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渔礁概况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渔礁概况
06水产文万侥06408011
摘要:本文概要讲述了人工渔礁的发展史,介绍了人工渔礁的类型及发展趋势,并对人工渔礁建设的注意事项做了相关讨论。
关键词:人工渔礁类型发展趋势
1. 人工渔礁的发展史
人工渔礁是指人工设置的诱使鱼类聚集、栖息的海底堆积物。设置的目的在于改善沿海水域的生态环境,为鱼、虾类聚集、栖息、生长和繁殖创造条件;也可作为水下障碍物,用以限制某些渔具在禁渔区内作业,从而促进水产资源的增殖。人工鱼礁作为人类在水下的一项基本建设工程,其最大特点是能使生物量显著增加,鱼礁体各式各样的结构、众多的空隙,为喜礁性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居场所,鱼礁区形成的上升流、涡流等复杂的流态,有利于提高水域肥沃度,形成生物种类多数量大的生态环境[1]。
1.1 国外发展情况
现代人工渔礁起源于日本,早在18世纪,日本年渔民就发现,在沉船内部及其附近,往往聚集大量鱼群,为当地渔民提供了大量的鱼类资源。有鉴于此,一些渔民或渔民团体开始自发把石块、土管、土袋、竹木之类投于海中,诱使鱼类前来聚集,从而进行捕捞生产,这就是最初人工鱼礁。1804日本已用石块、树枝等天然材料建造原始的人工鱼礁[2]。人工鱼礁在日本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1952年日本开始把人工鱼礁作为沿岸渔业振兴政策纳入国家事业来实施,1954年开始由政府有计划地投资建设规模较小人工鱼礁。为了改善沿岸水域的生态环境,增加渔业资源,形成稳定的渔场,保障沿岸近海渔业持续稳产高产,1958年着手较大规模的人工鱼礁建设。进入20 世纪70 年代以后,世界沿海国家相继实施200海里经济专属区,限制外国渔船作业,维护渔业权益。这一形势迫使日本加速了人工鱼礁建设进程,开始了大规模的沿岸整治工程。1974 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对渔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沿岸渔场整修开发法》,1976 年开始了规模宏大的沿岸渔场整治开发事业,包括沿海人工鱼礁建设、增养殖场建设和环境保护。日本政府农林水产厅根据《沿岸渔场整修开发法》制定了“实施渔场整修的长期计划”,并获准实施。2000 年以后,日本的渔场整修工作一直在继续进行,并且投入还有增加,主要是增加鱼礁设置的事业费。2002 年3月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水产基本计划》,在沿岸渔业项目中继续提出要设置人工鱼礁和建设增殖场来强化渔业资源
的培育。日本人工鱼礁的构筑材料则从原始的简单投放石块和竹排到现在采用混凝上、钢材和塑料,鱼礁结构也进一步适合水族的生态而多样化,鱼礁的投放海域由沿岸向近海推进,鱼礁的类型由渔获型向资源增殖型与环境改善型并举的方向发展。
在美国,人工鱼礁也有100 多年的历史。1935年,热心海洋的体育性捕鱼者在新泽西州梅角附近建造了世界上第1座人造鱼礁,第2年里金格铁路公司在这个州的大西洋城疗养中心建成了另一座人造鱼礁。当时的人造鱼礁主要是用于休闲游钓渔业的,而不是以渔业增殖为目的而建造的.。二战后,建礁范围从美国东北部逐步扩展到西部和墨西哥湾,甚至到夏威夷。自1972年美国政府通过92-402号法案以来,美国沿海各州掀起了人工鱼礁建设的高潮,并得到财政资金的支持,至1983年就建造了1200个鱼礁群[2],每个礁群的体积均有数万立方米,遍布水深60 m以内的东西沿海、南部墨西哥湾、太平洋的夏威夷岛等海域,礁区的渔业生产力为自然海区的11倍;每年约有5400万人到鱼礁区参加游钓活动,游钓船达1 100万艘,钓捕鱼类140万t,其产值相当于全美渔业总产值的35%[1];可安排50万人就业,每年游钓渔业的总收入达180亿美元[3],这正是人工鱼礁的效果;同时,美国还在加大人工鱼礁研究的力度[4]。
韩国政府也重视人工鱼礁的投入,自1973年起先后投入了40亿元人民币,建立人工鱼礁区达14万hm2[5]。亚洲的其他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投入的资金却不多,投礁数量也少,他们大部分是投放废旧船、废轮胎等作鱼礁。澳大利亚认识到人工鱼礁会改善环境,于是在一些海域投放了几艘废旧船和几万个废轮胎,并从1974年开始,在悉尼以南约30 km的波特赫金近海投放了70万个废轮胎[5],然而,欧洲国家则认为只要投置一些废旧船和废轮胎就能奏效,很少投放混凝土鱼礁。据调查研究发现,最好的人工鱼礁是石油平台[6],其体积大、空间大、礁体高,且集鱼效果好。
1.2 我国发展概况
人工渔礁早我国起步较晚,1975年台湾省较早投放人工鱼礁。台湾政府投资13亿元台币建设人工鱼礁,至今整个台湾岛沿岸均设置了人工鱼礁区[5]。我国大陆人工鱼礁试投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先后在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等省设置了多处人工鱼礁,并进行了相关的试验研究,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由于受当时的国情及人们对人工鱼礁的认识所限,效果并不十分明显。近几年来,我国各地又掀起了发展人工鱼礁的热潮,进入上世纪末本
世纪初,由于经济发展、海洋国土意识和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我国沿海海洋经济大省纷纷制订人工鱼礁规划,把人工鱼礁建设作为今后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增加渔业产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牧场化、保持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付诸实施。例如,广东海域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5782公里,海洋资源相当丰富,但由于长期过度开发利用,致使广东省海洋资源环境日益恶化。据统计,珠江口海域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类由原来200多种下降到50多种;广东省近岸部分海域渔业资源的密度仅为上世纪80年代初的1/ 8,拯救和恢复海洋资源迫在眉睫。2001年广东省人大九届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建设人工鱼礁、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环境》的议案,为此,广东省政府成立了人工鱼礁建设领导机构,规划在2001至2010 年,投资8亿元,其中省财政拿出5亿元,市、县财政拿出3亿元,用10年时间在沿海建设12个区、100座人工鱼礁(其中生态和准生态型50座,开放型50座)。从2001年到2005年为止,山东省采用投放报废渔船,海底造礁投石等方式先后新建大型礁区11个,投资金额达4800万元,年产值累积6080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7]。浙江省从2001 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人工鱼礁建设, 并成立了省人工鱼礁建设领导小组, 对2020年以前的全省人工鱼礁建设布局进行了规划, 制定了浙江省人工鱼礁建设操作技术规程。目前全省共有南麂、洞头、大陈、鱼山、朱家尖、嵊泗、秀山等7个休闲生态型人工鱼礁建设项目投入实施, 共计划投入改造渔船、混凝土等各种礁体65.04×104 空m3, 至2006 年底, 已经投入46.6×104 空m3,并取得了显著成效[8]。
目前,天津、浙江、江苏、福建、海南等沿海省区,都在启动人工渔礁的规划和建设。可见,我国沿海的人工渔礁正处于规模化的蓬勃发展阶段。
2. 人工渔礁类型
按其作用和功能不同,人工鱼礁可分为四类:①增殖渔礁一般投放于浅海水域,为生物提供生活空间,以增殖海参、鲍鱼、扇贝、龙虾等海珍品。②渔获渔礁多建于鱼类的洄游通道,诱集鱼类,形成渔场,以提高渔获效益。③游钓渔礁一般设置于滨海城市旅游区的沿岸水城,供休闲游钓。④环境渔礁以改善和保护环境为目的,又分为两类,一是主要产生海藻场效应,降低海水中富营养化的物质,并为这一海域生活的鱼类、贝类提供饵料;有时在这些礁体上人工种植紫菜等藻类。二是建在防波堤、渔港、码头等处,既起防波护堤作用,又能增殖渔业资源。
按材料不同可分为三类:(1)混凝土渔礁,包括一次性成型的混凝土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