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思考

合集下载

我国现行法治建设的启示

我国现行法治建设的启示

我国现行法治建设的启示我国现行法治建设的启示法家思想中虽然存在很多局限和缺陷,一直以来被看作是当权者玩弄权术的帮凶,往往背负着恶名,但是其思想能流传到今天还依然被引用和借鉴,就足以说明其中依然有许多合理因素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㈠法与时移法家主张法与时移,虽然实践当中并没有做到,但其提出这种思想的精神是可贵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而我国的立法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来及时地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促进经济的发展,适应社会的新变化、新发展和新要求。

我们更应该吸取法家的前车之鉴,既要有完整的理论,更要有更新和实践。

㈡依法治国法家主张尚法而不尚贤,强调法不阿贵,刑无等级。

虽然随着秦朝的灭亡,法治在一定程度上称为暴政的标志,但当时法家崇尚法律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其尚法、尊法的精神依然符合当今我国推行法治的潮流。

更有甚者,在我国许多教材当中,法治的概念首先是和国家民族的兴衰相联系,而不是把西方的伦理诸如人权、自由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

这说明我国所应用的并不是西方强调法律秩序和法律规则的法制概念,且西方也很少使用依法治国的表述,我国更强调的是使用法律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在法律学上,依法和以法意思相似,都是强调法律的重要性。

所以依法治国的理念可以说更多地来自传统的法家思想。

[1]其次,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有严格、公正的司法保证,才能维持持续稳定的社会秩序。

当我们在中国建设现代法治时,我们不应忘记法家先辈们在中国法治道路上曾付出过的努力和心血,并能从中得到精神上的鼓励。

另一方面,也能从中汲取教训。

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商君书》第十七章里有一节:圣人之为国也,一赏、一刑、一教。

一赏则民无敌;一刑则令行;一教则下听。

商鞅所说的一表示的是无等差,所以一刑也就是刑无等级,表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韩非子有度》中也写道: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法治思想心得体会范文(通用4篇)

法治思想心得体会范文(通用4篇)

法治思想心得体会范文(通用4篇)心得体会是一种产生感想之后写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种读书和学习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法治思想心得体会范文(通用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 法治思想心得体会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

做为_市公安局的一名公安民警,我立即行动,积极学习廉结从政准则,市局纪委严格履职,率先垂范,组织全体纪检监察干部在第一时间全文学习《廉政准则》,逐字逐句地精读细研,准确把握其具体内容和精神实质。

市公安局纪委书记_还要求我们在贯彻落实《廉政准则》过程中要学在先、用在先、守在先,进一步明确责任,树立廉洁意识,争当廉洁从政、廉洁从警的模范标兵,以敢为人先的表率作用促政风带警风。

在学习中,我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认识,加强学习我通过切实提高对贯彻实施《廉政准则》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执行《廉政准则》的自觉性,把《廉政准则》作为各级党委总支理论学习、各部门政治理论学习以及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我组织广大党员民警认真学习理解《廉政准则》的指导思想、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

积极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学习和自觉遵守《廉政准则》,我自觉做到比标准更高一些,要求更严一些,切实做学习的表率,落实的表率,接受监督的表率。

同时,还对我局各级各部门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办专栏,通过络、媒体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公安机关贯彻落实《廉政准则》的新措施,大力弘扬公安民警公正清廉的典型事迹。

二、查找不足,积极整改全市广大党员民警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将学习贯彻《廉政准则》自觉纳入“三项重点工作”及“三项建设”中,为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对照《廉政准则》中“廉洁从政行为规范8条52个不准”的规定,我自觉接受监督,做到预防在先,关口前移,切实查找自身在工作作风和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树立公安民警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以党风廉政建设和__工作的新成效取信于民。

新时代下的法治文化建设思考

新时代下的法治文化建设思考

新时代下的法治文化建设思考随着中国的发展,法治建设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在新时代,如何建设法治文化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下的法治文化建设,并提出一些建设思考。

一、加强法治意识教育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提升人们的法治素养和法治意识。

只有让每个公民都懂得法律,理解法律,才能促进全民法治。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法治意识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要把法律知识纳入课程,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律意识。

同时,要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增强学生对法律的兴趣。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举办法治宣传活动,倡导法治观念。

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媒体引导媒体在法治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媒体应该通过报道典型案例、宣传法律知识、解读法律文书等方式,加强对公众的法治教育。

同时,媒体也要自律,遵守法律,提倡正确的价值观。

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平台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网络媒体应加强对网络空间的规范管理,防止违法信息的传播,为大众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强化依法行政法治文化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

政府应当加强对行政行为的规范,强调依法行政,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的专业素质培养。

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公民权益的保护,提供公平正义的司法环境。

四、加强社会组织参与法治文化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法治培训,提升公民的法律素养。

此外,社区组织、企业等也要加强法制建设,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

五、保护知识产权在法治文化建设中,保护知识产权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仅关系到创新和发展,也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侵权行为,维护创新环境,有利于推动法治文化的建设。

总之,新时代下的法治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通过加强法治意识教育、媒体引导、依法行政、社会组织参与和保护知识产权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法治文化建设的目标。

青年对建设法治中国的看法

青年对建设法治中国的看法

青年对建设法治中国的看法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治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
之一。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对于建设法治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看
法和思考。

首先,我们认为建设法治中国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已经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基石。

只有依靠法律才能确
保人民权利得到保障,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因此,加强法治建设是
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其次,我们认为青年应该积极参与到建设法治中国的过程中来。

作为
未来社会的主人公,我们应该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在推动
法治建设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比如说,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法律规定,增强自我意识和责任感;在学习上要关注相关知识和信息;在社会活
动中要积极参与,并且提出自己对于改善法制环境的建议。

最后,我们认为建设法治中国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努力。

法治建设不是
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政府应该加强对法
治建设的投入和管理,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务;司法机关要加强
自身建设,保证公正司法;企业应该遵守法律规定,诚信经营。

只有
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才能够实现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认识到建设法治中国是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积极参与和不断探索实践,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对深化行政法治建设的思考

对深化行政法治建设的思考

对深化行政法治建设的思考深化行政法治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以下是对深化行政法治建设的思考。

一、加强行政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深化行政法治建设是推动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法治需求,加强行政法治建设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行政法治建设能够规范行政行为,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提高政府效能,促进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满意度,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二、深化行政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1.依法行政的原则。

行政权力必须在法律的约束下行使,行政行为需要合法、合规、合理。

2.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行政行为应当公正对待每一个公民,保障公民的平等权利和机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服务为民的原则。

政府及其行政机关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尊重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听取和保护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4.分权、协作与制衡的原则。

行政权力应当划分清楚,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间要实现协作与精细管理,实现权力的相互制约和平衡。

三、深化行政法治建设的主要内容1.完善行政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行政法规制度,明确行政行为的依据和界限,使行政行为的规范性、稳定性得到更好的保障。

2.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

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的法律制度和标准化操作程序,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和执法技能培训,提高执法公正性和效率。

3.强化行政裁决和行政审判。

推动建立行政裁决制度和行政审判制度,完善行政裁决的合法性审查和行政诉讼程序,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4.加强行政监督和问责制度。

建立健全行政审计制度,推进行政机关的透明度和监督制约机制,加大对行政失职渎职的问责力度。

5.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服务的法律规定和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推动政府服务的便民化、高效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四、深化行政法治建设的保障措施1.建立健全行政法治监督机制。

关于现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思考

关于现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思考

关于现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思考法治建设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发展方向,也是现代社会的基石。

中国自开放以来,积极推进法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进一步推进现代中国法治建设。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法律体系建设。

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对于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至关重要。

在中国,虽然我们已经形成了一部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有些法律法规过于宏观泛化,与实际操作不相符合。

另一方面,一些相对细化的规定可能短期内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法律体系的修订和完善,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保持法律与实践的一致性。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法治意识的普及。

法治意识是公民拥护法律、依法行事的认知。

在中国,尽管法治宣传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普及程度仍然不够。

一方面,一些公民存在较低的法律意识,不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对法律的作用和意义持怀疑态度。

另一方面,部分公民在面对利益冲突时,往往容易违法乱纪,违背法治原则。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使每个人都愿意依法行事。

此外,我们应该加强司法,提升司法公正性和效率。

司法公正是法治建设的核心要素,也是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保障。

目前,尽管中国已经在司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司法机关的独立性和公正性还有待提高,一些法官在执法中存在不公正的行为。

其次,司法效率较低,导致一些案件长期得不到解决。

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司法,完善司法体系,加强对司法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效率。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法治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法治建设不仅仅是制定和执行法律,还应该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社会变革和技术进步给法治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例如,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使得一些法律法规已经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合作,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依法治国学习心得大全5篇

依法治国学习心得大全5篇

依法治国学习心得大全依法治国学习心得大全精选5篇(一)依法治国是指在国家运行和管理的过程中,依据法律来管理和决策。

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正确认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治理能力和公信力的重要体现。

只有依法行政,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保障人民权益,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学习宪法和法律知识:了解宪法和法律的内容和精神,理解法律的价值和作用,是学习依法治国的基础。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法律则是具体实施法律的法规。

掌握宪法和法律知识,可以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加强法律约束力。

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学会独立思考:社会问题是法律规范的决定性因素。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了解社会的现实状况,学会从法律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参与公共事务,强化法治意识: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维权维益,是培养依法治国意识的有效途径。

参与公共事务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法律素养,也可以为社会的法治进程贡献力量。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法治宣传教育是加强社会法制意识的重要途径。

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加强政府法治建设:政府是法治的重要主体,要加强政府法治建设,提高政府的法治素养。

政府部门要依法行政,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严格依法办事,加强公务人员的法律培训和教育。

加强法治监督和司法保障:法治监督是保障法治实施的重要环节。

要加强对政府部门和个人的法治监督,推动法律的公正实施。

要加强司法保障,提高司法公信力,加强对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和监督。

依法治国学习心得大全精选5篇(二)依法治国是指国家运行和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依照法律规定进行,法律是治国的最高准则和公民行为的约束。

个人认为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深刻认识法治建设的战略意义——司法局工作总结与思考

深刻认识法治建设的战略意义——司法局工作总结与思考

深刻认识法治建设的战略意义——司法局工作总结与思考2023年,法治建设将继续成为中国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

深刻认识法治建设的战略意义,是司法局工作总结与思考的重要议题。

法治建设是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支撑。

法治建设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代下的中国,当务之急是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而法治建设正是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保障和支撑之一。

法治建设能够提高国家治理效能,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优化营商环境,增强社会信任度,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法治建设是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法治建设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社会,社会治理已逐渐转向法制化、制度化和专业化方向,法治建设则成为了有效解决社会治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法治建设能够优化社会治理结构和机制,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完善依法治理的格局,夯实法治文化基础,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进步。

法治建设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保障。

法治建设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必要条件。

当前,我国新时代下,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

建设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水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而法治建设则能够为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优化经济结构、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法治建设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必然选择。

法治建设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必然选择。

法治不仅是国家治理的需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在新时代下,人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得到了极大提高,法律的权威得到了极大巩固。

法治建设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公正司法,增强社会公正与公平,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公正合理、安全有序、稳定可靠的社会环境。

总的来说,深刻认识法治建设的战略意义,对于推动中国发展进步、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实现人民幸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司法局将秉持“依法行政、以案管协调推进改革、执法司法为民、守护法治和平”的理念,切实履行好“维护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推动法治建设与现代化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新中国的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考察和思考

新中国的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考察和思考

⑧硕士学位论文IdASTE,R'STHESIS摘要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中国法的现代化的产生背景,指明中国法的现代化是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从清末改法修律,中华法系改良到全盘西化,再到受苏联法制模式的影响之后,中国法制现代化呈现出独特的特征: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借鉴西方法制现代化的先进经验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法的现代化的启动形式是立法主导型;法律制度变革在前,法律观念更新在后,思想领域斗争激烈等等。

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新中国法制建设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从1949年lO月至1957年6月,为创立时期。

在此期间,新中国的立法、司法、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都有巨大的发展。

但也存在左倾思想及法律虚无主义的因素。

1957—1978年间,1957年“反右”开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是曲折发展时期。

法制建设的消极表现是:党的“政策”取代国家法律,法制建设停滞不前,法律理论与现实矛盾;1966年至1978年,是中国法制遭到全面破坏时期。

1978年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20年,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辉煌时期。

在此期间,国家立法工作获得突破性发展,社会主义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亦成绩斐然。

第三部分从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历程可以看出,巾国的法制现代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着缺憾。

特别是深受苏联法制模式的不利影响,所以在今后的法制建设过程中,要接受教训、吸取经验,要走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道路。

综上所述,从清末修律算起,法制现代化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这一进程涉及许多重大的政治事件和诸多的经济、文化、杜会问题,是非常复杂的。

现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背景下,尤其需要认真结合本国实际,积极探索我国法制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从而使法律在我国社会生活巾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新中国法制建设历程法制现代化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AbstractThefirstchapterdiscussesthebackdropofChineselegalmodemization,demonstrateChineselegalmodernizationcomeintobeingintheprocessoflearningwestern.FromlegalsystemreforminthelateQingDynasty,Chinalawsystemreforilltowesterncomplete,andafterinfluentbyUSSR’slegalmodes,Chineselegalmodernizationhaveappearsdistinctivecharacter:forexamplefromreceivepassivetoactivechoose;USeforreferencewesternlegalmodernization’advancedexperiencestobuildsocialismlawsystemofChinesecharacteristic;lawmodernization’start-upmodeislegislationdominantmode;Aforelawsystemreformandlawidealupdatebehind,idealfieldsstrugglesharplyete.ThesecondchapterdiscussesmainlyprogressintherulebyiawinnewChinacarlberoughlydividedintofourstages.ThefirststageistheperiodbetweenOctober1949andJune1957whentherulebyIawwassetup.Thisperiodwitnessedgreatprogressinlegislation,Judicature,aswellasineducationandStudyofIaw.Therewereelementsof“left”errorsandnihilistviewoflaw,though.The2ndstageisfrom1957tol978.fromthe“anti—rightist”movementin1957totheoutbreakof“culturalrevolution”In1966,aperiodofhardshipinconstructionoflegalitywhentheParty's“policy”functionedasthelaw.Theperiodbetween1966to1976isatimeofcompletedestructionofChina’slegaIsystem.Atier1978,especiallyduringthe20yearsofreformandopen~uptotheoutsideworld,isaperiodofgloriousvictoryofthelawmarkedbyagreatleapforwardinlegislationandtremendousachievementsineducationandresearchinsocialistlaw.Inthethirdchapter,thoughwelearnthemodernizationoflawsystemacquiressomeachievement,itstilIhave1imitations,especiallysufferunfavorableinfluence。

谈一谈法治中国,法治道路的认识

谈一谈法治中国,法治道路的认识

谈一谈法治中国,法治道路的认识法治与德治作为治国手段,是相辅相承、相得益彰的关系。

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法治建设,又要重视道德建设,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对法治之路的认识,希望大家喜欢。

对法治之路的认识篇一一为何法治建设首要的是走对路我们都听过南辕北辙的寓言故事,它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首先认准方向、找准道路,否则就会事与愿违,犯根本性的错误。

法治建设也是如此。

从世界范围看,有的国家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法治搞得比较好;而有的国家则没有走对路,法治建设搞得不成功,甚至导致国家动荡、发展停滞或倒退。

法治作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一个国家在特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下的治国模式。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治道路。

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法治道路必然不同;社会制度相近但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的国家,法治道路也不会相同。

说到底,每个国家的法治道路,是与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对中国来讲,我们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具有独特的法治传统、独特的国情、独特的现实问题,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法治建设必定要走自己的路。

我们的法治道路要扎根自己的传统。

虽然中国几千年来人治传统根子很深,但我们的先人们很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

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礼乐刑政、综合为治,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等法治思想影响深远。

今天搞法治建设,应根植中国土壤,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不能抛却,也无法抛却历史传统、割断文化血脉。

我们的法治道路要立足自己的国情。

两千多年前,商鞅就说过,“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

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国情复杂,又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治建设决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

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思考

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思考

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思考作者:段明宏来源:《法制博览》2018年第12期摘要:法治即依法治理,是一种与人治相对立的治国方略或良好法律秩序,其形式上要求具备"依法办事"的制度安排及运行体制机制,实质上则强调法律至上、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程序公正、良法之治的法律精神和价值准则。

法治本身不是法条之治,而是良法之治。

关键词:法治;法治现代化建设;良法之治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35-0126-02作者简介:段明宏(1997-),女,汉族,山东淄博人,临沂大学法学院,学生。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政治学》里提出了关于“法治”含义的经典解释:“法治应包含两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良好的法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开拓了我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法治的要义包括依宪治国、保障私权、程序正义、司法独立和社会正义。

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深知则行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必须充分认识到法治现代化建设对于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

唯有依靠法治,才能把中国共识和中国力量凝聚起来,复兴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法治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对于完善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法律良好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以及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具有重要意义。

法治现代化建设在党的治国理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法治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入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一、要落实好法治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诚信机制诚信机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发展起来的,诚实信用原则是我国法律中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重要原则,它既是道德规范,也是法律规范。

诚实信用原则从道德层面和法律层面两方面为市场经济和现代化法律体系结构建设保驾护航,树立起全社会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也就需要建立诚信管理机构和完善监管体制,开展诚信等级评价活动,加大失信违规成本,使守信者得益,失信者受损,进而维护好社会的良好秩序。

关于法制现代化的思考【开题报告】

关于法制现代化的思考【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法学关于法制现代化的思考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当前,各国法制现代化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传统社会法向现代社会法的转型,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然而,由于人文环境与社会结构上的差异,使不同社会在面临“共同问题”时,还要注意对各自“问题”的认知和思考。

法制现代化的意义在于:它能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引领社会法制发展中各个领域密切关注新时代所提出的新问题,使自身的理论成长远离徘徊于现实之外的主观遐想,参与到现实的社会法律生活之中,反映并解读时代生活的各种关系,使自身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

“近代中国在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引进了西学,进行了空前的社会改造,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绝大多数引进的西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科学的旗帜下进行的,法学可以说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种引进中,法学不仅是作为一种具有真理性的普适性命题,而且往往成为对这些命题的研究、解说和论证,成为一套具有强烈规范意义的原则或规则体系。

这就使得法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纯粹理性的学说,强调其系统性、逻辑性。

似乎掌握了这一套逻辑上、系统上正确的原理,颁布了一套又一套系统的规则,最多再训练一批廉洁、循法的官员,法治的建立就指日可待了。

”然而,法学不仅是一种纯粹理性的、思辨的学科,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几千年未有之转型,其中包括: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政治万能向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转型,利益、思维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一元社会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型。

在转型过程中,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化就是“合理化”,是一种全面的工具理性的发展过程。

归根到底,产生资本主义的因素乃是合理的常设企业、合理的核算、合理的工艺和合理的法律。

不仅如此,合理的精神,一般生活的合理化以及合理的经济道德都是必要的辅助因素。

没有人文环境、社会关系的现代化,就没有物质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法律作为社会关系的调控体系,其自身的现代化,一定意义上是社会全面现代化的条件和标志。

法治建设规划学习心得体会思考发言

法治建设规划学习心得体会思考发言

只做精品法治建设规划学习心得体会思考发言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拿稳“治国之重器”。

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更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等重要作用。

全面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只有全面依法冶国,充分发挥法律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政zhi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建康发展,使中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增进人民福祉。

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用好“治国之重器”。

改革开放以来,党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始终高度重视法治。

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发展社会主义政zhi,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zhi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新征程。

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用“治国之重器”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中国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人民群众对幸福
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保障的主题发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保障的主题发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保障的主题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保障这一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法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我对这一主题的思考。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

新时代,我们党要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必须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新时代法治保障的主要内容1.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新时代,我们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确保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的核心。

我们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政府公信力。

3.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保证司法公正高效权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4.加强法治社会建设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的基础。

我们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5.强化法治保障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

同时,强化法治保障,确保法治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路径选择1.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要确保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地位。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法治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权益。

3.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要发挥法治的规范作用,又要发挥德治的教化作用,实现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4.坚持改革创新新时代法治建设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推进改革创新,为法治国家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心得体会三篇

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心得体会三篇

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心得体会三篇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心得体会1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凝聚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

宪法规定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

要进一步推进党的领导入法入规,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转化为法律法规,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

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强化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观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第二,用法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要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使法律及其实施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

第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完善法律规范、法治实施、法治监督、法治保障和党内法规体系,汲取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吸收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坚决抵制西方错误思潮错误观点影响,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第四,更好发挥法治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以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检验法治建设成效,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逐步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

第五,建设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研究谋划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和法治队伍建设长远规划,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东中西部法治工作队伍均衡布局,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改革开放40年法治建设的思考

改革开放40年法治建设的思考

改革开放40年法治建设的思考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扩大开放为方向,以促进法治建设为保障,推进了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快速发展。

法治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障。

在国家法治建设中,几十年来涌现了一批优秀法学家和法治实践者,他们在全国各地坚守法律制度,推动法治进步,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然而,当前,我国的法治建设和法律实施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在一些地方和领域中,法治建设、法律实施和司法公正方面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侵犯人权的情况,有的单位存在垄断、腐败和不公等乱象,由此导致了一些法律失效的现象。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很多法律制度存在不完善或空缺的现象,使得法律适用的有效性和公正性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此外,法律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缺失和不足,有时候出现了不够严谨和不够公正等问题。

为了促进我国法治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法治建设的质量,我们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第一,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

当前,我国法律体系中仍然存在很多制度上的缺陷和不完善之处。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在完善法律体系的层面上加以解决,使得法律的适用更加公正、合理和科学。

第二,加强法治教育和培训。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当前,我们应该加强法治教育和培训,提高全社会对法治的认识和理解,构建一个更加法治化的社会环境。

第三,加强司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司法人员作为法律实施和维护的主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对于法治建设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我们应该加强对于法官、检察官、律师和警察等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法律技能和职业素养,确保司法公正和法律执行的有效性。

第四,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和参与。

社会舆论是法律实施和司法公正的关键环节,它可以促进政府的监管和制约,也能够提高公众对于法治进程的关注度和参与意愿。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于社会舆论的监督和引导,并建立一个真正反映民意、服务民生的舆论环境。

法治中国建设再思考

法治中国建设再思考

111党的建设法治中国建设再思考曾海涛1 申细花2 邝莉莉2(1.中共阿克苏地委党校 新疆阿克苏 843100;2.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阿克苏 843100)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法治中国建设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再次明确了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可见法治中国建设对于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性。

自工业革命以来,被资本主义所形塑的世界,现代化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之基,不仅如此,资本主义也塑造了现代化本身,自由、民主、平等、法治就是资本主义带给世界的国家现代化的基本配置。

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但仅此并不能赋予目前这条现代化道路的必然合理性。

法治本质上源于工具理性,工具理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人类带来了福祉,也正将人类步步引入深渊。

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国家的法治化,但法治化的国家却不是解决问题的终极回答,在法治中国的建设中,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独立的思考,在建设中始终坚持理性的反思,国家的现代化、法治中国的建设道路才能更加通畅。

关键词:规则;道德;法律;权力;民主;法治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批名班主任工作室项目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研究》阶段性成果。

通讯作者:申细花。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在资本主义形塑的当代世界,现代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石,中国的发展必然也是现代化的不断实现。

现代化的衡量标尺有很多,法治国家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

国家法治化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同时,它也为现代文明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工具理性带来了今日人类文明的大繁荣,与此同时,它的过度发展,也在不断将人类社会推向万劫不复之境。

法治本身也源于人类的工具理性,以此为唯一的调节手段,难以对过度发展的工具理性产生有效的约束与限制作用,最终,过度发展的工具理性将发展成为一股吞噬一切的洪流。

中国要建设法治国家,因为它是国家发展的助推器,但同时必须对法治的弊端有充分的认识,积极建设法治社会、法治国家,而又不盲目迷信于法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是我们进行法治国家建设的正确道路。

依法治国心得体会范文2000字3篇

依法治国心得体会范文2000字3篇

依法治国心得体会范文2000字3篇依法治国,作为一种先进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文化,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与法制建设目标。

今天店铺整理了依法治国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依法治国心得体会范文2000字篇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将有力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事业的发展。

特别是《决定》明确提出,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

这对于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建国、民主立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主张,是实现人类解放和文明进步事业的必由之路。

《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这就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上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民主国家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目的和实现途径。

争取、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带领人民进行了长期不懈的艰苦奋斗。

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开辟了中国人民民主制度的历史新纪元,其重大民主政治意义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进行了全面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后来,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十年““””期间,我们在民主问题上发生过重大失误,推行以群众运动为主要形式的所谓“大民主”,致使党和人民的事业遭受严重破坏和损失,人民民主权利受到恣意侵犯和践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我国法学者对法治问题的思考当中,似乎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固定化的思维倾向,这种思维倾向或者思维定势,就是“一分为二”。

这种思维倾向在理论上体现为对法治有意无意朴素的辨证认识。

这是其积极的方面。

由这种思维倾向所制约,我国法学者对法治问题的观察与思考所展现的单一视角与单向维度,便不能不表现为既与我国的法治理想相疏离又与我国法治的现实相脱节,其真实的价值与意义也就不能不存疑。

[1]从如实而全面地准确认识法治及其在中国的实践的角度而言,我本人更倾向于从多维视角来认识事物本身的思维路径,因此,这实际上是对法治的还原。

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思考和理解法治问题时,采取一种新的思维态度或立场,这就是“一分为三”。

“一分为三”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最普遍的规律。

哲学家们是这样认识的:事物普遍是一分为三的。

一分为三之“一”,为一个事物的整体:“三”为一个事物所包含的三个方面。

“一”具有广泛的包容性、严格的规定性、严谨的结构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三”个方面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根据这一理论,现代中国法治建设应该是由三个部分整合构成的:一是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扬弃,特别是对儒家伦理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二是概括和总结中国法治发展的历史进程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三是汲取世界法治的先进思想和文化。

具体来说,就是正确处理好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中外与中西法律文化,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法治建设模式。

关于传统法律文化、现代法律文化与现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思考
近年来,从中国传统文化去探讨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问题,日渐增多,充分体现了其时代特色的话语霸权。

正如台湾社会学家林端先生语:“把法律与传统文化作联想的尝试,也许是一种进步,起码法律被置诸一个纵向的时间之流(传统与现代)以及横向的社会处境作检视,而不只是把它当成国家制定的一连串规范合成的体系而已。

”[3]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而是在他们所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所以,现在我们必然不能忽视中国传统的具有根深蒂固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土壤的法律观念和法律体系。

往往这种法律观念和法律体系对法治的推行的影响远远大于外来法律思想的影响。

悠久的历史产生了深厚的传统,而传统则塑造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人的理性思维、道德判断、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都是植根于他们所身处的文化传统的,似乎不存在着任何超越和独立于传统的关于理性和道德的绝对的、客观的标准。

没有了传统或者脱离了传统,我们便没有可能进行思考和对事物赋予意义。

[4]
参照克鲁克洪的文化结构理论,法律文化可以分为显型结构层面的法律文化和隐型层面的法律文化两大结构。

制度性的法律文化属于显型文化,包括三个层面:法律法规、法律制度和法律设施,它总要人用权力来维持和运行,是一国法律文化的表现形式;理念性的法律文化属于隐型文化,也包括三个层面:法律心理、法律意识和法律思想。

它深藏于社会深层,是一国法律文化的根基。

二者相互结合相互呼应才能推动法律文化的良性发展。

在当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也应如此,即社会主义社会主体应当具备与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和社会主义法治相适应的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思想。

但事实情况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完善了诸多法律制度,完备了大量的法律设施,但是却缺乏与之完全相适应的隐型层面上的法律文化的建设。

[5]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负面影响有三点:一是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强调国家本位主义,忽视个人权利自由。

强调国家利益,要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注重团
结,这本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是如果这种妥协没有了限度,就否定了人作为社会主体的个性。

而尊重人的权利、自由和个性正是法治所追求的。

二是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是一种工具主义文化,忽视了民主的参政议政。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下,人们对更多的是服从既定的法律法规,对法律是否侵犯了自身的天赋权利的追究是较少的,对至关重要的选举权等基本权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政议政的观念淡漠。

三是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和等级秩序,忽视了平等。

在漫长的封建传统中贯彻的却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八辟”、“八议”和“准五服以制礼”等等级制度,严格区分嫡庶、房份、辈份、年龄、地位的不同。

因此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的观念在今天的老百姓心目中仍然难以接受,即使在普普通通的民事生活中,权仍大于法,掌握着国家行政、司法、立法权力的人员以及这些人员的亲属们也享受着特权的待遇。

这直接导致了权力腐败的滋生。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几方面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中国现代法治建设也有积极的影响,古代几次盛世局面的出现所体现的共同特征就是:重法、守法,上自皇帝下至百官百民,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于封建法律,不徇私枉法,不枉杀臣民,不僭越法律。

[6]深入法制历史,分析法制现象,从封建法制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法治经验和规律,不失为今天法治建设的有益借鉴。

以法律约束权力是维系法制的根本,古代如此,现代也如此。

关于中外法律文化、中西法律文化与现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思考
中国法律文化要怎样去面对西方法律文化等外部法律文化呢?中国法律文化是不是在西方法律文化等外部法律文化的碰撞、冲击下会一败涂地或者说被西方法律文化所消灭所吞噬呢?抑或是在西方法律文化等外部法律文化的面前夜郎自大,自以为西方法律文化等外部法律文化不屑一顾呢?两者都是片面的都应该否定的。

这就涉及到了本土资源和外来资源的关系问题。

构建中国法治模式的立足点究竟是本土呢,还是外来?这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民族文化和民族(国家)认同深深的根植于种族历史,因此,以全球大众文化的样式来取代民族文化和民族(国家)认同大概是不可能的。

[7]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不得不思考法律移植带来的弊端。

在我们移植西方具体法律规范的同时,出现了法治建设进程中的水土不服。

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只是一种相对的善,它同市场经济一样,除了积极作用以外,还存在自身不可消除的缺憾和不足。

所以,中国法治模式要能够与中国社会相融合,它的立足点从空间上看,只能是中国本土。

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相融会。

但其视野固然离不开对世界各国法治模式的分析判断,从当代一些法治国家中寻求可供我们借鉴、吸收的成功经验。

[8]
当然,我们并不是认为法治建设应该保守,相反更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思考,“人愈能引进不同的声调,就愈能使歌声听来美妙。

”[9]事实上,任何文化的发展都是紧跟社会发展的,都具有社会选择因素,而不仅仅是自身的选择。

这使得这种发展必定具有历史的沉淀和各种文化融合的痕迹,在现代信息发达的条件下,这种痕迹就变得越清晰,成了发展本身主要的脉络。

[10]因此,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可能排除西方法治的先进思想和文化,而应在文化的强弱,优劣对比中,作出谁主谁次的明智选择。

关于主流法律文化、非主流法律文化与现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思考主流文化是在文化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文化。

主流与非主流表现出两种模式:共存型和冲突性。

当主流的地位确立后,非主流的文化的地位依然取得存在的合法性时,导致多元文化共存的
格局,在政治上称为“民主”;当主流的地位确立后,非主流的文化思想很难获得合法性,要么就退居边缘,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存在,在政治上称为“专制”,在文化上称为“一元化”。

[11]当然法律文化也是如此。

我们在现代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应当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法治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法律文化形态多样性的关系;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与多种民族支流文化的关系;儒家伦理与有特色的中华文化的关系。

总之,法治社会的建立绝不仅限于其物质层面的制度建设,绝不仅限于其技术性“硬件”系统的完备周详。

法治社会的有效建立,最为基础、也最为关键的,乃是作为其基础以支撑整个法治大厦的精神层面的意识与观念的确立,是作为其内在灵魂的“软件”系统的开发。

[12]在我看来,我们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认识和对待法治问题,都有必要从多个角度一分为三的进行思考。

参考文献:
[2]周德义我在何方-一分为三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3]林端儒家伦理与法律文化-社会学观点的探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陈弘毅法治、启蒙与现代法的精神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英]戴维赫尔德民主与全球秩序-从现代国家到世界主义治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第130页。

[8]卓泽渊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476页。

[9][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11]里赞法律思想研究讲义(四川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课程讲义)第二部分法文化。

[12]佚名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