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本黑体字——九年级上

合集下载

九年级物理13章第三节黑体字

九年级物理13章第三节黑体字

九年级物理13章第三节黑体字
一、光的折射现象
在九年级物理13章第三节中,我们重点学习了光的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

二、透镜的分类和作用
本节中,我们学习了两种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以将散射的光线聚焦到一个点上;凹透镜则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光线在通过透镜后变得更为分散。

透镜在光学仪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望远镜、显微镜、照相机等。

三、光学仪器的使用方法
本节介绍了几种常见光学仪器的使用方法,如显微镜、望远镜等。

了解这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微观和宏观世界。

四、光的折射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光的折射现象不仅在光学仪器中得到应用,还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眼镜、隐形眼镜等视力矫正工具都是基于光的折射原理设计的。

此外,光纤通信、光学传感器等现代技术也充分利用了光的折射特性。

总之,九年级物理13章第三节为我们揭示了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原版高清电子课本(全册)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原版高清电子课本(全册)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原版高清电子课本(全册)课本简介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原版高清电子课本是根据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九年级物理教学大纲编写的,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本册课本内容涵盖了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多个物理学领域,适用于九年级上学期的物理课程教学。

课本目录1. 第一章测量初步1.1 长度的测量1.2 质量的测量1.3 时间的测量2. 第二章简单的运动2.1 绪言2.2 直线运动2.3 曲线运动2.4 相对运动3. 第三章力与运动3.1 力3.2 重力3.3 摩擦力3.4 二力平衡3.5 牛顿运动定律4. 第四章压强与浮力4.1 压强4.2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4.3 浮力4.4 阿基米德原理5. 第五章热量与能量5.1 热量5.2 比热容5.3 热量传递5.4 能量6. 第六章电与磁6.1 静电现象6.2 电流与电路6.3 欧姆定律6.4 磁现象7. 第七章现代通信技术7.1 绪言7.2 电话通信7.3 无线通信7.4 网络通信教学目标1. 掌握基本的物理量和测量方法,了解时间、长度、质量的测量原理及方法。

2. 理解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相对运动的概念,掌握运动的基本规律。

3. 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掌握重力、摩擦力、二力平衡和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内容。

4. 理解压强、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

5. 掌握热量、比热容的概念,了解热量传递的原理。

6. 认识电与磁的基本现象,了解电流、电路、欧姆定律的相关知识。

7. 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电话通信、无线通信和网络通信的基本知识。

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直观地理解物理规律。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微观粒子、动态过程等难以用肉眼观察的内容。

3. 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方法分析现实问题。

4. 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初中物理 第一章声现象(小三号黑体)

初中物理  第一章声现象(小三号黑体)

第二章物态变化一、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知能导航】1.根据常温下的状态,把下列这些物质进行分类:霜、雾、水、汽油、氧气、食盐、糖、醋、酱油、碗、水蒸气.①;②;③.2.摄氏度规定:把通常情况下的温度规定为0℃,把1标准大气压下时的温度规定为100℃.3.人体的正常温度是37℃,读作.南极洲最低气温曾达到-89.2℃,读作.4.如图2-1所示,的是常用的酒精温度计,它是根据液体的性质制成的.请你仔细观察:其测量范围是,分度值是.此时,它所测量的温度为.图2.1【例题导析】例1.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热水中,并立即仔细观察温度计细管里液面的高度变化,会发现液面先下降后上升,这是为什么?分析点拨:常见的物质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热传递有先后.温度计浸入热水中时,先接触热水的是玻璃泡,玻璃泡膨胀,容积变大,液面下降,随后玻璃泡的中水银也会受热膨胀,液面又会上升.因此,液面是先下降后上升.例2.做实验时,若不小心将酒精灯打翻,引起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A.用水冲洗B.用湿布扑盖C.用黄沙覆盖D.用嘴吹灭(答案:B)例3.在“用温度计测热水的温度”实验中,下列步骤按正确的顺序排列为(只需填字母序号).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E.放一段时间使温度计内液面稳定B.观察它的量程F.估计被测水的温度C.认清其分度值G.从水中取出温度计D.把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水中H.观察温度计内液面对应的示数,进行读数(答案:FABCDEHG)【同步导练】1.我们生活在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中,一般物质都有三种状态,分别为 、 、 和 .水处于 态时,形状、体积都固定;处于 态时,形状不固定,但体积固定;而处于 态时,形状和体积都不固定.2.以下温度中最接近23℃的是 ( )A .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温度B .连云港市冬季最冷的室外温度C .健康成年人的体温D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3.要给体温计消毒,应采用下面的哪种方法 ( )A .用自来水冲洗B .用蘸了酒精的棉球擦洗C .在沸水中煮,高温消毒D .在酒精灯火焰上烧4.下列关于酒精灯的使用,正确的是 ( )A .为了缩短给物体加热的时间,使用酒精灯的内焰来加热更快一些B .酒精灯熄灭了,手边没有火柴,可以用另一盏燃着的酒精灯点燃C .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D .燃着的酒精灯翻倒后,应立即用水浇灭5.两支温度计玻璃泡中所装的水银一样多,但细管内径不同,经检验都是合格产品,现将它们的玻璃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那么 ( )A .内径细的水银柱升得较高,示数当然也较大B .内径粗的水银柱升得较低,示数当然也较小C .尽管内径不同,但水银柱升高的长度相同,示数也相同D .内径细的水银柱升得较高,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6.如图2-2所示是常用的一种温度计,其测量范围是 ~ ℃,请你估计一下你的教室内的气温,并在图中标出该气温值所对应的液柱位置. 7.下面是某同学用温度计测量热水温度的实验步骤:A .选取合适的温度计 B .先用手估测一下水的温度;C .把温度计插入热水中,并使玻璃泡全部浸没在水中但不与器皿接触;D .立即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并记录在表格中;G .整理实验器材. (1)上述步骤 是错误的,应改为 ; (2)将上述步骤按正确的顺序排列 (填序号) 8.用一支体温计测量第一位同学的体温为37.6℃,没有甩就测另外两位同学的体温,如果这两位同学的实际体温分别为36.8℃和38.2℃,则体温计的示数分别为 和 .【拓展探究】:1.做一个简单的验热器.如图2-3所示,取一个小玻璃瓶,外壁涂黑,瓶口用插有弯成直角的玻璃管的软木塞塞紧.在玻璃管的水平部分装进一滴红墨水,在管外壁做一记号,记住水滴开始的位置,以便观察水滴的移动情况.把这个验热器靠近发热的物体,就可以根据水滴的移动情况判断物体的发热情况了.请你说一说,这个验热器是根据什么原理制作的?图2.2 图2.3二、汽化和液化(1)【知能导航】1.物质由 态变为 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分别是 和 .其中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叫 ,它可以在 温度下发生.2.沸腾是在液体 和 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需要 热.3.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某个实验小组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2-4(a )(b )所示,则图 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 则是沸)从记录数据看出,某一次观察记录中明显错误的是第 min 时的数据.(2)从记录可得出:水的沸点为 ℃,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升高/不变/降低).在水的沸腾过程中若撤去酒精灯,沸腾现象 (会/不会)立即停止.(3)实验小组的同学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给出一种原因即可),解决的办法是 .4.实验发现,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① ;② ;③ .【例题导析】例1.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酒精和水的沸点分别是78℃和100℃,把它们分别装在两支试管里,再将两支试管放在不断加热的100℃的沸腾水中,如图2-5所示,试管中的酒精沸腾,试管中的水沸腾.(填“会”或“不会”)分析点拨:液体沸腾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其二是继续吸热.大烧杯中的水沸腾时,温度保持在100℃不变.这样小试管中的酒精能吸热升温到78℃后,还能继续吸热,故酒精将会沸腾.而小试管中水的温度达到100℃之后,由于没有温度差,无法继续吸热,也就无法沸腾.例2.天热时,打开电风扇,人感到凉快些,这是因为 ( )A.电风扇吹的是凉风 B .空气流动加快,使室内温度降低 C .电风扇的风带走了周围的热量 D .电风扇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汗液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所以人感到凉快图2.5 图2.6(a ) (b ) 图2.4(答案:D)例3.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2-6中a所示,若其它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正确的是()A.a B.b C.c D.d(答案:c)【同步导练】1.发射火箭时,为了避免火箭尾部的火焰直接喷射到发射台上,将发射架熔化.往往会在发射台的底部建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这是利用了水汽化要,使周围环境温度不致太高.2.夏天,有人用与室温相同的湿毛巾包在同温度的牛奶瓶外,希望牛奶不致很快变质,这是利用水时从牛奶中热的原理.3.甲、乙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均放在室内,但在乙的玻璃泡上包着一团浸有酒精的棉花,则两支温度计的示数()A.甲的高B.乙的高C.甲、乙的一样高D.无法判断4.下列关于蒸发和沸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而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汽化现象B.蒸发发生在液体的表面,而沸腾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C.蒸发现象进行得比较缓慢,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D.液体蒸发时会吸热,有致冷作用;沸腾时要达到沸点,不需要继续吸热5.“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底下抽掉燃着的木柴.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对此进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都能彻底止沸B.都只能暂时止沸C.沸腾时需要继续吸热,因而“釜底抽薪”可以彻底止沸D.因为沸腾时不需要继续吸热,因而“扬汤止沸”也可以彻底止沸6.八年级1班的同学们在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提出以下几种猜想:猜想1:蒸发快慢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猜想2:蒸发快慢可能与液体和空气接触的面积大小有关;猜想3:蒸发快慢可能与液体的温度有关;猜想4:蒸发快慢可能与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1)请你列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支持猜想1.例:.(2)请你写出验证猜想2的实验步骤:.7.小明和小红都想帮妈妈煮粥.小明认为粥锅里的水烧开后,可继续把火烧得很旺,煮得满锅沸腾,这样会很快将粥煮好.小红则认为,沸腾后应改用小火,盖上锅盖,让锅内微微沸腾,将粥煮好.你认为谁的想法更合理,请说出理由.【拓展探究】:1.人们扇扇子时会感到凉快,那么对着温度计扇扇子,温度计会感到凉快吗?温度计的示数会下降吗?拿两支相同的温度计,给其中一支的玻璃泡包上醮有酒精的棉花.对着两支温度计扇扇子,分别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看它们的示数有何不同?三、汽化和液化(2)【知能导航】1.物质从变成的现象叫液化.液化是的相反过程.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温度和体积.液化过程中气体要(吸/放)热.2.取一支大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内吸进一些乙醚,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向外拉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这是一个现象,然后推活塞,可观察到又有液态乙醚出现,这表明用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例题导析】例1.发射火箭时,为了保护发射台的铁架不被火箭向下喷射的高温火焰所熔化,工作人员在台底建造了一个大水池(导流槽).当高温火焰喷到水中时,产生了迅速扩展的庞大的白色“气团”,在这一过程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和.(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分析点拨:首先肯定“白气团”的实质是小水珠,是由空气中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那么,水蒸气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实际上是由水池中的水变来的,这个过程是汽化.即汽化形成的高温水蒸气遇到周围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变化成小水珠.例2.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现象,很多热量,使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将手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使手不会被烫伤.(答案:液化、放出、上、汽化吸热)例3.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出现的是()A.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鸡蛋会“冒汗”B.在有风的夏天,人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会感觉到“冷”C.冬天,戴眼镜的人刚从室内走到室外时,镜片上会出现小水珠D.夏天的早晨,草尖上经常会挂着晶莹的露珠(答案:C)【同步导练】1.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走到室外时,镜片上会出现了一层薄雾,过一会儿,镜片又变得清晰起来,镜片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先后分别是和.2.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罐装式石油液化气,是采取的方式使石油气液化装入钢瓶的;在向钢瓶里充气时,钢瓶的温度是(升高/不变/降低)的.3.夏天的早晨会看到草叶上有一些露珠,这是(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在此现象形成的过程中要(吸热/放热).4.冬天,牙科医生常常将用来观察病人口腔病情的小镜子在火上烤一下再放入病人的嘴里,这主要是为了()A.消毒,防止将病菌带入口中B.提高镜子温度,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在小镜子上液化,以便观察C.避免不小心冰了病人的嘴D.把镜面上的水分烘干5.皮肤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沸水烫伤严重一些,这是因为()A.水蒸气跟皮肤接触面积大B.沸水汽化时要吸收热C.水蒸气的温度比沸水高D.水蒸气液化时要放热6.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很模糊,经过一段时间后,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上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先汽化,后液化B.先液化,后汽化C.只有液化D.只有汽化7.青藏铁路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m的铁棒(如图所示),我们叫它热棒.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m深,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灌有液氨.热棒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态氨受热发生①,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传导给空气,气态氨由此冷却②变成了液态氨,又沉入了棒底.这样,热棒就相当于一个天然“制冷机”.请问文中空格处的物态变化名称是()A.①汽化②液化B.①液化②汽化C.①升华②液化D.①升华②凝华8.小芳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下列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它们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拓展探究】:1.在充满大量水蒸气的浴室里,你怎样区分哪一个是热水管,哪一个是冷水管?试说出你的理由.四、熔化和凝固【知能导航】1.物质由态变为态叫做熔化,物质熔化时要热;由态变为态叫做凝固,物质凝固时要热.2.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具有一定的熔点,没有一定的熔点.3.一种固体物质,从250℃开始熔化直到300℃才熔化结束,这种物质一定是.4.在下列几种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固的是;属于熔化的是;其中②、③、④是(吸热/放热)过程.①晾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②夏天,揭开冰棒包装纸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③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冰;④岩浆变成了岩石;⑤废铁回炉,在高炉中变成滚烫的铁水;⑥铺柏油马路时,将沥青块放在铁锅中加热.【例题导析】例1.我市连胜温度计厂制造了一批水银温度计投放到黑龙江省的市场上,结果无人问津.市场开发人员经过实地调查很快找到问题的症结.将产品改换为酒精温度计,结果非常畅销.请你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市场开发人员发现了什么问题?分析点拨:在本题中,主要考查以下三个方面的知识:(1)常用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液体的热胀冷缩);(2)北方的冬天气温会降到多低?(最冷的时候,一般会降到零下40℃以下);(3)水银与酒精在这么低的温度下,物态是否会发生变化?(经查表可以知道:水银的凝固点是-39℃、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因此,市场开发人员会发现,黑龙江冬天的气温会低于-39℃(水银的凝固点),水银会凝固,导致水银温度计不能在此地使用.例2.把一块0℃的冰投入到0℃的水里(周围气温也是0℃),过一段时间.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冰将熔化B.冰不熔化C.水将凝固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以发生(答案:B)【同步导练】1.两个学习小组用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分别观察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过程,且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温度,直到两种物质全部熔化.各组同学根据记录数据绘制了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如(b)、(c)两图所示,请解答下列问题:(1)海波在熔化时,要(吸热/放热),温度;石蜡在熔化时,要(吸热/放热),温度.(2)海波属于(晶体/非晶体)物质,石蜡属于(晶体/非晶体)物质.(3)这两种物质中,具有固定熔化温度的是,其熔点是℃.(4)图(b)中(AB/BC/CD)段表示海波处于熔化过程中,整个熔化过程用了min.BC阶段,海波处于状态.2.水是生命之源,它在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存放蔬菜时,人们常在地窖里放几桶水,这是利用水的(填物态变化名称)热,以防止地窖里的蔬菜被冻坏.3.锡的熔点是232℃,则232℃时锡的状态可能是()A.固态B.液态C.固液共存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4.为获得较快的冷却效果,用质量相等的0℃的水和0℃的冰,其效果好的是()A.用0℃的水B.用0℃的冰C.效果相同D.无法判断5.晶体吸热后,其温度()A.一定上升B.可能上升,也可能不变C.一定不变D.可能下降6.给冰水混合物稍微加热,则()A.冰的温度升高,水温不变B.冰的温度不变,水温升高C.冰和水的温度一起升高7.在每分钟供热不变的情况下,给温度是-8℃的某固态物质加热,测得的数据填于表中.由表格可知,这种物质的熔点是,此物质在加热到5min时处于状态,在加热到8min时处于态,这种物质是.8.如图2-8所示,烧杯中装有很多冰水混合物,试管中装的是少许-5℃的冰,它们与外界不发生热交换,那么试管中的冰是否会升温到0℃,是否会熔化?【拓展探究】:[南极冰川]在地球的最南端,有一个厚度达几千米的极寒冰川,冰川是怎样形成的呢?冰川是由冰、空气、水和岩石屑等积累而成.冰川不是一开始就成为冰川的.雪在降落到地面之初,可称为雪花,就像我们平时所看到的那样,只是在南极大陆,雪降下后难以熔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雪失去其棱角,慢慢地变成微小的颗粒,随着更多的雪落下,上面的雪压下面的雪,下面的雪层变得更紧密,并产生一些冰晶.经过一个季节后残留下来的冰晶会变得更密实.随着冰晶之间空隙的逐步减少,雪层被一步步地压缩,直至雪全部变成冰晶.这样,冰川就形成了.在南极,从雪到冰川的过程约需1000年.图2.8五、升华和凝华【知能导航】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称为,这个过程物质要(吸热/放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称为,这个过程物质要(吸热/放热).2.在锥形瓶里放入适量的碘粉,底部用酒精灯微微加热,你会看到瓶内出现,而碘晶粒逐渐消失.拿走酒精灯,过一会儿在瓶壁上又会出现.这说明碘在时要吸热,在时要放热.3.冬天,冰冻的衣服在温度低于0℃的房间内也会逐渐变干,这是因为冰发生了而变成了水蒸气,这个过程要(吸/放)热.【例题导析】例1.据《北京晚报》报道,科考队员曾经在新疆的沙漠中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当时气温大约是-15℃,沙丘上面覆盖着约5cm~10cm厚的积雪,然而过了约20min,雪不见了,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这一现象令在场的科考队员瞠目结舌.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1)请提出你的看法,这雪为什么不见了?(2)简单解释你提出的看法.分析点拨:雪消失了,可能是雪融化成水渗入沙中,或水蒸发,也可能是雪直接升华为水蒸气.在这些可能中没有发生熔化现象,因为雪融化成水的条件不满足——气温约-15℃,远远低于雪的熔点.“脚下是干爽的沙地”也说明雪并没有融化成水,这说明冰雪在很冷的条件下发生升华现象,尤其是在空气干燥而气温又低的沙漠地区.例2.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A.夏天,冰棒上面有一层白霜B.夏天,冰块上面冒白气C.夏天,潮湿的天气里,自来水管外面会冒“汗”D.冬天洗过的湿衣裳放在-5℃室外也能冻干(答案:D)例3.在演出舞台上,经常可以看到释放的白色烟雾,仿佛流动的白云,它的原理是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A.迅速液化而形成的白色烟雾B.迅速熔化而后再蒸发变成的白色烟雾C.迅速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即白色烟雾D.迅速升华吸热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答案:D)【同步导练】1.用久的日光灯两端的灯丝,在高温下会发生现象;灯管两端内壁上出现了黑斑,这是发生现象的缘故.2.干冰可用来人工降雨,干冰撒进云层很快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云层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云层中的水蒸气成小冰晶或成小雨滴,这些小冰晶逐渐变大,遇到暖气流就为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下落形成雨.3.据报道,阿根廷科技人员发明了一种果蔬脱水新方法——升华脱水法.其原理很简单:将水果蔬菜冰冻后,放进低压的环境中,使冰直接从固态变为.4.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结有冰花,这是现象.冰花总是出现在玻璃窗的(内/外)表面,这个过程中水蒸气(吸/放)热.5.我国民间有句谚语“霜前冷,雪后寒”.它说明:霜是由于气温较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现象而形成的;在阳光照射下雪融化要热,因而气温降低,使人感到寒冷.6.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是()A.雾B.露C.霜D.雨7.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升华的是()A.放在箱子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消失B.冬天挂在户外的冰冻的衣服干了C.干冰变成二氧化碳D.放在饮料中的冰块过一会儿不见了8.下列叙述的现象中都属于吸热的是()A.冰熔化成水、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B.下雪、草上出现露水C.冰冻的衣服干了、严冬窗玻璃上有冰花D.吹风凉爽、雪熔化了9.在运输食品的过程中,常用干冰作为冷却剂,这是因为()A.干冰熔化时要吸热B.干冰升华时要吸热C.干冰汽化时要吸热D.干冰先熔化后汽化时吸热10.在冰柜的四壁上有很多霜,这些霜形成的原因是()A.冰柜四壁上的水凝固而成B.冰柜内的气体凝固而成C.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D.冰柜内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11.液态的露和固态的霜都是水蒸气凝结而成的.水蒸气有时候会凝结成露,有时候会凝结成霜.(1)是什么因素影响水蒸气凝结成露还是霜?请你提出一个猜想.(2)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拓展探究】:冷冻疗法:现代医学上有一种冷冻疗法,即应用致冷物质和冷冻器械产生的低温,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产生低温的方法很多,其中一种利用升华过程制冷,如二氧化碳(干冰)的升华过程.由于其导热能力差,一般将它混在一种适当的液体(如丙酮、酒精、三氯乙烯等)中使用.这种方法适用于很多病症:软组织损伤、疼痛和痉挛、热烧伤、蛇咬伤等等.六、水循环【知能导航】1.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 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当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时,有的 成小水滴,有的 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当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长大到一定程度后,成为 和 又降回地面,汇入江海或被植物吸收.这就是自然界中 的大致过程.2.物态变化时总需要吸热和放热, 使物体的能量增加, 使物体的能量减少.因此,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 的转移.【例题导析】例1.如图所示,依照固态与液态的转化,填入其他物态变化过程的名称以及吸热、放热情况.分析点拨:知道六种物态变化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叫做升华,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做凝华.熔化、汽化、升华都吸热,凝固、液化、凝华都放热.例2.地球上的水不停地循环着:阳光晒暖了海洋,水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暖湿气流,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变成了小水滴,形成雨降落到地面.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B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放热C .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凝固现象D .水蒸气变成小水滴的过程中吸热(答案:A )【同步导练】1.天空中的云是水蒸气 成的小水滴和水蒸气 成的小冰晶组成的.2.水是人类宝贵的资源,农业灌溉采用喷灌技术,利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好处之一是减( )( ) ( )升华 吸热 放热 凝华。

九年级上册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精编)

九年级上册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精编)

九年级上册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精编)一、宇宙和微观世界1、宇宙由物质组成: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固态物质中,分子与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有规则,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将分子凝聚在一起。

分子来回振动,但位置相对稳定。

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

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小,易被压缩。

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4、原子结构5、纳米科学技术二、质量: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 150g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2kg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 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 游码归零, 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 横梁平衡.具体如下: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⑥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二、密度: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024年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____字)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性质以及物质间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物质、物体、运动、力等。

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相对性原理、相对论、量子力学、热力学定律等。

2. 机械学机械学是研究物体的运动以及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包括力学、动力学等内容。

其中,力学分为静力学和动力学。

动力学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加速运动等。

3. 动能与功动能是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量,可分为平动动能和转动动能。

功是力对物体所做的工作,可分为正功和负功。

4. 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在地表附近近似认为是9.8m/s²,即重力加速度。

万有引力还决定了物体在竖直上抛运动中的轨迹。

5. 牛顿定律牛顿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规律的定律。

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6.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操作,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拆分为多个力的操作。

7. 动量和冲量动量是物体运动的量度,决定物体的运动状态。

动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

冲量是力作用时间的乘积,是力对物体动量的改变。

8. 受力分析受力分析是将物体所受的力进行分析,确定物体受力的大小、方向和性质。

常用的受力分析方法包括力的平衡条件和力的合成分解。

9. 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指在力做功、能量转化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机械能守恒定律适用于没有外力做功的系统。

10. 水密度和相对密度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水的质量,单位是千克/立方米。

相对密度是指物体密度与水密度之比,无单位。

11. 真空和大气压力真空是没有物质的区域,大气压力是大气对物体表面单位面积的压力。

大气压力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12. 弹性力和弹性形变弹性力是物体变形时产生的恢复力,弹性形变是物体在作用力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形。

13. 波动和声音波动是能量的传播方式,声音是机械波在空气或其他介质中的传播。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九年级物理知识体系第一章分子动理论和内能分子动理论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包括以下三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这些特性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运动而导致的,它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分子之间有间隙。

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总是同时存在的。

当分子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时,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此时,引力起其主要作用;当分子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时,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加得更快,此时,斥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到分子直径10倍以上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

固体、液体、气体在形状和体积上的不同是由于它们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不同造成的。

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裂痕处绝大部分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几乎为零。

内能和热量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反映了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温度越低,分子运动越缓慢。

把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不仅和温度有关,还和物体内部分子的多少、种类、结构、状态等因素有关,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对物体做功会增加物体的内能,但仅限于以下两种做功方式:克服摩擦,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压缩物体,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内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叫做热传递。

热传递发生的前提条件是存在温度差。

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它们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火柴可以擦燃,也可以点燃,前者是用做功的方式使火柴燃烧的,后者使用热传递的方式使火柴燃烧。

温度、内能、热量的区别:内能和热量可以“传递”,但温度不能“传递”。

九年级上册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十三章内能本章知识结构图:一、分子热运动1.分子热运动:(1)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无论大小,无论是否是生命体,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

(2)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比如墨水在水中扩散等等。

a.扩散的物理意义: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表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b.扩散的特点:无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

发生扩散时每一个分子都是无规则运动的。

(3)分子的热运动a.定义: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形状、温度是高还是低都是如此。

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b.影响因素: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它们是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是斥力变化要比引力变化快得多。

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如图:(2)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二、内能1.内能:(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分子动能:分子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决定于温度高低。

分子势能:分子由于存在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决定于分子间距。

单位是焦耳(J)。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形状、温度是高还是低都是如此。

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3)同一物体的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具有的内能就越多。

但不同物体的内能则不仅以温度的高低为依据来比较。

(4)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分子的个数、分子的质量、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高低)、分子间相对位置。

2.物体内能的改变:(1)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做功: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通过做功实现转化。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物理是一门充满奥秘和乐趣的学科,九年级上册的物理知识为我们打开了探索自然世界的新大门。

以下是对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一、内能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主要有质量、温度和状态。

质量越大,内能越大;温度越高,内能越大;同一物体,状态不同,内能也不同。

改变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

做功可以是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也可以是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内能减少。

热传递则是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热量,直到两者温度相等。

比热容是反映物质吸热或放热能力的物理量。

比热容越大,物质吸热或放热能力越强。

二、内能的利用热机是利用内能做功的机械,包括蒸汽机、内燃机、汽轮机等。

内燃机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的一个工作循环都包括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和排气冲程。

热机的效率是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主要有减少各种能量损失、使燃料充分燃烧等。

三、电流和电路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组成。

电源提供电能,用电器消耗电能,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导线连接电路元件。

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

四、电压电阻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电压表要与被测电路并联,读数时要先看清量程和分度值。

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滑动变阻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大小,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五、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指出,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应用欧姆定律解题时,要注意同一性和同时性,即 I、U、R 必须是同一导体、同一时刻的物理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探究简单电路
1.摩擦过的塑料梳子、玻璃棒能够吸引纸屑等轻小物体,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

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研究表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一种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相同,叫做正电荷;另一种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相同,叫做负电荷。

3.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物体带电时,它的尖端容易产生放电现象。

这种现象叫做尖端放电。

5.验电器,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当带电体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推斥而张开,带电体所带的电越多,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就越大。

6.电路中都有供电的器件——电源;利用电来工作的器件——用电器;控制电路通断的器件——开关。

7.电路是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连接起来组成的电的路径。

8.电路接好后,闭合开关,处处相同的电路叫做通路;开关未闭合,或电线断裂、接头松脱致使线路在某处断开的电路,叫做开路;导线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跟电源两极连接的电路,叫做短路。

9.电源的两极是不允许直接用导线连接的。

10.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做电路图。

11.两个小灯泡首位顺次连接——串联;两个小灯泡并列连接——并联;
12.电源两极到两个分支点的部分电路叫做干路;两个分支点间的各条电路叫做支路。

13.导体中的电荷向一定方向移动,就会形成电流;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14.电流通常用字母I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15.电路中的电流可以用电流表测量。

16.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是相同的。

17.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并联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18.要在一段电路中形成电流,这段电路的两端必须要有一定的电压。

电源就是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的装置。

19.电压通常用字母U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20.电压的大小可以用电压表测量。

21.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

22.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第十二章探究欧姆定律
1.物理学中用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并用R来表示电阻;在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是Ω。

2.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3.保持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关系;
4.保持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关系;
5.一段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关系,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关系。

这个规律叫做欧姆定律。

第十三章机械功与机械能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就是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即功=力×距离还可写成 W=FS。

4.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N),距离的单位是米(m),功的单位是牛·米(N·m),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

5.研究表明:省力必然费距离;省距离则一定费力;即省力又省距离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这个结论叫做机械功原理。

在历史上被誉为“机械的黄金定律”。

6.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叫做功率,即功率=功/时间,还可写成P=W/t。

7.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J),时间的单位是秒(s),功率的单位是焦/秒(J/s),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

8.对人们即无利用价值而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

物理学中把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9.物体能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或能。

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它具有的能量就越多。

10.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11.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的物体能做的功多,表明它具有的动能大。

12.速度相同时,质量大的物体能做的功多,这表明它具有的动能大。

13.物体的动能跟质量和速度有关,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它具有的动能越多。

14.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15.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多;弹性物体的弹性越强,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多。

16.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17.物体的动能和势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有摩擦阻力时,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中,机械能会不断减少。

第十四章内能与热机
1.把物体内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一切物体,无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2.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式对于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4.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叫做热量。

5.当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6.1kg某种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7.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是不相等的。

8.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C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9.热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10.汽油机是用汽油做燃料,使汽油在机器内部燃烧,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一种热机。

第十五章电磁铁和自动控制
1.每个磁体有两个磁极:一个叫做S极,又叫做南极;另一个叫做N极,又叫做北极;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2.科学研究指出,磁体周围有一种看不见的物质,叫做磁场。

3.为了形象而又方便的表示磁场,我们仿照铁屑在磁场中的分布情况,画出一条条带有箭头的曲线,这样的曲线叫做磁感线。

4.地球周围的磁场叫做地磁场。

5.通电导体跟磁体一样,周围也存在着磁场。

6.将导线在圆柱形空心筒上沿一定方向缠绕成一个螺纹状的线圈,我们就称它为螺线管。

7.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与条形磁体周围的磁场很相似,其磁极的磁性与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有关。

8.通电螺线管的极性跟电流方向间的关系,可以用右手螺旋定则来判断。

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曲且跟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一致,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N极。

9.人们在利用通电螺线管的磁性时,通常要把螺线管紧密地套在一个铁芯上,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电磁铁。

10.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时磁性消失。

11.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就越强;当电流一定时,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越多,磁性就越强。

12.工人师傅能通过按钮,轻松自如的操纵龙门吊、起重机等重型机械,其中重要的控制部件就是电磁继电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