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服饰 满族传统服饰简介

合集下载

满族服饰介绍

满族服饰介绍

旗袍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工艺品。

满族人称“旗人”,衣着称“旗装”,妇女之袍谓“旗袍”。

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

旗袍讲究色彩线条,做工精细,穿来婀娜多彩、摇曳生姿。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

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

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

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突出了妇女体形的曲线美。

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

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

用料广泛,棉、毛、丝、麻和各种化纤衣料均可。

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仪态雍容文雅。

女式旗袍基本与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装饰而已。

女式旗袍除也是直立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外,下摆及小腿,有绣花纹饰。

满族妇女往往在衣襟、领口、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

根据季节变化,还可分为单、夹、棉、皮等几种。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旗袍逐渐废弃,女旗袍则不断演化,由宽腰直筒式逐渐变成了紧身合体的曲线型、流线型,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的一种女式服装。

坎肩亦称“马甲”、“背心”。

马褂去袖,衣长及腰,两侧开禊,多在领、襟、衣摆外镶饰花边。

女服镶缘于交襟处,对襟下端或在右腋下作如意头式,后镶滚多道边。

坎肩分为对襟、捻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多种,有棉有夹,或丝或布,还有皮的,各惟其时。

清初,坎肩窄小,一般穿在里边,晚清尚宽博,多喜于袍、衫之外,男女皆着。

有一种“巴图鲁”(满语勇士)坎肩在八旗子弟中很流行,后来有的加上两袖,被称为“鹰膀”,更显英武。

由于坎肩美观、轻便、保暖,至今经久不衰,老少皆宜。

长坎肩是满族妇女的时髦服饰,在当今也仍是妇女夏季喜穿的时装。

“顶戴花翎”是有清一代表示官秩的帽子。

顶戴俗称“顶子”,顶子上多用各色宝石与素金组成镶嵌物,以示品位,并用孔誉翎、蓝翎等插在帽顶上与顶子相连,故称“顶戴花翎”。

这种饰俗也是女真人佩石插翎古习的遗风。

满族服饰

满族服饰

满族贵族妇女发式。盛行于光绪、宣统年间。其式,顶发梳成圆髻,脑后发呈燕尾式。另以黑缎、绒或纱制 成“不”字形皂板,曰“头板”,其底部以铁丝制成扣碗状,谓之“头座”,扣于头顶发髻上,并用发缠绕,使 之固定。这种“高如牌楼”之固定装饰,用时套在头上。通常于头板正中戴彩色大绢花,称“头正”或“端正 花”,并加饰珠、翠、玉簪、步摇和鲜花,或于右侧缀一彩色长丝穗。这种发式因头板如两翅张开而得名。
满族人佩带的饰品分骨饰、石饰、珠饰、金银饰等。选戴哪一种首饰要根据地位身份,一般说首饰的好坏可 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贫富。
服饰分类
0 1
旗装
0 2
女式旗鞋
0 3
马褂
0 4
坎肩
0 6
靰鞡
0 5
大拉翅
旗装头饰旗装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旗装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四面开衩。古旗装有琵琶襟、 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
服饰特点
少女满族服饰清代满族基本都编入八旗,有旗人之称,故这种满族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服装被人们称为旗装。 式样分男女两种。清初男子旗装为圆领、大襟、箭袖(马蹄袖),四面开衩,系扣袢,腰中束带。四面开衩是为了 骑射自如,箭袖是为射箭方便,又可御寒保护手背。冬季在棉袍外往往套一件长到肚脐、四面开衩、对襟的短褂, 俗称马褂(满语鄂多赫)。亦有外套一马甲(俗称坎肩)者。清末。由四开衩改为左右两开衩,箭袖多改为平袖。女 式旗装基本与男袍同,只是在领口、前襟、袖口等处镶饰花边,天寒时则外加马褂或马甲于袍外。民国年间,旗 装多改为胸襟宽松、腰身微紧、臀部稍宽、下摆略收的式样,这种贴身合体的旗装,更能显示出妇女端庄典雅及 身段之美。本世纪五十年代末,男式旗装在满族聚居区才逐渐废弃。
满族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述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 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满族服饰

满族服饰
By lan
紫缎绣花高底鞋
By lan
By lan
马蹄底鞋: 满族妇女高底鞋。亦称“旗 鞋”。满族妇女皆天足,旧俗 喜穿木制高底鞋,鞋底中部以 木为之,前平后圆、上细下宽, 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 故名。底高达三四寸,后京师 旗妇有七八寸者。木底四周包 裹白布。鞋
By lan
二皮脸(男)
-1-1-1-1-1-1... -1
By lan
马面裙
马面裙
By lan
旗袍
• 旗袍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
• 旗袍的特点:
立领,右大襟, 紧腰身,下摆开衩。
By lan
By lan
By lan
By lan
By lan
By lan
清代之前的满族服饰
• 商周时期
• 肃慎(sù shèn)人(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3世纪)肃慎人用猪皮做衣服,
以御风寒,且已懂得用(猪)毛来织布,用经尺余的布来蔽前后。左衽是肃 慎时期服装的特点之一。
• 汉代以后
• 挹娄(yìlóu)(汉、三国、晋)夏天裸体,冬天猪油涂身,出现袍(旗袍的
指女子不裹脚。
• 清代女鞋称为“旗鞋”,是将木头镶在鞋底中央,
一般三寸多高,多用白布将整个跟身包裹起来, 在鞋帮、鞋面用刺绣或穿珠等方法修饰,形似马 蹄,又叫“马蹄底鞋”。
• 满族男子,以穿靴为主,有绒靴、革靴之分。满
族官员穿便服时多穿鞋,穿朝服是穿靴。后来受 汉人影响,所有满族男人都开始穿鞋,但鞋底较 厚,鞋头多绣云卷纹,鞋脸上镶有皮条制成的单 梁或双梁,俗称“二皮脸”夹鞋。
后来逐渐形成一种装饰。
• 四,折 扇 • 是满族文人喜爱随身常带的物品。名贵的折扇以绸缎制作,绣有花鸟、

满族服饰 文化

满族服饰 文化

满族服饰文化满族服饰文化/2010-03-3110:54:21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其服饰高雅华丽,在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历史上曾对我国的服饰发展有过很大影响。

古代,满族先世的服饰,一年四季皆穿袍服,分为光皮和毛皮两种。

其后,"女工所织,只有麻布"。

清初,在宁古塔地方,"满洲富者绩麻为寒衣,捣麻为絮;贫者衣狍皮,不知有布帛"。

直到康熙年间,"今居宁古塔者,衣食粗足,则皆服绸缎,天寒披重羊裘,或猞猁狲、狼皮大呼。

惟贫者乃服布"。

这与从前衣皮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

服装设计培训明朝南迁到辽东地区的满族人,他们的服装是布、皮兼用。

到努尔哈赤率部起兵后,他们的服饰杂乱无章,出现"上下同服"的现象。

直到皇太极时代,冠服始有定制。

入关之后,从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换,皆有定制,不可逾越。

至于闲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绸缎或布制做,外套马褂,直到辛亥革命,一直是这样。

满族妇女的旗袍,多有发展,喜用绸缎制做。

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可算是清朝的时装。

辛亥革命后,旗袍的样式由肥变瘦,并有长、短袖之分。

经过不断改进,一般样式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

我国妇女穿上合体的旗袍,既表现出身材美,又文雅大方,现已成为我国妇女所喜爱的中式服装。

服装设计培训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政权,推行八旗制度以后,满族人均在旗,因此他们所穿的袍服便称为"旗袍"。

满族贵族入关统治全国后,清太宗皇太极认为清朝帝王应当维持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尤其是维持统治者的民族标志的服饰制度,以此作为固国之本。

于是便着手制定和完善清朝的衣冠制,并三令五申,不许亲王大臣学汉人穿褒衣博带、宽袍大袖等。

要求在宫廷里的侍女奴仆都着满族服装,汉人成年男子衣着发式必须遵从满族的习惯,只有在死后入殓殡葬时方可用汉人衣冠。

满族服饰名称

满族服饰名称

满族服饰名称
满族服饰:穿着它们,荣耀自身的传统文化
满族服饰是满族人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它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着满族人的习俗、行为和传统礼仪。

从古至今,满族服饰的设计和细节没有太多的变化,始终保持着一种坚定的传统文化,让人从中看到满族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色彩。

满族服饰的服装颜色以红色和黑色为主,细节部分则以满族族谱中的纹饰来装饰,如满拇、满狮、满斗和满族四格等。

这些细节集合在一起,可以表现出传统满族人的民族象征特征。

同时,这些细节可以凸显满族人的传统文化,强调一种传统文化价值观,让满族人自豪地展现出这种文化特色。

满族服饰也有一些特殊的历史价值,有些服饰作为军装用于战争,如满族战士的旗袍。

有些服饰是满族皇室的官方服装,如满清皇帝的服饰。

有些服饰则是满族文化中的必需品,如满族婚礼和节日服装等。

这些服饰都代表着满族人对传统文化的珍爱,也表明了一种历史深远的文化根基。

满族服饰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穿着满族服饰,满族人不仅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能够让自己荣耀自身的传统文化。

作为满族人祖先留下的遗产,满族服饰是一种对满族传统文化的包容和思考,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珍视。

最后,让我们用穿上满族服饰来展现满族文化的荣耀和仪式感,
穿着它们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满族文化永远鲜活和不可磨灭。

满族服装

满族服装
满族服装
满族历史
满族是一支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少数民族, 满族是一支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少数民族,数 千年生息在白山黑水的满族, 千年生息在白山黑水的满族,是唯一在中国历史建立 了两度中原王朝。 了两度中原王朝。考古学家认为今黑龙江省宁安牡丹 江镜泊湖一带是满族原始社会遗址, 江镜泊湖一带是满族原始社会遗址,在那山林水边的 地理环境,孕育了特殊的民族性格和民俗艺术, 地理环境,孕育了特殊的民族性格和民俗艺术,约三 千年前在西周时期,西元前八九百年间, 千年前在西周时期,西元前八九百年间,即今黑龙江 省阿城市一带尚有满先民肃慎人的文物遗存, 省阿城市一带尚有满先民肃慎人的文物遗存,那时肃 慎人穴居无衣,人皆工射。 慎人穴居无衣,人皆工射。至三国时代肃慎人又称挹 娄人(满语 穴居之意), 满语, 娄人 满语,穴居之意 ,其疆域扩充北至外兴安岭以 北,南至辽东 。

在满族服饰中,最突出的就是人人耳熟能详的旗袍。 在满族服饰中,最突出的就是人人耳熟能详的旗袍。旗袍 是满族人的服装,因满族人有“旗人”之称, 是满族人的服装,因满族人有“旗人”之称,所以他们穿 着的袍服,被称为“旗袍” 而旗人, 着的袍服,被称为“旗袍”。而旗人,则是清代对被编人 八旗的人的统称。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满族为主体, 八旗的人的统称。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满族为主体,融合了 汉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内。 汉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内。八旗中除清朝皇族爱新觉 罗的宗室以外,还包括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 罗的宗室以外,还包括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 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分别由归属的汉人和蒙古族人构成。 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分别由归属的汉人和蒙古族人构成。 清初八旗汉军有二十六万之众,是八旗满族人、 清初八旗汉军有二十六万之众,是八旗满族人、八旗蒙古 族人数之和的三倍。因此旗人不仅是满族人,还应当是汉 族人数之和的三倍。因此旗人不仅是满族人, 族人和蒙古族等一些少数民族共同的组合体。 族人和蒙古族等一些少数民族共同的组合体。 关于满族人的旗袍,最初并非是满族妇女的专宠, 关于满族人的旗袍,最初并非是满族妇女的专宠,而是 满族男女老少共着的衣服,一年四季,同一样式,仅有单、 满族男女老少共着的衣服,一年四季,同一样式,仅有单、 皮之分。满人又称“旗人” 旗人所着之袍, 夹、皮之分。满人又称“旗人”,旗人所着之袍,故称旗 满语称为“衣介” 这种旗袍, 袍,满语称为“衣介”。这种旗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 作是简洁化的连衣裙,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它成 作是简洁化的连衣裙,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 旗人”特有的装束。然而,旗袍并非起源于清代, 为“旗人”特有的装束。然而,旗袍并非起源于清代,在 其形成以前,有着一段漫长的孕育期, 其形成以前,有着一段漫长的孕育期,才凝结成了中华民 族几千年来服装文化的精华。 族几千年来服装文化的精华。

第二课满族特色服饰

第二课满族特色服饰

满族旗袍
• 传统满族妇女日常穿着长袍,这是旗人 的常服,后世称为“旗袍”。在东北地区, 旗袍最初为男女老少四季可穿的服装,圆 领、箭袖、捻襟、宽腰简式袍服,女上比 男上略小,不束腰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花盆鞋
• 花盆鞋,或称"高底鞋"、"马蹄底"鞋。其木 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它是满 族特有的一种绣花鞋,因其底似花盆而得 名。鞋底以木制成,一般用白布包裹,然 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
满族箭衣
• 1.古代射士所穿的一种紧袖服装。袖端上半长可 覆手﹐下半特短﹐便于射箭。2.箭衣:又称箭袖衣, 是戏曲舞台上扮演帝王、驸马及高级武官的军常 服。它的造型是清代蟒袍的原型,又称龙箭袖(指 马蹄)。满族发源于长白山区,以游牧为主,冬季 寒冷,为防手冻,常用兽皮护于腕部及手背,并 能翻上、放下,久而久之便形成"马蹄"形状的袖 口-一马蹄袖。箭衣是便于射箭的服装。而射箭时 又常常骑马,为方便起见,清代蟒袍下摆四面开 口。在戏曲舞台上,为适应表演的需要,将箭袖 衣作为动作幅度较大的武将军常服。
乌拉鞋
• 乌拉鞋,也称靰鞡鞋,最初曾是东北满族人的冬季用鞋, 上至可汗贝勒,下至农工商贾,几乎都穿这种鞋。由于其 制作及取材都比较方便,且穿用起来轻捷、保暖、耐实, 曾在寒冷的东北各省流行数百年之久。据说,清乾隆年间 的旗人均配装乌拉鞋,不仅兵士的冻伤绝少发生,而且在 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御敌于外时,奔跑起来迅猛异常。传统 的乌拉鞋用牛皮或鹿皮手缝而成,鞋底与鞋帮是一块整皮, 每只鞋长约一尺,宽约六寸,高约三寸,在鞋脸儿近圆口 的边缘,通常要拿捏十来个皱褶,形似纸扇,亦仿佛肉包 的褶皱,看似美观,实为兽皮鞋面折弯收口的必须,到末 了,要沿鞋口的边儿钉几个皮襻,穿细软皮绳代替鞋带。 由于乌拉鞋的保暖主要仰仗絮在鞋坑里的乌拉草,这鞋也 因此而得名——乌拉鞋。

满族服饰文化

满族服饰文化
• 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装, 或外罩坎肩。服装喜用各 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 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 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 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 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 细的花边。脚着白袜,穿 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 红、粉红等各色腿带。盘 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 喜戴耳环、手镯、戒指、 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 种装饰品。
• 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 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 装,在20世纪上半叶 由民国汉族女性改进, 由中华民国政府于 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 服之一,不属于汉服 (即华夏衣冠)体系。 民国以后,上海、北 平等地的汉族女性在 其基础上予以改良
• 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的 一种褂子。马褂分为大襟、 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 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 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 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 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 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 面,即所谓大、小袖。

满族的女式旗鞋, 称为“寸子鞋”,亦 称“马蹄底鞋”。鞋 底中间即脚心部位嵌 上3寸多厚的木头,用 细白布包上,木跟不 着地的地方,常用刺 绣或穿珠加以装饰, 因鞋底平面呈马蹄形, 所以得名;
• 满族人佩带的饰品分 骨饰、石饰、珠饰、 金银饰等。选戴哪一 种首饰要根据地位身 份,一般说首饰的好 坏可以看出地位的高 低、家庭的贫富。

浅谈满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满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满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满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其中满族服饰是满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服饰既是满族人民日常穿着的衣物,也是满族文化的象征和代表。

在长时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满族服饰经历了传承和发展两个阶段,不断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满族服饰的传承起源于满族古代的生活习俗和战争制度。

早在辽金时期,满族就已形成了初步的服饰形态。

随着满族入主中原,建立了清朝以后,满族服饰逐渐被定义,并且逐渐形成了一套统一的服饰系统。

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主要包括长袍、缀满图案的半臂、合肩等。

长袍是传统满族服饰的主要特征,一般分为单袍和双袍两种形式,代表着不同的婚姻状况。

满族男子的传统服饰也十分讲究,主要包括长袍、战袍、大红裙、紫袍、绦子等。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满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气质,还寄托着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满族服饰也不得不适应新的环境和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改变。

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的推行,满族服饰逐渐脱离了封建迷信色彩,呈现出更加简洁、实用和时尚的特点。

从工农兵服到现代日常服饰,满族服饰在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传统元素,同时注入了现代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现代满族男女的婚礼服饰并没有完全摒弃传统元素,而是在设计上更加合理和舒适。

一些年轻的设计师也开始对满族服饰进行创新和设计,推出了一些时尚的满族服饰产品,融入了现代流行元素,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满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在创新中保留传统,同时适应时代的变化。

传承满族服饰的关键是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断加强对满族服饰的研究和保护,提高人们对满族服饰的认识和了解。

只有当大家对满族服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满族服饰。

满族服饰是满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满族人民的身份和尊严。

满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彩的过程,需要我们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使满族服饰更贴近现代社会的需要,更能体现满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自信。

满族服饰

满族服饰

图1-4马褂
3、坎肩 满族的坎肩镶有花边,绣有花卉图案,做工很 精致,在清代曾经成为满族的时髦服装,各部官员 见上司及平民节日会朋友都要穿。式样有大襟、对 襟、琵琶襟、一字襟等。曾为八旗子弟喜爱的一字 襟坎肩,在前襟上装有排扣,两边腋下也有纽扣, 套在袍子里穿很方便。脱坎肩时只需要解开前面和 两边的扣子,不需要脱长袍,这种坎肩叫“勇士坎 肩”。后来在袖窿处加了两只袖子,变成了“鹰膀 褂子。” 坎肩有棉有夹,或丝或布,多套在袍子外 面。由于坎肩美观、轻便、保暖,老少皆宜,因此 至今仍然沿用。

图1-7头饰
图1-6两把头
五、鞋饰 满族妇女还擅长刺绣,她们喜欢在衣襟、鞋、荷 包和枕头等物品上绣花卉、芳草、鹤狍、龙凤吉祥等 图案。鞋为木质底,底高达 1 5至 20厘米。其底上宽 而下圆,形似花盆,俗称“花盆鞋”。底的中部琢成 马蹄式,踏地时印痕如马蹄,也称“马蹄底。

图1-8花盆鞋
进入
Maker:孙喆
一、前言
满族的服饰具有传统的民族特色,满族服饰 的基本组成有帽饰、服饰、头饰、鞋饰、佩饰。 色彩多以淡雅的白色、蓝紫色为主,红、粉、淡 黄、黑等色也是其服饰的常用色。白色在满族服 饰中是一个重要的颜色,因为,满族传统上有尚 白的习俗,以白色为洁、为贵,白色象征着吉祥 如意如图。所以,在满族服饰中常在红色、蓝色 等其他颜色的旗装上镶白色的花边。满族妇女心 灵手巧擅长刺绣,她们在衣襟、鞋面、荷包、枕 头等物品上刺绣花卉、芳草、鹤鹿、龙凤等吉祥 图案。

二、帽饰 在满族的服饰中帽饰是丰非重要的,它象 征着满族的一种礼节。在清代朝内朝外部戴帽, 只是样式有所不同,一改历代的冠制。帽又有 礼帽与便帽之分。而礼帽一般指出门、拜客或 遇到重大事情,以表示某种礼节而戴的,礼帽 又称“大帽子,分冬夏二式,冬为暖帽如图1-1, 夏为凉帽如图1-2,只是在每年的三月和八月进 行更换。

满族服饰.doc

满族服饰.doc

旗袍:韵味无边的满族服饰旗袍,满语称“衣介”。

古时泛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男女穿的衣袍。

清初衣袍式样有几大特点:无领、箭袖、左衽、四开衩、束腰。

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块半圆形袖头,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

马蹄袖平日绾起,出猎作战时则放下,覆盖手背,冬季可御寒。

四开衩,即袍下摆前后左右,开衩至膝。

左衽和束腰,紧身保暖,腰带一束,行猪时,可将干粮、用具装进前襟。

男子的长袍多是蓝、灰、青色,女子的旗装多为白色。

满族旗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

坎肩有对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

穿上坎肩骑马驰聘显得十分精干利落。

在满族南迁辽沈,入中原后,与汉族同田共耦,受汉族“大领大袖”服饰的影响,由箭袖变成了喇叭袖,四开衩演变为左右开衩。

至本世纪3 0 年代,满族男女都穿直统式的宽襟大袖长袍。

女性旗袍下摆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绣花卉纹饰。

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

4 0 年代后,受国内外新式服饰新潮的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下摆回收,长及踝。

逐渐形成今日各色各样讲究色彩装饰和人体线条美的旗袍样式。

由于旗袍非常适合中国妇女的体形和贤淑的个性、民族的**质,后来这一源于满族的传统服装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受到国内外妇女的青睐和赞赏。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的一种褂子。

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

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

旗袍与马褂,在清代极为盛行。

当时不仅满族人穿,就是中原和南方一些地区的其它民旗袍与马褂,在清代极为盛行。

当时不仅满族人穿,就是中原和南方一些地区的其它民族,或由于被迫,或出于自愿,也渐渐地穿上了一些类似旗袍马褂的衣服。

后来由于满族受了汉族和其它一些民族的同化,所以旗袍和马褂融进了其它一些民族服饰的优点。

这样人们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它。

虽然马褂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穿了,但旗袍仍在广大妇女中流行。

满族服制——精选推荐

满族服制——精选推荐

满族服制中国古代以等级制度为标准而制定的穿戴服冠等饰物的规定,渊于周礼,历代相沿,各朝有别。

清宫服饰是在满族服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历朝历代均有不同。

因此,有清一代,清宫帝后子孙等人服制,基本延用入关前所定诸制。

乾隆年间,虽略加增改,亦未轻革旧俗。

本文仅就清宫服饰制度做一简要概述。

一、满族服制的形成中国封建社会,服饰制度是表现等级制度的重要部分。

满族服制是在满族先民长期游猎生活中常服基础上逐渐形成完善的。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之前,女真社会本无明确等级制度,其服装上亦很少饰物。

在其日常生活中,满族先民为了便于骑射、防寒,主要穿着箭袖缺襟袍、马褂等。

箭袖缺襟袍是满族先民传统长袍中一种。

箭袖是袍服的一种窄袖,其袍袖比较长,制作方法:在原本比较狭窄的袖口前,再接一个半圆袖头,一般最长为半尺,形似马蹄,称“马蹄袖”。

马蹄袖平日绾起,行猎时放下,覆盖手背。

所谓缺襟袍,是所穿长袍的右襟比左襟短。

满族先民们,平时不骑马时,将所穿长袍的右襟下角用纽扣向上褶扣一尺左右,骑马时将其放下来。

这种箭袖缺襟袍,穿服方便,冬季既可抵御北方寒冷的风沙,又可在游牧途中做为夜间的铺盖。

马褂是与袍服配穿的服装。

原为出外骑马时罩在行袍外面的外褂,其式样为圆领、对襟、有开褉、扣袢,身长至脐,袖长及肘,四面开褉。

因身、袖较短,冬季做成皮或棉质,套在袍服外面。

满族先民的这些民族传统服装,既实用且朴实,便于日常生活及骑射,反映出游牧民族生活的特点。

努尔哈赤于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后,在制订各项统治政策的同时,于天命六年七月初七日(1621年8月23日),谕令诸贝勒、武职官员上朝时皆穿补服。

规定:“诸贝勒服四爪蟒缎补服;都堂、总兵官、副将服麒麟补服;参将、游击服狮子补服;备御、千总服绣彪补服。

”1这时后金政权首次规定不同等级官员穿不同花纹的服装,以显示其等级差别。

此后,努尔哈赤又规定王公大臣等上朝要穿朝服,戴顶子。

随后,努尔哈赤又令总兵官、副将,用自己所得赏金,自制顶子;参将、游击、备御以上各官,由各贝勒之工匠制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服饰满族传统服饰简介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其服饰高雅华丽,在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历史上曾对我国的服饰发展有过很大影响。

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包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

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也称“旗袍”。

清朝建立后由于满族贵族统治者的强制性推广,旗装在全国通行,但很快与汉族传统服装相融合。

到民国时期又加入了现代西方时装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旗袍。

二十世纪以来,满洲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

满族先民是游猎民族,在理发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为了适应长期游猎跋涉的生活,满族男子选择了辫发作为发式。

其做法是先将额前部的头发剃光,以避免遮挡视线,便于射箭或格斗。

后部的头发不作发籍而是梳成发辫,以适应骑马颠簸。

这种发式曾在清代为统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国强制推行。

古代,满族先世的服饰,一年四季皆穿袍服,分为光皮和毛皮两种。

其后,“女工所织,只有麻布”。

清初,在宁古塔地方,“满洲富者绩麻为寒衣,捣麻为絮;贫者衣狍皮,不知有布帛”。

直到康熙年间,“今居宁古塔者,衣食粗足,则皆服绸缎,天寒披重羊裘,或猞猁狲、狼皮大呼。

惟贫者乃服布”。

这与从前衣皮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

明朝南迁到辽东地区的满族人,他们的服装是布、皮兼用。

到努尔哈赤率部起兵后,他们的服饰杂乱无章,出现“上下同服”的现象。

直到皇太极时代,冠服始有定制。

入关之后,从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换,皆有定制,
不可逾越。

至于闲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绸缎或布制做,外套马褂,直到辛亥革命,一直是这样。

满族妇女的旗袍,多有发展,喜用绸缎制做。

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可算是清朝的时装。

辛亥革命后,旗袍的样式由肥变瘦,并有长、短袖之分。

经过不断改进,一般样式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

我国妇女穿上合体的旗袍,既表现出身材美,又文雅大方,现已成为我国妇女所喜爱的中式服装。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政权,推行八旗制度以后,满族人均在旗,因此他们所穿的袍服便称为旗袍满族贵族入关统治全国后,清太宗皇太极认为清朝帝王应当维持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尤其是维持统治者的民族标志的服饰制度,以此作为固国之本。

于是便着手制定和完善清朝的衣冠制,并三令五申,不许亲王大臣学汉人穿褒衣博带、宽袍大袖等。

要求在宫廷里的侍女奴仆都着满族服装,汉人成年男子衣着发式必须遵从满族的习惯,只有在死后入殓殡葬时方可用汉人衣冠。

旧时满族男子留发束辫,穿马蹄袖袍褂,女子穿宽大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

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

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
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