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本派别及主要观点
哲学的三大基本派别

哲学的三大基本派别
1. 实证主义派
实证主义派是近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核心思想是强调经验和实证验证
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实证主义派认为只有通过观察、实验和经验验证才能获得可靠的知识。
其代表人物包括康师傅和洛克。
实证主义派的理论主张对于现代科学方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2. 理性主义派
理性主义派强调人类理性和智力在认识世界和寻求真理过程中的重要性。
理性
主义派认为人类的理性和智力具有超越感官经验的能力,可以直接洞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普遍性的真理。
其代表人物有笛笛卜和康德。
理性主义派的理论对于哲学和伦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强调了人类的理性能力和思维的普遍性。
3. 辩证法派
辩证法派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一种重要学派,其核心思想是强调事物的矛盾和
变化性。
辩证法派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存在着矛盾和对立的关系,通过矛盾的统一和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其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
辩证法派的哲学思想带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了事物的整体性和变化性。
这三大基本派别在哲学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对人类思想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
远影响,是哲学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方向。
哲学的基本派别

对praktisch-idealistisch的翻译和诠释中可知,唯心主义并不是 哲学领域里独有的现象。那么,这个“实践的唯心主义”是如何定义的以 及它与哲学唯心主义的关系又是怎样的,马克思(Marx)在《费尔巴哈》 中的另一段话为此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线索:
它的特点在于:建构了超自然的世界图式,更明确地规定了人在其中 的位置,把人神关系置于道德修养的核心,强化了哲学和宗教的同盟,具 有更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新柏拉图主义的中心有罗马、亚历山大城、叙 利亚、雅典。以雅典为主。重要的人物是普罗提诺(plotinus)。
新柏拉图主义最早产生于埃及的亚历山大,那里几百年间一直都是希 腊哲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的交会地。该学派的创始人是阿摩尼阿斯·萨卡斯 (Ammonius Saccas),不过最重要的人物则是他的学生普罗提诺 (Plotinus, 204/5~270年)生于埃及。
意 志 主 义 哲 学 的 流 行 和 发 展 是 德 国 转 变 和 演 化 的 理 论 表 现 。 •叔 本 华 的 学说在1848年革命前始终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Hale Waihona Puke 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主张理念是世界的第一性质,物 质是世界第二性质。
唯心主义分为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其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国的朱熹、陆九渊、古希腊的柏拉图、德国的 黑格尔、费希特等。
2、人的美德就是“顺应自然”或“顺应理性”。
伊壁鸠鲁学派作为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之一延续了4个世纪。
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基本派别

D
材料中科学家发现太阳系存在着第9颗行星,这说明人的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在材料 中没有体现,①不选;人们能认识到太阳系第9颗行星的 存在,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②正确;材料表明人 们能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③不选;太阳系第9颗行星的发现表明世界上只有尚未认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特征。
(3)在历史观中,把实践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据。
(4)在认识论中,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离开实 践,就不能科学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 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科 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原则,也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核心内容。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基本派别 考点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 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 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内容。
(1)一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 为本原(第一性)的问题。凡认为存在决定思 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 的,就是唯心主义。 -------对“思维与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的 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 一标准。 (2)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 (意识)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物质)的问题 -----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简述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基本观点

简述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基本观点哲学是一门探究人类存在与思维的学科,自古至今涌现了许多不同的哲学派别。
在研究哲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对于自身存在及世界本质的不断思考和探索。
下面本文将就几个哲学派别进行基本解析。
1. 古希腊哲学古代希腊是哲学的诞生地,自风格各异的哲学家们在这里提出了各种理论。
其中,柏拉图提出了『理念』的概念,认为理念是世界本质,只有理念才是真正真理和美的来源;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形式』和『物质』都是存在的真实本体。
此外,古希腊还涌现了许多其他派别,如伊壁鸠鲁派强调寻求快乐和减轻痛苦,而伽利略派则主张遵从自然法则。
2. 基督教哲学基督教哲学特别强调人与神的关系。
近代基督教哲学家如康德认为,人是有上帝赋予的价值的,因此人应该被尊重和保护。
此外,如尼采则是一位反基督教派的哲学家,他认为基督教的道德形式对人类产生了消极影响。
3. 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哲学派强调经验和实践,主张知识应该服务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
例如,詹姆斯的哲学认为,人类的行为应该在实践中以符合人性并达成实际需求为根据。
4. 实体主义哲学实体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静态存在的,没有变化。
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则认为人的内在是充满了冲突和欲望的,同时强调人的潜意识、因果性和个体生活经验对于人的性格和人生产生的影响。
总之,哲学有着许多派别,每个派别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和人类的方式。
我们可以学习这些不同的观点,以求得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
同时,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考虑这些不同派别及其思想对我们所处的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影响,以给出更加深刻的反思和洞见。
[详解]哲学主要概念和概念
![[详解]哲学主要概念和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36046a3f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c1.png)
哲学重要概念和观点哲学重要概念和观点一、唯物主义: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思维第二性,即主张自然界是本原的学说。
唯心主义:意识、思维第一性,存在、物质是第二性的,即主张精神是本原的学说。
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只凭直观,把物质说成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力求用当时的科学成就去根本上解释世界,否认物质的运动,把世界及世界上的事物看作静止不变的。
三、辨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
历史唯物主义:把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考察社会的历史观结合和统一起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四、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朴素性和直观性,而且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
辨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把时间和空间看作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不可分,物质运动不可分,物质运动是客观的、永恒的、绝对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客观的、永恒的、绝对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客观的、永恒的、绝对的。
(与唯心主义时空观划清了界限)时间和空间也有相对性的一面。
(与形而上学绝对时空观划清了界限)五、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
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
认为质变是没有量变的积累而突然发生的。
(法国自然科学家居维叶)。
六、唯物主义决定论: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因果规律(必然性)的科学。
1、机械决定论: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看成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
(法国霍尔巴赫)。
2、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把一切现象看成是纯粹的,否认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
3.神学目的论:虽然承认因果联系,但却把万事万物的终极原因归之于上帝或神的目的。
(注:1、2、是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割裂开来)七、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从物质第一性、忽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先验论(反对):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
哲学思想导论了解不同哲学派别及其对人类思维的影响

哲学思想导论了解不同哲学派别及其对人类思维的影响哲学思想导论哲学是一门涉及思维、现实、价值和存在等方面的学问,而哲学派别则是在哲学领域中形成的不同学派或流派,它们对人类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一些重要的哲学派别,旨在了解它们对人类思维的影响。
古代哲学派别古代哲学派别包括柏拉图主义、亚里士多德主义和斯多亚学派,它们形成于希腊古代哲学时期,对现代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主义柏拉图主义是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立的一种哲学学派。
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而非物质。
他认为理念是真实和完美的,而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投影或影子。
这种思想对人类思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人们开始思考抽象、普遍和理想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主义亚里士多德主义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始的哲学学派。
亚里士多德对自然、道德和政治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提出了因果律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并强调实证主义。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人类思维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斯多亚学派斯多亚学派是古希腊哲学的一个分支,由斯多亚学派创始人斯多亚学派创始人斯多亚提出的学说而得名。
斯多亚学派主张发展智力和镇定情绪,强调理性的运用和对欲望的控制。
它的特点是注重实际应用和实用主义,对人类思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现代哲学派别现代哲学派别包括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实用主义和存在主义等,它们在现代哲学领域中占据重要位置,对人类思维产生了深远影响。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体的哲学思想。
它强调物质的本质和物质的客观存在。
唯物主义者认为一切现象都可以用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来解释,反对任何形式的超自然主义。
唯物主义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强调实证证据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认为意识或精神是世界的基本实体的哲学思想。
唯心主义者认为意识是首要的,物质只是意识的产物。
唯心主义注重主体的体验和内在心理活动,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意识的重要性。
哲学知识总结

一、哲学及其派别1.理解哲学的内涵(1)从本义看,哲学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系统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3)从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区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哲学与社会的关系(1)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2)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二、世界的物质性和意识的能动性(唯物论)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练习,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1)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外部现象,还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复制当前,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创造出理想或者幻想的世界)(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3)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4种哲学主义

24种哲学主义哲学是研究宇宙、人类与存在的本性的一门学科。
在哲学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众多的哲学派别,这些哲学派别具有不同的观点、理论和方法论,为人们认识宇宙、人类和存在提供了多样性的视角。
本文将介绍24种常见的哲学主义。
1.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存在的本原,是宇宙中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础。
2.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精神是存在的本原,对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3. 辩证法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具有辩证性,依靠物质和精神的互相作用。
4. 辩证法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和物质是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的。
5. 实在论:认为宇宙和存在本身就是真实和实在的。
6. 理性主义:强调人类理性的重要性。
7. 经验主义:强调通过经验获得知识的重要性。
8. 实验主义:强调通过实验检验理论的重要性。
9. 批判哲学:通过批判性思维探究真理。
10. 实证主义:强调只有经过经验验证的命题或理论才是可信的。
11. 人文主义:强调人类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个体自由和幸福。
12. 优越主义:认为一种文化、种族、国家或民族比别人更好。
13. 相对主义:认为真理是相对的,不同个体和文化有不同的观点和价值。
14. 绝对主义:认为真理是绝对的,超越个体和文化。
15. 宗教主义:认为宗教信仰是探究宇宙和生命的最高形式。
16. 道德主义:强调个体的道德责任和行为标准。
17. 伦理主义:强调社会和个体的道德行为。
18. 实用主义:认为理论的价值在于它的实用性和效果。
19. 现代主义:强调科技和物质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20. 后现代主义:质疑现代主义中的理性主义和科技主义。
21.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每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的价值、道德和真理。
22.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社会现实是被建构和塑造的。
23. 自由意志主义:认为人的意志是自由且自主决定的。
24. 内在本质主义:认为人类和事物的本质是内在的。
总之,每种哲学主义都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宇宙、人类和存在的本质。
高中政治一轮《哲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派别》基础精讲PPT课件

考点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考点梳理
问题导思
知识梳理
1.哲学的基本问 题是什么?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考向2 哲学的基本派别
典题剖析
√ 典例2 哲学的两大阵营是指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对点训练
F 1.(判断)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准确地预测地震,可见思维与存在不具有同一性。( )
解析 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地震终有一天能够准确预测。
F
解析 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一般和特殊、指导和基础的关系。
对点训练
1.(判断)科学家在科研活动中不自觉地接受某种世界观的指导。( )
F
解析 有的是自觉地,有的是不自觉地。
2.(2017·乐清市学考检测)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消极无为,等待神助;有人认为人能
2.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的根本 观点是什么?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意识是本 唯心主义 原,意识
哲学的基本派别

对宗教的影响
唯心主义对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促使人们思考宗教 信仰的本质和来源,从而推动了宗教的改革和发展。
对社会的影响
唯心主义对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它促使人们思考社 会秩序的本质和来源,从而推动了社会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自然主义
强调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探 究,认为自然界是万物的 本原和归宿。
理性主义
注重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 认为人类应该通过理性去 探究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是万物的本原, 精神由物质派生而来。
爱奥尼亚学派的影响
1 2 3
对西方哲学的影响
爱奥尼亚学派的哲学思想对古希腊哲学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 启示和借鉴。
哲学的基本派别
目录
• 意志主义 • 毕达哥拉斯学派 • 伊壁鸠鲁学派 • 爱奥尼亚学派 • 斯多葛学派 • 唯心主义 • 新柏拉图主义 • 犬儒学派
01
意志主义
代表人物及思想
叔本华
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盲目的意志,人生 注定受苦,只有通过艺术和审美才能 暂时摆脱痛苦。
尼采
提出“强力意志”理论,认为生命的 本质是追求力量和支配,个人应追求 超人状态,成为自己命运的创造者。
道德原则
斯多葛学派强调道德原则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遵循道德原则 来行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斯多葛学派的影响
对西方哲学的影响
斯多葛学派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其思想对后来的哲学、 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现代心理学的启示
斯多葛学派强调内心平静和智慧的思想对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 影响,为心理治疗和自我调节提供了理论支持。
哲学观点总结

哲学观点总结郑州外国语学校马彦银【知识建构】A、辩证唯物论(本部分黑体标注的是唯物论的主要哲学原理,必须掌握)一、哲学1、哲学与生活、时代的关系⑴生活处处有哲学。
哲学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哲学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哲学是一种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⑵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何要求,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哲学批判旧思想和旧制度,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可以预见未来、指明方向,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2、哲学的内涵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所谓世界观,就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在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和影响着世界观。
⑵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人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区别:具体科学研究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则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的对象,回答的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共同存在的最普遍、最基本的问题,提示的是整个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②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3、哲学的基本问题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派别和观点汇总

哲学基本派别和观点汇总1、唯物主义发展的阶段: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古希腊德模克利特的原子论哲学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理论成就,它认为世界万物由不同形状、大小的原子和虚空组成的2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近代自然科学相结合,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但又存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主义这三个根本缺陷;当时自然科学理论只有力学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建立在这一科学成果基础上的唯物主义理论,不能不用机械的观点去解释自然界中各种不同质的现象和过程,把一切事物的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过程;18世纪中叶,自然科学主要是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静态的研究,形成了一种孤立的、静止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被哲学家提升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使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具有了形而上学的性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只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则是唯心主义的,即唯心史观;庸俗唯物主义:把十九世纪的近代唯物主义庸俗化,把意识等同于物质,看做大脑的分泌物,哲学上一般不把它作为唯物主义的一种历史形态;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2、哲学的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1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2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3、物质和运动关系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4、运动和静止1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2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5、量变与质变1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属于激变论2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属于庸俗进化论6、否定观1辩证的否定观: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观实质是扬弃2形而上学否定观: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7、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它表面上抬高必然性,实际上是把必然性降低为偶然性,往往会导致宿命论;2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把一切看成是纯粹偶然的,根本否认必然性,它既会导致唯意志论,也会导致宿命论;3既承认必然性,也承认偶然性:认为有些事情是纯粹必然的,有些事情是纯粹偶然的,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看成是没有联系的两种孤立的现象;8、反映论1直观反映论:认为认识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2能动反映论: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反映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第三,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唯理论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而认为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2经验论则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而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3唯理论和经验论又各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不仅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各持一端,而且在认识论的前提上也是根本错误的,即都是否认反映论,不坚持人的认识是从物到感觉的唯物主义路线;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但是,从感觉、经验出发,既可以沿着客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物主义,也可以沿着主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心主义;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1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绝对主义真理观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相对性,认为人们可以一下子穷尽绝对真理,把已有的理论看成永恒不变的教条,现实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2相对主义真理观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怀疑科学理论的可靠性,把真理看成是主观随意的东西;在现实中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11、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社会可以和生物有机体相比拟,社会与其成员的关系有如生物个体与其细胞的关系;社会达尔文主义根据自然界"食物链"现象提出"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以此解释社会现象;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这种观点无可厚非;然而,把生物学中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等概念引进社会学,就未免有些牵强;至于他把生存竞争作为社会发展的规律,则完全混淆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差异;12、旧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所有的哲学旧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13、折中主义;折衷主义也叫折中主义,它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的做法及有关理论;其特征和表现是: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固定的立场,只把各种不同的思潮、理论,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在一起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杜林的二元论。
哲学的基本派别

【问题情景】 疑邻偷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 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 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 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像偷斧子的。 后来,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地时,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 心察看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走路的样子,不像是偷斧子的; 他的脸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言谈话语,更不像是偷 斧子的了,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了。 思考一下:丢斧的人犯了什么错误?列举我们生活中犯同样错误 的一例。
▲主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 经验、心灵等)当作世界的本原。
经 典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南宋)陆九渊 观 点 “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英)贝克莱
“眼开则花明 ,眼闭则花寂”“心外无物”—(明)王守仁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 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 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仍然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具有机 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 能动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作用。 进步性: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 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科学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 大思想武器。
高考考点要求: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08启东一模)16、爱因斯坦曾经说:“哲学要与不 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 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这表明 A.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 为指导 B.哲学是研究整个世界的,具体科学研究某一特 殊领域,二者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没有哲学观点的具体科学和没有具体科学材料 的哲学都不是科学 D.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哲学也以具体科学为 基础 参考答案:A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及哲学的基本派别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及哲学的基本派别一、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爱智慧。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世界观: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一定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
哲学世界观与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的关系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进入自身认识和实践领域的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发展规律,以及人和自然关系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目标和意义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哲学是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一一部分世界一一特殊规律哲学一一整个世界一一一般规律3、哲学是世界观,同时又是一般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方法论就是关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哲学是一般方法论一一指导一一一门科学或具体科学的方法的理论是具体方法论二、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1、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2020高考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考点精析系列】

考点4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一)哲学基本问题⒈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不同性质的哲学对它的回答有着很大的差异。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作出的科学回答,是全面的、辩证的、科学的。
⒉内容:⑴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这是哲学基本问题中最重要的方面。
▲追求物质利益≠唯物主义;追求精神文明≠唯心主义。
⑵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不能反映存在或者不能彻底的反映存在。
这是哲学问题中从属的方面。
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在漫长的哲学发展过程中,各种哲学观点层出不穷,无数哲学流派形态各异,但哲学所有这些形形色色的理论,无非分别属于两大派别:和。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与根本观点两千多年来。
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提高的过程,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到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再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哲学的基本派别

哲学的基本派别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延伸到科学思想领域就是相对论量子力学两个势不两立的宇宙观。
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有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类型: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哲学的主要派别

哲学的主要派别(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第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
给我们提供了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科学标准,使我们能够科学地把握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区别哲学基本派别的惟一科学的标准。
依据哲学家怎样回答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所谓唯物主义,就是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意识(思维)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所谓唯心主义,就是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一切哲学,归根到底不是属于唯物主义,就是属于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所以它们都是一元论哲学。
哲学史上的二元论,否认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个各自独立、互不依赖的本原,是哲学上的折中主义。
但它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而必然陷入唯心主义泥潭,所以它并未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争论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性的实质,主要是用什么观点、沿着什么路线去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第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者和比较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都是可知论者,可见,在可知论中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
不可知论是违背事实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作为哲学的非基本派别,并未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基本派别。
不可知论只是表现了哲学路线上的某种不彻底性,本质上也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第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首先,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以及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大体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或历史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客观唯心主义的几种流派1.目的论——客观唯心主义用目的解释世界的哲学学说。
认为某种观念的目的是规定事物存在、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因和根据。
其根本点是把自然过程拟人化,把目的这个只为人的活动所固有的因素强加给自然界。
目的论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即外在的目的论和内在的目的论。
前者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发生并秩序井然,都是神的目的所安排的。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是外在的目的论的早期代表,到中世纪则为宗教神学所利用和发挥,成为宗教神学的核心思想。
内在目的论认为事物的必然性存在于目的性之中,进而把目的理解为事物的内在规定,是比必然性更高的原则。
2. 宿命论——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个人的际遇是由命运决定的理论。
主张“命运”主宰一切,人们必须服从它的支配,听任它的摆布,否认人的一切能动创造作用。
鼓吹“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反对作任何改变现实的积极努力,认为努力是徒劳无益的。
宿命论突出地表现在某些宗教思想中。
3. 万物有灵论(物活论)——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万事万物充满“精灵”,具有生命、感觉和思维能力的哲学学说。
又称万物有灵论。
它认为任何物质形态都有生命、感觉和思维能力,混淆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本质界限。
这种理论指出,原始人通过对梦境、幻觉、睡眠、疾病、影子、映象、回声、呼吸等现象的认识而产生了存有非物质性独立灵魂的观念,觉得灵魂在物体中的去留乃决定着这些物体生命的有无。
又名物活论。
4. 唯意志论——客观唯心主义一种主张意志是宇宙的本体、意志高于理性的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哲学。
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的德国,流行于19世纪下半期和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叔本华和尼采。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整个世界的基础,是终极的实在,一切事物都是意志的表现,思想也是意志的派生物。
作为宇宙本体的意志是一种完全敌视客观物质世界的神秘的生活力,亦即一种盲目的、无理性的、永不衰竭的创造力。
这个意志无所不在,永不死灭,意志是产生万物的根源。
5.自然神论——客观唯心主义一种推崇理性原则,把上帝解释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学理论。
又称理神论。
认为上帝不过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它在创世之后就不再干预世界事务,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主张用“理性宗教”或“自然宗教”代替“天启宗教”。
(二)主观唯心主义的几个流派1. 唯我论——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一切事物及他人均为“我”的表象或“我”的创造物的哲学观点。
它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的逻辑结论。
典型代表者有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19世纪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等人。
他们把世界看作是个人感知的结果或个人精神创造的产物,认为只有自我及其意识才是唯一真实的、本原性的存在。
2. 马赫主义——主观唯心主义马赫主义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流派。
马赫主义又叫“经验批判主义”。
马赫主义的主要观点是:极端宣扬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把感觉经验视为认识的界限和世界的基础。
马赫主义的一个基本命题就是:物是感觉的复合,认为只有感觉经验才能被设想为存在着的东西,科学理论就是对感觉经验的描述,认为物理与心理的东西都是对感觉经验的复合,因此,只有感觉经验才是世界的本原,才是联结物质和精神的中介,企求消除从物到意识和从意识到物这两种观点的尖锐对立。
把空间、时间、因果性、规律性、必然性统统宣布为不是客观的东西,认为一切都是人的思想的创造物。
(三)形而上学、辩证法1.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就是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由于外力的推动。
形而上学是通向唯心主义的桥梁。
形而上学的另一种含义是指研究超感觉、超经验的有形体之外的对象的哲学。
公元前一世纪安德罗尼克编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的著作时,把其中专讲事物的本性、本质以及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的一些篇章放在《物理学》之后,就叫做“在物理学之后”。
中世纪时有人把“在物理学之后”合成一个词,如果直译成汉语,应该是“后物理学”。
“后物理学”被当作哲学普通名词使用是从十三世纪开始的,指的是从理性的角度来探索上帝、灵魂、天使的学问。
从近代的笛卡儿起,“后物理学”被用来专指研究无形体的抽象事物的原理,与之相对应的“物理学”是研究有形体、可感知的具体事物。
我国根据这个意思,按照古代“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即,超出形体之上的叫做抽象原理,具有形体的叫做具体事物)这句话,把“后物理学”译成“形而上学”。
也有人按照我国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把它译为“玄学”。
2.辩证法: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认为,世界是互相联系和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起初是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现在用于包括思维、自然和历史三个领域中的一种哲学进化的概念。
(1)在古希腊思想家那里,辩证法的含义范围很广,从辩论中的一种反驳技巧,到对定义做系统评价的方法,直到研究和划分特殊概念和一般概念之间的联系。
在古希腊,辩证法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逻辑。
作为方法,辩证法是一种言辞的艺术,一种对话的技巧,一种说服别人的方式。
这种意义的辩证法仅兴盛于古希腊,后来就消失了。
(2)从斯多葛派哲学家时代起到中世纪末,辩证法一直同形式逻辑保持相当密切的联系。
更晚一些,康德用术语“先验辩证法”表示揭示假相的努力,这种假相出现在试图在现象和可能的经验范围之外应用知性的范畴和原则时。
黑格尔把辩证法看作是一个概念由于它自己固有的矛盾双方冲突的结果。
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区别在于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
(四)一元论、二元论1.一元论:主张万物来自一个本原的观点。
2.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和物质两个实体。
哲学史上典型的二元论者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
他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二者彼此完全独立,不能由一个决定或派生另一个。
二元论割裂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本质问题,也无法将物质和精神绝对独立的原则贯彻到底,即使是笛卡尔,最终还是倒向唯心主义的一元论。
二元论实质上坚持精神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归根结底还是唯心的。
(五)可知论、不可知论、怀疑论1.可知论: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分为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和唯心主义的可知论。
它们的区别在于可知的内容不同。
前者认为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后者认为精神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2.不可知论:不可知论主张人类不能认识物质世界,主要代表人物是休谟,他认为人类无法认识自然和社会(彻底的不可知论);另一代表人物是康德,他认为人类可以认识自然的现象,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不彻底的不可知论)。
3.怀疑论:对关于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观点。
(表现形式是犹疑不定,而其本质是不可知论)4.折衷主义:是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的做法及有关理论。
其特征和表现是: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把一事物的许多属性不加区别地东抽一点,西抽一点,作完全偶然的机械的拼凑;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
(六)经验论与唯理论1.经验论:凡是主张经验是人的一切认识的唯一来源的哲学理论都叫做经验论,经验论有唯物的经验论和唯心的经验论之分。
2.唯理论:同经验论相对,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不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唯理论也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
(七)先验论与反映论在认识论中,历来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是主张物质引起感觉、思想,从客观到主观,“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一是主张感觉、思想派生物质,从主观到客观,“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这两条认识路线的矛盾,体现在认识本质的问题上,就表现为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1.先验论:唯心主义哲学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物质世界看作是主观或“客观”的精神的产物,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奉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从古代西方的“回忆说”,中国古代“生而知之”和“良知”、“良能”的认识论思想,一直到近代西方的“天赋观念”说,康德提出的“直观形式”、“知性范畴”以及“先天综合判断”等概念,都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不同表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先验论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批判,从根本上揭露了它错误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和对象、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既不能单纯从直观的对象一方来理解,也不能单纯从主体即认识者自我的观念性活动来理解,二者统一的真正基础是实践。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实践,从认识内容和认识形式两方面揭示认识的经验来源,才从根本上揭露出唯心主义先验论反科学的性质。
先验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同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立。
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赋予知识以普遍性必然性的范畴形式,是主体先天具有的,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
先验论割断人们的认识(指理性认识)同感觉经验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必然否认认识同客观世界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联系,从而把认识变成与生俱来的、主观自生的。
先验论是天才论和英雄史观的理论基础。
2.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根本对立。
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人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积极的反映。
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活动的发生。
、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把认识看成是直观的照相式的消极的反映。
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和规律性。
(镜像反映)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物主义哲学家站在反映论的立场上,对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进行过多方面的批判。
但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由于没有实践的观点,忽视了主体能动性在认识中的作用,因此不但没有彻底驳倒唯心主义先验论,反而由于片面强调环境、对象的作用,使自己陷入具有很大局限性的消极的和直观的反映论。
(八)绝对主义、相对主义、诡辩论1.绝对主义:把事物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绝对化的思维方式。
特点是割裂事物和人的认识的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只承认其绝对性,否认其相对性。
不承认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此过程必然转化为他过程,不承认绝对之中存在着相对。
绝对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认为某一认识是一成不变的、永恒无误的真理。