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性与线性 —— 中西文化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方绘画中线性艺术表现的差异

中西方绘画中线性艺术表现的差异

艺术研究艺术理论中西方绘画中线性艺术表现的差异辽宁师范大学/宋嘉祺摘要:线条在中西方古今绘画中一直被视为重要的造型语言,画家早期用其描绘物象的轮廓,后期逐渐衍生成为反映某种内心情感的艺术工具。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审美观念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绘画中线条的形式美感和风格特点也各不相同。

本文以中西方绘画的线条表现作为比较研究,通过对二者的表现手法、造型风格等方面分析其差异性,求同存异,促进线性艺术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中西绘画线条比较差异线条是绘画语言的构成因素之一,它往往用于表现轮廓、形体、暗示体积、分割等。

绘画在东西方最初的发展阶段都将线条作为描绘物象的首要手段。

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在经济政治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在用线的形式美学上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中国画是在独立的点线造型中表现笔墨与情感,而西方绘画的线条则是表现形体轮廓或表现光影明暗的一部分。

由于中西方在社会背景、哲学观念、审美意境的不同,因此线条在中西方绘画中的地位和作用上也产生了分野。

一、中西方线条观的差异伟大的独创派绘画大师和绘画美学家石涛曾在《画语录》中提出:“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

”一画即指一根线,线为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单位,中国书画起源于“一画”,“一画”可以为一横、一竖、一勾、一勒,即线条是一切的开始。

中国绘画始终将用毛笔画成的线条作为基本元素,从形象造型语言的角度上讲,中国绘画笔墨审美是根植于线的造型之中的。

线是中国画的骨体,历代中国画家都十分重视线条的表现力,用线来塑造物体。

张彦远于《历代名画记》中提及,“无线者非画也。

”可见线在中国画中的地位极高。

线在中国画中不仅是形体塑造的重要手段,更是画家表情达意的最佳工具。

中国画家从自身情感、文学修养等原因出发,赋予“线”以人的情感品格,使得线条自身的审美价值和表现程式也愈发充实。

中国画家将《易经》的哲学理念与中国画的线条表现相契合,通过对客观物象意象化地表达,创造出神韵骨气十足的画境,因此中国绘画对线的表现更具感性。

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Course Syllabus for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课程代码:1012014课程负责人:李红梅课程中文名称:中西文化比较课程英文名称: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学分数:2课程学时数:36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三年级学生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文学理论一、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1.本课程的目的“中西文化比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国和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多个层面上进行探讨和介绍。

通过讲授分析中国与西方主流文化在基本精神、思维方式、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及差异,使学生明确中西文化的不同起源;把握中西古代政治制度、道德理想和宗教信仰的异同以及中西哲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特点。

增加学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要,认识世界文化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关注社会现实,既为祖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现代化问题贡献力量,同时也树立起全球性的宽广视野,自觉地去参与、推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及合作。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历史、辩证地看待文化传统及其走向,能对中西文化进行有机客观地比较,扬弃糟粕,吸取精华。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辅以课堂讨论、观看影片以及撰写书评和论文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不仅掌握较为扎实的有关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而且也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文化及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兴趣与积极性。

本课程教学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采用专题式教学体系,有重点地集中讲授一些重要内容,避免流水账式的历史叙述。

从文化层面探究中西商务礼仪的差异

从文化层面探究中西商务礼仪的差异

从文化层面探究中西商务礼仪的差异一、概述中西商务礼仪的差异主要源自于两种文化在价值观、时间观等方面的不同。

在价值观上,中国文化强调社会价值和群体和谐,个人利益应服从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个人利益被置于首位。

这种根本性的价值观差异决定了中西商务礼仪在许多方面的不同,如隐私观念、商务交流方式等。

在时间观上,中国文化推崇环形时间观念,人们对待时间较为灵活而西方文化则奉行线性时间观念,强调时间的紧迫性和日程安排的重要性。

这种时间观的差异在商务活动中体现为预约习惯、谈判风格等方面的不同。

中西商务礼仪在见面礼仪、餐饮礼仪、社交礼仪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对于促进国际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简述商务礼仪在国际商务交往中的重要性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国际商务交往变得愈发频繁和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商务礼仪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商务礼仪不仅代表着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传递文化价值观和商业态度的媒介。

它在国际商务交往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帮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务人员建立互信、减少误解,从而推动商务合作的顺利进行。

商务礼仪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和诚意,是建立良好商业关系的基础。

在国际商务场合中,恰当的礼仪行为能够展现出一个企业的专业素养和良好形象,为企业赢得合作伙伴的尊重和信任。

同时,商务礼仪也是解决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和误解的有效手段。

通过遵循一定的礼仪规则,商务人员可以更加敏感地捕捉到对方的文化特点和沟通方式,进而调整自己的交流策略,避免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深入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礼仪,对于国际商务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职业素养和形象,更有助于推动国际商务合作的顺利进行,实现共赢的局面。

提出探究中西商务礼仪差异的文化背景意义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商务活动已经跨越了国界,成为了连接不同文化、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桥梁。

中西文化艺术特征比较

中西文化艺术特征比较

中西文化艺术特征比较一、思维方式与观念的差异中西文化艺术的差异可以从思维方式和观念上进行对比。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倾向于理性和逻辑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在艺术中表现为追求独特性和创新,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和自由的创造力。

西方人更加注重现实和个人体验,他们更注重外部形式和感官享受,敢于冒险和突破。

而中华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和谐,倾向于感性和直觉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在艺术中表现为尊重传统和对自然的崇敬,强调内心情感的表达和审美意境的追求。

中国人更注重内心体验和内在美,他们更注重内涵和灵性,强调谦逊和稳定。

二、艺术表现形式的差异中西文化艺术的差异还体现在表现形式上。

西方文化艺术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表现力,以个人为中心,注重个人才华和技巧的展示。

西方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都有强烈的个人印记和表达个人情感的倾向。

而中华文化艺术注重集体的统一和和谐,以集体为中心,注重团队合作和传统风格的传承。

中国绘画、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更注重表现山水、花鸟、人物、山川等自然景物,强调形式的含蓄和意境的追求。

三、审美观念的差异中西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艺术追求美的抽象理论和客观标准,强调艺术的实验性和先锋性。

西方人更偏向于形式美和理性审美,追求规则的逻辑性和对称的平衡感。

而中华文化艺术强调意象美和直观审美,追求内在的情感和共鸣。

中国人更偏向于意境美和感性审美,追求深沉的情感和永恒的美感。

四、交流与融合的互补性虽然中西文化艺术存在差异,但它们也具有一些互相吸收和融合的互补性。

艺术是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促进了二者之间的互动和创新。

例如,在现代绘画中,中国山水画与西方油画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音乐中,中西乐器交融,演奏技巧互相借鉴;在电影和舞蹈中,中西元素互相融合,形成了新的表达方式。

这些交流和融合不仅丰富了艺术形式和风格,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世界的多元化。

总之,中西文化艺术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在思维方式、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

1.中西文化比较

1.中西文化比较

Plato 柏拉图
Modern Philosophers 西方近现代哲学家
Descartes笛卡尔
(1596 – 1650)
Kant康德
(1724 – 1804)
Russell罗素
(1872 – 1970)
Philosopher: Descartes (French)

Substance dualism (实体二元论): matter vs. mind (物质与心灵) Descartes divided the world into extended substance (matter) and thinking substance (mind), and these two have mutually incompatible properties. Accordingly the soul is entirely distinct from the body. 笛卡尔把世界划分为广延的实体(物质)和 能思维的实体(心灵),这两种实体的性质 是不相容的。因此,灵魂与身体是截然区 分的。
美国人类学家
Essentials of Culture


External (外在文化 / 有形文化) *behavior – language, gestures, customs 行为 — 语言、手势、习俗等 *products – literature, art, music, artifacts 产品 — 文学、艺术、音乐、人工制品、建 筑等 Internal (内核文化 / 无形文化) *ideas – beliefs, values, morals 观念 — 信仰、价值观、道德观等
Essentials of Culture

2018年全新《中西文化比较》尔雅网课章节测试答案-(1290)

2018年全新《中西文化比较》尔雅网课章节测试答案-(1290)

2018 年全新《中西方文化比较》尔雅网课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11【单选题】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来看,更具有内在的高度的是()。

A、白话诗B、古体诗C、现代诗D、格律诗我的答案: D 得分:25.0 分2【单选题】以下错误描述人对事物的好恶的是()。

A、很多人容易先产生好恶情绪再寻找具体理由B、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更多来源于自身的自主选择C、好恶的原始冲动是可以被控制的D、最初的喜好更多地是冲动我的答案: B 得分:25.0 分3【判断题】审美递增递减规律的意思是,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或者逐渐递增,或者逐渐递减,不可能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趋向。

()我的答案:×得分:25.0 分4【判断题】文学作品的创作若想要展示创作的独特性,就更要强调摒弃规律与制约。

()我的答案:×得分:25.0 分1.21【单选题】辜正坤老师认为,艺术最终应该服务于()。

A、精英B、个人C、特定人群D、大众我的答案: D 得分:25.0 分2【单选题】长期来看,()最容易影响人对于事物的喜好。

A、蕴含的意义B、接触的频率C、他人的喜好D、事物的外表我的答案: B 得分:25.0 分3【判断题】审美活动中我的答案:√ 得分:,效用递减律与效用递增律同时存在。

25.0 分()4【判断题】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内容种负面较少的文化。

()我的答案:×得分:25.0 分,人们若想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可以全盘接受一1.31【单选题】《易经》运用要结合数与()。

A、道B、象C、规D、气我的答案: B 得分:25.0 分2【单选题】村山节和浅井降在《东西方文明深思录》中提出,世界文明的周期为()年一转折。

A、600 年B、 800 年C、 1200 年D、 300 年我的答案: B 得分:25.0 分3【判断题】伏羲六十四卦最早出现在欧洲的时间略晚于莱布尼茨发表关于二进制算术的文章。

()我的答案:×得分:25.0 分4【判断题】从大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兴盛通常意味着西方文化的衰落。

中西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正式)

中西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正式)

中西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正式)中西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摘要:中西文化思想是人类文化思想的两大丰碑、两大奇观。

它们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沿着各自生存空间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心灵写照,它们是人类生活中两种不同生活形态的行为准则和心理状态。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共性一、引言二、中西传统文化形成的背景1、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是一个东西南北跨度很大的国家,主要是属于内陆性质的国家。

生存在中国大地的民众主要是靠黄土地、黑土地、红土地养活,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小农经济生活,即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由于这种小农生活是在一种封闭状态的土地上生活,这给中国民众造就出一种易于自满自足的心理状态。

(2)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在一种大一统的状态中进行的,这使得人们的思想缺乏变革意识,往往是按照既有的思想和方法去思考去办事就行了。

2、西方传统文化:(1)西方国家(主要是欧洲国家)大多数是靠海国家(如英国就是个岛国),因而西方民众其生存土壤极其有限,也就是其可耕地有限,这就使得他们的社会生产结构不是小农经济式的生产结构,而是不断地向外扩张的商业经济式的生产结构,这就造成了他们不易满足、勇于开拓的心理状态。

(2)西方各国是由统一的欧洲帝国分裂而成的,在西方各个国家,它们不仅发展了各自的历史,而且相互吸收,这样人们的思想不再保守而具有变革意识,就能按照自己的思想、思考去办事。

三、中西方传统文化的构成(1)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有儒、道、释三家文化所构成,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北方文化,它诞生在中原地带,它的特点就是入世思想,它认为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不可能超越社会而生存、而生活,认为人只能按照社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办事,这样才能生活、生存得好,否则就难以活得好;道家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南方文化,它诞生在汉楚地带,这一地带保留着许多未开化的习俗、民情、观念、思想,它的特点就是出世思想,认为现实社会不尽人意,人只有回到自然的怀抱,才能得到真我,人要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佛家文化是来自印度的一种外来文化,但佛家文化到了中国,就被中国化了,它的特点就是就是人必须依附佛祖,人应断绝自我的七情六欲,人的幸福不在于现世而在于来世,不在于此岸而在于彼岸。

中西文化线性与环性的特征分析

中西文化线性与环性的特征分析

中西文化线性与环性的特征分析一、线性与环性认知结构中西文化的差异(一)线性结构在关系推理中,当人们面对自然界确定性现象时,常常表现出线性传递的推理结构。

在形式逻辑框架下,若前提为真,结论也必为真。

①假定:A、B和C表示三种事物。

A的单一属性———“长度”大于B,且B大于C,那么绝大多数人可能做出逻辑推断:A大于C,该推断的关系传递路线是线性的。

②线性结构是一些自然属性﹙如身体、楼房等的轻/重、高/低﹚在确定性情境下的推断规则。

其逻辑的合法性是基于关系推理中比较的属性﹙长度﹚是单一的,而不是多种属性组合,否则会出现多种非线性结构。

对被试来说,根据前提准确推断A和C的关系,很大水准上依赖于头脑中储存着线性结构的认知结构。

至此,我们能够推断:西方文化表现出的线性结构可能根源于该文化中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确定性现象的认知和文化偏好,具有自然认知的特点。

(二)环性结构当人们面对多种属性组合时,事物间的关系则是不确定的,我们很难根据前提判断A与C的关系。

这时,线性规则可能并不成立,而必然出现非线性传递的关系结构,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③下面以起源于中国民间的社会性游戏———“锤子-剪刀-布”来说明环性认知结构的特点。

与“3-2-1”的线性传递关系不同,“锤子-剪刀-布”的大小关系是环性传递的,这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事物间比较的属性是多样的,二是多种属性的比较导致概率性质的互反关系。

比如,布和锤子的比较包含“重量”、“面积”等多种属性,那么二者的关系就难免包含“布的重量比锤子小”、“面积却比锤子大”等,这种互反关系代表了中国文化“一物降一物”的互相联系与制约思想。

如果假设:锤子大于剪刀,且剪刀大于布时,那么,布和锤子的关系客观上存有以下情况:1.可能二者毫无关系;2.可能布大于锤子;3.可能布小于锤子等。

具体是哪一种情况,要根据个人经验和具体社会情境而定,这就是一种不确定的推断,常被称为社会传递性推理。

其中第2种情况为环性结构,因其关系传递路线形似圆环得名。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摘要: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主要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这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两种思维方式各有所长。

西方的线性思维模式长于分析推理,推崇清晰精确,有利于理论建构;中国的环形思维强于综合顿悟,讲求模糊含蓄,有助于体察真谛。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

长期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由于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球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不同的区域,东方以中国为代表,西方古代以希腊、罗马为代表,近现代以西欧和北美为代表。

这也就形成了两大类型的思维方式。

由于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制度、风俗宗教信仰、语言,以及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因素,东方和西方就形成了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东方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东方人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求异、求变,重竞争等等(连淑能,2002)。

一、思维模式的概述从广义上说,思维方式是指社会精神生产的生产方式。

从狭义上说,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荣开明,1989)。

人类的思维主要是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思维模式这样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陈新夏等,1988)。

思维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各种文化心理素质的体现,它在一定的历史、社会、地理环境中形成。

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侯玉波,2007)。

一个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影响他/她在一定场合做出的判断和行为。

环性与线性中西文化特性比较

环性与线性中西文化特性比较

环性与线性:中西文化特性比较左 飚 世上没有绝对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

所谓中西文化特性之异,也是相对而言的。

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方式及产物,其本身就具有很多超地域和超时代的共同性。

文化又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及可融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及通讯、交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及影响之深为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不同文化间的共性增多、差异减少将是必然的大趋势。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现象极为普遍。

人们即使看到有的中国人比西洋人更洋气,或有的西方人比中国人更汉化的情景也不会感到奇怪。

在这种文化大交融的情况下探讨文化特性的差异,很容易步入以偏概全、流于简单化、绝对化的误区。

尽管如此,由于千百年的文化积淀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传统有着强劲的连续性,从总体上说,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个性依然十分明显,对这种文化个性的比较仍然不失为一项有意义的研究。

环性与线性,大体上可用来表明中西文化特性的差异。

环者,圆形,中心有孔,可围绕中心旋转。

线者,直线形,系一点沿着一定方向不断运动的轨迹。

我们不妨从宇宙观、价值观、时间观、思维方式及语言表达等方面来探讨中西文化环性与线性的差异。

一、宇宙观:线分环合就宇宙观而言,西方文化呈线性,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均一分为二,界线分明,强调二元的并存与对立;中国文化呈环性,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均合而为一,环抱涵容,注重二元的依存和统一。

古希腊哲人泰勒斯、赫拉克利特等把统一的世界划分为“元素”和“灵魂”两个世界,这一基本思想奠定了线性的对立型西方文化的基础。

此后,柏拉图的“理念”高于“现实”,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及“质料因”的区分,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人间世界,笛卡尔的“物质”与“心灵”两种实体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决定“现实事物”的学说等,虽然说法不一,但都把灵魂、精神、上帝等与现实的客观世界区分开来,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

英汉互译(三)词汇对比

英汉互译(三)词汇对比

• 指称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或概念意义 (ideational meaning)是
语言符号和它所描绘叙述
的主观世界或客观世界的 实体或事件之间的关系。
• 言内意义(intralingual meaning)或语篇意义是句 子成分与句子成分之间或 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它决 定着行文的韵律节奏,如 何衔接连贯,达到何种修 辞效果等。
• 西语是以形合为主导语言。在其句子结构成分的铺排中, 主语与谓语形成提挈全句段主轴线;如有宾语和补语成分, 可在主线上延伸;定语及状语成分则以枝桠的形式形成分 支线,并通过关联词语与主轴线相接。这种结构形式严密、 联接标记明显的线性语言也许是抽象(逻辑)思维的产物, 或反过来说,有助于人们进行精密的抽象(逻辑)思维活 动。
• 语用意义(pragmatic meaning)或交际意义是语 言符号与其使用者之间的 关系,包括表征意义、表 达意义、社会意义、祈使 意义和联想意义。
• 4,在思维方式上,西方文化如同直线切割, 细分明析,注重抽象推理;中国文化犹如 圆环内封,综观合察,寻求自觉顿悟。
• 5,西方的线性特点在语言上表现为句子结 构以直线枝形铺排,由主到次,递相叠加, 犹如枝繁叶茂的大树;汉语的环性特点体 现在语段以环状波式流动,浪花无律,形 散意合,好似波涛滚滚的大江。
阴阳调和” (《庄子·天运》)
• 环性时间观使中国人在总体上有时间充裕感,做事不慌不 忙是一种主要倾向。人们相信失去的东西还有时间补救。
•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 时过境迁——时来运转 • 慢走——慢用——慢慢商量——慢慢欣赏
• 线性时间观向前看,重求知,有利于鼓励开拓创新,环性 时间观则向后看,重修身,有利于促进稳定守序。

环境·绘画·园林——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艺术差异之比较研究

环境·绘画·园林——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艺术差异之比较研究

中西 方 园林 艺 术 作 为 世 界 两 大 风 格 迥 异 的造 园 体
证 — — 结 果 ” 方 式 , 刻 板 地 求 “ ”中 得 到 , 如 的 从 是 不
系 , 体 上 始 终 保 持 着 自 己 的 特 色 稳 步 前 进 。 当 我 们 整 站 在 一 般 艺 术 学 角 度 , 园 林 艺 术 还 原 到 宏 观 的 艺 术 把
与城 市规 划 设 计 。
[ 哥特 ・ 德] 格鲁宁( et reig ( 94一 ) 男, 国柏林人 , G rGonn ) 14 , 德 柏林艺术大学教授 , 国设计历史与理论研 究所所长, 德 德国汉诺威理工大
学 学 术顾 问 , 佛 大 学 景观 建 筑 研 究 中心 会 员 。研 究方 向 : 观 园林 艺 术 的历 史 及 理 论 研 究 , 类社 会 中 的开 放 空 间设 计 规划 , 空 间艺 术设 计 。 哈 景 人 外
抽 丝 , 可 以逐 步 置 换 出 中 西 方 典 型 园林 艺 术 的 审 美 就 细 胞 与 灵 感 形 成 的 出处 及 其 发 展 过 程 中 的异 化 规 律 。

所 谓感 知差异 , 即是 对 于对 象 事 物 所 展 示 出 的 观 察 力 、 悟 力 以 及 做 出 的 反 应 。 在 感 知 差 异 的 研 究 体 中 , 人 的艺 术 成 果 、 学 成 果 , 至 科 学 成 果 都 已 经 前 文 甚
背 景 中去 , 环 境 、 画 、 林 三 者 暗 含 的 联 系 中 层 层 从 绘 园
从 源 头 求 索 , 掘 事 物 发 展 的 根 本 动 因 。 而 来 自艺 术 发 源 头 的 背 景 环 境 熏 陶 , 主 要 表 现 在 艺 术 感 知 差 异 和 则

闲话文字——从中西文字差异探析文化延展价值

闲话文字——从中西文字差异探析文化延展价值

闲话文字——从中西文字差异探析文化延展价值陈原川【摘要】本文从文字本身造型原理出发,分析中西方文字承载着的文化和思维差异,及其派生出的建筑、艺术形态领域异同,包括古典园林、佛塔、城堡、纪念碑、诗歌以及绘画各方面,继而从“文字”的小天地到“文化”的大天地,延伸论述中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体系构造,进一步探索中西方文化和思维观念下中西文字不同走向的本质所在.【期刊名称】《创意与设计》【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5页(P82-86)【关键词】中西文字;价值延展;文化比较【作者】陈原川【作者单位】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正文语种】中文文字源于自然,源于人类进步的思想。

谈及文字,就不能不探究文字背后的文化本质和思维方法。

中西文字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也正是由于看待宇宙世界的方式和角度的不同形成的。

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字形的构成上,更多的表现在由文字所构成的意境的不同。

一、中西文字的分野渊源——源自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汉字基于象形文字的书写传统,有着丰富的表现潜力。

汉字具有“和而不同”的特征,这在汉字的文字创作方法上体现出来。

一个文字、一个概念,由不同东西的“和”而产生。

汉字的构成方式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讲求站位,各就其位,互相协调,成为一个和谐的生命体。

汉字并非简单的表音释义,而更多的表示形式之外的“无形气韵”,常常构成某种意境。

图像思考使得汉文化趋向结论式的综合能力,这与西方字母靠听觉记音的分析能力差异很大,并决定了两种不同文化思维的基本走向。

中国人偏向感性,善于寄托情怀,以客观景物事实与主观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形象来展示意境,孕育了表意型的中国文字,逐步发展到现在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等文字形式;西方人偏向理性,惯以理智思维真实反应客观事物,理智的思维表现出同样理性清晰的图像,催生了表音型的西方文字,如腓尼基字母文字、希腊字母文字、罗马字母文字等,它们对形态对应和句型结构要求严苛,文字成句强调以形统意。

中西文化比较武文玉

中西文化比较武文玉

中西文化比较武文玉中西文化比较第一章序言第一节中西文化比较—文化的七个定义一、把文化看作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它来概括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三个方面: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社会生活发明方面:如家族、朋友、社会、国家、世界物质生活方面:饮食、起居二、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和,如态度、意义、情操、价值、目的、兴趣、知识、信仰、观念。

三、强调文化作为人的社会行为与习俗的意义。

四、把文化主要视作人类的艺术活动及富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的概括,如博物馆、图书馆、剧场、歌剧院。

五、把文化理解为一个社会的传统行为或全部社会遗产。

六、文化是人类为了适应生存要求和生活需要所产生的一切生活活动的综合和他的表现。

七、文化是除了在来源上明显属于遗传的,某一社会成员的内在与外在的行为规则。

第二节文化的性质与特征一、把文化看作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

形态: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技术文化。

意义:表层文化现象(文化产品、文化行为、文化学术)深层文化要素(价值观念、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二、把民族性地域性看作文化的重要特征。

同源文化(欧洲与现代美洲)异质文化(基督教为基础的西方文化、有儒家思想传统的东亚文化)亚文化:市民文化、中产阶级文化、美国黑人文化、企业文化。

超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

三、文化具有规则性:法律制度、习俗、文化产品。

(深层次:思维模式、心理惯性、价值系统)四、文化是历史承继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

五、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第三节跨文化比较方法论文化研究方法论:历史叙述、心理统形、因果功能、理则(逻辑评价)、科学比较。

视角和观点:客观历史的,心理当代(共时)的,求同、求异。

比较形式:通观式、局部式、衬托式、批评式、融合式比较我们将以华夏—汉族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和以古希腊罗马文明为正源的欧美文化作为比较的对象,以探讨两种文化的基本精神与传统模式的异同为主旨,采用整体现照的宏观研究与特定角度的微观剖析相结合地方法,展开我们的比较研究。

中西文化对比结论

中西文化对比结论

06 跨文化交流挑战与应对策 略
语言沟通障碍及解决方法
语言差异
中文和西方语言在语法、词汇、发音等方面 存在显著差异。
学习对方语言
掌握基础词汇和表达方式,增进相互理解。
翻译工具
使用翻译软件、在线翻译平台等辅助沟通。
非语言沟通
借助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传递信息。
文化休克现象及心理调适
01
文化休克
初到异国他乡时可能因文化差异而 感到不适应、焦虑。
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力度
西方
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中国
政府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企业家精神和社会责任
西方
企业家精神强调冒险、创新和竞争,同时注重履行社会责任 ,推动可持续发展。
中国
企业家精神逐渐得到重视,强调诚信、务实和创新,同时积 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环保和公益事业。
寻求支持
与家人、朋友分享感受,寻求心理 安慰和建议。
03
02
心理调适
保持开放心态,积极面对挑战,逐 步适应新环境。
了解当地文化
学习当地风俗习惯、礼仪规范,减 少误解和冲突。
04
尊重差异,寻求共同点
尊重对方文化
避免对对方文化进行贬低或嘲笑。
寻求共同点
关注双方共同关心的话题,增进共鸣 和理解。
包容不同观点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东方文化则更倾向于曲线、迂回的思 维方式,注重整体和全局,强调通过 间接的方式达到目的。
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
逻辑思维
西方文化强调逻辑和分析,注重事实和证据,善于运用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

环性与线性 —— 中西文化比较

环性与线性 —— 中西文化比较
W: individualism-oriented 西方文化以个体主义为导 and right-based 向,以权利为基准; C: collectivism-oriented 中国文化以团体主义为导 and duty-based 向,以义务为基准。
Western linear individuality 单点独进,个人价值实现
1997 2000 2002 2004 2006
The individualism-oriented linear values play a 以个体主义为导向的西方线性价值观 positive role in advocating independence and self对于倡导自强自立,克服因循守旧心理, reliance, overcoming constraint of conventions, giving 发挥个人潜力,树立个人进取精神有着积 play to personal potentials and encouraging individual 极意义。以团体主义为导向的中国环性价 initiative. The collectivism-oriented circular values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advocating due consideration of 值观对于倡导顾全大局,克服自我中心观 the overall situation, overcoming ego-centricity, 念,发挥群体优势,树立团队协作精神有 giving play to collective advantages and encouraging 着积极意义。 teamwork.
Chinese circular integrity 整体向心,群体价值取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 individualism-oriented 西方文化以个体主义为导 and right-based 向,以权利为基准; C: collectivism-oriented 中国文化以团体主义为导 and duty-based 向,以义务为基准。
Western linear individuality 单点独进,个人价值实现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Which of the 4 levels do you regard as your life tenet and principle of conduct:
U 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 4.4% 2.5% 1.2% 0.6% 0.9% O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74.2% 57.2% 53.3% 37.5% 40.8% S 主观为己 客观利人 21.4% 32.1 35.4% 43.2% 36.9% E 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 0 8.2% 10.1% 18.7% 11.4%
Lines and Circles: A Contrastive Study of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s 环性与线性 —— 中西文化比较
2. Core Values 价值观
Linear individuality and circular integrity
线单环整
Couplets: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The sounds of wind, rain and reading each come into my ears. The affairs of the family, state and world are all kept in my mind. — 顾宪成:东林书院对联
Developing individual 西方文化的线性表现 potentials, realizing 为直线的单点独进,强调 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 individual objectives 标的实现以及个人利益的 and seeking individual 追求。 . interests
Individualism
1. Everybody taking care of himself 2. “I” consciousness 3. Independence from organizations 4. Emphasis on individual initiative 5. Privacy important 6. Belief in individual decisions
The Advantages of Each Type of Values 两种价值观各有优势
2. Core Values 价值观
Linear individuality and circular integrity
线单环整
W: individualism-oriented 西方文化以个体主义为导 and right-based 向,以权利为基准; C: collectivism-oriented 中国文化以团体主义为导 and duty-based 向,以义务为基准。
Chinese circular integrity 整体向心,群体价值取向
珍妮· Brick’s China ( 1995): Jean 布列克的《中国》 ( 1995): Private interests are vested in the group, that is, 私人利益存在于群体之中,也就是存 in the family or in the community, and not in the 在于家庭或社团之中。真正的个人自我实 individual. True self-fulfillment for the individual 现在于最大限度地完成各种社会责任。说 lies in fulfilling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to the greatest 实在的,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被看作是绝 extent possible. In f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对必要的,没有这一条,任何发展都是不 harmonious social relations is seen as an absolute 可能的。without which any development is necessity,
Collectivism
1. People protected by families or clans 2. “We” consciousness 3. Dependence on organizations 4. Emphasis on affiliation with organizations 5. Sharing important 6. Belief in community decisions
Chinese circular integrity 整体向心,群体价值取向
Confucius’ proposition: 天下为公,君子应先人后己。 A public spirit should rule everything under the sun and a gentleman should put others’ interest above his own.
Aims in life: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Cultivate personal moral character, put family affairs in order, administer principality affairs well and pacify the whole country.
3. Outlook on time 时间观
Linear extension and circular rotation 线伸环旋
西方文化视时间如直线延伸,单向飞逝,去而不返, Western: extension, sense of time shortage, future valued 因而有时间紧缺感,往往向前看,着眼于未来; 中国文化视时间如圆环旋转,冬去春来,周而复始, Chinese: rotation, sense of time abundance, past cherished 故而有时间充裕感,常常向后看,立足于过去。
1997 2000 2002 2004 2006
The individualism-oriented linear values play a 以个体主义为导向的西方线性价值观 positive role in advocating independence and self对于倡导自强自立,克服因循守旧心理, reliance, overcoming constraint of conventions, giving 发挥个人潜力,树立个人进取精神有着积 play to personal potentials and encouraging individual 极意义。以团体主义为导向的中国环性价 initiative. The collectivism-oriented circular values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advocating due consideration of 值观对于倡导顾全大局,克服自我中心观 the overall situation, overcoming ego-centricity, 念,发挥群体优势,树立团队协作精神有 giving play to collective advantages and encouraging 着积极意义。 teamwork.
Chinese circular integrity 整体向心,群体价值取向
Prover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Everyone has a share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 fate of his country. Literature: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Show concern over state affairs before others, And enjoy comforts after them.
西方:单点独进,个人价值实现
Parallel lines
两线平行
Intersecting lines
两线相交
(Law of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适者生存 法则
Chinese circular integrity 整体向心,群体价值取向
Harmonizing community 中国文化价值观的环性表现 relationships, actualizing 为圆环的整体向心,注重群体关 community objectives and 系的和谐、群体目标的统率和群 safeguarding community interests. 体利益的维护。
Chinese circular integrity 整体向心,群体价值取向
Harmonizing community 中国文化价值观的环性表现 relationships, actualizing 为圆环的整体向心,注重群体关 community objectives and 系的和谐、群体目标的统率和群 safeguarding community interests. 体利益的维护。
The Whole World As One Community
The whole world as one community means that a public spirit should rule everything under the 天下为公,是要天下鼎鼎大公。实现了天下 为公,就可以达到世界大同了。 sun. Only by this can the ideal of Great Harmony be attain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