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风俗习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风俗习惯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篇一: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1、元旦(春节)亦称元日、元正、正旦、朔旦、朔日等。

在农历的正月初一日。

因其日为岁之元(第一天)、时(季)之元、月之元,故又称“三元”。

相传自尧、舜时,已为节日。

古时,岁首时间不同,夏朝岁首与今相同,商朝在农历十二月,周朝改在农历十一月,秦及汉初在农历十月。

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此后沿用二千多年,元旦乃成为汉族人民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

这一天标志着新的一年及春季的开始。

自称秦起,朝廷于此日有朝贺之礼,群臣朝见皇帝,称觞祝寿,称为“贺正”,皇帝受贺,则有赐宴作乐等仪节。

此外,民间普遍有祭祖先、饮椒柏酒、屠苏酒、
食五辛盘、爆竹于庭、钉桃符、贴画鸡、放鸠、浴五木汤、挂钟馗、食胶牙饧、贴春联、为亲友尊长拜年等庆贺娱乐活动。

辛亥革命后,正月初改称春节,公历1月1日称新年。

解放初,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

然农历的正月初一,由于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

在春节里,人们探望亲友,休息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除汉族外,古代及近代,也有部分少数民族以农历元旦为年节,用自己的习俗庆贺节日。

《渊鉴类函.岁时部.元正》引《汉杂事》:“正旦朝贺,三公奉璧上殿,向御座北面,太常使赞曰:‘皇帝为君兴’,三公伏,皇帝坐,乃前进璧。

”又汉崔寔《四民月令》:“正月之朔,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弥。

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坎如也。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

先于庭前爆
竹,以辟山臊恶鬼。

帖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

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

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

进椒柏酒,饮桃汤。

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

各进一鸡子。

凡饮酒次第,从小起。

”宋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新年。

一岁节序,此地之首......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

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袜、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

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

家家饮宴,笑语喧哗。

此伉城风俗,畴昔侈靡之习,至今不改也。

”清叶调元《汉口竹枝词.时令》:“新年春酒竞相邀,轿子何嫌索价高。

提盒天天来送礼,汤圆春饼与年糕。

” 元旦民俗桃符:亦名“桃板”。

古代神话传说谓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二神,名神荼、郁垒、能食百鬼。

故农历元旦,民间习以桃木板画二神于其上,悬于门户,
以驱鬼辟邪。

此俗起于汉代,至五代以后,渐代之以用纸书写的春联及刻印门神像。

汉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或听镂五彩及土鸡于户上。

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

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宋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陈元靓《皇朝岁时杂记》卷五:“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

”元方回《乙未岁除》诗:“诸公富贵新桃版,我是春前旧土牛。

”版,同板。

年糕:江南地区,用糯米或粘性较大的米,加水磨成粉,蒸制而成的糕。

因是过农历年的食品,故称。

又称“水磨年糕”。

各地式样不一,以江浙一带最为重视。

冬腊水制成,可存贮数月之久。

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年糕》:“黍粉和糖为糕,曰年糕。

有黄、白之别。

大径尺而形方,俗称方头糕。

为元宝式者,曰糕元宝。

黄白磊砢,俱以备年夜祀神、岁朝供先及馈贻亲朋之需。

其赏赍仆婢者,则形狭而长,俗称条头糕。

稍阔者,曰条半糕。

富家或雇工至家磨粉自蒸,若就简之家,皆买诸市。

春前一二十日,糕肆门市如云。

”按:吴人所制“糕元宝”,黄者代表黄金,白者代表白银,清代诗人吴锡麒曾作诗嘲讽之。

拜年:正月初一起,由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

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等热情款待之。

亦有士大夫之族,不亲自登门,仅遣子弟或仆役持帖代拜者,宋时已成风气,相沿至近代,改用贺年片。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

”宋《嘉泰会稽志》:“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诣亲属贺,设酒食相款,曰岁假,凡五日而毕。

”宋周辉《清波杂
志》:“至正交贺,多不亲往,有一士人令人持名衔,每至一门撼数声,而留刺字(贺年帖)以表到......吕荥阳公言:‘送门状习以成风,既劳于作伪,且疏拙露见。

’司马温公在台阁时,不送门状,曰:‘不诚之事,不可为也!’”清顾禄《清嘉录.正月.拜年》:“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门首设簿,书姓氏,号为门簿。

鲜衣炫服,飞轿生风,幽巷静坊,动成哄市。

薄暮至人家者,谓之拜夜节。

初十日外,谓之拜灯节。

”《江苏风物志.岁时风俗.新春贺年》:“接待贺年客人,除茶烟外,还有一茶生、瓜子、糖果、糕点等品。

扬州、仪征一带,有一种漆器‘桌盒’,盒为圆形或方形,有盖。

盒内分九个格档,中间一格放一枚大福橘周围八格分别装着各色糖饵。

主人从桌盒内取出果饵奉客时,每样都说点吉利的话,如花生谓‘长生不老’,瓜子谓‘瓜瓞绵绵’,糖块谓‘甜甜密密’,黑枣谓‘早早发财’(或‘早娶新娘’、‘早生贵子’)橘子谓‘走大局’等等。

客人
们略为尝食,但很少动那橘子。

” 2、元宵节汉代正月十五日为祭祀、祈福之日,后受到道教思想影响,以此日为“上元”,以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共称“三元”。

至北魏时已成为固定节日。

至唐代,张灯成为最主要、盛大的活动,其夜又称“元夜”、“元夕”。

此夕京城内,宫廷与民间盛陈灯彩,金吾不禁夜,纵士女尽兴游观。

至宋代更为繁盛,又有食汤圆、灯谜、百戏、烟火等活动,后世相沿,遂增加,一般自十三日开始,称“上灯”,至十八日止,称“落灯”。

宋元话本、小说及文人诗词中极纪其盛。

《新唐书.严挺之传》:“睿宗好音律,每听忘倦。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正月望夜,胡人婆请然百千灯,因驰门禁,又追赐元年酻,帝御延喜、安福门纵观,昼夜不息,阅月未止。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会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宋朱淑真《元夜》诗:“十里绮罗
春富贵,千门灯火夜婵娟。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前后张灯五夜。

相传宋时止三夜,钱王纳土,献钱买添两夜。

”《水浒传》第三二回:“且说这清风寨镇上居民,商量放灯之事,准备庆赏元宵,科敛钱物,去土地天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彩悬花,张挂起五七百碗花灯。

土地大王庙内,呈赛诸般社火。

家家门前,扎起灯棚,赛悬灯火。

”参阅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元宵》、吴自牧《梦梁录.元宵》。

3、端午节:又名“端王”、“重五”、“重午”、“端阳”。

中国汉民族传统节日,在农历五月初王日。

“端”为始之义,每月有三个五日,端五,意为第一个五日。

又因农历五月称“午月”,故亦称“端午”、“重午”。

为我国传统三大节(春节、端午、中秋)之一。

其起源甚古,大玫与祈求农业丰收及防止夏季疫
病有关。

至晋以后,楚地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活动也与端午密切联系起来。

此日民间历来有悬蒲于门户、饮酒、竞渡、挂天师符、沐浴、驱五毒虫、戴长命缕、食粽子(角黍)等风俗。

《后汉书.礼仪志》:“仲夏之月,万物方盛。

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明余有丁《帝京午日歌》:“都人午五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

金锁当胸符当髻,衫裙簪朵盈盈新。

......踏归百草毒可禳,系出五丝命可续。

结缕仍将艾叶悬,祓祥却把兰汤浴。

” 端午民俗粽子:又名“端王”、“重五”、“重午”、“端阳”。

中国汉民族传统节日,在农历五月初王日。

“端”为始之义,每月有三个五日,端五,意为第一个五日。

又因农历五月称“午月”,故亦称“端午”、“重午”。

为我国传统三大节(春节、端午、中秋)之一。

其起源甚古,大玫与祈求农业丰收及防止夏季疫病有关。

至晋以后,楚地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活动也与端
午密切联系起来。

此日民间历来有悬蒲于门户、饮酒、竞渡、挂天师符、沐浴、驱五毒虫、戴长命缕、食粽子(角黍)等风俗。

《后汉书.礼仪志》:“仲夏之月,万物方盛。

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明余有丁《帝京午日歌》:“都人午五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

金锁当胸符当髻,衫裙簪朵盈盈新。

......踏归百草毒可禳,系出五丝命可续。

结缕仍将艾叶悬,祓祥却把兰汤浴。

”篇二:中国民间风俗习惯中国民间风俗习惯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

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
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

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

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
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潮,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

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

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

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

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

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

古时龙
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

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

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中引龙回。

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

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

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

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

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

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

清明扫墓祭祖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二十四转载自百分网,请保留此标记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
念先烈的活动。

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萌,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所以清明节有时也被称做"踏青节"。

端午悼念爱国先人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

《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

一般认为,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产生的。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又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当秦国灭楚后,五月初五抱石篇三:中国人的风俗习惯记得几年前听人讲过一个故事:某人下海发达后买了辆私人轿车。

在时下的中国社会里,有车自然是一种炫耀的资本,一种身份的象征,而车牌号更是显示了车主的地位。

这人为上个什么车号大费脑筋。

既然51888之类的超级吉祥号轮不到自己头上,那至少也要挑一个带点霸气的——这开车的最怕的就是受气了。

托人走路子挑来挑去,终于找到一个满意的号码:00544。

旁人不解:这号有什么可夸耀的?带4,还两个。

此君解释道:这你就老外了,人家话务员报数字的时候,“0”不念“零”,要念成“洞”(动),这几个数字合起来应该念:动动我试试?这号还不够横的?谁敢惹?众人恍然大悟,皆曰妙哉。

忽一日,此人驾车至一桥上,恰好对面也有一车过来。

桥窄,错不开车,只能有一辆车后退让路。

这俩车斗起气来,谁也不肯相让。

此人下得车来冲对面车主嚷:“嗨!赶紧给我往回退。

”对方说你凭什么呀。

此君指了指自己的车牌:“瞧见没?想让我退回去?动动我试试?”谁知对方根本不吃这套,人家也指指自己的车牌:“你也看清楚了:试试就试试(44944)。

怎么着?” 杭州有人在网上叫卖其拥有的号码为A88888的车牌,要价112万元。

怪事多着呢。

某人婚后多年无子,想儿子想像疯了。

也不知是受了哪位高人的点拨,装电话的时候指定要了个匪夷所思的号码:***5124。

“5124”者,我要儿子也。

我们中国人
是很崇尚4的,这反映在各种话语中:四大名著,四大石窟,四大花旦,四喜丸子,佛教四大名山等等数字崇拜反映的是中国人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

人们总是把未来寄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超自然力量之上,而不是踏踏实实的奋斗之中。

而这不是一个成熟民族所具有的特征。

上海话中,“十三点”为贬义,多用于指女性痴头怪脑,愚昧无知。

西方习俗中,则视13为不吉利的数字。

相传出卖耶稣的弟子犹大,就是耶稣的第十三个弟子,而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日期也是13号;??,西方文化中还有许多关于数字“13”的可怕传说,并形成了一些奇怪的习俗,比方说高楼不设第13层,门牌号避开12,等等。

而佛教却认为13是大吉数,佛教传入中国宗派为十三宗,代表功德圆满,西藏布达拉宫13层、天宁佛塔13层等。

“十三”这个数字在中国较为平常,古人对它并不忌讳。

儒家经典有十三经;佛学教派分十三宗;唐称典籍十三史;汉分行
区十三部;明设行区十三省;唐末李克用封十三太保;明初朱元璋命十三布政;中医分十三科;曲韵有十三辙;杭州名景十三楼;戏曲界有南曲宫商十三调,梆子曲牌十三咳;古典诗词中“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辛弃疾)等,皆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清人文康在其著名的长篇小说《儿女英雄传》中,塑造了侠女十三妹的形象。

后人将其改编为京剧,以《十三妹》命名,成为传统剧目。

可见,“十三”在中国是正常而无忌讳的。

一、简单数字禁忌中的寓意1、“一”的忌讳。

“一”是单数,给结婚、庆寿的人家送礼,忌讳送单数,因为这与“好事成双”的愿望背道而驰。

2、“二”的忌讳有些场合也忌讳“二”。

比如给病人和丧家送礼,就忌送双数。

因为谁也不希望坏事成双。

3、“三”的忌讳“三”与“散”谐音,寓意不吉。

4、“四” 的忌讳“四”与“死”谐音,所以很多地方忌四,凡数字“四”都在忌讳之列。

5、“五”的忌讳古
时忌农历五月五日生人。

五日忌晒席垫,忌盖屋,认为不吉利。

6、“七”的忌讳旧时对妇女有“七出”之条,犯了七条,男人就要休妻。

7、“九”的忌讳一些地方立夏日秤重时,报数不可报“九”,以图吉利。

二、与年龄有关的数字禁忌1、忌讳36岁“三十六”是三国时期破曹操百万大军于赤壁的东吴大将周瑜的享年;2、忌讳四十五岁相传包公四十五岁时,陈州放粮中途遇盗,乔装忘八,才逃出险地,幸免于难。

因而忌言四十五岁,多改称四十四或四十六岁。

3、忌“六十六”。

旧时民俗以为六十六岁是老年人的一个“坎”,“年纪六十六,阎王要吃肉”,所以就形成了很多与此有关的习俗。

东北一带老人六十六岁生日时,要由后辈给他包六十六个饺子,如果能一次吃完,就预示这个“坎儿”能平平安安地过去。

河南一带,老人六十六岁生日时,闺女要送一块肉来,大概是为了还上阎王的债。

4、忌讳七十三、八十四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
不请自己去”,相传是因为圣人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孟子则八十四岁去世。

连圣人都难以逃避,一般人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人们认为这两个数字是人生的一大关口。

过了七十三,便闯过了一道难关,可以活到八十四岁;八十四岁又过一关,则可长寿百岁。

5、忌讳逢九俗话说“九九八十一,财数算尽,后代穷败”,所以很多地方忌讳说八十一岁。

还有的地方则忌讳岁数逢九,认为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九十九岁等等为厄关,恐有病灾伤亡祸事发生。

这是因为,古代的数理观念中,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为阴;九为阳数之极,物极必反,故有由盈而亏、由盛转衰的不吉寓意,所以民间忌讳岁数逢九。

未被简化前,“二”有多个词汇:1、“二傻”:这个词表达的意思是指一个人比傻还傻。

2、“二杆子”:单指那些个缺根筋的人。

3、“二百五”:指草包加半吊子的那种人。

4、“二流子”:没有流氓那么流氓,但比流氓还下作的人。

5、“二*”:其贬意
比“牛*”严重得多,比“傻*”还甚,是傻得不能再傻的比喻。

《中国的风俗习惯》出自:百味书屋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