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融合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合集下载

校企融合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校企融合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的 职 业 道德 和 职业 行 为 习 惯 .帮 助 职 校 学 生 顺 利 实 现
标 签 、企 业精 神 加 以 宣传 。 2 . 制 度 文 化 。学 校 文 化 是 学 校 在 长 期 的办 学 实 践 中 ,经 过 自身 努 力 、外 部 影 响 、历 史 积 淀 而 逐 步 形 成
中 图分 类 号 :G7 1 7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6 7 1 — 0 5 6 8 ( 2 0 1 3 ) 0 8 — 0 1 4 9 — 0 3
校 企 融 合 的学 校 文 化 是 建 构 职 教 特 色 学 校 和 培 养
的学 风 。 提 炼 体 现 职 业 学 校 职 业 特 色 和 企 业 精 神 的 校 训 .精 心 设 计 本 校 职 业 特 色 的 校 徽 ,创 作 激 励 向上 的
业 文 化进 校 园 ,引进 并融 合 优 秀 企 业 文化 ,促使 学 生养 成 良好 的 职 业道 德 和 职 业 行 为规 范 ,帮助 职
校学生顺利 实现从 学校到企业的无缝 对接 ,培养学生适应 未来工作环境 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关键 S管理
平 等 合 作 勇 于创 新 的 意识 。使 学 生 学 会 做 人 、学 会 做 事 、学 会 求 知 、学 会 创 新 。经 过 这 样 制 度 管 理 规 范 的 学 生 进 入 企 业 很 快 就 会 适 应 企 业 管 理 制 度 并 有 效 转 型 成 企 业 合格 员 工 。
1 4 9<< Ne w Cu r r i c u l u m Re s e a r c h
般企融合甘 匀 学市 交 文 化 建 设 研 穷
◇江 苏 省 仪 征 技师 学 院 景 玉 荣
摘 要 :校 企 融 合 的 学校 文 化 是 建 构职 教 特 色学校 和培 养 适 合 企 业 员 工素 质 要 求的 重 要 阵地 。 文章 从 校 园文化 的企 业 符 号 ,企 业 化 的 专 业 文化 和 校 企 文化 工 学结 合 三 个 方 面进 行 阐述 .积极 推 动优 秀企

校园文化如何融入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如何融入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如何融入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如何融入企业文化篇一:建设校园文化应如何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应如何融入企业文化一.校园文化及企业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以学校群体成员为主体,是他们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共同创造,逐渐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活动结果。

具体包括学校的教育目标,校园环境,校园行为风尚,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以学校教育为特点的文化生活,教育设施,学生社团组织,学校传统习惯和学校的制度规范等内容。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形式,它涵盖企业长期形成的思想观念,思维和行为方式,企业规章制度等。

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

二.企业文化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运用的可行性学校与企业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相同点为两者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可行性。

1.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

2.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学校和企业内部所起的功能基本相同,都有教育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和协调功能等。

3.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以人为着眼点,体现人文关怀的管理文化和组织文化。

两种文化精神均以实现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共性是两种文化对接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融入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1. 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搭建优秀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平台,校企合作共建校园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是邀请企业人士,行业劳模和优秀毕业生到学校开办讲座,进行就业,创业教育,利用各种校园媒体广泛宣传,介绍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管理理念,行为规范。

.二是通过"订单"培养的模式,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实习,置身于企业生产第一线,融入到企业员工中,切身感受企业文化。

三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与企业共同开发校本教材,更新教学内容。

四是以校园文化活动载体为平台,实现企业文化的渗透教育。

略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校企结合问题

略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校企结合问题

中圈分类号 i 7 8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7 — 3 X (0 9 2 0 4 ~ 3 G 1. 5 6 1 9 1 2 0 )0 - 0 3 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近年来 , 高校 校 园 文 化 建 设 愈来 愈 受 到 广 泛 重 视 ,
成 为 学 术 界 研 究 的热 点 之 一 。在 这 一 背 景 下 , 高职 校 园 文 化 建 设 随 之 “ 出 水 面 ” 渐受 瞩 目 。随 着 高 职 教 育 浮 并 在 办 学 理 念 上 的 理 性 回归 , 企 合 作 、 学 结 合 已渐 成 校 产 高 职 人 才 培 养 的 主 体 模 式 ;校 企 合 作 的广 泛 开 展 和 不
职 业文化 的融通。校 企结合建设 高职校 园文化 ,应 从加 强大 学文化 建设 、引企进 校和 构建 学生文化 活动体 系着手 ,同时注意加 强对企 业文化 的筛选过 滤 ,发动教 师和 管理 者积极参与 ,建设好校 企结合 的长效机制。 关 键 词 : 高职 教 育 ;校 园 文化 ;校 企 结 合
迅 速 适 应 现 代 企 业 的 管 理 理 念 和 方 法 ,顺 利 地 融 人 企 业 文 化 。这 意 味着 高 职 院 校 在 定 位 和建 设 校 园文 化 的 过 程 中 ,应 更 加 突 出 地 考 虑 培 养 目标 和 成 长 方 向 对 高 职 学 生 群 体 的要 求 , 行 校 企 结 合 , 入 企 业 文 化 , 实 引 使 高 职 学 生 在 校 期 间 就 能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了 解 、感 受 进 而
中文 化 ) 础 上 , 培 养 面 向生 产 、 理 、 务 第 一 线 具 基 以 管 服
备 综 合 职业 能 力 和 全 面 素 质 的 高级 应 用 型 技 术 人 才 为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研究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研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业、 企业和 区域 经济 发展 办 学宗 旨的一项 所 以“ 基 于工作过程” 的高等职业教育切 中
重要课题 。
6 .以课 程文 化 为亮 点 。课 程 文化 是 时弊 。但是能 力不 是唯一 的缺憾 , 是 因为 指按照社会对学生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
学校和企业之 间的 差异太 大 , 通过 对毕业 求 而形成 的 一种 课程 观 念 和课 程 活 动形 生调查和访谈 , 发 现学 生还缺 乏将 来作 为 态 。高职教育课 程文 化 , 集 中表 现为科 学
高职校 园文化还是 相 当模 糊。寻求把 企业 校训 , 很难 获得师生的普遍认同 。 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应该有 自己的模 3 .缺少 校 园文化 与企 业 文化 的融合 式 , 文化渗透到 校 团文化 建设 中的有 效途 径 , 不能等 同与一般 的高等 院校 , 而必须在 形成独具特 色的 高职校 园文化 , 是 实现校 与对接 。高职毕业生就业后不适应企业需 物质层 次上处处突出“ 职” 的特 点呈现出 明 企全面 、 深层次合作 , 实现高职教 育服务行 要 , 到 目前为止主要还 是技能方面的不足 , 显 的企 业文化色彩 。
高职 院校 对校 园 文 化 与 企 业 文 化 融 合 的 必 于形象文化建 设 , 这就是 所谓 的重 外而轻 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 。 要 性 和 重 要 性 已经 有 充 分 的 认 识 。但 是 , 内的误区 。由于缺乏 对 自身文 化 内涵 、 5 .以物质 文 化 为基 础 。物 质 文化 是 校 对 构 筑 什 么样 的 高 职 校 园文 化 及 怎 样 构 筑 园精神 、 核心 价值 体系的深入挖掘 , 这样 的 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 。高职院校的物

校企共建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校企共建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与产 业 、 学校 与企 业 深度 合 作 ” 。当前 ,高职

高职 校 园文 化 与行 业 文化 融 合对 接 的
必 要性
正在 推 进 的职 教集 团 、职 教 品牌 建 设均 离 不 开
行 业企 业 的参 与 和作 用 发挥 ,其背 后 的文 化 内
对 于职 业 教 育 , 已经形 成 共识 的是 ,它 是
我 国高职 教 育 发展 的历 史还 不够 长 ,在 有 和 谐 的校 园文化 就 是在 营 造一 种 氛 围 、打造 一 种 环 境 。工 学 结合 、校 企 合作 的人才 培 养模 式 业 办 学 的 中专 、技 校或 者 职 工大 学 , 目前 仍有 业 色彩 浓厚 。只有 紧 紧依托行 业 企业 ,服 务行
第l 2卷 第 5期 2 0 l 3年 l 0月
广 州 职 业 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论 坛
G U A N G Z H O U V O C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TI O N F O R U M
V o1 . 1 2 N o . 5
0c t. 2 O1 3
有 渗 入 各 自骨 子 之 中的核 心 元 素才 能将 两 者 牢 固联 系 在 一起 。这 ,就 是 文 化 。高职 培 养 的人
才 应 该 是兼 具 专 业 知识 和 职 业 素养 的综 合 体 。
个 对接 ” 的关键 环 节 ,也 是 提 高毕 业 生适 应 岗
位 需求 ,增 强持 续 发展 能力 的必然 选 择 。纵 观 高 职校 园文化 建 设 现状 ,与 行业 文 化 融合 对 接 还存 在不 少 的 问题 。
体 ,但 是 这种 更 多建 立 在 “ 利 益 ”基 础上 的合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四篇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四篇

(一)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一)校园环境职场化,构建新型的校园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层面,主要指师生生活和工作学习的环境。

它包含学校整体布局、学校建造、形象标志、艺术景点、文化走廊等。

在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学校可以将本校职业化的办学理念与特色融入校园布局和设计中,创建浓厚的企业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同时,职校要彻底打破普教模式,为学生提供真实或者摹拟的职场环境。

将企业工厂的布置、设施等复制到学校课堂上;在墙上张贴企业核心理念、形象标识等,增强学生的职业感;学生统一着装、佩戴工号、上课打卡,让学生每天到学校来上课宛如到企业上班,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变为对员工的要求,努力为师生构建职场化的生活和教学环境。

(二) 导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完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理想状态是最大水准地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和谐、民主、向上的校园精神氛围,主要通过校风、教风和学风等体现出来,具有积沉性、隐渗性、持久性。

好的精神文化会代代相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

(三) 引入优秀企业制度,提升和完善职校制度文化制度对于学校的师生员工具有强制约束力,天长日久,最后内化为师生员工的心理契约,形成一种制度文化。

那末,在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除了进一步完善与健全学生行为规范、教职员工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外,可以借鉴企业的做法,将 ISO9000 质量认证运用于教育教学管理之中。

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构建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

职校要有选择性地吸收企业优秀的管理经验、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等,持续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提升人材培养质量。

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习惯以及善于与他人协作的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职校还可以安排学生下到与本校合作的企业,让他们感受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在工作中逐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职业素质。

浅谈校企合作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校企合作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校企合作校园文化建设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各项活动,包括教育培训、科技研发、社会实践等。

校企合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实践平台,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谈校企合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首先,校企合作可以为学校提供优质资源。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具有丰富的资源和经验。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借鉴企业的管理经验、实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同时,企业还可以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机会。

这些资源的共享和互通,对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现代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往往面临着就业难、适岗难等问题。

而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职场。

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学校可以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针对性地开设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适应能力。

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更好地了解学生,选择适合的人才。

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

再次,校企合作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发展。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引进企业的先进理念和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企业文化注重实践和创新,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具备更好的创业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校企合作也可以促进校园思想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热情,培养他们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校企合作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声誉。

与知名企业的合作,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信誉度。

优质企业的支持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多的资源和资金,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品牌形象。

同时,与企业的合作也可以增加学校与社会的互动,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和教育资源。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融合研究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融合研究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融合研究【关键词】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对接融合;教学改革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0127-01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气场”,它不仅能规范师生的行为,陶冶师生的情操,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校园文化对校园中每一个人的影响和制约正好与管理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等功能相吻合,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军训、理论探讨、学科竞赛、兴趣协会、学术报告等,形成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则注重的是团队协作、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其内涵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行为、企业制度、企业管理模式等,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顺丰物流作为中国民营快递企业的佼佼者,离不开其物流文化建设。

在合作前期,学院和企业双方组建了“顺丰班”进行人才订单培养。

“顺丰班”是顺丰速运集团和学院为培养和储备人才而采取的一种校企合作的选才、育才模式。

在“顺丰班”人才订单培养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后,校企双方进行了更深入的合作,投资共建了“顺丰营业部”。

该营业部由物流管理专业负责人担任部长(即基地负责人),由顺丰速运集团提供人员培训、设备、物料和通达世界的营销系统,学校在集团制度和生产标准框架下,承担顺丰速运集团从洪山区迪雅花园至武汉工程大学区域的业务,实施部长负责制下的学生自我管理、合法有序经营。

该营业部运营三年来无差错、无投诉,共有150名学生参加了营业部的生产经营。

校企文化的对接融合主要是指围绕办学主体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为载体,用优秀的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丰富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内涵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办学等途径实现全方位的对接融合。

一、企业和学院、学生的相互了解武汉顺丰速运有限公司定期到我院了解在校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了解教师授课内容,同时学院不定期分批组织各教研组到企业调研,以参观座谈的方式与企业管理人员相互沟通交流,切实通过人才需求分析,岗位能力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浅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浅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浅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摘要技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

校园文化是构成学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使校园文化真正成为提升学校办学竞争力的有利因素,必须要根据学校实际加强针对性建设,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因此,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技工学校;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融合作为学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构成学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使校园文化真正成为提升学校办学竞争力的有利因素,必须要根据学校实际加强针对性建设,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随着校企合作的广泛和深入,校企之间文化的互融、互动、互惠逐渐成为校企合作的新取向。

实现企业文化和技工学校校园文化的真正互动和双向交流与渗透,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学校各个层面所创造、积累并共享的,以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为核心,具有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

可以说,校园文化建设是塑造学校形象,增强学校内在凝聚力和外在竞争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工程,是学校精神风貌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二)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包括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员工文化素质以及蕴含在企业制度、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之中的文化特色,其中价值观念是核心内容。

企业文化所需达到的目标是培育高效能的企业经营团队,以实现价值共守、精神共通、情感共流和命运共担。

(三)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的概念,它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灵魂。

就其本质来看,宏观上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

企业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就是为了使该企业成员共同在一个和谐化的,一体化的、积极向上的气氛中建立与企业各方面发展乃至企业命运有关联的氛围,使该企业全面发展而立于不败之地。

优秀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探索与研究

优秀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探索与研究

根 据 中等 职业 教 育 培养 “ 素 质 劳动 者 和技 能 人 才 ” 高 的 目标 , 中 职 教 育 培 养 出 来 的 学 生 应 该 具 有 过 硬 的 专 业
技 能 , 动 适 应 企 业 的 能 力 , 入 企 业 就 能 立 足 、 存 和 主 进 生
协 作 奋 斗 的集 体 主 义 精 神 ; 强 员 工 的 凝 聚力 、 心 力 。 增 向
涵 。 它 是 学 校 群 体 共 同创 造 和 形 成 的 校 园 团 体 意 识 和 文
化 。 可 见 , 业 文 化 是 管 理 的 最 高 境 界 , 是 企 业 生 存 和 ” 企 也 发 展 的 真 谛 。 企 业 精 神 在 企 业 中 的 地 位 一 样 , 校 精 神 和 学
的成果
在 校 园 文 化 建 设 中 引入 企 业 文 化 的 可 行 性 . 结 出将 优 秀 总
企 业 文 化 融 入 校 园 文 化 建 设 中对 中职 生 培 养 的 深 远 影 响 和 意 义 . 一 步探 索 职 业 学 校 校 园 文 化 建 设 与 优 秀 企 业 文 进 化 相 融合 的有效 途径 , 而使培 养 的 学生更加 符 合社 会和 从
优 秀 企 业 文 化 融 入 校 园文 化 的 探 索 与 研 究
苏 飚
( 东省 财政 职 业 技术 学 校 , 东 广州 广 广
摘 要 : 文 对 校 园 文 化 和 企 业 文 化 进 行 比较 . 析 本 分
5 04 ) 1 4 5
文 化 建 设 过 程 中 ,可 以 借 鉴 企 业 文 化 建 设 的 一 些 合 理 性
如 何 充 分 调 动 员 工 的 劳 动 积 极 性 、 工 作 主 动 性 和 创 造

技工院校校园文化与产业文化融合的研究

技工院校校园文化与产业文化融合的研究

技工院校校园文化与产业文化融合的研究摘要:技工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产业文化融合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

通过将校园文化与产业文化相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职业发展,提高技工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首先,校园文化与产业文化的融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符合实际需求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机会。

其次,校园文化与产业文化的融合可以为技工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品牌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校园文化与产业文化的融合也可以促进学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关键词:技工院校;校园文化;产业文化;文化融合技工院校的校园文化和传统的文化观念存在差异,很难将产业文化有效地融入到校园文化中。

技工院校在资源投入方面仍存在不足,无法为校园文化与产业文化的融合提供足够的支持。

缺乏实践基地、实验设备以及与企业的合作机会等。

部分技工院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仍停留在传统的知识输入模式,缺乏与产业界合作的经验和实践,难以有效将产业文化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中。

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侧重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文化修养的培养还存在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完善校园文化规划、引入产业导师制度、优化课程设置、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等。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促进技工院校校园文化与产业文化的有效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并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一、完善校园文化规划教师在校园文化与产业文化融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他们可以明确融合目标,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具备产业适应能力的专业人才等。

这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校已有的资源以及需要引入的资源。

基于目标和资源调研结果,教师可以制定具体的措施。

例如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举办产业文化活动等。

制定时间表是必要的,以明确不同阶段的任务和评估时间点。

这样可以使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资源配置方面,教师需要合理分配人员、物品和财务支持等,确保所需资源能够有序投入并得到有效利用。

(完整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四篇

(完整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四篇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四篇(一)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一)校园环境职场化,构建新型的校园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层面,主要指师生生活和工作学习的环境。

它包含学校整体布局、学校建筑、形象标志、艺术景点、文化走廊等。

在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学校可以将本校职业化的办学理念与特色融入校园布局和设计中,创建浓厚的企业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同时,职校要彻底打破普教模式,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职场环境。

将企业工厂的布置、设施等复制到学校课堂上;在墙上张贴企业核心理念、形象标识等,增强学生的职业感;学生统一着装、佩戴工号、上课打卡,让学生每天到学校来上课犹如到企业上班,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变为对员工的要求,努力为师生构建职场化的生活和教学环境。

(二)导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完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理想状态是最大水准地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和谐、民主、向上的校园精神氛围,主要通过校风、教风和学风等体现出来,具有积沉性、隐渗性、持久性。

好的精神文化会代代相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

(三)引入优秀企业制度,提升和完善职校制度文化制度对于学校的师生员工具有强制约束力,天长日久,最后内化为师生员工的心理契约,形成一种制度文化。

那么,在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除了进一步完善与健全学生行为规范、教职员工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外,可以借鉴企业的做法,将ISO9000质量认证运用于教育教学管理之中。

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构建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

职校要有选择性地吸收企业优秀的管理经验、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等,持续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习惯以及善于与他人协作的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职校还可以安排学生下到与本校合作的企业,让他们感受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在工作中逐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研究

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研究

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研究[摘要]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建设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

根据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建设内涵与现状分析,探索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策略主要是:全程对接,将企业文化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融合,将企业文化汇集到校园文化的全方位。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接融合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办学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专业技能为主线,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最优结合”的办学方针,这就需要从内涵建设入手,将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对接与融合。

一、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意义高职院校校企文化的对接与融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需求。

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渗透并融合社会各领域的校园文化影响力对于学校的发展已经变得日趋重要。

高职院校要想在教育市场竞争中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并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打造品牌特色,培育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促使学校必须实现校企文化的良性互动和融合。

校企对接与融合的校园文化可促使学生感受到企业环境,促进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满足行业人才需求;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专业建设与岗位衔接的需求。

校企文化融合可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人文气质,更加兼备职业素养,实现高职学生就业的“零适应期”,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就业和创业等能力以及提升可持续发展力。

二、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内涵及现状分析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是指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渗透,创设一种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情境,使其包含的课程体系与教育方式,更加关注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的价值取向,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中重视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知识、操行、能力等方面与企业岗位所需的技能、职业规范相对接,尤其注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理念与企业的价值追求上的和谐,从而使学生在顺利就业的同时,具有对岗位的职业认同感。

关于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对接的研究

关于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对接的研究

关于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对接的研究一、研究背景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相比更显著的特点是,中等职校的社会服务更直接,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更紧密,其核心是培养的学生要能为社会需求面直接接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过自身改制及相互间的重组,生产力布局和链接得到重新组合,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促使企业在优化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注重自身的发展环境,而且也开始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的优化工作,他们已经开始实施长、短时间的不同策略,在短期内,他们注重选择素质优秀的员工进厂,在对一般民工、经短期专业培训民工与合格的专业职校毕业生三者之间的选择中,往往偏向于后者,在对后者的选择中,也十分注重人的素质的挑选。

也基于此,企业更注重与职校的有效对接,通过开展“订单”式培养、就业洽谈会、设立学生奖学金、学校楼宇冠名等方式灌输学生企业文化。

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体现为单向的企业文化对学校文化的渗透,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相对显得单薄。

如何使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实现有效交融。

使学生在心理归属上融入企业,在价值取向上认同企业,在行为特征上接近企业,也就是让学生在校期间便从技能掌握到文化归属上更多地打上“企业人”的烙印,将是我们致力的目标。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本课题针对职校中单向的企业文化进校园的情况,通过具体调查,分析目前企业文化进校园的载体、具体进行的活动及产生的效果,以期找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效交融与对接的结合点,为培养学生“企业人”服务。

1.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2.企业文化: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

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

3.有效对接:是指各个单位在管理、指挥、后勤、通讯等部门的管理体系和技术支撑完全一样。

当由一个单位指挥其他单位时,如同指挥自己的单位。

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可行性初探

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可行性初探

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可行性初探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行为习惯、品牌形象以及价值观念的总和。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但是,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并不局限于企业内部。

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起来,可以让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深入学校,为学校形塑一种积极向上、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本文将从可行性、实施模式以及对校园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初步探讨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可能性。

一、可行性分析1.1 社会需求引领学校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学校的使命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更高的教育质量。

融入企业文化,则能够让学校更加了解社会的需求,真正做到为学生、为社会提供服务。

1.2 青少年核心素养的培养校园文化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环境和载体,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

企业文化,则是企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将企业文化融合到校园文化中,可以更好地为学生培养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3 促进校企合作学校作为教育培训机构,与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可以促进校企合作,在学生培养和就业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二、实施模式2.1 企业文化主题活动企业可以通过在学校举办主题活动,向学生介绍企业文化,并与学生一起进行互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意识。

例如,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职业规划讲座等活动。

2.2 企业文化案例分析通过企业文化的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同样地,通过对企业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成功经验。

2.3 校企合作实践在校企合作实践活动中,学生将会真正了解到企业文化在实际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增强了对企业文化的深度认识。

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具体体验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更加全面的了解到自己对未来职业的定位。

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为视角

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为视角
士. 西 广 南宁 500 303
[ 中图分类号】 70 G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4 4421) 10 —43 ( 2 6—00 - 4 0 0 2 1 0
校在人才培养上 的“ 视教育” 关 。 短 有 即强 调 学 生
的 知识 掌 握 和技 能 训练 。忽 视 学生 素 质 教育 和人
园文 化建设 只有 融合 企 业 文化 。 彰显 “ 职业 ” “ 与 行 业 ” 色 , 能促 成 受 教 育 者 ( 来 的企 业 职 工 ) 特 才 未 “ 企业 化” 和社 会化 。从 目前 情况 看 。 高职 院校 与企
出的是 经 营和 责任 ,更 为 实 用 和朴 素 。 在校 园 里
格培养 。 高等职业教育仅仅看成是“ 业教育” 将 就
或“ 饭碗 教育 ” 。实 践证 明 , 学校 不仅要 教会 学生 一
能 。加 大校 企文 化对 接融 合 的研究 和 实践 力度 , 是
技之长、 提供 一 块进 入 社 会 的 “ 门砖 ” 更 为重 要 敲 ,
建设 融 人企 业 文化 、彰 显 行 业 特 色 的 高 职校 园文 化 的有效 途 径 ,是 高职 校 园文 化 建 设 中一 个 亟 待
界、 完善 人 格 、 进 品德 培养 、 面 提 升 学 生 的 素 促 全 质 等方 面 发挥 着 不 可替 代 的作 用 。高 职 院校 以培 养 面 向基 层 , 向 生 产 、 设 、 务 和 管 理第 一 线 面 建 服
奋 斗精 神缺 失 、责 任 质 量 意识 淡 薄 等 问题 令 用 人
明。 仅仅 具 有扎 实 的知 识 技 能 、 良好 的 身 体 素质 和
高 涨 的工 作 干劲 的毕业 生 在 到 企 业 工作 后 并 不 一 定 得 心应 手 , 业对 这 些 新 生力 量 并 非 十 分满 意 。 企 诸 如 团结 协 作 意识 薄 弱 、 沟通 协 调 能 力 不 足 、 苦 艰

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专业文化是赋予专业更深的内涵,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专业价值 渗透 。 观,提升专业意识 、专业素养和未来从业素质 ,可 以有力的提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在专 高职业竞争力。一个品牌专业 除了应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 业建 设过 程 中 ,我 们注 重 与 电子 商务 企业 合 作 ,共 同凝 炼 出 “ 创 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外,还必须有成熟的专业文化。 新、创意、创业”的专业精神 , 形成了专业基本文化特征。 专业文化可以有力的推动 专业建设。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 2 共 同营 造 全新 的 育人 环境 养要 以 “ 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 “ 理论教学和 实践训练相结 校企联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 系、校企共
托,安排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 生产 实践锻炼,提升专业教 师的职业能力和素养 ,要求每位教师挂靠一个电子商务相关企
加强校企合作,在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引入先进 的产业、企业 业,并带着专业课程 建设任务下企业。 以便于教师在教学中 , 文化 ,实训教学中的安全文明生产 、规范性操作过程、管理规 能够 把 企 业 管 理 理念 和 企 业 文 化 引入 课 堂 ,更 好地 按 照 企 业 的 范等 ,课 程 教 学 中— — 以 教 师 的言 传 身 教 和 学 生 的互 帮 互 学 , 综合需求培养学生。
合 ” ,专 业 文化 除 了要 体 现 出很 强 的职 业 性 之 外 ,最 终 还 要 获 建实训 ( 实验 ) 室,营造职业化的育人环境。我院电子商务专
得企业的认可。因此必须深化校企合作 ,共同建设专业、提升 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邀请行业企业专 家进行工作任务分析 , 专业、凝炼专业特色。 开 发校 企 课 程 ,将 企业 在 长 期 经 营 活动 中形 成 的 价值 观 、 行 为 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 隹则等融人到才培养 方案和课程建设过程。与浙江淘宝网络公 的专业理想 ,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持续推进优 秀企业文化进校 司 共 同建 设 了淘 宝 工作 室 ,引 进 企业 化 的运 营 模 式 ,使 学 生 在 园,使其融入到专业文化之中,发挥专业文化 的育人功能 ,促 浓郁 的 职场 氛 围 内学 习 ,接 受 企业 文化 的熏 陶。 进学生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3篇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3篇

校内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3 篇第一篇一、校内文化校内文化是依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在长期的训练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哺育同学的人生和高尚的品所必不行少的训练途径。

优质的校内文化环境有利于哺育同学形成健康的人格、品德,打造良好的校内文化环境对于增加学校的文化育人功能具有分外乐观的意义。

高职高专的训练包含了文化训练和职业训练两个方面,这就要求高职训练要与企业实践相结合,高职训练要为同学供应工学结合的平台。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哺育面对生产和服务一线的职业技能型人材。

在校内文化的建设上,要重点突出职业的特点,融入职业道德和职业抱负,使哺育出来的同学既要有职业技能又要具备肯定的素质。

二、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经营理念、方针、形象等一系列的的总和,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企业文化要与生产、管理、经营相结合、突出实践性,其目标是激励职工以企业为家,乐观参预企业的管理、服务、生产、经营,不断创新、进取,创造最高的效益。

它是以激发员工的乐观性和创造性为目的,使员工充分感觉到自我价值,实现自身价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企业服务。

三、企业文化与校内文化融合的必要性(一)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假如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那末它将难以长期生存。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不仅仅是表现在管理、专业、服务等方面,还包含了校内文化特色,固然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校企结合的特色。

假如忽视校企合作,那末职业院校的办学将失去了它的价值。

学校将先进的企业引进高校、引进课堂,那末就可以针对企业的需要哺育合格的特地性人材。

(二)可以增加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力量有不少高职院校的的毕业生专业技能和课堂文化学问可以达到企业所要求的标准,但是大部份的毕业生在选择完企业之后会有一大部分人不能适应从而跳槽或者被开除,这又是什么原由呢?这是由于他们不适应企业,一方面无法将自己所学融入到工作的环境之中去,动手力量较差,理论学问与实践无法融合。

校企文化融合的方式研究

校企文化融合的方式研究

育的人 才培养 目标 ,创 建职业 学校办学特色,具有重大而深远 的现 实意义。 关键词 :职业学校 学校文化 企业文化 校企融合
学 体 系 等 举 措 来 实施 。
职业教 育的实质就是就业教育 ,职业学校教育的 目标定位就是培 养服务生产一 一 线的初 中级 的技能人才 ,这就要求 中职教育更 要贴 近社 会 ,贴近企业。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 ,企业要求 中职毕
像企业那样严格 、规范 、标准的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不断 营造 企业 文化 氛 围,促使学生 r解熟悉企业文化的精髓 ,纠正认知 上的偏差 ,为学 生提供 良好的校内外环境 ,帮助其形成正确 的职业观 和良好 的职业素 养 ,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符合 企业的需求 ,同时 通 过 源 源 不 断 地 向 企业 输 送 人 才 ,影 响 和 提升 企 业 文 化 。
化 建 设 中 缺 乏 和企 业 文 化 的 交 融 和 对 接 。 所 以 在 以 就 业 为 导 向 的 职 业
源 的提供 、教育计划 的制定 、教育内容的设定等方式 ,参与到高职 院 校对职员的培养过程 中,以实现 自 身 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
三 、校 企 共 建校 企 文 化 活 动 的 平 台 学 校 在 广 泛 的社 会 调 查 和 人才 需 求 预 测 基 础 上 ,由 专 业 建 设 指 导
吸纳是校企合作 的一种相 互追求 。人 的文化 素质 的提高 不是朝 夕之 功 ,没有劳动者的可持续发展 ,就不 会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必
须充分意识到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战略意义 ,为员工的可持续发展 打 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企业可以通过 参 与学校培养 目标的确立 、教 育资
为企 业员一 【 : 的角色,导致毕业与就业的适应期变长 ,不适应就业 市场 的需求。究其原 因,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 ,是 目前 中职学校在校 园文

努力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努力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努力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原创版)目录1.构建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重要性2.如何构建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3.构建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方法4.实现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策略5.总结正文一、构建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重要性高职院校是培养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构建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能够使高职院校更好地与产业对接,提升教育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如何构建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1.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高职院校应主动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并熟悉企业的生产环境和工作要求。

2.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高职院校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设置更多实践课程,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3.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以满足产教融合的需要。

三、构建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方法1.开展校企合作,共同举办各类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联合企业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体验专业技能的应用。

3.与企业共同设立奖学金,鼓励优秀学生。

四、实现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策略1.加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2.强化实习实训环节,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体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

3.开展产学研一体化项目,使学生在参与实际项目中提升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五、总结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能够使高职院校更好地与产业对接,提升教育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企融合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摘要:校企融合的学校文化是建构职教特色学校和培养适合企业员工素质要求的重要阵地。

文章从校园文化的企业符号,企业化的专业文化和校企文化工学结合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积极推动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引进并融合优秀企业文化,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帮助职校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关键词:校企融合;学校文化;专业文化;6s管理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8-0149-03校企融合的学校文化是建构职教特色学校和培养适合企业员工素质要求的重要阵地。

职业学校的学校文化要体现“职业”二字,一定要和学生专业和就业有关。

积极推动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引进和融合优秀企业文化,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帮助职校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加强校园内文化环境建设,使之成为职业氛围浓厚、专业特色鲜明的专业技能学习场所。

重视学校实训基地环境建设,通过展示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一线的规范流程,展示学生在实训中的优秀成果,展示行业知名人士和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养成教育,增强学生立志成才的信心。

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一、校园文化的企业符号1.精神文化。

强化职业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就是加强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企业精神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中去。

通过多种形式,建设务实向上、积极进取、敬业乐群、遵纪守法、崇尚职业的校风。

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职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育人能力,建设热爱职教、关爱学生、为人师表、钻研业务、服务企业的教风。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严守6s规范管理,建设知荣明耻、乐观向上、热爱专业、勤奋好学、苦练技能、回报社会的学风。

提炼体现职业学校职业特色和企业精神的校训,精心设计本校职业特色的校徽,创作激励向上的校歌。

甚至可以在学校建筑物上制作有关知名企业的标签、企业精神加以宣传。

2.制度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自身努力、外部影响、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的独特文化氛围,它凝聚在学校所拥有的理念、制度、行为等深厚底蕴之中,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独特力量,能驱使师生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形成共同遵守的行为,能够为学校和个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支持力。

制度文化又属于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它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不可缺少的保障机制,具有导向和规范作用。

这些年来,学校致力于学校规章制度的不断创新完善,适当引入企业相关管理考核机制,全面强化全校师生日常管理,以学生的6s管理为突破口,外松内紧,强化落实,加强督导,以齐抓共管为宗旨,以自觉遵守为特色,以量化考核为抓手,以人为本,养成了全校师生良好的文明规范行为,培养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和平等合作勇于创新的意识,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创新。

经过这样制度管理规范的学生进入企业很快就会适应企业管理制度并有效转型成企业合格员工。

二、企业化的专业文化1.专业文化特色。

学校倡导“人人有才,人尽其才,人人成才”的成功教育思想,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地走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择业之路;以“学求实,技求精”专业精神,通过提供良好的校内外专业学习环境对其进行职业性格塑造。

突出“职业”的特点和企业文化的氛围。

在教学模式上,要努力实践“理实一体”:车间和教室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学生和学徒合一,教师和师傅合一,作业和产品合一,考核与成绩合一,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

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强化学生职业定位,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另外,要加强对学生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

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要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潜移默化培养和锻炼学生,从而使职校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用工的需要。

2.6s管理。

职业学校的6s管理具体表现为: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安全(safety)、素养(shitsuke)六个内容。

职业学校在学生入学时就对学生进行职业管理教育,这样让学生在走进企业之前就武装好自己的职业素养,成为一个从外观到内在的准工人形象。

切实体会到校企结合的零距离,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6s管理在职业学校的教育普及,极大程度上提高了职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行为习惯,职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这个阶段可塑性很高,需要学校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在青春的迷茫期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工作场景,有目标地去学习,去适应企业的工作生活环境。

6s管理的内容主要是确保工作生产现场无杂物,保障安全,对生产现场需要留下的物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和摆放,以便用时很方便地取得所需之物。

自己使用的物品,如设备、工具等要及时清扫,而不要依赖他人,消除发生安全事故的隐患,创造一个良好、安全的工作环境,使员工都能愉快地工作。

而职业学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即是一种企业,让学生感受企业管理方式。

6s管理成为学校培养学生成为准工人的重要管理方法,职业教育是直接为企业培养所需各种专业人才。

所以,依照6s现场管理的理念,学生要有良好的习惯和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文化的管理要求。

而教室、实训室和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教室、实训室和宿舍的情境,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习惯养成。

实践证明,一个文明、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唤起学生拼搏和竞争的意识,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专业,以此增强职业的自豪感。

在企业交替实习遵守贯彻6s现场管理,接受规范化管理,通过切身感受使其体会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和服务功能,更加明白学校教育对成长就业是有利的。

学校管理对于他们接受企业管理起到了铺垫作用,企业管理让他们更明白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所以,职业学校要把学生的6s管理落实到平时的日常管理中去,使学生适应企业的管理方式,通过工学交替,使学生良好的现场管理习惯贯穿于工作的方方面面,就可以在以后生产过程中不断提高产品的标准化质量。

三、校企文化工学结合1.校企文化融合。

校企文化融合就是有选择地吸收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形成具有职业学校自身特色的学校文化。

比较企业和职校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企业相对于学校更敏感更容易去适应,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企业经历了市场的大浪淘沙般的考验,生存意识更加强烈,服务意识大大提高,顾客至上的理念已为大多数企业奉行。

而职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过程中,虽然也做出了较大的改革,但与企业相比,还是远远的落在了后面,因此,职业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吸纳国内外企业的优秀企业精神,现阶段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团队精神。

当今社会已是一个非常重视团队合作的社会,现代企业更是如此,大部分的工作都已不是靠个人的力量所能完成,发挥团队的作用至关重要。

因此,作为为企业培养一线工作人员的职业学校,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这需要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大力倡导团队合作意识,树立团结合作的学校文化氛围。

就江苏省仪征技师学院而言,从学校创办省级重点职校、省级职教中心、国家级重点职高和省级四星级职校,全体师生都上下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最终都使得学校顺利通过了相关部门验收。

评审部门最后总结反馈时都赞叹全校师生的凝聚力和团结一致的精神。

(2)激励与创新。

优秀的企业都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优秀的职业学校更应有浓郁的创新氛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良好的创新精神,特别是在专业技术创新方面。

当然创新的动力来源于有效激励机制,企业在这方面做的就很好,如技术入股,创新奖励等。

职业学校应向企业学习,要让有闯劲的老师和学生尝到创新后得到的实惠。

学校为了响应省里创新、创意大赛、学生风采大赛的有关号召,充分发动全校师生员工,开动脑筋,发挥想象,激发出新点子、好创意,积极投身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为荣誉添砖加瓦。

(3)以客户为中心。

顾客至上已是企业奉行的核心理念之一,职业学校也应全心全意地服务自己的“顾客”——学生、学生家长及企业,树立以“顾客”的需要为中心的办学思想。

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处处事事为学生着想,真心实意地为企业服务,也是为学生树立服务的榜样。

学校积极利用课后时间开展“三有三会三懂”活动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每个学期期中考试后开全校家长会,让家长和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相互交流,探讨对学生的最佳教学方法;学校每年寒假前都和企业代表座谈有关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和企业对学生培养方案的建议。

(4)平等对待员工。

树立以人为本、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的思想,尊重每一位教职员工和学生。

倡导学校与师生共同成长,为每一名教职工和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条件,让员工更出色,学生更优秀,使学校更卓越。

要通过有效的途径淡化学校内的等级差别,让有才干的人脱颖而出。

创建合理公平的激励机制,使全体师生成为一个平等、和谐的整体,学校有一个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

2.校企技能融合。

校企技能融合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工学结合,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促使学生工学相长,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

这种模式既具有国际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具有中国职教特色。

工学结合,将学校教学生产化,将企业生产教学化,使得学校和企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合作培养适合企业的员工,对学校和企业都是共赢的。

职校的工学结合目前来看有以下特点:(1)工学结合是职教思想。

它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理念,强调学中做、做中学,有利于学生的协调发展;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从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学科本位走向职业能力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走向实践过程为主。

理实一体,体现了党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具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观。

(2)工学结合是育人模式。

它是职校学生的学习和劳动这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强调学校和企业的职业“零距离”,重视学习和劳动的“双交叉”共提高,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这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

(3)工学结合是助学举措。

工学结合也是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

部分职业学校学生家庭收入水平较低,可以通过到企业顶岗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用来补充生活费完成学业,实现家庭零负担或少负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