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服饰发展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服饰
满族简介
• 满族,全称满洲族,辛亥革命后被称为满人、 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满族散居中 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 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 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 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 有小聚居的特点。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 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 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2000年统计的满族 人口数为1,068万。
• 。
旗袍
旗袍是满族妇女传统 服饰,其特点是立领, 右大襟,紧腰身,下 摆开衩,古旗袍有琵 琶襟、如意襟、斜襟、 滚边或镶边等
八旗
二十九年(1601年) 正式创立,初建时设 四旗:黄旗、白旗、 红旗、蓝旗。1614年 因“归服益广”将四 旗改为正黄、正白、 正红、正蓝,并增设 镶黄清太祖努尔哈赤 于明万历、镶白、镶 红、镶蓝四旗,合称 八旗,统率满、蒙、 汉族军队。
扁方
男子服装: 男子服装: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
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 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 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 乌拉。
坎肩
坎肩并不是满族原有的服装, 是由汉族的“半臂”演变来的。 坎肩分为对襟、捻襟、一字襟、 琵琶襟等多种。妇女穿的坎肩 还要绣花锒边。坎肩有棉有夹, 或丝或布,多套在袍子外面。 坎肩是满族男子服装特色之一。 坎肩又称背心、马甲,是一种 无袖短衣。游猎时期的满族猎 户多穿毛朝外的皮坎肩。后来 的坎肩兼具装饰作用,多用绸 缎制作,四边镶有彩条;满族 坎肩的样式愈加别致,常见的 有对襟直翘、对襟圆翘、捻襟、 琵琶襟、一字襟、人字襟等, 最受欢迎的式样是"巴特鲁"。
满族历史由来
• 明代女真分为建州、海西(扈伦)、东海(野人)女 真三部。 康熙 • 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 后金。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 洲”,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 野人女真、蒙古、朝鲜、汉、呼尔哈、索伦等多个民族 纳入同一族名之下,满族自此形成。作为血统最为“纯 正”的组成部分,建州女真人被称为“佛满洲”(旧满 旧满 新满洲)。 洲),其他 人则被称为“依彻满洲”(新满洲 新满洲 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 “清”,同时也改元“崇 德”。1644年入关灭李自成,建立了覆盖满洲、前明关 内领土及西北新领地的清朝,对于全体汉人来说,是亡 国政权。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因满洲族大部分定居在 关内,故官方改称为“满族”。
蘑菇神和七乳妈妈
天花妈妈和七星神 七星神
二十世纪以来:满洲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
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近代旗袍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衣 片上出现了省道,腰部更为合体并配上了西式的装袖、旗袍 的衣长、袖长大大缩短、腰身也越为合体。 现代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 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 衣料,收腰,无袖或短袖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 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法都(荷包)
剪贴画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的服饰加入 了现代西方时装成分, 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 特色的现代旗袍。辛 亥革命后,旗袍的样 式由肥变瘦,并有长、 短袖之分。经过不断 改进,一般样式为: 直领,窄袖,右开大 襟,钉扣绊,紧腰身, 衣长至膝下,两侧开 叉。
靰鞡: 靰鞡:
靰鞡又写作“乌拉”、 “兀剌”。是一种东北人 冬天穿的“土皮鞋”。多 为农村下层满族人民冬季 穿用的一种皮革制作的鞋。 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 靰鞡草,既轻便,又暖和, 适于冬季狩猎、跑冰。它 是很有特点的满族服饰之 一,一直在东北农村穿用。
八旗服饰
清朝:
后由于满族贵族统治者的强制性推广, 旗装在全国通行,但很快与汉族传统 服装相融合。满族妇女的旗袍,多有 发展,喜用绸缎制做。在北京等地盛 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 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 可算是清朝的时装。
(还珠格格剧照)
旗袍
女子发式:满族妇女幼年时要同男孩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与男孩也类似多剃去头顶
香囊
香囊又名香袋、 花囊,是满族妇 女挂在身上装香 料、香花的装饰 品。香囊质地种 类很多,有玉镂 雕的,金累丝、 银累丝、点翠镶 嵌和丝绣的。
法都(荷包)
古时候装着充饥的食物, 古时候装着充饥的食物,代之的是一些一饱口福的小 零食。另有一些荷包,则装着香料、装香料的荷包, 零食。另有一些荷包,则装着香料、装香料的荷包, 又被称为香荷包,是满族青年的定情之物烟草。 又被称为香荷包,是满族青年的定情之物烟草。烟荷 有的是待嫁的少女做给未来的丈夫, 包,有的是待嫁的少女做给未来的丈夫,有的是出嫁 以后 给丈夫做的 在满族人中,或春节,或某人某家有了喜事, 在满族人中,或春节,或某人某家有了喜事,都有送 荷包的习俗,以祝愿吉祥平安。 荷包的习俗,以祝愿吉祥平安。满族男女老少都佩带 荷包,但其佩带的方法的位置却是不同。男人的荷包, 荷包,但其佩带的方法的位置却是不同。男人的荷包, 和解食刀、扇套、 和解食刀、扇套、火镰等必备的小物品一起挂在腰带 的两侧,女子的荷包, 的两侧,女子的荷包,一般挂在旗袍上边的第二个纽 扣上,年轻的女人或孩子,在挂荷包的同时, 扣上,年轻的女人或孩子,在挂荷包的同时,还常常 挂些小怀镜、香串儿、玉牌之类物件。有些人, 挂些小怀镜、香串儿、玉牌之类物件。有些人,还要 把小梳子、小篦子以及核桃、枣木等雕刻的小“五毒” 把小梳子、小篦子以及核桃、枣木等雕刻的小“五毒” 配成一串挂在腰上,据说,可以避邪。 配成一串挂在腰上,据说,可以避邪。
• 左,称“两把头”,原是清 代满族妇女典型发式,亦称 “旗头”。这是改进后满族 妇女的头饰。右,是满族男 子的帽饰。满族旧俗,帽顶 饰红毛一团,俗称“红缨 帽”。
扁方(钿子) 扁方(钿子)
据说是与脚上穿的花盆底 鞋遥相呼应,使之行动有 节,增添女人端庄秀美的 仪态。每逢喜庆吉日或接 待贵客等满族妇女便要戴 上扁方了。戴上这种宽长 的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限制了脖颈的扭 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 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 使她们走起路来显得分外 稳重、文雅。
满族服装发展史
明朝
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 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 也称“旗袍”。明朝南迁到辽东 地区的满族人,他们的服装是布、 皮兼用。到努尔哈赤率部起兵后, 他们的服饰杂乱无章,出现“上 下同服”的现象。直到皇太极时 代,冠服始有定制。入关之后, 从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换, 皆有定制,不可逾越。至于闲散 旗人,男皆袍服,以绸缎或布制 做,外套马褂。
面具
• 满族萨满面具多在跳野神 祭祀时使用。萨满祭祀中, 依照祭祀内容要求,模拟 成各种动物或神怪。由于 怕被死者或神灵认出,萨 满要戴上面具,并用神帽 上的彩穗遮脸。身穿萨满 服,腰系腰铃,左手抓鼓, 右手执鼓鞭,在抬鼓和其 他响器的配合下,边敲神 鼓,边唱神歌,充满神秘 的色彩。(右图为财神)
• 还珠格格剧照
旗头( 旗头(大拉赤) )
相传大拉翅是慈禧发明的。 相传大拉翅是慈禧发明的。形似扇 面,内用铁丝或藤条按照头围大小 做一圆箍固定,外包青缎或青绒布, 做一圆箍固定,外包青缎或青绒布, 可像帽子一样戴在头上。 可像帽子一样戴在头上。它能够承 载翠扁方、金钗、凤簪、 载翠扁方、金钗、凤簪、珍珠流苏 等大件首饰同时插戴, 等大件首饰同时插戴,装饰起来别 有风韵。 有风韵。
婚服
旗鞋
满族素有“女履旗男穿靴” 的习俗。官员穿方头靴,平 民穿尖头靴,靴子用缎、绸、 布、革制成。民间满族男子 喜穿“靰勒鞋”,此鞋多用 兽皮缝制而成,内絮靰勒草, 穿起来轻便、暖和,适于冬 季狩猎、跑冰时穿用
旗鞋
满族先民有“削木为履”的习俗。 满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绣花,而袜 子多为布质,袜底也纳有花纹。 “马蹄鞋”、“花盆鞋”亦称旗鞋。 妇女盛饰时多穿用,走起路来袅袅 婷婷,轻盈娴雅
二十世纪以来,满洲族经济、文化都 二十世纪以来,满洲族经济、 发生了巨大变化, 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 十分鲜见了。她们平时不一定穿, 十分鲜见了。她们平时不一定穿,但 满族传统节日时有时会穿。 满族传统节日时有时会穿。 满族服饰 已日趋现代化。 已日趋现代化。
Thank you!
男子发式:满族先民是游 男子发式 猎民族,在理发技术尚不 发达的时代,为了适应长 期游猎跋涉的生活,满族 男子选择了辫发作为发式。 其做法是先将额前部的头 发剃光,以避免遮挡视线, 便于射箭或格斗。后部的 头发不作发籍而是梳成发 辫,以适应骑马颠簸。这 种发式曾在清代为统治者 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国强制 推行。
四周头发,只留部分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垂于两鬓,一直到16岁成年时方可蓄发。婚 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两把头就是把头 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 扁髻。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 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戴上答拉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