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8298de8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d1.png)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主题和意境。
2.能够通过诵读和朗读古诗来感受古诗的韵味。
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4.能够简单描述古诗的意境和格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意境。
•教学难点: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三、教学准备1.教材:《古诗三首》课文。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录音机。
3.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看到题目《古诗三首》,询问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并引导他们谈一下自己对古诗的想法。
2. 学习新诗1.让学生单独阅读第一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并朗读。
2.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主题、情感以及意象等内容。
3.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3. 讲评1.教师对第一首古诗进行点评,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关键词、核心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古诗的主旨。
4. 学习第二首古诗1.让学生朗读第二首古诗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二首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蕴。
3.让学生分组进行古诗朗读比赛,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5. 学习第三首古诗1.学生认真阅读第三首古诗,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
2.学生群体讨论古诗的语言运用和诗意表达。
3.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首古诗,体验古典诗歌之美。
6. 教学反思1.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本堂课的感想和收获。
2.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完善。
3.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教授《古诗三首》,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课上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在朗读古诗中感受语言之美和情感之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审美情感的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涵。
同时,教师在点评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表现,帮助每位学生在诗歌朗诵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部编五下1.古诗三首(教案和反思)
![部编五下1.古诗三首(教案和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e12da190722192e4536f641.png)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按要求掌握生字。
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古代少年们童年生活的情景。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童年是纯真的、难忘的。
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写着美丽的故事。
这些画卷体现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真实再现了古代少年儿童多彩的童年生活。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看看诗中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板书课题,释题:“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2.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学生举手自由发言,可根据课外掌握的或是课前搜集的资料,知道多少说多少。
)3.师相机补充介绍范成大及其文学成就。
(课件出示: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他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
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今天要学习的是其中一首,这首诗描写的是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请说说古诗应该怎样读?(指名说)明确:朗读诗歌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
(2)师范读。
(课件出示划分节奏: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个人自由朗读。
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说说诗歌写的什么情景吗?3.小声自读,边读边想: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师引导学生回答,并小结板书:村庄儿女耕田织布童孙学种瓜)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村晚 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村晚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6ecea45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37.png)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村晚教学设计课程背景本单元主要讲解古诗鉴赏。
通过学习古诗,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语文的特点和情感,培养学生爱好古诗的能力。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诗文,理解作者写诗的目的和情感。
2.能够理解诗文中的意境和意象,感受诗歌的美。
3.能够接触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拓展审美视野。
4.能够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理解。
2.诗歌中的意境和意象的概念理解。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古诗中深层意思的培养。
2.学生对于古诗抽象意象的把握。
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制作主题墙报,准备古诗课文,诗词解析的教学PPT。
2.学生准备:学生复印古诗课文,学生课前背诵古诗。
教学方式1.导入:通过展示诗词图片或视频引入诗歌,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学生朗读:让学生分组朗读古诗,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诗歌解析:通过PPT解析古诗,并解释其中的意境和意象。
4.创作活动:让学生仿照古诗创作自己的村晚诗词或散文。
5.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古诗的情感和意境展开讨论。
教学内容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选取了三首古诗《村居》,《夏夜》,《江村》作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结合这三首古诗进行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绿杨穿新篁。
芳菲酒醒何处,一蓑烟雨任平生。
《夏夜》梦回夏夜边草阁,半遮东户晓风透。
泉接樭头交竹径,露浓村路栉河洲。
月沈枕上樱桃熟,青鸟吹箫亂叶愁。
时见鱼龙困不得,呼云曳雨三更秋。
《江村》青青麦浪绿葱葱,飒飒风声飘柳丛。
儿童把钓穿花去,野田骑牛翠烟空。
吾庐当年曾泊舟,南畔恩波泪欲流。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教学评价通过本次古诗教学设计,学生可以领略到古诗的优美和深邃,培养了学生对文学的感悟和热爱。
同时,通过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创作,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教案(集体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94072dc1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6a.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和修辞能力。
3.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古诗三首-稚子弄冰》。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学习诗歌的韵律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掌握古诗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理解古诗中隐藏的哲理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古代孩童玩耍冰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学习1.听诵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解读诗歌内容,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3.学习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4.分组讨论,尝试朗读和演绎诗歌。
3. 拓展1.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2.探索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4. 总结回顾课堂内容,总结所学知识点,并展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堂练习1.默写古诗《稚子弄冰》。
2.分组朗诵古诗,展示诗歌的节奏和表达技巧。
六、教学反思本课主要围绕古诗《稚子弄冰》展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修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感,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得到乐趣和启发。
以上是本次《古诗三首-稚子弄冰》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进行集体备课,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f599c1c77da26925c5b0b4.png)
1、古诗三首记。
识记生字的方法有很多,好的方法可以推广到全班。
◆易错提示:“昼”是上下结构,下部是“旦”,不是“日”;“耘”的左边是“”,不是“”。
(3)重点词语释义。
[耘田]在田间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3.再读古诗,整体理解诗意。
朗诵与交流:(1)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义、句意。
在不理解的地方画上记号。
(2)小组内讨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把疑难问题记下来。
(3)我们可以先弄清以下问题: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诗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分别做了哪些事?(4)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理解整首诗的字面意思,说出诗的大意。
明确:(1)“桑阴”指桑树成荫。
当桑树成荫时,那就是——夏天。
所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田园风光。
(2)这首诗写了“儿女”(大人)、“童孙”(小孩)等人。
(3)这首诗写的事有:大人们白天在田间除草,夜晚把麻搓成线。
小孩子们在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过渡: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可不是简单地把词句的意思串起来。
我们可以在句子中加上时间、人物等,这样说起来就更生动、更流畅。
谁再来试试?(可指名,也可自告奋勇)明确:整首诗的意思:白天,村子里的大人们都去田里除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他们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孩子们不懂得耕田和织布,但他们也没闲着,在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过渡:同学们说得正确、全面,那么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诗人通过写夏日农村的田园风光、村民劳作、孩童种瓜,抒——[清]高鼎《村居》六、作业设计,巩固提升作业:1.背诵、默写三首古诗,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古诗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人文底蕴,教师要把学生引入诗境,自己必须披文入情,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点燃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本课的三首古诗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部编版语文五下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下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39d133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0e.png)
部编版语文五下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内容和意境。
2.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感悟其中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朗读古诗,感悟诗歌的意蕴。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的抽象意境。
2.表达对古诗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准备1.《1古诗三首》的教科书内容。
2.课堂教学随堂练习。
3.课堂互动环节的设计。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热身•让学生回想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 导入新知•介绍古诗《将进酒》的背景和作者,并进行整体阅读。
3. 梳理语文知识•带领学生分段解析《将进酒》的句子,解释生僻词语。
4. 听读训练•让学生听朗读《将进酒》并模仿跟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让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回答问题。
2. 引入新诗•介绍古诗《静夜思》的背景和作者,并进行整体阅读。
3. 细节理解•带领学生解读《静夜思》中的具体情感和意象,引导学生品味古诗的美。
4. 朗读练习•让学生进行小组朗读和个人朗读,加深对《静夜思》的理解。
第三课时1. 复习巩固•带领学生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2. 创作写作•让学生根据所学古诗的风格和意境,进行自由创作。
3. 诗歌比赛•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展示学生的朗诵技巧和情感表达。
六、课后反馈•让学生针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填写学习反馈表,反映对古诗的理解和体会。
七、拓展延伸•让学生阅读更多古诗,进行欣赏和解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
八、教学反思•总结本次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准备。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希本能够帮助您更好地备课和教学。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3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3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31a86d71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14.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3课时)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1课,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春日》。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对自然景物和生活情感的描绘,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朝代的诗人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提高朗读、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古诗的鉴赏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进一步感受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并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此外,学生还需要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朗读技巧和想象力,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懂得感恩。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朗读法: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感。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4.写作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三首古诗,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三首》作业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三首》作业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f6c8465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d3.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三首》作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1 古诗三首》这几首古诗的背景意义。
2.能正确朗读《1 古诗三首》中的古诗。
3.能理解古诗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4.能根据古诗内容进行创作。
二、教学准备1.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1 古诗三首》。
2.教师准备古诗的生动讲解内容。
3.复印古诗的课文及相关习题。
4.准备录音或视频播放古诗朗诵。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1.导入:通过谈论古诗的重要性和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学习《1 古诗三首》第一首古诗,导读生字和生词,讲解古诗的背景故事,帮助学生理解。
3.练习:让学生跟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
4.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第一首古诗。
第二课1.温习上节课内容,复习第一首古诗。
2.学习《1 古诗三首》第二首古诗,同样进行生字和生词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3.练习:让学生分组朗读第二首古诗,互相评价语音表达。
4.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默写第二首古诗。
第三课1.复习前两首古诗。
2.学习《1 古诗三首》第三首古诗,同样进行解释和背景说明。
3.分组朗读第三首古诗,着重训练语音语调。
4.练习创作:让学生根据所学古诗的主题进行自由创作,鼓励表达情感和观点。
5.总结:帮助学生总结所学三首古诗的共同主题和情感。
四、教学反思这份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背后的意义,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创造力。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练习,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古诗朗诵技巧和创作方法。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第三首《古诗三首——村晚》教案(定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第三首《古诗三首——村晚》教案(定稿)](https://img.taocdn.com/s3/m/63caecb5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6c.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第三首《古诗三首——村晚》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诗三首——村晚》的内容和背景。
2.熟悉古诗的韵律和语言特点。
3.能够朗读古诗并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
4.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2.培养学生对乡村生活和自然景观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村晚》的意境和情感。
2.熟悉古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2.引导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在课堂上播放与乡村夜晚相关的音乐或自然声音,引导学生进入《古诗三首——村晚》的诗境。
二、呈现1.学生跟读诗歌,交流对诗歌的第一印象。
2.教师解读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三、理解1.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
2.整合各组讨论成果,共同理解古诗。
四、感悟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体味古诗中的美感和哲理。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五、拓展1.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写下对乡村夜晚的感悟和描述。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交流感受。
五、归纳总结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梳理古诗的核心意义。
六、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古诗三首——村晚》中的部分内容,并写下对古诗的感悟。
七、板书设计•《古诗三首——村晚》•诗中景物描写•感悟与表达八、黑板报设计设计一个以《古诗三首——村晚》为主题的黑板报,展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九、教学反思教师可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建议。
以上是针对《古诗三首——村晚》的教案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c4c355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7c.png)
部编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其中的精彩句子或整首诗。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感知、理解、欣赏、评价的过程来领悟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对三首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兴趣,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让学生领略自然美、感受爱国情怀,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适当引入历史、艺术等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特点,增强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 理解三首古诗的主旨和意境。
在教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中的三首古诗时,我们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三首古诗的主旨和意境。
这包括让学生不仅掌握字面的意思,更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及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和氛围。
通过讲述背景故事、介绍诗人生活背景及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三首古诗,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我们将逐一解析三首古诗的主旨。
在解析过程中,要结合诗中的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让学生知道每首古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
在理解古诗主旨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
让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氛围。
分析诗歌的意象、比喻、象征等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通过对比分析三首古诗的主旨和意境,让学生了解到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特点,以及不同诗歌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古诗的艺术魅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课堂交流。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主旨和意境的理解,增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能力。
在教授过程中,采用讲解、讨论、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8a05012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68.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掌握古诗的基本意境和表达。
3.培养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理解力。
二、教学准备
1.课文:《古诗三首》
2.教学素材:PPT、黑板、录音机、乐器等
3.教学环境:安静整洁的教室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通过展示古诗的图片或念诵古诗的第一句,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
逐句讲解古诗,分析诗句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带领学生朗读、背诵古诗。
3. 欣赏古琴
播放古琴演奏古诗相关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4. 课堂小结
回顾课文内容,领会古诗的美。
第二课时
1. 复习
让学生互相背诵古诗的部分内容,巩固记忆。
2. 剖析诗句
分组讨论古诗中的关键诗句,学生阐释自己的理解。
3. 朗诵比赛
组织朗诵比赛,展示学生对古诗的感悟。
4. 课堂总结
总结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古诗对人生的启示。
四、教学总结
通过两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古诗三首》这一课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理解力,使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得到乐趣,并从中获得启发。
同时,通过音乐、朗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以上是关于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af7934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4b.png)
课题1古诗三首课时安排1课时主备人课型精读引领课课标分析课标摘录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3.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课标分解学什么:1.正确、流利、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学到什么程度: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并正确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体会”是指能依据丰富扥学习材料说出古诗蕴含的诗人情感。
怎么学:1.通过教师范读、个人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解诗题,借助注释、插图和相关背景资料,小组交流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通过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等方式,想象画面,说一说诗句描绘的情景以及童真童趣。
教材分析地位:《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分别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本课由这三首七言绝句组成,内容都涉及古代的儿童生活。
内容:《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与四年级下册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属于同一组诗,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
古诗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的劳动场面:初夏,农人白天到田里除草,晚上回来搓麻线,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却在茂盛的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古诗的前两句用“昼”“夜”“儿”“女”等词语,从时间、人物的角度表现出农家耕织的场景:不分日夜,不分男女,村庄上下一片繁忙。
后两句写得意趣横生,“未解”“也”“学”等词语表现出乡村儿童的天真可爱,流露出赞扬之意。
全诗语言浅近、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
古诗写了幼童在严寒天气弄冰玩耍、自得其乐的场景: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取出,用彩丝穿过冰块,提在手中,就像一个银钲。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f4e5174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4f.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的意蕴。
2.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
3.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2.运用语文知识解读古诗。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古诗三首》的文字和注释。
2.黑板、彩色粉笔。
3.课堂活动准备:朗读比赛、分组讨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古诗三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古诗三首》(15分钟)分段逐句解读《古诗三首》,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并注意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古诗中的某一部分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悟。
4. 朗读比赛(15分钟)安排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评选出最具情感表达和朗读技巧的学生,激励全班同学。
5. 总结反思(10分钟)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他们思考古诗的意义和表达方式,鼓励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中,学生们在理解《古诗三首》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好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在部分学生的朗读中缺乏情感表达。
为提高教学效果,下节课可以加强情感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情感内涵,并提升朗读表达的技巧。
以上为本节课《古诗三首》的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朿能对教学有所帮助。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村晚 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村晚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63f187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68.png)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村晚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包含了三首古诗《村晚》、《春晓》、《所见》。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古代诗歌,描绘了农村晚景、春天的景象以及儿童的生活场景。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他们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适当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交流,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时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古诗意境的感悟和作者情感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视频。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农村晚景、春天景象和儿童生活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这些场景的感悟。
然后,教师简介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村晚》、《春晓》和《所见》。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录音或视频,让学生跟随录音或视频朗读课文。
教师适时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和理解生字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朗读课文,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评价和建议。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 古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aab84f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1f.png)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 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春日》、《游园不值》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篇目,语言优美,寓意深刻。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对古诗的语言、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同时,由于古诗的语言较为简练,学生可能对其中某些词语、句子的含义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哲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赏析等方法,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哲理,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哲理,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赏析,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三首古诗的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
3.黑板:写好板书内容,准备教学过程中所需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接着,教师逐句解释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共3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共3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c81bc388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33.png)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共3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2.掌握《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和《春晓》三首古诗的背诵和朗读。
3.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操,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背诵和朗读《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和《春晓》三首古诗。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三首古诗的课文,并准备相关的图片或PPT辅助教学。
2.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用图片或PPT展示《静夜思》,让学生描述图片内容,引出《静夜思》这首古诗。
2.学习《静夜思》: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理解古诗内容,讲解其中的意境和表达。
3.分组朗读:让学生分组朗读《静夜思》,培养合作意识和朗读能力。
第二课时1.复习《静夜思》:让学生背诵《静夜思》,并选择几名学生进行个别表演。
2.学习《床前明月光》:同样方式进行学习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意境。
3.配合动作:让学生配合手势或动作来朗读《床前明月光》,增加趣味性。
第三课时1.复习《床前明月光》:让学生背诵《床前明月光》,并进行朗读练习。
2.学习《春晓》:引导学生品味《春晓》的清新,讲解诗中描绘的春天美景。
3.诗歌创作:鼓励学生自行创作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并进行展示与分享。
五、课堂小结通过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古诗三首》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欣赏,提高了朗读和表达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素养。
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可以继续欣赏和理解更多的古诗,丰富自己的文学修养。
以上是关于《古诗三首》教案的具体安排和授课内容,希望能为您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4d043f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6a.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在五年级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是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为《1 古诗三首》,包括《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春晓》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内容深刻,意蕴丰富,适合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1 古诗三首》的背景故事和文学价值;–掌握古诗的基本意境和韵律特点;–能够准确地朗读古诗,并理解其中的意义;–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激发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1 古诗三首》的背景故事和核心意义;–古诗的韵律特点和表达技巧;–学生朗读和理解古诗的能力培养。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蕴含的情感和意义;–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音韵、意境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5分钟)•利用课堂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古诗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 学习《1 古诗三首》(40分钟)•师生共同朗读《登鹳雀楼》,讲解古诗背景故事和意义;•分组学习《静夜思》,学习古诗的韵律和意境;•听取几位学生的朗读表演,评价朗读的表达力和准确性;•学习《春晓》,分析古诗的表达技巧和情感描写。
3. 总结反思(15分钟)•让学生谈谈对古诗学习的感受和收获,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不足之处。
五、教学延伸•鼓励学生选取自己喜爱的古诗,进行朗读和解读,并向全班分享;•组织学生开展古诗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鼓励学生之间合作朗诵古诗,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568102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3f.png)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进行教学。
这三首古诗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能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由于古诗的语言和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掌握古诗的韵律和意境,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的理解。
2.针对重难点的教学策略:通过反复朗读、解读、欣赏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理解古诗意境的学习环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用于课堂教学。
2.准备教材:准备《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原文和译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三首古诗的原文,引导学生注意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含反思)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6297c490740be1e650e9a71.png)
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且背诵三首诗歌。
2. 读懂诗歌内容,了解三首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且背诵三首诗歌。
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认识三位朋友,介绍范成大、杨万里、雷震。
了解完作者,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
首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显示)。
有信心完成学习目标的同学请举手,(好,请放下。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我们将进行两场比赛,先看第一场比赛。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学习字词师: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要求: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文中的生字、新词。
5分钟后比谁能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生字、新词昼夜耕耘供品幼稚涟漪教师过渡语:学习完本课生字,并读通顺课文后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场比赛。
个性化设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等方式学习生字词语。
强调:重点生字,词语着重学习。
拓展:易考词语:报晓、桑树、耕耘、昼夜三、第二次“先学后教”:翻译古诗师: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要求: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边读课文边思考下面问题。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课件出示思考题:1.三首古诗词语解释师:时间到,停。
看第一个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引导出示总结答案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生:1.耘田:在田间锄草。
2.绩麻:把麻搓成线。
3.供:从事。
4.傍:靠近。
5.阴:树荫。
师:同意他答案的同学请举手。
(好,放下)我们来看《稚子弄冰》中的词语。
生:1.稚子:幼小的孩子。
2.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3.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形状像钟,有长柄。
4.磬:一种金属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师:同意他答案的同学请举手。
(好,放下)我们来看《村晚》中出现的词语。
生:1.陂:池塘。
2.漪:水中的波纹。
3.腔:曲调。
4.信口:随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教学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3c7aac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72.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选取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文化底蕴,体会诗歌的美妙,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对诗歌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字、古今异义词等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背景,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诗句的意义及诗歌韵律、意境的感悟。
3.古代文化知识的拓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句、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资料:收集有关诗人王之涣、李白、王安石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
3.课堂练习:准备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句的韵律和意境。
同时,讲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背景。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诗句,注意指导生字词的读音和诗句的停顿。
接着,让学生背诵诗句,检查背诵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教案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了解三首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通过领会诗句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乡村生活的温馨和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教学课时2课时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中的第三十一首。
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的第一首。
老师板书课题。
(教师板书: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正音“兴”)教师:大家请看(课件: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兴”解释为“兴致”,在这里应读xìng。
看来,对于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它在句子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教师伸出食指,示意学生)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手指诗题)来,齐读!二、师生谈话,知人解题(知人,了解作者;解题,理解题目含义)1.对于范成大,你了解他吗?你知道关于他的哪些事情?(1)学生介绍作者,教师适时补充。
(2)介绍田园诗。
田园诗:中国古代诗歌流派。
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
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
范成大一直以乡村和农民的生活为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仅有描写乡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较全面地描写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乡村的劳动者;还留下一些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剥削的诗篇。
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
2.释题。
教师:《四时田园杂兴》这组诗一共有六十首,描写了乡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看来,“四时”是指——(示意学生答),“田园”的意思是——(示意学生答),“杂兴”指的是——(示意学生答)(四时: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田园:乡村生活;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教师:谁来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随兴而写的诗。
)三、初读诗句,读出诗味1.初读,正音: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两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学生读,教师正音。
2.再读,读出节奏。
试着给诗划分节奏,并按划分的节奏读给大家听。
(1)指名读。
(2)齐读。
3.三读,读出诗韵。
教师:我们都知道,古诗要押韵,你知道本诗中押的是哪个韵吗?哪几个字押韵?怎么才能读出这个韵味呢?谁来试着读一读?(1)指名读。
(2)大家一起来试着读一读。
四、再读诗句,读懂诗意1.学习古诗,光会读还不行,还要明白诗句的含义。
谁知道理解古诗文的方法都有哪些?2.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补充。
(看注释,联系上下文,问别人,查字典,看插图。
)3.教师:现在就让我们用上这些方法,和同桌合作学习,试着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吧!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举手问老师,也可以做上记号,一会儿一块交流。
4.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5.质疑: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6.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
7.指名同桌两个人同时汇报(一人两句)。
(1)第一、二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理解是:(白天在田地里除草,夜里还要再把麻搓成线,村里的男人和女人都能担当起家庭的责任。
)你从哪些词句知道村里人白天、晚上都能担当起家庭的责任?(“昼出耘田”“夜绩麻”)(2)第三、四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理解是:(小孩子不懂耕田织布的方法,却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未解”,你的理解是——?“桑阴”指——?“童孙”指的是——?五、想象朗读,体会情感1.教师:当我们理解了诗句的含义后,老师想考考大家,注意要用诗中的词语来回答。
(1)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儿女、童孙)①教师:从“儿女”“童孙”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是什么年龄的人才可以称成年的男子和女子为“儿女”,称小孩子为“孙子”?(上了年纪的老翁)②指导朗读:正是如此。
写这首诗时范成大已经六十多岁了,确实是一位老翁了。
那诗中的人物真是范成大的儿女、子孙吗?他这样称呼,可以看出一种什么感情?(亲人,亲切,赞扬,称赞)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遍诗句。
③朗读诗句。
(2)他们分别在干什么?(耘田、绩麻、学种瓜)①教师:什么时候耘田?什么时候绩麻?(白天耘田,晚上绩麻)②乡村生活,不光是耘田、绩麻,还有很多的活计。
结合你生活中看到的、电视上看到的、书中读到的,想象一下,他们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施肥……)③朗读诗句。
(3)童孙——在哪里,干什么?(傍桑阴,学种瓜)①从“桑阴”一词,你知道诗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吗?(初夏)②诗中有一个字,写出了幼童的可爱,你知道是哪个字吗?(学)你从这个字中,还读出了什么?(像爸爸妈妈一样是一个勤劳的孩子;孩子对劳动的喜爱;孩子的天真等。
)③指导朗读。
教师:如果这几个孩子就在你面前,你会对他们说什么?从你们的交流中,老师看出了你们对这些儿童的喜爱。
将这份喜爱带入诗句中,读读后两句吧!④朗读后两句诗。
2.总结全诗。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画面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劳动画面;体会到大人的辛苦、勤劳,孩子的天真、可爱。
)3.体会情感。
教师:人们常说,文字是情感的外在流露,你知道范成大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这首诗的吗?(对辛苦、勤劳的劳动者的赞美,对儿童童趣的喜爱和对他们勤劳懂事的赞美,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六、熟读成诵,拓展阅读1.教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将这首诗完全理解了。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么好的诗,赶紧试着背诵下来吧,一会儿老师要让男女生比赛。
2.学生背诵诗句。
3.检查背诵。
4.拓展阅读。
教师:老师这儿还有一首范成大写的诗,谁来读一读?(课件出示)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教师总结: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通俗浅显,富有泥土气息。
诗句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文笔清新轻巧,生动自然,犹如信手拈来。
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美好的田园生活,犹如一幅生动的乡村风俗长卷,充溢着江南乡村浓郁的乡土气息。
七、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有六十首,将一年四季的乡村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
课下找找组诗里的其他古诗和同学们交流交流,办一份田园诗手抄小报。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谈话激趣1.指名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谈话:童年是最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正经历着人生中最美好的季节,一切都是新奇有趣的。
在诗人范成大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古代乡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和勤劳懂事,这节课,让我们继续穿越时光隧道,去体会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稚子弄冰》和《村晚》。
(板书课题)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文,了解作者教师:在学习古诗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1.介绍诗人。
指名介绍,教师适时指导。
2.指名朗读,齐读。
三、再读古诗,展现画面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正音,尤其注意“稚”“漪”的读音。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3.交流古诗的大意。
4.自由朗读古诗,选择其中一首,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呈现的情景,把诗句化为同样优美的散文诗化的句子。
5.指名配乐朗读,想象画面。
课件播放钢琴曲《童年》。
四、品读《稚子弄冰》,领悟诗境让我们跟随杨万里,在寒冬的清晨,走到农家,再去感受童趣。
(课件出示: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学生自读古诗《稚子弄冰》,思考:诗句中何处让你觉得有趣?2.交流对古诗的解读。
课件出示诗句。
(1)抓住“脱”“穿”“敲”等动词,感受儿童的天真淘气。
(2)想象声音,感受儿童的快乐。
(3)想象儿童从“脱晓冰”到“当银钲”再到“敲玉磬”至最后的“忽作玻璃碎地声”各个环节的心理状态,体会孩子从快乐到失望的心理变化。
(4)理解“银钲”“玉磬”的意思。
3.假设你们就是那个稚子,表演出当时的情景,有对话,有动作。
4.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情绪的变化。
教师: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用我们的读书声,表达出你对这样的生活的向往。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5.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顽童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我们也把顽童的形象记在心里吧! (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6.教师小结: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盆“彩”丝穿“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盆”脱出的“银钲”,圆形;声音上,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全诗形色兼具以悦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五、对比阅读,自学《村晚》教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处美丽风光。
这处风光是一位名叫雷震的诗人带给我们的。
(板书课题:村晚)1.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课件出示古诗。
2.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指名读,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点评一下朗读情况。
)3.学生自由朗读《村晚》,对比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诗人有这样的感受?4.学生自学。
5.理解诗句,全班交流。
(1)学习第一句诗。
①指名读第一句诗。
②理解这一句诗中的“池塘”和“陂”,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通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岸两部分。
③(课件出示配图)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相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指出这一句诗写出了草绿水清的样子,显示出夏日的勃勃生机。
(2)学习第二句诗。
①指名读。
②这一句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③(课件出示配图)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呈现出落日挂在山头的画面。
)④找出图上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⑤理解“漪”的意思。
(指的是水中的波纹。
)“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
)⑥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想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⑦齐读第一、二句诗。
(3)学习第三、四句诗。
①指名读第三、四句诗。
②说说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
(牧童归去横牛背吹短笛)③“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
这里指的是放牛娃。
)④“归去”是指去哪里?(回家。
)⑤“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词句的意思:“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出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也表现出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