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
清代皇帝服饰种类
清代皇帝服饰种类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皇帝服饰在设计和制作上非常讲究,具有独特的特点。
下面我们将介绍清代皇帝服饰的种类。
一、龙袍龙袍是清代皇帝最重要的服饰之一,也是标志皇帝身份的象征。
龙袍使用黄色绸缎作为主要材料,以象征皇帝的尊贵和权威。
袍身上绣有五爪金龙图案,寓意着皇帝的至高无上。
龙袍的袖口和下摆都饰有金色的云纹,增加了服饰的华丽感。
二、寿袍寿袍是清代皇帝在生日和重大寿辰等特殊场合穿着的礼服。
寿袍的颜色多为红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寿袍的袍身上绣有各种吉祥纹样,如寿字、蝙蝠、如意等,寓意着长寿和幸福。
寿袍的袖口和下摆都采用金丝绣制,使得服饰更加华贵。
三、朝服朝服是清代皇帝在正式朝会上穿着的礼服,也是表达皇帝威严和尊贵的重要服饰。
朝服的袍身以黄色为主,袖口和下摆饰有云纹和金线,使得服饰更加华贵。
朝服的袍身还绣有各种图案,如龙、凤、祥云等,寓意着皇帝的至高无上。
四、礼帽礼帽是清代皇帝在重要场合佩戴的帽子,也是皇帝身份的象征之一。
礼帽通常由黑色绸缎制成,帽顶饰有金色的云纹,帽檐上方则饰有金丝绣制的纹路。
礼帽的帽缨多采用红色丝线制作,象征吉祥和权威。
五、蟒袍蟒袍是清代皇帝在特殊场合穿着的礼服,通常用于祭祀和重要仪式。
蟒袍的颜色多为红色或黄色,袍身上绣有各种吉祥纹样,如龙、凤、祥云等。
蟒袍的袖口和下摆采用金丝绣制,使得服饰更加华丽。
六、圣袍圣袍是清代皇帝在举行重大祭祀和庆典活动时所穿的礼服。
圣袍的颜色多为红色,袍身上饰有五彩绣线,绣有各种吉祥纹样和神兽图案。
圣袍的袖口和下摆饰有金线和珠片,使得服饰更加豪华。
七、六品服六品服是清代皇帝在一般场合穿着的常服,也是皇帝日常行动的服饰。
六品服的颜色多为蓝色,袍身上绣有各种纹样和图案,如云纹、花卉等。
六品服的袖口和下摆采用金线绣制,使得服饰更加精致。
八、罗袍罗袍是清代皇帝在夏季穿着的轻便服饰,也是皇帝活动的常服。
罗袍的颜色多为白色,袍身上绣有各种纹样和图案,如云纹、花卉等。
清代服饰特点及审美评价
清代服饰特点及审美评价
清代服饰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服饰整体比较庄重、端庄,体现出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严谨的礼制规范。
男性常穿长袍和衣裳,女性则穿戴着旗袍或对襦。
2. 服饰颜色以明亮的红、黄、蓝等为主,象征着封建社会权力和贵族身份。
3. 服饰上常有各种彩织花纹、刺绣和龙凤等图案,精致而华美,体现了清代皇帝统治下的繁荣和富豪阶层追求奢华的审美。
4. 服饰款式以宽袖为主,衣襟、下摆和裤脚常常有装饰品,如金丝撒、玉佩、丝绦等。
并且在面料的选择上,常使用锦缎、绫罗等华丽材料。
对于清代服饰的审美评价存在争议,其中主要可分为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清代服饰华丽精致,体现了封建社会贵族阶层的优雅和高尚,是中国传统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时期之一。
同时,清代服饰刺绣精美,色彩鲜艳,给人以富丽堂皇之感,被认为是华夏文化繁荣时期的延续和高峰。
另一种观点认为清代服饰太过于庄重和束缚,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使人的身体线条并不完全展现出来。
同时,清代
服饰华丽程度过高,彰显了封建统治者对民众生活的严格控制和贫富差距扩大的特点,反应了社会阶级的深重分化。
[整理]清朝宫廷衣服样式(附图)
清朝宫廷衣服样式(附图)1、粉色风景纹暗花绫绵袍,清早期,身长93cm,两袖通长70cm,袖口宽8cm,下摆宽64cm。
清宫旧藏。
袍圆领,大襟右衽,平袖,无扣,不开裾。
袍以粉色绫为面,其上显现暗花风景纹。
领口沿镶石青素缎边。
袍内衬湖色石榴蝴蝶团花绸里,薄施丝绵。
此为清代后妃便服。
此绵袍柔软轻薄,质料亮泽,提花清晰,体现了清早期的丝织工艺水平。
2、黄色云龙妆花缎夹裤,清顺治,裤长125cm,裤口宽29cm。
清宫旧藏。
夹裤用黄色云龙妆花缎做成斜裆,平裤口,裤腰为前后两片,并缝有四根腰带。
裤口、裤腰均接有蓝色云龙妆花纱一段。
裤面上的云龙纹呈横向排列,用圆金线织侧面行龙,间饰火珠、如意云等纹饰。
用色虽然不多,但色彩鲜艳明亮。
此夹裤应为清代早期顺治皇帝所穿。
——妆花纱:丝织物名称。
即在纱地上织彩色花纹,是纬线起花织物的一种,多用于各种夏季服饰。
——圆金线:又称捻金线,是将金箔切成细丝后,以丝线为芯捻制而成,线身为圆形,故称圆金线。
3、蓝色宁绸紧身,清康熙,身长107cm,下摆宽96cm,左裾长30cm,右裾长28cm。
清宫旧藏。
紧身立领,对襟,无袖,裾左右开。
立领用上等貂皮做成,浅蓝色织暗花绸衬里。
紧身面以蓝色宁绸做成,蓝色宁绸为三枚左斜纹绸,其上织横向排列的暗如意云纹,表现出清代早期的服饰特点。
衬里为浅蓝色平纹绸,纬线显暗花,以梅花和书籍组成团花式图案。
此为清代康熙皇帝穿于袍衫外的长坎肩。
附黄条,上墨书:“圣祖”、“圣祖蓝宁绸夹紧身一件,随貂皮领一条”。
2012年安徽省普通高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考试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一.语言文学知识与语言表达(共11小题,每小题3分,计3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殷(yān)红的鲜血滴落在泥土上。
B.她梦想到盛(shèng)在名贵盘碟里的佳肴。
C.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粘(nián)在铜胎表面上。
清朝的服饰风格
清朝的服饰风格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68年,自公元1644年至1912年,期间经历了康雍乾盛世以及晚期的衰落。
清朝时期,服饰风格深受封建礼制和宫廷规定的影响,发生了许多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清朝的服饰风格及其特点。
一、清朝早期的服饰风格清朝建立初期,由于满族统治者的特殊身份背景,满族传统服饰在清朝早期占据主导地位。
满族传统服饰以长袍、褂子和马褂为主要特征,主要用于受封、晋升和宴会等正式场合。
清初服饰注重礼节,男性常穿长衫和长袍,女性则穿遍地长衫,裙摆宽阔。
满族妇女的传统饰品多以银质为主,头饰上常佩戴银制辫钗、耳坠和颈饰等。
满族男子则注重头饰搭配,常戴兜帽和菊花顶,以突出其身份和地位。
二、康雍乾盛世的服饰演变随着清朝的发展壮大,统治者对服饰的控制力也逐渐加强,康雍乾盛世成为中国历史上封建服饰发展的巅峰时期。
在这一时期,服饰的演变更加多样化,随处可见新的款式、材质和颜色。
在宫廷中,男性的正式服饰主要是宽袍和褂子,色彩以黄色和红色为主,象征着皇权和祥瑞。
而女性的婚嫁服饰则多以红白色为基调,黄色常被认为是贵族的象征。
妇女的头饰也日趋复杂,常佩戴冠冕、首饰和发髻,以凸显其尊贵地位。
三、服饰风格的衰落与西方影响随着19世纪上半叶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清朝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动荡,服饰风格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在宫廷中,清廷逐渐接受了西方服饰,开始引进西式服装,并且在篆刻印章、书法绘画等方面融合了西方元素。
满族传统服饰的影响逐渐减弱,宫廷的着装日益西化。
而在庶民间,受西方的影响,服饰也开始多样化起来。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装,如西装、长裤和西服等,而传统的汉服逐渐式微。
四、服饰风格的传承和影响尽管清朝服饰风格在晚期有所衰落,但其独特的特点及其文化底蕴仍然在现代社会中有一定的传承和影响。
在传统汉族服饰方面,清朝时期的服饰样式和款式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比如在婚礼等重要场合,一些人仍然选择穿着华丽的旗袍或改良式的汉服。
清代宫廷服饰的分类介绍
清代宫廷服饰的分类介绍
清代宫廷服饰丰富多样,根据用途、场合以及等级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朝服:主要用于正式的朝廷典礼、祭祀等重要场合,包括皇帝、皇后、皇子、公主及文武百官的服饰。
皇帝朝服中最隆重的是十二章纹龙袍,配有冕旒、蔽膝等配件,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
2. 吉服:又称燕居服或常礼服,比朝服略为随意,用于节庆、宴乐等相对轻松的皇家活动。
如皇帝的龙褂、吉服冠、吉服带,皇后的吉服袍、吉服冠等。
3. 常服:又称常朝服,是宫廷日常穿着的服饰,相对于朝服和吉服更为简洁。
如皇帝的常服袍、常服褂,皇后的常服旗袍等。
4. 行服:专指外出巡幸、狩猎等活动时穿着的服装,特点是轻便实用。
如行褂、行袍等。
5. 雨服:顾名思义,是下雨天或湿气较大的环境下穿着的防水服饰,如雨衣、雨帽等。
6. 戎服:即军事装备,是皇室成员在指挥军队或参加军事活动
时所穿的服装,包括铠甲、战袍、战靴等。
7. 便服:指的是非正式场合下的日常休闲服装,包括袍、褂、衫、裤等多种样式。
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
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1644 年—1911 年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因其长期处于游牧生活和征战状态,所以紧身、简洁、便于骑射是其服饰文化的主要特征,这与汉族传统的服饰文化差异较大。
清朝统治者一直对自己的民族服饰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不仅认为民族服饰是祖先的传统,而且认为这是他们屡战不败的重要因素,所以对民族服饰的继承和发展极其重视。
清朝服饰也是中国历代服饰中最为庞杂和繁缛的,对于近世纪的中国服饰影响较大。
套金护指的慈禧(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慈禧写真像》皇帝朝冠皇帝朝冠分为冬朝冠和夏朝冠两种。
冬朝冠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
用薰貂或黑狐毛皮制作,顶上加金缧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宝顶分为三层,底层为底座,有正龙 4 条,中间饰有东珠 4 颗;第二、三两层各有升龙 4 条,各饰东珠 4 颗;每层间各贯东珠一颗;共饰东珠 15 颗。
顶部再嵌大东珠一颗。
夏朝冠冠形作圆锥状,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
用玉草或藤丝、竹丝作成,外面裱以罗,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在两层喇叭口上镶织金边饰;内层安帽圈,圈上缀带。
冠前缀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15颗,冠后缀东珠7颗。
冠顶再加镂空云龙嵌大东珠金宝顶,宝顶形式与冬朝冠相同。
清皇帝冬朝冠清高宗夏朝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高宗夏朝冠冠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龙袍清代只有皇帝才能穿十二章龙袍,龙袍是圆领、大襟、右衽、窄袖加综袖、马蹄袖端,四开裾式的长袍,明黄色,用缂丝或妆花、刺绣作金龙九条,再装饰十二章纹样,间以五色云幅纹,下幅装饰八宝立水。
领前后饰正龙各一条,左右及交襟处饰正龙各一条,马蹄袖端饰正龙各一条。
领和袖均用石青色镶织金缎边饰。
随季节变换棉、纱、夹、裘等材料。
清乾隆皇帝一式冬朝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皇帝祈谷穿用的夏朝服(国家博物馆藏)清太祖努尔哈赤朝服像清乾隆二式皇后缂丝龙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帝慧贤皇贵妃冬朝服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皇后朝冠冬朝冠用薰貂制作,冠体为圆顶呈半圆坡状,上缀朱纬,周围有一道冠檐。
清朝服饰
女子多着低领蓝衣紫裙,裙子镜面和底边均镶黑色绣花栏干,袖口镶白底全彩绣牡丹阔边。也有的袖口和衣 服裙子镶阔栏干,裙带垂至膝下,肩有镶滚云肩。也有的着团花绿衣浅红色裙,裙的镜面上绣少许折枝花数朵, 披云肩垂流苏。
流行蓝缎地镶阔边的绸裤带,带宽一丈或数丈,带端有绣纹。无论着裙着裤均有系带的习俗。腰带系后垂至 膝下为尚。
氅衣
氅衣为清代的妇女服饰,氅衣与衬衣款式大同小异。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的长衣。 氅衣则左右开衩开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有云头,且氅衣的纹样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纹样品种 繁多,并有各自的含义。大约在咸丰、同治期间,京城贵族妇女衣饰镶滚花边的道数越来越多,有“十八镶”之 称。这种装饰风尚,一直到民国期间仍继续流行。
古代服装十分崇尚“官样”和“内家样”,一般出新样都首先来自这些式样。乾隆以后,由于通商口岸开始 有了商品的交流,使得新材料新花样慢慢出现,两广和苏杭一带成为“时式新装”的发源地;道光之后花样愈出 愈新,但是新时兴的服装式样虽多,却只能在贵族之间流行,平民不能随意模仿。
自乾隆、嘉庆以后,不少旗女仿效汉服,在原来窄长的衣衫外面加上宽大袖子的马褂,或加宽衫袍的衣袖, 并学缠足等陋习,引起仁宗和宣宗动怒,连续下谕禁止,并申明满洲八旗、蒙古、汉军督统、副督统随时详查。
龙袍
清代皇帝龙袍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 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 色。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 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也绣有九条龙。从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缺一条龙。有 人认为还有一条龙是皇帝本身。其实这条龙客观存在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 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另外,龙袍的下摆, 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 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清朝的服饰与饰品
清朝的服饰与饰品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服饰与饰品独具特色,展现了时代的风貌和文化的繁荣。
清朝的服饰包括男女宽袍大袖、头巾发簪等,饰品精美华丽,彰显了封建贵族的身份与地位。
让我们一同走进清朝时代,了解其中的服饰与饰品。
一、清朝男性服饰清朝男子的服饰主要包括长袍、衫、马褂等。
其中,袍子是男性最常穿的上衣。
清代袍子一般分为正服和便服两种。
正服通常是由丝绸制成,色彩鲜艳,常见颜色有黄、紫、蓝等。
袍子的领口上方常常是绣有花纹的丝带,表现了男子的高贵身份。
而便服则多为宽大随意的样式,男子在家闲暇时可以穿着。
除了袍子,男子还需要佩戴衫,衫的款式与袍子相配套,可配以对襟、襟扣等细节。
此外,马褂也是男子常穿的单品,一般是紧身款式,能够突出男子的体魄。
男子还可以佩戴帽子,如蓄花冠、高帽等,以凸显身份与气质。
二、清朝女性服饰清朝女性的服饰形态较为多样,从婴幼儿到成年女子都有不同的款式。
成年女子的服饰以旗袍为主,这是清朝女子的正装。
旗袍一般分为对襟、斜襟和尖襟三种款式,款式上常常有精美的刺绣和宝石装饰。
旗袍紧身修长,能够展现女性的身材曲线。
除了旗袍,女子还可以穿着长袍和对襟衫,颜色上以淡色或者以黄色为主,体现了女性温柔、婉约的气质。
女性还需要配饰发髻,一般是以漆、甲、玛瑙等材质制成的发髻,饰以珠宝、丝绸等装饰物,使发髻更加华丽。
女性在外出时一般还要佩戴头巾,通过不同的头巾款式和色彩来表达身份地位。
三、清朝饰品清朝的饰品种类繁多,包括首饰、胸饰、腕饰、足饰等。
其中,首饰是女性最常佩戴的饰品。
清代首饰多为金银制成,经常搭配宝石、珍珠等贵重材料,具有浓厚的封建贵族气息。
常见的首饰包括耳环、发簪、项链、手链等。
胸饰主要是佩戴在上衣或者旗袍的胸前,有花牌、荷包等款式。
腕饰则是佩戴在手腕上的饰品,主要有手镯、手链、戒指等。
足饰主要是指佩戴在脚踝和足部的装饰物,如脚镯、花鞋等。
清朝的服饰与饰品不仅体现了封建王朝的繁荣和文化底蕴,也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和身份地位。
中国清朝服饰特点参考文献
中国清朝服饰特点参考文献
- 《清朝的宫廷服饰在版型和材质上都有哪些特点?》
- 上衣:清朝的宫廷上衣主要分为袍和褙子两种。
袍的版型宽松舒适,呈直身式,袖子长而宽,肩部线条柔和自然,整体效果宏伟大气;褙子则更为修身,袖子短小,肩部线条明显,通常配以龙纹腰带,体现了清朝尊重传统礼仪的特点。
- 下装:清朝的宫廷下装主要包括长裤和长裙。
长裤版型宽松,通常与袍一起穿着,展现出清朝男子的飒爽英姿;而长裙则更为优雅、华贵,版型细长,裙摆流畅,通常以花卉、鸟兽等图案为装饰,彰显出清朝宫廷女性的高贵气质。
- 头饰:清朝头饰种类繁多,主要有冠、帽、钗等。
冠是清朝宫廷头饰中的代表性物品,通常由硬纸板或者绫罗绸缎制成,饰以宝石、珠子等装饰物,富有华贵感。
清朝宫女服饰标准穿戴
清朝宫女服饰标准穿戴清朝宫女是清代皇室后宫中的重要存在,她们在宫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宫女,她们不仅要遵守严格的礼仪规范,还要穿戴合乎规定的服饰。
本文将为您介绍清朝宫女服饰的标准穿戴。
一、服饰种类清朝宫女的服饰种类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上衣、下装、鞋袜、头饰以及配饰等。
1. 上衣:宫女的上衣为常见的梁服,由分襟和身子两部分组成。
分襟为漆金梁飞龙长纹图案,身子为素色绣花,通常为淡黄、淡蓝等浅色。
2. 下装:宫女的下装通常是长裙,裙长及地,裙摆宽松自然。
裙子一般采用缟素色或浅色,腰部设有绶带系紧。
3. 鞋袜:宫女的鞋袜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绣花小跤鞋,用丝线绣花工艺制成,颜色和花样繁多;二是绣花盘扣高跟鞋,鞋跟略高,为宫女增添了婀娜之美。
4. 头饰:宫女的头饰非常重要,一般由发髻、钗、簪等多个部分组成。
发髻以黑色丝线编织,加入金线和珠子点缀,换季时还会加入花朵进行装饰。
钗和簪也是如此精致,多采用金属材质并镶嵌宝石或珍珠。
5. 配饰:宫女佩戴的配饰主要包括项链、手镯、耳环等。
这些配饰往往由贵重材料制成,如黄金、银器,并镶嵌珠宝或玉石。
二、穿戴规范清朝宫女在穿戴服饰时需要严格遵守一定的规范,这不仅涉及整体搭配,还包括细节处的处理。
1. 上衣与下装的搭配:宫女的上衣和下装要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一般来说,上衣的颜色要与下装相搭配,色调不宜过于冲突。
此外,宫女的裙子宽松自然,腰部系紧,显示出体态美。
2. 头饰与发型的搭配:宫女的头饰要与发型相得益彰。
头饰的款式、大小和花式要根据发型的造型和长度进行选择,使整体效果更为协调。
3. 配饰的选择与佩戴:宫女的配饰要根据整体造型进行选择。
项链、手镯和耳环的款式和材质应与服饰相协调,添增宫女的婉约和高贵气质。
同时,佩戴时要注意不要过多,避免过于繁琐。
三、服饰的义务与意义清朝宫女的服饰不仅仅是为了装饰,更承载着重要的义务与意义。
1. 显示身份地位:清朝宫女的服饰是她们身份地位的象征。
清代妇女服饰特点
清代妇女服饰特点
清代妇女服饰特点如下:
1. 穿蟒袍:蟒袍是男子在重要场合穿的服装之一,款式以圆领、右衽、前后开衩为多。
蟒袍上的蟒纹与龙纹相似,只少了一个爪,一般官员和士庶也可以使用这种服装。
2. 罩甲:清代女性的罩甲,是清末时期妇女穿在最外边的服饰。
罩甲又叫做马甲、背心、坎肩,分为对襟、琵琶襟、如意襟等多种形式,是由汉族传统服装演变而来。
3. 长袍:清代贵妇的礼服是长袍。
长袍有着严谨的等级规定,皇后的长袍用明黄色,绣龙纹;贵妃和妃嫔们的长袍用金
黄色,绣龙纹;公主和亲王福晋的长袍用香黄色,绣龙纹;一至
四品命妇的长袍用石青色,绣牡丹花纹;五至七品命妇的长袍
用蓝色或石青色,绣葵花纹。
4. 裙子:清代女性的裙子形式多样,其中“马面裙”是清代女性特色的裙子,这种裙子在裙腰上缝制一片丝绸软帘,软帘的前边分为若干独立的部分,后边连接成一个长条,穿着时软帘位于裙子中间,前面光着腿,后面裙子挡在腿的后边,走起路来前后通风,十分方便。
5. 鞋子:清代女性的鞋子有“花盆底”和“马蹄底”两种款式,鞋面大多饰有花鸟、蝴蝶等吉祥图案。
其中,“花盆底”是由满族妇女所穿的长靴演变而来,因为这种鞋底像个小花盆,所以得名“花盆底”。
清代服装
领衣
朝服及披领
首服
鞋
清代男子服饰分阶层观之,主要为: ①官员:头戴暖帽或凉帽,有花翎、朝珠, 身穿褂、补服、长裤,脚着靴。 ②士庶:头戴瓜皮帽,身着长袍、马褂,掩 腰长裤,腰束带,挂钱袋、扇套、小刀、香 荷包、眼镜盒等,脚着白布袜、黑布鞋。 ③体力劳动者:头戴毡帽或斗笠,着短衣, 长裤,扎裤脚,罩马甲,或加套裤,下着蓬 草鞋。这种服式延续至20世纪下半叶。
大红缎五彩打籽绣绣球花八团女袍大红缂丝彩绘四君子纹夹袍月白色泰西纱常服袍缎绣兰草氅衣石青缎绣三蓝花蝶纹褂襕明黄色绸绣绣球花绵马褂茶青色缎绣牡丹女夹紧身绛紫色绸绣桃花团寿镶貂皮夹马褂大袄低领阔镶边汉女长袄清乾隆帝慧贤皇贵妃冬朝服像穿旗袍的满族妇女披云肩的清代妇女清禹之鼎女乐图局部发式错误的发型举明清时期有的道袍制作十分精美此图所展示的道袍中央绣有玉帝天庭众仙相聚作不对称构图富丽繁缛山石和彩云均具清代初期特征
穿箭衣、补服,佩披领、挂朝珠,戴暖帽,登朝靴的官吏
朝服
补服
马褂
马甲
领衣:清代服式一般没有领子,所以穿礼服时需 加一硬领,为领衣。 披领:加于颈项而披之于肩背,形似菱角。 裤子:清朝男子已不着裙,而普遍穿裤,中原一 带男子穿宽裤腰长裤,系腿带。 首服:夏季有凉帽,冬季有暖帽。 朝珠:这是高级官员区分等级的一种标志,进而 形成高贵的装饰品。 腰带:富者腰带上嵌各种宝石,有带钩和环,环 左右各两个,用以系悦、刀、艄、荷包等。 鞋:公服着靴,便服着鞋,有云头、双梁、扁头 等式样。另有一种快靴,底厚简短,便于出门时 跋山涉水。
2、女服的发展循着怎样一条路?
袍、袄:因游牧民族惯骑马,因此多开衩, 后有规定皇族用四衩,平民不开衩。 补服:形如袍略短,对襟,袖端平,是清 代官服中最重要的一种,穿用场合很多。 行褂:是指一种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的短 衣,俗呼“马褂”。 马甲:为无袖短衣,也称“背心”或“坎 肩”,男女均服,清初时多穿于内,晚清 时讲究穿在外面。
晚清女子服饰介绍
晚清女子服饰介绍
晚清时期的女子服饰主要是清代中后期出现的一种装束。
在
其形成过程中,既受到了传统服饰的影响,又受到西方服饰的影响,形成了一种中西结合式的服饰。
清代中后期出现了“裙钗”、“裙褂”,又称“裙袄”、“裙衫”等。
清末时,一般妇女都穿长袍马褂,在长袍马褂里穿着一种叫“里子”的衣服。
“里子”是用白布做成的一种衣服,穿在袍子
里面。
在袍的外面套上一件较宽大的长衫,衣上再套上一件马甲。
这类服装除了冬天外,都是以白色为底色,上面绣有花纹和图案。
晚清时期的旗袍,基本上延续了明代旗袍的式样,并有所变化。
当时旗袍多为直领、圆领和盘扣三种式样。
这种服装虽然保
持了我国民族服装的基本特色,但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服饰特点,
以表现妇女的青春活力、健康、大方而为妇女所喜爱。
晚清时期流行一种叫“旗装”、“旗袍”的衣服。
这是一种把
上衣和裙子合为一体的服饰,它起源于满族女子穿用的大襟上衣
和裙子相结合的服饰。
—— 1 —1 —。
关于清代吉服的描述
关于清代吉服的描述
清代吉服是清朝时期的一种传统官服,主要用于重要场合和正式仪式上的穿着。
以下是对清代吉服的一般描述:
1. 服饰材质:清代吉服通常采用高质量的丝绸面料制作,其中包括蓝色、黄色、粉红色等不同颜色的绸缎。
2. 上衣(褙子):吉服的上衣为褙子,有短袖和长袖两种款式。
褙子的前后分别有扣子或纽扣进行固定。
褙子的领口、袖口以及下摆部分常常用金线或彩色丝线镶边装饰。
3. 下裳(马褂):吉服的下裳为马褂,有长袖和短袖两种款式。
马褂腰附带系带,并且一般可随意打褶。
马褂的领口和袖口也常常用金线或彩色丝线镶边装饰。
4. 裙子(裙袄):女性的吉服通常配以裙子,也称为裙袄。
裙子的长度和式样会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身份而有所变化。
裙子的颜色和纹样也有一定的规定,如官员等级越高,颜色和装饰就越丰富。
5. 配饰:吉服通常还会搭配相应的帽子、腰带、鞋袜等
配饰,以及佩戴翡翠、珍珠等贵重珠宝。
清代吉服的款式和设计在不同的场合和身份上会有所差异,同时也会受到时代和地域的影响。
以上描述仅涵盖了一般的特征,具体的吉服款式和细节可能因个人身份和职位而有所不同。
清代服装
、大红彩绣独枝花蝶旗服清代(1644-1911)
雪青暗花仙纹坎肩清代(1644-1911)
花盆底鞋清代(1644-1911)
满族妇女服用的直筒长袍可称旗服,
其袖端、衣襟、衣裾镶各色刺绣花边,
多用花蝶图案。
袍有长短之分,长者
为贵妇所穿,下配高跟花盆底鞋,使
人耳目一新。
旗袍的形成
12、粉色梅兰竹菊暗花缎女衣清代(1644-1911)
绿色皮球花绸蝴蝶纹绸裤清代(16 44-1911)
百蝶暗花缎五彩折枝花卉戏出十团夹袄清代(1644-1911)
紫色皮球花绸马面裙清代(1644-1 911)
清初汉人女装仍沿袭明代型制,上穿衫袄,下束裙,到后期则以衫袄配宽口裤为时尚,其中以领、袖、襟和裤脚的几道五彩锦绣滚边和多层假袖最为别出心裁。
13、缂丝道袍清代(1644-1911)
满族新娘装
末代皇后婉容清
朝皇后的朝袍、清代皇后凤袍、清代皇后百蝶袍、清代乾隆皇后朝褂、清代皇后缂丝龙袍、清代琵琶襟马甲、晚清云肩、清代凤冠、清代满族旗鞋等等
清代竹衣马甲亮相婺源...
尔。
【清朝历史】清朝民间服饰介绍 揭秘清代民间男女服饰特点
【清朝历史】清朝民间服饰介绍揭秘清代民间男女服饰特点清代服饰也直接影响我国近代、现代服装的发展和演变。
清代服饰与满族习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清代服饰是以满族服饰为基础,又采纳了汉族服饰中的某些元素发展而来的。
清朝民间服饰“镶滚彩绣”是清代民间服饰的一大特色,尤其在妇女服装中表现的更为突出。
“镶滚绣彩”是指在服饰上不仅讲究镶嵌各种彩牙儿和花绦,而且还加上刺绣,就是农村妇女的头巾、围裙、衣襟、鞋面等也都要用各种彩色丝线刺绣一些花边图案。
1、袍、褂。
清代满族人经常穿的马褂是清代比较盛行的一种外褂。
它用料节省,制作和穿着都很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这是后人易于接受的原因。
清代袍褂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状,因此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显得独树一帜,突破了几千年来褒衣博带式的衣冠,为世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2、帽子。
清代百姓喜欢戴帽子。
大致分为:暖帽、凉帽、便帽和女子戴的坤秋帽。
所谓暖帽,是冬季所戴,圆形,帽檐为上翻形,帽顶有红缦作为装饰。
凉帽,无檐,形状颇像东北农村酱缸上的缸盖“酱斗篷”。
便帽,俗称“瓜皮帽”,是清代最普及的一种帽子,老幼皆戴,六瓣缝合而成,帽顶要缀上一个丝绒结成的“大疙瘩”,俗称“算盘结”。
为了区别帽子的前后,还要在帽边的正中间钉上一个明显的标志??帽正,多用美玉、翡翠等宝石来装饰。
坤秋帽是一种妇女所戴的帽子,式样与男子的暖帽相似,也为皮檐上仰。
帽顶多用红色、蓝色、紫色缎子作面,顶上有盖花,多用刺绣或金银为装饰。
3、坎肩。
南方称马甲,因它穿起来方便、护心而受到清代男女老少的喜欢,而且还往往把它套在长袍外面穿着,无形中起到一种装饰作用。
按衣襟造型分三种:大襟、琵琶襟、一字襟。
其中“一字形”前襟的叫“巴图鲁坎肩,”满语意为勇士穿的马甲,多在八旗子弟中流行。
4、裙子、裤子。
清代满汉妇女多穿裙装和套裤,裙子以长裙为主,群式多变。
如早期时兴“月华裙”,在裙中褶裥内有花纹图案,好似月色映照下的美景。
中期流行的“凤尾裙”用金银线将各裙片拼和连接,宛如凤尾。
08 清代服饰
绿色缎暗团龙棉袍马蹄袖
(二)一般男子服饰 1.马褂 清代在长衣袍衫之外,上身都加穿一件马褂,马褂较外 褂为短,长仅及脐, 马褂有长袖、短袖、宽袖、窄袖,对襟、大襟、琵琶襟 诸式,平袖口
大襟马褂
琵琶襟
明黄色暗葫芦花春绸草上霜对襟皮马褂
2.马甲 或叫做“背心”、“坎肩”,也叫做“半臂”(实是无 臂)。 • 一字襟马甲:也叫做“军机坎”,满族称为“巴图鲁 坎肩”,俗称“十三太保”。
纳沙盘金披领 仙鹤披领
⑵硬领、领衣 清代的礼服是没有领的,另于袍上加以硬领,领衣是连 结于硬领之下的前后二长片,有些象长长的牛舌,所 以称之为“牛舌头”。
⑶马蹄袖 “箭衣”的袖口上有箭袖,以便骑马射箭,因其袖口形 似马蹄,故又称马蹄袖。平日袖口向上翻起,行礼时 则放下,为入关后满服的一大特色。这是由于满族在 入关前历来以骑射为业,箭袖又与骑射有关,清王朝 视它为本族本室的精神,是尚祖崇宗的一种表现。 入关后由于不再骑射,所 以平日翻上,行礼时打下, 以警示不忘祖先箭袖以形 代本,所以清时的箭袖在 失去实用价值后还保留在 满服之上。
第八章 清代服饰
一、清朝服饰概述 清为金的后裔,同属女真族。 • 入关前,服饰延续了女真族的习俗 • 入关后,服饰上出现了两民族的习俗、文化传承的相 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这一阶段异族服饰的影响 大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
(一)满汉文化的冲突与斗争 汉满两民族文化冲突与融合最为明显的是发式问题。 清对异族行剃头令,一律改为脑后留辫子、前头顶为光 头的满发式,这一方面有文化统治之策,另一方面也 有心理统治之意义,而后者更高于前者。
⑵朝服 有冬、夏二种,其形制采上衣连下裳制。 皇帝的冬朝服有二式,多用明黄色。 表面用紫貂,袖端用薰貂,两肩和前后绣正龙各一,襞 积处行龙六,在前后绣十二章花纹,间以五色云纹, 下平水江牙。 夏朝袍也多用明黄色。
清朝服饰介绍课件
服饰与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对服饰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礼仪、规矩和等级制度,这些观念在清朝服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如不同身份的人穿着不同的服饰,以及服饰的颜色、图案和材料等都有严格 的规定。
服饰与儒家道德观念
儒家道德观念强调孝顺、忠诚、礼仪等美德,这些美德在清朝服饰中也有所体 现,如官员的服饰上常有象征忠诚的图案。
常服是清朝男性官员在非正式场 合穿着的便服,相对于朝服而言
较为简单。
常服款式
常服通常为长袍、马褂等,颜色和 图案也根据官员品级有所不同。
常服特点
常服注重舒适和实用性,同时也不 失华丽和精致,展现出清朝男性的 风采。
盔甲与武服
盔甲款式
盔甲由铁片、皮革等材料制成 ,通常包括头盔、胸甲、背甲 等部分。
武服款式
刺绣精美
清朝服饰上的刺绣工艺非 常精湛,图案丰富多样, 有龙、凤、鸟、花卉等, 展现出高超的工艺水平。
服饰与社会地位的关联
官服制度
清朝有严格的官服制度,不同品 级的官员所穿的官服有不同的颜 色、图案和材料,以彰显其地位 和权力。
民间服饰
民间服饰虽然没有官服那么华丽 ,但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 族风格,反映出不同地区和民族 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在现代社会的传承
清朝服饰的传统工艺和制作技艺在现代社会得到了保护和传承。许多手工艺人致 力于传承和发扬清朝服饰的制作技艺,使得这些传统工艺得以延续。
清朝服饰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也得到了现代社会的认同和传承。通过举办文化 活动、展览等形式,清朝服饰的文化内涵得以传播和弘扬,吸引了更多人关注和 了解。
04
CATALOGUE
清朝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与满族文化
满族传统服饰
清朝服饰
服饰1.清代皇帝服饰衮服:套在朝服或吉服外,重大典礼时使用。
服装特点:对襟,平袖,略短于朝服、吉服。
石青色缎。
其绣文为五彩云五爪正面金龙团花四个。
在左肩的团花内有日,右肩的团花内有月。
前后胸的团花内有万寿篆文。
端罩:冬季时替代衮服、补褂套穿在朝袍、吉服袍等袍服外。
服装特点:圆领、对襟、平袖、长及膝、左右垂带的翻毛外褂。
朝服(冬):皇帝礼服服装特点:衣表明黄色,右袵,上衣下裳相连,箭袖。
其绣文,两肩及前后胸绣正面五爪龙各一条.前后胸下方有行龙四条,裳折迭处有行龙六条,前后列十二章①。
朝服(夏):四种颜色,明黄(用于元旦、冬至、万寿及祀太庙等典礼),蓝色(用于祭天),红色(用于祭朝日),月白色(用于祭夕月)服装特点:右袵,上衣下裳相连,箭袖。
其绣文,两肩及前后胸绣正面五爪龙各一条.前后胸下方有行龙四条,裳折迭处有行龙六条,前后列十二章。
朝珠:穿朝服或吉服时,都要佩戴朝珠,挂在颈上,垂在胸前。
朝珠:朝珠每盘由一百零八颗圆珠串成。
一盘圆珠分属四份,份间加不同质地的大圆珠一颗。
在朝珠雨侧还有三串十颗小珠,左二串,右一串。
朝带:皇帝穿朝服,腰间系朝带。
①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音:府)、黻(音:弗)十二种花纹。
吉服(龙袍):穿吉服时,外面罩衮服,挂朝珠,佩吉服带。
服装特点:右袵、箭袖、四开裾。
领、袖都是石青色,衣明黄。
绣文为九龙十二章。
龙文分布前后身各三条,两肩各一条,里襟一条:龙文间有五彩云。
吉服带:皇帝穿龙袍、吉服时,腰间系吉服带。
常服:是皇帝的日常衣服,样式与吉服同。
面料、颜色、花纹随皇帝选用。
行袍:行袍是行服之一。
用于巡幸或符猎。
朝冠:冠形作圆锥形,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
冠前缀金累丝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十五颗,冠顶部再加金累丝镂空云龙,嵌大东珠宝顶。
行服冠(上):黄色,前缀珍珠常服冠(下):黑绒满缀红缨,红绒结顶。
朝靴:上朝时穿的靴子。
2.清代后妃服饰朝褂:于册封、寿辰等典礼中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1644 年—1911 年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因其长期处于游牧生活和征战状态,所以紧身、简洁、便于骑射是其服饰文化的主要特征,这与汉族传统的服饰文化差异较大。
清朝统治者一直对自己的民族服饰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不仅认为民族服饰是祖先的传统,而且认为这是他们屡战不败的重要因素,所以对民族服饰的继承和发展极其重视。
清朝服饰也是中国历代服饰中最为庞杂和繁缛的,对于近世纪的中国服饰影响较大。
套金护指的慈禧(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慈禧写真像》皇帝朝冠皇帝朝冠分为冬朝冠和夏朝冠两种。
冬朝冠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
用薰貂或黑狐毛皮制作,顶上加金缧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宝顶分为三层,底层为底座,有正龙 4 条,中间饰有东珠 4 颗;第二、三两层各有升龙 4 条,各饰东珠 4 颗;每层间各贯东珠一颗;共饰东珠 15 颗。
顶部再嵌大东珠一颗。
夏朝冠冠形作圆锥状,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
用玉草或藤丝、竹丝作成,外面裱以罗,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在两层喇叭口上镶织金边饰;内层安帽圈,圈上缀带。
冠前缀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15颗,冠后缀东珠7颗。
冠顶再加镂空云龙嵌大东珠金宝顶,宝顶形式与冬朝冠相同。
清皇帝冬朝冠清高宗夏朝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高宗夏朝冠冠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龙袍清代只有皇帝才能穿十二章龙袍,龙袍是圆领、大襟、右衽、窄袖加综袖、马蹄袖端,四开裾式的长袍,明黄色,用缂丝或妆花、刺绣作金龙九条,再装饰十二章纹样,间以五色云幅纹,下幅装饰八宝立水。
领前后饰正龙各一条,左右及交襟处饰正龙各一条,马蹄袖端饰正龙各一条。
领和袖均用石青色镶织金缎边饰。
随季节变换棉、纱、夹、裘等材料。
清乾隆皇帝一式冬朝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皇帝祈谷穿用的夏朝服(国家博物馆藏)清太祖努尔哈赤朝服像清乾隆二式皇后缂丝龙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帝慧贤皇贵妃冬朝服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皇后朝冠冬朝冠用薰貂制作,冠体为圆顶呈半圆坡状,上缀朱纬,周围有一道冠檐。
冠顶呈宝塔形,分三层,每层贯东珠各一颗,每层冠都有金凤,上饰东珠各 3 颗,珍珠各 17 颗,上衔一颗大东珠。
朱纬上周缀七只金凤凰,每只凤凰身上饰东珠 9 颗,猫睛石一颗,每只凤凰的凤尾装饰珍珠 21 颗。
冠后饰金翟(雉鸟),翟鸟下垂珠结,由五行珍珠平排垂挂,每行有 64 颗珍珠串联,这种装饰称作“五行二就”。
冠后从冠檐里边下垂倒葫芦形护领,护领下端垂明黄色丝绦两条,末缀宝石。
冠左右缀青色缎带。
皇后夏朝冠以青绒制作,其它造型与冬朝冠相似。
清代皇后朝冠(选自《大清会典图》)朝褂皇后朝褂均为石青色,用织金缎或织金绸镶边,上绣各种纹饰。
领后均垂明黄色绦,绦上缀饰珠宝。
朝褂都是穿在朝袍外面,穿时胸前挂彩,领部有镂金饰宝的领约,颈挂朝珠三盘,头戴朝冠,脚踏高底鞋,非常华美。
清顺治孝康章皇后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皇后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朝褂(传世实物,原件现藏故宫博物院)百官冠帽百官帽子的最高部分装有顶珠,原料多为宝石,颜色有红、蓝、白、金等。
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
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用阳文镂花金。
无顶珠者,即无品级。
翎子清代戴礼帽时,一般在顶珠之下都装有一支6-7cm长的、用白玉或翡翠制作的翎管,这翎管主要是用来安插翎枝的。
清朝的翎子有花翎、蓝翎之别,以花翎为贵。
花翎用孔雀翎毛,有一眼、二眼、三眼之分。
所谓“眼”,就是指翎毛尾梢的彩色斑纹。
孔雀翎中,又以三眼最贵;蓝翎则以鹳羽为之,无眼。
清朝翎子的装法是将翎子拖在脑后。
凉帽(传世实物)穿补服的官吏(清人《关天培写真像》)暖帽(传世实物)清单眼、双眼、三眼孔雀花翎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冠帽上的顶子(传世实物)补服清代补服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明朝官服的直接承袭,补服是清代文武百官的重要官服,也是清代的礼服。
补服以装饰于前胸及后背的补子的不同图案来区别官位的高低。
皇室成员用圆形补子,各级官员均用方形补子。
补服的造型特点是:圆领,对襟,平袖,袖与肘齐,衣长至膝下。
门襟有五颗纽扣,是一种宽松肥大的石青色外衣,当时也称之为“外套”。
清代补服的补子纹样分皇族和百官两大类。
皇族补服纹样为:五爪金龙或四爪蟒。
各品级文武官员纹样为:文官一品用仙鹤;二品用锦鸡;三品用孔雀;四品用雁;五品用白鹇;六品用鹭鸶;七品用鶒鸂;八品用鹌鹑;九品用练雀。
武官一品用麒麟;二品用狮子;三品用豹;四品用虎;五品用熊;六品用彪;七品和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马。
清《万树园赐宴图》中穿吉服袍外罩补褂的官员们亲王补子——团龙(传世实物)武一品官补子——麒麟(传世实物)武三品官补子——豹(传世实物)武六品官补——彪(传世实物)文一品官补子——仙鹤(传世实物)朝珠朝珠源于佛教数珠。
清代皇帝祖先信奉佛教,因此,清代冠服配饰中的朝珠也和佛教数珠有关。
按清代冠服制度,穿礼服时必于胸前挂朝珠。
朝珠由 108 粒珠贯穿而成。
每隔27 颗穿入一颗材质不同的大珠,称为“佛头”,与垂于胸前正中的那颗“佛头”相对的一颗大珠叫“佛头塔”,由佛头塔缀黄绦,中穿背云,末端坠一葫芦形佛嘴。
背云和佛嘴垂于背后。
在佛头塔两侧缀有三串小珠,每串 10 颗小珠。
一侧缀两串,另一侧缀一串;男的两串在左,女的两串在右。
朝珠的质料以产于松花江的东珠为最贵重,此外还有翡翠、玛瑙、白玉等。
穿朝服、佩三串朝珠的清朝皇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像》)清代朝珠(根据传世实物绘制,高春明绘)耳饰清代耳饰分两大类,有流苏的为耳坠,无流苏的为耳环。
满族女子的传统风俗是一只耳朵上戴三件穿耳洞式的耳环。
清代耳饰,不仅质料高贵,色彩华美,而且形式千变。
清银嵌珊瑚松石大耳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金镶珠宝耳环(传世品)以绿松石及孔雀石制成的串饰(云南晋宁石寨ft西汉墓出土)戴耳环的清代妇女(清无款人物堂幅)钿子清朝贵族女子平日梳旗头,还有一种类似冠的头饰,叫做钿子。
钿子实际上是一种珠翠为饰的彩冠。
戴在头上时,顶往后倾斜。
前后均以点翠珠石为饰。
钿子的材质有金、玉、红、蓝宝石、珍珠、珊瑚、琥珀、玛瑙、绿松石、翠羽等。
清点翠嵌宝石福寿绵长钿子清光绪镶珠翠碧玉双喜字青钿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簪、钗、步摇、耳挖簪、扁方簪、钗、步摇、耳挖簪都有簪首和挺两部分,在簪首以珠翠、宝石、点翠等工艺制成华美的花饰。
清代的簪花追求精工写实,尤其工细复杂的是镀金点翠镶嵌珠宝翠玉的花簪,内容有九子玩花、蝴蝶闹春、双龙闹珠、五福捧寿等等。
耳挖簪一般在簪挺的中段施加纹饰,有珊瑚珠嵌成万寿平安如意文字、金点翠嵌东珠寿喜盘长等等各种花式。
扁方一般为长方条形,有沉香木嵌珠翠碧玺花鸟,玳瑁嵌金、珠花凤等繁缛精工的花式,也有平素光洁,以呈现玉质为主的翠玉扁方,显得晶莹高贵。
清银镀金点翠嵌珠宝花蝶簪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珊瑚珠玉步摇(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白玉嵌珠翠碧玺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银耳挖簪(ft东嘉祥元曹元用墓出土)金镶玉步摇护指、搬指与戒指满族女子以凤仙花或指甲花染指甲的风习由来已久,贵族女子留长指甲,用金片或白银铸成的指甲套来护指。
清代用金银作成的指甲套,纹饰极为华丽。
搬指原是古代射箭钩弦的,清代的搬指则是贵族男子戴于右手拇指上的饰物(也有左右拇指都戴的),多以翡翠、碧玺、玛瑙、珊瑚、水晶、金、银、铜、铁、瓷等制作。
有的刻有御题诗词,有的巧制纹饰,或朴素无纹。
清代的戒指用各种不同珍贵材质精工巧作,有金龙赶珠、金凤戏珠、镂空嵌珠梅花、镂空花卉草虫、平安如意等精美绝伦的纹饰。
清慈禧太后着色照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江苏扬州市郊清墓出土金护指清玳瑁嵌珠宝花蝶指甲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翠玉搬指/清翠玺搬指(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开金镂空古钱纹戒指(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荷包香囊按满族人的传统习俗,外出行猎时都在腰间系挂装食物的皮囊,便于在远途中充饥。
后来,他们仿效汉人用绫罗绸缎等丝织品制作荷包、香囊、褡裢、火镰袋、扇套等既实用又有装饰意味的小挂件,佩挂在腰带两侧。
而女子则把荷包、香囊等挂在钮扣上,后来又有镜套、牌套、表套等织绣小件。
彩绸荷包(传世品)着便服、挂什件的男子清香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烟荷包(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织绵荷包(传世品)瓜皮帽瓜皮帽是以六瓣合缝的便帽,也称“小帽子”,取其六合一统之意,创自明朝。
其质料夏秋用纱,春冬用缎,颜色多为黑色,里子用红色,讲究的还用锦缎滚边。
这种小帽形式很多,有平顶、尖顶、硬胎、软胎之别。
平顶大都是硬胎,内衬棉花;尖顶大都为软胎,取其便利,不戴时可折起来装入衣袋里。
便帽上有“结子”,结子一般是用红色丝线编成的,有丧则用黑色或白色;结子的大小,也随流行而变;也有不用帽结而以珊瑚、水晶、料珠等代替的。
帽缘正中,另缀一块四方形的帽准作为装饰,这种帽准一般多用玉,也有用碧霞珠宝的。
戴小帽的男子(传世图照)马褂清代男子一般的装束是长袍或长衫配马褂、马甲,腰束长腰带。
马褂长至肚脐,左右侧缝和后中缝开衩,袖口平直(无马蹄袖端),有的袖长过手,有的袖长仅至手腕,开襟形式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
女式马褂款式有挽袖(袖比手臂长的)、舒袖(袖不及手臂长的)两类。
衣身长短肥瘦的流行变化,与男式马褂差不多。
但女式马褂全身施纹彩,并用花边镶饰。
琵琶襟马褂(传世实物)穿对襟马褂及行袍者晚清刺绣对襟女衫晚清天青纱大镶边右衽女马褂(传世品,国家博物馆藏)马甲清朝男式马甲有一字襟、琵琶襟、对襟、大襟和多纽式等几种款式。
除多纽式无领外,其余都有立领。
多纽式的马甲在前身腰部有一排横列的纽扣,穿脱很方便。
马甲四周和襟领处都镶异色边缘。
女式马甲的式样有一字襟、琵琶襟、对襟、大捻襟、人字襟等数种,多穿在外面。
工艺有织花、缂丝、刺绣等。
花纹有满身洒花、折枝花、整枝花、独棵花、皮球花、百蝶、仙鹤等等,内容都寓有吉祥含意。
清中后期,在马甲上施加如意头、多层滚边,除刺绣花边之外,加多层绦子花边、捻金绸缎镶边,有的更在下摆加流苏串珠等装饰。
清慈禧太后竹子纹样紧身小样四种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琵琶襟女马褂小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穿大襟马甲的清代妇女(天津杨柳青清初年画)旗髻旗髻指“两把头”、“大拉翅”等满族头髻。
两把头的梳法是先将长发向后梳,分为两股,下垂到脖后,再将两股头发分别向上折,折叠时一边加黏液,一边复压使之扁平,微向上翻,余发上折,合为一服,反复至前顶,随用头绳(红丝线或棉线绳)绕发根一圈扎结固定,其上插扁方,余发绕扁方上,使扁方与发根之柱状合成 T 字形。
前戴大花卉及珠结,侧面垂流苏。
后来,旗髻逐渐增高,两边角也不断扩大,上面套戴一顶形似“扇形”的冠,一般用青素缎、青绒做成,称为“旗头”或“官装”,俗称“大拉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