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2》导读
宜居_低碳与可持续发展_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宜居_低碳与可持续发展_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https://img.taocdn.com/s3/m/d9770b5c7e21af45b307a861.png)
专家视点宜居、低碳与可持续发展——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本刊编辑部综合论坛:宜居、低碳与可持续发展仇保兴:(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紧凑度与多样性(2.0版)——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核心要素;立足城市的紧凑与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城市人口密度在40多年的城市化过程中没有多大的起伏,但是最近有所下降,中国城市密度的下降趋势正在来临。
各类园区不断增加、行政中心与大广场、过多的高速公路网、近郊农区的以租代征、独立的用地模式非常粗放、居住密度下降是城市紧凑度下降的六大趋势。
这六大趋势正在形成中国式的郊区化,可以从城市紧凑度变化的历史进行总结。
城市路网、城市空间肌理、城市与自然组合、市民构成的多样性、城市的包容性等内容所体现的紧凑度与多样性对于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的紧凑度正遭受城市机动化和功能分区分割的挑战。
紧凑度与多样性是城市宜居的关键所在。
一味追求城市的“高度化”并不是有效解决之道,而应选择“合理紧凑度”加上“开敞的自然田园风光”,城市和周边的环境,应该互补、共存。
“多样性”是“君子和而不同”,“和”的目标是本地化、民族性与师法自然。
“多样性”是城市充沛的“弹性”,这使城市的机动性、城市的防灾能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竞争力甚至社会和谐的目标能得以实现。
现代低碳生态城市设计应从“紧凑”和“多样”开始。
追求生态的文明,从工业文明醒悟过来,走向现代的、生态文明的城市,紧凑和多样是基础。
·中彩页1·城市发展研究 19卷 2012年第7期Chris Twinn:(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荣誉院士;荣誉理学士;奥雅纳院士、董事、可持续发展顾问)用以反应城市能源效应与碳效应之间的关联性。
从结果可以看出,上海重化工产业地区的该指数较低。
为什么生态城的理想目标不能实现——从实践反馈中吸取经验提高生态城市标准,从项目实践当中吸取经验,实现生态城市发展的目标。
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文版)
![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1ad93d721711cc7931b716df.png)
近岸海域水质一般;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稳定,酸雨分布区域无明显变化;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 和道路交通噪声基本保持稳定;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Hale Waihona Puke 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1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12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基本目标
专栏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2 公报数据来源及评价说明....................................................3 全国突发环境事件及安全保障..........................................21 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28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周年主题边会 及2012年年会活动............................................................28 全面推进经济发展转型.....................................................30 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 33 环境宣传教育....................................................................33 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及2020年远景目标............................................................36 环保规划投资情况.............................................................37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 评估和考核工作................................................................43 环境卫星工作....................................................................46
中国低碳政策演进、阶段特征与治理模式变革
![中国低碳政策演进、阶段特征与治理模式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b2e1f912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52.png)
政策与管理研究Policy & Management Research引用格式:魏亿钢, 石佳伟, 许冠南. 中国低碳政策演进、阶段特征与治理模式变革.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4, 39(4): 761-771,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112003.Wei Y G, Shi J W, Xu G N. Evolution, stage characteristics and governance mode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low-carbon policy.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4, 39(4): 761-771,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112003. (in Chinese)中国低碳政策演进、阶段特征与治理模式变革魏亿钢1,2,3石佳伟1许冠南4*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191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低碳治理与政策智能实验室北京100191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城市运行应急保障模拟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14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876摘要构建“双碳”政策体系、实现“双碳”目标,亟须对我国低碳政策发展脉络和治理模式变革历程进行系统梳理。
基于政策变迁理论,构筑“政策目标—政策主题—政策波动”分析框架,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和政策计量方法对我国2000—2021年间颁布的1 743条低碳政策进行分析,总结低碳政策发展的阶段特征及演化路径,定量评价各政策主题在不同阶段的贡献度,并系统刻画我国低碳治理模式的变革。
研究表明,低碳政策主题经历了由“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并重”到“节能减排”,再到“节能减排减污降碳协同”的低碳治理战略布局演变;低碳治理经历着探索式治理、运动式治理、多元式治理和适应式治理的模式变革历程,不同模式下约束力度和激励力度组合特征存在显著的阶段性差异。
低碳城市市场分析报告
![低碳城市市场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f04ea5a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c7.png)
低碳城市市场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低碳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注重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环境友好和生态平衡的城市发展模式。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低碳城市的建设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本报告将对低碳城市的概念、发展现状以及市场分析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提供关于低碳城市建设的市场情况和前景分析,为政府和企业在低碳城市建设中提供决策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本报告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本报告的整体内容,介绍低碳城市的概念和目的,以及对市场分析的重要性进行说明。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分别对低碳城市的概念、发展现状和市场分析进行详细阐述。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低碳城市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探讨政府与企业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并对整个报告进行总结和展望。
通过这样的结构,我们将全面地展示低碳城市的市场分析情况,为读者提供深入的了解和洞察。
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本文旨在对低碳城市市场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低碳城市的概念、发展现状以及市场情况。
通过对低碳城市的市场分析,我们希望了解低碳城市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为政府和企业在低碳城市建设中提供决策参考。
同时,本文还旨在探讨政府和企业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为低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和展望。
最终目的是为推动低碳城市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1.4 总结在本报告中,我们对低碳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我们首先介绍了低碳城市的概念,认识到低碳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然后我们分析了低碳城市的发展现状,发现已经有许多城市在积极推动低碳城市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接着,我们详细分析了低碳城市市场,发现低碳城市建设涉及众多领域,包括新能源、清洁交通、可持续建筑等,市场潜力巨大。
在结论部分,我们对低碳城市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低碳城市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题库)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b78435e8941ea76e58fa0488.png)
90有效行数*题目名称(标识作用)*试题类型*01:单选题02:多选题03:判断题04:名词解释05:简答题考试类型是1:练习否0:考试默认0所属课程课程编码dtjjdux1020dtjjdux2020dtjjdux3020dtjjdux4020dtjjdux5020dtjjdux6020dtjjdux7020dtjjdux8020dtjjdux9020dtjjdux10020dtjjdux11020dtjjdux12020dtjjdux13020dtjjdux14020dtjjdux15020dtjjdux16020dtjjdux17020dtjjdux18020dtjjdux19020dtjjdux20020dtjjdux21020dtjjdux22020dtjjdux23020dtjjdux24020dtjjdux25020dtjjdux26020dtjjdux27020dtjjdux28020 dtjjdux29020dtjjdux30020dtjjdx1010dtjjdx2010dtjjdx3010dtjjdx4010dtjjdx5010dtjjdx601dtjjdx8010 dtjjdx9010 dtjjdx10010 dtjjdx11010 dtjjdx12010 dtjjdx13010 dtjjdx14010 dtjjdx15010 dtjjdx16010 dtjjdx17010 dtjjdx18010 dtjjdx19010 dtjjdx20010 dtjjdx21010 dtjjdx22010 dtjjdx23010 dtjjdx24010 dtjjdx25010 dtjjdx26010 dtjjdx27010 dtjjdx28010 dtjjdx29010 dtjjdx30010 dtjjpd1030 dtjjpd2030 dtjjpd3030 dtjjpd4030 dtjjpd5030 dtjjpd6030 dtjjpd7030 dtjjpd8030 dtjjpd9030 dtjjpd10030 dtjjpd11030 dtjjpd12030 dtjjpd13030 dtjjpd14030 dtjjpd15030 dtjjpd16030 dtjjpd17030 dtjjpd18030 dtjjpd19030 dtjjpd20030 dtjjpd21030 dtjjpd22030 dtjjpd23030dtjjpd25030 dtjjpd26030 dtjjpd27030 dtjjpd28030 dtjjpd29030 dtjjpd30030题干内容*难度值1-12默认1正确答案(与答案匹配)*所占分值(1-20)*选项A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世界文明共经历了哪三次浪1ABD 4A 低碳经济的特征包括( )。
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7db4f3cd770bf78a652954c2.png)
关于经济发展前景由“黑”变“绿”的思考——让绿色经济由影响转变为主导我们的生活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和对企业的激励与约束,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非华硕能源比重。
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蓄积量,增强固碳能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设>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22、23页改革开放初期,著名的“白猫黑猫”理论曾经给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
然而,进入新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粗放型发展经济并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可持续发展这只“绿猫”有可能成为中国新一轮增长的方向。
现在的中国不能走高消费、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黑色模式”,需要启动“绿色经济”,从“黑猫”模式过渡到“绿猫”模式。
近年来,“低碳”成为最流行的词汇之一。
我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已开始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这必将对我国从“高碳”向“低碳”转变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从“十一五”的节能减排到“十二五”的低碳经济,不仅是理念的重大改变,更表明我们的发展思路和眼光更为长远。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低碳生活”、“低碳消费”渐成时尚。
那么,到底什么是“低碳”?“低碳”对于国家发展、企业生存和人民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低碳经济时代已经到来1、低碳经济内涵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模式新探索以南京河西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为例
![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模式新探索以南京河西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d67f99a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79.png)
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模式新探索——以南京河西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为例罗海明李婷(南京河西新城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南京新城生态技术工程中心,南京210019)摘要:本文基于当前各地低碳生态城工作普遍面临的四方面核心制约问题“长效化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有待完善、后评估监测机制有待完善、可实施技术标准有待完善”,立足南京河西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的实践,探索性的建立了一套集“指标、规划、技术、管理、市场、政策、行动”等七位一体的新模式,试图为我国低碳生态城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关键词:河西;绿色生态城区;低碳生态城1面临问题和挑战据《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统计‘11,截止2012年3月,我国提出“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生态型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目标的地级以上的城市约280个,但至今仍未形成公认的成功案例。
总的说来,存在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1长效化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全过程管理机制没建立。
国省市层面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总体发展要求,各生态城市也建立了一套低碳生态指标体系,但是与之配套的基本建设管理流程没建立,导致低碳生态和绿色建筑要求难以落地。
1.2市场化运营机制有待完善政府市场共建生态城格局未形成。
生态城工作基本上是政府主导推进,市场活动不足;市场化发育不足。
节能服务公司、新型物业管理公司等企业队伍,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机制有待继续培育完善。
1.3后评估监测机制有待完善国内已有近300城市提出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但截至当前尚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绿色建筑推广机制与模式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生态城,核心在于大家都没有建立一个能够体现低碳生态城建成之后、运营期间的减碳、节能、节水等检测数据,以体现低碳生态城的实效。
全生命周期的理念没建立。
如绿色建筑项目只重视设计和建设,但对于后期的运营维护却有所缺失,而运营管理恰恰是发挥绿色建筑实际绿色效果的关键所在。
1.4可实施技术标准有待完善中观规划超前,但实施设计滞后。
中国省际绿色生态经济指标研究报告2012
![中国省际绿色生态经济指标研究报告2012](https://img.taocdn.com/s3/m/85752eee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f3.png)
中国省际绿⾊⽣态经济指标研究报告20122012超越GDP中国省级绿⾊经济指标体系研究报告本报告与以下机构共同完成和发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CHINA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XCHANGES超越GDP ——中国省级绿⾊经济指标体系研究报告超越GDP——中国省级绿⾊经济指数研究报告超越GDP ——中国省级绿⾊经济指数研究报告前⾔⼀、全球背景下的绿⾊经济转型⼆、超越GDP,衡量绿⾊经济三、中国省级绿⾊经济指标体系四、绿⾊经济的区域特征五、绿⾊经济指标体系案例分析六、绿⾊经济:措施与保障附录1:指标体系附录2:技术说明附录3:指标体系的优缺点参考⽂献0204111620242832333435⽬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CCIEE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China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xchanges )是经中华⼈民共和国政府批准成⽴的国际性经济研究、交流和咨询服务机构,是集中经济研究领域⾼端⼈才并⼴泛联系各⽅⾯经济研究⼒量的综合性社团组织。
中⼼由国家发展和改⾰委员会主管,经国家民政部登记注册。
中⼼理事长由国务院前副总理曾培炎先⽣出任。
中⼼的主要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是:研究经济问题,开展经济交流,促进经济合作,提供咨询服务。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北京市西城区西安门⼤街22号院2号楼4层邮编:/doc/472dd26ebcd126fff7050beb.html 世界⾃然基⾦会WWF (世界⾃然基⾦会)是在全球享有盛誉的、最⼤的独⽴性⾮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之⼀,在全世界拥有将近520万⽀持者和⼀个在100多个国家活跃着的⽹络。
WWF 的使命是遏⽌地球⾃然环境的恶化,创造⼈类与⾃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
为此我们致⼒于:保护世界⽣物多样性;确保可再⽣⾃然资源的可持续利⽤;推动降低污染和减少浪费性消费的⾏动。
世界⾃然基⾦会(瑞⼠)北京代表处北京市劳动⼈民⽂化宫东门内⽂华宫1609邮编:/doc/472dd26ebcd126fff7050beb.html顾问:魏建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总经济师兼研究部部长彭培德(Peter Beaudoin )世界⾃然基⾦会(瑞⼠)北京代表处⾸席执⾏官李琳世界⾃然基⾦会(瑞⼠)北京代表处副⾸席代表课题负责⼈:张焕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副研究员、博⼠课题组成员:张永军刘向东逯新红陈波平周爽韩端等报告执笔⼈:张焕波32前⾔发展绿⾊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2024年低碳环保调查报告范文
![2024年低碳环保调查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c782b87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88.png)
2024年低碳环保调查报告范文2024年低碳环保调查报告范文(通用6篇)2024年低碳环保调查报告范文篇1低碳环保调查报告;近几年,关于全球气候异常的报道比比皆是:冰山融解导致海平面上升,威尼斯成为真正的水中城市,大量建筑物浸泡在海水中;美国历年来最严重的冰雪灾害导致城市瘫痪,居民寸步难行,城市供电暂停;中国南方出现罕见的雨雪天气导致部分交通枢纽中断,数千万农民工受困在火车站等待救援;全球气候变暖,酸雨频繁,赤潮常现,严重影响生态,使农民、果农、渔民等深受损失;城市里空气里大量挥散不去的粉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而我们生活中,冬至本来应该是全年最冷的一天,可我们刚刚度过一个高达27度的冬至。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地球现在这么多异常呢?通过网络调查和专家询问,我了解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过多。
而在二氧化碳的排放中,除了工业排放外,家庭碳排放量过多也占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发达城市里的家庭。
为此,我对城市的家庭碳排放量做了一番调查。
1、调查对象:①发达城市的抽样调查②我自己的家庭2、调查内容:①交通消耗能源量②家庭用电用水量③家居环境④生活习惯⑤家庭消耗品⑥家庭损耗品的循环使用3、调查途径:①网络查询②询问专家③咨询家长④自我计算1、首先,通过网络查询,我调查发达城市的代表上海的徐汇区的情况,我了解到上海20XX年徐汇区中小学生家庭碳排放量调查结果。
资料显示了参与活动的中小学生家庭年碳排放量,并分析了不同碳排放量水平下家庭能源使用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有46%家庭年碳排放量超标(见图一)而超出碳排放正常范围的家庭,地面交通碳排放量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家用能源,最后是资源浪费(见图二)。
通过查找,我找到一个计算家庭碳排放量的计算公式,按照公式我把我们家的相关费用归纳在以下几个项目中,粗略算出我们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家庭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公式:单位排放量计算系数=二氧化碳月排放量二氧化碳月排放量(公斤)(1)我家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多到少的顺序是:用电煤气公共交通汽油搭乘的士用水直饮水。
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与实践分析报告
![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与实践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2bbb2c3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a6.png)
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与实践分析报告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资源压力。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本报告将对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与实践进行分析,探讨其目标、措施和成效。
1. 绿色低碳发展的意义与目标绿色低碳发展是指通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能源效率和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手段,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中国政府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包括:1.1 节能减排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面临着严重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
为了减少碳排放,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鼓励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1.2 增加可再生能源比重中国投资和发展可再生能源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方面。
政府制定了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包括建设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并提供相应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
1.3 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城市绿地的建设对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城市绿地建设政策,鼓励各地建设公园、绿化带等绿地设施,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2. 政策与措施中国政府为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气候变化与能源消耗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战略》,承诺到203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并努力实现碳达峰。
同时,政府加大对清洁能源和能源低碳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支持,推动能源消耗的优化。
2.2 能源转型与可再生能源发展政府鼓励能源转型,逐步降低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并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鼓励发展风电、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包括提供补贴、实施配额制度等。
2.3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建筑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之一,政府加大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政策支持。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在2012年中国节能与低碳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在2012年中国节能与低碳发展论坛上的讲话](https://img.taocdn.com/s3/m/763c3c0f0740be1e650e9a4f.png)
向各位做一个简单 的介绍 :
一
是优化 空间布局 。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的战略 ,逐步形成与人 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
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 、农业发展格局 、生态安全格局。环渤 海 、长三角、珠三角等 3个优化开发 区域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 自主创新能
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 自然、顺应 自然、保 护 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 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 设 、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 中国,实现中华 民族的有序发展。 ”从党的十六
大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到十八 大将其作为 战略任务 ,提 出 “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 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 的高度 ,这是对科学发展理念的深入和提炼 ,是对 自然的体恤和呵护,是对子孙后代的历史责
力 ,尽快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 ,进一步积聚人 口。冀 中南 、太原城市区等 l 8个国 家重点开发 区域 ,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 能耗、保护环境 的基础上 ,推进新型工业 化 ,加快推进城镇化 ,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提高积聚人 口能力 。东北平原、长江流域等 7个农 产品主产区要保护耕地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保障农产 品供给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 。大兴安岭、长白山、三江源等 2 5个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要 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提
任 ,也是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的必然选择 。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成为十八 大的亮点之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举世瞩 目,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
专题报告二:十二五中期全国各省、市、区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与战略路径
![专题报告二:十二五中期全国各省、市、区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与战略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a8806a33a58da0116d17499c.png)
专题报告二“十二五”中期全国各省、市、区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与战略路径(2010~2012))传统工业发展模式需要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威胁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化石能源生产消耗过程中大量排放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形成温室效应,从而引起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
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气候变化,各国积极发展新能源、研发和应用低碳技术、发展碳汇,并通过机制创新来发展低碳经济,共同推进全球碳减排合作。
《京都议定书》等国际碳减排协议规定了发达国家的碳减排任务,发展中国家也都力所能及地推进节能减排,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目前还不必承担硬性碳减排任务,但第一碳排放大国的身份在国际碳减排谈判中备受压力,从国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来看,也必须尽快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
中国已经明确宣布到2020年的碳排放强度要比2005年下降40%~45%,“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并确定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10年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并把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下降的具体目标分解到各个省份。
各省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存在一定的差距,节能减排政策实施途径和执行力度也各不相同,能源约束和环境规制对经济、就业和贸易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低碳背景下的各省环境竞争力必定受到碳减排政策等环境规制的影响。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的关键时期,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总量增长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中国既面临着碳减排的外在国际压力,也有节能减排减轻生态资源压力的内在需求,需要尽快完善节能减排政策,促进各地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本报告分析了“十二五”时期全国及各省、市、区的能源消耗和节能减排情况,并构建了低碳经济竞争力模型,对影响各省份低碳经济竞争力的环境管制和技术创新的影响作了分析。
富源县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及分析
![富源县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837084b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7b.png)
富源县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及分析发布时间:2022-08-11T08:23:27.982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30卷3月第6期作者:赵春玲何卫莲肖君刘顺国左瑞春[导读] 环境质量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赵春玲何卫莲肖君刘顺国左瑞春云南省曲靖市生态环境局富源分局生态环境监测站云南曲靖富源655500摘要:环境质量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依据富源县中心城区2018年至2020 年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对富源县县城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结合富源县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富源县县城环境空气质量的监督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富源县;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分析引言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的排放等使得环境空气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雾霾天气增多,空气质量受到人们更广泛的关注[1]。
大气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们的身体健康[2]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新的目标、任务、举措。
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为城市居民提供宜居环境,研究城市大气污染特征及变化规律,准确掌握污染物的种类及浓度含量,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揭示时空变化规律成为当前研究重点和热点问题[3] 。
富源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地处东经 103°58′~ 104°49′,北纬 25°~25°58′。
县境南北最长处 91.5km,东西最宽处48.8km,最窄处 9.4km,两头宽、中间窄。
富源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为北亚热带高原型季风气候,冬季干燥,夏秋湿润,年平均降雨量为 1093.7mm,平均气温19.6℃,年平均降雨日 135 天,年均降雪日为7.6 天。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1773.9h,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7.5%;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年平均风速 3.4m/s。
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探究
![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6a6253d728ea81c758f578ec.png)
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探究摘要:应对城市化过程中层出不穷的问题,我们需要为其发展寻找更为合理的模式。
结合国内外现阶段理论和经验,本文将阐述一个解决城市化问题的主要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生态城市。
在对现有理论和实践的综合分析下,同时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具体进程,对处于成熟期、发展期的城市提出相关具体的规划措施,从而促进中国城市化进程又好又快的进行。
关键词:低碳绿色能源生态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历史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城市消耗的能源与资源越来越多,同时其环境影响也越来越大。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要解决世界气候和环境问题,城市的低碳化和生态化发展是根本途径之一。
特别是中国目前正进人高速城市化阶段,如何协调城市化与低碳化及生态化的关系,是一个值得重视并需认真探究的问题。
1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和目标促进城市良性发展,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是一个重要战略。
什么是低碳生态城市呢?这个发展模式是由仇保兴博士在“2009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提出的。
他将低碳经济和生态城市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复合起来,组成了“低碳生态城”。
所谓低碳生态城就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1]。
仇博士指出为了推动其发展,我们需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去抓,微观方面从每个家庭居所--绿色建筑人手;宏观方面需要从城市整体的层次来寻求应对之道,即打造低碳生态城。
要把低碳城市和生态目标相结合,走自己发展的模式—C模式(Chinese model),建立起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低碳生态城市。
在把握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和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城市规划中的普遍措施。
根据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和类型,提出相应的低碳生态规划战略。
2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普遍性措施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引导城市发展的重要规制手段,是一种土地和空间资源的配置机制,对于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碳排放日益增加、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经济加剧转型的中国,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尤其重要。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0)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0)](https://img.taocdn.com/s3/m/0f8f4fff01f69e3142329412.png)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0)导言第一篇认识与思考1 生态城市使生活更美好2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之辩——“C模式”:超越“A模式”的诱惑和“B模式”的泥淖3 复杂科学与城市的生态化、人性化改造4 充分发挥森林在生态城市发展中的作用5 中外住宅建筑能耗比较分析:兼论生活模式对节能的影响6 生态城市研究进展7 低碳导向规划研究进展8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9 我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框架的思考10 从绿色建筑走向绿色城市11 低碳美学下的新桃源憧憬12 低碳城市生活模式第二篇方法与技术1 生态城改造分级关键技术2 低碳生态城市的政策体制研究3 新建低碳生态城市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4 中国低碳产业的现状及其竞争优势5 低碳城市的经济要素6 低碳城市发展:成本效益分析7 低碳交通模式8 低碳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实现路径9 承载力分析与生态城市规划10 城市生活垃圾与低碳发展11 生态城市的水环境与水循环系统12 基于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的建筑节能新研究13 低碳照明展望第三篇实践与探索国际动态1 香港“共建低碳都市”国际研讨会综述2 第45届世界规划大会——葡萄牙“低碳城市”会议综述3 国际生态城镇发展:对中国生态城镇规划和发展的一些启示新城规划4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探索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天津中新生态城建设实践5 生态城的发展目标与实现路径——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的编制与实施6 曹妃甸生态城建设实践7 绿色城市,光明之路——深圳光明新区绿色城市规划探索与实践8 北川新县城规划的节能减排与低碳建设9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两型社会城乡建设体系研究与实践10 吐鲁番新区生态建设实践11 云龙生态城——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实践园区建设12 上海世博会园区生态规划设计的理念与实践13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综合生态技术系统实践与展示14 北京长辛店低碳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5 利北滨海低碳经济园区规划16 低碳城市实践——东莞生态园规划建设案例专项实践17 上海低碳城市建设探索与实践18 空间规划与低碳北京研究框架19 怀来低碳城市规划20 重庆生态城市建设实践21 保定低碳产业案例分析22 德州——中国太阳城与太阳谷附录1 2009~2010年低碳生态城建设发展动态2 低碳生态城建设相关政策法规索引后记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1)代序重建城市微循环——一个即将发生的大趋势(仇保兴)导言第一篇最新进展1 起步与探索:《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0》概览1.1 编制背景1.2 框架结构1.3 主要观点梳理1.4 总结与改善2 推广与深入:2010~2011年低碳生态城市发展2.1 政府层:政府高度重视,宏观层面引导2.2 学术层:学术交流频繁,理念日渐清晰2.3 技术层:技术日趋成熟,体系逐步完善2.4 实践层:实践探索加强,示范带动发展2.5 探索层:探索研究深人,理论实践结合3 应对气候变化:2010~2011年低碳生态城市国际动态3.1 技术动态:注重低碳发展策略3.2 实践动态:以低碳和零碳排放为目标,制订行动计划4 实施挑战与发展趋势4.1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施挑战4.2 低碳生态城市未来发展趋势第二篇认识与思考1 争鸣与讨论: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之必要性1.1 生态城是人类进化历程的必然抉择1.2 中国生态城的迷失?1.3 中国发展低碳生态城市总体思路2 传承与超越——中西方原始生态文明观的差异及对现代生态城的启示 2.1 中西方古文化中的“自然”观之差异2.2 中西古建筑的美学之差异2.3 中西城镇选址模式之差异2.4 中西古代城市空间结构之差异2.5 中西园林文化之差异3 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策略3.1 时代的背景3.2 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策略3.3 整体推行模式3.4 五大推行步骤3.5 小结第三篇方法与技术1 低碳生态城市技术体系的重要性和构成2 规划与土地利用方法技术2.1 不同层面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2.2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创新技术3 温室气体排放评估3.1 以排放为中心的IPCC和WRI/WBCSD温室气体排放模型 3.2 以需求为中心混合生命周期方法3.3 美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3.4 中国当前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方法4 政策管理体系4.1 政策管理模式4.2 政策体系框架4.3 政策激励手段5 绿色建筑5.1 绿色建筑专项技术5.2 绿色建筑集成技术6 能源规划和利用技术6.1 能源规划方法6.2 能源利用关键技术7 水资源利用7.1 城市水系统规划7.2 非传统水资源开发技术7.3 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DS)技术7.4 源分离生态卫生排水系统技术8 垃圾处理与利用8.1 垃圾减量化技术8.2 垃圾资源化技术8.3 垃圾无害化技术9 交通9.1 低碳交通发展技术9.2 非机动交通(自行车和步行)规划技术10 生态环境保护10.1 生态规划技术方法10.2 生态设计技术方法11 小结11.1 存在问题11.2 发展趋势第四篇实践与探索1 十大生态示范城市(区)实践分析1.1 深圳光明新区:绿色新城1.2 成都龙泉驿:田园城市1.3 无锡太湖新城:资源管理1.4 合肥滨湖新区:生态滨湖l.5 上海南桥新城:郊区卫星城1.6 中新天津生态城:探索先锋1.7 曹妃甸生态城:深化实践1.8 武汉王家墩:绿色CBD1.9 厦门集美新城:滨水环湾1.10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激励政策1.11 对比与分析2 低碳生态城市专项实践案例2.1 城市探索:深圳2.2 循环经济发展:武汉2.3 两型社会城乡建设:长沙2.4 低碳交通:昆明呈贡新区2.5 能源规划:厦门创新科技园2.6 生态修复:安徽淮南2.7 绿色新农村:四川盐边2.8 绿色地产:企业先锋实践3 小结第五篇中国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体系构建及试评结果(公布) 1 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编制的背景和意义1.1 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的研究背景1.2 生态宜居城市研究进展1.3 指数发布的意义2 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的研究思路与指标构建2.1 研究思路2.2 研究假设2.3 研究方法3 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3.1 城市生态宜居发展结果一过程指数初步评估3.2 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要素评价3.3 城市发展路径分析4 小结附录附录1 专家论文汇编专题一技术体系低碳生态城市技术体系专题二城市规划2010年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综述生态城市规划的若干思考——基于《城乡规划法》的理解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低碳发展的核心城市生态规划技术方法体系架构中国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进展专题三政策管理体系低碳生态城市政策体系与管理体系专题四产业经济低碳生态城市的产业经济发展研究专题五绿色建筑低成本绿色建筑之路专题六交通低碳生态城市的交通体系低碳交通的实践专题七能源低碳生态城市的建筑能源规划专题八水资源低碳生态城市的健康水系统构建低碳生态城市的水资源规划与水环境治理技术——如何营造清澈的城市 nars自然水景低碳生态城市水系统的构建专题九固体废弃物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固体废物处理策略固体废弃物处理与温室气体减排从全过程和全生命周期探讨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的低碳化管理专题十景观设计绿色景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原理和案例附录2 2010~2011年低碳生态城建设发展大事记附录3 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2010~2011年学术交流汇编附录4 2011年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重要学术活动预报后记。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在2012年中国节能与低碳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在2012年中国节能与低碳发展论坛上的讲话](https://img.taocdn.com/s3/m/a680a80890c69ec3d5bb754f.png)
另一方面 ,将加快实施重点行业综合节能改造工作 , 将政策聚集于特定领域 ,将财政资金 集中于关键环节 ,全面深入实施综合改造。例如 ,以财政奖励为杠杆实施 电力综合升级改造 ,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每度 电平均煤耗下降 l 2克左右 ,下一步将继续选择钢铁、有色金属、石 油化工、建材 、化工等重点行业 ,采取一揽子措施 ,争取在行业能源节约上取得实效。
点支持做好 四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农村环保 “ 以奖促治”政策实施力度 ,力争到 2 0 1 5年,全 国共完成 6 万个建制村 ( 占全 国总数 的 1 0 %)的环境综合治理任务,使环境 问题突出、严重
危害群众健康的村庄基本得到治理 , 农村环境质量初步改善 。二是开展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 保护 ,江河湖泊一旦污染 ,治理成本 巨大 ,甚至不可逆转 ,要优先保护水质较好和生态脆弱湖 泊。“ 十二五”期间 ,中央财政将支持完成 3 0个左右水质较好湖泊的生态环境保护。三是加强
保、新能源 、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我国仍 面临着资源环境 的巨大压力 ,资源能源粗放利用,部分地
区生态环境仍在恶化 ,环境资源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大。财政部将认真贯彻落实 党的十八大精神 ,进一步完善政策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 、低碳发展,推动形成节约 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产业结构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
调结构及促进节能减排有机结合 的重大战略举措 。目前 ,推广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 ,覆盖高效
节能家电、照明、汽车、工业等四大类 l 5种产 品的推广体系已经建立 ,有效拉动 了市场消费 需求 ,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家电产品整体能效大幅提高。 今后一个时期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 ,做大做强扩大节能产品推广的政策平 台,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