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与产业集群对接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关于做大特色产业集群的调研报告

关于做大特色产业集群的调研报告

做大特色产业集群的调研报告**1. 引言**特色产业集群是一种通过集中优势资源、整合产业链条,形成一种相对独特的产业群体,以提高整体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发展模式。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深入了解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问题和潜力,以为未来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提供参考。

**2. 调研区域概况**选定调研区域,首先需要对该区域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进行概况。

了解该区域的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为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奠定基础。

**3. 特色产业分析**通过深入了解特色产业,包括产业链条、技术水平、市场需求等,分析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

同时,对比其他地区类似产业,找出本区域的独特之处,为特色产业集群的建设提供差异化竞争优势。

**4.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调查当前已经形成的产业集群,包括集群规模、企业数量、产值等。

了解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以及是否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创新网络。

**5. 产业集群政策和支持措施**分析政府对于产业集群的支持政策,包括财政、税收、用地等各方面的支持。

调查本地区是否有相关产业发展基金,以及政府是否提供培训、科研支持等服务。

**6. 创新和研发能力**特色产业集群的核心在于创新和研发能力。

调查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投入、科研机构的存在和水平,以及企业之间是否存在有效的创新合作。

**7. 人才培养和引进**产业集群的成功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

了解当地是否有相关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是否有引进和培养人才的政策措施。

**8. 产业链整合和协同发展**调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情况,是否存在产业链的整合和协同发展。

了解企业之间是否形成了互补性,提高了整个集群的竞争力。

**9. 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分析产业集群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是否形成了独特的产业品牌。

调查是否有集体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的机制,以提高集群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10. 问题和挑战**调查产业集群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包括市场变化、技术难题、人才短缺等。

高职学校企业调研报告总结

高职学校企业调研报告总结

高职学校企业调研报告总结1. 背景介绍本次企业调研主要针对高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行研究。

高职学校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与企业的合作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情况。

通过对数家企业的深入调研,获取有关企业对高职学校合作的看法和需求,为高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参考。

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两种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通过在线平台进行,共有300份有效问卷;个别访谈则与10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访谈。

3. 调研结果3.1 企业对高职学校合作的态度大部分企业表示对高职学校与企业合作持积极态度,认为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更具有实践经验和技能,更适合企业的需求。

其中,80%的企业表示希望与高职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3.2 企业对高职学校培养质量的评价70%的企业对高职学校培养质量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学生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然而,还有30%的企业认为高职学校的培养质量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要求较高。

3.3 企业对高职学校合作的需求- 企业对高职学校的合作需求主要集中在实习实训、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方面。

- 80%的企业希望与高职学校合作开展实习实训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

- 60%的企业希望高职学校能够培养更多适应当前产业需求的人才。

- 40%的企业希望与高职学校合作开展科技研究和技术创新,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4 高职学校存在的问题- 高职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项目相对较少,合作领域有限,无法满足企业多样化的需求。

- 高职学校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企业背景相对薄弱,不足以满足企业对教师的要求。

- 高职学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 高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渠道不畅,限制了深度合作的发展。

4. 结论与建议4.1 结论本次调研显示,企业对高职学校合作的态度较为积极,认可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希望与高职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研究报告

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研究报告

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研究报告一、引言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需要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本报告旨在分析当前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对接情况,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二、职业教育现状分析1.专业设置: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相对固定,与快速发展的产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2.教学内容:部分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实际需求不匹配,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

3.师资力量:部分职业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具有产业经验的专业教师。

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1.技术变革: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也在经历转型升级。

2.人才需求: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的特点。

3.区域差异:不同地区产业发展阶段和重点存在差异,对人才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的挑战1.信息不对称:职业学校与产业界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导致人才供需不匹配。

2.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匮乏,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3.政策支持不足:政府对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的政策支持不够,缺乏长效机制。

五、建议措施1.加强校企合作:鼓励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2.优化专业设置: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动态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契合。

3.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4.提升师资水平:加强师资培训,引进具有产业经验的专业教师,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5.完善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长效机制,促进二者的深度融合。

六、结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师资水平和完善政策支持等措施,可以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河北省职业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的现状与研究

河北省职业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的现状与研究

W.18 No.l Mar. 2021第18卷第1期2021年03月河北交通教育Hebei Traffic Education文章编号:JiL1100161(2021 )01-0022-05河北省职业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的现状与研究张利雯 刘国欣 胡瑞雪(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050035)摘 要 分析当前河北省职业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建设的现状,剖析专业群与产业群对 接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加强职业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的对策,为实现专业群和产 业集群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专业同区域产业的协同对接、共同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专业群产业群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 ACurrent Situation and Research on Connection Between Specialty andIndustrial Clusters at Vocational Colleges in Hebei ProvinceZhang liwen Liu guoxin Hu ruixue(Hebei Jiaot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ijiazhuang 050035)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construction of specialty cluster and industrial clusterof v ocational colleges in Hebei province, dissects issues existing in connecting the two clusters,and then explore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ntegrate them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realizing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major and industrial groups, and the coordination and joint developmentof specialti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industries.Key words: specialty cluster; industrial cluster;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近几年,国家深入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尤其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社会产业需求深度融 合。

产业集群与高等职业教育关系分析

产业集群与高等职业教育关系分析

收稿 日期 :0 9 0 — 4 2 0 — 3 1
产业集群与高等职业教育关 系分析
邓 新 红
( 江西工业 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江西南 昌,30 8 303 )
摘 要: 从产业集群促进 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 高等职业教 育的发展 为产业集群发
展 提 供 了人 才 支持 两方 面 , 析 了二 者 之 间 的辩 证 关 系。 分
关键词 : 产业集群; 高等职 业教 育; 辩证关 系
中 图分 类 号 : 785 G 1. 文 献 标识 码 : A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产业集群 的发展 ,已经培 养了一大批高 技能人才 , 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产业集群的 升级 、 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 , 必将产生大量与高新技术相关的智
集群内 部学习网 f 促进 络 和区 际间学习网络 l推动
集群成员问 的 技术溢出网络
高等职业教育毕业 生的创新 能力 和持续竞争能力的提升
图 l 集群创新网络对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2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产业集群提供人才支持
() 1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产业集群提供 高技能人才。20 03
能型职业 岗位群 , 增大产业集群对技术 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这种 需求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的最大动力 ,必将促进高等职业教 育的规模扩张。同时 , 产业集群的兴起 , 为高等职业学校提供一
新技术 ) 为主 , 摒弃一 切渐进的过程创新 , 它会造 成生 产线 的重 组或生产设 备的更换和调 整而增加成本。同时 , 工人也仅仅从事 有 限的机械操作 , 无法在工作 中发挥 自己的智慧和技能 , 互间 相
个 良好的舞台 ,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 、教学改革和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对接产业群的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对接产业群的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对接产业群的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作者:朱颖芳赵世勇来源:《美与时代·上》2021年第11期摘要:本文强调了高校产教融合的必要性,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探索以行业组织为平台,以企业项目为依托,校行企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思路,分析以校行企联动三方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以及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路径的可能,以助力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路径;课程建设;产业群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20年课题(2020-2-4084)研究成果。

专业群是以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就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专业集群[1]。

产业群是地缘相近、生产某类产品的相关企业群组。

在职教改革深入实施的过程中,专业群主动与产业群对接融合,对培养高质量人才和打造学院品牌影响力至关重要。

专业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只有根据产业结构发展不断优化和完善,才能实现与产业群的真正对接,从而为企业输送高度匹配的人才资源,更好地服务社会并促进经济发展[2]。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广告学院成立于2019年,目前由广告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视觉传播设计三个方向构成广告专业群。

自成立的两年间,广告学院以服务行业企业为宗旨,主动对接产业群,与企业协同合作完成专业建设,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对接产业群的人才培养思路国务院在2014年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由此可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职业教育专业链与地方产业链有效对接的探索

职业教育专业链与地方产业链有效对接的探索

职业教育专业链与地方产业链有效对接的探索杨仓军(宿迁技师学院,江苏宿迁223800)作者简介:杨仓军(1974—),男,汉族,江苏宿迁人,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德育管理。

[摘要]职业教育专业链中的专业内容相对单一,往往只注重培养某一行业或职业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只能从事特定的工作岗位,难以灵活适应不同行业的需求。

职业教育专业链设置中学科相对孤立,缺乏交叉学科,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无法获得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能力培养存在不足。

基于此,首先分析职业教育专业链与地方产业链的定义与特点,再阐述职业教育专业链与地方产业链对接的现状与意义,最后探讨职业教育专业链与地方产业链有效对接的策略,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符合产业升级和转型需求的人才,为地方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提升地方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链;地方产业链;有效对接[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23)34-0153-04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更加贴近实际需求的职业教育来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需要与地方产业链进行有效对接,将教育和产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提供符合实际需求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

另外,地方产业链的发展也需要职业教育的支持和配合,职业教育专业链与地方产业链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和互动。

职业教育专业链的设置和发展应该与地方产业链的需求相匹配,以满足地方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地方产业链的升级和转型需要适应性强、技能水平高的专业人才,而职业教育正是培养这样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地方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可以更好地了解产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

一、职业教育专业链与地方产业链概述专业链是指一门学科专业由课程研发形成到衍生出具有相互联系的分支领域、新的综合性专业、边缘性学科专业的派生系列。

职业教育专业链是指一系列与特定职业相关的教育专业的组合,涵盖了从初级到高级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现状调查

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现状调查

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现状调查1. 产教资源对接不足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学校与企业的产教资源对接仍存在不足的情况。

大部分学校缺乏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学资源和实践实习资源匮乏,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缺乏真实的实践机会,无法有效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2. 校企合作模式不够多样化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还比较单一,主要以校企双边协议形式为主,双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

缺乏多元化的、深度合作的校企合作模式,制约了产教融合的发展。

3. 教师实践能力薄弱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实践能力相对薄弱,缺乏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实践经验,导致师资队伍的薄弱。

这也限制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质量。

二、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问题分析1. 学校与企业合作机制不完善因为学校与企业合作机制不完善,导致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

一些学校缺乏与企业长期深入的合作关系,难以形成持续的产教融合机制。

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理念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存在脱节,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不相匹配。

这导致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差距较大,就业面临困难。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相对薄弱,难以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这也制约了教师在产教融合中的作用和贡献。

中等职业学校应着力完善产教对接机制,积极主动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企业提供实习机会、提供实践教学资源等。

中等职业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鼓励学校与企业双方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探索适合双方的校企合作模式,多样化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可以更好地促进产教融合。

如开展联合办学、实验基地共建、产学研合作等。

中等职业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让教师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增强教师的行业认知和实践能力。

随着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重视和支持,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会日益增长,而产教融合模式正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摘要】该调研报告对当前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调研与分析,从产业集群发展的背景和意义入手,分析了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产业集群发展策略进行探讨。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发现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不足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动力;问题;策略一、产业集群发展背景和意义产业集群是指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相关产业企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的集中化、网络化的产业体系。

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等。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动力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动力可以归纳为经济效益、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三个方面。

经济效益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人力资源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三、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尽管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成本,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产业链缺乏完整性,导致协同效应不明显。

二是产业集群内部激烈竞争,缺乏合作与共享。

三是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产业集群发展策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产业集群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

一是促进产业链延伸和完善,加强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合作。

二是加强产业集群内部合作与共享,形成共建共享的合作模式。

三是提升创新能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培养创新人才。

五、成功案例分析对于一些成功的产业集群发展案例进行了分析,如中国珠宝产业集群、德国汽车产业集群等。

从这些案例中发现,成功的产业集群发展依赖于良好的产业环境、稳定的政策支持和有效的组织管理。

六、问题与建议从调研中发现,产业集群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支持不够明确、组织管理不够有效等。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加强政策引导,提升组织管理水平等。

【结论】产业集群发展是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职业学校企业调研报告范文

职业学校企业调研报告范文

职业学校企业调研报告范文一、调研目的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学校扮演着培养人才,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的重要角色。

然而,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成为职业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因此,为了解企业对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需求,以及对职业教育的看法与期望,我们进行了本次调研。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本地区的若干大中小型企业进行调查。

调查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了解企业对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需求以及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二是征求企业对职业学校改进的建议。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1. 企业对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需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企业认为现有的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基本符合企业需求。

其中,企业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度和实际操作能力较为满意。

然而,仍有一部分公司认为学生在沟通交流、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等方面存在不足。

因此,职业学校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软实力,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2. 企业对教育质量的评价约有70%的企业对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较为满意,认为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上手工作,但也有些企业对教育质量提出了质疑。

他们反映学生在毕业后需要花更长时间适应工作环境,并且一些基本的岗位要求学生未能完全掌握。

因此,职业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3. 企业对职业学校改进的建议调查显示,企业对职业学校的改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更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使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的工作要求。

- 注重行业动态:职业学校应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使之更符合企业需求。

- 增加实践教学:加大对学生的实践培养,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等软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总结与建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企业对职业学校的期望和建议。

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职业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一同制定教育目标和培养计划。

关于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

关于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

关于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一、立足新发展阶段,准确把握我市承接产业转移时代方位正确认识我市所处的时代方位,需要用历史、辩证、发展的眼光,既看到坚实基础,更清醒风险挑战。

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若干政策措施,坚持把省级开发园区和省际毗邻地区作为主阵地,把新兴产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高质量集聚作为主方向,把创新驱动和带动作为主动能,创新体制机制,扎实推进“产业赋能、园区赋权、部门赋责、企业赋力”,为新阶段建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打下较为坚实基础。

(一)高站位实施顶层设计。

一是强化体制保障。

实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把手”工程,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协同机制。

二是强化行动引领。

印发《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淮北市行动方案》,并制定年度计划,细化任务分工,围绕重点领域,创新方式方法,加快推动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着力打造“一地两区一城”。

三是强化政策支撑。

出台《淮北市贯彻落实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若干政策措施任务分解方案》等文件,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全力抓好政策落实。

(二)高标准建设开发园区。

深化规划引领,推动5个省级开发区明晰主体功能、实行错位发展;深化产城融合,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和生产生活服务能力;深化改革创新,激发体制机制活力、调动人员积极性。

目前,园区总规划面积XX平方公里,已建成XX平方公里。

特别是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省级新兴产业基地成功获批,我市成为全省拥有2个以上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的四市之一。

同时,以省际毗邻地区合作为支撑,主动融入XX州都市圈,签订两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启动段园新型功能区建设。

(三)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

紧紧抓住长三角产业加速转移的有利时机,主动寻求同沪苏浙关联产业和重大企业的分工合作。

重点围绕陶铝新材料、新型煤化工、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五群十链”精准招商,X、XX金龙电子、XX中旗科技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大企业、好项目落户淮北。

产业集群调研报告

产业集群调研报告

产业集群调研报告产业集群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某一特定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探讨其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二、调研方法1. 文献调研:查阅相关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和政府文件,了解该产业集群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2. 实地调研:前往产业集群所在地,与企业代表、决策者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其运营模式、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情况。

3. 问卷调查:针对该产业集群所在地的企业,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其发展状况、面临的问题和需求情况。

三、调研结果1. 产业集群的优势该产业集群以其地理位置优势和资源丰富性,吸引了大量企业进驻。

企业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和互补的关系,形成了良性循环。

此外,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也积极开展合作,共同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能。

除此之外,该产业集群发展还具有以下优势:- 创新能力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相互竞争激烈,不断推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高了整个集群的竞争力。

- 人才集聚:由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的进入,形成了人才济济的局面,为集群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 支持政策完善:当地政府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经济支持,有效地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

2. 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尽管该产业集群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创新壁垒: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面临越来越高的要求,部分企业由于缺乏创新能力而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 人才流失:由于该产业集群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人才的进入,但也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如何留住核心人才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 资金短缺:尽管政府在资金支持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部分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影响了它们的发展。

四、建议和措施针对该产业集群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1. 加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创新基金和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

职业学校深入企业调研报告

职业学校深入企业调研报告

职业学校深入企业调研报告1. 前言在当今社会,职业学校肩负着将大量优秀人才培养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的重任。

然而,不同于传统教育体系,职业学校需要更加贴近实际市场需求,以保证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并发挥其专业特长。

为了更好地了解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需求以及目前职业学校培养模式的优势和不足,我们进行了深入的企业调研。

本报告旨在总结这次调研的主要发现,并为职业学校提供改进的建议。

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共选取了10家不同行业的企业作为调研对象,包括制造业、互联网、金融等。

我们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研,通过与企业负责人和员工的交流,以及向员工发放问卷的形式,收集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评价和需求。

3. 调研结果通过调研,我们得出了以下几点主要结果:3.1. 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评价大部分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给予了较高评价。

他们认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实际操作技能上有很好的基础,表现出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同时,企业也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给予了肯定。

然而,一些企业也指出职业学校毕业生在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方面有待提高,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

3.2. 企业对职业学校培养模式的评价一些企业对职业学校的培养模式表示认同和支持。

他们认为职业学校注重实践操作和实际技能培养,更加贴合实际工作需求。

此外,职业学校还能够和企业合作开展实训和实习,使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环境和业务。

然而,一些企业也认为职业学校目前的培养模式过于功利化,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培养,希望职业学校能够在这方面加强。

3.3. 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需求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有着较高的用工需求。

他们希望职业学校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并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

此外,企业也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些企业表示,希望职业学校能够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

职业学校赶赴企业调研报告

职业学校赶赴企业调研报告

职业学校赶赴企业调研报告1. 引言为了更好地了解实际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XX 职业学校,组织了一次企业调研活动。

此次调研活动旨在了解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需求和期望,以利于学校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活动。

2. 调研目标- 了解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招聘需求和岗位要求- 掌握企业对职业学校教育培训的反馈与建议- 发现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的机会和可能性3.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我们选择了三家知名企业进行访问调研,包括A公司、B公司和C公司。

我们向企业负责人发出了邀请函,并经过几轮沟通后确定了调研的时间以及参观的部门和岗位。

我们派遣了一支由教师和学生代表构成的调研团队前往企业。

在企业参观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调研方法,包括面谈、问卷调查和观察。

这样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的需求,并收集更多的实质性信息。

4. 调研结果4.1 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需求和期望- 专业技能:企业普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希望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匹配。

- 创新能力:企业希望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能够在工作中提出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 团队合作:企业非常重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注重能够与团队协作,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 实践经验:企业倾向于选择具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对实习和相关实践活动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4.2 企业对职业学校教育培训的反馈与建议- 实践教学:企业普遍认为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希望学校能够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 行业适应性:企业认为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需要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建议学校与企业加强合作,研究和制定更为符合实际的教学计划。

- 职业规范:企业希望学校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加强行业规范的传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

4.3 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的机会和可能性- 实习机会:企业愿意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要求。

职业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链研究

职业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链研究

职业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链研究一、引言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各地方产业链的发展已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职业院校的对接地方产业链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议题。

如何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和地方产业链的需求相结合,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已成为业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职业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链的意义、现状、问题和对策等方面展开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推动职业院校与地方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职业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链的意义1. 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职业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链,可有效促进地方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通过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职业院校可以培养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为地方产业链提供人才保障。

2.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职业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链,可推动地方产业链的协调发展。

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实践性教学等手段,职业院校与地方产业链之间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助力地方产业链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

3. 培养适应地方产业需求的优秀人才1. 产业链与职业院校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当前,一些地方产业链与职业院校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

一方面,一些地方产业链的发展远未达到要求,缺乏高素质的人才支持;一些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与地方产业链的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满足产业链的需求。

2. 校企合作不够紧密目前,一些职业院校与地方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

一些企业并不十分了解职业院校的培养模式和需求,难以有效参与学校教学活动;一些职业院校也未能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无法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产业实践机会。

3. 人才培养模式有待优化当前,一些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一些学校仍过分强调理论教学,缺乏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一些学校的教学资源配置和实践教学环节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职业院校企业调研报告

职业院校企业调研报告

职业院校企业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情况,探讨如何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结合,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针对职业院校师生和企业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

随后,我们选择了一些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了深入访谈,以了解企业对职业院校的期望和合作意向。

三、调研结果1. 企业对职业院校的评价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企业对职业院校的评价普遍较高。

90%的企业负责人认为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他们认为职业院校注重实践教学,为企业培养出了许多技术过硬、适应能力强的人才。

2. 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情况对于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问卷调查显示,56%的企业与职业院校有过合作经验。

这些合作主要集中在实训基地、实习实训、技能比赛等方面。

企业认为这些合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有助于企业了解学生的真实能力,对双方都有积极意义。

3. 企业对职业院校合作的期望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企业对职业院校合作有以下期望:(1)加强教师培训:企业希望职业院校能够加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更新能力的培训,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职业技能知识。

(2)深入产教融合:企业希望与职业院校建立更紧密的产教融合合作关系,例如共同设立实训基地、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3)推动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企业希望职业院校能够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建立灵活、高效、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真正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有机结合。

四、调研结论本次调研表明企业对职业院校的评价较高,认为职业院校培养出了具备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人才。

同时,企业也对职业院校的教师培训、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机制提出了一些期望。

针对这些结论,建议职业院校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更新能力,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关于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示例文章篇一:《关于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嘿,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最近我一直在琢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这回事儿,就像探索一个神秘的宝藏一样!先来说说我为啥对这个感兴趣吧。

有一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大哥哥,他学了一门特别厉害的技术,从职业学校毕业后就找到了超好的工作,工资高,还特别有成就感。

我当时就想,哇塞,这职业教育也太酷了吧!那为啥不是所有学职业教育的哥哥姐姐都能这么顺风顺水呢?于是,我就开始到处打听,跟老师、家长还有一些已经工作的叔叔阿姨聊天。

我发现,问题还真不少!比如说,有些职业学校教的东西和实际工作需要的不太对得上。

这就好比你要去参加跑步比赛,结果平时训练的都是游泳技巧,那能行吗?肯定不行啊!企业需要的技术,学校没教;学校教的,企业又用不上。

这不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嘛!还有啊,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也不够紧密。

就好像两个小伙伴,明明可以一起搭积木搭出漂亮的城堡,可他们就是各玩各的,能搭出好东西来才怪!企业不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学校也不清楚企业到底需要啥样的人才。

那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觉得啊,学校得经常派老师去企业里看看,了解最新的技术和需求,然后回来教给我们。

企业呢,也应该多派些有经验的师傅到学校来,给我们讲讲实际工作中的那些事儿。

这就像一场接力赛,大家都要把自己的那一棒跑好,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另外,政府也得帮帮忙呀!出台一些好政策,鼓励学校和企业合作,给他们一些奖励或者支持。

比如说,给合作好的学校和企业发奖金,或者在税收上给点优惠。

这就好比给正在努力爬坡的人加把劲,让他们更有动力!再说说我们学生自己吧。

我们不能只等着老师和学校来安排,自己也得主动去学习,去了解行业的发展。

就像小树苗要努力吸收阳光雨露才能茁壮成长一样,我们也要积极主动,才能在未来的职场中站稳脚跟!你们说,要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真的发展好了,那得有多少人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啊!咱们再也不用担心学的东西没用,企业也能找到合适的人才,这不是皆大欢喜吗?所以,我觉得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太重要啦!这是能让我们的未来更美好的大事,咱们都得重视起来,一起努力,让这个梦想变成现实!示例文章篇二:《关于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嘿,大家好!今天我想和你们聊聊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这个听起来有点复杂但超级重要的事儿。

职业教育资源与当地产业布局匹配情况调研报告

职业教育资源与当地产业布局匹配情况调研报告

********中等专业学校关于职业教育资源与产业布局匹配情况的调研报告近年来,我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级有关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提高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改革发展为动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党的领导,以“就业与升学并重”的办学方针,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面向市场需求,培育创新人才”,以“发展内涵,规范管理,提升质量,特色创新”为发展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治校,严谨治学,科学管理”为治校方略,秉承“崇德、精技、笃行”的校训,精心梳理专业课程设置。

着力岗位能力培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工学结合模式,开设有普通中专班、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班和乡村振兴人才技能培训班,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举,多元化、多层次办学,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现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总结:一、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状全体教职员工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治校,严谨治学,科学管理”为治校方略,秉承“崇德、精技、笃行”的校训,积极渗透特色办学、多元发展、以人为本、终身服务的办学理念及尊重差异、提供选择、开发潜能、因材施教的原则,求真务实,砥砺奋进,使学校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实现了规模化、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摘得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的桂冠,承担了教育部1+X项目,荣获了河南省第二批职业教育特色学校、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基地、河南省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紧紧围绕“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直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任务,努力推动我区乡村振兴工作。

先后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有限公司、*****创业孵化有限责任公司、****三联学校、***商贸职业培训学校等校外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联合开展家政服务、技能提升、创业创新、残疾人技术提升等培训工作,人数高达600多人次。

2022年杭州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群建设与产业发展匹配度调研报告

2022年杭州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群建设与产业发展匹配度调研报告

2022年杭州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群建设与产业发展匹配度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和目的服装产业是杭州市传统优势产业之一。

为了服务于杭州服装产业,2022年轻工技师学院将美术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与制作、形象设计、电子商务四个专业组成了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群,服务杭州服装产业链,并成功申报了浙江省人社厅技工教育高水平专业群。

根据浙江省人社厅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要求,高水平专业群要“建立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匹配度年度调研制度并形成报告,提升学校专业群发展规划水平,提升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

为了使专业群更好的服务于服装产业,需要开展专业群与产业匹配度年度调研,调研服装产业链的组成、发展体量和人才需求,分析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群服务的产业链环节,并分析可能存在的不足,对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提出改进建议。

二、调研基本思路与方法(一)调研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主动适应行业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明确产业发展需求,跟进产业发展趋势,优化专业群内专业结构与布局,及时调整专业布局和课程设置,促进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群可持续发展。

(二)调研内容本次调研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杭州地区服装产业发展情况;(2)杭州地区服装产业对人才需求情况;(3)专业群内专业服务服装产业的情况分析。

(三)调研方法具体调研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

通过查阅报告、报纸、网页等文献了解产业发展情况,产业人才需求情况;2.实地调研。

到用人单位采访企业领导或人事经理,了解用人需求情况;到开展同类专业的技工院校了解培养目标和课程开设情况;和毕业生展开座谈,了解就业和职业发展情况,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

3.问卷调查。

编制问卷调研员工和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情况。

(四)调研对象协会:服装设计师协会;企业:服装设计与生产的企业;毕业生:近几年本专业毕业生;同类院校:开设同类专业并且实力较强的技工院校;培训学校:服装设计师培训学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学校与产业集群对接调研报告第三调研组为及时掌握我市重点产业集群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促进重点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我市教育局与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共同开展“阜新市十大重点产业集群”未来三年人才资源需求情况调查,以掌握产业集群人才队伍现状,了解产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问题、研究对策、采取措施,为构建未来三年重点产业集群合理的人力资源体系,推进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制定人才规划提供依据。

为实现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突破阜新”战略构想,贯彻陈政高省长提出“要把彰武的林产品加工业建成全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板材家具加工制造基地”的指示精神,彰武县板材家具加工制造基地的建设已初具规模。

为促进产业基地的发展,通过调研,对产业基地的人才需求做了预测。

产业集群由劳动密集型企业聚集而成,彰武县的产业集群以板材家具加工制造为主。

鉴于国内外以前产业集群存在的“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弊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可持续战略的推行,中央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以及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产业集群企业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

在人才的专业结构上表现出如下特征:一是经营管理人才缺口大。

集群企业过去大多采用家族制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着管理瓶颈,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对具有现代管理意识的管理人才、营销人才需求急剧扩大。

二是一线产业工人文化素质低。

过去的一线工人多为初中学历,如今多半自动化的生产线需要的是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技术工人,所以相关专业的中职毕业生成为企业的主要力量。

根据省委省政府对彰武产业基地的招商计划,至2015年末计划引进企业500家,本调研组通过产业基地发展规划部提供的数据资料,按林产品产业基地十二五期间人才需求预测,获得如下资料:“十二五”期间正是基地工业化加快转型、城市化加快推进、国际化加快提升的新阶段,是基地实现“三年打基础,五年成规模,十年大发展”发展目标的重要时期,人才队伍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基地人才开发工作既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主要是: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人才的有序流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基地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平台和主战场为广大人才所关注和青睐,对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竞争日益加剧;区域经济结构的同质化客观的导致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供应紧缺。

所以要尽快提升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能力。

根据我国板材家具行业总体发展趋势及家具制造基地发展现状,依据《阜新市板材家具基地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从阜新和彰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彰武要打造成在我国乃至世界极具影响力的,具有培育木材原料生产、人造板加工、家具制造业的板材家俱加工制造基地,以独特的林板家居一体化的形式构建高水平的林产加工业产业集群,实现以发展林业产业基地带动地区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就业增加、农民增收致富,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目标。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彰武产业园区预计到2015年引进企业500家,其中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的企业8家,3亿到5亿的企业27家,1亿到3亿的企业55家,到1亿的企业295家,亿元以下的企业115家。

这些企业的入驻可实现产值500亿元,利税25亿元。

综合上述各项预期经济指标,参照《阜新市板材家具基地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经济发展预测,通过调查现有园区规模企业,预测到2015年,板材家具加工制造基地增加就业人数约上万人。

在产业基地相关部门人员的陪同下,本人亲自走访了辽宁格美特家具制造有限公司和阜新市石油工具厂。

这两个企业是产业基地内龙头企业,在引进、培养、激励和服务人才方面有丰富的经验,通过调研,获得如下资料:一、辽宁格美特家具制造有限公司辽宁格美特家具制造有限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以战略眼光看待、分析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

2009年公司成立至今,公司不断完善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机制,从现实需求、近期发展和长期储备的角度出发,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切实提高全员整体素质,全力打造高素质的管理队伍、高水平的技术队伍和高技能的员工队伍,为企业持续、有效、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以下是格美特家具近年来人才工作的做法。

(一)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基础和前提在于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格美特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召开各种会议、采取各种宣传方式,引导和教育广大员工,尤其是各部门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的观念,把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牢固树立没有天生的庸才观念,为每一位员工创造发挥的空间,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个人潜力。

(二)加强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服务发展大局,加强和改进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育各类人才,为企业服务。

1、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发挥整体合力和导向作用。

选拔管理能力和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威信高,团队合作意识好的管理人员上岗,增强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证生产运营的顺利进行。

2、整合现有资源,提出智力互补概念。

根据绩效考核、领导推荐、员工选举等方式综合测评,从中发现并选拔人才;采取拜师学艺的方式,发挥优秀管理人员和优秀员工的作用,充分提升员工的整体技术水平,形成企业内部人才自有培养机制。

3、加强员工培训,提供业务素质和能力。

通过大力开展员工培训工作和优化组织结构,实现岗位操作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升。

积极开展岗位优秀员工评比活动,激发员工学技术、打基础、比技能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制定并实施《优秀员工奖励办法》,根据指标完成情况,严格考核兑现,拉开收入差距,激发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工作热情。

(三)创新并完善人才机制。

公司在培养和使用人才的同时,不断深化改革人事制度,建立有效的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人才机制。

1、建立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

突破关键岗位薪酬的竞争性,对中层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才及高难度工种要与普通岗位大胆拉开差距,突出竞争力,体现激励作用,并有效控制人才成本。

2、为人才搭建发展平台。

公司对优秀人才进行培训和锻炼,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委以重任,让他们承担一定责任,并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利。

3、实行情感化管理。

公司关注每一位员工的成长,同时,积极帮助其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最大可能不让家庭琐事、个人困难影响到员工的工作。

同时,设立职工书屋、职工服务帮扶站等,为员工提供学习、排忧解难的条件和机构。

4、实行企业文化激励。

以团队感情和工作氛围吸引人才,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特色企业文化,宣传“为了员工而努力”的企业目标,倡导统一的价值取向,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企业为人才提供发挥的平台,人才为企业提供发展的空间,格美特家具全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为人才成长营造了良好氛围,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也为企业的更大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储备。

(四)对企业人才方面的建议:1、人才的引进:充分结合企业的生产现状、短期、长期企业发展目标和轨迹,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坚决杜绝盲目引进不切实际的高端人才,将人员的引进与使用充分结合,最大化发挥人才的作用。

2、人才的培养:以企业现有条件为基础,打造适合人才自主成长的良好环境,坚持优秀员工的“传、帮、带”作用,制定人才培养战略,以长期和发展的眼光对待人才培养,避免短视行为,杜绝用一人,引进一人的被动引进措施,充分发挥现有员工的潜力,最大化实现企业自有人才培养机制。

3、人才的使用:坚持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使用原则,杜绝浑水摸鱼现象。

4、人才的激励:贯彻“多一点付出,即多一点回报”原则,优化企业绩效考核制度,坚持企业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对优秀员工不吝于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对表现不合格的员工采取提醒、警告、劝退的三步走原则。

5、人才的服务:企业为人才提供能力发挥平台作用的同时,还应做好人才的服务保障工作,尽最大可能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使其专心工作,同时,注重满足员工的学习、生活需求。

二、阜新市石油工具厂(一)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1、深入调查、详细了解各级人才信息。

为掌握我厂人员现状,生产部协同人力资源部对车间工人及车间各级管理人员工作经验等基本情况进行详细了解。

据统计,车间工人160人,其中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车工30人,5年以上工作经验40人,3年以上工作经验40人,1年以上工作经验20人,1年以下工作经验15人,徒工15人。

2、大力开展及时培训工作,并对新入厂人员学习情况及日常表现进行跟踪。

在培训过程中结合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理论培训与技术实践相结合。

对新入厂人员建立学习档案,出徒后对其工时量跟踪一年。

以保证真实掌握学员信息,能及时解决学员在学习过程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经常对老工人进行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安全生产、先进技术等项目的培训,让每位工人的技术能力不断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1、管理团队及车间技术人员紧缺,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需要大量技术人才,彰武县车工及数控技术人员紧缺。

2、人才培育力度不大。

没有专职的培训教师对车间新入厂人员进行系统服务,跟踪调查。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1、完善管理机制。

进一步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参观学习等举措,提高管理人员管理素质,掌握生产流程。

2、加大招聘力度。

通过电视广告、电视字幕、发放传单等方式加大企业的宣传力度,选择适合宣传企业招聘信息的传播途径。

3、积极组织名师带高徒教学方法,让新入厂学员进行手把手教学与常规学习方式进行对比,采用效率高、学员进度快的学习方式教学。

4、积极组织车工技能大赛、拉力赛、班组竞赛等活动,带动工人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人的技能水平。

5、树立典型。

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树立新入厂人员典型和车工技能高手,在年末统一评比,发放证书及奖金。

宣传经验、传授技术,引导工人依靠技术积极主动的工作。

(四)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和服务人才的意见建议1、与技校合作,技校将符合企业要求的技术人才送到企业实习,企业保证实习过后对符合企业要求的技术人才予以正式工作,签订劳动合同。

2、与技校联合办学,技校老师来企业对全体技术人员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

3、建立激励机制,设立优秀员工,工时最高员工,表现最好员工等进行证书及资金的奖励。

以上是本次调研的具体情况,由于企业规模不同、性质不同,对人才需求也存在着不同,所以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通过本次调研,产业集群内各企业上报的数据比较符合实际,虽然与我市产业集群人才发展规划有差异,但真正的、明显的、典型的问题都能体现出来。

作为调研组成员,本人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企业应增强人才需求、人才储备的长远意识,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