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书

合集下载

第三章类书、政书及其利用

第三章类书、政书及其利用

《艺文类聚》的价值: 在体例上首创了“事文合编”的形式,奠定了后 来类书采集资料的基本格局。“事”即“事迹” 类资料,“文”即“艺文”类资料。大量征引文 学资料,扩大了类书采集资料的范围,对文学创 作和鉴赏都有一定的价值,适应了一般读书人对 类书的要求,使类书具有了更为广泛的适用性。 保存了丰富的唐以前的遗文秘籍,特别是保存了 大量的诗文歌赋等文学作品,提供了校勘辑佚的 材料。据统计共引用了1400种古籍中的资料,其 中90%以上均已亡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北堂书钞 北堂书钞 隋末唐初虞世南撰。太宗称他有五绝:德
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
《北堂书钞》体例:帝王、后妃、政术、
刑法、封爵、设官、礼仪、艺文、乐、武功、 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酒食、天、岁、 地19部,每部下分若干子目,每一子目中先 列出所引文献的关键词,后摘引一段资料。

芳冠六清,味播九区 芳冠六清 味播九区 张载诗云: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今案:见百 三家《张载集·登白菟楼》诗,陈俞本“白菟”作“成 都”。 焕如积雪, 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杜育《茶赋》云:瞻彼卷阿,实曰夕阳。厥生荈草, 弥谷被冈。今案:陈俞本及《类聚》八十二,引《茶赋》 作《荈赋》。严辑《杜育集》亦然;又俞本脱“瞻 彼” 二句;陈本改作“灵山惟岳,奇产所钟”。 调神和内, 调神和内,惓解慵除 又《茶赋》云:若乃湻染,真辰色□。青霜 □□□□,白黄若虚。调神和内,惓解慵除。王石华校: “懈”改“解”,“康”改“慵”。今案:严辑《杜育 集· 荈赋》,同陈俞本:“惓”作“倦”,无注。 饮茶饮, 饮茶饮,人少眠 《博物志》云:饮真茶,令人少眠睡。今案:陈俞 本同;明吴管校本、稗海本:《博物志》脱,《御览》 八百六十七引脱“人”字。
四、类书的用途

类书的名词解释

类书的名词解释

类书的名词解释
嘿,朋友!你知道啥是类书不?类书啊,就好比是一个超级大宝藏!打个比方吧,想象一下有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宝贝,有知识、故事、名言警句等等,这就是类书啦!
类书可不是一般的书哦!它不是像小说那样给你讲一个连贯的故事,也不是像教科书那样系统地传授知识。

那它到底是啥呢?类书啊,它
把各种不同的信息、资料,像拼图一样拼凑在一起。

比如说,天文地理、历史典故、诗词歌赋,都能在类书中找到它们的身影。

哎呀,这
不就像是把散落各处的珍珠串成了一条美丽的项链嘛!
你可能会问了,那类书有啥用呢?嘿,用处可大了去了!比如说,
你想写一篇文章,要找一些优美的诗句来引用,去翻类书呀,说不定
就能找到让你眼前一亮的好句呢!或者你对某个历史事件感兴趣,想
知道更多相关的细节,类书也能给你提供一些线索呀。

在古代,类书可是非常重要的呢!那些文人墨客们经常会翻阅类书,从中获取灵感和知识。

就好像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而类书就是
他们的导航仪!“哇,原来还有这样的说法!”是不是很神奇呢?
而且哦,不同的类书也有不同的特点呢!有些类书规模宏大,内容
丰富;有些则比较小巧玲珑,专注于某个特定的领域。

这就好比不同
的餐厅,有的是大酒楼,提供各种丰盛的菜肴;有的则是小吃店,有
自己独特的风味小吃。

总之呢,类书就是一个知识的大集合,是我们探索知识的好帮手!它就像一把钥匙,能为我们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怎么样,现在你对类书有更清楚的认识了吧?我觉得类书真的是太神奇、太有用啦!。

类传名词解释

类传名词解释

类传名词解释
类书,是我国古代一种大型的资料性书籍。

辑录各种书中的材料,按门类、字韵等编
排以备查检,例如《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

从信息时代的视角,类书是古代的
“数据库”,甚至丛书等即类书的演变,揭示了文献的传承关系。

所谓类书,就是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
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类书就是指编撰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并依内容或字、韵分门别类选曲可供寻检、采辑的工具书。

以门类分的类书存有二:阿库县各类的,例如《艺文汉书》、《太平太平
广记》、《玉海》、《渊鉴类函》等;专收一类的如《大名录》、《职官分记》等。

以字
分的类书,亦存有二:魏句尾之字,例如《韵海镜源》、《佩文韵府》等;魏句首之字,
例如《骈字类编》。

清阮葵生《茶馀客话·文章分类》:“《唐志》:类事之书,始於《皇览》。

《通考》:类事之书,始於梁元帝《同姓名录》。

晁氏亦云:齐梁喜徵事,类书当起
於此时。

”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典论》的零零碎碎,在唐宋类书中;一篇整的《论文》,在《文选》中可以看见。

”。

类书和政书

类书和政书

第三节类书、政书类书和政书,都是查找我国古代经济史实的重要资料性工具书。

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献类型。

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现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参考工具书。

一、类书(一)类书概念及其特点类书,是我国兼有“百科全书”和“资料汇编”性质的工具书。

关于古代类书的定义,《四库全书总目·类书类·小序》云:“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无类可归。

”《图书馆学百科全书》类书词条则定义为:“类书摘录、汇辑多种文献中的原文、按内容性质分门别类地编排组织,以供寻检和征引的工具书。

”类书的主要特点,在内容上博采群书或辑或全文汇编成册;在编排体制上随类相从;在编纂目的和功能上专供查寻、征引原始文献的工具书,它是保存群书荟萃的渊薮。

类书的编纂源于对文献的积累,始于三国魏文帝下令编《皇览》,以后历代相传,至清康熙雍正年间编成《古今图书集成》,这是国古代类书编纂的鼎盛时期。

随后日趋衰落,其数可考者已超过500种。

然历经诸多书厄劫难,留存后世的古代类书至今不过300余种。

本世纪80年代初,类书体制再次崛起,至1994年初新编类书已有40余种,从而冲破了类书编纂沉寂百年的局面。

(二)古今类书的类型古今类书按其编纂内容范围可分为综合性类和专科性类书。

综合性类书,实际上是汇萃古今各类知识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

如被西方称为“康熙百科全书” 的《古今图书集成》(Kang Hsi Imperial Encylopedia)全书1万卷、目录40卷,是现存最大的一部古代类书,几乎囊括了古代各学科知识。

此外,宋代所编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与《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合称宋代四大书)以及唐代的《艺文类聚》和被八国联军焚毁、劫夺的《永乐大典》等,除《册府元龟》专门用以记录历代君臣事迹外,都是九流杂家无所不包,内容广泛的综合性类书。

近年新编出版的当代综合性类书中主要有《中国历代文献精萃大典》门岿主编,学苑出版社1990版、《中国文化精华全集》王书良等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版等。

中国古代主要类书

中国古代主要类书

中国古代主要类书二十八种一、类书简介类书是辑录各种书籍中的有关资料,分门别类编排而成的工具书,具有百科全书性质。

古代的类书编排方法不很科学,有用分韵、分字编排的。

但是此类书很有用处,如可以根据所辑数据查找古代社会事务的原委、典章制度的沿革、文字掌故的兴废,或可用于校补古籍。

我国最早的类书,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命刘劭等人编的《皇览》,但早已散逸。

以后历代编纂的类书,计有六百多种,大多也已散逸。

目前存世者约有二百种左右。

按照取材范围,大致可以分为综合性类书和专门性类书两种。

今择其最主要者分别作一简单介绍。

二、类书举例及其简介1.综合性类书①《北堂书钞》唐·虞世南编,清·孔广陶再校。

这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类书,成书于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

全书共160卷,分帝王、后妃、政术、刑法、封爵、设官、艺文、乐、武功、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酒食、天、岁时、地等十九部,部下再分类,共852类。

类下先摘引词句作标题,标题下引录古籍。

本书记载了隋以前的可贵资料,对于研究历史、辑佚和校勘古籍有相当价值。

缺点是有的引文未注明出处,文句也不太完整。

有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南海孔氏刊印本。

②《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编。

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成书于唐朝武德七年(公元624年)。

全书一百卷,分天、岁时、地、州、郡、山水、帝王、人、礼、乐、职官、政治、刑法、杂文、战伐、产业、衣冠、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百谷、鸟、兽、鳞介、祥瑞、灾异等45部,部下分目。

如“天”部分天、日、月、星、云、风、雪、雨、霁、雷、电、雾、虹等。

全书共有七百三十余目。

每目之下,先录记事,即摘录经、史、子等书籍中的有关资料;后录有有关诗赋赞表。

征引古籍一千四百余种。

这些古籍今多散佚,此书可用于辑佚校勘。

有汪绍楹校本,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版。

③《初学记》唐·徐坚等编。

类书名词解释

类书名词解释

类书名词解释类书是指一类相似主题、内容或风格的书籍的总称。

通过分类和归类书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并帮助图书馆、书店等机构更好地管理和展示书籍。

类书一般都是按照特定的标准和规则进行分类的。

常见的分类标准可以是书籍的主题、内容、形式、读者对象、语言、地区、时代等等。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书籍分为不同的类别,如文学类、历史类、科学类、艺术类、教育类等等。

类书的分类除了有利于读者选择书籍外,还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1. 便于图书馆和书店进行管理和展示。

类书的分类可以让图书馆和书店更好地组织书籍,使读者可以更快速方便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同时,在展示书籍时,也可以按类别有序地展示,给读者提供更好的浏览和选择体验。

2. 便于读者对书籍进行比较和选择。

分类可以将相似主题或内容的书籍放在一起,读者可以更方便地对这些书籍进行比较和选择。

例如,如果读者想阅读有关历史的书籍,可以直接找到历史类书籍区域,而不需要逐个书架地查找。

3. 促进读者的全面阅读。

分类可以将不同主题、内容的书籍分类放置,帮助读者发现自己未曾涉足的领域。

通过分类,读者可能会被引导去接触和阅读一些新颖、有趣的书籍,从而拓宽知识面,培养多元化的兴趣爱好。

4. 促进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

类书的分类不仅对个体读者有帮助,对于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也有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类书的分类系统,更好地了解某一领域的文献状况,找到相关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从而促进学术研究的进展。

同时,对于知识的传播来说,类书的分类也是传播的基础,让知识能够有秩序地被整理、展示和传播。

总之,类书的分类在图书馆、书店以及读者个人阅读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类书的分类,读者可以更便捷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提高阅读效率和体验。

同时,类书的分类也是图书馆、书店进行管理和组织的基础,促进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的发展。

类书.

类书.


抄集群书词、句、段、 篇,分类排篡,以供查检 的工具书。
类 书 的 特 点
原文摘取
部分文献保持完整,引文明 确。
分类编排
文献的再编辑,分类体系严 密。
包罗百科
资料网络恢弘,有专门类书 和综合之别。
类 书 编 撰 目 的
朝野均以博闻强识为上, 而记忆有限,则不得不以类辑 群书以济其穷。类书早期成为 “类事”,即类辑故事之谓。 凡一事一物、古今记载,网罗 齐备,以备应对。
查找辞藻---举例 查找对偶句

《初学记》卷三“秋-叙事-事对”罗 列 对偶句26对。如露下—风高;木落— 草衰;下注:魏文帝《燕歌行》曰: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 李陵《答苏武书》曰:凉秋九月,塞 外草衰。
注意:诗、注之出典。
类 书 的 功 用
查 找 辞 藻

查找辞藻---举例
《佩文韵府》卷二十六上“尤部-秋” 字条罗列“春秋、三秋、仲秋、孟秋、 麦秋、长秋”等240个以“秋”为词尾 的词 语,在《韵府拾遗》卷十二又增补38 个,且都罗列出典。如“三秋”下有 注 曰:《诗》曰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此后引文共计10条。 一可据词尾查词条,二可查寻著 者和诗题。
类 书 的 功 用
辑 佚

辑佚 于举要中讲解



类 书 的 起 源

《隋书.经籍志》:“《皇览》 一百二十卷,缪卜(袭)等撰。” 注:“梁六百八十卷。梁又有《皇 览》一百二十三卷,何承天合。 《皇览》五十卷,徐爰合,《皇览 目》四卷,《皇览抄》二十卷,梁 特进萧琛抄,亡。” 可见,《皇览》篇幅太大,传 写不易,南北朝时已有缩写本、摘 抄本数种,而原书则亡佚。两《唐 书》仅著录何承天。徐爰抄合本, 《宋志》则无此著录,盖唐末五代 间尽亡佚。

古代著名的类书和丛书

古代著名的类书和丛书

古代著名的类书和丛书所谓类书,就是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类书按其内容和编排方式不同,有义系、形系、音系三类。

义系类书就是按材料的义类分部编排,如天文、地理、人事类。

每系中又分若干小类,如天文分有日、月、星、时等;时又分春、夏、秋、冬等。

古代类书大多属此类。

其中以取材范围分,有综合性和专科性两种。

音系类书是从古书中摘取二至四字的短语,按末一字的韵编入某韵,主要供编纂字、词典找资料出处所用。

如元代的《韵府群玉》、清代的《佩文韵府》。

形系类书是字形编类,即将两个字组成的词语按其上一字归入同一字的类中,而举出包含这个词语的诗文篇目,如清代的《骈字类编》。

其作用与音形类书略同。

我国古代类书之祖,当首推魏时之《皇览》。

就据《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载:魏文帝曹丕时“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丛,凡千余篇”。

此书早已散佚,后世虽有一些辑佚本,但所存不多,难以窥其全貌。

六朝时期也有很多类书,如北齐后主武平三年敕撰的《修文殿御览》,卷佚很多,为唐、宋类书所取,今已佚。

另如齐、梁间的《古今同姓名录》、梁朝的《华林遍略》等皆是。

唐代官修类书有三部,即欧阳洵等奉敕撰《艺文类聚》,许敬宗等奉敕撰《文馆词林》,徐坚奉敕撰《初学记》。

私撰的有二部:虞世南撰《北堂书抄》和白居易撰《白孔六帖》。

《艺文类聚》,唐高祖时编,100卷。

该书从1400多种古籍中分类摘录,分岁时、政治、产业等48部,事实居前,诗文列后,内容丰富。

其中征引的古代典籍,今多散佚,为我们保存了不少珍贵材料。

《文馆词林》,唐高宗时编。

1000卷。

分类编纂自先秦到唐代各体诗文。

原书北宋时已散佚。

流传在日本的残本约有数十卷,其中大部分已重新传入我国。

各残卷分别有《佚存丛书》《粤雅堂丛书二编》《古逸丛书》《适园丛书》等刻本。

《北堂书钞》,是唐初的虞世南任隋朝秘书朗时编辑。

160卷。

该书从当时各类书籍中摘录名言佳句,凡852类,供当时作文采摭词藻之用。

4类书与丛书汇总

4类书与丛书汇总
•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三十五《事类 赋》提要:“类书始于《皇览》。”
• 《三国志·魏书》卷二《文帝纪》:“帝好文 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又使诸 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号曰《皇 览》。”
• 《皇览》因篇幅太大,传写不易,在南北朝时 已有缩编本、摘抄本数种,而原书则亡佚。两 《唐志》仅著录何承天、徐爰抄合本,《宋志》 则抄合本亦无著录,盖唐末五代间尽佚。
一、类书
• (一)何谓类书 。 • 类书是抄集群书之词、句、段、篇,分
类排纂,以供查检的工具书。
(二)类书的起源
• 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四:“类事之 书,始于《皇览》。”类事,是早期对 类书的称呼,《旧唐书·经籍志》有 “类事类”,著录类书二十二部。《新 唐书·艺文志》改为“类书类”,相沿 至今。
• 张之洞《书目答问》经、史、子、集之外单 列“丛书”类,认为“丛书最便学者,为其 一部之中可该群籍,搜残存佚,为功尤巨, 欲多读古书,非买丛书不可。”
(三)丛书举要。
• 1、《津逮秘书》十五集一百四十一种七百四 十八卷,明毛晋编。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本。 收汉魏至宋元四部书籍,影响较大。
• 2、《武英殿聚珍版书》一百三十八种二千四 百十六卷,清乾隆敕编,清乾隆武英殿木活字 印本(其中《易纬》、《汉官旧仪》、《魏郑 公谏续录》、《帝范注》系武英殿刻本)。多 系从《大典》辑出之书。
• 《梁书·沈约传》:“约尝侍宴,值豫州献栗,径半 寸。帝奇之, 问曰:‘栗事多少?’与约各疏所忆, 少帝三事。出谓人曰:‘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 帝以其言不逊,欲抵其罪,徐勉固诛乃止 。 ”
• 六朝时编纂类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炫博。同时与 文学创作上讲究用事与辞藻密不可分。
• 袁枚《历代赋话序》:“古无志书,又无类书, 是以《三都》、《两京》欲叙风物土产之美,山 则某某,水则某某,草木鸟兽则某某,必加穷搜 博访,精心致思之功。是以三年乃成、十年乃成。 而一成之后,传播遐迩,至于纸贵洛阳。盖不徒 震其才藻之华,且藏之中笥,作志书、类书读 也。”

第十三讲 类书

第十三讲 类书

类书的作用

(1)查找各类资料。 (2)检索史料史实和事物掌故。《册府元
龟》、《玉海》、《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格致镜 原》等。

(3)辑佚和校勘古籍。《永乐大典》 (4)检索辞藻典故和诗词文句出处。常用
的有《佩文韵府》、《骈字类编》、《艺文类聚》
类书的利弊

“此体一兴,而操觚者易于检寻,著书者利 于剽窃,转辗裨贩,实学颇荒。然古籍散 亡,十不存一,遗文旧事,往往托以得存。 《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 诸篇,残玑断壁,至捃拾不穷,要不可谓 之无补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类书小序说:“类 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 非集,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
类书特点


一、类书的知识门类广泛 二、类书主要是以类相从,按类编排,少数按 韵编排。 三、类书忠于原文,具有资料汇编性质。

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也作Encyclopedia)是指一 种大型参考工具书。采用词 典 的形式编排,收各科专门 名词、术语,分列条目,详 细解说,比较完备的介绍文 化科学知识。由包罗万象的 综合性的百科全书,也有专 科性的百科全书,如医学百 科全书、工程技术百科全书 等。
类书
1.类书的含义、特点 和历史 2.类书的种类 3.类书的作用 4. 类书举要
类书的含义

类书,是辑录古书中的史实典故、名物制度、 诗赋文章、丽辞藻语、自然知识等,按类即分 门别类或按韵编排的、具有汇编性质的资料性 工具书。


“只有搜集、选择和剪裁、排比之功,而无 解说与考辨之责。” -------刘叶秋《类书常谈》

• 1)“叙事”部分谈到的唐代制度,有时 可补两《唐书》志记载的疏略,如 “职 官”部所记高宗武后时职官名称、机构的 变动,有些就较职官志为详。 • 2)“诗文”部分有不少唐人作品,主要 是初唐君臣的唱和诗和一些诏册制敕,可 以从中了解当时的文坛风气和诗歌审美趣 味,而且其中也不无史料可取,诏册制敕 中不少是任职、封号的文书,可以考知某 人履历。 • 3)从“岁时”、“居处”、“器物”、 “服馔”、“果木”等部的类目和内容中,

政书和类书

政书和类书

政书一、政书的定义政书是中国古典文献中专门分类汇辑与论述经济、政治、军事、法律、文化等方面典章制度的书籍, 人称典制体史书,在历史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简言之,政书是辑录文献中的典章制度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以便查考的工具书。

政书之名源于明代钱溥的《秘图书目》。

司马迁《史记》的“八书”首次记述典章制度,班固《汉书》将“八书”改写为“十志”,後世史书多以“志”来记述各朝典章制度。

最早创造政书这种体裁是唐代刘秩所编的《政典》。

杜佑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和扩大, 编成《通典》。

《通典》是我国第一部完备的政书著作, 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政书。

但“政书”之名, 出现较晚, 清代编修《四库全书总目》, 仿明代钱溥的《秘阁书目》,在史部设置了“政书类”,“政书”这个名称才正式见于典籍。

二、政书的类型1、通史式政书2、断代式政书3、汇编式政书4、专类式政书1、通史式政书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政书。

是把古今制度联系起来记载的,以《十通》、《历代兵制》《营造法式》为代表。

2、断代式政书记述单一朝代典章制度的政书,又称为“会要” 。

如《唐会要》、《五代会要》、《西汉会要》、《东汉会要》、《宋会要辑稿》、《春秋会要》、《秦会要》等。

3、汇编式政书(历朝会典、会要)是把当时制定的原文件汇集成册的政书,如《大明会典》、《大清会典》等。

4、专类式政书是专门记载某一方面制度的政书。

如:《唐律疏义》、《大清律例》等。

类书一、类书的定义类书是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和“资料汇编”式的工具书。

其内容范围几乎无所不包,广泛辑录诗文词语、人物典故、名物史实、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飞禽走兽、草木虫鱼等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方面的知识。

中国古代类书编撰历经了三国魏至隋代的萌芽与初始时期、唐至元代的发展与成熟时期、明至清代中叶的繁荣与鼎盛时期、清末的衰落与消亡时期等四个阶段, 大约跨越1500 年上下。

从晋荀勖《中经新簿》至清《四库全书总目》,见诸历代书目著录的类书有700 余种之多, 而现存的不过三百种上下。

类书

类书

类书,就是将一类或多类文献资料辑录出来,按照一定的方法,如类、韵、字等进行编排,以方便检索和查询的工具书,类似西方的百科全书。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时编纂的《皇览》;以后历代都有纂辑。

历史上较为著名的类书有唐代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

其中以《永乐大典》规模最宏大,辑录书籍数量最多。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永乐年间,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约3.7亿字,这一古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永乐大典》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存不到800卷。

《永乐大典》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

它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为后世留下许多丰富的故事和难解之谜。

《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

《永乐大典》共计22,93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3亿7千万字《永乐大典》是一部类书,它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历时六年(1403- 1408年)编修完成。

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也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

《永乐大典》共计有22,87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0,095册,全书字数约3亿7千万字。

《永乐大典》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即使是清代编纂的规模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也只有1万卷、1亿6千万字,不到《永乐大典》的一半。

《永乐大典》的规模更是西方同时代的典籍所望尘莫及的。

据粗略统计,《永乐大典》采择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种之多,数量是前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收书也不过3,000多种。

版本学 第七章 类书和丛书.ppt

版本学 第七章 类书和丛书.ppt

• 类书特点及作用
• 类书是分类汇编各种材料以供检索用的 工具书。
• 有两个特点:内容广博,以杂见称;采 择经史子集中的词语、诗文、典故、人 物、事件等各种资料。形式上,分门别 类加以编排。
• 先分大类,后标子目。
• 子目罗列方式为:先取事类(古书中有关 该事物的记载),后采诗文(文学作品中 涉及到该事物的句子)
• 2、校勘、辑佚:纠正古籍错误说法,将散 见的古籍片断重加搜集。
• 《史记》在秦始皇三十六年叙述说“今年 祖龙死”,而《初学记》为“明年祖龙 死”,后者是。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 秦汉三国六朝文》,鲁迅《古小说钩沉》 取材于《北堂书钞》、《艺文类聚》、 《初学记》等;
பைடு நூலகம்
• 类书一般采用分类编排。先划分成若干大的部类。 例如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通常设 帝王、后妃、职官、州郡、政理、产业、人、礼、 乐等部;属于社会生活方面的,一般设居处、服 饰、器物、珍宝等部。在每个大部类中,再分若干 小类,每小类下先录书名,再录材料,并注明出处; 材料按原书时代先后顺序排列。也有的类书按韵 编排。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类书利弊说: “此体一兴,而操觚者易于检寻,著书者 利于剽窃,转辗裨贩,实学颇荒。然古籍 散亡,十不存一,遗文旧事,往往托以得 存。《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 御览》诸篇,残玑断壁,至捃拾不穷,要 不可谓之无补也。”
• 现存较早的类书有隋末唐初虞世南编撰的《北堂 书钞》,唐高祖武德年间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 聚》、唐玄宗时徐坚等编撰的《初学记》、唐中 期白居易编撰的《白氏六帖 》(南宋时将此书与南 宋孔传编撰的《孔氏六帖》混合刻成一书,题名 《唐宋白孔六帖》,简称《白孔六帖》) 等。《艺 文类聚》,开创了“事居其前,文列于后”的新体 制。

类书与丛书

类书与丛书

这部书的第一大用途是提供小说史料, 第二大用途是用于小说辑佚。鲁迅《古小说 钩沉》《唐宋传奇集》都大量取材于《太平 广记》。
《太平广记》最值得重视的是杂传记 9卷。 最早 保存在《太平广记》中的唐元稹《莺莺传》,是西厢 记的创作依据。最早存于《太平广记》的唐李朝威的 传奇小说《柳毅传》,在元代被尚仲贤改成《洞庭湖 柳毅传书》杂剧(《元曲本》选),收入昆虫类的 《南柯太守传》等也都是现存最早的本子。 宋元话 本、明清拟话本及宋元明清小说以《太平广记》中的 故事为蓝本的也屡见不鲜。(详参《文献学概要》杜 泽逊撰p299)
宋代类书编算主要集中在北宋。 《太平御览》、《册府元龟》、 《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四 大官修类书的编纂,稳固了封建 统治基础,使统治者赢得了“稽 古右文”的美名。 其次类书编纂中较为注重史实的 汇缉,这与宋代史籍日增及编撰 相关。
《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是宋代李昉 、扈蒙﹑ 李穆等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於太 平兴国二年(977)﹐次年完成, 所以定 名为《太平广记》。全书500卷﹐目录 10卷。全书按题材分为92类﹐又分150 馀细目。 取材于汉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 ﹑道经等故事,这些书半数以上已散 佚,就是留有的亦有残缺和错讹,赖 有《太平广记》给我们保存了大量的 小说史料。 是以小说为主的类书,有“小说家 之渊海”的称号。
《北堂书钞》书影
《北堂书钞》的版本
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所录《北堂书钞》,为 内府所藏明常熟陈禹谟校刊本。 清嘉庆间孙兴衍得元末明初,称为影宋钞本,约 严可均、王引之等校订,但有数十卷未校完。同治四 年周星诒购为镇库之宝。 后南海孔广陶借陶宗仪的钞本,又约林国赓、孔 昭熙、傅以礼等续校成书,镂版梓行,陈禹谟妄改之 处,多加以更正,使本书大体复其旧观。 我国类书流传到现在,在私人所撰类书中,比较 完整的,当以虞世南《北堂书钞》为最古。

类书与丛书的基本常识

类书与丛书的基本常识

类书与丛书的基本常识【类书】辑录汇集资料,以利寻检、引用的一种古典文献工具书。

其体例有集录各科资料于一书的综合类和专收一门资料的专科类两种。

编辑方式,一般分类编排,也有按韵、按字分次编排的。

现存著名的类书有:唐代的《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其价值:一为保存我国古代大量的接近原作的珍贵资料,以供校勘典籍、检索诗词文句、查检典故成语出处之用;二为研究者直接提供了专题研究的资料。

类书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工具书,它辑录经、史、子、集各类著作,所收内容相当广泛,几乎无所不包。

类书起源于三国时代魏文帝曹丕命儒臣所编成的《皇览》,而后,历代续有编刊,其中较为常见的,有唐代的《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三才图绘》,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渊鉴颣函》等等。

其中《永乐大典》原是我国历史上内容最广博,卷帙最庞杂的一部类书,可惜历经劫难、散佚,至今传存的已不及原书的百分之三。

而清代官修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为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

全书分为六个汇编,三十二典,六一○九部。

全书并且收录不少精美的插图,图文并茂、文字翔实,实为今日查核典故、考经证史的重要依据和凭借。

类书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其编制方法系按类汇编群书,即将当时能搜集到的所有书中的内容拆散,重新按类或主题进行编排,以便需要时能快速地查到。

因为其主要是按类编排的,所以被称之“类书”。

明清时期,也有少数类书是按韵目进行排检的,如明代的《永乐大典》和清代的《佩文韵府》等,但历代类书的主流还是以分类为主。

什么叫丛书?所谓「丛书」就是将原属单行流传的书籍,依照一定的原则、体例汇编为一部大书,再题以概括的总名,以便成套保存下来。

南宋末年编纂的《儒学警悟》、《百川学海》是现今公认的丛书始祖。

此后,类编群籍,总括篇章,似乎已成为丛书编纂的基本体例。

文史疑案-我国最早的“类书”是哪一部?

文史疑案-我国最早的“类书”是哪一部?

我国最早的“类书”是哪一部?_文史疑案类书,严密地说,就是广泛摘抄群籍,分门别类地编辑而成的工具书。

如《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等,直到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这些书不仅可供旧时学人查阅各种资料,能起今天百科全书的作用,而且所摘录的古书多半已经亡佚,所以在现代更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可是,类书的起源在什么时候,是哪一部书,却还是文献学家争论未定的问题。

一般认为,类书起源于三国时代魏文帝曹丕所敕编的《皇览》。

《三国志。

魏志。

文帝纪》:初,帝好文学,以着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

又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号曰《皇览》。

皇览,就是皇王省览的意思。

后来唐太宗因为书籍太多,难于遍读,遂命萧德言等撰集《群书治安》,也是这种办法,只是体例有所不同。

所以宋代王应麟《玉海》卷五十四说:类事之书,始于《皇览》。

可惜这部书早已亡佚,到了唐代,只存何承天、徐爱两家的抄本;宋代则连这两种抄本也都散失。

后来虽有辑本,更是少得可怜。

正因为这部书早已亡佚,后人未能见到,所以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衢本)卷十四说:齐、梁间士大夫之俗,喜征事以为其学浅深之候,梁武帝与沈约征票事是也。

类书之起,当在是时。

将类书的起源推迟到六朝,这是第二种说法。

但在后来,又有将它推前到战国末期的,并且认为《吕氏春秋》才是类书所托始,其说起于清代汪中的《述学。

补遗》。

接着,辑佚名家马国翰又推广此意,以为类书之源,开于秦,衍于汉,从《吕氏春秋》直到《淮南子》和刘向的《洪范五行传记》、《新序》、《说苑》都是类书。

(见《玉函山房文集》卷三)这是第三种说法。

这两种说法尤其是第三种说法自然要引起争议,并且得出另一种结论,最有代表性的是当代着名的文献学家张舜徽。

他在《清人文集别录》卷十五中既以国翰学殖浮浅,文尤庸劣,更以国翰此言,乃由乎不明古书体例而致谬戾耳。

最后的结论是:类书之起,昉于明分部类,据物标目,盖必推《尔雅》为最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由于类书收罗的资料丰富,分类排比便于 查考,故成为古代重要的工具书。
• 历代政府都很重视类书的编修,从三国到 清代,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代外,都编有大型的类书,有 的朝代还编有多部。私人的类书编纂,数 量也很大,品类繁多。历代公私编修的类 书,见于史志著录的约有六百多种,现存 约有二百六十种。
• 戴克瑜、唐建华主编的《类书的沿革》后 附现存类书书目,包括残卷在内,计260种。 • 在这些类书中,包罗了我国古代文献丰富 的内容,很有查考价值。
• 顾充将古书中的隽语,汇辑成《古隽考略》 等等。这些基本上可以说是文学类的类书, 是古人写作重要的参考书,至今仍起到查 考作用。
• 类书的类型,主要按其内容和作用,分综 合性类书与专科性类书两种。 • 综合性类书如《艺文类聚》、《古今图书 集成》等,内容包罗万象。专科性类书如 《册府元龟》、《太平广记》等,仅收一 方面的内容。
• 《皇览》作为最早又比较典型的类书, 其 编撰过程,《三国志· 魏志· 文帝纪》称: “初,帝好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 百篇。又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 千余篇,号曰《皇览》。”
• 《皇览》由王象、缪袭、刘劭等编成,全 书有一千多卷,八百多万字,分四十多部, 每部有数十篇,是一部空前的巨制。由于 它经过分类编排而成,与一般书抄不同, 被认为是类书的鼻祖。
• 现存最古的类书是隋代虞世南编的《北堂 书钞》,它保存了许多南北朝前古书的内 容。唐代欧阳询等编的《艺文类聚》、魏 征等编的《群书治要》、徐坚编的《初学 记》均流传至今。
• 宋代官修类书数量和质量超过前代。北宋 时编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 《册府元龟》,以资料丰富而著称。明代 官修的《永乐大典》是古代最大的一部类 书,惜大部分亡佚,流传下来的残本只占 原书的百分之四。 • 清代《古今图书集成》,是现存最大的古 代综合性类书,被誉为康熙百科全书。
• 为了在写文章时,能很方便的找到所需辞 藻、名句、典故,明人编了不少文词汇辑 类书。如凌迪知将《文选》中的文句按文 类编成《文选锦字》,张之象据《楚辞》 编成《楚辞绮语》,徐常吉编《六经类 聚》,
• 陈子壮采诸子名言编成《经济言》,朱志 庆从六朝唐末骈文中,集精华辞藻编成 《古丽府》,徐元泰把古书中的比喻汇辑 成《喻林》,俞安期取周秦以至唐代诗文、 诗话、小说,分类汇编成《诗隽类函》
• 《皇览》已佚,有清孙冯翼辑本,《序》 云:“其书采集经传,以类相从,实为类 书之权舆。”该辑本已收入《续修四库全 书》中。
• 南北朝时期的最重要的类书当推北齐后主 高纬时编的《修文殿御览》。《北齐书· 后 主本纪》载有了此书的纂修过程:“武平 三年(572)二月庚寅,以祖珽为左仆射。 是月,敕撰《玄渊苑御览》,后改名《圣 寿堂御览》。八月,行幸晋阳。是月, 《圣寿堂御览》成,敕付史阁,后改为 《修文殿御览》。”
•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亦云:“《北 堂书钞》,唐虞世南仕隋为秘书郎时,抄 经史百家之事以备用。分八十部,八百一 类。北堂者,省之后堂,世南抄书之所 也。”虞世南编类书的目的,是为了写文 章而用,即可为“可为文用”。
• 唐代的类书编纂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新 唐书· 艺文志》子部类书类,共著录“十七 家,二十四部,七千二百八十八卷。失姓 名三家,王义方以下不著录三十二家,一 千三百三十八卷”。大多部编修于唐代。
• 私人编的类书既有综合性的,又有专科性 的。以专科性的为主。在私编类书中,有 很大一部分是文人为积聚写作材料而编纂 的。如唐代白居易编的《白氏经史事类》 (《白氏六帖》),《四库全书总目》称 其“杂采成语故实,备词藻之用”。
• 由于此书非常实用,所以颇为流传,并有 人为其作注、续补。因该书原各条目下未 注明出处,至北宋晁补之为之作注。北宋 孔传续编《六帖新书》,后又有杨伯喦 (yan)编《六帖补》。后来,白、孔之书 又经人逐目合并,刊刻出版,名为《唐宋 白孔六帖》。
• 清代前期官修类书的编纂工作达到了鼎盛 时期,其中最重要的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 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 • 此外还有集唐至明17种类书之大成的《渊 鉴类函》,按词头韵脚编排的查找词汇的 类书《佩文韵府》,
• 按词尾分类编排的查找双音节骈体词汇的 《骈字类编》、采集子史书中的名言隽句 分类编纂而成的《子史精华》。
• 《北堂书钞》全书分为帝王、后妃、政术、刑法、 封爵、设官、礼仪、艺文、乐、武功、衣冠、仪 饰、服饰、舟、车、酒食、天、岁时、地十九部, 八百五十二卷,立类略显芜杂,引文亦有断章取 义、首尾不连贯处,征引材料或有不注明出处的。 但由于在现存类书中,此书成书很早,辑录资料 皆采自隋以前古籍,其中相当一部分本子已不传, 故其文献价值颇高,尤其在辑佚、校刊古籍等功 用上,更不容忽视。现学苑出版社影印此书,应 该说是一件有裨学界、嘉惠士林的善举。
• 宋代类书编纂工作达到了鼎盛时期,《宋 史· 艺文志》子部类事类共著录“三百七部, 一万一千三百九十三卷”。其中大部分都 是宋代类书。 • 北宋时期编纂的《太平御览》、《太平广 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一直流传 至今,在文献的保存和利用方面发挥了重 要作用。
• 宋代私修类书也空前繁荣,如章如愚《山 堂考索》、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 王应麟《玉海》、无名氏《锦绣万花谷》 等都有名。此外,还出现了不少具有专门 用途的类书,如陈元靓(jing)的《岁时广 记》专收时令资料
• 唐代编《艺文类聚》,是征事兼采诗文。 专编辞藻的如《编珠》、《佩文韵府》, 是借赋诗作文查考的。重视图表的有《三 才图说》、《图书编》等。数种目的兼而 有之的,如《初学记》、《古今图书集成》 等。
• 类书的编排体例,有依类编排,有依韵编 排,有依字序编排,有依数字编排的。 • 依类编排是类书的主流,从《皇览》到 《古今图书集成》,大多是分类编排。
• 《艺文类聚》100卷,(唐)欧阳询等编,1982年上海古 籍出版社新一版。 • 《艺文类聚》是唐代开国初年由高祖李渊下令编修的,欧 阳询主编,参与其事的还有裴矩、陈树达等人,武德七年 (624)成书。此书分46部,每部又列子目727,全书约 百余万言。 此书分类按目编次,故事在前,均注出处。 所引诗文,均注时代。作者于题目,并按不同的文体,用 "诗"、"赋"、"赞"、"箴"等字标明类别。所引用的古籍, 据北京大学研究所在1923年所作的统计,共为1431种, 这些古籍大多散失,现存不足十分之一。因其所引者多为 唐前古本,可用以互校今传之本而有可能纠订其误谬。
• 清代私修类书也做了集大成的工作,如黄 葆真《事类赋统编》之于事类赋、陈云龙 《格致镜原》之于事物源起、秦嘉谟《月 令粹编》之于岁时典故等,都能在前人的 基础上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乾嘉以后,类 书的编纂日渐衰落。
二 类书的类型和体例
• 类书有官修、私修之分。历代大型综合性 类书多为官修,因为官修有雄厚的物质条 件为后盾,又能集中优秀人才,可利用官 府藏书。南北朝前修的类书基本亡佚了。
• 据《史记》载,铎椒是楚威王的老师,因 楚威王不能通读《春秋左氏传》,铎椒乃 将《左传》上有关君王成败的事例,摘抄 为《抄撮》。《抄撮》堪称类书的雏形。
• 这种方法一直沿袭下来,汉时广为流行。 《隋书· 经籍志》载:“自后汉以来,学者 多抄撮旧史,自为一书。”据统计,三国 六朝时抄撮之书,不下五六十种。《皇览》 正是在这种抄撮之风的盛行的情况下出现 的。王应麟《玉海》卷五四《艺文· 承诏撰 述篇》云:“类事之书,始于《皇览》”
• 其次是适应了广大知识分子参加科举考试 的需要,如南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四 月右正言刘三杰在奏疏中说:“但见主司 命题欲求实学,率皆采取传注,编摭故实, 或搜求陈府之类书,以备场屋之用。”
• 《四库全书总目》于《源流至论》提要中 云:“自宋神宗罢诗赋,用策论取士,以 博综古今,参考典制相尚,而又苦其浩瀚, 不可猝穷。于是类事之家,往往排比联贯, 以供场屋采掇之用。” • 第三、宋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也为类书 的大量刻印创造了条件。
• 明代类书最重要的是《永乐大典》,据姚 广孝等编的《进永乐大典表》及明成祖 《序》,全书2937卷(含凡例并目录60 卷),装成11095册,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 一部类书。明代私修类书也蔚然成风,著 名的有陈耀文《天中记》、彭大翼《山堂 肆考》等。
• 明代类书专门化的趋势也非常明显。凌迪 知《万姓统谱》是有关姓氏的类书、徐元 太《喻林》是有关比喻的书,朱志庆《古 丽府》是有关赋的类书,王圻《三才图绘》 和章潢《图书编》是有关图谱的类书。明 代类书质量不如唐宋,常随意割裂窜改原 著,又不注明出处。
• 依韵编排的有《永乐大典》、《韵府群玉》 等。依字序的有《小学绀珠》、《读书纪 数略》等。在上述编排方法中,以分类法 和字顺法用得最多,依韵编排实际上也是 一种字顺法。
三 重要类书举要
• 《北堂书钞》 • 《北堂书钞》为虞世南在隋秘书郎任上所编。所 谓北堂,指隋秘书省的后堂。唐刘禹锡《嘉言录》 叙其事曰:“虞公之为秘书,于省后堂集群书中 事可为文用者,号为《北堂书钞》。今北堂犹存, 而《书钞》盛行于世”。其编辑此书,盖大抵是 供文人撰文时采录参考资料所用。隋炀帝拒谏饰 非,虞世南官卑职小,无所用事,故藉摘抄图书 以自娱,而竟成此不朽之世制。
• 比较重要的,高祖时有《艺文类聚》100卷; 太宗时有《文思博要》1200卷、目15卷; 高宗时有《瑶山玉彩》500卷,又有《累璧》 400卷、目4卷;武后时有《玄览》100卷, 《三教珠英》1300卷、目13卷;玄宗时有 《事类》130卷、《初学记》30卷。
• 为储备撰文写诗的材料,唐代也进入了私 家编纂类书的高潮,如陆贽《备举文言》 20卷、张仲素《词圃》10卷、元稹《类聚》 300卷、白居易《白氏经史事类》(即《六 帖》)30卷、于立政《类林》10卷、温庭 筠《学海》30卷、皮日休《皮氏鹿门家钞》 90卷。
• 《事林广记》可供民间日用参考。陈景沂 《全芳备祖》专收农艺资料;高承《事物 纪原》可查各种事物的源起。凡此都说明 类书编纂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