲在原本苍凉的基调上又刻画了一位悲惨的女性,基于对“过渡阶段新时代女性”生存状况的不满,基于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虑,把笔下的每一位女性都推向了绝望的端头,命运使得她们无法挣扎,不得不低头,看似自愿其实无可奈何的往下跳!有人说,《倾城之恋》就是张爱玲自身爱情观的缩影。

张爱玲《倾城之恋》笔记

张爱玲《倾城之恋》笔记

张爱玲《倾城之恋》笔记《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段在动荡时代背景下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

她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在娘家备受冷落和歧视。

白流苏是一个聪明、敏感且有着强烈自尊心的女子,她不甘心在这个家中忍气吞声地度过余生,渴望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男主人公范柳原,是一个饱经世故、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

他从英国归来,继承了父亲的遗产,却在感情上一直游戏人间。

白流苏和范柳原在香港相遇,起初,他们之间的交往充满了试探和算计。

范柳原对白流苏展开了热烈的追求,但他并不想承担婚姻的责任,只是想把白流苏当作情人。

而白流苏则清楚地知道,在那个时代,做情人是没有出路的,她必须要争取到婚姻的保障。

在两人的周旋中,张爱玲将人性的复杂和爱情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白流苏一方面被范柳原的魅力所吸引,另一方面又时刻保持着警惕,生怕自己陷入感情的陷阱。

范柳原看似洒脱不羁,实则内心也有着孤独和迷茫。

然而,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一切。

香港的沦陷让他们在动荡中相依为命,共同经历了生死的考验。

这场战争打破了他们之间的隔阂,让他们意识到彼此的重要性。

最终,范柳原选择了和白流苏结婚,给了她一个名分。

张爱玲以细腻的心理描写,深入刻画了白流苏和范柳原在爱情中的挣扎和矛盾。

白流苏在面对范柳原的追求时,内心充满了纠结和不安。

她既渴望爱情,又害怕再次受到伤害。

而范柳原的心思则更加难以捉摸,他的言行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也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氛围。

香港的繁华与喧嚣,战争的残酷与破坏,都构成了故事的背景,映衬出人物命运的无常。

从《倾城之恋》中,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独特见解。

她认为爱情在现实面前往往是脆弱的,婚姻也并非完全基于爱情,而是包含了许多现实的考量。

这部小说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封建家庭的腐朽和冷漠,女性在社会中的困境和无奈,都在书中有所体现。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摘要:张爱玲是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杰出的海派⼥作家代表作家,她的创作⼒图还原战争背景中⼈的固有的本性,张爱玲所展⽰的是包括他⾃⼰在内的芸芸众⽣在战争环境中正式的⼈⽣形态。

在张爱玲的“私语”中,交织着复杂⽽⽭盾的美感倾向,⼀⽅⾯是对现代⽂明的“荒凉”感受中呈露出来的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美感特质,另⼀⽅⾯,则是对⼠⼤夫乐感⽂化传统的眷恋,对普通⼈的寻常⼈⽣乐趣的沉迷。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部经典的中长篇⼩说,是⼀个动听⼜不近⼈情的故事。

张爱玲⽤她苍凉的笔调,华丽绚烂的语⾔,营造出⼀种苍凉的美感。

关键词:张爱玲;爱恋;悲凉;艺术风格⼀、故事简介故事发⽣在⾹港,上海来的⽩家⼩姐⽩流苏,经历了⼀次失败的婚姻,⾝⽆分⽂,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认识了多⾦潇洒的单⾝汉范柳原,便拿⾃⼰当赌注,远赴⾹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法的场地在浅⽔湾饭店,原本⽩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港时,⽇军开始轰炸浅⽔湾,范柳原折回保护⽩流苏,在⽣死交关之际,两⼈才得以真⼼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

在读完了张爱玲的这篇⼩说,就会发现,说他是传奇,不如说是⼀个反传奇的故事。

书中的⼥主⼈公⽩流苏并不是美貌惊⼈,流苏与范柳原成婚,交易的因素亦多于爱情的因素。

这倒是“倾城”的另⼀个意义:倾覆、倒塌、沦陷,在这个意义上,倾城之恋名副其实。

⾹港的沦陷成全了⽩流苏和范柳原,使他们做成了⼀对平凡的夫妻。

⼆、⽩流苏的悲凉在《倾城之恋》这本书⾥,⽩流苏由⼀个楚楚可怜,等待救援的落难公主,摇⾝⼀变成为⼀个主动出击,为⾃⼰未来⽽努⼒的⼥骑⼠。

旧思想在这个家庭中根深蒂固,况且先前婚姻的失败,娘家的冷落以及徐太太的适时点醒,都逼得流苏⼼⾥只能摆下“婚姻”这个唯⼀事业。

从⽽形成了她以“赌徒”为背景的婚姻模式。

⽽败落的家、守旧的⽼母、为钱是图的哥嫂共同逼迫了⽩流苏,撑起了她柔弱背后的强悍。

张爱玲《倾城之恋》简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简析

倾城之恋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最能代表她的风格的当数《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是写一对精明过份的男女是如何在爱情上锱珠必较,功利全局,最后却因香港的沦陷而成全了那份世故的婚姻。

这部小说对人性冷漠的描写令人震慑,仿佛出自一个饱经沧桑的大家之手,其艺术之圆熟,语言之精美堪称中国现代爱情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同时代的苏青赞美《倾城之恋》:“作者把这些平凡的故事、平凡的人物描写得如此动人,便是不平凡的笔法。

《倾城之恋》里充满了苍凉、抑郁而哀切的情调。

这是一个怯懦的女儿,给家人逼急了才干出来的一个冒险的爱情故事。

她不会燃起火把泄尽自己胸中的热情,只会跟着生命的胡琴咿咿哑哑如泣如诉地响着,使人倍觉凄凉,然而也更会激起读者的怜爱之心。

”这是一个关于调情的故事,描写的是白流苏和范柳原的调情表演。

傅雷本来是张爱玲小说最早的肯定者,但他对这部作品却评价不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认为:“作品的重心过于偏向顽皮而风雅的情调”,“几乎占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调情,尽是些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者的精神游戏;尽管那么机巧,文雅,风趣,终究是精炼到近乎病态的社会的产物。

”但也有人认为,傅雷的意见仅仅代表着男性读者的意见,这个意见对于范柳原是合适的,对于白流苏则有些冤屈。

站在女性的立场看,白流苏的调情的背后,是生存的焦灼和无奈。

范柳原意在求欢,而白流苏意在求生。

这也是一个关于弃妇的故事,是一个弃妇在进行垂死挣扎和自我拯救之后终于修成正果的故事。

因此,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张爱玲版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故事,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

白流苏虽然几经努力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猎物范柳原,成功地逃出了家庭,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削弱自己作品中常有的荒凉感,白流苏逃出了旧的家庭,又进入了另一个家庭,而且,她得到的婚姻只是一座没有爱情的空城,而这座空城的获得也仅仅是因为战争的成全,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虽然战争加快和简化了许多人的正式成婚的速度,但这种婚姻靠得住吗?主题解析《倾城之恋》作为小说的标题,首先给人一个阅读的提示。

结合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分析海派文学的发展

结合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分析海派文学的发展

结合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分析海派文学的发展
张爱玲是海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她的作品《倾城之恋》充分展现了海派文学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首先,张爱玲的作品注重人物塑造和心理描写,这在上海文学传统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通过对白流苏、范柳原等角色的细腻刻画,深入挖掘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展现了人物复杂多面的性格特点。

这种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方式,是海派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其次,张爱玲的作品也展现了上海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通过对上海的独特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描写,展现了上海独特的城市魅力。

她通过对上海的建筑、街景、饮食等方面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底蕴的上海。

这种对上海的描绘方式,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上海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变迁。

此外,张爱玲的作品还体现了海派文学的商业性和娱乐性特点。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使得作品既有文学性又具有娱乐性。

这种商业性和娱乐性的特点也是海派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它使得文学作品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读者口味。

总之,张爱玲的作品《倾城之恋》充分展现了海派文学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通过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描绘上海独特文化和风土人情以及体现商业性和娱乐性特点等方式,张爱玲将海派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她的作品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海派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视角。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却成就了白流苏的婚姻,但结果仍是苍凉的,香港之战的洗礼不曾将白流苏改变成革命女性。

婚姻也没有让范柳原放弃纸醉金迷的放荡生活,只是范柳原的俏皮话再也不对白流苏说了,而是省下来留给别的女人,在范柳原的心里至少把白流苏当成了自己人,但要说他真正的爱上白流苏,仍然是谈不上的,他们之间为对方付出的一点真心只停留在战争中,当他们认为金钱、地位、名誉等等都靠不住时,他们才愿意坦然的抛弃一切重负,毫无“私心”的爱对方。

各怀心思的两个人居然在战争中有了契合点,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白流苏只把谈恋爱当做她的救命稻草,范柳原只把谈恋爱作为他征服女人的一种手段。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白流苏虽在物质上成为了赢家,在精神上却仍然是输家,但这种婚姻至少让她摆脱了经济上的困顿,家人的冷眼、讽刺。

这不正是她选择和范柳原谈恋爱想要的结果吗?但白流苏仍然是惆怅的,在她的内心是渴望范柳原只爱她一人的,但她知道这种愿望一辈子也不会实现,就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是爱范柳原的钱呢?还是爱上她这个人才用恋爱作为赌博换取婚姻。

因此她也就不奢望范柳原对她忠诚,不见其他女人,只爱她一人了。

范柳原和白流苏都是不相信爱情的人,白流苏在经历了第一次婚姻的失败后,对有钱的男人已产生了不信任。

更不会相信一个有情的花花公子和她谈恋爱是因为爱她。

范柳原也是不相信女人的人,他喜欢自由,更不愿一个不爱他的人整日的管束着他,他知道身边的女人嘴里说喜欢他,身体上屈服于他都是为了他的钱罢了。

又怎会对这些女人付出真心呢?白流苏也是奔着他的钱的,范柳原又怎么会看不明白呢?但在轰炸中范柳原感受到白流苏的一点真心,这是她在其她女人身上从来没有得到过的。

他明白白流苏这种受到封建礼教思想教育的女人,因为自己离过婚内心肯定是自卑的,跟她结婚,她也不会像其她女人那样咄咄逼人,要求他只爱她一个。

范柳原也就放开自己凭着这点真心便答应同白流苏结婚。

白流苏因此而得救。

倾城之恋赏析

倾城之恋赏析

倾城之恋》赏析《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在这部小说中,不仅仅描写了两个人在战乱背景下相爱的故事,还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白流苏俨然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女性主义矛盾斗争的载体。

故事发生在香港,讲述了出身没落之家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一次机会她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想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赌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香港陷落的一刹那,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先是范柳原假借徐太太之意邀请白流苏去了香港。

白流苏决定赌一把,她倒要看看自己还有没有年轻女人的优势。

到了香港她才知道她是在跟一个饱经世故、情场老手在谈“恋爱”。

介绍人曾说,范柳原“年纪青的时候受了些刺激,渐渐的就往放浪的一条路上走,嫖赌吃着,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

白流苏看范柳原极尽殷勤、挑逗之能,就是不提婚姻之事,自然也不愿自动投人到他的怀里,让他占便宜。

她决心只要婚姻,不要做情妇。

范柳原觉得,白流苏似乎只看重婚姻,而不讲感情,心说,你越这样,我越不会结婚,只想让你当情妇。

后来白流苏说自己要回上海,她是想试探范柳原对自己的态度。

没有想到范柳原欣然同意。

白流苏不得已回到了上海。

回来后日子更不好过。

她几乎被家庭泼就的污水泡起来了。

不久,范柳原也按捺不住给她打了电报,让她再去香港。

这时白流苏由于家庭的压迫,只好示弱。

回到香港后,果然成了范的情人。

这时范柳原仍然是在玩弄两人的关系。

只当了一个星期的情人,范柳原就决定去英国,并宣布一年半载再回来。

就是从情人的关系看,这正常吗?显然不正常。

这两个主人公,被不同的家世、文化背景、心事分隔着,各怀鬼胎,又绕来绕去兜够了圈子,精刮赛精刮,费尽了算计,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半推半就的。

《倾城之恋》解读

《倾城之恋》解读

《倾城之恋》解读《倾城之恋》解读一、小说内容的解读张爱玲对女性命运是很敏感的,家庭的不幸和在家庭里享受不到应有的爱怜,使她对女性的依附和寄居的命运感受刻骨铭心。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小说中最能体现她那种命运飘零感的小说。

这是一个老掉牙的关于“调情”的故事,但是张爱玲却把自己对女性命运的悲凉之情倾注在作品中,使整个作品弥漫着浓重的感伤情调,这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

不知道大家看懂这个故事了没有。

小说的大体是这样的——在上海的一个体面而腐朽的大家庭里,六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被迫回到娘家来寄居,一住就是七八年,在她的钱被哥哥嫂嫂们挥霍殆尽后,她的寄居者的地位也就岌岌可危,受尽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眼看在这个家待不下去了,事情出现了转机。

有人给七小姐介绍婚事,被介绍的人叫范柳原,是南洋的著名华侨,从小在英国长大,32岁,父母双亡,继承了不少财产。

白家轰轰烈烈陪七小姐去相亲,结果范柳原却对白流2苏有了意思。

一家人发现让这个残花败柳占了先,非常恼火。

以下便是这两个人的“倾城之恋”了。

先是范柳原假借徐太太之意邀请白流苏去了香港。

白流苏决定用自己残剩的青春赌一把,逃离这吞噬青春和生命的白公馆。

当然她知道她是在跟一个饱经世故的情场老手在“谈恋爱”。

小说费尽心机描写的重点就是范柳原与白流苏的调情表演。

介绍人曾说,范柳原“年纪青的时候受了些刺激,渐渐的就往放浪的一条路上走,嫖赌吃着,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

白流苏看范柳原极尽殷勤、挑逗之能,就是不提婚姻之事,当然不愿自动投入到他的怀里,让他占便宜。

她下定决心只要婚姻,不做情妇。

而范柳原觉得,白流苏似乎只看重婚姻,而不讲感情,心说,你越这样,我越不会结婚,只想让你当情妇。

第一次在香港期间,连他们自己都很难相信,他们都没怎么拉过手,但在外人面前范柳原又表现地很亲昵,让大家都觉得他们已经有关系了,这样就可以让白流苏就范,无路可退。

白流苏看透了范柳原的伎俩,表明上热络地敷衍,半推3半就,暗地里决定要回上海。

张爱玲倾城之恋解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解析
一旧城的封闭流苏家庭的遭遇一旧式家庭的没落腐朽二寻求挣脱家庭的出路二心城的斗争流苏婚姻的赌注一赌注1出走香港二赌注2返回上海三赌注3再次赴港三倾城的团圆流苏命运的转折一炮火里的简约婚姻配图二战争后的平淡生活3人物分析1传统而又开放2柔弱却又强悍的矛盾性格败落的家守旧的老母唯钱是图的哥嫂共同逼迫了白流苏撑起柔弱背后的强悍
范柳原是一个有钱的华侨和他 在伦敦的交际花情妇生下的儿子, 由于他父亲在中国有妻子,柳原 充其量算一个庶出的,而当母亲 去世后,孤身一人流浪伦敦“很 吃了些苦”。父亲故世后,才获 得继承权,却得不到整个家庭的 尊重和认可,成了一个浪荡公子。
范柳原从小在英国长大,是个 很“西化”的中国人,而出身名 门的大家闺秀白流苏就是一个纯 粹的中国女人,有着东方女性特 有的贤德与顺从。
凄艳的色彩 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文如其人,文如其 衣。张爱玲喜欢用些艳丽浓重的字眼,在她的小说中 随处可见那种种华丽凄艳的文字,通过那份绚丽色彩 突出她所表达的主题,给人视觉上一种强烈的冲击, 让人在视觉冲击中去联想,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东 西。
多样的修辞 一个个离奇的象征,一串串断珠的比喻, 一段段淡淡的描写都使得她的作品格外的美丽。 笔下故事世俗,但字里行间闪动灵气,充满淡淡的冷 意,浓艳的画面,奇特的想象,堪称经典的字句
他迷恋善于低头的传统中 国的风韵,迷恋传统的中 国女人流苏和柳原的互动 有许多地方都是出于心计 的,一个是传统的女人期 待婚姻,一个是漂泊的浪 子想找情妇,柳原对流苏 是如此的迂回、曲折;流 苏对柳原是如此的矜持、 含蓄,香港之行是流苏人 生的一次赌博,流苏进行 着异常的心灵之旅,一场 心智的较量。
• 11、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 注:没有说一个爱字,但最深最浓的爱早已流溢出来。 12. 一般的男人喜欢把女人教坏了,又喜欢去感化女人,使她变成好女人.我可不像那么没事找事做. 我认为好女人还是老实些好. 注:我可不是一般的男人---那谁是?

倾城之恋解析

倾城之恋解析

《倾城之恋》这部小说中,不仅描写了一个在战乱背景下的恋爱故事,更是一部反映人生困境,人性弱点以及理性回归的哲理小说。

我在网上找到一篇解析的文章把它转过来给喜欢的朋友一起欣赏。

一倾城之恋蕴涵的人生困境(一)围城意识《倾城之恋》中这一围城意识是通过作者对流苏的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当兄嫂恶言相击,她跪着祈求母亲做主,而母亲却呆着脸,不做声她恍惚回到多年前,还只十来岁的时候,看了戏出来,在倾盆大雨中和家里人挤散了她独自站在人行道上,瞪着眼看人,人也瞪着眼看她,隔着雨淋淋的车窗,隔着一层层无形的玻璃罩无数的陌生人,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每个人都是一个围城,谁也走不进谁的世界。

而在世俗的城堡里,城里的范柳原想逃出来,城外的白流苏想冲出去白流苏是想从封建枷锁中冲出去,冲进现代的城,找到衣食来源,比如穿时髦的衣服,跳交际舞,想和有钱的范柳原结婚。

范柳原已经厌恶了物欲横流逢场作戏的现代社会,想冲出去,冲进原始的,充满中国传统元素的精神世界。

他把巴结他的那些俗女人看成他脚下的泥,他觉得白流苏不应该光着膀子,穿时髦的长背心,而希望她穿旗袍,想象她在原始森林里奔跑。

“倾城” 是指人类文明之城物欲之城倾塌。

此时,人需要从原有的城堡里逃出来,重新架构价值体系,思想体系“倾城之恋” 展现了人们在围城内外冲进冲出的人生困境。

(二)现代末日意识张爱玲在《传奇》再版序中写道: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管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

如果我常用的字眼是“荒凉” ,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倾城之恋》清晰地描写出城市毁灭时,人们内心的真切体验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剩下点断墙颓垣,失去记忆力的文明人在黄昏中跌跌绊绊摸来摸去,好像是找着点什么,其实是什么都完了。

这是当时人们面临的又一困境,在灾难面前,人们将嚣张的物欲冷却下来。

张爱玲希望表达出世界末日意识带给人们的启示,只有在末日之时,人们才知道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是生命中最宝贵,最重要的。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语言艺术的文化解析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语言艺术的文化解析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语言艺术的文化解析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语言艺术的文化解析《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贾平凹和邓丽君之间的一段纯美而又动人的爱情故事。

张爱玲以她独特的语言艺术,将这段爱情描绘得生动而细腻,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本文将从语言的运用、意象的构建以及文化的体现等方面,解析《倾城之恋》中的语言艺术对于文化的表达与传递。

首先,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巧妙运用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上海话,刻画出了那个时代上海的独特风情。

小说中的对话流畅自然,充满了地方特色和时代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20世纪初的上海滩,感受到当时的繁华与庸俗,浪漫与现实交织的氛围。

例如,在小说开头的第一章中,贾平凹与邓丽君的对话就展示了上海话的独特韵味:“我看那个贾聪明也与我吃吃醋。

”“醋多了不好。

”“花心似的。

”“我们偏七个月生么。

” 这段对话不仅凸显出贾平凹和邓丽君之间的亲密关系,还展示了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当时上海社会中的一些价值观。

其次,张爱玲在小说中灵活运用了大量的意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增强了情感的表达与读者的共鸣。

她以极其简洁的语言,勾勒出细节丰富的场景与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变化与心理冲突。

例如,在故事的结尾部分,贾平凹在看到邓丽君与其它男子相拥时,内心的复杂情感被张爱玲巧妙地通过意象描写表达出来:“贾平凹解了肩巾递过去,有人接了,一人在用力拉邓丽君的裙带。

错乱的人群中,邓丽君被一下子行到粉红的围巾里去了。

”这个简单的动作与细节,意味着爱情的结束与离别的情感,使整个故事以一种淡淡的忧伤落下帷幕。

此外,张爱玲在小说中还多次反映了当时上海社会的文化背景与现实风貌。

她通过主角的话语与行为,巧妙地呈现了一个层层婚姻关系交织的家族,及其所代表的婚姻观念和家庭价值观。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更凸显了主人公跨越层层桎梏追求真爱的艰难与付出。

倾城之恋赏析

倾城之恋赏析

《倾城之恋》鉴赏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结尾虽然是唯美的感情,虽是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的一段感情,实则以是现实的表象掩饰了真正的悲凉,比以往的悲剧更像悲剧。

有些人取笑白流苏的顽固不灵,其实是她迫不得已,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她除此选择之外再也无从其他的选择,这样的选择体现出白流苏的固执,倔强,追求。

一、固执之处白流苏,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个旧上海暧昧的时代,离婚在当时是要受道德谴责的,“我们家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白公馆则属于守旧一派,一个落后于时代的败落家族,“古老的钟”,意味着传统的思想,白家老太更是传统思想的代表者和执行者,而离了婚的白流苏,受不少家人的指戳,在钱财用尽之时,她的存就成了多余,本为柔弱的的小女子,也就只能自己站起来,自己做主,固执的地离了婚,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夹杂着太多痛苦和无奈,可是白流苏仍坚持了下来,表明白流苏不再是逆来顺受、传统意义上的弱女子,她的固执和坚持就是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这里表明,白流苏是有新派思想的白家人,文中说“白公馆里对于流苏的再嫁,根本就拿它当一个笑话,没奈何,只索不闻不问,由着徐太太闹去。

”由此,可见,亲人没有给白流苏多少安慰,甚至把白流苏的离婚回娘家当成了耻辱的典范,这些亲人比陌生人还要可怕,女人最苦莫过于投靠亲人时却遭到嫌弃,终于小声道:“这屋子里可住不得了!……住不得了!”面对这样的环境,白流苏悲伤压抑,甚至想要逃离,却又因为“没念过两句书,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不能做什么事情,白流苏的固执在于它的封建传统,这种“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思维已经控制了女性的活动范围,甚至没有了地位,养活自己也是个问题,这种顽固的封建思想,正因为缺乏教育,有的甘愿生活在别人替他们安排好的笼子里,白流苏想要一个出口,好在,出现了性格怪癖的范柳原,所以白流苏固执的认为她的出路,除了和另一个男人结婚之外,恐怕再也没有其他的选择了,她意识到再也不能在这个家呆下去了,再也忍受不了这种折磨了,于是她要离开,用生命做赌注的呼喊离开,所以她固执的认为,是那样的社会,那样的家庭迫着流苏选择“离开”,离开并不属于她的“家“,于是有了对自己命运的追求,当白家人陪宝络见范柳原回来的路上时,几乎所有人都怪白流苏抢了宝络的风头,而白流苏心里却想着“今天的事,她不是故意的,但是无论如何,她给了他们一点颜色看看。

《倾城之恋》点评

《倾城之恋》点评

《倾城之恋》点评《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一部经典小说,讲述了白流苏和范柳原在战乱时期的一段爱情故事。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主题思考,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首先,从叙事风格来看,《倾城之恋》采用了张爱玲一贯的细腻、精致的文笔,将故事娓娓道来,给人以强烈的代入感。

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情感和细节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浪漫和悲凉的世界。

同时,小说中还融入了一些诗意和哲理的思考,使得作品更加具有深度和内涵。

其次,从人物形象来看,白流苏和范柳原都是鲜活而立体的人物。

白流苏是一个聪明、独立、有主见的女性,她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勇敢地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而范柳原则是一个温柔、浪漫、有些软弱的男子,他在爱情和家族之间挣扎,最终选择了爱情。

这两个角色的塑造,使得故事更加具有张力和吸引力。

此外,《倾城之恋》还深刻探讨了战争、社会和人性等主题。

小说通过描绘战乱时期的香港和上海,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同时,作品中也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展现了人们在面对生死存亡时的选择和决策。

这些深刻的主题思考,使得作品不仅仅是一部爱情故事,更是一部具有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作品。

最后,从影响力来看,《倾城之恋》不仅成为了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也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启发了后来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思考。

同时,这部小说也被多次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等形式,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一。

综上所述,《倾城之恋》是一部具有独特叙事风格、鲜明人物形象和深刻主题思考的经典小说。

它以其卓越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对于我们了解历史、思考人性、探讨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味及由来

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味及由来

创新平台张爱玲的文字华美而冷寂,其小说也多以悲剧收尾,给人一种美丽、苍凉的感觉。

父母的离异、家族的衰败都给她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她从父母家族人的身上,看到了旧式婚姻的悲哀。

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女性大都不是追求自身价值的强者,她们找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通常也不会拥有纯真浪漫的爱情。

她们清醒地知道自己只是男子的附庸,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所以就尽力谋求自己的利益,在无爱的婚姻中挣扎求生。

提起张爱玲的小说,我们自然会想到《倾城之恋》。

这是她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战乱前后女性的悲剧命运。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原本是上海白家的小姐,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身无分文,备受亲戚的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间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

白流苏和范柳原在反复的猜测与博弈后终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这看似圆满的结局实则处处透露出悲凉的意味。

接下来,笔者就带领大家感受一下《倾城之恋》的悲剧意味,并分析一下这种悲剧意味从何而来。

一、《倾城之恋》的悲剧意味1.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相似的生活境况“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在故事的开头,张既而引出白公馆这一场所,又呈现出男女主人公迥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相似的生活境遇。

旧式家庭在意嫡庶,看重婚姻,注重培养名门淑女。

白流苏就出生于这样的家庭,自小就接受传统教育。

范柳原则在英国长大,家庭富庶,从小便接受西式教育。

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接受着不同的文化,都是家族中的“异类”。

二人相遇,自然容易产生摩擦与碰撞。

白流苏虽然自小接受传统教育,也接受封建包办婚姻,但面对并不幸福的婚后生活,她勇敢地选择了离婚。

离婚之后的白流苏回到白家,可是她的生活境遇并未朝着好的方向改变,哥嫂的逼迫使得她不得不向自己的母亲寻求援助,母亲却漠然待之而非出手相助,她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于是,她试图走出白公馆。

范柳原则是私生子,孤身流落到英国,历经曲折才获得继承权。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1000字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经典小说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
情感盛宴”。

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着主人公——韦航和宋淑慎的爱
情故事展开。

下面就让我来浅析一下这部小说吧。

首先,这部小说情感丰富多彩,其中主要呈现出两种爱情。

一种是
真爱,即韦航和宋淑慎之间的爱情。

他们在浪漫的背景下相识、相知、相爱,但由于年龄、地位、境遇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爱情最
终未能实现。

另一种是虚情假意的爱情。

例如,宋淑慎对于陶淑芬
的爱情,实则是因她与自己的丈夫有某些共同点,如同样的经济地位、有着一定的文化修养等。

而陶淑芬对韦航的爱情则更多的是出
于利用和觊觎。

这些爱情的复杂和多样性,使小说中的人物充满了
人性的韵味。

其次,小说很好地诠释了传统社会的婚姻观念。

小说中的京城溢于
言表的喜爱婚姻这种形式,尤其是对于男性来说,是一种实现人生
价值的主要方式。

否则,他将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也不会拥有一
个好的未来。

然而,小说也揭示了这种婚姻观念下带来的痛苦和不公。

“倾城之恋”无疑是传统婚姻观念下被禁止、被视为不合适的。

最后,小说中的叙事风格也令人印象深刻。

张爱玲的描写非常的精致、细致入微。

在揭示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方面,小说以红楼梦的回
忆手法为蓝本进行,不同于一般小说的时间线性结构,同时也将小
说的情节展开得繁复而有趣。

总之,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凭借其丰富的情感、深刻的人性分析
以及独特的叙事风格,被视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一。

倾城之恋赏析

倾城之恋赏析

倾城之恋赏析倾城之恋赏析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却是在讲述一段不美的爱情,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倾城之恋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倾城之恋》,它讲的是在一个动乱的年代里,人受到种种的影响,什么都倾覆了,唯一剩下来的,可以依靠的,便只有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与关系。

我很喜欢这个主题,一个动荡的年代,一段唯美的感情。

即便有一天一切都成了废墟,但人心中的东西却能让人们紧紧依偎着,相依为命。

1.解读这部作品,首先要解读与作者的某些关系提起张爱玲,心头总会涌起一种别样的滋味。

她有着灵动飘逸的气韵,有着旷世难寻的才华,有着高贵典雅的气质。

她的一生充满传奇的色彩:有着缺少父爱的凄凉的童年,有与胡兰成相遇相知的浪漫,有赖雅余生陪伴的温馨;但是偏巧,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她,却一点也不幸福,胡兰成风流成性、不负责任,偏巧她人生最初最重要的时期都处于那些刻薄、没落、自私的人群之中。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便是在爬满蚤子的生命中苦苦挣扎着,但终不免一个悲剧性的命运。

张爱玲自己的爱情也是,她爱上了一个民族汉奸,这样的结局终究不能完美。

因此,她的文章风格也始终笼罩在郁郁寡欢息的笔调下,他的作品如《金锁记》、《花雕》都有着不能完美的结局。

但她却慷慨地赋予《倾城之恋》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或许是她对自己爱情的一种真心的寄托,抑或是对心中那份渴望爱与完美的情怀的眷恋与不舍吧。

2.对作品内容的解读相遇就是一种缘分,这缘分似乎是天注定,没有回旋的余地,正如张爱玲所说:“这缘分是于千千万万人中遇见你所遇见的那一个人,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正好遇见了。

是的,就是这样一种唯美的感觉。

流苏,一个充满高贵典雅气质的没落的白家小姐,一个旧式大家庭中的'新式女人。

她离了婚,想投奔娘家寻找一个栖身之所,但是亲情冷漠人言可畏,她的无辜的灵魂经受着世俗与势力的拷打,她实在没想到上天会再赐予这样的自己一份真实的爱情。

范柳原,一个无根漂浮、四处漂泊的海归浪子,一个现代风月场偶露真情的调情高手,他不相信女人,不相信会有真正的爱情,因此贯穿于社会的红尘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语言艺术的文化解析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语言艺术的文化解析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语言艺术的文化解析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语言艺术的文化解析导言: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大都涵盖了爱情、婚姻、家庭等主题。

而《倾城之恋》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小说之一。

本文将以《倾城之恋》为例,通过对其语言艺术的文化解析,探讨张爱玲小说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其对读者的影响。

一、语言艺术的塑造人物形象《倾城之恋》是一部以陈大明和韦春柳之间的爱情为主线的小说。

张爱玲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塑造了两位主角的形象。

陈大明是一个有着文化底蕴和浪漫情怀的男性形象,而韦春柳则是一个聪明而独立的女性形象。

通过对话和内心独白的交织,张爱玲展现了二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心理变化,使得读者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思想和情感的细腻。

值得一提的是,张爱玲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小说的语言更加抽象、富有诗意。

例如,小说中陈大明被描写成“鱼梦一场”、“被电线绞断的鸟”,这些形象化的描述不仅凸显了他内心的痛苦和对爱情的追求,也让读者更加容易与他产生共鸣。

二、语言艺术的反映社会背景《倾城之恋》发生的背景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咖啡馆文化”开始兴盛,社会风气开放,许多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也开始涌入中国。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张爱玲通过小说中的语言艺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首先,张爱玲在小说中频繁使用了洋名和外来词,例如“Judy”、“Cafe”,这些外来语词映衬出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当时年轻人追求西方文化和时尚的心态。

其次,张爱玲用“黄色文化”来描述陈大明一直追求的性爱快感。

尽管当时中国社会保守,但上海的社交场所却允许人们谈论这些话题,这种风气也使许多人对于性爱的渴望更加强烈。

通过语言艺术的运用,张爱玲将这种社会背景巧妙地融入到小说中,向读者传达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由与放纵的追求。

三、语言艺术的抒发情感张爱玲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语言艺术抒发了自己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看法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之恋》解读
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作家,她的小说中弥漫着一种梦魇般挥之难去的悲凉氛围,虽然其中也有着人生的种种热闹繁华,但最终都难逃一个苍凉破败的结局。而《倾城之恋》似乎是一个例外。《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成名作,也是《传奇》中最具有传奇色彩且唯一以大团圆收场的小说。故事讲的仍是张爱玲擅长的男女情爱:白流苏和范柳原,一个破落世家的离婚女儿和一个饱经世故的老留学生,两个来自不同文明和世界,有着不同身世和欲求的原本毫不相干的人被命运的巨手搓合在一起,靠一场惊心动魄的倾城战火结成了婚姻,在那兵荒马乱的时代里做了一对平凡的夫妻,这在张爱玲满是残缺的故事中是少有的圆满结局。然而这个看似各得其所皆大欢喜的圆满里却蕴含了更深刻的不圆满,这段得意缘的华丽底色上衬出的其实是现代人灰色人生的苍凉和悲哀。
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她对女性可悲生存处境的感知与体认。《倾城之恋》也是如此。它可以看作是一曲女性生存困境的苍凉之歌。对于流苏,很多人将她视作情场的赌徒,是个以婚姻为职业,借谋爱来谋生的恶俗女人,也有人认为她是封建专制和男权社会的双重受害者,是个值得同情和悲悯的弱者形象。而张爱玲本人则在《写倾城之恋的老实话》中称赞流苏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女人,有决断,有口才。那么到底应该怎样看待流苏以及她的倾城之恋呢?流苏出身于式微旧家庭,是那种比较完整地接受了封建传统文化熏染的女性。范柳原就认为她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而他之所以对流苏一见钟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后者身上所具有的完美的古中国情调。但流苏又并非完全是旧式的,她虽然接受了封建包办婚姻,但当性情暴躁的丈夫对她百般虐待时,流苏并不是像大多数旧式女人那样委曲求全忍辱偷生,而是愤而与之离婚。尽管在这个走出丈夫家门的过程中夹杂着太多痛苦和无奈,却表明流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恪守三从四德凡事逆来顺受的懦弱女子了,她已经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人格和权利,可是她仍要面临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
对于范柳原而言,这次恋爱则体现着另一种悲哀。评论界对范柳原的评价历来不高,认为他是一个把把恋爱看作高尔夫和威士忌之间的调剂的浮滑浪荡的花花公子。的确,他爱流苏,首先爱她的美貌,优雅以及纯粹的东方闺秀风采,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对于被捧坏了,把女人看作他脚下的泥的范柳原来说,已是败柳残花的流苏带给他的不只是外在的吸引,他在流苏身上寻求的也不仅是感官的享乐,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慰籍与精神的契合。
极的人类文明,回归到自然与原始中去。然而同流苏的命运一样,他最终也逃不掉,他必须依附于这个社会。他和流苏是一对无力掌握自己命运方向的软弱无力的可怜虫。由于这种类的相似,使得范柳原千方百计的要得到和流苏在一起的机会。应该说,一开始他对流苏是抱有幻想的。他希望流苏能给他一点真心,能像他懂她一样懂得自己。但很快他就明白这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流苏不愿意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他,两人无法产生心灵的交流和沟通,他不过是流苏想要得到的结婚对象而已。正如他做不了自己的主一样,流苏也无法主宰自己的感情,现实的重压已使她丧失了爱的能力,除了自己她根本不会爱别人。流苏就是这样一个自私的女人,而范流原也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他想要得到的不过是浊世中的一点真爱,既然得不到对方真心的回应,他也绝不愿付出自己的真情。流苏与柳原就这样互相计较互相盘算着,两个人只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掩藏了真心,根本无法达成真正的契合。
流苏在她第二次寻求婚姻的过程中用尽了所有解数,也受尽了种种委屈,却仍无法得到她想要的婚姻和名分。迫于生存的压力,她只能退而求其次,做了范柳原的情妇,若不是香港的战火成全了她,等待流苏的恐怕也只有堕落一途。虽然她奇迹般地没有堕落而是意外地得到了令人羡慕的圆满结局,但这一如意的结局并没有消解她求嫁过程中的悲剧意义,所以婚后的流苏并没有感到新生的自信与喜悦,相反,她心中却充满了一片苍凉和怅惘,在前面等她的仍是一个不可知的未来,她仍必须日日为婚姻奔忙,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鲁迅曾指出走出家门的娜拉们只有两条出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流苏不甘堕落,就只能回来。回到娘家,这个所有女子的最后据点。可是在娘家人眼中流苏是嫁出去的女儿,已是外面的人了。随着家道败落,生计日益艰难,兄嫂们就开始想方设法赶走流苏。此时母亲的冷语无情和兄嫂的冷眼无义让流苏感到这个大厦将倾的贵族之家已不再是她最后的庇护所。特别是当过去
仍将男人作为衡量自己价值地位的标准,对她来说,重要的不是她是否爱他,而是他是否爱她,她所关心的也只是对方与她自己有关的那一部分——柳原到底想不想娶她。至于柳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的真心是什么,她统统不懂也不想去了解。这样的流苏已经毫无人的主体性可言,除了她那堪可倾城的美丽容貌和在封建大家庭中养成的小智小慧,流苏剩下的就只有一个狭隘卑俗的灵魂,她的精神世界里充满的是人性失落后的荒凉。
如果说流苏面临的人生困境主要是由生存的压力造成的,基本上属于物质层面,那么柳原面临的困境则是纯粹的精神危机。这源自于他对人类文明的怀疑和不确定,在他眼中,一切都是靠不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是虚假。他认为只有当造成这种虚假和隔膜的人类文明彻底崩溃,人们才能看见彼此的一点真心。果真,香港的陷落不仅成全了流苏也成全了他,使他亲眼目睹了文明的毁灭,战争的炮火轰毁了所有的浮华,使得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失去了身外之物的文明人,最终只剩下纯粹的自己。除掉了外在的束缚,人们终于能够坦诚相对,平等相处,所以他和流苏能在刹那间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两人真正达到了谅解,做到了水乳交融。然而人类不可能彻底毁掉他们亲手创造出来的文明,他们终究还是要回到文明中去,所以那令人心酸眼亮的一刹那的和谐与理解最终还是要被现实的重重黑暗所淹没。所以我们看到当一切都恢复到战前的原状时,柳原也很快滑回到他的老路上,就像流苏要继续面对她的生存困境一样,等待柳原的也依然是虚无世界的满目荒凉。
笼罩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上的亲情面纱被金钱势力彻底撕毁之后,流苏强烈地直觉到它所散发出的腐败与死气。流苏不愿被动地接受这一残酷命运,她准备再次出走,逃离这个令人窒息的家族,她要为自己另外找一条生路来,但她又有什么资本找到这条生路呢?正如流苏自己所说,她是个顶无用的人,而在失去了旧家庭给予她的身份和尊严等等这些保护伞之后,她只剩下还不老的自己,除此她一无所有,一无所长。流苏所能看到的唯一出路,就是用自己残存的韶华再结一门亲,所以当范柳原这个理想结婚人选出现时,流苏首先并不是为他的风仪与魅力而动心,她心中涌动的最强烈的愿望就是与范柳原结婚,以获得经济的保证。她很清楚如果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的抓住一个男人,是一种艰难的,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她千方百计要成为一个名正言顺的妻,在流苏眼中,婚姻的目的不是寻求情感的归宿,而是获取必要的物质倚靠以保障生存的方式和手段。
西蒙·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一书中指出女人的历史性压制了女人的自然性,使她仅仅成为了依附于男人的第二性或曰次性。今天的女性虽已不是男人的奴隶,却永远是男人的依赖者,这两种性别不同的人类从来就没有平等地共享过一个世界。波伏娃的论述深刻揭示了一个事实:女人与男人的不平等以及女人对男人的依赖关系。而流苏的离婚回家再嫁的人生轨迹恰恰具体而感性地体现了这一真实。同张爱玲笔下的其她女性相比,流苏应该算一个勇敢的女性,她敢于离婚,也敢于走出去,寻求新的生活,然而女性在几千年高压的封建男权社会中形成的对于男性根深蒂固的依赖性与寄生性却又深深束缚着流苏的灵魂,那种生生世世为男性附庸的女性世相已经渗透为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意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积淀于她的心灵深处,所以她出走的身影只能被定格为一个潇洒苍凉的手势,出走的结果也无非是从一个男人走向另一个男人,从一个家庭进入另一个家庭。用美好的肉体取悦于人,是女性在退出社会的主导地位沦为男性附庸后所采取的最古老的求生手段,也是最古老最普遍的妇女职业。为了谋生而结婚的女人全可以归在这一项下,白流苏就是这样的女人,也只能是这样的女人。她虽曾深罹婚姻之苦,并试图摆脱这条将一生的悲欢都依附于男人的浮萍之路,但生存空间的狭小和生存出路的有限又使她不得不重投婚姻的罗网。虽然在新一轮的求嫁途中流苏的态度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并将之视作一次愉快的冒险,但这和她第一次旧式婚姻并无任何实质的不同。流苏
范柳原生在异邦,长在他乡,接受的是西式教育。由于他父母的结合是非正式的,他的身份也无法得到确认,他孤身流落在英伦,很吃过一些苦,这些都在他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虽然他在后来也争到继承权,获得了财产,但却始终无法得到家族的承认,成为其中的一分子。他和流苏一样,就像无根的浮萍,飘零的落叶,是被硬硬挤出家族谱系的孤独个体。他们的心都是虚飘飘的没有着落,所以他第一次见到流苏就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能够看出流苏在家庭中的艰难处境,也能体会她受到的精神压抑。在她身上,他感觉到了那种非常熟悉的没有根的凄凉和惶惑。范柳原是真正懂流苏的,他曾多次提到流苏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她的特长是低头,他看出了流苏具有的中国传统女性身上的奴性。虽然流苏准备逃离,却始终无法获得独立的人格和价值,她只能依附于他人。而范柳原也是想着逃离,只不过他要摆脱的是对之失望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